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覆荩竺嫠孀懦拇笈僭币煌缓汗毡唷
周殷也是楚将。是在吕哲吞并楚国之后连同一众官员被汉国所接纳。他在原本的历史上会一直做到楚国大司马的位置并掌管九江军。而大司马在楚国的官职体系里相当于丞相,不过楚国类似于丞相的官职可不少,很多还是重复,像是司徒就是其中一个。项羽出征在外的时候南方的军政大权都是交给周殷,可见项羽对周殷的信任非比寻常,可是在后面项羽与刘邦决战的时候。恰恰就是这个周殷进行了背叛,导致项羽的唯一退路失去最后自刎在乌江旁。
是的,项羽可不是什么心高气傲失败一次就受不了自杀在乌江旁,是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人都投靠刘邦对他进行了背叛。项羽会自刎一方面是手中精锐尽失,另一方面则是一手任命的后方官员几乎都背叛了。而周殷的背叛对于项羽来说可谓是致命的一击。
吕哲当然知道周殷的“黑历史”,还知道周殷背叛项羽投靠刘邦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可是历史已经改变,很多人的经历也必然会出现变动,就像是司马欣那样。
曹咎和周殷会被任命为一个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是因为有其才华,同时也是因为两人在归属汉国之后确实立下不少的功勋。像是曹咎在归附汉国之后被委派到闽南郡执行清缴残余百越的任务,三年的时间剿灭大大小小的部落上百;周殷则是被派往岭南新立的桂林郡,同样也是剿灭当地残余的百越部落。他除了剿灭任务之外还要为南征军团巩固后方,也就是修路和进行生产。
四五年的时间足够让表现优异的两个人进入吕哲的视野。组建新军团的时候,吕哲自然是会选择那些既优秀又功勋足够的武将。大量启用降将也不是吕哲喜欢降将。还不是吕哲手底下那些从夷陵跟随崛起的人底子实在是太薄了。
第十混编军团和第十一混编军团会被调来围困还是起因于突然爆发的瘟疫,不然这两个军团本来的任务该是在中原进行戍卫任务。
瘟疫的爆发已经彻底打乱了汉国的部署,而在蒯通返回君王行营的时候,吕哲新的麻烦又来了。
“王上,两郡可是有一百五十万人,那是一百五十万人啊!”蒯通情绪比较激动:“目前发生瘟疫的县并不多。几个县人口约为三十来万,职也观看过那几个县的地形……”
蒯通是齐人。一次性要放弃多达一百五十万的齐人,他只要想到这个就感到一阵阵的心脏绞痛。他的意思是不用进行两郡全面的封锁。那些县的地形也不像一些人所计算的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蔓延那么广。
吕哲知道蒯通的心情,也知道蒯通并不是在胡搅蛮缠,蒯通是经过很详细的查阅和研究。但是那些没有用,但凡有一点治疗瘟疫的办法,吕哲又何尝愿意放弃哪怕一个人?
针对临淄郡和胶东郡的封锁势在必行,吕哲不会因为蒯通情绪激动就放弃更加不会缩小范围,毕竟要真的是昂瘟疫蔓延开来,华夏大地上能存活多少人口真的不好说。
其实也是因为瘟疫爆发的地点是在齐地,若是爆发的地点是在南方,汉国能不能存在下去还要两说。
汉国封锁临淄郡和胶东郡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已经运进两郡,原本陷在两郡的汉军也将负责起治安维持,这些事情却不该是吕哲来对蒯通解释,毕竟吕哲是很好讲话,对待部下也优厚,但他再怎么说都是君王。
司马欣最后是拉着情绪激动的蒯通到一旁,吕哲则是黑着脸懒得再看蒯通一眼。
很多时候吧,吕哲真的怀疑自己对部下那么优厚到底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不过谁让他想要建立的国家有点不同?脸再黑也得忍着。
司马欣除了给蒯通说明已经在临淄和胶东做好一定的准备,也向蒯通述说一旦瘟疫从两郡蔓延开去会造成什么后果。
在临淄郡和胶东郡有做相应安排安抚了蒯通激动的情绪,他不是不知道瘟疫蔓延开来会怎么样,只是以为吕哲是想要要置那一百五十万人为刍狗。现在知道有安排,他心也就安了下来。转头看见吕哲脸色不好看时,他也清楚自己刚才太过鲁莽了,立刻腆着笑脸凑过去……
在第八天,第十混编军团和第十一混编军团抵达,就在吕哲要率领整装待发的禁军启程走向返回南陵时,涿县的城门却是大开。
身穿一身白色素服的田健率先端着装着印信的盘子徒步走出城门,他的身后是一众新齐国的官员,无一例外全是身穿悼念人的白色粗布麻衣。
谁死了?其实不是谁死了,新齐国的悼念的是又将灭亡的国家,他们的王左思右想之后终于是想明白了,围坐孤城是真的没什么希望了,以其撑到汉王哲走了再向汉将投降,还不如吕哲还没走投降君王,至少还是能留点脸面。
一再劝降不从,等吕哲要走了田健才投降?司马欣真搞不懂田健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司马欣是好不容易才说服吕哲对田健所部斩尽杀绝以震慑不服,毕竟一再展现怀柔真的不是什么好事,谁反抗等待局势不利再投降还能获得好下场,那不是在鼓励谁都进行顽抗,等待情况不妙的时候再投降吗?
“唔?出城投降?”吕哲听到田健出城投降的时候愣了一下。
近来光复区域有不少人拿捏汉国怀柔,作乱之后期待招安,也让吕哲意识到一再怀柔确实不可行。他前脚刚刚接受司马欣的建议,不但要对田健所部斩尽威慑,还会对起来作乱的小鱼小虾执行铁血清缴,结果田健竟然要投降了?
吕哲默默看一眼目光注视过来的司马欣,然后一字没说地登上马背离去。
什么话都没有说,其实就是表现出吕哲的态度了,司马欣等待吕哲控马离去立刻走向曹咎和周殷。
“王上不希望再看到田健。”司马欣的声音很低沉:“但是也不想看见杀俘的事情。明白?”
周殷和曹咎下意识地对视一眼,然后一致行礼应:“诺!”
交代完的司马欣自然也是翻身上马离开,留下的是对视苦笑的两个中郎将军团长。
“怎么办?”曹咎并不清楚田健是怎么得罪了自己效力的君王,也没有拿到正式的军令,但是太尉司马欣都已经转达君王的意思,只能是照办,不过该怎么做实在是苦恼。
周殷想的更多,他这个军团的行军路线与曹咎不同,一路上多多少少了解到中原冒出不少小鱼小虾。这些聚众的人行为很奇怪,聚众之后不是打家劫舍什么的,竟是寻求招安?他不需要对曹咎解释那么多,只是答道:“简单,命令部队大举抵近城门做出进攻姿态。”
曹咎不是不懂那些,他所担忧的是拒绝一个君王的投降必然会对名声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他也没有向周殷说出自己的忧虑。
另外一边的田健已经在城头等了有一会了,他倒是没有等得不耐烦什么的,毕竟投降按照规矩是该先派人接洽才是符合“程序”,可他没那么干来着。
等着等着,没等来吕哲亲自前来受降,等的却是汉军阵阵的号角声和战鼓声。军队吹响号角和敲响战鼓是为了什么,有带兵经验的田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下他可是傻眼了……
第七百三十五章被更改的剧本
发动上百万人修建直通南北的道路已经进行很久,不过目前并没有接入恒山郡和广阳郡,哪怕是邯郸郡和巨鹿郡都还没有动工。
若是没有爆发瘟疫,吕哲和禁军本该是分批从海路返回南方,再由长江出海口,也就是目前的会稽郡丹徒那边直接拐入长江直接走这条水系,途中吕哲可能会停下来登岸视察一下长江沿岸的建设,可是现在胶东郡显然是已经无法进入了。
走陆路和水路完全就是两个回事,走海运的话从胶州湾到南方除非是有台风等天气的影响,不然一个月内绝对能够抵达;走陆路的话就看选择的是什么样的路线,不过无论是选择哪条路线,步骑混合的军队最快也要走上至少三个月。
“走巨鹿再转入邯郸郡,孤想在邯郸见见赵歇,”吕哲不是临时起意,他确实是需要见见赵王歇,为两国合并进行最后的商谈:“然后再由邯郸郡走东郡转三川郡。”
除了见见赵王赵歇之外,吕哲也有必要去见见在三川郡的徐岩,这么一条行军路线恰好是将大半个中原包含进去,也算是吕哲对中原的实际情况做一次实地的考察。
司马欣、蒯通等等文武一阵面面相觑,目前是有汉军各个军团在中原,也有二线部队在做戍卫任务,可是中原各地还是存在一些没有被剿灭的武装,吕哲身份高贵,代表的是一个大集体的利益,他们其实并不太赞成这个时候吕哲搞什么视察。
另外呢,关于汉国、赵国、秦国合并成为一个大帝国的事项是都已经谈妥,赵王歇那边更是已经交出至少十分之六七的军队归于汉国的将军府指挥。可不是还有十分之四三的军队没有交出来吗?
吕哲目前的存在已经不止是关乎到一个集团的利益,还包含进去华夏大地能不能归属一个大帝国所有,赵王歇等一些人既然妥协并交出绝大多数军队了,可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甘心的吧?要是到时候出现什么意外,那可就……
近臣燕彼立刻就将大多数人心中的忧虑说了出来。他更是说道:“赵王歇是已经妥协,那是建立在王上横扫天下的趋势上面,更是鉴于王上身心健康以及年轻。王上要前往邯郸,更要进入邯郸,那里面可是有十来万赵军,若是到时候赵王歇变卦?”
蒯通立即就站出来附和。赵王歇的屈服确确实实是建立在汉国势不可挡的前提下,更是吕哲表现出优厚的一面,不但愿意让赵歇继续当赵王,对于赵国的利益既得者也保留其利益。但是说句更实在的话,要是有那么点可能性。赵歇绝对不会愿意与汉国合并,当封国一级的赵王,毕竟宁为鸡首不为牛尾这句话谁都懂。
吕哲看向司马欣:“请求赵王歇派军进入代郡的命令发出去了吗?”
司马欣立刻答道:“已经派人传递,不过想要得到恢复还需要至少一个月。”
吕哲点点头又看向其余人:“孤明白你们的忧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不再多说。
蒯通却是不想那么简单就绕过话题,他很清楚吕哲一旦对什么事情打定主意很难再更改,因此建议道:“既然王上已经抽调邯郸城的兵力,不若让三川郡的徐将军也派兵北上?”
司马欣点点头:“是啊王上。因为突然爆发意外,中原区域确实需要兵力维稳,可以先让徐将军率军前往东郡。”
没什么好感到奇怪的。他们可以对徐岩感到放心,但是对于赵歇却是怀有很强的戒心,那是因为徐岩是一名将军而赵歇是君王。
吕哲对于让徐岩率军北上是迟疑态度,目前三川郡的中原军团粮秣来源是汉国本土,秦地那边已经完全断了对中原军团的后勤供应。现在胶东郡那边的海运中断,新的海运登陆地点还没有确定。汉国的运力已经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再让徐岩率领中原军团北上。不是更加严重地增加后勤线上的负担吗?
司马欣估计是自己说出口也知道失误了,他讪讪地笑了笑:“臣有失考虑。请王上恕罪。”
蒯通却不是那么看,他说道:“太尉想差了。”转向吕哲,又说:“王上,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人手运粮北上,徐将军手中有近三十万兵力,他们北上的时候押运粮秣不是起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吗?”
其他人有的附和有的反对,一直以来汉国就严格控制向中原军团的粮秣输送数量,那还不是对中原军团也有拿捏的戒心?只要是徐岩手中的军队一天没有向王贲所部那样接受汉国的整编,那么就无法真正的让人放心下来,他们对于蒯通的态度转变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同时,怀疑蒯通是不是被齐地爆发的瘟疫给弄得乱了方寸。
吕哲却是读懂了蒯通的隐藏的意思,蒯通是把针对中原军团整编的事情用隐晦的方式进行提醒,同时也间接地劝谏应该趁要前去邯郸的事情将赵王歇带到南陵。
蒯通说要徐岩率军北上,下一步肯定也是要建议几个还在邯郸附近的军团向东郡和邯郸郡靠拢,那么再加上十万禁军,那一片区域的汉军就会达到三十万左右,以三十万汉军来作为后盾,一次性解决拖了许久的麻烦。
吕哲露出了然的神情让蒯通“嘿嘿”笑了起来,蒯通顿了有一会才继续说:“执政为国雇佣的民伕多达三百万,属于本土的民伕却是只有四十万左右。三百余万民伕执行的是我们的军管制度,若是出现需要动用的时刻,完全能够配置兵器参与作战。”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蒯通到底在说些什么,以至于相当一部分都是像看疯子一样看着蒯通。
“冬季来临国内的季度兵也集结起二百余万,王上大可以将这些兵力适当地向北调动,一方面是运输物资北上,另一方面也能够以防不测,”蒯通还在继续滔滔不绝:“几项出于王上的国策使得我**力鼎盛远超以往,可谓是前所未有。屯田政策以及大量的耕田开发,亦是保证了我国的国力充足……”
是啊,搞出什么义务兵制度,又大肆地开发荒地,短短时间之内汉国确实是展现出了强大的一面,不过那也是因为从上古就存在的耕战制度中演变而来,吕哲不过是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并不算是凭空搞出那些。
蒯通在不断述说着汉国因为做了什么而变得强大,也在讲解吕哲所希望不断开扩的基础来自哪里,而不断的开扩是需要一个稳定的本土。
讲到后面,蒯通已经是在劝说吕哲该适当性的压制一下武将阶层越来越明显的好战性,他更是拿出了执政府那边的数据,过去汉国四五年的物资储备在汉军北上之后已经消耗掉了其中的四成,而这还是建立在汉国对内陆水系和海运的利用上。
话题进入到应该压制武将的时候,司马欣是最先傻眼的一个,然后各个将校也是脸色变得无比奇怪。要是萧何这个文官第一人来讲应该压制武将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蒯通是军师啊,军师就该是站在武将这一边的人物,怎么会站错队了?
这出戏是吕哲安排的没错,可是蒯通似乎将剧本给改了?以至于吕哲一时间只能是闷闷地听着。他觉得这个酒鬼最近的风格一直在变,明明就是在提醒汉军北上获得的效益已经远超动用的资本,但是说话说得怪里怪气又刻意去得罪武将,来用这个特别的方法述说汉国内部的矛盾已经有苗头,不过有那个必要吗?
真心是没有那个必要,汉国是有派系之分,但所谓的派系其实就是秦系、楚系,又或者是南方系和北方系,并不是什么文武之争。另外,执政府、地方官员现在和太尉署、将军府也还在是在尽心尽力一统致力于北伐,并没有互相拆台的情况存在,要说预防那也太早了点吧?
一直在旁静静听着的张良见吕哲皱眉,也看见越来越多的武将脸色变得铁青,他悄悄地给还在滔滔不绝的蒯通打着眼色,蒯通自然是发现了张良的善意,可是并没有停止继续往下说的意思。
“好了,军师的意思孤明白了。”吕哲不得不制止了,他缓缓地站起来,环视一下脸色不好看的众位将校,然后又看向在场少数一脸不明白发生什么事的文官:“挥兵北上不能以简单的当前效益来论断,军师想说的是这个。”
说着话的吕哲警告地看一眼蒯通,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事实也就是那个样子,打中原又不像是在攻取南方,那是光复与占领的区别,更是面对不同的敌人。打南方是在征服百越,每灭掉一个百越的部落多多少少是会缴获一些战利品,可是出兵中原却不能那么干,因此收获甚少。其实在中原哪怕是有收获,更多也是投入到当地的民生恢复上面,不但缴获在投进去,后续额外的投入更是不少。
第七百三十六章南下(上)
汉国有矛盾存在吗?只要是一个国家必然是会有矛盾的存在,毕竟一个国家肯定是由非常多的人聚集而成,而有人存在必然会产生对利益的争夺。现在汉国一直都在进行战争,因为向外不断取得胜利,掠夺的利益足够他们去分配了。
既然利益足够,他们的争夺就不会激烈,矛盾也自然也就大不到哪去。
按照吕哲本来的剧本,蒯通该是对战事进行一段讲解,然后将话题转到近期战事会降低强度的方面来,可是蒯通都干了些什么?
蒯通为什么要那么做?汉国没有什么文武之争,毕竟吕哲一直以来都是对军队的倾斜度比较高,对文官体系反而是一种压制状态。现在蒯通站到了文官那一边,显然是要为文官体系发声了。
军师这个职位首出于吕哲这一个体系,列国中可没有这个官职,从军师这个官职诞生的那一刻起,谁也不是那么清楚军师算是武将体系还是文管体系。
按理来说吧,军师是在军队体系中,自然是应该算在武将体系,可是担任军师的人是文士,这就有点扯不清楚了。
吕哲是极力的支持和拉拢军队,那是与他的不断征服计划有关,这就造就了一大帮的军事集团。
蒯通曾经和吕哲说过这一方面的问题,吕哲没有给出答案。
所谓的军事集团是什么?不就是一大帮武将的功勋集体嘛!蒯通担忧的是吕哲对于军队的倾斜会造成隐患,认为应当适当地抬高文官体系了,也好对国体形成一种平衡,对此吕哲没有什么表示。
显然。蒯通认为吕哲没有什么表示就是展现出自己的支持的态度了,这一次才会表现得那么反常。不过,蒯通显然是会错吕哲的意思了,吕哲没有什么表示就真的是没有表示,吕哲自己都还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做呢。表示个什么玩意啊?
蒯通把戏给唱砸了,闭上嘴巴退到一旁。
司马欣是若有所思,他偷偷看一眼吕哲,又看向脸色尴尬不已的蒯通,最后低下头。
吕哲可不愿意在场的武将胡思乱想,他很明确地述说因为瘟疫让胶东郡那边的水运造成中断。近期战事的强度将会降低,一直维持到运力恢复之后才会有大动作。
是以前对南方的扩张方式得到的效益太足了,让汉国上下被现成的金银、粮食、皮毛晃瞎了双眼,军队攻打中原却是没有获得多少现成的收获,有的也只是为国家增加了土地和人口。
对中原的军事行动不但没有获得大量的缴获。反而是不断地进行投入,汉国本土不是没人因为没有大量的战利品缴获感到失望甚至是口出怨言,一心盼着能够大量现成收益的人太多了,自然而然是会传入军中。
对于光复中原没有获得效益错误的认识吕哲也给予正确的解读,出兵攻占中原就不指望能够得到现成的效益,大片的土地和数量众多的人口,这些都会在日后显示出作用。
十万禁军走走停停,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才进入巨鹿郡。随后又一直往南行军。
巨鹿郡在天下大乱之后出现过不少武装,他们反复不断厮杀,一直是到赵氏复国才算是消停了下来。可是赵国的复立也没有让巨鹿郡和平多久。后面成功复立的齐国将爪子伸到了巨鹿郡,结果就是由乱民改编为赵军的武装最先与齐军干了起来,战火又在巨鹿郡的各处点燃。
相对于有秦军入侵的赵国,齐国那边并不存在后路受到威胁,齐军能够专心地抢夺巨鹿郡,赵军却是既要应付秦军在西边的入侵又要被齐军趁火打劫。自然是在巨鹿的交战中不断吃亏。
后面因为秦国在各方不断获得胜利,齐国总算是停下了扯赵国后腿的事情进行撤兵。不过根本就没有交还占领的地盘,一直占据着巨鹿北部。
吕哲不是首次途径巨鹿郡。不过第一次经过巨鹿郡的时候是要赶去消灭盘踞在恒山郡和广阳郡的田健所部,压根就没有心思对巨鹿郡进行什么观察,大致的印象就是一片荒凉和残垣断壁,还有那些带着简单的包裹拖家带口逃亡的黔首。
这一次是回军姿态,并不需要太过着急赶路,吕哲也总算有心思看一看这片不断历经战火的土地。
每一片被战火毒茶的土地其实都没有什么两样,基本是充满了荒凉与废墟,吕哲对于战火摧残的景象并不陌生,不过他看到的巨鹿郡却是与前次有了少许的不同。
可别忘了一旦攻占哪里,一些担负操作以工代赈的军队和官员都会随之开进,吕哲重新进入巨鹿郡的时候,所看见的是大批的人手在汉军士卒或是官员的带领下清除战火摧残的废墟。
一直以来吕哲对于光复中原是很有信心的,可是关于中原在多少时间之内能够恢复生产就心里没有谱了,毕竟他不知道中原地区的黔首对他所领导下的汉国是怎么看。
经过战争摧残的土地要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不止是考验官府的运作能力,其实更多的是与当地的黔首有关。
汉王哲回转的路途上进入巨鹿郡,对于吕哲本人来说是一件无比正常的事情,可是对于被安排在巨鹿郡担任重建工作的官员来说可就是一件大事了。
被任命为巨鹿郡守的贾平是在吕哲已经走到高阳(现代肃宁北面四十里)才知道这一消息,他并不是一知道这个消息立刻就往高阳赶,毕竟向拍马屁也不能太明显对吧?再则,汉国的情况是无令不得离开治所,他就是想要跑马屁也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巨鹿。
贾平是南郡三大氏族之一的族长,在吕哲崛起的前期中算是出力不少。现在他却是有点担忧了,一切只因为稍前的时候接到大规模使用民力的命令,从接到命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天,他本着有些地方第一阶段的恢复已经进入尾声,想着也耽误不了多少,也就有选择性的向各地下达停止使用民力的指令。
现在贾平想要补救显然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只祈祷可别因为那么一个事情让君王对自己有意见才好。
吕哲看到还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在想什么呢?他记得很清楚,自己已经下令各地停止大规模的民力使用。清理家乡废墟不在大规模停止使用民力的政令之中,不过那些还在修建道路的是怎么回事?
“王上,命令传达到巨鹿需要行走四百余里,”陆贾按照常理解释了一下:“命令到了贾郡守的手里,再由郡守府传达四方,各地执行新的命令又需要时间……”
吕哲也没有往深处多想,点点头又看向原本在看的地方,重新看过的时候却是发现那边的人已经停止下来,黔首正在愣愣地看着途径的大军,一个穿着低级官员才会有的绿袍官服的人也是看着王旗正在发呆。
汉国执行的乡间政治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在地方上多增加了一个公安系统,对着王旗发呆的那名官员是乡间的里正,看那一脸被吓住的表情该是没有想到君王会途径这里?
“去把里正唤过来。”吕哲说完自然是会有人照办。
没有一会里正被带过来了,他过来也不知道是过于害怕还是激动浑身颤动个不停,距离六七步的时候就附身拜倒在地,抖着嗓子喊了一句:“拜见大王!”
吕哲可没有为了表现什么和蔼可亲将里正召唤近身,事实上君王也不该表现什么和蔼可亲,更不应该在不清楚底细的前提下让人随随便便近身,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君王该做的是展现威仪,至于治理国家只要不颁布恶政,在管理官员上不让官员作威作福就足够了。
里正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他在这片土地归于汉国的时候就是这里的里正,不但他现在是里正,其实自他的祖父开始一家子就世世代代是里正,没有出错的话他的儿子、孙子也还会是里正,除非是出了什么差错被免去,又或者是他的子孙有更好的发展才会得到改变。这也是华夏文明中最常见的情况。
汉军攻占一地,新的管理阶层辐射到每一滴的时候,一般也是对地方的官员体系不做裁减,只有在县一级的县令或是县长上才会有重新的安排。那当然是是汉国的爪子才刚刚伸进来,不了解地方的情况不想节外生枝,现在保证地方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里正当然是对这片土地无比的了解,在他的叙说中吕哲也慢慢了解到战火摧残过后的土地上正在弥补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
“土地有在恢复耕作吗?”吕哲问出了最关键也是最想知道的问题。
“快了,快了,”里正底下了头当然没看见吕哲脸色瞬间的变化,他自顾自古往下说:“现在的土地太硬了,还需要等待冬季末尾土地不是那么硬才能翻地。”
吕哲本来还以为自己下令尽快恢复光复区生产的指令被无视了呢,一听到是因为土地因为天气原因才没有动作才缓下僵硬的脸颊。
第七百三十七章南下(下)
光复区尽快恢复生产对于汉国来说相当重要,在没有恢复生产之前中原对于来说是加负在汉国身上一个巨大的负担。
中原各地恢复生产意味着很多,减去南方向中原输送粮食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恢复生产的中原能够就近对出塞的汉军起到一个就近补给的作用。
像是现在,吕哲能够对塞外用兵达到二十万已经是极限,再多运力支撑不起。可是要是在南方能够运输物资向北,中原各地也能提供粮秣的前提下,吕哲就能出动更多的军队出塞。
只有在后勤可允许的情况下汉军才能在草原上与胡人展开大战,那也是为什么吕哲出兵塞外的同时初步目标只定在重新掌握河套,而不是光复河套之后立刻向阴山以北动手的原因。
与里正的一番谈话没有白说,吕哲看到的是当地人并没有换了一个统治阶层心怀抵触……好吧,他也清楚哪怕是有抵触里正也不敢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不过他再继续往南走的时候,眼睛能看见当地的黔首确确实实是在努力恢复家园,有这一点其实已经足够了。
抵达巨鹿后,吕哲见到了一脸诚惶诚恐的贾平。
贾平自然是有诚惶诚恐的理由,他可是很清楚自己的君王一路上都在了解民间的详情,那么肯定也是发现了有些地方接到政令有些没有。
“你是巨鹿郡的郡守,按照汉律会有法官对你的执政做出评价。”吕哲心里说不恼怒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他这个体系也不是什么君王一怒就能按照自己的情绪处置官员那么一回事,就如他对贾平所言。是功是过会有汉律裁决。
贾平擦拭额头的汗水不敢多言,从属官那里接过文牍做出恭敬递上的姿势,并保持姿势不动。
文牍里面所写是巨鹿郡近来的一些行政记录,也是各地最新的情况,吕哲看得很仔细。看到观津那边因为汉国停止大规模动用民力反而出现请愿事件皱了皱眉。
观津请愿不是个例,中原相当多的地区都在因为官府大规模停止使用民力而出现请愿事件,吕哲心情变差跟这个是有绝大关系。
大规模以工代赈让能让人有口饭吃,能吃饭的同时还能对家乡处理废墟和建设家乡的基础,他们对此可是感到衷心的欢喜。
吕哲停止大规模的以工代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