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了解秦国历史不难发现自秦孝公赢渠梁开始秦国宗室就开始走向弱化趋势,然后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时代之后,秦国的宗室就充斥满了楚系的人。秦孝文王嬴柱接位之后秦国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那都是因为芈氏(魏姓)、熊氏这些人牵扯了太多秦国的精力,一直到秦庄襄王嬴楚时期秦国的朝堂要职都是掌握在楚系的手中,到了嬴政登基之后都依然是这种状况。

秦孝文王嬴柱是一直有意地在让出王室的利益培养从山东来的山东系。那是为了扭转秦国朝堂被楚系霸占的现状,可是耐不住王后就是芈氏(既是华阳),因此在秦孝文王嬴柱这一代秦国也“玩脱了”,王室赢姓让出利益是培养了一些山东系的臣子。但是在楚系的压制下山东系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嬴政成为秦王的前几年没什么存在感,那是吕不韦的时代,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嬴楚依靠灵活的政治手腕总算是削弱了一些楚系的势力。但是从根本上也依旧改变不大,毕竟楚系有当时的华阳太后这尊大神压阵。

真正改变秦国朝堂格局的是在秦王政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的成蛟叛乱,这一场叛乱恩怨纠葛非常多,关于成蛟窥视王位所以才发动叛乱这一说法很难站得住脚,有因可循的更多是楚系面对老秦人一系在寻求权力的时候做出的反扑。

就是在成蛟叛乱这一事件中,老秦人一系展开了自商鞅变法之后最凶猛的反扑,当时的利益既得者楚系怎么能容老秦人一系反扑成功,所有的纠葛也就引发了成蛟的叛乱事件,牵扯进去的却是王室、楚系、老秦人一系、山东一系,几方以成蛟叛乱作为舞台在政治上进行博弈、在战场上进行厮杀。

老秦人一系的反扑给予了楚系一些重创,但是捡便宜的却是一直到看清楚局势后才加入角逐的山东一系,其中就是以吕不韦这一系得利最大,后面也才有在楚系虚弱之后的吕不韦权倾朝野,可是吕不韦所谓的权倾朝野却是极为不稳,在往后的日子里吕不韦也才被逼辞官,然后又在返乡的路上被一杯毒酒赐死。

关于赐予吕不韦毒酒的是谁历史记载是嬴政,可是当时真正掌控秦国权力的是华阳太后,嬴政手里能用的棋子也不过是有限的几个,其中长信侯嫪毐还是因为嬴政母亲的恳求才给予支持。另外有一说法是长信侯嫪毐是华阳太后一方的人,被扶持起来不过是为了恶心嬴政。所以嘛……

嬴政真正掌权是在华阳太后逝世之后,掌权的秦王政面临的是体系庞大的楚系,而这个时候老秦人一系除了王氏这一脉之外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倒是山东一系经过差不多一百五十年的发展成了气候。

楚系掌权屡次出卖秦国利益,秦王政亲身的经历更是注定一旦掌权必然会进行清洗,那么培养山东一系继续压制楚系就成了身为君王的嬴政会去做的事情,秦国的政治格局也就演变成楚系退出秦国朝堂,山东一系成了朝堂之上最大的利益群体,老秦人一系不过只有王氏占据了相当小的一块“阵地”。

在始皇帝嬴政当政的时候,除了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持朝堂上的平稳,派系之间太多的纠葛和争斗也形成数十年没有册立太子的原因。

什么恩怨纠葛?还不是因为利益的争夺,那些争夺者的争斗方式从朝堂已经转移到关于未来继承人上面,都想着始皇帝可以选择代表某一系利益妃子所生的公子成为接班人,这就是为什么始皇帝长久不册立太子的直接原因。

扶苏的母亲是楚人,他的母亲嫁给始皇帝当然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主导这件事情的人正是华阳太后。

其他如赵、魏、韩、齐也都有王室女以及老秦人的女子都都位于始皇帝后宫,有所出者亦有不少,但是在秦国的政治气氛中注定难以能一展身手,概因这位公子任职了什么,剩下的那些公子也必然要有相应的任职。

始皇帝的众多公子中谁也没有出任过什么职位,哪怕是扶苏也是如此,他还是在始皇帝察觉自己身体不对劲的时候才仓促地被送往北疆出任监军,而北疆是蒙氏那一系所掌握,他与蒙氏兄弟自小一块长大。

始皇帝安排扶苏去北疆担任监军在众多公子中是独一份,始皇帝做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一个过度,通俗点就是让扶苏去支持自己的派系中镀个金熟悉一下军务,也在未来的对草原胡人作战中培养出威望,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接回咸阳。

不得不说,始皇帝的安排实在是太迟了一些,另外扶苏正因为是前去支持自己的派系中担任要职,有威望也不过是原有的支持度上增加一些威信,除了蒙氏这一系之外根本就没有产生其它的影响力。

政治的复杂程度注定了一套计划在中途被腰斩就是满盘皆输的局面,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给始皇帝针对扶苏进行另外的扶持,其结果也显现了出来,扶苏没有足够的威望来控制朝堂,在秦国面临窘境时,一些人有了额外的选择压根就没有什么负担。

第一个抗命不尊的王贲出现,随后老秦人一系也根本不隐瞒自己的意图直接反水,轮到徐氏那一系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势做出选择时,外有重兵压境之下,蒙氏的武力抽不开身,扶苏一点反制措施都做不到。

在面对这样的局面下,扶苏有心却难以回天,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汉王哲对秦国是什么个看法,特别是在新一批五万武装齐备的汉军已经驻扎在咸阳东面时,共尉会说出一些什么话。

王氏抗命,老秦人反水,徐氏有“独走”趋势,秦国都是这般模样了,共尉当然是认为时机到了,有些话也是时候进行转达……

第六百七十九章:因与果(下)

“殿下,”共尉先是一礼,随后说:“想必殿下已经知道齐燕联军已经在砀郡一线被我军覆灭?”

扶苏颔首,他当然知道这一件事情,在攻灭臧荼所率燕军的时候,秦军还出兵七万一共作战。←頂點小說,x。

就是在那一次,出战的七万秦军在对燕军作战结束后再也没有回归三川军营,他们也不知道是出自谁的授意是移军前往东郡的定陶。

得知出战的七万秦军没有转回三川郡营盘,是踏上了前往东郡定陶的道路时,扶苏还派人前去三川郡询问徐岩,徐岩给予的回复是根据情势的需要。

什么需要?徐岩没有说是什么需要,但是后面扶苏却是探知那七万秦军到达定陶之后接受了汉国的补给,随后徐岩族侄徐阳成了该支秦军的指挥官。该支军队除了没有改换旗帜更换战袍,俨然就成了一支汉国编外军,在徐阳的率领之下又取道北上,扶苏最后得到的情报是要前往上党一线,至于是干什么就不清楚了。

好好的七万秦军变成了汉国武将麾下的军队,这是什么情况?扶苏也就是从那一次才意识到徐岩已经另有打算,后续扶苏再给中原军团发布任何指令的时候再也没有得到回应。

国家体系在崩溃,先有王贲抗命不尊,再有徐岩“独走”,扶苏说不气愤那绝对是假的,但是他因为手中没有足够的实力还不能发作。他所不清楚的是,秦国国家体系的崩溃是自行瓦解,还是出自汉国那边的操作。

共尉见扶苏只是颔首不愿意说话也不介意,径直继续说:“我国的国防军序列中的第一骑兵军团、第四混编军团、第六混编军团兵力得到解放,我王的意思是第一骑兵军团和第六混编军团进入秦地助战,不知道殿下?”

在秦地的汉军数量已经有八万,第一支最先进入的三万汉军是在蒙恬构建的防线之上,这三万汉军已经不止一次参与到对匈奴、齐、燕三方联军的交战中。根据蒙恬的信息回馈,参战的汉军训练有素,且求战意识也相当强烈。

扶苏曾经问过共尉,那已经参战的三万汉军是不是汉国的精锐,得到的回复是参战的三万汉军属于汉国常备军的一种,而汉国的常备军有将近四十万。

常备军?按照扶苏的理解,那就是汉军国防军几个军团性质的部队。他所知中,汉王哲麾下的军队一直经常改编,如今的国防军、北境戍卫军、南征军、禁军是在最后一次才都确定下来的番号,除此之外就是一批没有正式给予番号的部队。像是进入秦地的三万汉军就属于没有番号的那一类。

“先期进入秦地的三万和后续的五万,该是汉王的国防第七混编军团,军团长便是共将军吧?”扶苏脸上带笑,眼眸却是有些纠结。

共尉听得一愣,答道:“殿下的消息真的及时。”

对于进入秦地的汉军就地编制为国防军第七混编军团也是共尉在最近才从任命中得知的消息,他接到的命令是率领第七混编军团协助秦军抵御入侵的匈奴军队。

“只是匈奴的军队吗?”扶苏“呵呵”笑了几声:“那就是说,汉王很快就要灭亡齐国,燕国也将要不复存在?”

共尉点头称“是”,想了想觉得有必要给扶苏介绍一下近期的汉军中原攻略。也好为即将要说的那些话题做一个铺垫。

韩广兵团在臧荼前去之后进行了五十里的后撤,汉军第二、三混编军团向前压迫了二十里,双方相距三十里的距离开始了对持阶段。

“韩广撤兵?”扶苏似乎一点意外都没有,只是用着感慨的语气说了一句就继续默默静听。

汉军从胶东湾登陆的军队。他们在巩固好滩头并修建好足够的港口之余,总数三万步军被临时编制进第五骑兵军团序列,步骑协同之下,依靠先期第五骑兵军团的骑兵打出的分割和封锁优势。他们很快就占领了即墨,在后续的一个月内又连续清除了几个县的齐军,将战线推进到滩水一线后才停止下来。

胶东郡的兵锋停歇理由比较简单。随着占领的城池增加,三万步卒很大一部分是被牵扯住,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来继续扩大战果。想要再有近一步的行动的前提是第四混编军团经过海运抵达,不过等待第四混编军团到来就该是直接开向临淄,准备攻打这座齐国的国都了。

对于这点扶苏也没有什么额外看法,汉军因为大规模运用骑兵,在战略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与之各国的区别都有些大,秦军曾经也运用过类似的战法,可是在规模上和范围上无法与汉军出兵北上之后相比。

“想要大规模地穿插作战,十分依赖于中低层有足够多优秀的军官,”扶苏赞道:“汉王哲是一个睿智的人,早在五年前便设立军事学院,时常亲自进行教导,想必是早就计划北上之战。”

扶苏没有说的还有许多,其中就是吕哲很能伪装,五年前的吕哲所表现除了的姿态十分低调,哪怕是在占领三郡之地后也没有得意忘形,最后还是在始皇帝的册封下才成为诸侯。

成为诸侯的吕哲更加低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盯着百越在猛揍,除此之外压根没有表现出任何对北上有意图的作为。

在其后,楚国向庐江郡的桓楚动手,吕哲也是被动地进行助战,不声不响地吞并了桓楚势力,后面又冒险从长江水运闪击会章郡,在那一战之后楚国变得虚弱不堪,吕哲所拥有的郡也才增加了九江郡和庐江郡,成为手握五个郡的诸侯。

在所有人以为吕哲坐拥五郡又与楚国进入交战状态,该是会全力进攻楚国时,吕哲偏偏又是调头对着百越继续一阵按在地上的痛殴,期间还拿下了百越从地方势力吴芮那边抢夺的长沙郡,并且再次不吭不响地吞掉了吴芮这支势力,然后成为一个拥有六个郡的诸侯。

随后的一年时间倒是平稳了一些,当时的吕哲又干出了一件谁都没太明白的事情,那就是庇护被秦军从中原赶出来的魏国和韩国。

说实话,拥有六个郡作为领地的吕哲仅是甘心成为一名诸侯没有自立为王已经足够令人惊讶了,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得出的判断是吕哲并无太大野心,吕哲庇护弱小不堪的魏国和韩国更是证明了这点。

渐渐地,吕哲变成了掌握八个郡的诸侯,与楚国的关系也总算是归于平稳,似乎是为了感谢吕哲放一马的关系,楚国不止一次提出相王的建议,跟班魏韩也是极力赞成,但是到了这一地步依然没有任何称王的迹象。

按照现在的观念,有实力也不称王就代表没有野心,这是从历史上列国有点实力就眼巴巴称王得出来的结论,楚、魏、韩、赵先后都愿意与吕哲相王,那就是这四个列国承认吕哲的实力,周王室崩溃之后的既定规则就是几个国家承认的情况下称王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却一再被吕哲所婉拒。

瞧一瞧,有四个列国承认吕哲有称王的实力,其余国家也都沉默没有反对,都这样了吕哲还不愿意,那不是吕哲没有野心又是什么?特别是在那期间吕哲一直没有撤掉“秦”字军旗的前提下,吕哲越是不称王就越显示出偏安一隅的心态,而各国也是这么判断的。

“确实,不管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我王一直都不愿意与秦为敌。”共尉不是在睁眼说瞎话,他们这一帮跟随吕哲从夷陵崛起的人不止一次对军旗提出过更换建议,但是都被拒绝,连带在称王上也是如此。

“是啊,哪怕是到现在,汉军进入秦地也是助战而来,不是侵略而来。”这才是扶苏最纠结最头疼的,他不敢相信这不是有预谋的阴谋,而吕哲坚持不主动进攻秦国的回报也出现了,现在不是有那么多的派系争相投靠过去了吗?

不但是扶苏这么认为,以前一直不理解吕哲做法的共尉等人,他们在秦国的老秦人、王氏、徐氏等派系靠拢的时候也才回过神来,认为这就是吕哲一直以来在进行的计划。

天晓得吕哲一开始是不是那么想的了,但是坚持确确实实是得到了难以想象的回报,所以越是搞不清楚越是察觉不到,所有人也就越加觉得吕哲的心思不可猜测,蒙上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信服感。

扶苏就是那个不断琢磨吕哲到底是怎么用将近七年时间走到这一步的人之一,但是像很多人一样,他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是吕哲行事没有什么套路,做的事情也有相当多属于莫名其妙。

不过吧,现在说那么多其实没什么用了,研究再多也无法去更改事实,着眼于眼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呃?”共尉略略愣神,他怀疑自己刚才有没有听错什么,愣神之后就问:“殿下的意思是……?”

扶苏示意共尉没有听错,不过却是没有再行重复。

第六百八十章:余音(一)

看《大秦之帝国再起》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呜——呜呜——嗡!”

“呜——呜呜——嗡!”

好像有点什么奇怪的声音?那声“嗡”是巨大的牛皮鼓敲击边缘位置发出来的声响,为的就是配合苍凉号角的停顿音。

一队又一队骑兵以非驰骋的速度不断穿过号角手排列两旁的道路,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这里是距离临淄百里的平陵,平陵距离济水的路程也是百里,一座巨大的营盘被汉军建造在这个地方,从东边而来的骑兵隶属第五骑兵军团,号角声和鼓声是在用乐声欢迎这帮立下不俗战功的骑士。

胶东郡在第四混编军团还没有前去的时候,只由第五骑兵军团和三万步卒大概是三个月的攻略,当地的齐国行政体系在主城连续失陷之后就大片大片的投降,现在那片土地上滩水以东的城池已经全面插上了汉军的旌旗,只有滩水以西淳于(现代潍坊市)和下游的高密还有一部分齐军。

第四混编军团是在七天之前从胶东湾进行登陆,他们登陆之后临时划编到第五骑兵军团建制下的三万步军被剥离出来,第五骑兵军团得到命令向平陵方向集中时,三万步军变成了第四混编军团的辅兵部队。

第四混编军团的军团长为桓楚,他接下来的任务是巩固第五骑兵军团早先的战果,也得到命名攻取高密,随后渡过滩水攻占淳于,最后是向临淄逼近,伺机拿下临淄东边的一个叫剧的临淄卫星城,为即将合军攻击临淄做准备。

汉国在齐地的军队大规模调动不是仅限于胶东郡的汉军。

济北郡的第二、三混编军团中,第三混编军团也受命脱离济水战线向东面移动。

第三混编军团目前是在进攻临淄郡内济水北线的狄县(现代高青)。他们攻下狄县之后下一个目标是博昌(现代博兴),随后会调头向南兵锋指向临淄在西北方向的卫星城高宛,也是在为合军进攻临淄做战术性质的进攻

第三混编军团脱离对韩广的对峙,递补上去的是三万禁军步卒序列,剩下的七万禁军被留在平陵与赶来的第五骑兵军团进行会合。同时,前来与吕哲这个君王行辕中心合兵的还会有从砀郡战区解放出来的第一骑兵军团。

第一骑兵军团、第五骑兵军团,这两支骑兵军团前往平陵后会进行兵源和战马的补充,恢复到满编建制。

国防军序列下的两支骑兵军团再加上禁军本来就有五万轻重骑兵,总骑兵数量将会有十万,他们这些骑兵当然不是为了进攻临淄而进行合兵。攻打临淄那是步军的事情。

吕哲集中手头的骑兵有一个大动作,他们将在得到休整之后向西北而去,途中会经过赵地,与徐阳手中的七万秦军会合,然后开向雁门郡,再与王贲手中的八万秦军合流。赵军那边也会有司马昂所率的一支五万人数量的赵军与这帮军队会合,到时候将会是十万汉军骑兵和十五万秦军、五万赵军针对阴山以南的一次大范围扫荡。

三国联军总数三十万步骑,他们的战区大概会是九原、云中一代。而他们也是作为先头部队的存在,用意自然是切断深入秦地匈奴等胡人与草原的后路。并没有得到命令在解决阴山以南之后突击向北进攻漠南区域。

不得不说的是,华夏族群现在对草原真的非常陌生,阴山以南区域若说有点了解的话,阴山以北就是处于两眼抓瞎的情况。

现实不允许在对地形和气候不了解的前提下发动什么深入草原之战。那么致力于控制阴山以南就成了最现实的作战方案。这也是根据秦国那边对阴山以南地形和气候了解的前提,并不是吕哲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

当然,吕哲并不会亲自率领十万汉军骑兵西向与秦、赵部队进行合流,作为率军北上的汉军统帅是太尉司马欣。军师为蒯通,总军法官是李良,总后勤官是萧何、前线后勤调度官是吴芮。

对临淄的进攻马上就要等待来时机。临淄一旦陷落就代表齐国灭亡,灭国之功是武勋中最高的荣誉,沉甸甸的功劳足以诞生一批贵族,侯爵也注定是会诞生那么几个,不过统帅军队灭掉齐国的只能是吕哲。

别误会,不是担忧什么功高震主的事情,整个北上计划是由吕哲领头部署,要真的说功劳什么的谁能比得上直接部署者?在对齐作战中几个军团长的表现也足以累积足够的功劳封侯,战后的功勋评定那些军团长封侯已经会成为既定事实,一批男爵、子爵、伯爵也会相续出现,也算是补上了汉国贵族略少的尴尬。

司马欣、蒯通等人的北上自然也是出于吕哲的特别安排。

司马欣本就是秦军出身,目前也是汉国武官中官职、爵位最高的人,他有足够的能力也对得起吕哲用心塑造榜样。

由司马欣北上是吕哲在向那批秦军展现一个态度,用事实来证明秦系归附的人会有一个好前途,不会因为身份的关系遭到打压。这样一来不管是秦国中原军团的那七万秦军,还是王贲那支八万秦军,他们在看到司马欣这个榜样之后会继续做出“正确”的选择。

目前匈奴将族中最大的力量自行带到秦地,是最佳肃清阴山以南的时机,那片区域留守的胡人部落青壮不会有太多,司马欣这一帮人前去估计是能轻松搞定,那么功劳也就有了,一些人的爵位晋升也就合情合理,那么进攻齐地产生了一批新贵族,原有贵族的爵位也得到提升,原有的秦人、赵人、燕人、楚人……利益阶层洗牌不大,一套新的既得利益者没有因为汉国扩张形成较大的悬殊,十分符合吕哲对国家利益既得者的平衡需要。

另外,吕哲出于一种特殊考虑也会培养一批后面归降的人,例如已经确定投效的臧荼、韩广之流,也有田安、田角这一类人,另外赵国、秦国、魏国、韩国那边也会有类似的人加入进来。

好吧,其实就是吕哲在明明能依靠硬实力平推的前提下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劲,压根就不愿意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用军队打过去,是提出了一套怎么都不靠谱的方案,然后这套怎么看都不靠谱的方案竟是被秦国和赵国接受了,燕国的实际掌控者也觉得那一套方案不错,所以一个类似于联邦的“怪异联合体”即将出现在历史上。

吕哲现在就等着解决完“冥顽不灵”的齐王田儋等一批人,也趁匈奴深入秦地来一个围歼,之后将扶苏、赵歇、魏咎、韩成这帮人集中起来,按照自己的意识抹掉什么汉国、秦国、赵国之类的存在,一个名字在现代人看来土到掉渣,并且怎么看都结构怪异的行政体系就要成为这片土地的治理政体了。

叫华夏帝国还是中华帝国?不管是叫什么,反正以后就不会有那么多什么人什么人的区分,吕哲构建一个修养之后向外不断扩张大时代的蓝图已经铺开,至于是不是能那么走下去,就看几个局部的战事是不是那么顺利。

作为犯了“中二病”的吕哲,他现在正与从胶东郡过来会师的一帮将领饮宴,坐在主位下首左侧的是第五骑兵军团的军团长卫翰,往下是一帮偏将之流;主位右侧是禁军序列的一帮将领,如梅鋗、苏烈、陈宣等人。

关于在主导位置上压迫各国取消国号,在吕哲的领导之下共同组建一个大帝国的事情,刚才吕哲已经亲自向第五骑兵军团的将领进行说明。

得说实话,刚听到那么离奇的事情时,这帮人不傻眼那绝对是假的,一直是在听完吕哲进行阐述,他们发现所谓的大帝国是以原汉国的利益既得者为主体,一个个就笑呵呵吼嗓子“王上圣明”,然后没然后了。

太他妈儿戏了对吧?可是吕哲所领导的群体不就是这么一直过来的吗?以前他们也不懂自己效忠的对象是在想什么,可是……似乎在他们搞不太懂的情况下就是这么变成了最强大的势力,每个人也都成为利益既得者。

该有的好处没有被吞占,事成之后也还是利益既得者,不过是加入一帮原本作为对手的人成为同僚,看着也不是太稀奇古怪的事情,早在吕哲只有三个郡的时候,前前后后多少对手成了袍泽,大家在利益有保证的前提下,只要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都是相处得也挺愉快的嘛。

跟随吕哲一同崛起的那些人都不是什么贵族出身,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的前提让他们不会与与列国的文臣武将有什么私怨,作为统治者的吕哲掌握了“分蛋糕”的技巧,什么人该分得什么利益也是公平处理,爆发矛盾的机率自然是被降低到最少。

吕哲所需要做的就是统治这批人不要盯在脚下的一亩三分田,寻找到更多更多的利益共同点,而这也是他一直在做事情。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

第六百八十一章:余音(二)

看《大秦之帝国再起》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任何矛盾都是爆发在利益的争斗,这样的说法绝对没有任何的错误,毕竟只要成为利益既得者的一份子就不会是脑子有问题的人,因为一些意气之争然后成为死敌是不成熟的人才会干的事情。◎頂點小說,x。

事实上吕哲也搞明白了一件事情,任何的矛盾都是与利益有关,他只要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利益点来进行瓜分,一直向外扩张来喂饱包括他在内的利益既得者,那么统治阶层就能一直这么和谐下去。

吕哲更加清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统治阶层吃肉的时候千万要给哪怕是最底层的人群分一点连汤都不如的残渣,正规一点的说法就是加强国内的基础建设,同时给尽到义务的人群增强福利。当然,要是什么贡献都没有的人要求获得利益分配,吕哲的原话是,哪凉快滚哪边去。

召回第五骑兵军团除了向众将领阐述那些之外,吕哲也是肯定了他们的功绩,宴会上先行通告了哪些人会获得来自爵位的晋升,然后说战事结束后将会与其他军团的有功者进行一次统一的封赏仪式。

吕哲亲口证实的就是这些,一些小道消息也在传一旦天下大势稳定下来,身为统治者的吕哲将会画土分封,介时只要是男爵以上的人都会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至于能不能永久地保住封地就要看该家族能不能保住自己的爵位,而爵位的来源当然是为国家进行效力。

那些个小道消息自然是吕哲让人散播出去的。他也确实是要干这么一件事情,现在华夏太多土地是没有经过开发的荒凉之地,国家开发起来哪怕资金足够也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再则就是行政体系真心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因此……或许类似于春秋时期的土地分封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春秋时期的开发有一定的套路,那就是国君将某块土地分封给某某谁,然后由那个家族去建设,该家族自得到那块土地的时候就需要上税,并没有什么经过多久才有纳税义务的说法。

就是用这么一个分封制度,华夏大地的一些区域才能得到建设,吕哲已经想好要分封的区域,主要集中地是在岭南,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分封地才会选择在中原,大多会是以南方区域为主。

关于分封的制度吕哲已经与众多大臣商议过无数次。借鉴于春秋制度的同时也进行改良,最大的限制就是封臣武装的约束,毕竟春秋时期封臣的纳税方式是出动军队帮国君征战,历史的篇章走到如今却是不存在那样的事情了,仅是缴纳粮食、财帛,军队在战国时期就归属国家,私军制度演变成了门客制度。

吕哲的分封也是那么回事,允许封臣有自己的武装,但是不能以军队模式存在。什么样的爵位也有限制拥有多少武士。

当然,制度是一回事,但是私下怎么样绝对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吕哲极度心里有数。但是呢。他能做的也就是到这么一步,毕竟人力有穷时,完美的制度也压根就不存在。

吕哲在与众位将领谈笑风生时,燕彼掀开帐帘走了进来。

燕彼是来汇报临淄那边果然是自己乱了起来。田安、田角等识时务者本是想纠集军队离开临淄,可是行动被田横所发觉,他们先是一阵激辩。随后毫无意外地演变成了操家伙互相干了起来。

“有点脱离计划。”吕哲听后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