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似乎是从三个月前……也就是汉军北上并成功攻占泗水郡北部突入薛郡,以及成功占领东海全郡杀入琅邪郡,差不多就是这个时间节点,秦国那边的几名郡守非常隐秘地回到咸阳,随后当夜又十分迅速地离开。
那些秦国郡守有李斯、冯劫这般本来是在中枢后面被任命出去的重要人物,也有老秦人一系如孟氏和司马氏的家主。
该是在那一个时间段,秦国对汉国的妥协几乎是没有底线,汉国对此做出的判断是秦国担忧物资渠道被卡断,和汉国向秦国进行宣战,因此才会进行步步的退让。但是说句很实在的,以秦人的风骨来说,不该是这个样子才对?
“王上的意思是说,秦国在……”蒯通脸上的表情比较吃惊。
吕哲点头:“这有这个解释才能说得通,哪怕是陛下病重无法理政,但是进行交流总是能够办到。过去的秦国风格是什么样,近来的秦国风格又是怎么样。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不打哑谜,他们是在怀疑始皇帝已经驾崩而秦国秘不发丧。扶苏主政的秦国才会变得这么怪异。
“也是……”蒯通呐呐地说:“秦军连续作战三年,哪怕是最困难的时期都是将战线推到秦国本土之外……”
事实就是那样,长城军团被动防御不说,中原军团分为北边偏师和南边本部三年来都是在秦国本土外面作战,曾经一度王贲这支偏师都威胁到赵国国都邯郸,徐岩本部更是差一点点就打进齐国境内。
以始皇帝的主政风格,哪怕是国内哀鸿遍野也绝对会收刮起来维持军用,对一些权贵开刀抄没家产也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情,偏偏是近来秦军竟是出现物资紧缺的情况那些事情也没有发生,以至于长城军团将战线退却到距离咸阳不到二百里。中原军团的偏师彻底不动弹而徐岩本部更是龟缩了两百余里径直退到三川郡。
蒯通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王上,这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吗?”
影响?肯定是会有影响,吕哲甚至认为这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影响也将会无比的大。他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也正是因为纠结这个问题情绪才会变得躁动。
吕哲在思考什么?那是一个怎么看都不是那么靠谱的一统天下方案。
关于汉军一出动就是迅猛姿态,三个月威胁到齐国国都临淄,这么迅猛的攻势其实就是在为吕哲那个方案在服务。
汉国已经展现出能靠硬实力的统一局面,以非常迅速的速度灭掉看去作为强大的齐国,是不是能让其余的列国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国完全有实力和能力一个又一个的消灭列国。
世界很大不是吗?吕哲在展现出汉国的强大之后。会向给予韩王成的两个选择那般,接受失败的现实成为汉国的一个公爵,或是带领一批愿意跟随前去开创另一片新天地的人远走。
后勤线上出现问题,汉军的攻势迟缓下来。吕哲一度是非常懊恼和纳闷的,概因出现这样的事情使得原本松动的魏国那边重新又变得摇摆起来。
弱如魏国都会在汉国攻势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悍的情况下摇摆,可以想象其他国家会是怎么个反应,绝对会认为吕哲异想天开到没救了。
索性也是吕哲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那样的想法。不然绝对是丢人丢到家了。他有他的考虑,是在怀疑历经不知道多少场的大战之后,哪怕天下真的落在他的手中。光是收拾那片烂摊子都不知道要用多久的时间,大战之后人口的锐减也肯定非常厉害,更不用谈中原完事了还要进攻秦地,最后还得跟草原胡人不知道要打多少年。
吕哲的心思很大,崛起并建国可不是为了当皇帝,然后在这片土地上玩皇帝的游戏。他的理想是指挥一帮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到处撵着野人玩,让汉军的军靴踏上所有可以踏及的土地。好吧,最次也能陆地上推进过去,试一试饮马多瑙河的滋味是什么模样。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匈奴的主力已经进入秦地,要是汉军能尽早解决掉齐燕,大军直接从后路将匈奴主力退回草原的道路切断,在秦地包饺子消灭匈奴的主力,草原上的威胁也就等于去掉了一大半。可是呢,蒙恬的战略性退却倒是把匈奴主力诱得更加深入了,但是东胡却提前冒出来了。
“孤要亲征。”吕哲是召集在南陵所有能数得上号的大臣,用着不是那么确定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这些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竟然一致行礼曰:“诺!”
啊?吕哲本以为说出要亲征会遭到反对,没想到是一个反对的都没有,并且一些人还是一副极度赞成的模样,剧本严重的不对嘛。
吕哲忘记了,他是一个从战阵中崛起的君王,亦是一国的开国之君,不是那种在深宫生养于妇人之手的君王,并且谁看不出吕哲最近闲得都快做出一些糊涂事了,御驾亲征到前线去不但能统率在前线的第二、三、五军团,还能将十万禁军的兵力也带到战线前沿,这是对汉国极好的事情,他们反对做什么?
亲征对现在的汉国来说是一件好事,王妃已经诞下嫡长子二年有余,国之太子之位却是已经空悬,吕哲既然亲征肯定是要留下一套行政班子处理国事,那时也必然是需要有人充当监国,那么太子是不是也该册立了呢?
太子不能拥有某国王室血脉,这点是众位功臣早就有默契的事情,那么人选也只有赵婉所生的嫡长子吕议,或是卫雯所生的庶长子吕启。不过,他们目中也就只有嫡长子吕议,庶长子吕启压根就没什么人去关注。
“不允!”
吕哲没有多少迟疑,他的实岁才二十四,虚岁也就二十五,起码也还有三四十年好活,过早册立太子,那这孩子起码是需要当三四十年的太子,多少健壮的君王因为活得太久了,太子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结果演变成父子相残的惨剧?
“请王上仔细斟酌!”
没什么好斟酌的,在吕哲看来嫡长子吕议是不是当接班人的料还是一个未知数,他早拿定注意选贤而不是选长,只要是男孩也必须要有从军的经历。
众大臣又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模样,他们真的难以理解在册立太子上吕哲为什么会那么拖拖拉拉。
叔孙通很不识时务地站了出来,他拿秦国久久不立太子来说事,说是秦国有现在这般模样皆是因为继承人一直模糊不定,然后才有那么多次的内耗。
吕哲就纳闷了,要说始皇帝久久不立太子导致国家不稳定那是历史有记载的,但是说秦国内耗又是怎么个回事?
某人放了数把火,不但将阿房宫烧成赤地,那些火也将先秦时期的很多典籍和史册也烧了个干干净净经,这件事情尚未发生,似乎放火的某人也被吕哲干掉了,那些典籍和史册可还是安安静静在咸阳的某个书架上摆着。再有,知道那些事情的人也没有死干净,叔孙通就是其中一个。
叔孙通侃侃而谈,说起尉缭的辞官,也谈起了关于华阳太后,更对昌文君、昌平君等事情大说特说。
这些事情对于吕哲来说都是被火烧掉的历史,他也就知道个成蛟叛乱的事儿,对叔孙通说的那些还是首次听见。
“……诸如这些事例,无一不是显示一国君王没有册立太子的坏处。”叔孙通说完一个长鞠。
吕哲有些发愣地眨了眨眼睛,老实说他刚刚听得有些迷糊,尉缭劝说年仅二十三岁的嬴政册立太子,嬴政不允尉缭辞官,那时候扶苏是个五岁娃娃,这个时间有点对不上号啊?
“王上,尉缭确实是在那时候辞官,不是秦一统天下之后辞官而退。”太尉司马欣被提问,不得不出班解释了一句。
吕哲又忘记了,历史从来都是一本被胡乱涂鸦的册子,先秦历史因为有多国记载还算靠谱,但是自两汉的唯一政权之后,历史怎么写全看当政者的心情。
“不允!”
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吕哲不会进行任何的让步,他说完直接甩甩袖子走人,留下的是一帮搞不清楚状况的臣子。
第六百六十四章:诡异
吕哲不是那么清楚始皇帝为什么不早立太子,也没有心思去探询到底是为了什么。●⌒頂點小說,x。他不过早册立太子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不是一拍脑门就定下的事情。
现在还没有长子继承法,也就没有所谓的“立长不立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的说法。在过去,因为各国之间竞争太过厉害,国家的掌舵者若是太过无能必然会毁掉国祚,因此在选择继承人上面基本是选贤为主。在这么个前提下,吕哲怎么从子嗣中选择一名继承人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并不会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死。
跟随吕哲崛起的这一帮人,他们的唯一想法是不能让有列国王室血统的人成为未来国家的主人,那是在害怕那个拥有列国血统的继承人会留下属于列国的仇恨,毕竟他们从一无所有到拥有显赫高位就是站在列国的旧尸骸上面,谁不担心自己做了点什么会遭到清算的事情?
对于那些人的想法,吕哲心里自然是清楚。但是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却是没人知道了。
亲征一事确定,却也不是说出发就出发的事情,关乎到君王率军出征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比之将军们率军出战要做的准备远要多得多,也复杂上不知道多少倍。
各郡的郡守受命回到南陵,各地的驻军也做出相应的调动,同时一些驻地的主官也做出一个改变,后勤物资的集中更是动用到非常多的人手,等等很多的事情可能需要用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一国之君离开国都上前线,所会引发的事情将会有许多,关于该由谁来在君王不在时监国就是一个大问题。
监国一般是由某个王子来进行担任,但是说实话吕哲最年长的子嗣也不过是三岁大的庶长子吕启,其次是二岁嫡长子吕议。
年龄太小哪能起到什么监国的责任?说到底还是某些大臣在维持国家的运作,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幼童。
吕哲考证了很多已经有的实际例子,他发现很多君王在出征的时候没有选择哪个王子作为监国。而是选择某些大臣。这些例子里面基本都是因为王子太小,没有实际的参政能力。
“古人都知道选择幼童作为监国会被野心家所利用?”吕哲其实比较不习惯现今的一些做法,什么事情都是从实际上来进行选择,任何会造成误会的东西都是能免则免。
那么吕哲该选出谁来作为监国的存在?
“主上,大义名分。”燕彼提醒了一句。
对了!那些选择大臣作为监国的君王,他们是依靠血统在统治国家,另外就是有诸多的宗族血脉进行监督,吕哲并不是出自什么高贵的血统,也没有众多的宗族来作为后盾,全然就是不一样的体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侯将相可都是有种的,那种非哪个血统不能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早就深入人心,因此并不担心臣子监国会篡位,那是因为并不会得到来自民心的接受,也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反扑。
吕哲重新翻开卷宗再仔细查阅一下,他发现自田氏代齐之后,各国再没有臣子监国的例子……也不对,他没有记错的话,始皇帝屡次出巡就压根没有设立什么监国人选。俨然就是一个活动中的中枢。
“不留监国,所有行政命令依然是出自孤,可行?”吕哲问的不是燕彼,是后续被招来的萧何和司马欣。
司马欣与萧何一阵对视。一同答曰:“可行。”
将行政班子一同带上战场,也就意味着萧何、司马欣等等高位者都要随同出征,国内留下的只会是小猫两三只。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影响力的人。包括那些被吕哲认为有威胁的人,全部都要一同前往。
汉立国将近四年,高位者也就那么多。这么断的时间里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党朋,民间拥有影响力的人几乎全是大氏族的族长。
汉国是扩张形式下的建国,民间拥有影响力的人,那些有野心的家伙早在动乱的时候就纠集人手起兵,有些是在战乱中被消灭,有些则是被吸纳进汉国的行政体系。
在吕哲擅杀功臣之前,既得利益者们不会允许国家产生动荡,因此吕哲只是吩咐一句,核心官员们就绞尽脑汁地进行思考,然后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出来。
“刘邦?”吕哲在名单内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看了萧何一眼,没有认错笔迹的话是萧何所写。
萧何为什么会将刘邦的名字列在名单中吕哲没有问,其实也没有必要去问。吕哲能给萧何的荣耀和地位已经算是达到某种极致,萧何作为汉国第一批利益既得者除非是脑子坏了才会破坏现有利益既得者阶层。
名单几乎是将所有想象得到会在吕哲出征之后闹出什么幺蛾子的人一网打尽,而这只是吕哲亲征必做的步骤之一,接下来针对军队进行的安排更是重中之重。
折腾了大概二个月,吕哲将要亲自率军北上的消息早就传到列国那边。
秦国并不是依靠情报系统才探知,他们是在吕哲决定亲征的半个月后从共尉那里接到通知。
在那么一段时间里,蒙恬带着长城军团将战线后移,总算是将本来已经失去控制的战事重新稳定下来。
随着中原军团抽调兵力北上增援,蒙恬有了足够的兵力更是将战线往前推了二十来里,为后续的防御工事建造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吕哲欲要亲自率军北上不但对汉国是一件大事,对于秦国来说也一件需要无比重视的大事件。
秦国刚刚抽调中原军团的兵力,才没多久就传来吕哲要率军北上,他们若说不担忧吕哲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绝对是假的。
直至齐国纠结东胡等几个势力南下解临淄将会被包围的威胁得到证实,汉军在齐鲁攻势停滞且向后退防的消息也在后续传来,秦国才有那么点相信吕哲亲征是为了解决那边出现的变动。
身在咸阳的共尉能察觉到秦国对这一事件的警惕,扶苏更是亲自招待并试探秦汉结盟事宜。
结盟或不结盟到了汉国派出观察团,并第一批入侵协同作战的三万汉军已经穿过三川郡中原军团的防区,吕哲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
共尉坦言告诉扶苏,汉国大王自然是有意与秦国结盟,但是鉴于秦国在历史上一连贯的无信用,汉国国内对此的反对声音很大,认为一纸盟约根本无法得到什么实际的约束,因此汉王吕哲才会顶住非常大的压力先派他们前来咸阳,后面又不顾众臣的激烈反对尝试性地派出首批三万汉军入秦助战。
被人在当面说秦国没有信用,说实话扶苏是非常尴尬的经历。但是,他拿不出什么话语来进行反驳,秦国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是有一件件事实被记载在史册上面,那是怎么抹都抹不去的污点。
“我国的情况非常复杂,大王为秦人,列为大臣出身于列国,黔首基本为楚人。”共尉指着自己:“尉也是楚人。”
扶苏不做任何表示,只是静静地看着共尉。
“秦与列国恩怨纠葛难以道清,若不是我等追随的对象是大王,恐怕……”接下来的话共尉没有说出,不过意思却是非常明白,要不是吕哲作为统治者,他们这一帮势力早早和列国结盟一同攻秦。
“共将军还有汉王哲赋予没有完成的使命吧?”扶苏问。
“确实。”共尉先是拱手为礼,然后说:“我王有一个提议……”
那是秦国目前就在做的事情,北境的秦军进行有准备的后撤,将匈奴为首的一帮胡马引诱深入,就是这么一件事情。
“本该是一到就与太子沟通,当时贵军已经在进行战线收缩,所以……”共尉笑了一下:“现在却也不是怎么合时宜了。齐国纠结东胡、陈胜、燕国合兵将近三十万南下,我军切断临淄与北方的陆上通道战略受挫。时过境迁了。”
经过通报才进来的蒙毅刚好是听到共尉最后的那句话,他先是向扶苏行礼,随后又是向共尉示意,说道:“汉王北上亲征,想必是要再次执行停滞的战略?若是三十万敌军被消灭,汉王是直接率军前去攻打临淄,或是拐道西北?”
共尉不断皱眉,他不知道蒙毅是真傻还是假傻,才会出口问出一国君王的实际动向。
扶苏也是责怪地看向蒙毅,那些话除非是汉国自己想告知秦国,不然是不应该问出口的。
蒙毅却是似乎没有发觉自己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话,很认真地说:“若是汉王率军扑向临淄,共将军想必不会说那些话。”
共尉看了看扶苏,然后又看向蒙毅。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不管是不痛不痒责怪看一眼蒙毅的扶苏,还是表现得像个二愣子的蒙毅,他们似乎都有一种莫名的急迫感?
“以秦国现状,并不会做出任何有害于双方的事情,北境维持艰难,能坚持多久难以料定。”蒙毅全然不顾共尉不断皱眉:“若汉王有意执行将胡马全歼的战略,我等也会拿出相应的决心来坚持。”
开什么玩笑这是!草原胡人和齐燕联军都将战线推进到上郡,秦国还能让开防线让他们杀到咸阳城下不成?
第六百六十五章:当猜测成为事实
“证实了,确实已经有两个月有余没有进宫。”
“哦……”
出征在即,为了判断自己的猜测,吕哲去信自己的老丈人赵高,又让燕彼安排在咸阳的细作进行刺探,得出了一个非常令人玩味的两面性信息。
作为中车府令的赵高,哪怕是在始皇帝病重的时候都能隔三岔五见上一面,但是从二个半月之前,他中车府令的职位很突然被革职,受封了一个仅次于关内侯的大庶长爵位,然后就一直闲置在家。在此期间,赵高从未再进宫一次,更别谈能见上始皇帝一次。
令人纳闷的是,除开赵高和一些明确表现得亲汉一系的人,左丞相王绾等几位大臣却是经常出入宫中,时常也能从他们的嘴里听到关乎始皇帝病情的言论。
赵高在信中很隐晦地提到之前在宫中相熟的令官(侍卫)失踪,一些寺人(太监)也从人间蒸发,种种迹象似乎是有人刻意在掩盖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了,赵高从少年就在伺候嬴政,哪怕是被不信任的时候也没有失去中车府令的官职,顶多就是掌管的天子六玺被收回罢了,突然间被革职失去宫中行走的资格,很多熟面孔也消失,那只能是始皇帝已经驾崩。
吕哲能理解扶苏和其余的秦国大臣为什么会选择秘而不宣,始皇帝在的时候秦国在艰难时期还能保证团结,列国哪怕是攻秦也会心有忌惮,更加重要的是秦国的氏族不会胡乱蹦跶。若是始皇帝不在了,秦国内部肯定是要遭受一番动荡。那时对于外部威胁临近的秦国将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猜测成为现实,虽然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是吕哲不免生出一种唏嘘的情绪。
这位幼年在赵国受尽坎坷的王子政,回到秦国又遭受多番劫难的太子政,解决完吕不韦专权又处理嫪毐才掌握大权的秦王政——他虽是借着秦国几代人的经营。和在一帮能臣谋士的帮助下才做到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能在他手里完成这样的伟业,尊一声“千古一帝”绝对实至名归。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吕哲并没有将始皇帝可能已经驾崩的事情说出来,他还严令知道实情的人闭紧嘴巴。
君王出征需要祭拜天地,吕哲身为汉国的大王自然也是要依照习俗来进行一套相关的祭祀。
主持出征祭祀的人是叔孙通。他曾经主持过汉国的开国仪式,算是已经坐实了汉国礼仪官的头衔。他在一套仪式中很敏锐地发现汉王哲有些心不在焉,几次提醒祭祀是非常神圣的事情,作为君王应当敬重天地与鬼神,吕哲嘴巴中“嗯”了几声表现却依然是心不在焉的状态。
一阵厚重的号角声响起。吕哲才从那种半失神的状态中醒过神来,他看向叔孙通点了点头。
叔孙通内心里其实比较无奈,他投效于汉国并不是为了作为一名祭祀官而存在的角色,虽然是有参与过汉律的制定,也与一帮友人和志士商定了一套类似于汉国官员守则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如同想象中就那么飞黄腾达,将儒家发扬光大更是没个影子。
一阵“咚咚咚——”的战鼓声响彻,自有侍从会端着盘子送上需要念的祭文。吕哲拿起祭文环视一下现场,出征祭典中不会出现平民,有的只会是等待出征的将士和文武百官。
吕哲在祭祀台上念祭文。台下的文武以及将士都抬头遥望,靠得比较近的自然是身有爵位的那批人,然后才会是官职较高的文武。
该次出征是动用十万禁军北上增援正在济水一线与联军交战的第二、三军团,战线离汉国本土直线是四百三十余里,若是将那些弯弯曲曲的道路真的计算进去实际距离该是超过六百里。
汉军占领泗水郡北部和东海郡之后,根据执政府的调控。汉国对占领区的黔首执行的是以工代赈模式,从泗水郡到薛郡的道路已经修建了将近五个月。
招募模式下的操控自然是为了让汉军打下的地盘里面那些黔首有口饭吃不至于成为乱匪之类的流民。这样更是能十分有效地将更多的占领地青壮控制起来,已经被证明是维持占领区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前二个月份是差不多四十五万人被汉国所雇佣。直至将战线推进到薛郡、琅邪郡,受汉国雇佣的黔首形成一个爆炸性的增长,直接突破到七十万。
七十万并不是最终的数字,后面在执政府认识到后勤线的准备不足加以改进,用民间征募牧畜拉动的车辆和动员商贾运送粮秣北上,有了充足的粮食汉国雇佣的限定还是放低,占领区在册受雇佣人数到目前为止已经突破一百五十万人。
学习于二战时期的“故智”,吕哲后面下令在占领区招募一批维持治安的人员,并开出普通协从军士卒每月会有多少酬劳的待遇,又是利用这个手段获得了占领区内最为精装的五万人,将他们打散零散地分配到各个乡间或是城池镇压一些不安分的人。
可别想歪了,不是嘲讽式弄出什么“皇协军”,吕哲干的更倾向于纳粹德国在占领区的做法,不过却没想在中原之地搞出什么种族屠杀,更加类似于“编外党卫军”那种可收编的存在。
事实也证明依靠那批人员进行镇压远比汉军亲自去镇压不服要好得多,至少仇恨很大一部分是被那批“为虎作伥”的人吸引去了。
吕哲念完祭文的时候向下看去,他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二岁大的吕议趴在台阶那边不知道玩什么,三岁大的吕启则是站在一旁看着。
这一次北上亲征,吕哲不但会带去十万禁军和近五十万的辅兵、民伕,执政体系的核心官员也会一同前往,再有就是已经能走路的吕启和吕议也将带上,留在南陵的王室成员除了那些妃子、公主,就是一个刚七月大和另外一个四月大的两名男婴儿。七月大为阳滋所出,四月大为熊女所出。
除此之外,魏、韩两国的大王和相关重要王室成员也被吕哲所召唤,他们得到召唤的结果是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压根就是没得商量。
步下祭台的吕哲随手抄起吕议,然后对着站在一旁的吕启招了招手,一手抱一个之后眼神很严厉地扫视了一圈,却是发现被安排照顾王子的几名侍从浑身颤栗地跪在地上发抖。
太子之位没有确定,很多人就是喜欢搞一些有的没的来吸引吕哲的注意力,期望他能将心思倾斜到某位王子身上。他之前已经遇到过几次,杀掉和流放的侍从也不是一批两批,没想到在这种严肃的场合竟然还会出现这种事,以此看来极少出现描述的后院也不是那么平静。
“祭旗!”
甲士拖着连求饶都不敢的侍从下去。
………………………………………………………………………………
当传闻变成现实,汉王哲亲自率军北上的消息被列国所确定,赵国那边立刻做出反应,他们的反应就是宣布脱离同盟一方,接受来自汉国的邀请,与汉国结成同盟,并在第一时间派出司马昂领军朝向巨鹿。
秦国那边也在随后做出反应,王贲偏师战线进行退缩,却不是按照咸阳中枢的命令退往三川方向,而是找了个理由转向雁门。
对于齐、燕、等同盟的那方来说,吕哲亲自率军北上则是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哀嚎,另一种则是兴奋。
远在齐国国都临淄,如果情报没有出现错误,这里的总兵力已经膨胀到三十五万。
一座占地范围约有四十里左右的城池有三十五万兵马不算多么夸张,只是这座城池里本身拥有将近四十万左右市民的前提下,该城池变得拥挤也就成了现状。
城池在建设的时候总是需要考虑到用水,南陵城的建设一开始最先做出考量的就是水源问题,这点临淄城也不会得到什么改变,只是因为系统化知识的原因,临淄城注定是不会有南陵城的基础合理度。
齐国历代君王不断对临淄城做出改建,屡次改建都是因为城市人口增加使得水源变得不足。为什么谈到这个?军队和人口合起来暴增到七十余万的临淄,城市人口的暴增所产生的直接效应就是水源不足,结果非常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临淄城内不断打井,井越多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枯井现象。
古人不明白地下水的相关远离,并不是井越多水就会越多,地下水过量被使用会造成一种更加严重的消耗现象,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也会出现地面下陷。
临淄城内频繁出现的地陷事件产生了一种言论,特别是在吕哲亲自率军北上逐渐接近的情况下,一种天要亡齐的怪诞说法也越来越有市场,齐王田儋对此做出的反应是下令捕捉敢于胡说八道的所有人,连审问的过程都没有就是直接枭首示众……R580
第六百六十六章:局部(上)
“燕军又上来了!”
话声方落,一阵梆子声在汉军阵地前沿被敲响了起来,频繁的脚步声踩踏着,身穿红色战袍披着皮甲的汉军弓弩手在口令中列队,弓箭手拉动弓弦的声音彼此起伏,弩手却是已经得到命令射出弩箭。
在汉军的工事前方,大约五千左右的身穿绿色战袍的燕军,他们的前排是举着盾牌缓缓推进的盾兵,视野被挡住也不知道后方跟着的都是一些什么兵种。
汉军弩手发射的弩箭碰在盾牌之上,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偶尔会出现惨叫声,个别时候燕军的盾阵会出现缺口,但是很快就会被堵上。
发动进攻的不止是五千燕军,分布在十数里内的战场,此刻分布的是四个局部战场,在汉军弓弩手的阻击线之外,还有东胡的近万骑兵游走着寻找战机,另一侧则是陈胜军的二万余人不断冲击汉军防线,而攻势最为凶猛的是身穿白色战袍的齐军。
东胡军和陈胜军的服色都很杂,他们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不过相对于陈胜军还能统一地分出长兵和短兵的队列。东胡骑兵却是没有那么讲究,不过他们手里的家伙虽然款式不一样但却都是齐燕军队才有的制式青铜兵器。
燕军组织盾阵迫近,行动虽然缓慢,但是伤亡却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