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艾登被堵得一句话也没有:英国人不想出兵还想拿全部土地,哪里有这样的免费午餐。
“这样调整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艾登抱怨道,“近乎一无所有。”
“这可不见得。”里宾特洛甫大叫起来,“你们还有好多土地呢?英属罗得西亚一块;贝专纳兰保护国一块(今博茨瓦纳)一块;南非自治领一块,加起来依然将近140万平方公里,依然是南部非洲第一大国,而且最好的地块都在你们手里。”
至于目前由南非占领的纳米比亚,原来是德属西南非洲殖民地,艾登问都不用问,德国肯定要收回去。
经过里宾特洛甫这样分割后,南部非洲是英国第一,140万平方公里;葡萄牙第二,90万平方公里(扩大后的莫桑比克);德国第三,80万平方公里(纳米比亚);然后是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等于各国都在南部非洲插了一手。
德国虽然排名第三,但这是不包括马达加斯加的,如果把60万平方公里的马达加斯加加上,德国才是南部非洲隐隐约约的第一。不过一般都不将马达加斯加算作南部非洲,所以艾登也没往这方面想。
在这样调整后,德国在非洲拥有4块殖民地:德属东非(大致包括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坦噶尼喀、马拉维和一部分赞比亚),大约235万平方公里,德属西非(大致包括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大约160万平方公里,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大约80万平方公里,马达加斯加,大约60万平方公里。合计非洲殖民地540万平方公里。
当然,马达加斯加和其他殖民地的地位是不同的,在清退土著人口后,霍夫曼打算将其建设成为德意志非洲共和国,不过是否作为第三家园建设,他还在犹豫。非洲共和国显然没有美洲共和国的区位优势来得明显。今后充当特大号海外军事基地的可能性要超过生存空间——毕竟这是唯一卡在南非和澳新之间的优势领土。
一战前夕,法国拥有11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国拥有900万平方公里,经过这番调整后,法国只减少了不到100万平方公里,依然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稳居首位;德国以540余万跃居第二;意大利以350万位居第三(利比亚、埃塞俄比亚、一部分南苏丹、厄立特里亚);葡萄牙以215万位居第四(安哥拉、扩大后的莫桑比克),然后是比利时,第六才能勉强轮到英国。
现在搅屎棍的角色轮到德国来扮演了——在非洲殖民地上,德国把一片片土地割裂得支离破碎,引入大量欧洲国家与英国对抗。
当然英国保留的区位位置还是最理想的,南非最发达的地区依然掌握在其之手,不仅有工业基础,铁路、金矿、钻石矿都在上面。
沟通几天后,双方仍然无法取得进展,艾登表示:“如果是这个局面,我很难向国内交代。”
“差点忘了,还有个前提,贵国必须抽调运输船提供后勤服务——100万船舶吨位,油轮、货轮四六开,协助我们从本土和中东调集物资供应大军使用。”
“这不可能!”艾登急得跳脚。
“您不要想不开,如果我们向法国人提出这个条件,对方将非常乐意效劳。”里宾特洛甫提醒道,“贵国都不派兵,只要坐享其成,世界上还能有比这更好的事?”
“我必须向国内汇报。”
“当然可以,军队大约需要2个月时间进行调度与部署。”里宾特洛甫提醒他,“我们已开始从俄国前线撤军了,将逐步转移部队到南非,大约9月1日发起进攻。”
“怎么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利益?”
“您担心打下后不交付?贵国不是还要接纳我国部队登陆并交出多余武器装备么,我们会根据这个节奏来,保持协调。”
“该死!”艾登在心里暗暗骂道,如果德国将这两者捆绑在一起,到时候难受的反而是英国了——与驻军权、装备相比,显然南非和博茨瓦纳要重要得多。
“我军交付并恢复布尔共和国后,将不再视南非为贵国自治领,你们可直接当其为直属殖民地,或者干脆变成海外领地我们也没意见。”
代号“雪崩”的作战计划已经拟定,最后这场大规模战役将由古德里安和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进行汇报演出,除囊括雷神之锤全部兵力外,还将得到海军和空军的全力掩护。当然,1944型部队对物资消耗极大,所以霍夫曼打算抽调300万吨船舶吨位来执行运输。要求英国出100万吨,德、意、法加起来200万吨。葡萄牙将开放莫桑比克的港口供德军使用
随着意志轮不断下水,德国已完全有能力维持庞大的运力队伍了。
这并不是说一个南非战役需消耗这么多物资,2个月准备期也不可能运输这么多物资。这合计的300万吨物资是下一阶段作战的总和,用不完部分可堆积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并在下一步转移到纳米比亚去,然后今后往南美支援的通道就完全畅通无阻了。
霍夫曼的要求是:打出威风、打出震撼,用摧枯拉朽的姿态告诉美国人,打地面战争“再过100年他们都没有希望!”
鉴于南非问题分歧太大,艾登提议休会,由他回国进行汇报沟通,里宾特洛甫爽快地答应了,他也要去筹备8月15日轴心峰会的事宜。
“关于南非问题的交涉,就是如此。”艾登在内阁会议上道,“第一个目标勉强算实现了,德国人不要求我们出兵,只要求提供后勤和物资运输援助,他们会拿下来,但有关领土和战后利益划分,与我方差距甚大。”
艾德礼皱着眉头:“除了罗得西亚这里,是不是就是布尔共和国的事?”
艾登咬牙道:“如果光是罗得西亚那块,勉强也硬着头皮拿下来算了,但现在德国人一口气要恢复布尔共和国,这就是个天大的麻烦事,不仅在利益上大大受损,而且对历史也无法交代。”
布尔战争耗费了大不列颠无穷无尽的资源,被视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至少当初的口号是胜利——现在德国人连这个结果都不打算保留。
“还有一个问题,德国将从9月份发动对南非的进攻,你们预计多久能拿下来?”
“南非实力不强,美国人最近又顾不上运送补给和兵力,如果只用目前的部队……”布鲁克元帅沉吟道,“如果德军出动15万精锐部队,在后勤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预计到1944年底可以达成战略目标,也可能更快。”
“这么快?”
“快?我还觉得慢了。”
艾登补了一句:“德国人把南非交付与驻军、我们交出武器等进度联系在一起。”
艾登生气道:“我就知道德国人花样不少。”
波特尔苦笑:“但我们没有办法遏制,美国人都管不了南非的事,我们怎么能管?”
“能让史末资元帅直接宣布向陛下效忠么?”
“这不可能,美国人不会答应这么干,而且他也看不上黑猫。”
“先和陛下汇报一下,看看他有什么反应。或者说,这样的条件,他能不能接受?”
“如果……”弗雷泽皱着眉头道,“美国人继续往南非增援兵力和力量呢?”
布鲁克眼前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来:“这个嘛……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了,现在连巴西方面美国人都焦头烂额,怎么可能顾得上?”
“再讨论一下吧,我们还有点时间。”
所有人都不知道,尼米茨已带着庞大的舰队接近巴西累西腓地区,一场南美反击战很快就要打响了……
第47章 尼米茨的反击(1)
1944年7月14日,巴西东北部累西腓海域,庞大的钢铁长龙正在海面上有条不紊地向前开进。
整个大西洋舰队一共分为两个梯队:前面是尼米茨亲自率领的作战梯队,代号TF48;后面是庞大的运输梯队,里面不但有陆军装备运输船,海军编队自身的补给船也在其中。
在TF48舰队编组上,尼米茨再次进行了创新:
第一是不再将航母编队与炮击编队分别编组,而是完全糅合在一起。战术和装备永远在变化之中,他麾下拥有3艘威力强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每一艘都可跑出30节以上的速度来,完全可和埃塞克斯级航母同速移动,实现伴随作战。
美国强大的工业力量在密苏里号建设进度上可见一斑,这艘41年1月份才开工建设军舰,仅仅不到三年半时间就建完了。相比之下,吨位和战斗力还不如衣阿华级的英国狮号战列舰1939年就开了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工,最快据说要到8月,但从目前态势来看,别说8月,10月前能完工就不错了。
霍夫曼为这几艘英国战列舰感到头疼,现在躺在船台上的英国战列舰一共是3艘,分别是狮号、蛮勇号(均属狮级)和前卫号(前卫级),按英国自己估计的建造进度,1944年8月完成狮号,1945年3月完成前卫号,1945年12月前完工蛮勇号。
目前狮号主体结构与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霍夫曼认为该舰问题不大,顶多增派一批工程师去验收即可,但前卫号和蛮勇号还需在英国人手里兴建,保不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岔子,消极怠工还算是轻的,如果来个质量不合格、锅炉有问题、炮火偏差大只怕直接在海战中招惹出大麻烦。
军备部起初建议按照前几艘军舰的处理办法,将后2艘战列舰修改为斜角航母,问题是等他们修改完毕后,1943年初开工的云龙级将要大批量服役,不存在改建航母的急迫性。且英德合约最终尚未签订,这几艘军舰和技术图纸参数英国方面也没交出来,要设计完整的改建方案难上加难。
施佩尔在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后认为,如果英国方面能保证质量和进度,建议在不列颠继续建造,如果不能,干脆拖回德国船厂舾装。主炮可继续用英国设计的3座三联装406mm(16英寸)45倍径主炮,其他设施(如雷达、高射炮)等采用德国标准装备以便形成统一。
即便战列舰在可预计的将来不会再成为海战主流,但德、意两国对英国手中的406mm舰炮还是很羡慕的,俾斯麦级上的380mm火炮威力不足,维内托级在建造之初就考虑使用406mm舰炮,无奈技术含量太高而没法采用,最后采用的381mm舰炮威力是够了,但散布精度、炮管耐腐蚀能力却非常差。现在有了英国加入,这些技术难点均不存在,如果有想法,可在适当时候将舰炮全部更换为406mm。
专家们经过论证,认为俾斯麦级和维内托级在更换406mm舰炮后整体实力可达衣阿华级90%的水平,略逊于狮级。意大利已表示心动,准备在合适时机更换主炮。
不过美国人就没这么多烦恼,他们只需要抓紧建造即可,现在船台上还躺着伊利亚诺号和肯塔基号,由于美国海军比历史损失大得多,所以这两艘军舰比历史上更早开工,伊利诺伊号预计于1946年6月服役,肯塔基号预计同年年底服役。进入1947年,威力更强大的蒙大拿级各舰将开始服役,1947年9月蒙大拿级首舰蒙大拿号就要服役(建设周期48…54个月,平均51个月)。
为对抗日本的超级战列舰和轴心战列舰群,美国耗费巨资,启动了庞大的八八舰队建设计划,即新建8艘蒙大拿级、完成6艘衣阿华级后再追加2艘,到1950年实现8艘蒙大拿级+8艘衣阿华级的豪华配置。不过八八舰队注定是个泡影,因为衣阿华级首舰衣阿华号已沉没在西澳大利亚大约2000公里外的海底。海军前两天提出紧急补充2艘衣阿华级预算的申请,但目前大型船台已悉数使用完毕,根本腾不出手来建造,哪怕费用愿意承担,也无法承受。
当初因为大和号出场带来的超级战列舰心里震慑过于强烈,美国迫不及待地重新启动了蒙大拿级建造计划,但随着时间推移,对该建造计划的质疑声开始强烈起来。一种声音认为蒙大拿级时间太长,海军无法度过短期力量不足时期;另一种声音认为蒙大拿级耗资巨大,这部分费用不如转移到更多的航空、装甲战备上来。
而海军还有另外的声音,部分专家认为德国建造的大型斜角航母有一定可取之处,还打算抽取1艘衣阿华级舰体进行改造,甚至有人认为衣阿华号舰体不过瘾,建议利用蒙大拿级舰体建设超级航母。
这种纷杂的论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未形成压倒性的一致意见,衣阿华级和蒙大拿级的建造进度依然在稳步推进。尼米茨本来也认为飞机的出现与迅速成长带来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毁灭,但堀悌吉创造性地运用大和号进行冲锋后,他愕然发现战列舰特别是超级战列舰的重要价值——强有力的防御能力。
单纯战列舰部队与敌军航母编队对敌显然毫无胜算。但如果将战列舰与本方航母混编,战列舰充当区域防御中心进行统一协防,其皮糙肉厚的本事便能充分发挥出来。即在轮形防御阵时,由1艘战列舰为1…2艘航母担任保镖,搭配2艘防空巡洋舰,4艘驱逐舰构成一个航母战队。创新编组后的航母战队比以前用重巡洋舰担任保护的航母战队生存性要强得多。
尼米茨研究斯普鲁恩斯的战例后发现,虽然舰队最终全军覆灭,但在覆灭前整整经历了联合舰队主力航母编队三轮攻击波的冲击,充当防御中坚的衣阿华号表现可圈可点。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观念,战列舰特别是超级战列舰依然有存在价值,但是否需要建设这么多倒是可以商榷。
甚至尼米茨还有更激进的观点:用蒙大拿舰体打造超级防空战列舰,即只安装巡洋舰级别的203mm舰炮,且数量压缩到3座三联装(9门)即可,空下来的吨位和空间全部安装防御火力,为舰队强化防空火力网。
这种观点目前在高层只有一个支持者:特纳!
后者甚至更进一步,认为连203mm舰炮也不需要安装,可全部砍掉,只部署防空火力,包括127mm高平两用火炮(新研制的54倍口径127mm双联装)、40mm博福斯高炮和20mm厄利孔机关炮。按特纳的想法,7万吨级的舰体如果没有主炮塔,至少可部署48门127mm,64…80门40mm高射炮,100门以上的20mm近防火力。
然后再把节约下来的吨位提供给轮机,让轮机马力提高到与衣阿华级相同的地步——蒙大拿级八座锅炉与涡轮机都采用了独立的隔壁舱室,抗浸水能力大幅提高,为减轻动力装置重量,蒙大拿级主机功率只有17。2万匹马力,比衣阿华减少4万匹马力,以至于航速掉到28节。特纳认为提上去后,可让这艘超级防空战列舰达到30节以上(衣阿华全速可达33节),这样伴随作战更有价值。
特纳的疯劲尼米茨是领教过的,但这么疯显然也超过了他的设想,而海军委员会连尼米茨的折中建议都没接受,更不可能接受特纳的想法。而太平洋舰队的英格拉姆和哈尔西也不赞同这种想法。
但连特纳本人也不知道,他的想法其实是有知音的。
在德国近期召开的海军装备发展研讨会上,霍夫曼提出了“移动防空塔”设想:认为既然蛮勇号建造质量和进度既然无法保障,改建为斜角航母又犯不着,干脆将原定搭配于其使用的406mm舰炮组调配给提尔匹茨号,提升后者火力,蛮勇号舰体作为创新平台构建新型军舰,不要舰炮!
“不用舰炮”的设想吓坏了所有人,但霍夫曼振振有词:“我们的电动双联装128mm高平两用火炮在防空塔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为什么不能安装到军舰上?另外,密集阵也得到了实战认可,建议都放进去。佩内明德基地的防空火箭越来越接近于实用化,可留一个区域用于安装火箭,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火箭占地太大,很难上舰。”
“改变一下思路,垂直发射,埋在主甲板下。”霍夫曼微微一笑,“那些庞大且防御良好的舰炮弹药库不可以用来容纳火箭么?”
美国海军委员会还要讨论来讨论去,在德国,霍夫曼一句话就决定了英国剩余3艘战列舰的命运:蛮勇号注定要以移动防空塔而出现,蛮勇这个名字还真配得上霍夫曼的任性……
第48章 尼米茨的反击(2)
大战进行到目前阶段,历史早已走向另一条岔路,把霍夫曼熟知的战争改得面目全非。
在原本时空里,由于航空母舰建设周期短、耗费成本低、攻击能力强,所以双方均不惜一切代价建造航母。美国之所以一年准备24艘埃塞克斯级下饺子海,最初也基于这种考虑。
但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却不断冒出来:美国无法为大量服役的航母配足熟练水兵和飞行员,特别是飞行员已成为比军舰短缺更令人头疼的问题,这种短缺甚至带来不得已的战术变化。
换而言之,如果现在上帝开眼,明天就让诺福克军港堆满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金上将和海军也要为配备足够合格的水兵和飞行员们发愁。同样的问题也在德国海军上出现,像这次冰岛战役沉没了日向号和萨伏伊号固然令人不快,但如果这两艘军舰不沉,新拿到手的2艘怨仇级就该为水兵们发愁了。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要进行军种调整,化陆为海,将近海潜艇部队解散,官兵用于充实驱逐舰部队的原因所在。可这种调整全世界只有德国一家办得到,其他国家受制于体制和海陆矛盾是不可能实现的。
出于兵力不足的顾虑,海军造舰计划委员会拒绝对埃塞克斯级建造进一步改进。本来按船厂建议,如果降低验收标准(比如降低到胜利轮的标准)、在个别领域采用简易法施工,埃塞克斯级建造速度能压缩到14个月以内,无非按这种办法造出来的军舰抗沉性将不太理想。
尼米茨旗帜鲜明地反对简易建造法,他的观点是:“也许能多提供几艘航母,但一旦采用这种建造法的航母遭到攻击,很可能马上沉船,然后整船官兵遇难而不像以前那样还有机会逃回去……最终一定是士气崩溃、军队组织度涣散。”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陆军居然也支持这种观点,经验就来源于驻苏联观察员发回的报告:1943年东线战场上,苏联为拿到更多的坦克,不惜采用劣质材料和简易装备生产T…34坦克,强行提高生产量,当初伏罗希洛夫还振振有词解释,“面对虎式,用优质钢的坦克也是一炮死,用劣质钢的坦克也是一炮死”,但实战中,优质钢和劣质钢生产的坦克对于人员保护性是不一样的,当越来越多的熟练车组被打掉后,后面新上阵的新手哪怕有坦克可用,在几倍数量优势下也打不过对面的老手。
直到后来苏联集中优质钢建造IS…1IS…2,数量虽然减少,但交换比不再悬殊。
鉴于优秀飞行员短缺的现实,尼米茨创新之二是在斯普鲁恩斯舰队航母与护航航母交叉换位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新老划断:让熟练、有经验的老飞行员进行舰队防空的直掩作战,而让缺乏经验的新飞行员在少数熟练飞行员的带领下执行伴随作战,掩护攻击机群突击。
这绝不是他脑子发昏,而是经过仔细思考和分析的产物:防空作战无论胜败,飞行员有很大几率可以保全,而进攻作战的掩护机群只要被击落,无论幸存与否,对舰队就是损失。调整后至少可保证熟练飞行员的损失降低到较低程度。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也是相当无奈的做法,但在解释和坦诚公布后,得到了舰载机飞行员们的认可。
尼米茨的创新之三是调整攻击机群中鱼雷攻击和俯冲攻击的比重,增加鱼雷攻击的数量和实力。
大战爆发前,雷击作战才是航空作战主流,俯冲轰炸最开始暂时靠边站。但越到后期,俯冲轰炸越来越成为主流,因为速度缓慢、机动能力差的鱼雷机容易成为防空火力的靶子而战果寥寥。
而且随着轰炸机轰炸精度提升,鱼雷机命中率低的反差更加明显,在索科特拉岛培训过的日、德精英飞行员驾驶鱼雷机命中率理论上可超过50%,俯冲轰炸机命中率超过90%,实战中由于敌舰闪躲、防空火力威慑等缘故,俯冲轰炸命中率还能接近50%,但鱼雷攻击命中率不到20%。
德军如此,美军反差就更大,其攻击机飞行员鱼雷命中率在训练中都低于10%,实战中只有3%略多。如此低下的命中率和训练方式有密切关系,美军现有舰队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大多从护航航母上抽调而来,而后者根本无法起降鱼雷机,因此飞行员们没有实践机会,只有转到舰队航母后才训练鱼雷攻击战术,技术能力可想而知。
除命中率不如对手外,美军在鱼雷机性能(TBFVSJu…98)、鱼雷性能都不如德军同行,加上鱼雷攻击比俯冲攻击难度更高,所以美军一再调低航母舰载机中鱼雷机的比重。
最初战果有力地支持这种调整:日、德航母相对脆弱,使用航空炸弹可有效击沉(中途岛海战4艘日本航母全部死于航空炸弹),使美军愈加倚重于俯冲轰炸。
为有效应对美国的俯冲轰炸,日本想出了建设重型装甲航母大凤号,试图用厚重甲板抵御航空炸弹影响。美国则略微加厚埃塞克斯级的甲板,减少油库、弹药库殉爆几率,同时降低动力舱被贯穿几率
归根到底美国与日、德的战术需求不同:在美国的设想里,重创日德军舰就算胜利——因为对方修复、建造速度慢,重创可保证瘫痪对手战斗力从而赢得时间——现在美国最缺世界;在轴心的战术里,击沉美舰是第一位的,不但因为美国人造得快,还因为击沉美舰可带来对方大量人员损失——不管美国人生产能力多么强悍,其生产一个人照样需要20年!
击沉之难的问题也出现在轴心身上——最让日德方面头疼的是埃塞克斯级的抗沉能力,除非特别有奇效,否则Ju…198携带的400公斤级炸弹很难击沉埃塞克斯,所以必须要保留鱼雷机。
俯冲轰炸千好万好就是对付不了战列舰尤其是超级战列舰,让美军上下深感头痛,诸如大和级、黎塞留级、俾斯麦级、维内托级等主力战列舰都吃过航空炸弹,好几次中的还不止一颗,但奈何不了这些新锐战列舰分毫,修一段时间后又活蹦乱跳出现在战场上。
美军的攻击行动甚至还促进了对手优化舰艇布局和装备,比如德国就借维修黎塞留号的机会,将原本设计中的三座三联装152mm/55倍径副炮,六座双联装100mm/45倍径高射炮全部拿下,改为12座双联装128mm高射炮+6座密集阵的组合,然后周围还部署了一圈40mm博福斯高射炮和30mm四联装高射炮(球型闪电防空车舰载版),在改进后的火控雷达和近炸引信作用下,构筑了高、中、低三层密集防空火力。
论轴心各战列舰防空火力之强,无出黎塞留号之右,所以霍夫曼才考虑用蛮勇号建设纯粹防空战列舰。
联合舰队也很羡慕德军的防空火力,按小泽的介绍和情报交流,堀悌吉不惜重金从德国购入大量128mm电动高射炮,全面替换大和级上的89式高平两用炮,至于最新建成的信浓号,防空火力在建设时就参考了黎塞留的改造水平,除密集阵实在塞不下(实际完全可以塞下,无非日本舍不得放弃那4座三联装155mm副炮),12座双联装128mm高射炮(虽然大和级舰体更大,但黎塞留级火炮全部集中在前甲板,后甲板又较多空域)、40mm博福斯高炮、20mm厄利孔机关炮一个不少。
日本最让人诟病的雷达和火控水平也在奋起直追,大和级上全是进口的舶来货,大量黄金让德国方面笑得合不拢嘴——按德国出厂价3倍的价格卖给日本还比日本国造的装备更便宜、更好。所以日、英停战条件中单独列了一项,英国要向日本转让有关雷达技术,不过英国显然不会把自己的看家本领转手出去。
鉴于上述种种理由,双方都在不约而同调整战术,最后走上了殊途同归的道路。德国基于流星改的技术开发了融雷击和俯冲轰炸于一体的Ju…198,而美国同样采用了融雷击和俯冲轰炸于一体的BTD,但在具体侧重点上两家又有所区别:
Ju…198载弹能力不如BTD,但速度快、升限高、航程远,适宜优秀飞行员使用;
BTD速度慢、航程近,但载弹量大、机身相对更坚固,适宜美国新手飞行员居多的特点——既然命中率短期难以提高,干脆携带量翻番,这样在命中率不变的情况下,命中结果会有成倍增长的效果。
这一次尼米茨为3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各自配备了48架BTD,准备加强雷击强度。
这一幕又与霍夫曼熟知的历史不同:在历史上1944年时,俯冲轰炸才是绝对的主流,除攻击武藏、大和动用较多的鱼雷机外,SBD和sb2c才是美国航母编队绝对的主角,谁都不知道尼米茨的创新居然是另一种形式的复古。
第49章 尼米茨的反击(3)
威武雄壮的钢铁巨龙并未给坐镇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舰桥的尼米茨上将带去安定感,他的眉头依然紧锁且心神不定。
几个小时前,他接连收到了两份电报:第一份是运输部队司令官休伊特海军中将发来的,通报疑似发现德国潜艇的消息。
尼米茨知道休伊特是个很谨慎的将领,他说疑似,应该有70%以上的概率。这段时期以来,在加勒比海、中美洲海域和东海岸一直有德国潜艇活动,休伊特的判断估计有九成可能性。
海军单独成立了反潜警备司令部,预计这片海域至少有不少于20艘德国潜艇活动,不但数量逐步增多且属于性能较先进的新潜艇——速度快得超越美军认知。
美国刚刚参战时,德国潜艇曾经在东海岸进行过声势浩大的潜艇战,这是德国潜艇的第一个高潮,刚刚参战的美国在反潜方面十分笨拙,既没有护航体系,也没有灯火管制,甚至连Z字型反潜路线也不走,白白损失了不少货轮,随着美军强化反潜与护航体系并注重自身隐蔽后,无谓损失逐渐减少,捞不到油水的德国潜艇艇长将重心转回北大西洋方向。
德国占领亚速尔后,U艇进入了第二个活跃期,双方一直在东海岸外围展开拉锯战,但整体而言,德军潜艇主要作战使命还是为了切断北大西洋航运,对东海岸与加勒比海地区以骚扰、侦查为主,虽令人讨厌却不难受。
北大西洋绞杀战标志着U艇部队进入第三个活跃期,这一次以Xxi级潜艇批量服役为标志,特别是纽芬兰战役期间,德国潜艇为德国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缴获的百万吨级货轮就有潜艇一份大功。
美国清楚地知道德国投入了新潜艇,且数量越来越多,虽然也击沉过几艘,但由于一直没完整俘获或找到潜艇残骸,专家们绞尽脑汁都弄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新的德国潜艇能跑这么快。本来自我感觉美国潜艇技术也不算落后,但目前一比较之后,远远落于下风。
金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