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望。
古贺峰一虽然很尊敬伏见宫,但在后者看来却魄力不够,勉强把扶上去也制不住堀悌吉。可他压根不明白古贺峰一其实早就想得很透彻:他根本就不想当这受气的总长,更不愿去联合舰队接堀悌吉的班出任司令长官,只想老老实实把这个次长当到战争结束,所以才变成了好好先生。
“前线打得怎么样?还顺利么?”
“打得极好!”一说这个古贺峰一就满脸笑容,“联合舰队和德军只用4天就全面占领锡兰岛,损失只有几百人,俘获了4万英印军和大量物资装备,还俘获了一艘轻型航母,准备拖回来充当训练舰,目前运输舰队准备去锡兰岛卸货,等陆军印度派遣军抵达后,舰队主力就可以回国……连大本营陆军众将都说是前所未有的大捷。”
他越说越高兴,没留意伏见宫的脸越拉越长,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陛下听后甚觉欣慰,准备破例晋升堀悌吉入元帅府……”
“好了,我知道了……我有点累了,感谢你来看我,军令部近期工作要拜托你了……”伏见宫博恭王挥了挥手,突然神情冷淡地下了逐客令。
“是,请殿下好好休息,不必为公务操心。”
从医院退走后,古贺峰一还在回忆刚才的场面,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越想越不是滋味,在回去路上给了自己一个大耳刮子,骂道:“让你嘴欠说这多。”
副官和司机都看到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幕,却谁也不敢吱声。
第267章 印度攻略(12)
7月1日的zq温度已超过了30度,潮湿中透着闷热,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娘希匹,娘希匹……”阵阵骂声从曾家岩委员长官邸中传出来,让所有听到的人都不寒而栗。
卫士们一个个如临大敌,明明已热得头昏脑涨,却连大气也不敢喘,笔直得硬挺着。匆匆忙忙赶来觐见的成都行辕主任兼Sc省政府主席张群在客厅里也听到了骂声,放下了盖碗茶,忍不住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拍着座椅扶手。
少倾,从楼梯上下来了宋美龄,他连忙站起身来问候:“夫人好!”
“岳军先生来了,请坐请坐!”宋美龄脸色看上去似乎还平静,但眉头间的忧虑无论如何也挥斥不去。
“夫人,出了什么事,委员长为何如此震怒?”
“还能有什么事,让美国人给气的。”
张群这层级知道很多事,心想一般美国人不可能惹委员长大动肝火,来头应该不小,便不肯定地猜道:“难道是史迪威?他现在不是在印度么?”
“昨天匆匆忙忙飞回来,说有紧急军务面谈,结果说了没几句,两人就吵了起来,史迪威撂下话走了……”
还没说完,楼上“哐啷”一声,显然是花瓶砸碎的声音,张群眉头一跳,看来自己来得真不是时候,就在他准备开口仔细询问时,仆人们又把陈布雷引了进来。
宋美龄马上道:“委员长恐怕很快要召见你们,政治上的事还请两位先生多发表意见,你们给他出出主意,让他消消气、去去火,我先去休息下就不陪你们了。”
“是!”两人一起目送宋美龄离开。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当然是欲盖弥彰的障眼法,第一夫人对政治介入之深是亲信人员都知道的,之所以要回避,肯定有其他原因。
不过两人没时间感慨,马上头碰头商议起来究竟史迪威说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刚刚接到通知……”陈布雷显然也一头雾水。
“知道为什么召见我来么?”
“知道一点……”陈布雷沉吟片刻刚想说,忽然看到军事参事室主任、最近负责对英美外交事务的王世杰从楼上走下来,两人急忙上前迎住,问道:“刚才到底怎么回事?”
“我陪同史迪威来觐见委员长的,今天他来得很急,态度却比以前更加恶劣,话说了一大通,每一句听上去都很刺耳。”王世杰苦笑道,“说了没几句两人就吵起来,虽然我和夫人在中间极力斡旋,但根本谈不拢……”
两人围住王世杰问长问短,总算是把史迪威今天到来的四层意思说清楚了:
第一,罗斯福原本要派华莱士副总统到中国来访问,但因为目前航路被封锁不太安全,暂由史迪威和驻华大使接手进行前期沟通,华莱士拟定于秋季启程;
第二,Hsd方面提出要和共产党接触,还要在延安设立观察组,安排观察员和军事联络员;
第三,美国人口气很强硬,要求委员长派30万军队入印度参战,时间限定3个月,速度越快越好,同时还要在国内战场向日军发起全面反攻;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些,美国可能因印度通道被封锁而考虑停止援华……
两人倒吸一口冷气,这四条哪一条委员长都不能接受,难怪如此暴怒。
三人正想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冷不防委员长待从室第一处主任林蔚又走了下来,恭请地邀请张群和陈布雷两人上楼觐见,于是三人的谈话尚未展开就匆匆忙忙结束了。
“岳军先生、布雷先生,你们来得正好,坐,坐……”蒋…介石虽然余怒未消,但面对两人时还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张群不动声色地坐下去,眼睛的余光看似不经意间扫过了地上那堆碎瓷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蒋…介石发现了张群的异样,自我解嘲般地说道:“定力不够,定力不够,实在没忍住,让两位见笑了。”
“不敢,不敢……”
“雪艇先生和你们说了史迪威的来意吧?”
两人一起点头,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今天王世杰口风这么松,原来是奉命向他们通报情况的。
“那就好,等会就一起议一下。”
张群本来憋着一肚子话想问,但现在情况不明,他不好直接开口,免得犯了忌讳;陈布雷明显有所顾忌,也没开口多说;蒋…介石火气犹在,需要静静心神才能继续说话,一时间鸦雀无声,会议气氛顿时显得沉默起来。
没过多久,蒋本人率先打破了沉默:“史迪威的事情先放一放,其他有件机密事需要找两位商量,所以特意把岳军先生从成都召唤来,找其他人谈我不放心。”
张群和陈布雷立即受宠若惊地站起来:“委员长言重了,”
“坐嘛,坐嘛,不要拘束。”蒋…介石回头吩咐林蔚,“把戴局长的密电拿来给两位看。”
看完电报之后,两人脸色阴晴不定,均若有所思。
“电报是昨天上午戴笠拿来的,渠道绝对可靠,但和我们联络之人发生了变化,原来主持桐工作的是板垣征四郎,他早期一直躲在幕后,在前台的是今井武夫……”
所谓桐工作是1939年日军大陆攻势暂时告一段落后针对zq政府展开的政治诱降工作,Zq方面派出由军统驻香港站特工曾政忠假扮宋子良参加桐工作,假意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展开和谈,实则是试图摸清Rb的战略底牌。会谈断断续续持续了3年之久,非但没什么直接成果,反而被军统方面摸清了不少底细,后来这项工作被东条英机叫停,但石原莞尔上台后,主持人换成了土肥原贤二,不但工作重新开展,而且明显分量加重,话语权也更响亮。
电报不是最新双方商议的结果,而是土肥圆代表日军大本营发过来的情况通报:
第一,日军即将展开印度攻略,先期已占领锡兰岛;
第二,日军将陆续从中国大陆抽调兵力去Rb希望zq当局不要干涉,更不要试图派兵进入印度;
第三,如Zq当局答应日方条件,日方将撤去对长沙的攻击态势,无偿移交10…20个县城,并在印度战事告一段落之际,将宜昌、南昌两座大城市和平移交,还可奉送一部分军火;
第四,如Zq当局不答应上述条件,坚决要出兵缅甸或印度,则日方不但要痛击中国远征军,还将向延安当局移交同等数量县城,让国共控制区加快接壤,同时出售大量军火给延安……
两人看了半天,再结合刚才史迪威的情况,心里大体有了数——印度方向一定问题很大。
“10…20座是戴笠手下自己加上去的,日方开口说10座,他认为谈到20座是有把握的。”
张群点点头,心里大体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召唤而来了,作为“知日派”的典型代表,当初他冲在中日外交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张群是知日派,不是媚日派或者降日派,这才是能获重用的缘由。
他问道:“印度出了多大事?”
“日军在德军配合下进攻锡兰,3天占领全岛,数万英军投降,现在印度方向风声鹤唳,英国人恐怕保不住印度了……”
“德军?”张群眼珠子瞪得滚圆,“德国人怎么也来了?”
“英国人虽然语焉不详,军统还是弄到了一些情报:日方几个月前派出海军跑到大西洋帮德国人痛打了一顿美国人,德方大概投桃报李,派出陆军帮助日方进攻印度。具体兵力不详,但参谋部估计2…3个师没问题。”蒋…介石叹了口气,“美国人担心英军守不住印度,特意拉我们帮忙,本来大家可以坐下来好好商量,但史迪威来后口气不善,倒像是下最后通牒一般,真是岂有此理!”
“30万军队?哼!”陈布雷怒道,“美国人真敢开口,他们怎么不派30万大军去印度?他们知道我们怎么过去么?还限定3个月?真不知所谓。”
“委座不想派兵?”张群没直接表态,反而小心翼翼地问道,“部队是可以抽调的吧?”
“为英国人火中取栗的事我肯定不想干,但美国人的态度也要掂量一下。英国丢掉中东后,海军连吃败仗,美国人明显被逼急了,他们不是不想保卫印度,而是没法提供增援,所以才找到我们。印度对我们很重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日方威胁也不能等闲视之。现在共产党在华北一片已成燎原之势,他们对日军游而不击,回头却专门抢夺友军地盘,阎百川向我哀叹,Sx已被共产党全面包围……”
有这几句话,张群基本摸准了他的思路:
第一,他坚决反对美国与延安接触,更不同意让美援物资送到延安;
第二,对共产党目前快速发展表示担心,现在大家都在和日军做生意,彼此心知肚明,同样是生意,共产党从中受益显然更多、更大——华北方向的局面就是明证;
第三,英国人的德性通过第一次远征军作战已看得很清楚了——完全不可救药,这次史迪威不但提出要这么多军队还要求得到指挥权,在他看来简直是做梦;
第四,美国人的援助和驼峰航线还是要维持的,无论对持久抗战还是今后的政治局面都不可或缺。
第268章 印度攻略(13)
张群知道,这几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要和共产党动手,那就不能对外派兵;如果要固守美援通道,那印度方向就不能全境崩坏;如果要派出远征军,那就必须与日军硬碰硬——值不值让人很犹豫。再说,放着现成的20个县城和宜昌、南昌等战略重地不收回反而去保卫八杆子打不着的印度,被下面部队知道了要戳着脊梁骨骂的。
“委座以为这份电报可信性有多少?”
常凯申犹豫一下,点头承认道:“可信性比较高,石原莞尔上台后日军确实一直在收缩战线,至于是不是从这里撤军去打印度还在两说之间——耿光先生就认为日军兵力足够,打印度难度在于维持补给线而不在于兵力多少。另外,日方为取信于我们,主动表示可先交收县城,只要我们同意,两周内完成。”
陈布雷犹豫起来了:不战而得20个县城,对中国政府抗战来说也是不小的功绩,但日军态度又透着古怪——他们现在居然不提共同反共了,还说要向共产党移交县城并出售军火,这是真心要与共产党合作还是借共产党之手来施压政府?
张群脑子转得飞快,先接收县城再反悔派出远征军这种事估计委员长办不出来:
一来这除了徒劳地激怒日军没什么意义——日军能放弃很快也能重新夺走,这半年多来他没少听到类似的故事:凡老老实实交钱赎城的,日方基本信守了承诺,凡是敢于耍手段使出心眼的,最后都被日军教训了,现在再敢这么做的人真没有了;
二来真要派兵进入印度也不是件容易事,第一次入缅的教训历历在目,现在又加上德军,部队畏难情绪会更大——当初德械师的战斗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横扫欧洲的祖师爷部队来了,再说中德一直关系不错,当初还帮忙打过日军,哪怕后来互相宣战也只是象征性的行为,部队没动力更没仇恨去和德国人开火;
三来,委员长的心思他已看得很明朗,现在对付日军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对付共产党他准备用三分政治、七分军事了——不然报纸上长篇累牍地抨击苏联入侵的文字给谁看?这是指桑骂槐!
“委座,美国人就没什么有利条件么……”陈布雷迟疑地问道,潜台词是美国人不应该只谈责任义务不给好处啊。
常凯申咳嗽了一声,露出了不太自然的笑容:“美国人首先对苏联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会坚决支持我们一切行动;其次,美国人明确表示赞同政府进一步统一军令、政令的举措;再次,愿意和英国交涉将来战后把香港还给我们,废除以前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最后,如果印度、缅甸通道打通,愿意送我们30个美械师的装备。”
陈布雷眉头一跳,作为首席文胆,他太清楚“统一军令、政令”后面是什么东西了——这是默许委员长对共产党动手。
张群点点头:美国这几个条件还是很有诚意的,正好挠到了老蒋的痒处,按理说这是大有回旋余地的事情,为什么两人会吵闹得这么厉害呢?
常凯申自己也解释道:“本来完全可以坐下来好好商量,可史迪威欺人太甚,上来就是一堆要求,也不管我们实际困难,末了又挤牙膏似地挤出这些东西,逼我当场开口说答应还是不答应?这哪是盟友间平等协商的姿态,这分明是抓我签《二十一条》的派头啊!”
“这么看来,印度局面很糟糕啊……”
“当然很糟糕。”常凯申冷笑道,“锡兰岛面积差不多比台湾大一倍,这么大个岛,3天就沦陷了,4万英军当了俘虏。娘希匹,英国人尽是废物!——就是4万头猪放在那里,3天也抓不完!这样的将军如果在我们这里,我是要杀他头的!”
“印度轻松让日军占领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一来国家被日军四面包围,外援断绝,形势大大不利;二来,这样就达不到消耗日军实力的目的,万一日军打完印度继续回头来打我们就麻烦了;三来,如果印度彻底丢光了,英国很可能就打不下去,或许要退出战争,英国一退出,美国也会打退堂鼓,我们孤军奋战,外有强大敌军、内有共产党不听指挥,内忧外患很不利……”
常凯申点点头:“岳军先生说的有理,请继续说……”
“那我先谈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张群梳理了一下思路,慢条斯理讲了起来,“首先,印度局面现在看来很困难,关键在于没有持久抗战的意志,我是非常赞同委员长这句话的——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英国人必须坚韧不拔地打下去,而不是动不动玩投降。”
常凯申脸色微微发红,这句话其实是小诸葛白崇禧说的,但他不动声色地点点头。
“其次,兵当然是要派的,但不能多派,更不能把指挥权让给英国人——否则将来我们死无葬身之地,可以三家组成联合司令部,指挥部必须也有我们的人;再次,日军既然有从大陆撤军的迹象,是不是大家再谈一次,只要尊重我们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可以让日方在经济上占些便宜;最后,关于统一军令、政令,我举双手赞同,不过是不是找些确切的证据并大白天下?俄国人口口声声说友好,抢粮的事一暴露,民众就醒悟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民众同样也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岳军先生的意见我基本赞同。”陈布雷过了一会说道,“我稍微补充几句:
第一,印度情况和我们不同,印度是殖民地,对普通印度人来说,没有国仇家恨,日军来了大不了换个主子,所以我赞同委员长的主张——建议英国人明确给予印度独立地位,激发他们的抗战决心;
第二,美国人要和延安接触这一条估计拦不住,也不必拦,既然美国也赞同我们军令、政令统一,那美援物资自然要在政府主持下统一发放;
第三,要我们派兵是有前提条件的,至少英美盟军要先在缅甸一线发起反攻,打通道路才行,否则30万大军怎么过去?英国人该不是打着如意算盘让我们自己打通道路再去援助印度吧?如果日军这样好打,我们为什么不去趁机收复武汉呢?”
常凯申微微颌首,刚才两人的话让他心头的郁闷劲少了大半。
“委座,我有个大胆的想法……不过……”张群忽然又开口道。
“说嘛,说嘛,不要紧,不要紧。”
“共产党口口声声说抗日,美国人也认为他们抗日而且战斗力不俗,这样也好,政府干脆就通过美国人下一道通知,让第十八集团军、新编新四路军各部抽调部队去印度打日军……”
“这不妥,不妥,这岂不是白白让共产党拿了美国军火、物资?”常凯申还在思考间,陈布雷先表示反对。
“其实想明白了无所谓不妥,如果共产党部队要保持独立性,自搞一套,美国人很快就会认清楚他们的真面目;如果共产党爽快地接受了美国人的指挥与安排,那共产党部队还姓共么?”张群阴阴地笑了起来,“派共产党去印度打仗好处很多。去,不管输赢都是有利的;如果共产党不肯去,那就要借助布雷先生的笔好好说一说了:斯大林派军队来Xj抢粮食、残害我国军民,老百姓已认清了真相,如果把抗日这张皮也扯掉,我们维护军令、政令统一就更加师出有名了。”
常凯申暗暗点了点头:这招数和张群当初对付学生上街游行提的建议一模一样,每当日军在东北、华北搞摩擦,总有一大堆学生说要抗日,然后来政府抗议示威,他被弄得不胜其扰,安抚不听,怀柔没用,镇压又不敢。最后张群出了主意:凡游行宣讲抗日的一律都要求他们去紫金山军营当兵入伍,与普通士兵一道训练,身体力行抗日救国。
学生兵当然是兴冲冲去,没几天很多人就受不了偷偷摸摸溜了——常凯申下过命令,学生兵逃跑不抓、不打、不杀,看见也要装作没看见,没几天大部分人都走了——不是溜走的就是被家长骂回去的或者被校长接回去的,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坚持住留下来,这批人后来就被送去黄埔军校成为正经八百的军官。其实想通了毫不奇怪,能在南京读大学的大多数都是中产甚至上流阶层子弟,有多少人能舍得放下一切、吃得起苦去当大头兵?又有多少家长会赞同子女去当兵?
至于逃跑的学生兵,张群给他们下了个定义,叫“嘴上抗日分子”。当然,学生总是一茬一茬地毕业又一茬一茬地来新人,嘴上抗日分子也一批批地换人。这种局面直到七七事变以后才彻底改观——远征军里就有很多学生兵。
“这个嘛……”常凯申又犹豫起来了,“还要再讨论一下,从长计议。”
张群知道对面瞻前顾后的老毛病又开始发作了,内心有点鄙视,嘴上却说:“当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不太成熟的想法,让委座见笑了。”
第269章 夏日惊雷(1)
1943年7月3日的夜晚,柏林总理府将星云集、政要荟萃,第三帝国高级将领晋升与授勋仪式正在举行。
“赫尔曼…霍特大将,因为您一贯以来的忠诚、勇气及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现在代表全德意志武装力量与德意志人民,晋升您为德国国防军陆军元帅!”
“元首万岁!”霍特恭恭敬敬行了举手礼,然后从霍夫曼手中接过了象征军人顶级地位的元帅权杖并高高举起,全场掌声雷动……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因为您一贯以来的忠诚、勇气及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现在代表全德意志武装力量与德意志人民,晋升您为德国国防军陆军元帅!”
克莱斯特大将同样也成了元帅。
两人永远也不会明白,在真实历史上,他们非但没当上元帅,反而没过几年就因为与元首意见不合而被勒令靠边站。
眼看着陆军有人晋升元帅,空军、海军都很眼热,也想挑人出来晋升,但海军前不久刚刚晋升过一轮,空军最接近晋升资格的格赖姆大将是年初才晋升大将完毕的,再升元帅实在太快了些,只能继续等待。不过格赖姆在历史上的忠心耿耿和最近几次战役中的优异表现霍夫曼不会忘记,于是就让他和莫德尔等人一起接受了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晋升与授勋的仪式整整持续了2个多小时,不过没有人觉得不耐烦,因为他们知道今晚的重头戏——元首的订婚仪式还没开始呢。
一般人的订婚仪式通常是在女方家庭中举行,顶多邀请若干亲朋好友,但元首订婚的消息传出,那就不是简单的个人事务,而是全德国、全轴心阵营密切关注的大事,不但高级将领、核心官员,包括各国元首都亲自到场祝贺,就连在梵蒂冈深居简出的教皇庇护十二世也来到了柏林。
霍夫曼穿越后,德国与教廷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和谐了很多,一则德国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政策,3年苦役的处理连教廷上下都认为完全合理、应当,是对犹太出卖基督这种原罪的惩罚;二则德国弱化了意识形态输出,不再针对基督教或天主教施加咄咄逼人的压力;三则摆脱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各东方国家开始了正常宗教传播,虽然东正教是主流,但基督教依然有一定市场。
不过,在订婚仪式举行前,元首出人意料地表示先要进行一段现场演说。
“需要将内容告诉广播听众么?”戈培尔问道,这次仪式宣传部和各大区党组织使出了浑身解数,对全程进行了广播,现在全德国至少有2000万人在聚精会神地收听广播中的实况报道。
“应该。”
“德意志人民们,全德意志爱国者们,元首现在发表公开演说……”
“……在战争开始前,我曾向德意志人民承诺,在这次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前,我不会考虑个人婚姻问题,我的一切都将献给这个曾经灾难深重的国家。今天我食言了,虽然德意志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打倒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但离最终胜利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时机我举行订婚典礼,并非是我心血来潮,也不是随意践踏我曾经许下的诺言。”
霍夫曼顿了一顿,说道:“而是因为我的爱人——爱娃…布劳恩小姐的肚子中已孕育着一个全新的生命,作为这个生命的父亲,我不能漠视他的成长,不能漠视爱我的人的无私付出,我必须给他们一个承诺、一个名分,履行身为男人、身为父亲的责任。”
所有人听了都是一愣,上千万收听广播的人群也愣住了。
“如果,你们还愿意继续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共同奋斗,愿意信任我继续率领帝国前进,愿意宽宏大量地宽恕我的食言,请你们尽情发出你们的欢呼吧……”
沉默的时间只有1…2秒钟,下一瞬间,所有宾客都听到了外面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元首万岁!”——那几乎是全柏林人民在呼喊!
“谢谢你们,我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我,一定会带给你们一个屹立千年、辉煌璀璨的德意志帝国,让我们一起为德意志的最终胜利而呐喊——德意志万岁!”
窗外同样是排山倒海一般的声音“德意志万岁!”
所有宾客都松了一口气,对元首玩这种惊险动作,他们有些不太习惯。倒是戈培尔暗暗叫好,未婚先孕这件事虽然不大,但放在政治人物尤其是元首身上就不是小事,将来是瞒不住的,与其私下乱嚼舌头传播,还不如亲自大大方方承认,一方面显得光明磊落,一方面又显得有情有义——元首是工人阶级政治家,是底层人民代表,是全德国老百姓用选票选出来的领袖,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贵族精英,民意支持至关重要。这种坦诚非但不会丢分,还会加分。
一旁的爱娃已差点要哭出来了,她不知道这个订婚仪式后还隐藏着这么多东西,这些天她为首饰、为婚纱、为服装、为仪式倾注了全部注意力,力图让自己在订婚仪式上端庄大方、雍容华贵,配得上第三帝国的体面,霍夫曼对她的要求予以了尽力满足,但这个头脑单纯的女人根本没想到更多的东西。
现在所有人看霍夫曼的目光都不一样了:元首不但订了婚,同时还明确宣布有了后代,考虑到元首现在的年龄还不到55岁,作为政治家的黄金年龄至少还有20年,只要大局势不动荡,地位稳如泰山。如果生下来是个男孩,再过20年又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接班上位或许年轻了些,但毫无疑问是德国顶尖的政治遗产继承者。他们都是学过历史的,夏尔…路易…拿破仑仅仅凭借拿破仑这个姓氏的威名,就从一个破落贵族干到了法兰西皇帝,如果德意志一跃成为欧洲盟主,从今往后谁还敢小看“希特勒”这个姓氏?
人群中的墨索里尼忍不住对齐亚诺伯爵说道:“想不到阿道夫居然还是颗纯情种子……”
齐亚诺附和着笑笑,心里却忍不住腹谤:你还好意思调侃人家,你老人家在男女关系那点事上差不多是全意大利人民的笑料。
罗马尼亚统治者安东内斯库元帅对身边人说道:“元首气度越发沉稳了,不像以前那样亟不可待或者狂热,隐隐约约有欧洲盟主的气象,对今后的政治格局是件好事,哎,现在就盼着早点打完仗了!”
这样的好日子当然要喝酒,不过霍夫曼显然很节制,只微微喝了一点葡萄酒,深夜1点时,酒已醒得差不多了,他轻轻拍醒身边熟睡的爱娃:“我要开会去了,你好好休息。”
“啊,这么晚还要开会?”爱娃迷迷糊糊地睁开眼,“不能明天开么?”
“早就约好的,再不去我要迟到了。”
“那你自己小心,早点回来。”
大本营会议室里,几个将领正在踱步,眼看时间已快到了,霍特元帅不放心地问道:“元首不会喝醉了醒不过来吧?”
“有可能,今天可是订婚的好日子。”克莱斯特元帅点头称是,“我订婚的年纪比元首年轻得多,那时候喝得更凶,当时直接就醉得不省人事……额……”他一边说,一边先忍不住打了个酒嗝,惹得一堆人笑他。
不过今天都是两位元帅的大喜日子,不喝酒才不正常——没看见克莱斯特元帅现在满脸红光地站在这里,60多岁的人精神焕发的模样就像个20出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