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荣耀法兰西-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敌军数量上,综合已经掌握的情报,应该是法军统帅部麾下最强大的马斯军团,总兵力不会低于4。5万人,估计火炮有140门,骑兵数量具体不详。此外,至少有3万萨克森军队及其附庸,参与了进攻并占领了黑森公国、哈尔特公国,以及马格德堡公国……
毫无疑问,法国人在越过易北河之后,将会沿途攻占采尔布斯特和贝尔齐希这两座不设防的城镇,并继续向北,进攻波兹坦与柏林。就在数小时之前,威查德·冯·默伦多夫元帅已下令驻防勃兰登堡一带的大普鲁士军团主力8万人,尽数集结与调往波兹坦,并在城市以南大约3里格(约14公里)的米兴多夫与努特塔尔一带布防,随时阻击…进犯柏林的法国…军队。”
“米兴多夫?”威廉二世在地图上找到了这一个小市镇,他转过头来,对着战争大臣追问道:“默伦多夫元帅为什么不在12里格之外的尼梅克组织防御?”
房间里,在列的军政大臣们没人想去回答自家君主这个愚蠢问题。显然威廉二世将调度数万军队想象的太过轻而易举,更何况尼梅克一带根本无险可守,法国人可以从左右两翼随意穿插,跳出普鲁士军队的阻击圈,继续向柏林逼近。在米兴多夫阻击法军,一来可以借助地形极大拖延法军步伐;二来促使普鲁士动员与集结更多的军队,以便于实施大反攻,围歼或是驱除法国入侵者。
一旁亨利希亲王(普鲁士国王的兄弟)朝着外交顾问卢歇西尼做了个手势,后者会过意,但犹豫片刻之后,才上前一步,对着国王说道:“陛下,安德鲁的特使还在柏林,我是不是该与塔列朗伯爵进行磋商,以谈判方式消除这场战争。”
威廉一世听到这里,立刻火冒三丈,他从刚刚坐下的位置上跳了起来,大声斥责道:“谈判?该死的,怎么去谈?是效仿《瓦尔米密约》,先去签署一个丧权辱国的柏林城下之盟,然后赔上一大笔钱,再来割让一大片土地,最后还要放弃三个忠心耿耿的盟友,任由他们遭受德累斯顿方面的肆意摆布?”
喘了口气,普鲁士国王一想到那个法国瘸子都就来气,随之叫来守在门外的侍从武官,大声命令道:“去,在普鲁斯宫廷剧院里,找到那个叫塔列朗的法国贵族,逮捕他,将他投入柏林监狱,准备等着接受王国法律的惩治。”
阿尔文斯莱本摇摇头,他没立刻劝说被怒火冲昏头脑的君主,却抢先一步走出房门,在外面拦住了那名侍从武官,低声的叮嘱说:“记住了,陛下的命令只是实施保护性的软禁,限制法国使节在他的公寓大楼里不得随意外出,但食物、糕点与酒水继续保持供应。另外,还要加派人手保护塔列朗不受柏林暴徒的伤害。”
威廉一世的最后一道命令,是下达给威廉二世王储与路易丝王后,让他们跟随枢密院的内阁大臣于明天一早离开柏林,前往东面的东普鲁士和柯尼斯堡躲避战火,自己则随即南下波兹坦,与默伦多夫元帅汇合。
……
第291章 波茨坦战役(中)
威廉二世与普鲁士军界高层于2月16日夜里,在波茨坦王宫(无忧宫)举行了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由于在法国人攻占德绍城之前,柏林上上下下居然对于法军入侵表现的一无所有,导致战争爆发之后,各种应对措施都显得异常仓促。
期间,普鲁士的好几位高级将军和资深元帅都没能通知到位。或许还有一个可能,几位年纪高达80岁的将帅们,实在经受不起长途旅行与熬夜折腾,干脆避而不见。当然,这种抗命之举在腓特烈大帝时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当晚,参加军事会议的是威廉二世以及他核心圈子里的文职人员和军事顾问们。长期担任外交大臣豪格维茨侯爵和前驻法大使格尔茨伯爵等人提倡:立刻发动全线攻势,集结所有军队与法国人以及他们的仆从军(萨克森军队)在波茨南以南的开阔地带,进行一场决定胜负的大会战,而不能继续拖延时间。那是战事一旦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将导致普鲁士的国家形象大大受损,民众也将饱受战争的蹂躏。
会议中的另外一个派系,属于参加过去年入侵法国战争的霍恩洛厄老亲王和鲁道夫将军主导。他们是基于“狡猾多端的安德鲁绝不可能只派遣4万法军”的理念,坚持认为还有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法国…军团加入到了入侵普鲁士的战场。而且,他们确信法国人已经摆好了防御的姿态,最想要看到的就是诱使普鲁士军队过早发起进攻,继而加以围歼。重创。
所以,鲁道夫将军强调必须坚持进行阵地防御,从而换取时间去征召与集结更多的后备预备役军,对法国入侵者和萨克斯公国军队形成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此外,这些将军还建议向北方的布伦瑞克公国与汉诺威公国,以及南方的奥地利人请求援军。毕竟,战争胜利比起所谓的国家脸面要更加重要。
不过,将军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文官们的强烈反弹,他们继而讥讽霍恩洛厄老亲王和鲁道夫将军在法国人的战俘营里待了太久,不仅人变傻了,胆子也变小了,不再是那个无所畏惧的普鲁士铁血军人。仅仅因为是对法国侵略军的怯弱情绪,导致整个普鲁士人民一起受罪。
这类反唇相讥的言辞,成功引发了文官与将领之间的激烈对抗。很快,双方就从最初的相互谩骂,继而变成撸起袖子,准备大打出手。幸好国王威廉二世与总司令默伦多夫元帅及时赶来叫停,这才没有让会议室里爆发一场全武行。
本次军事会议上,少不了持中间立场者,比如说那位成功逃脱法军战俘营待遇的长腿将军,布吕歇尔。他认为远道而来的法国人势必会主动发动进攻,所以需要加以认真防范;但是,他也同时考虑到勃兰登堡、波茨坦和柏林一带属于北德平原,不像法国东部山区那般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而单纯的战略防御不一定能抵抗凶狠的法国人,以及它的仆从军(萨克森军队),必须依照战场形势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事实上,布吕歇尔不过是一个果敢的骑兵将领,精力旺盛,敢想敢干。然而,由于缺乏一位精明睿智的参谋长从旁帮衬,布吕歇尔的种种做法与主张,事后大都是被证明是鲁莽而粗俗的,不切合实际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愚不可及的。
鉴于军事会议上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局面,布吕歇尔将军声称在战争中彼此间的团结比起任何力量都要重要。他的观点看似具备了聪明才智,但事实根本就是牛唇不对马嘴。无忧宫“军事会议”根据其定义可以是“优柔寡断”的同义词。这场特殊的争论演变成为一场混乱,而最终以大家的相互妥协而收场。
总体态势上,前期有11。5万普鲁士军队部署勃兰登堡、波茨坦和柏林一带(法军和萨克森军队合计为12万)。其中,布吕歇尔将军指挥的5。5万普鲁士军队,负责波茨坦南部的防御战,是否进行双方的大会战,需要视情况而定;霍恩洛厄老亲王和他4万部队在勃兰登堡担当预备队;鲁道夫将军负责柏林的防御,麾下仅有1万城防守军;国王威廉二世,总司令默伦多夫元帅以及文官顾问团在1万军队的保护下,继续留在波兹坦王宫(无忧宫),居中指挥全局。
事实上,普鲁士人的排兵布阵严格说来,并不能算错。无论是坚持阵地战,还是主动实施会战,都是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然而,坏就坏在布吕歇尔将军提出的随机应变。这需要军官的指挥技巧,士兵的作战素养,以及强有力的通讯与后勤保障。此时的普鲁士军队已落伍太多,无法支撑1792年之后的新式战争。
即便在遭遇1792年入侵法国的惨重失败后,普鲁士王国的军政高层并没有过多的自我反省与认真检讨,依然幻想着腓特烈大帝的全盛时代,他们还在靠腓特烈的余荫生活,回忆着罗斯巴赫一战的余威,似乎感觉1792年的战争根本不存在。
威廉二世本人和他的将领臣民,在俄国人的挑动之下,就匆忙继续对法宣布战争。与此同时,他们却对法国人率先入侵的事实完全是一抹黑,压根没有任何准备之心,这些普鲁士人没有认识到自1792年以来,欧洲的战争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战争已经不再是两个国王或君主之间,为了领地、人口和荣誉而进行的绅士般决斗,而是不同信仰的生死之争。那是安德鲁非常确信自己一旦输掉战争,唯有自杀或流放,所以每次战争都是全力以赴,死战不休。
所以,在这种全力以赴的战争中,军事统帅应该重视的是:士兵的狂热与奉献精神、军官的主动和机动性,强而有力的通讯与后勤保障能力。
事实上,上述做法普鲁士人一条都不曾做到。由于拖延军饷长达半年,加之短期内强行征兵,使得部队中的士气低落。尽管腓特烈大帝的余威使得军中暂时不存在哗变的危险,但对法军的敬畏之心是始终存在的。尤其是那些被俘的老兵,时不时回想法军那种铺天盖地火炮打击,这也进而影响到新兵们的情绪。
而法国士兵们除了大革…命带来的自由、平等与奉献精神的信仰之力加持,还有充足的军需粮饷;土地换军役的福利政策;以及军衔职务的晋升只凭借军功和战绩,而不论个人出身的做法,都促使法军士兵一如既往的志气高涨,对胜利满怀信心,并在战场上无所畏惧。
另外,原本让欧洲各国羡慕嫉妒恨的普鲁士军官团,事实上已成为70与80岁老爷爷们的养老院。参与军事会议的普鲁士决策层面中,最年轻的指挥官,布吕歇尔将军也已经是53岁了;与此同时,法军那边30岁以下的将军比比皆是,他们精力充沛,与那位年轻统帅一样,具备法兰克人的粗野性格,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侵略性,不仅善于学习新式的战略战术理论,还能够通宵达旦而不知疲倦的工作。
在新军事技术运用方面,普鲁士文官借口缺乏经费严重短缺,至今还没能将法国人发明的臂弯信号机从柏林市政厅架设到波兹南王宫的指挥总部。而在易北方面军那边,随行的法国机械工程师已经将信号基站从莱比锡城下延续到易北河以北的各个前线战场,从而完美协调了法军各部(含萨克森军队)的作战部署。
从战术方面来说,按照作战部长沙恩霍斯特上校的话说:“普鲁士军队完全是欧洲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老古董。他们的组织和序列都是为了在平原上进行堂堂正正的会战,用方阵对抗方阵,决定性因素就是整齐地行进,直到距离敌人四五十步远时,全体发射排枪……1792年的战争中,上述战术被证明早已过时。”
虽然在这样的战斗中,很多法军因为缺乏普军那样的操练,所以远不如普军,但是在以散兵线作战时,他们却优秀得多。在蜂群式的散兵掩护,以及优良武器和凶猛火炮支援之下,普鲁士的横线实在不是他们的机动营纵队的对手。
当易北方面军指挥部能够快速掌握前线状况时,波兹坦王宫的军事指挥调动却是一团糟,频频出错。默伦多夫元帅在16日上午发布的集结令,便在傍晚被威廉二世下令取消。普鲁士国王担心空虚的勃兰登堡会被法国人有机可乘,所以只同意其中一半兵力,约4万人防御在波茨南南部,外加柏林方面赶来的1。5万城防军(类似法国的国民自卫军,属预备役部队),合计5。5万人。
然而,等到北上的法军主力快速推进到距离波兹坦不足50公里的尼梅克镇时,来自易北河以西的普鲁士军队的情报显示,试图进犯勃兰登堡的敌人不过是战斗力孱弱的两万萨克森公国…军队。于是,威廉二世和他的参谋团又急匆匆的修改之前的作战方案,要求陆军总司令默伦多夫元帅将驻守勃兰登堡余下4万军队中的大部调往50多公里米兴多夫与努特塔尔一带布防。
仅仅不到两天,波兹坦大本营得知一条未经证实的情报:在柏林东南方向的措森与维尔道附近,有大批法军活动迹象。于是,来自勃兰登堡的3万援军尚未在新驻地歇息片刻,又饥又饿又渴的普鲁士士兵,便被挥舞马鞭与高声谩骂的军官催促着,以急行军方式赶往40公里外去阻击那股不知具体数量的法军。
2月中旬,但普鲁士人开始动员之际,在蒙塞将军的指挥之下的法国12万易北方面军(含2万萨克森军队)的兵力分布如下:
第一纵队(左路军),共计2。5万人,包括2万法军和5千萨克森公国…军队,另外还有数艘内河舰艇协助作战。左路军由奥什将军指挥,从易北河边的马格德堡出发,其先头部队已抵达根廷市,而进攻方向将是东面30公里外的勃兰登堡;
第二纵队(中路军),5。5万人,包括4。5万法军和1万萨克森公国军队,作为方面军主力的中路军由司令官蒙塞将军亲自指挥,一路向北,目前已经占领尼梅克镇,距离波兹坦城不足50公里,距离普军的米兴多夫防线仅有35公里;
第三纵队(右路军),1万人,包括5千法军,以及同样数量的萨克森公国…军队,由南苏蒂将军指挥,其中骑兵部队就占了半数。右路军将随时绕过米兴多夫与努特塔尔一带布防的普鲁士军队,向右迂回到柏林东南面,在吸引普军主力调动的同时,也可以向柏林发动佯攻,阻截外逃的普军;
第四纵队(后备军),3万人全部为法军,由擅长防守的勒费弗尔将军指挥,驻扎于易北河南岸的德绍军营和北岸的罗斯劳军营。该后备军不仅作为易北方面军的总预备队,还要抵挡有可能来自背后的危险,诸如西北方向的布伦瑞克公国和汉诺威公国,以及南面盟友萨克森公国,还有奥地利军队。
普法两国除了军事上直接对抗,外交战场同样如此。
即便法军已深入普鲁士境内,但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依然拒绝了法国特使彭杜瓦斯将军的结盟出兵请求,并在俄国大使的要求下,继续保持战争中立。不过,彭杜瓦斯此行也并非全无所获,科希丘什科与东布罗夫斯基两位将军,决定把组建不久的1。2万自由波兰军团开赴普属西里西亚战场,以支援西线法军作战。
在维也纳,美泉宫拒绝了普鲁士大使的出兵援助请求,那是此时的奥地利方面正忙于蚕食北意大利的肥沃土地,并与革…命法国的两个南方军团在瑞士与萨伏伊方向形成军事对峙(零星交战),暂时还无暇顾及北面战场。此外,安德鲁的特使也适时开出了一份价码,愿意用普鲁士的下西里西亚省部分土地,来交换奥地利保持战争中立。
得益于博尔博纳伯爵的游说,加之本国商人联合协会的坚决反对,汉诺威公国最终拒绝与布伦瑞克公国保持一致,继而向盘踞莱茵河的法军发动进攻,以减轻易北河战场上普鲁士军队的压力。2月下旬,等到3万布伦瑞克公国…军队集结完毕,即将启程南下莱茵河时,来自波罗的海方向却是传来一阵噩耗。
那是瑞典人突然参战了,对普鲁士正式宣战,借口是普鲁士曾夺取瑞属波美拉尼亚地区。事实上,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数(利好消息),就连安德鲁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人品爆满,让瑞典人变得如此仗义……
第292章 波茨坦战役(下,瑞典摄政王)
与波兰类似,古老的瑞典王国也属于国王与贵族共治的奇葩之国。所不同的是,瑞典的贵族议会鉴于波兰那种可怕遭遇,最终保留了君主世袭制。等到那位古斯塔夫二世(也称古斯塔大帝),这位瑞典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君主,不幸阵亡于三十年战争的吕岑会战之后,曾经强横无比的瑞典,其国力便迅速走下坡路。
尽管一百六十年来,瑞典的军事实力看似强大无比,俨然担当着波罗的海地区的霸主,但事实上,这头北方雄狮已经先后败给俄国人、波兰人、丹麦人、法国人,以及普鲁士人,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的领土仅剩下半个波美拉尼亚。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典本应该得到西波美拉尼亚(今德国东北部沿海),而普鲁士则得到东波美拉尼亚(今波兰西北部沿岸地区)。不过,柏林与斯德哥尔摩的争议依然没有平息。然而等到俄国与丹麦率先结盟之后,害怕受到三面围攻的瑞典率先与保持中立立场的普鲁士达成妥协,借助一场政治联姻,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迎娶了腓特烈大帝的妹妹卢维莎·乌尔里卡,还通过割让斯德丁,促使瑞普两国结成了反俄同盟。
然而,古斯塔夫三世却将其视为奇耻大辱,他发誓要效仿先祖古斯塔夫大帝。为此,他在弟弟南曼兰公爵(后来的卡尔十三世)的支持下,发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古斯塔夫三世成功的从贵族议会手中掌握了国家大权,梦想着重振奥尔登堡王朝的雄风,恢复瑞典昔日大国地位,但可惜的是,古斯塔夫三世生不逢时,国力衰败和国库的空虚使得这位瑞典君主无法实现自己的美梦。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古斯塔夫三世就试图进行由上而下的政治与经济改革,诸如货币改革、土地改革(取缔农奴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废除苛刑、提倡新闻自由等,伏尔泰、卢梭等大思想家为此也曾为他喝彩。但是,这位瑞典国王的改革有始无终,由于国内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各项改革措施陆续中止。1792年3月,古斯塔夫三世在一场蒙面舞会上被反对派贵族刺杀身亡。不过,他却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并屡次打败俄国海军与丹麦海军。
古斯塔夫三世被刺杀后,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继位。由于古斯塔夫四世年仅14岁,依照瑞典王室的古老法典,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将由南曼兰公爵卡尔王子(后来的卡尔十三世)摄政,直到古斯塔夫四世年满20岁。
然而在斯德哥尔摩宫廷里流传着一样“谣言”,指责古斯塔夫四世其实是王后索非亚…玛格达莱纳与阿道尔夫·弗雷德里克蒙克伯爵的儿子,而非古斯塔夫三世国王之子。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古斯塔夫四世居然没有奥尔登堡王朝家族式的宽阔额头,鼻子塌陷并非高耸,眼睛是淡蓝而非蔚蓝,头发也显得稀疏……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是前任君主古斯塔夫三世根本就是一个同…性…恋。
尽管有军界高层与贵族议员建议更换王储,让素有贤明的南曼兰公爵担当国王,然而后者却谢绝了。这位体弱多病但又聪明睿智的卡尔王子清楚,如果在王室继承人的问题上纠缠太久,势必导致瑞典陷入一场内乱,让虎视眈眈的俄国人有机可乘。最终,南曼兰公爵仅仅从议会那里接受了任命,最多担当6年的国家摄政王,而斯塔夫四世依然顺利加冕成为新一任的瑞典国王。
此外,44岁的南曼兰公爵之所以放弃剁手可得王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卡尔王子他与自己的表妹,海德维格·伊丽沙白·夏洛特结婚20多年来,他们生下来的两个儿子但都没能熬过冬天,膝下没有子嗣的南曼兰公爵自然也不在乎那个冰冷且不舒服的国王宝座了。
然而,年轻的古斯塔夫四世似乎对叔父的种种善意并不领情。在去年10月的那场宫廷正式舞会上,瑞典国王居然将摄政王排除在瓜德利尔舞(四对舞,源自凡尔赛宫廷的集体舞)之外。需要说明的是,未能参加瓜德利尔舞关系到南曼兰公爵的政治地位和摄政王所应享有的特权,而且还会引发国内政坛的极大非议。虽说在舞会结束之后,国王曾派人解释说:摄政王的名字被漏掉是一个差错,但南曼兰公爵从制订名单的掌玺秘书那儿了解到,是侄儿斯塔夫四世那样做完全是有意的。
也是从那时开始,古斯塔夫四世与摄政王的摩擦变得日益加剧。为避免王室内部矛盾引发国家分裂,南曼兰公爵很少再进入在斯德哥尔摩王宫,改在郊外的卓宁霍姆宫处理国家政务。卓宁霍姆宫是前国王古斯塔夫三世送给弟弟卡尔王子的生日礼物,借此来表彰南曼兰公爵在那场奥尔登堡家族对议会贵族的伟大战斗中,兄弟齐心,团结对外。
不过,南曼兰公爵知道古斯塔夫三世还有内疚歉意的成分在内。回想起来,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的南曼兰公爵不过17岁,在卓宁霍姆宫举行的一次舞会上,高大英俊的卡尔王子邂逅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年轻贵族女孩,玛丽…弗兰克,后者是法国使馆参赞弗兰克子爵的女儿,她是来斯德哥尔摩做短暂游玩。
身为贵族的少男少女交往久了,很容易在某个角落里搞出擦枪走火的人命案。等到弗兰克子爵即将带着女儿玛丽离开斯德哥尔摩的前一夜,后者偷偷的告诉卡尔王子,她怀孕了,而且依照圣母玛利亚的指示,保留肚子里的无辜小生命,只是希望卡尔王子明年能来巴黎探望她们母子俩。
一年之后,卡尔王子准备履行与玛丽的承诺,离开斯德哥尔摩时,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哥哥古斯塔夫三世。然而,瑞典王储却“不慎”在父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面前透露了弟弟的即将逃出瑞典的消息。于是,卡尔王子被国王派人强行软禁……
直到数年后,卡尔王子与表妹夏洛特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卡尔王子才重获自由。他派人到巴黎查访前法国驻瑞典使馆参赞弗兰克子爵官邸时,却发现那位法国外交官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女儿玛丽不幸死于巴黎爆发的一场严重的霍乱疫情。
不过,卡尔王子派出使者随后告诉他,有传闻玛丽未婚产下一名男婴。不过一周之后该名婴儿就被弗兰克子爵送到外省,从此就了无音讯。二十多年来,年轻的卡尔王子变成了中年的南曼兰公爵,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孩子下落的打探。
只是2千8百万的法兰西人海茫茫,很难以追寻私生子的踪迹。
直到数月子前,摄政王南曼兰公爵的心腹,现任外交大臣助理卡尔·奥托·莫尔奈子爵出访布鲁塞尔,以非正式的方式拜访“比利时与西德意志的征服者”之后,莫尔奈子爵居然给摄政王带来一个意外的大惊喜。
“殿下,我或许发现了一个年轻的您!宽阔的额、蔚蓝的眼、金色鬈鬈的头发、红润得象玫瑰的腮、白似象牙的牙齿……”这是外交官的原话,南曼兰公爵至今还记得莫尔奈子爵那种语无伦次的喜悦表情。
在整个瑞典宫廷以及中下层贵族中,奥尔登堡王朝簇拥者很是厌恶现如今,那个非王室血统,又昏庸冲动的斯塔夫四世。若不是南曼兰公爵屡次拒绝部下劝进,甚至威胁要离开瑞典,或许那个斯塔夫四世早被流放到地中海的某个小岛上。不过,莫尔奈子爵等人一直坚持认为,卡尔王子是没有子嗣才拒绝上位。
现在,卡尔王子在法国私生子总算找到了。此外,莫尔奈子爵曾暗地派人去兰斯确认过,那位索菲亚院长收留安德鲁…弗兰克的日期,与弗兰克子爵遗弃婴儿的日子非常吻合。至于安德鲁…弗兰克的名字来由,据说源自弃婴衣物里的一行血字。不难想象,估计是玛丽小姐赶在孩子被抱走之前,匆忙写下的……
现如今的问题,是那个安德鲁…弗兰克拥有的地位与权势,似乎已不屑于去攀亲瑞典的奥尔登堡王朝。另外,作为革…命法国的主要领袖之一,安德鲁也受到瑞典保守派贵族的痛恨,尤其是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情人,费森伯爵。此秘闻一旦公之于众,南曼兰公爵将遭受议会大贵族与国王古斯塔夫四世的联合反对。
基于此,南曼兰公爵没有冒然认亲,而是在暗中协助安德鲁以及他的欧洲战争。在得知安德鲁发行的战争债券卖不出去时,南曼兰公爵变卖了大半家财,凑齐了巨额资金,并通过法兰克福的证券商包销了2800万法郎的法国军债。
此外,南曼兰公爵还在贵族议会上,鼓动瑞典向普鲁士宣战,趁柏林被安德鲁法国围攻之际,伺机拿下普属波美拉尼亚,将整个波美拉尼亚地区收归于瑞典。这项包赚不赔的出兵计划毫无阻拦的获得了贵族议会的批准,两万瑞典军队被送瑞属波罗的海舰队送到欧洲大陆,参与到对普鲁士战争中。
不过,依照安德鲁特使博尔博纳伯爵与瑞典摄政王特使莫尔奈子爵达成秘密同盟协定,2万瑞典军队并没依照贵族议会的最初方案,向东进军,收复东波美拉尼亚。而是依照莫尔奈子爵的要求,转而向南进攻,毫无征兆的攻打普鲁士的最忠实盟友之一,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与此同时,安德鲁也命令西德意志军团与统帅部的近卫师,沿着莱茵河及其支流进攻东北方向的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不出意外的,前后受敌的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没能坚持多久,随即放弃了对普鲁士的援助,决定率先退出战争。在安德鲁法国、瑞典和布伦瑞克的三方于汉诺威签署和平协定之后,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还承诺在1个月内给予瑞典和法国各两百万塔勒的战争赔偿。
至此,对普鲁士最忠诚的4个德意志邦国,黑森公国、哈尔特公国、马格德堡公国与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要么第一个被法军肢解,仅剩下五分之一领土(黑森公国);要么重新被萨克森选帝侯吞并(哈尔特公国和马格德堡公国);要么不得不主动退出战争(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
……
第293章 波茨坦战役(续1,普军南下)
与瑞典的同盟,不在于北方雄狮的陆军数量,而是它的波罗的海舰队。1790年7月9日,古斯塔夫三世曾在斯温斯克松德战役击败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取得瑞典海军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俄罗斯在这场海战中失去7千名士兵,以及三分之一舰队。也是从1790年起,差不多18年的时间里,俄国舰队未经瑞典人的允许,是不敢自由进出芬兰湾,只能老实的待在圣彼得堡港湾,作为一支存在舰队。
即便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舰队指挥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宁可在黑海组建新舰队去欺负奥斯曼土耳其,或是到地中海打游击战,找法国地中海舰队的麻烦,也不愿意在1807年之前,挑战瑞典海军在波罗的海那至高无上的威严。
需要说明的,如今瑞典的摄政王南曼兰公爵10年来都属于瑞典海军的第一人。在彻底击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斯温斯克松德战役中,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是三军总司令,而他的弟弟南曼兰公爵担当了前敌指挥,这是兄弟俩最后一次合作,但也是最辉煌的一次。
随便提及一句,作为瑞典前国王的古斯塔夫三世,不仅是南曼兰公爵(卡尔十三世)的亲哥哥,也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外甥(现任普王威廉二世的表弟),也是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表亲。
事实上,早在1790年的年底,安德鲁就从依然是神甫身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