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傲唐(唐远)-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郭子仪的密令后,安东大都护府的人马两万余人,也在大都护王玄志的率领下,从东面攻打范阳。

范阳城内守军有三万余人,附近一些郡县也有不少守军,不过与郭子仪、李光弼所部的近十万兵马及安东大都护府的两万人马相比,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郭子仪与李光弼所领的人马大部都是由善战的安西军及朔方军组成,战斗力与叛军相比丝毫不差,战事开始时候,形势就对守城的叛军不利。

范阳的守将在知道唐军突然间攻击范阳后,马上向洛阳的安禄山求援。安禄山听到后大惊,马上领已经快行至常山的史思明和蔡希德、高秀岩部转向,求援范阳,并寻机与郭子仪、李光弼部决战。

史思明和蔡希德、高秀岩在接到安禄山的命令后,大惊之下不敢有任何的耽搁,马上率军东进,救援范阳去了。十八万人马中的十万由史思明和蔡希德率领,轻骑前行,将所有辎重都抛给后军高秀岩部。只为力求行进速度得到保证,免得救援不及范阳有失。

这时候的安禄山,有点像热窝上的蚂蚁一样,再也坐不住。更没兴致在那里听歌赏舞,醉生梦死了,连续召集手下“重臣”,商量军情,讨论对策。

令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部救援范阳后,安禄山依然没有一点安全感。他知道如今北方的形势对“大燕”来说非常不利,各地起来反抗“大燕”的力量越来越多,分兵后的史思明、蔡希德部不一定能抵挡住唐军的攻击,他还准备从西面的孙孝哲部抽调人马,加强北方的力量。

依他的估计,唐军杨晞部不会主动进攻孙孝哲,而是以疲兵战术与“大燕”军队相持,杨晞只是想拖住孙孝哲部,不让其放心大胆地进攻陕郡,他并没想到出陕郡作战。

杨晞这样的策略也正是暴露了这部唐军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主动进攻能力及下面野战能力上,还没办法与“大燕”军队相比,杨晞只是想以时间换取空间,以这样的战术与“大燕”军队相持,在对峙中通过训练慢慢提高自身战力,再寻机与“大燕”军队作战。

安禄山和他的手下的群臣都是这样认为。现在的杨晞没胆量挥军急进,攻击孙孝哲部及洛阳。

这也是安禄山令孙孝哲不顾一切主动起兵进攻陕郡的主要原因,他不想再给杨晞以时间,免得其训练出一支战力出众的军队来。但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既然陕郡的唐军不敢主动进攻了,那安禄山也马上打定主意,止了令孙孝哲攻打陕郡的计划,准备抽调尹子奇部北上支援史思明和蔡希德、高秀岩,以免范阳有失,还准备令孙孝哲亲领的人马也后退两百里。驻屯在洛阳西面,全线采取守势。

哪知道,在他和群臣商议制定出这个安排后,命令还没下达,却接到了孙孝哲部遭遇唐军杨晞部毁灭性打击的军报。近二十万人被杨晞部歼灭。得幸逃回来的不足五万人,这几乎摧毁了安禄山的希望,差点让他崩溃。他这才明白,杨晞采取拖延的战术,并不是为了训练手下人马,也不是故意拖延时间,杨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麻痹对手,让孙孝哲不加以提防,连长时间派精锐小分队袭杀孙孝哲派出侦骑的行为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就是让孙孝哲慢慢失去警戒之心,再猛力挥出一拳,给孙孝哲以致命一击。要命的是,杨晞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孙孝哲遭到了重创,连他自己都在乱战中身死了。

安禄山感觉到了奇耻大辱,这辈子他都没打过如此窝囊的战役,他暴怒了。

向他报告军情的“中书侍郎”严庄再次被他重责,挨屁股板子了,连安庆绪求情都没用,身边服侍的宦官李猪儿,屁股都差点被打烂了,两名曾侍寝过的宫女,直接被他下令乱杖打死,其中一名还有身孕的。“太子”安庆绪,在劝慰安禄山时候,也被狠狠地责骂了,差点挨杖责。一时间,洛阳宫内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大燕皇帝”,接下来会责罚谁,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倒霉者。

安禄山的怒气是无处发泄,要是有什么人不知趣惹恼了他,很可能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坏消息一再传来,范阳守将告急的军报一再送来,说唐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守城将士死伤惨重,快顶不住了,这样的告急文书有时候一天有好几封。

如今唐军并没完全切掉从范阳到洛阳的驿道,告急文军还可以送来,安禄山也知道,要是收不到范阳的告急文书,那可能一切都完了。

虽然称帝后一年多的享乐下来,安禄山的雄心壮志已经被消磨了大半,但他对危机还是比较敏感的,即使是暴怒情况下,他也知道要采取紧急对策。安禄山相信,杨晞也肯定收到了关于北方战况的消息,肯定会做出应对措施,要是杨晞有战略头脑的话,其部一定会趁大捷之际,撵着溃兵的屁股来攻打洛阳的。要是不加以防备,那洛阳也很可能马上就有危险都不一定。

心急火燎的安禄山也马上召集手下“重臣”,再议对策。

在“呯”的一声将一块玉案摔碎在大殿上后,安禄山怒不可遏地吼道:“孙孝哲十九万人马只一个晚上就被杨晞部尽歼,田乾真、尹子奇只率不到三万残军逃回,大燕军队自起兵后,从来没遭遇这样的败绩,现在连郭子仪、李光弼马上就要攻破范阳了,你们与朕说说,朕要如何应对!”

殿下的一般“大燕”重臣无不胆战心惊,不敢在安禄山盛怒时候站出来发表意见。

见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回答他的喝问,安禄山心里的怒气更大了,那视力不太好的眼睛,逐个扫过殿下诸臣。殿下诸臣虽然知道安禄山不一定能看的清楚他们是谁,但在感觉到安禄山的眼神落到自己身上时候,还是心头一寒,忍不住将头再缩一缩。

“中书侍郎严庄、高尚何在?”安禄山在众臣的胆战心惊中,突然暴喝了声。

上次挨打后,屁股还没全好的严庄,被吓了一跳之下,赶紧从班列中走出来应令,结果因为走的太快,将屁股上刚刚愈合的伤又拉扯了开来,痛的他差点喊出声来。但也没敢表示什么,依然很快走上殿,伏身在安禄山面前。同样被吓了一跳的高尚,也和严庄一样,疾步上前,伏身跪地。

“陛下,臣在!”两位“大燕”的重臣一先一后地发出了战战兢兢的声音。

“朕问你们,如今形势下,朕要如何处断才是最好的?”

严庄和高尚对望了一眼,都不敢说什么。

前几天,严庄在向安禄山禀报前方战报,并提议应该令史思明分兵一部回援洛阳时候,惹恼了安禄山,结果被重责,今日安禄山这般问询,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他们怕说错,或者说的话不合安禄山的意,又遭挨打。再挨打,老命不保都有可能。

“怎么不回答朕的问话?”安禄山越加恼怒的声音随之传来。

“陛下,臣觉得,如今洛阳才是我大燕的根本,应该令史将军、蔡将军和高将军分部回援洛阳,”终于高尚硬着头皮回答了,“陛下现在还在洛阳,洛阳所处之地,皆是富饶的地方,只要洛阳不失,唐军依然奈何不了我大燕的。因此臣觉得,应该集中大部力量,力保洛阳不失。”

这话一出口后,又怕惹恼安禄山,高尚又赶紧解释:“陛下,范阳也是我大燕的根本,不能有失,不过范阳坚城,很利于防守,臣觉得可令一将领一部人马,增援范阳,只要据城死守,唐军是攻不破范阳的。但要是不令大军回援洛阳,唐军杨晞部很可能会马上围攻洛阳,那样陛下的安危……”

“混蛋,一派胡言!”高尚的话还未说完,就被安禄山粗暴地打断了,“高侍郎,朕看你是老糊涂了,一派胡言,你如此建议,不就是要朕放弃范阳吗?范阳是朕起家的根本,朕即使放弃洛阳,也不会放弃范阳的。来人,将高尚拖出去,重责二十大板。要是再有人胆敢言放弃范阳,朕定责不饶!”

随着安禄山的喝声,马上就有军士冲进殿来,将拼命磕头求饶的高尚拖了出去。

马上殿外就传来了板子打屁股的声音,还有高尚那痛苦的惨叫声。

殿内一片死寂!

第一百三十二章劝谏

——安禄山召集了重臣商议对策,但商量了半天,却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不只“中书侍郎”高尚被打了屁股,几名陆续被安禄山点名的大臣,也先后被挨打或者斥责。一时间,人心惶惶,再没人敢站出来表示什么,连被安禄山点名的大臣,也只是跪地不起,不敢再乱发表意见了。

安禄山越加的暴怒,有想杀人的冲动了。

这时,太子安庆绪再也忍不住了,站出来禀奏道:“父皇请息怒,请听儿臣一言。”

“太子有什么建议尽管讲来!”安禄山依然没好气。

“父皇,儿臣认为,现在唐军势盛,我军不能敌其锋芒,应该有所取舍,”安庆绪一脸紧张地说道:“父皇是成大事者,要不计较眼前的暂时得失,要考虑长远!现在我大燕遭遇了危机,儿臣觉得,现在父皇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保留大燕的力量,要么放弃范阳,要么放弃洛阳,两难之间必定要有取舍,不然两地都没办法守住。要是两个地方都守不住,那父皇辛辛苦苦创立的大燕,也会被唐军消灭的。父皇,你可要慎重考虑啊?现在父皇的一切都是在洛阳,洛阳是大燕的国都,大燕的重臣也全在洛阳,也可以说洛阳是大燕的最根本所在,儿臣觉得,父亲应该倾全力挽救洛阳不被唐军攻占。”

见太子都这样说了,被斥责后不敢再说什么的严庄,也马上跟着附和:“陛下,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如今洛阳才是大燕的根本,陛下身居洛阳,要是现在弃洛阳于不顾,率军返回范阳,不一定能解范阳之围,唐军杨晞部很可能尾随追击,再让我大燕遭受巨大损失都有可能。”

接着马上又有多位刚才不敢说话的大臣站出来,附和安庆绪和严庄之意。

听到大臣们一面倒这样说,安禄山的怒意也稍稍消了一点,坐着沉思了起来。

能在蛰伏多年后起兵谋反,并在洛阳称帝,安禄山的心机也不是一般人可比,虽然因为暴怒之下他重责了几位大臣,但大臣们一面倒的劝谏,不可能不让他慎重考虑的。其实他自己也并没有一意要倾全力救援范阳的打算,要是他真的这么想,也不会召集重臣商议对策,而是直接下命令弃洛阳回范阳了。毕竟洛阳的一切是他最留恋的,洛阳宫的繁华他怎么忍心放弃。

但他又舍不得范阳,那个他起家之地要是轻易就放弃了,那怎么可以?那些家在渔阳附近的军士,听到唐军已经将他们的家乡攻占了,军心也一定会动摇的。他也因此很矛盾,决心怎么都下不了,听到有大臣建议他放弃范阳,他就怒不可遏,马上下令重责。

但太子站出来也是这样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都是这样认为,那他不可能不受影响。

洛阳的繁华,确实是边陲之地的范阳完全不能相比的,在他心中,洛阳的地位已经完全盖过了范阳,大臣们说的不错,洛阳是“大燕”的国都,更是大燕的根本。洛阳背靠的是富庶的河南之地,只要能保河南不失,那还是可以让“大燕”支撑下去的。没有了洛阳,他还是“大燕”的皇帝吗?

心念至此,安禄山也差不多下了决定,不过他依然怒不可遏,为现在这样的局面而愤怒。

无往不胜的大燕军队,为何在起兵一年后,就遭遇如此窘境,连遭败绩呢?

心乱如麻,安禄山最终还是没当殿宣布决定,而是挥挥手,令众臣们退下了。

太子安庆绪也和众臣一道退出了大殿,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回宫,而是悄悄地将严庄及高尚等几名被安禄山重责的大臣们唤住,将他们叫到东宫去了。

一进东宫,安庆绪马上令人扶着几位挨打的大臣躺下了,并抹着眼睛说道:“严爱卿、高爱卿、陈爱卿,孤真没想到,父皇竟然这般暴虐,连番重责了几位爱卿,孤甚是悲愤,知道如此定会让几位爱卿心生冷意,还希望几位爱卿不要介怀,继续主持朝事!”

“太子殿下,臣真的想不到陛下竟然一再如此!”严庄老泪纵横,忍不住拉着安庆绪的手,哀泣道:“殿下,老臣这个月已经第二次被陛下重责了,老臣早已经对陛下心灰意冷,明日一早,定然向陛下上交辞呈,回家种田养老去。”

严庄的话勾起了其他几人的伤心,心有余悸的他们,也都同声感慨,安庆绪只得一个劲地挽留。

一番感慨后,众人又是无语,不知道说什么了。

安庆绪抹去了眼角好不好容易挤出的两颗泪后,很感伤地说道:“诸位爱卿,孤是担心父皇这样,迟早会让大家都寒心的,到时不要说唐军的攻击,大燕自己都会分崩解离。孤可甚是心忧啊!唉!”

听安庆绪如此说,严庄终于忍不住,低声回应道:“殿下,你心地仁慈,远比陛下更有谋略,臣觉得,要是由你来执掌大燕,那大燕的前途不会这么渺茫,也不会让唐军有这么多机会可趁。陛下暴虐,不得人心,迟早会让众臣离叛的。臣觉得,殿下不如请求陛下,将大权交由与你,让陛下安心享福去。大燕天下有殿下操持,有这么大心忧天下的大臣辅佐,一定比现在好。”

严庄的话如暮鼓晨钟般,重重敲在众人的心头,许多人惊住了,连安庆绪也是被吓的心惊肉跳。

见众人如此,严庄反而冷静下来,非常严肃地说道:“太子殿下,诸位,陛下已经老暮,无法再掌领朝事了,而殿下年轻,非常有朝气,又一直帮陛下处理朝务,完全可以接替陛下执掌大燕的朝务。太子殿下,臣完全支持你,代陛下执掌大燕,应该想办法让陛下退位!”

曾与严庄密谋过此事的高尚,这时也开口了,“殿下,严侍郎说的不错,陛下暴虐成性,众臣每天都处在胆战心惊中,深怕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被陛下责罚。如今大燕的形势又非常危急,但陛下却不愿意采纳众臣提出的意见,要是听任这样下去,那大燕很快就会完蛋。殿下,你就顺应民心,劝陛下退位吧!我等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殿下的。”

安庆绪深吸了一口气后,摆手示意大伙先不要说了,“诸位爱卿的建议,容孤好生考虑一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本站)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三十三章担心


……

与洛阳宫中那悲凉的气氛完全不同的是,在同一时候,长安的兴庆宫内,却是一片欢腾。

“陛下,真没想到,延王殿下和杨晞指挥麾下人马,几乎将孙孝哲部全歼,而自身只付出了不到三千人的代价,真是太让人惊喜了!”宰相杨国忠手中拿着几份战报,“老泪纵横”地对边上同样满脸欣喜的李隆基说道:“陛下,孙孝哲的十几万人马被尽歼,叛军大势已去,叛乱是指日可平。”

一边的武部尚书韦见素,也马上附和道:“陛下,延王殿下和杨元帅指挥兵马,很快就可以攻打洛阳了,只要将洛阳攻下,叛军时日就无多了。”

“陛下识人如炬,一再任命杨元帅领军,如今又令延王殿下节度天下兵马,终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不需多少时日,叛乱就可平,天下将安定也!”京兆尹、御史大夫魏方进也跟着附和,“要是没有杨元帅,可能如今我大唐的危机依然存在,长安百姓也没现在这般安然无忧。”

收到杨晞重创孙孝哲部,几乎将其十九万人马全歼,并击毙了孙孝哲本人后,李隆基兴奋的都有些手舞足蹈了,“哈哈,朕真的是庆幸,继续让杨晞去领军,不然此战决然没有这般辉煌。”

虽然前方传回来的军报中杨晞数次明言,这次攻击的命令是延王李玢下的,但所有人都明白,刚去军中,此前从来没接触过军务的李玢,怎么可能有这般的军事头脑,刚到陕郡后就下决心倾大部兵力攻打孙孝哲部?敢下次决定的,也只有杨晞这个愣头青。初生牛窦不怕虎么,换作其他将领。无论是庞忠还是王思礼,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杨晞居功至伟,这是李隆基及其他人心中的认定。不过既然李玢是此次战事的领军元帅,那首功肯定是要让这位皇子头上的,这一点,大伙都心知肚明。

“各位爱卿,洛阳西面已经没多少叛军的兵力了,接下来是不是该令杨晞率军攻打洛阳了?”

听李隆基如此问,韦见素马上就起身回答:“陛下,正应该如此。臣觉得应该趁取得大捷之际,大军趁势攻击洛阳,趁洛阳的叛军兵力薄弱之际,迅速将其攻下,那样叛乱说不定马上就可以平息了。”

李隆基抚着花白的胡须,呵呵笑着道:“唔,朕也有此意!相信延王和杨晞一定会不辱使命,将洛阳攻下来的。十万重兵把守的陕郡,杨晞只花了一个晚上就攻下了。朕相信他也只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将洛阳攻下来的,哈哈!待杨晞攻下洛阳后,朕一定亲自过去,看看安禄山有没有将朕的洛阳宫和上阳宫毁坏!朕也希望杨晞能将安禄山擒获。朕要问问他,为何朕待他如此不薄,他却要起兵反朕?”

“陛下,臣相信这个月洛阳一定可以攻下的!陛下可以到洛阳去避暑了!”杨国忠也打了句哈哈。“臣也想看看,敢起兵作乱的安禄山,再见到陛下后。又会说什么。”

也就在众人哼哼哈哈相互吹捧之际,又有紧急军报送来。

杨国忠快步迎过去,从快步跑进殿的宦官手中接过军报,但他并没有马上打开,而是恭敬地呈给了好奇看过来的皇帝李隆基。

“国忠,你打开看看,到底又是什么战报送来!”

“是,陛下!”听了李隆基地吩咐后,杨国忠也马上打了开来。

一看之下,他马上就喜形于色了:“陛下,郭子仪、李光弼部包围了范阳城,正在猛攻中,而叛军的援军竟然后撤了。”

这份送来的军报上讲述,在郭子仪、李光弼率军猛攻范阳地过程中,原本快速扑往范阳的史思明和蔡希德部,竟然停止了前进,全速往洛阳方向撤退了。只留下高秀言部继续往范阳前进,而城内的叛军死命突围,看情况高秀岩部是准备接应范阳城内的叛军的。

“哈哈,安禄山是要放弃范阳了!”李隆基忍不住大笑起来,“看来叛军的气势快近了,连起家的渔阳之地都要放弃了!”

李隆基如此说,武部侍郎萧华马上站出来拍马屁了,“陛下,这一切都是你的英明决策而取得了,令郭子仪和李光弼部北上攻击范阳,并令杨元帅部向洛阳进发,让叛军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在洛阳和范阳间做一选择。陛下,安禄山的叛乱是指日可待啊!”

见萧华如此说,杨国忠有点不满意了,他也马上跟进了一句:“陛下英明,要不是陛下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任命领军将领,潼关之危都不一定能解,叛军的气势可能还很嚣张,天下黎明百姓还在继续深受叛军的毒害之中。陛下臣甚是敬佩你的胸襟与胆气,当时臣都不敢让杨晞去潼关领军,没想到陛下竟然会信任如此少年人,并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战绩。陛下,你的识人之能让臣等甚是汗颜。”

杨国忠几句话是明拍李隆基的马屁的,但谁都听的出来,他是刻意在强调杨晞之功。李隆基当然也听出了杨国忠话中的意思,也没太在意,笑着答了一句:“国忠,朕还真的感谢你生出了这样一个神武的儿子来。要不是有杨晞,如今局势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呢!朕也相信,杨晞他一定会尽快攻破洛阳,将叛乱彻底平息的。”说着也马上喝了一句:“来人,速传朕诏令,令杨晞火速进军洛阳,争取在叛军援军回师洛阳之前,就将洛阳攻取。”

“是,陛下!”候在一边的宦官高力士,马上就去写诏书了。

………………………

“杨元帅,陛下传来诏令,让我军速取洛阳!”李玢将刚刚收到的朝廷诏令交给了杨晞过目。

杨晞接过,略略看了看,脸上露出苦笑的神色,“殿下,末将知道皇帝陛下及朝中的大臣会要求我们尽快攻打洛阳,争取一战就将叛军尽歼的。但依末将所想,如今并不是急攻洛阳的好机会……”

“此番我们急攻孙孝哲部,日夜急行,将士们体力损耗非常大,马匹的折损也不少,急需休整与补充,不然根本没办法再战。再且,叛军史思明部和蔡希德部已经率近十五万人马回援洛阳,他们必定比我军先一步抵达洛阳。要是我军仓促地对洛阳发动攻击,不可能取得战果的,甚至遭遇败绩也有可能。末将依然认为,我军不应该急于进攻洛阳,而要待更富有攻城经验的郭子仪、李光弼及其他勤王之师抵达会合后,再攻打洛阳。安禄山放弃了范阳,他再不可能放弃洛阳的,必定会拼死一战,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十二分的准备。”

听杨晞如此说,李玢犹豫了一下,问道:“那杨元帅的意思是,我们不尊陛下的令,不急于攻击洛阳?”

看到李玢脸上满是担心,杨晞只得赶紧解释:“延王殿下,末将没有任何不尊陛下令的意思。末将只是认为,现在急于攻击洛阳,可能代价会非常大,并且不一定能将洛阳攻取。我们应该向陛下解释原因,请求朝廷同意暂缓攻击洛阳,待更多的勤王之师抵达后,再行攻击。”

“杨元帅的意思是,我们两人联名上表,向陛下陈明原因,请求暂缓攻击洛阳?”

“正是如此!”杨晞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又马上反问道:“殿下,难道你不愿意吗?你不认可末将的想法?”

李玢并没马上回答,而是低着想了一下后,犹豫着说道:“杨元帅,本王知道你是从大局方面考虑的,想稳扎稳打,但本王担心,要是我们屯兵不攻,朝中会不会有人有另外想法,认为我们在图谋其他?”

自从李玢随杨晞一道领军征战后,他心里又有另外一份担心起来,那就是怕被皇帝及朝中大臣认为他与杨晞这个儿子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这一点想法在离开长安之前没有的,但在抵达陕郡,看到麾下又十几万人马,而且在与孙孝哲部的战斗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让他有点担心起来。

杨晞被李隆基召回京,李玢是知道他的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怕杨晞拥兵自重,与手握大权的杨国忠,图谋什么。不过他也知道,即使杨国忠与杨晞想图谋什么,那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但杨晞要是和他这个亲生父亲谋事,就名正言顺多了。

毕竟他是正牌的李家子嗣,有机会被立为太子的皇子。要是他和杨晞一道以兵威逼迫李隆基立他为太子,那情况会如何变化,谁也没办法预料。因为有过这样的想法了,所以他有点心虚,杨晞想逆皇帝的事行事,想上表抗争,要求延后攻击洛阳,他怕人家也这么认为。

他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知道杨晞是他与裴柔私通后所生的,就怕很多人知道,特别是皇帝李隆基,他心里很担心,这份担心随着战事进展的顺利而越来越浓厚。

杨晞原本没去想这么多,但听了李玢这话后,一下子明白了他这位亲生父亲的意思,也不禁呆了一呆。嗯,他这个亲生父亲还真的敢想,这样的事也去担心了,看来这位延王殿下,也不是省油的灯,许多可能都去想到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四章豁出去了


……

不过杨曦还是继续陈明自己的观点:“殿下,陛下应该不会这样认为的……”

“殿下,只要我们将情况呈明,并做好攻击洛阳的准备,无论是陛下,还是朝中大臣,都不会如此想的。我们并不是不打算攻击洛阳,我们只是要求延后攻击,待我们休整完毕,各种军需武器补充完成,集结了比叛军更优势的兵力后,再攻打洛阳,争取一战就将洛阳攻下,将叛军的势力彻底消灭。只要我们陈明原因,末将相信陛下肯定会同意的。”

此时的杨曦心里冒出一句对李玢的评价,那就是这个皇子是“有贼心没贼胆”。李玢还多疑,怕这怕哪,不敢逆李隆基的令行事,也可以说没主见。不过这倒是杨曦期望中的李玢,李玢越是这样,越让他欣喜,也越加让他起了扶植他这个生身父亲上位的念头。只是那是以后要做的事,现在他还是要想办法说服李玢,让李玢答应和他一道,联名在表,陈明现在不能急攻洛阳的原因。

形势发展到现在,杨曦可不愿意再打一场没好好准备、没太多把握之战。要是在洛阳城下折戟了,那形势可能马上就会逆转。也费了不少口舌,终于让李玢答应和他一道联名上奏,请求暂缓攻击洛阳。

李玢答应的是比较勉强,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杨曦也趁热打铁,马上就让李玢写了份奏疏,两人一道签名,令快马急送长安。杨曦自张主张之举,让李玢心里有点不舒服。但想到杨曦立下的战功,还有与自己的亲近关系,李玢还是忍住了,将不高兴压下去。

不过在杨曦令军士将急报送往长安后,李玢并没让杨曦马上离去。而是让杨曦再陪他说一会话。

“杨元帅,本王是很感激你,在陛下面前陈请,让本王和你一道率军出征,并在你的亲自指挥下,大取得了大捷。本王也受父皇的嘉奖,真是高兴!”两句客套搞乱后,李玢也马上说明了自己的意思,“杨元帅,其实你也应该明白,本王这次为何要力争让陛下同意让我来领军。当这个兵马元帅!”

听李玢如此说,杨曦有点紧张地看看大帐门口,还好没有人在,李玢和他的亲卫家将都呆在帐外,没有人敢在附近偷听他们的话,也就马上回答道:“殿下这话让末将糊涂了,末将并不知道殿下力争这个兵马元帅职。到底是为了什么!末将一直认为,延王殿下是不愿意看到叛乱再持续,因此想亲自率军,痛击叛军,尽快将叛乱平息。要是末将猜错了,还请殿下明示。”

杨曦这样一副不理会他意思的表现,让李玢为之气结。他知道,现在好像还是不合适将两人的关系挑明,他不知道杨曦是否已经知道了自己真实的身世。他是想在与杨曦比较熟稔,两人关系挺亲近后。再将事儿说明,让杨曦在看清形势后,没保留地支持他。但现在看杨曦,就是完全不理会他的意思,装聋作哑。挺让人愤愤。不过他的恼怒只持续了一小会,马上就释然了,温和地一笑后,继续道:“杨元帅既然不明白,那本王也愿意与杨元帅多多交流,相信杨元帅一定会明白的。”

杨曦从李玢的眼中读出了一份热烈的期待,还有一丝亲情的流露,让他有点受触动,不过还是缓着语气说道:“末将鲁钝,一切还请殿下明示!”

他清楚,今日李玢可能会和他说点什么了。

“本王对杨元帅是无比的信任,所以今日一些话,想与元帅说个明白!”李玢说着,示意杨曦随他一道坐下说,在杨曦依言坐下后,再轻声说道:“杨元帅,想必你也知道,你父亲杨相公与太子不相融,他一直建议陛下改立太子。我那父皇,也早就有此意了,只不过一直没下定决心而已。”

李玢说着,对杨曦投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