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闪烁)-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五十五架是轰炸机与攻击机,比李向龙安排的第一波攻击机群还要庞大。但是在安排了侦察机之后,斯科特可用的轰炸机与攻击机就非常有限了。此外,斯科特并不能肯定中国舰队的具体方位,而且认为中国舰队有可能在夜间穿过马尔代夫群岛,因此第二印度洋舰队的搜索范围小不到哪里去。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出动足够多的侦察机,那么第二印度洋舰队就最多只能组织起不到二十架的战机发起攻击。显然,用十多架战机去攻击中国舰队,根本没有半点意义。如此一来,就得留下足够多的轰炸机与攻击机,而用与执行侦察任务的舰载机就不会太多。
按照斯科特的安排,两艘航母各留下了十二架俯冲轰炸机与八架鱼雷攻击机,剩下的用来执行侦察任务。
也就是说,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的只有十五架。
显然,这根本无法保证找到中国舰队。
为此,斯科特就只能安排水上飞机执行侦察任务了。
当时,第二印度洋舰队里总共有二十四架水上飞机,其中由两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搭载的八架水上飞机都有足够远的航程。因此斯科特给这八架水上飞机都安排了任务,另外十六架则负责搜索舰队附近海域。
即便如此,斯科特能够出动的侦察机,也只有二十三架。
要知道,李向龙安排了四十架侦察机。
更重要的是,第21舰队的重点搜索区域只有一百二十度,而且在这一区域内安排了三十二架侦察机。第二印度洋舰队的搜索区域在一百五十度左右,而斯科特总共只安排了二十三架侦察机。
也就是说,第二印度洋舰队的侦察机出动密度仅有第21舰队的一半左右。
如果考虑到水上飞机的飞行速度,那么双方侦察力量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有趣的是,这并没对接下来的战斗产生重大影响。原因很简单,第二印度洋舰队在夜间向北航行,第21舰队则全速向南航行,两支舰队的航向几乎平行,正以每小时大约四十五海里的速度靠近。
现在是北半球的夏季,夜晚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在这个夜晚,双方的距离缩短了差不多四百五十海里,也就是大约八百多公里。
即便两支舰队的航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两条平行线,第二印度洋尖队在西,第21舰队在东,到天亮的时候,两支舰队的距离也不会超过两百公里,比双方指挥官预料的都要近得多。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双方在天亮前派出的舰载侦察机很有可能在天亮之前就从对方的头顶上飞了过去,而侦察机上的飞行员根本不可能在夜间发现下方数千米海面上的舰队,因此这些侦察机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要知道,在天亮之前,侦察机为了节约燃油,一般都在理想巡航高度上飞行,而且大部分舰载机的理想巡航高度都在四千米以上,中国海军的“鸬鹚”式俯冲轰炸机的巡航高度就是四千五百米。
对航母战斗群来说,这么近的距离,与肉博几乎没有区别。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在这场海战中,双方的快速战列舰都有用武之地。比如,双方指挥官都让快速战列舰在夜间前出,那么在双方的舰载航空兵投入战斗时,快速战列舰也将相互遭遇。
问题是,李向龙与斯科特都没料到会离得如此之今。
再说了,如果李向龙与斯科特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们也不会使用快速战列舰,依然会重点利用舰载航空兵。
在双方的舰队里面,快速战列舰都只是航母的贴身保镖。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四十七章意料之外
更新时间:201292322:16:42本章字数:5308
第二百四十七章意料之外
六点过,侦察机出发后,李向龙去了军官餐厅。
虽然要到七点三十分才供应早餐,但是李向龙是舰队司令,厨师会为他专门准备,也就不用遵守作息规则了。再说了,李向龙忙了一晚,连夜宵都没吃,早就饿得不行了,早点去吃早饭也合情合理。
六点半左右,李向龙回到了作战指挥中心。
此时,天色已经放亮,护航战舰上的水上飞机正在陆续起飞。
大战爆发后,中国海军就发现,那些在战前设计与制造的水上飞机都存在航程短、速度慢的缺陷。只是,直到一九四一年初,中国海军才投入资金,让南昌飞机制造厂等几家规模较小的厂商重新设计一种舰载水上飞机。到一九四一年中期,南昌飞机制造厂赢得了海军的生产合同,并且在年底就开始生产新式水上飞机。到一九四二年初,中国海军在正式准备了之后,将其命名为“蜻蜓”。
事实上,“蜻蜓”的性能也不够理想。
主要就是,海军要求这种水上飞机必须在一九四一年底开始量产,以便在一九四二年初取代现役的水上飞机。结果就是,南昌飞机制造厂根本不可能从新设计,只是针对已有水上飞机存在的缺陷做了改进,并且大量采用了当时较为成熟的设备,比如其发动机就来自“塘鹅”,只是针对水上飞机的使用环境做了一些改进。“蜻蜓”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浮筒里增加了油箱,在满油状态下的最大航程达到了一千二百公里。只是,在使用浮筒油箱后,就无法直接在海面上降落了,必须用光浮筒油箱里的燃油之后,才能在海上降落,因此只能利用战舰上的弹射器升空。在飞行速度上,“蜻蜓”并没有多大提高,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三百二十公里,而最大巡航速度只有每小时二百七十公里,满油状态时的巡航速度则只有每小时二百五十公里。
显然,这个速度根本不算快。
要知道,“海鹰”的第二种改进型,最大飞行速度已经超过了每小时六百四十公里,而英国皇家海军的“海火”式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也接近每小时六百公里,美国海军的“地狱猫”的极限平飞速度也有每小时六百公里,而正在开发的“海盗”式战斗机的设计最大速度为每小时六百八十公里。
只是,在水上飞机中,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了。
来到作战指挥中心,李向龙先冲了一杯咖啡。与顾祝同不一样,在离开舰队之后,李向龙就学会了如何让参谋去做事,或者说是如何偷懒。回到舰队后,李向龙也是一样,不再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可以说,李向龙的这一变化,对那些参谋来说是一件好事。
如果像李向龙这样的指挥官什么都管,那么他手下的参谋几乎没有表现机会,也就没有出头之日。
一杯咖啡喝完,李向龙看了眼墙上的挂钟。
李向龙喜欢喝咖啡,却没有品位,即不管是什么咖啡,喝到他嘴里都一个味,根本区别不出好坏。
显然,这浪费了名贵的马来西亚麝猫咖啡。
当时,也只有中国海军为高级将领提供这种十分名贵、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名贵的咖啡。主要就是,马来西亚在中**队的控制之下,而之前占领该地的英军已经被中**队赶到印度去了。
李向龙还有一个坏习惯,即喝完咖啡后就抽烟。
等他一根烟抽完,通信参谋面前的电台响了起来。
李向龙的眉头跳了几下,在他看过去的时候,通信参谋已经接通了语音频道。站在旁边的通信部门主管军官反应非常快,立即接上了舱内喇叭。李向龙没有多说什么,顺手又掏出了一根香烟。
“‘雏鹰’呼叫‘鹰巢’,‘雏鹰’呼叫‘鹰巢’……”
听到呼叫声,李向龙放下了刚刚拿起的火柴盒。
“雏鹰”是水上飞机的代号,舰载侦察机的代号是“雄鹰”。也就是说,是水上飞机有了发现。
这可不是小事。
最先起飞的那架水上飞机,到现在才出发大约四十五分钟,飞行距离不到两百公里。也就是说,如果水上飞机发现的是斯科特舰队,那么双方的距离就不到两百公里,这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
当然,水上飞机发现的不一定是斯科特舰队。
如果水上飞机遭遇了英军的战机,也会向舰队报告。
“方位二三、距离一八七,目标十二、大型目标四,其中两个为舰队航母,重复,两个为舰队航母……”
李向龙的手一抖,夹在指头间的香烟掉到了地上。
还好,这根香烟还没点燃。
报告到最后,水上飞机的飞行员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根本没有用敌舰代号,而是直接喊了出来。
“报告……”
李向龙压了压手,让通信参谋闭上嘴,他已经听到了,不需要重新报告。
“司令官,现在……”
“让攻击机群马上出发。”李向龙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攻击机群出发后,把防空范围扩大到两百公里,把防空战斗机全都派过去。另外,联系‘山东’号与‘山西’号,让它们做好战斗准备。”
作战参谋没有多问,立即去执行李向龙下达的命令。
李向龙弯下腰,拣起了掉在地板上的香烟,然后点上猛抽了几口。
这个距离太近了,近得让李向龙措手不及。
显然,斯科特舰队也发现了那架水上飞机,而斯科特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让战斗机升空。
那么,攻击机群到达的时候,斯科特舰队上空已经有不少战斗机了。
可以说,对航母战斗群而言,过近的交战距离并不是好事。如果斯科特能够及时出动足够多的战斗机,那么李向龙发起的第一波攻击就不见得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无法重创其舰队航母。
当然,斯科特也别想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
道理很简单,如果他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就不可能出动足够多的战斗机,也就不可能确保舰队航母无恙。只要航母遭到打击,哪怕只是飞行甲板被破坏,斯科特也将失去攻击能力。
问题是,李向龙也不可能立即发动第二轮攻击。
要知道,李向龙准备的第二批轰炸机与攻击机,此时还在机库里检修呢,都没有装填燃油与弹药。完成起飞准备工作,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而第一波攻击机群显然不可能在斯科特舰队上空呆一个小时。
如此一来,斯科特就有可能在顶住了李向龙的第一轮攻击之后发起反击。
当然,得有一个前提,即斯科特已经为攻击做好了准备,而且在遭到李向龙的第一轮攻击时没有太大损失。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能排除。
这样一来,李向龙在发起第二轮攻击之前,就很有可能遭到反击,而他首先得做的是加强舰队防空。
显然,李向龙不可能及时出动第二支攻击机群。
可以说,在一瞬间,李向龙就考虑到了这一结果,因此他才让作战参谋去联系两艘快速战列舰,让其做好战斗准备。
一百八十七公里,对于航速超过三十节的战列舰来说,也就是三个半小时的航程。
如果舰队航空兵没有能够在三个小时内打垮斯科特舰队,那么两艘快速战列舰就有用武之地了。
当然,这也只是以防万一。
三个小时,已经足够李向龙来安排航空作战了。
关键就是,第21舰队还没有被斯科特派出的侦察机发现。
当然,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天亮之前,就有一架侦察机从第二舰队上空飞过,而且被发现了。虽然当时的情况有点混乱,即第二印度洋舰队里的侦察机也正在升空,因此航母上的英军官兵并没有听到那架侦察机发出的噪声,反而是附近护航战舰上的了望员听到了。收到报告,斯科特还有点将信将疑,逼近他出动的侦察机也正在爬升。只是,斯科特没有大意,而是安排战斗机在天亮之后就升空巡逻。
只是,斯科特的安排还是晚了一步。
第一批战斗机升空后不久,还没有到达巡逻区域,那架中国舰队的水上飞机就出现在了第二印度洋舰队上空。
这下,斯科特傻眼了。
显然,中国舰队就在附近,而且离得并不远。原因很简单,水上飞机并不适合执行远距离侦察任务,一般就在舰队附近活动。根据斯科特掌握的情报,中国海军的水上飞机很少到离舰队两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活动。
也就是说,中国舰队应该在两百公里之内。
问题是,就算知道中国舰队就在附近,斯科特也得首先安排战斗机升空,加强舰队的防空力量。至于何时攻击中国舰队,则需要等到侦察机发回消息。斯科特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派出去的侦察机能够找到中国舰队。
结果就是,斯科特继续让战斗机升空。
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里,第二印度洋舰队里的所有战斗机都从航母上起飞了。
这个时候,斯科特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即没有扩大战斗机的巡逻范围,反而把防空区域压缩到了五十公里以内。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四十八章最后的错误
更新时间:20129248:31:07本章字数:4884
~《》~第二百四十八章最后的错误
可以说,斯科特犯了一个绝对不应该犯的错误。
在第二印度洋舰队里,除了驱逐舰之外的所有战舰上都配备了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具有很强的防空能力。要知道,英国是最早开发雷达的国家,也是最早使雷达实用化、并且装备部队的国家。早在大战爆发前的一年,英国就开始着手构建本土雷达警戒网,在随后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英国没有在战前修建好本土防空雷达网,那么在一九四一年就会战败。在本土防空作战中,其雷达网能够为防空部队提供半个小时以上的预警时间,让防空战斗机能够及时升空,并且前往准确的地方拦截来犯的德军轰炸机,大幅度提高了防空作战效率,也为后方遭受轰炸地区的平民提供了足够的疏散与掩蔽时间。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不是很重视雷达,直到大战的第二年才开始在战舰上配备雷达,但是凭借雄厚的技术基础,英国皇家海军的雷达非常先进,不但装备了自己的战舰,还出口到美国。
当时,美国好几种舰用雷达都来自英国,或者由英国提供了关键技术。
可以说,第二印度洋舰队完全有能力扩大防空范围,而且不会比中国舰队差多少。
问题是,斯科特却没有这么做。
归根结底,还是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大规模海空作战经验,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严重的空中威胁,因此在防空战术上自然有所欠缺。此外,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航母的载机量也不是很多,因此可用的防空战斗机非常有限。在中美海军都吸取了经验教训,纷纷利用防空警戒舰在主要威胁方向上扩大防空拦截范围的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依然采用老套的战术,把防空范围设定为五十公里。
这个距离,也是英舰上的对空警戒雷达持续跟踪敌机的最大工作距离。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范围不是五十公里,哪怕只有一百公里,战斗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多出这五十公里,轰炸机与攻击机需要多飞行七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能够获得额外的七分钟拦截时间,也就有更大的把握击落来犯敌机。
此外,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并不少。
在第21舰队的攻击机群到达前,两艘“光辉”级航母上的四十架战斗机都已升空,而攻击机群里的护航战斗机肯定没有这么多。根据第21舰队的作战记录,在发起攻击的时候只有不到二十架战斗机部署就位。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是护航战斗机的两倍!
在以往的海战中,这意味着护航战斗机不可能为轰炸机与攻击机提供足够的眼户,攻击机群肯定会被防空战斗机冲散,而单独发起攻击的轰炸机与攻击机,几乎没有可能突破战舰的防空火力网。
别忘了,第二印度洋舰队里的几艘大型战舰上,都有足够多的高射炮。
即便英国海军的大口径高射炮与中等口径高射炮的作战效能不够理想,但是其小口径高射炮与中国海军没有差别,而且数量众多,对于逼近的战机有很大的威胁,防空火力并没有弱到哪里去。
事实上,在防空作战中,小口径高射炮主要就用来对付单独发起攻击的敌机。大口径高射炮主要用来在远距离上驱散敌机机群,中等口径高射炮则主要用来拦截即将进入攻击阶段的敌机。随着敌机逼近,射速最高、但是炮弹威力偏弱的小口径高射炮开始发挥作用,射速较慢的大口径与中等口径高射炮则很难派上用场。
说白了,如果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能够驱散攻击机群,那么第二印度洋舰队受到的威胁就将大大降低。
可惜的是,斯科特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结果就是,攻击机群到达的时候,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都聚集在舰队附近,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起兵力优势。在防空战斗机展开拦截的时候,护航战斗机已经率先发起冲击,而轰炸机与攻击机则按照编队进入了攻击线路,根本就没有给防空战斗机太多的拦截机会。
事实上,在此之前,英国皇家海军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猛烈的空中打击。
看到成群结队飞来的敌机,连斯科特都傻眼了。
当然,这也与斯科特的错觉有关。
前面已经提到,李向龙只为第一波攻击准备了三十多架轰炸机与攻击机,即便加上护航战斗机,总量也不到六十架。
只是,这些战机都集中从一个方向上突击,而且几乎同时到达,加上空中还有大批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所以场面极为混乱,战舰上的官兵根本不可能准确辨认出那些战机的身份。
首先遭到攻击的正是“光辉”号。
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飞行员都知道,在发起攻击的时候,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旗舰。道理很简单,只有干掉、或者重创了敌人的旗舰,才能使敌人群龙无首,让敌人无法组织防御作战。如果首先攻击其他战舰,哪怕是更有价值的战舰,也不可能迅速让敌人丧失作战能力。
当时,“光辉”号也在编队前方,“胜利”号在编队后方。
率先发起攻击的,正是从“唐太宗”号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
因为攻击距离太近了,所以鱼雷攻击机起飞之后就全速飞行,在发起攻击之前追上了俯冲轰炸机。
虽然“唐太宗”级安装了液压弹射器,因此在出动战机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准备起飞的舰载机都在弹射器后方的待飞区等待,然后依次弹射升空。如此一来,在出动的时候就不用遵照以前的规律,即按照战斗机、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的顺序升空,可以随意安排舰载机的升空顺序。但是“唐太宗”级服役不久,航空军官还没有适应过来,往往还是会按照老规矩安排舰载机升空。结果就是,最笨重的鱼雷攻击机依然被排在最后,而不是在俯冲轰炸机之前升空。
当然,中国海军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制订了一套新的航空作业守则,明确规定在安装了弹射器的航母上,必须得让速度慢的鱼雷攻击机在俯冲轰炸机之前起飞,确保攻击机群的完整性。
遭到十多架战机攻击,“光辉”号显然在劫难逃。
只是,“光辉”号、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并没有束手就擒。
在最后的战斗中,“威尔士亲王”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配备的数百门高射炮让中国海军的战机吃够了苦头。
更重要的是,“威尔士亲王”号就挡在“光辉”号前方。
短短数分钟内,“威尔士亲王”号至少击落了三架鱼雷攻击机与两架俯冲轰炸机,还迫使两架鱼雷攻击机与两架俯冲轰炸机提前抛掉弹药。
可惜的是,掩护“光辉”号的只有“威尔士亲王”号。
虽然在航母的另外一侧,还有一艘重巡洋舰,但是重巡洋舰的防空火力明显无法跟快速战列舰相比。
结果就是,在“威尔士亲王”号独挡一面的时候,另外一侧却被突破了。
最终,四架俯冲轰炸机与四架鱼雷攻击机穿过了高射炮火力网,向“光辉”号发起了攻击。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光辉”号被两枚五百公斤级炸弹与一条鱼雷击中。
虽然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中,“光辉”号挨了三枚炸弹与两条鱼雷,但是这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光辉”号来说,哪怕只挨了一枚炸弹,结局都将非常悲惨。
别忘了,“光辉”号采用的是封闭式机库,而在太平洋战场上,另外两艘采用封闭式机库的航母已经被击沉了,而且这两艘航母比“光辉”号大得多,抗损能力也比“光辉”号强得多。
“光辉”号的结局,证明了一个问题,即航母自身的扛损能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号称“光辉”级的装甲甲板能够抵挡一千磅级航空炸弹,而中国海军使用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与英制一千磅级航空炸弹基本上没有区别,质量仅相差了几十公斤。问题是,英国皇家海军采用的是战前的标准,而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已经对航空炸弹做了多次改进,比如采用了新的引信,使炸弹的起爆时间更加精确,还用更好的合金钢制造弹壳,提高了航空炸弹的穿透能力。中国海军做的测试证明,在一九四二年使用的航空炸弹足以击穿战列舰的水平装甲。显然,“光辉”级航母的装甲甲板厚度根本无法与战列舰相比。
两枚航空炸弹都在机库内爆炸,其中一枚的爆炸点就在机库后方,也就是靠近燃油补给站的地方。
中弹之后,“光辉”号上燃起了大火。
过了不到十五分钟,“光辉”号就发生了猛烈爆炸,而且爆炸点就在舰尾,随后火势变得更加凶猛。
虽然“光辉”号没有沉没,但是离沉没也不远了。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四十九章接踵而至
更新时间:201292411:45:21本章字数:5047
“光辉”号遭到打击后不久,在其后方的“胜利”号也遭到了轰炸。
攻击“胜利”号的机群来自“唐高宗”号,领队飞行员牛四平少校在发现“光辉”号已经遭到重创之后,就没有引领机群飞往“光辉”号,而是朝着第二印度洋舰队后方飞去,很快就发现了已经转为向南航行,正准备逃跑的“胜利”号舰队航母,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掩护的“约克公爵”号战列舰。
只是,攻击“胜利”号的行动并不顺利。
首先,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已经部署到位,正好挡在了攻击机群前方,而掩护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则在“光辉”号附近活动,没有跟上攻击机群的前进步伐,等于让攻击机群单独突防。
所幸的是,直接掩护“胜利”号的防空战斗机并不多,总共只有六架。
问题是,攻击机群还要面对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敌人,即“约克公爵”号战列舰。
当时,“约克公爵”号与“胜利”号的距离不到三公里,而且就在“胜利”号后方,其密集的高射炮火力封锁了周围的天空,堵住了攻击机群的所有进入航线。即便攻击机群设法绕到“胜利”号的前方,“约克公爵”号也有足够的时间赶过来,继续用其凶猛的高射炮拦截企图靠近“胜利”号的敌机。
“约克公爵”号与“胜利”号靠得如此近,本身就很危险。
要知道,航速在三十节左右的战舰。航行三公里不过就是三分种左右的事情,而大型战舰的舵效都不是很高,也就是转向的时候不够灵活,因此只要有一艘战舰操作不当,就很容易相互碰撞。
实战中,没有任何人希望两艘大型战舰靠得如此近。
中国海军就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便是在防空作战的时候。防空巡洋舰与航母的距离都不得低于五公里。
战舰靠得太近,还会产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战舰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这就意味着,战舰在规避打击的时候,缺乏灵活性。
当然,靠得足够近,也有好处。这就是。“约克公爵”号上的大口径与中等口径高射炮都能掩护“胜利”号,让攻击机群无法直接突破。
结果就是,牛四平不得不让机群首先攻击“约克公爵”号。
以二战时的标准来说,攻击战列舰要比攻击航母困难得多,一是战列舰的水平投影面积比舰队航母小,而是战列舰拥有更加厚实的装甲。战后,中国海军就用缴获与俘获的战列舰做了测试,发现所有在一九四三年之前制造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都难以击穿快速战列舰的水平装甲,而所有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制造的航空鱼雷。也都难以破坏快速战列舰的防鱼雷隔舱。
此外,快速战列舰还拥有更加凶猛的防空火力。
攻击“约克公爵”号,几乎耗光了“唐高宗”号出动的第一支攻击机群的全部战斗力。
虽然在攻击结束的时候,“约克公爵”号至少挨了两枚炸弹与两条鱼雷,但是损伤情况并不严重,航速依然能够超过二十四节。且防空火力并没减弱。三座主炮炮塔也没有受到严重损伤。
在攻击“约克公爵”号的战斗中,至少有七架舰载机被击落,还有两架被击伤。
所幸的是,牛四平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此之前。他参加过七场海战,执行过上百次作战任务。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中。他还驾驶俯冲轰炸机攻击了日本海军的最后一艘舰队航母。
攻击“约克公爵”号之前,牛四平就发回了报告,要求立即发动第二轮攻击。
也就是说,牛四平自己都知道,就算他率领的机群干掉了“约克公爵”号,也无法重创“胜利”号。
李向龙收到报告的时候,已经让航空部门准备第二支攻击机群了。
当时,李向龙还收到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即“光辉”号已经遭到重创,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而且为第一支攻击机群提供掩护的战斗机还有足够的燃油,因此没有必要为第二支攻击机群安排护航战斗机。最重要的是,第二印度洋舰队在遭到攻击之前,并没有出动攻击机群。
也就是说,第21舰队不用安排战斗机升空。
这样一来,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做好准备之后就能立即起飞,而且不需要等待战斗机提供掩护。
问题是,李向龙一时之间,根本派不出足够多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
不是第21舰队的两艘航母上没有战机了,当时,两艘航母上至少还有二十架俯冲轰炸机与二十四架鱼雷攻击机。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能出动十多架舰载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
关键是,这些战机都没有做好攻击准备。
前面已经提到,李向龙原本打算在侦察机返航之后,再让这些战机进行攻击准备,而侦察机大概要在九点左右才会返回,而在收到牛四平的报告时,才八点半,因此侦察机要到半个小时之后才能返回。
即便在发现了第二印度洋舰队之后,航空部门就开始为剩下的战机做起飞准备,但是考虑到有可能遭到第二印度洋舰队攻击,所以李向龙没有让航空部们为这些战机补充燃油与挂载弹药。
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