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殷扬)-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遵命。”众将齐声领命。

陈玄礼富有军事才华,目光深远,而又有大器局,众将对他是服气的。

“杨思勖,薛直,你们要尽心尽力的辅助陈玄礼。”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盯着杨思勖和薛直喝道。

“太子请放心,我们一定凛遵陈将军号令。”杨思勖和薛直一凛,忙道。

“能有你们这话,我就放心了。”李隆基点点头,道:“你们的主要任务有:一是积蓄粮草,这主要是从天竺运输,王毛仲会做好。二是你们要打击大食,不让大食取得更加有利的地方,要让大食难以积蓄粮草。三是你们要为大军西征找到最有利的地方。”

粮草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谁都明白。

打击阿拉伯帝国,让阿拉伯帝国不能得到更加有利的战略基地,这对唐朝非常重要。为唐朝打造好最有利的“前进基地”,同样很重要。

“太子请放心,我们一定做好。”陈玄礼他们忙领命。

“嗯。”李隆基点点头,道:“张说和张小飞随我回长安,其余的人留下。”

张说是文武全才,把他放到西域也可以,但他更适合在长安发挥作用。因为国内的问题越早处理好,越是对大战有利,这少不得张说。

张小飞,自然是去保护李隆基的。

安排好诸事后,李隆基带着张说和张小飞,率领一支军踏上了归途。(未完待续。。)

第五十五章李旦禅位

长安,大明宫。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贾铭快步进来,喜滋滋的,远远就叫嚷起来了。

“哦。何事如此欢喜?”李旦有颇有些惊讶。

“陛下,太子回来了,太子回来了。”贾铭把手中的急报呈上,道:“这是太子发来的急报,他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当真?”李旦猛的站起,眼睛瞪得滚圆,满脸喜色,笑呵呵的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眼里尽是慈祥之色,道:“快三年了,朕没有见过三郎了,也不知三郎是不是长高了?三郎是不是更健壮了?”

说到这里,眼里噙着泪水,道:“征战很辛苦,三郎征战三年,历尽千辛万苦,每每想到这事儿,朕心里就难受。”

李旦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父亲。他对子女都很疼爱,尤其是对李隆基,倍加疼爱。一想到李隆基征战在外,历尽千辛万苦,心里就难受。

“陛下,我可不这么看。”贾铭摇头,满脸笑意,道:“太子是做大事的,他是展翼的大鹏,当翱翔于九天之上,辛苦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无法忍受,但对于太子却是甘之若饴。”

“呵呵。”李旦一愣,随即就笑了,笑眯眯的道:“嗯,你说得对。三郎就是干大事儿的,辛苦对于他来说就是甘甜的饴。”

“三郎真是了得,这次出征,竟然灭了吐蕃。平定了天竺。征服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更是打败了大食,挥师西域,西域诸国望风而降。”李旦踱步,脸上的笑意越来越盛,跟绽放的鲜花似的,道:“他这一次拓地万里呀!朕在位三年,就有如此大功业,就是太宗皇上也不过如此嘛。”

若只论对外征战。李隆基这次取得的成就应该是超过了唐太宗。可是,唐太宗还有文治,还有创建唐朝的大功,加起来的话,李隆基取得的成就还是比不了。

“陛下,你莫只顾着欢喜了。太子回来,这可是大事呀,我们该如何迎接?”贾铭提醒一句。

“对!你提醒得对!”李旦重重点头,大为赞赏,道:“三郎归来。这是大喜事,一定要隆重迎接。嗯。把国老他们请来,好好议议。”

贾铭应一声,忙去传人。

“朕复位三载,就有如此惊世奇功,朕心足矣。”李旦拧着眉头,喃喃自语。

没过多久,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姚崇他们进来,向李旦见礼。

“三郎发来急报,他已经在归来的路上。你们都说说,要如何迎扫三郎。”李旦满脸喜色,红光满面。

“当真?”狄仁杰他们大喜过望,人人咧嘴大笑,道:“太好了!太好了!”

李隆基聪明过人,足智多谋,很得众人爱戴。更别说,他这次拓地万里,使得唐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这是天大之喜,一听说李隆基归来了,谁能不喜?

“陛下,一定要举行一个盛大而隆重的仪式,迎接太子。”狄仁杰忙道。

“国老说得对,朕也是这么想的。”李旦重重点头,大为赞成,道:“这事儿就交给国老来处置。”

“遵命。”狄仁杰当仁不让,大声领命。

接下来,他们又商量了一阵细节,李旦这才叫他们下去。

“国老留下。”李旦又叫住狄仁杰。

“陛下,您有何事?”狄仁杰忙问道。

“国老,我说是朕做皇上为宜,还是三郎做皇上为宜?”李旦突如其来的问道。

“……”狄仁杰直接失语了。

平白无故的,李旦怎会问出如此让人震惊的话。

这可不好回答呀,狄仁杰愣在当场,不知从何说起。

“你下去吧。”李旦挥手让狄仁杰退下。

狄仁杰施礼告退。

李旦背着双手,不住踱步,好象有甚心事难决似的。

“嗯,去问问娘。”猛然间,李旦停了下来,想到了武则天。

李旦快步朝武则天的寝宫赶去。

武则天头发花白,身体大不如往昔,在李显父子的搀扶下,正在散步。

“陛下,你有何忧?”武则天看着急匆匆而来的李旦,大为讶异:“可是三郎那里吃了败仗?”

“娘,你怎么这样说话呢?三郎怎会吃败仗?”李旦颇有些不悦,道:“三郎正在归来的路上呢。是得胜归来!”

“三郎没吃败仗,你为何如此脸色,犹豫难决。”武则天不解的问道。

“娘,你说是我做皇上好,还是三郎做皇上好?”李旦又是突如其来的问道。

“……”武则天很是惊讶,眼珠子差点掉地上了。

李显父子也是震惊无已,平白无故的,问这话何意?

“你这话何意?”武则天愣了好半天,这才反应过来。

“娘,你想呀。”李旦拧着眉头,道:“我复位三载了,三郎征战在外,拓地万里,他英明无比,无人可及。接下来,必然是与大食的生死大战,在这样的大战中,一个英明的皇帝是无比重要。三郎比我英明,他当皇上是不是会更好些?”

“……”武则天再度震惊了。

紧接着,武则天又是欣赏的打量着李旦,笑道:“老八,以前娘小瞧你了。你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硬的性子,却是有着比天更阔,更海更广的胸怀。”

皇帝之位,这是何等的诱人,谁会放弃这一位置?为了皇位,可以骨肉相残,父子兄弟都不认,而李旦竟然在想谁当皇上更好。

这份胸怀,的确是比天阔,比海更广,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你们两父子。一脉相承。谁当皇上更好。娘也不好说。”武则天想了想,道:“这要你自个拿主意。不过,娘要提醒你一句,三郎此次回来,不仅仅是为与大食的大战做准备,还要处理国内的积弊。你好好想想,是你更好,还是三郎更好。”

“娘。那究竟谁更好?”李旦依然有些想不通。

“老七,送客。”武则天没有回答,而是吩咐李显送客。

“七哥,你说说。”李旦忙问李显。

“陛下,这事儿你就莫要为难我了。娘都难决之事,我又怎好说呢?这事儿,还是你自儿拿主意吧。”李显忙道。

这可是犯忌的事儿,一个不好要招来祸事,就连武则天都不敢多说,李显哪有胆子说话。

xxxxxx

李隆基归来的消息不胫而走。长安百姓奔走相告,齐聚玄武门迎接。

李隆基的声望很隆。百姓对他特别爱戴,而且,他这次出征打得实在是太好了,好得没法说了,就是战神李靖复生也不过如此,就是起唐太宗于地下也不过如此,要百姓不赶来迎接他都不成。

百姓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赶到百里之外去迎接李隆基。其实,自从李隆基到了河西走廊,一路上都有百姓迎接与欢送,更有不少百姓送了一程以一程,有人一直送到长安。

来到玄武门时,文武百官在狄仁杰和王孝杰的率领下前来迎接。

“见过太子。”群臣见到李隆基,如同见到老祖宗似的,特别欢喜,人人咧着嘴直乐呵。

如今的李隆基声望正隆,群臣以见到李隆基为荣。

“免了。”李隆基挥手,要他们免礼。

然后,与群臣寒暄一阵,在群臣的簇拥下,直奔皇宫而去。

刚到皇宫,就见李旦和李显,一左一右的搀着武则天,在皇宫前等他。

“祖母。”对于武则天这个祖母,李隆基还是很钦佩的,快步上前,向武则天见礼。

“三郎,让祖母好好瞅瞅。”武则天笑呵呵的,一点也没有因为被李隆基逼退位而不高兴,双手抚着李隆基的脸颊,仔细打量一阵,笑道:“三郎又长高了!更俊了!一定会迷死很多姑娘。”

“哈哈!”李旦开怀大笑,武则天这话就是他想说的。

“呵呵。”李显也是满脸笑容,打量着李隆基,极为欣赏。

虽然李隆基让李显失去了皇位,还杀了韦王妃和李裹儿,李显却是并没有记恨。因为他对皇位并不很看重,而李隆基对他这个伯父很敬重。

至于韦王妃和李裹儿之死,那是因为她们取死有道。

就是李重润也不记恨李隆基,反而很喜欢。

“见过父皇。见过伯父。”李隆基向李旦和李显见礼。

“免了,免了。”两兄弟齐声阻止。

李旦和李显一左一右的拉着李隆基的手,把李隆基好一通打量,欣慰之极。

“三郎此番出征,拓地万里,就是太宗皇上也不过如此。”李旦对李隆基是一通盛赞。

“太宗皇上神姿伟岸,太子颇有太宗英风。”李显也是赞不绝口。

经过三年的征战,李隆基个头更高了,更壮实了,也更精悍了,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上位者的气势,可以就是英武不凡了。

问询了一阵,然后进入皇宫,李旦传下旨意,摆设酒宴,为李隆基接风洗尘。

尽管武则天年事已高,她也参加了,而且,她还很欢喜,酒到杯干。看得出,她是真心喜欢。

这也难怪,作为奶奶,孙子如此了得,她能不欢喜么?

李旦那就更没说的了,更加欢喜。

一边饮宴,一边说起征战经过,兴致极高,尽欢而散。

“三郎,你来。”李旦把李隆基拉进御书房,关上门,道:“三郎,父皇心意已决,明日就传位于你。”

“甚么?禅位?”李隆基眼珠子掉在地上了。(未完待续。。)

第五十六章登基

听了李旦的话,李隆基惊讶不已,眼珠子掉了一地。

李隆基此次回来,是为了处理国内的积弊,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对于李旦这个父亲,李隆基打从心里认可,这是一个难得的好父亲,对儿女很不错,尤其是对李隆基特别疼爱,能有这样一个好父亲,是人生的幸事。

在李隆基的心目中,李旦当皇帝和他当皇帝没多大区别,李旦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且,李旦放权给他,李隆基监国,相当于李旦的影子,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却是没有想到,李旦竟然要禅位,这也太意外了,太让李隆基震惊了。

尽管李隆基知道历史上的李旦就曾禅位于他,可是,当听了李旦的话,仍是免不了一阵震惊。

“父皇,你……”一向说话利索的李隆基,这次也结巴了。

“三郎,父皇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旦拉着李隆基的手,坐在宝座上,要李隆基坐在他旁边,打量着李隆基,很是慈祥,一脸的爱怜。

“三郎,父皇说句心里话,你莫要笑话父皇。”李旦眉头拧着,道:“在以前,武氏横行,我们一家倍受武氏欺凌,那时节,父皇就在想,若是能保全身家性命,父皇此生足矣。让父皇想不到的是,三郎你了得,竟然斗败武氏不说,还逼娘退位,把父皇扶上了皇位。这一切的一切,如今回想起来,父皇还跟做梦似的。”

李旦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在倍受武氏欺凌的日子里。若是能保住身家性命,他就要烧高香了。

那时节,李旦整日里提心吊胆,还不敢向人说。

直到李隆基强势崛起,一次次与武氏斗,弄得武氏没有办法,这才让李旦稍为安心。

后来,李隆基立下大功。使得李旦一家的地位急剧提升,李旦仍是没有想过他能当上皇帝。直到李隆基逼武则天退位,把李旦扶上皇位,他还晕乎乎的,不辨东西南北。

这一切的一切,如今回想起来,他还有做梦的感觉。

“父皇,这都是孩儿该做的。”李隆基对这个父皇很是敬重。

“好!好三郎!”李旦拍着李隆基的手背,欣慰的笑了,道:“你有如此孝心。为父自然是欢喜。可是,又让为父惭愧。为父不能让你获得安宁。却要你为为父遮风挡雨,为父心里有愧呀。”

有李隆基这样一个能干孝顺的儿子,固然让人欣慰,又让人惭愧。因为作为父亲,不能为儿女挡灾祸,反而要儿子为自己遮风挡雨,心里还真不是滋味。

“为父当皇帝这三年,是最为满足的三年。”李旦脸上的笑意更浓了,道:“为父原本以为能守成,能不使祖宗基业有损就不错了。却是没有想到,三郎你了得,竟然灭了吐蕃、平定天竺、征服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更是打败了大食,西域诸国纷纷请降。这功这业,就是比起太宗皇上也不会逊色,这远远超过了为父的设想呀。”

李旦不是一个好皇帝,之所以这么说,不仅仅在于他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还在于他没有野心。

野心或许不是好东西,但当皇帝不能没有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皇帝,很难取得象样的成就。李旦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当皇帝这三年竟然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成就,比起唐太宗的对外武功,也不逊色,甚至还要胜上一筹。

“接下来呀,必然是要与大食大战一场。”李旦接着道:“为父对兵道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精通,然而,为父却知道,这必是一场生死之战,大唐要想胜过大食,必须要出动倾国之力。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需要一个英明的皇帝。为父扪心自问,不是率领大唐与大食大战的好皇帝,还是让你当皇帝为宜。”

李旦这是真心话,说来很是诚恳,令李隆基一阵感动。

“父皇,你不必如此。”李隆基眼中含泪,道:“父皇对孩儿一直很信任,孩儿感激无已,孩儿自当尽心尽力,辅佐父皇成此不朽伟业。”

李隆基这也是真心话,李旦听在耳里,异常受用,眼中异采连连,笑道:“三郎,为父相信你的孝心。只是,有为父在,总会或多或少的挚肘。与其如此,父皇不如传位于你。”

这也是实话。只要李旦这个皇帝还在,无论对李隆基如何信任,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掣肘。传位给李隆基,让李隆基当皇,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了。

“要想与大食大战,必先解决国内问题。可国内的问题,为父左思右想,好象没甚么问题。三郎,你这次回来,就是要解决国内问题,想必你已经看得很清楚明白了。”李旦接着道:“若是为父还当皇帝,就会让你无法彻底解决国内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国内问题,就不能与大食大战。”

唐朝国内问题非常多,只是李旦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看到而已。

“这事,你就不要再说了,为父心意已决。”李旦脸上泛着笑容,道:“为父已经下旨为你制作了皇袍,但愿能合你之身。明日早朝,为父就要宣布这事。”

“父皇。”李隆基激动难已,紧紧拥着李旦。

李旦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绝对是个好父皇,什么事儿都为李隆基想好了,这令李隆基异常激动。

xxxxxxxxx

次日,早朝。

群臣上朝,冲李旦见过礼。狄仁杰上前一步,大声上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旦挥手阻止他说下去,道:“国老请慢上奏,容朕说一事。”

狄仁杰只好暂时压下上奏的打算。静等李旦说话。

“朕当皇帝三年了。回想这三年的事儿。跟做梦似的。”李旦站起身,扫视群臣道。

群臣听在耳里,不明所以,一脸的迷糊。

李旦突然提起这三年的感受,这是为哪般?李旦不是一个好皇帝,可是,再差的皇帝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提起这事,群臣不能不惊奇。

“朕就没有想到。这三年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灭吐蕃、平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威服西域,拓地万里,这在大唐历史上就没有如此盛事。”李旦一脸的兴奋,道:“如此盛事,就是比起太宗皇上,也不遑多让,朕心足矣!”

“……”群臣集体失语了。

李旦这话是越说越让人糊涂。

“朕心意已决:传位于太子!”李旦最后道。

“嗡!”

“嗡!”

“嗡!”

群臣一下子就炸了,个个目瞪口呆。一脸的见鬼表情。

李旦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更没有雄心,然而,他为人不错,性子温和,这皇帝还是做得四平八稳,群臣打从心里认可他。象他这样的好好先生似的皇帝,在历史上很少。

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牛闪闪的皇帝,也不是那么好侍候的,一个不好就罢官削爵。象李旦这样好好先生似的皇帝,非常好侍候,侍候这样的皇帝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要禅位。

群臣知道,这皇位迟早有一天会落到李隆基手上,然而,他们就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之快。

“甚?甚?甚?陛下要禅位?”

“我耳朵出毛病了?有没有听错?你能告诉我么?”

“我怎么告诉你?我还在想,我的耳朵是不是出毛病了呢。”

“陛下怎会禅位呢?他已经禅位过一次了啊,难道他禅位上瘾了?”

过了好半天,群臣这才反应过来,个个失声尖叫。

就是狄仁杰、王孝杰这样老成持重的重臣,也是震惊莫铭,大声叫嚷。

最让他们难以相信的是,李旦明明已经禅位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禅位,李旦是不是禅位上瘾了?

李旦第一次禅位,就是把皇位让给武则天。

在中国历史上,禅位的皇帝虽然不多,却还是有的。可是,一生两次禅位的皇帝,仅李旦一人。

“陛下,你是说真的?”狄仁杰终于反应过来了,冲李旦问道。

“君无戏言!当然是真的!”李旦昂头挺胸,没有丝毫含糊的肯定一句。

“陛下,你没说假话?”王孝杰仍是不信。

“王孝杰,你瞧朕,象是说假话么?”李旦朝自己的鼻子一指。

王孝杰也顾不得礼仪,一双虎目圆睁,把李旦上上下下的仔仔细细打量了个遍,愣愣的道:“似乎好象可能兴许……没有假。”

“你这不废话么。”李旦没好气的道:“这是朕深思熟虑的,怎会有假?”

扭过头,冲贾铭,道:“去!把太子的皇袍拿来。”

贾铭应一声,忙去办理。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得不信了。李旦连李隆基的皇袍都准备好了,这传位一事肯定假不了。

没过多久,贾铭带着一队宫女太监回转,他们手里捧着皇袍皇冠,还有一应皇帝登基所用的物事儿。

“真传位了!”

群臣不得不信了。

“呵呵!太子当皇上了,真是好啊。”

“太子英明无比,不在太宗皇上之下,大唐有一位好皇帝了。”

紧接着,群臣就是期待。

李隆基精明过人,足智多谋,善谋善断,更有拓地万里的大功,群臣早就盼着他当皇帝了,如今,李隆基终于要当上皇帝了,他们不能不喜。(未完待续。。)

第五十七章国号开元

可以这样说,李隆基当皇帝是众望所归,群臣是心悦诚服。

李隆基小小年岁,就立下如此大奇功。先是参与对突厥的大战,突厥因他而灭。要是没有李隆基参与此战的话,突厥很可能逃回漠北了,唐朝这时候还在想着如同象汉武帝那样出兵漠北,给突厥致命一击。

如今,他统兵西征,灭了吐蕃这个令唐朝头疼无比的死对头不说,还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打败大食,令西域诸国纷纷请降,拓地万里。

如今的李隆基才十七岁,就是唐太宗在他这年纪,也没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李旦拿起皇袍,亲手给李隆基披在身上。

“父皇。”尽管早就知道李旦的心意,当这一刻来临时,李隆基仍是一阵激动。

李旦一脸的慈祥,为李隆基穿皇袍。贾铭和高力士忙过来帮忙,三人一通忙活,终于给李隆基穿上了皇袍。

李隆基本就高大英俊,皇袍加身后,更添几分英武之气,举手投足间威风凛凛,这是天生的皇帝。

“不错!不错!”李旦看在眼里,大为赞许。

“好英武!”群臣也是眼前一亮,大为赞赏。

李旦拿起皇冠,给李隆基戴在头上。瞪圆眼睛一打量,只见李隆基英俊不凡,可以说是玉树临风了,而且威风凛凛,一瞧便知是人中龙凤。

“好!三郎,你一定比为父更加英明了得!”李旦大为放心的点点头。

李旦拿起玉玺,交到李隆基手。道:“三郎。这天下就交给你了。你要尽心尽力。把大唐治理好。”

“父皇但请放心,孩儿明白。”李隆基点头道。

李旦亲手扶着李隆基,坐到宝座上,转过身,冲群臣道:“以后,你们就跟着三郎,共创大唐盛世。嗯,朕退位了。不再为国事操劳了,总算可以轻松了。”

说完,转过身,快步而去。

“恭送太上皇。”李旦退位了,自然而然就是太上皇了,群臣忙恭送。

“参见陛下。”群臣跪在地上,冲李隆基隆重见礼。

“免了。”李隆基轻摆右手,虽是第一回接受群臣的朝觐,却是威风八面,气势不凡。

“谢陛下。”群臣谢过恩。站起身来。

“陛下,您新即位。理应诏告天下,大肆庆贺。”有大臣忙上奏,满脸的喜色。

“是呀,陛下。”群臣大声响应。

每一个皇帝即位,都要大加庆贺,这是惯例,理应如此,群臣不能不赞同。

“诏告天下,这事理应如此。大加庆贺,就不必了。”李隆基摇头。

“陛下,这是为何呀?”

“陛下,新皇即位,大肆庆贺,这是千古之例呀,怎能不庆贺?”

“就是呀。太宗皇上即位,也是庆贺了好几天呢。”

群臣大为不解,纷纷上奏,要求大加庆贺。实在是,新皇即位大加庆贺,这是千古惯例。

“因为时间不等人。”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大唐与大食一战在即,我们要做的事儿很多,与其浪费在这些无用的虚礼上,还不如多做实事。”

“陛下,此言差矣。区区大食,算得了甚?大唐要灭大食还不是马到成功。”

“没错。以陛下之英明,以大唐之强,要灭大食不算难事。”

“大食哪是大唐的对手,陛下与大食一战,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群臣一脸的自豪,昂头挺胸,一点也没有把阿拉伯帝国放在眼里。

李隆基脸一肃,沉声喝道:“你们没有与大食交战过,不知道大食的厉害,你们若是如此想的话,那就是自大,早晚会吃亏的。”

李隆基与古太白打过一仗,深知阿拉伯帝国的厉害,这是唐朝的劲敌。

“陛下说得没错。”张说大声附和,道:“我们与大食一战,之所以能取胜,除了大唐很强大外,还有一些侥幸。古太白不熟悉大唐的打法,没有保护好投石机,给了我们可乘之机。若是他熟悉大唐的打法,保护好投石机的话,我们依然会打胜,却是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张说在朝中很有名望,他的话很有份量,群臣听在耳里,不由得心中一凛。

“张大人,你此言当真?”王孝杰有些不信。

“大帅,这样给你说吧。大食是大唐自创建以来最为强劲的对手,突厥、吐蕃、甚至天竺,与之相比,屁都不是。”张说脸一肃,沉声道:“他们的兵士敢打敢拼敢死,其悍勇不在我们之下。而且,他们还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号令严明,战法先进,进退有据,比起大唐之军并不差得太多。”

“这……”依张说的声望,他是不可能说假话的,他既然给阿拉伯帝国以如此高的评价,自然是不会有假了,群臣大为震惊。

“张说说的不错。”李隆基点头,道:“我们遇到的只是古太白,而不是优素福本人。优素福身为大食的东方总督,其才华比起古太白更甚,若是我们遇到他的话,那一仗会更加辛苦。是以,与其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无用的虚礼上,不如多做实事。”

“陛下英明!”群臣不得不服气,李隆基果然是干大事的,一来就办实事。

“在议正事之前,先说几件紧要之事。”李隆基眉头一挑,眼中精光暴射,道:“尊祖母为圣后。”

武则天退位以后,李旦就尊她为“圣后”,李隆基也赞成此事,没必要改变。

对这事,群臣没有异议。虽然武则天不再是皇帝了,然而,群臣对她还是服气的。毕竟武则天的才华在那里。胜过多少男儿。他们不服也不行。

“第二件事就是尊父皇为太上皇。”李隆基道。

李旦退位了。自然应该是“太上皇”,这是应有之义。

对这事,群臣同样没有异议。

“第三件事,就是定年号。”李隆基扫视群臣,道:“朕心意已决,年号就叫‘开元’。”

“开元?”群臣不太明白这年号的意义。

“敢问陛下,为何叫开元?”有大臣忙问道。

这话正是群臣心中所想,无不是睁大眼睛。死命打量着李隆基,竖起耳朵静听。

年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特别重要。每一个皇帝都有年号,尤其是武则天,她的年号太多了,多得让人指责。

武则天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年号最多,最具有吉祥之意的皇帝了。

“开者,开创是也;元者,新纪元者也,就是朕与诸位。共同努力,开创一个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的新盛世!”李隆基给群臣解释一句。

“嗡!”李隆基话刚落音,朝堂就炸了,群臣叫嚷纷纷。

“甚么?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

“这不可能!绝不可能!”

“陛下有雄心固然是好的,可是,这也太大了,怎会超越这两世呢?”

群臣个个目瞪口呆,被震得一愣一愣的。

就是狄仁杰、王孝杰这些重臣,也是圆瞪双眼,震惊无已。

在“开元盛世”之前,汉武帝的武功,贞观之治的灿烂文治,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座丰碑,被认为是不可超越的。

要群臣相信李隆基能做到这点,还真有些难度。

“陛下,汉武穷兵黩武,不恤百姓生死,没必要与之相比。”有大臣忙提醒。

“是呀。汉武民贼是也,不顾百姓死活,穷奢极欲,穷兵事而事匈奴,弄得民不聊生,天下户口减半呢。与他比,这是陛下自掉身价呀。”立时有大臣附和。

汉武帝在后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的坏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