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皇帝分身(香港)-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抓紧时间捞钱,弄的民不聊生,败坏了蒋家王朝统治根基。而后世的蒋家王朝。有是依靠这些官僚地主资本支持,从而维护统治的。最终,也因为纵容这些官僚资本,黯然退下历史舞台。

    事实上,逼迫农民揭竿而起。动摇江山社稷的,主要不是朝廷和皇帝本人的问题。最重要就是这些底层的地主官绅们,迫使百姓活不下去。毕竟,理论上朝廷的税率是3。3%左右,到了基层哪怕苛捐杂税严重一些,官府也最多能从百姓身上剥掉10%左右的收入。而地主的田租,是剥削掉底层百姓50%的收入,如果再加上高利贷,绝大多数底层百姓只能从自由民变成奴隶。

    “王承恩。朕对北方农民起义的问题,近期有所心得。其实,这些农民起义,绝大多数并不是朝廷逼迫,而是底层的佃农和自耕农被富户地主们逼迫。锦衣卫探查民情。很多的造反乱军领也说‘君非甚暗,臣皆昏庸’。而许多底层的百姓,也并不恨朕,反而更仇视当地的大地主。以及和大地主勾结的官绅。”

    “自耕农是被一些不良的官吏逼反的,而佃农是被地主官绅逼反的。每到荒年。朕皆是对灾荒地区减税,能够减轻自耕农、小地主的负担。但是对于佃农来说,减税免税的好处,根本落不到他们头上。只有让地主减租减息,佃农才能真正的获得好处。若是朕下旨令地主减租减息,让地主将田租降低到三成,将放贷的年息压低到2成。让底层百姓喘口气,你认为有没有可行性?”崇祯忽然问道。

    王承恩震惊道:“这简直是从地主身上剥皮,比之‘官绅一体纳税’这个想法更加不切实际!”

    大明的财政问题是,明初制定的税率太低。并且,明朝历代皇帝又喜欢不断对官绅、勋贵们减免税收,令不纳税的人群越来越多,用以笼络官绅士民的心。

    对于官绅贵族们的税,一减再减,但是国家总税收变化不大。减了官绅的税,自然要从没有减税自制的小地主、自耕农身上平摊。于是,小地主、自耕农税负越来越重,甚至不少小地主自耕农将土地卖给免税的官绅贵族,主动去当佃农。这样,纳税的小地主、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不纳税官绅权贵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

    税收体制的败坏,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到了明末,官绅权贵们垄断了8成的田地和财富,他们已经成为了不纳税群体。而他们攫取财富的手段,一是田租、二是高利贷。

    “官绅一体纳税”若是落实,官绅们最多和老百姓一般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缴纳大明国税,对于地主们来说是九牛一毛。

    而减租减息,让底层佃农得利,会让地主年收入缩水五成!

    官绅一体纳税,朝廷多收一些税收,最多令地主年收入缩水一成!

    崇祯叹息道:“国家最大的蛀虫,实乃官绅!朕知道,但是却动不得,一动,恐怕朕的位置都坐不稳了!”

    儒家社会,一向崇尚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士大夫皆是地主阶级,皇帝面对具体某个士大夫,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损伤大批士大夫的整体利益,皇权也会显得非常脆弱。

    王承恩沉思道:“肖大人曾经谈及,说官绅地主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自古以来,皇权依仗官绅地主才能维持统治,所以,皇权很多时候只能向官绅地主集团妥协。而能够对付官绅地主的,只能是另外一股新的利益集团。这个新的利益集团,必须与官绅地主们又激烈的矛盾。而新的利益集团,必须必地主集团更为朝气蓬勃。皇权暗中扶持新的利益集团,等到新的利益集团壮大,皇权抛弃旧的地主利益集团,与新的利益集团融为一体。天下治乱循环,便不再是围绕土地展开……”

    “新的利益集团是什么?”

    “恐怕是工商!不是与地主利益集团同流合污的旧工商,而是新的工商利益集团!或者说,这个新的利益集团是资本!”

    “资本降临世间,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奴婢也不知道,但是资本恐怕是比地主官绅更庞大的力量,一旦壮大,便绝不肯退出历史舞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皇权如果不能与资本同流合污,只会被日渐壮大的资本碾压成碎片!”

正文 第二一三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

    》工业小区。

    众多宦官、商人慷慨激昂的致辞,破土动工仪式正式开始。工业小区,拆迁皇城所建,土地算作皇帝的私人股份,与工商资本合资办厂。这种举措,无疑是千古未有。但是,经过宦官们和蔼的宣读圣旨,充满冒险主义jīng神的新兴工商资本,开始充满信心。

    一般的商人,需要投靠官员作为靠山。而与皇上合股,那么皇帝岂不是他们的靠山。这么一想,商人们念头通达了。

    李慎之擦干了额上的汗珠,笑道:“工商之利,十倍于农桑。宋朝时,偏安江南,也能够岁入1。6亿贯。若我大明,能获得宋时财政,有生之年,中兴有望。”

    站在李慎之身边的,却是崇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去年十月,李慎之便奉命到南方组建皇家纺织江南分公司。分公司设立在松江府上海县,起初的成本不过是50万两。但是,凭着公司纺纱机的技术优势,再加上在江南棉花产地就近采购原料,更令江南分公司的布匹生产成本低廉。每匹江南分公司产出的棉布,价格仅仅0。4两银子。而江南分公司低调行事,仅仅通过自己建立布庄销售网点的形式出货,每匹布的价格0。6两左右。如果一次xìng购买两匹,只需1两银子。

    这种非常保守的经营策略,也使得江南分公司短时间内赚到了30多万两银子。并且,在松江、苏州、杭州、南京都有自身的销售网点。

    更巨大的成就是,李慎之在南方不断扶持棉农。提前支付少量定金的方式,与数万名棉农签署了销售合同。等到明年棉花成熟,南方分公司将会获得几千万斤的廉价棉花原料。事实上,通过商人的渠道采购棉花,一斤棉花是要70~150文钱之间。而实际上,棉农将棉花出售给采办商人,一般只有30~50文钱一斤。

    三斤棉花制造一匹布,原料的成本其实可以压缩到150文钱左右。而人工成本、机器折旧成本。再消耗200文钱。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棉布的生产价格可以降低到350文钱。按照棉布的600文钱一匹的市场价,还是有250文钱的利润空间。

    但是,明末的棉布生产者。多是一些机器非常落后的手工业者。纺织工厂的管理者们。也没有工业的思维,而是将棉布生产过程认为是农业生产的延续。眼界决定了他们,并不重视改进机器和提升管理、采购的效率。

    而李慎之经过了思想的蜕变,已经逐渐拥有了工业资本家的思维。

    王承恩一身常服。道:“皇上自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大力鼓励工商发展。对了,圣上昨rì与杂家商议,说解开党禁,准许公开结党。阉党、东林党。在官府登记备案,提出自己的明确政治主张和发展方式,便可以公开发展。慎之老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慎之皱眉道:“如此一来,东林党岂不是如虎添翼,实力大涨!”

    东林党早期是起于东林书院,由于东林书院出身的官员,不断的提携东林党后进在科场、官场平步青云。通过这种抱团发展,使得东林党对于其他的朋党。具备了压倒xìng实力。

    再后来,东林党人甚至控制了南方的科举考试,安排越来越多的东林党关系户在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甚至,崇祯年间某次科举考试,考试还没有开始。东林党人已经将部分考生的名次预订下来。

    当然,东林党人权势滔天,也一概否认自己朋党xìng质,仅仅认为自己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清流”。甚至恬不知耻说什么“君子朋而不党”。

    王承恩微笑道:“东林党能够公开发展,我党同样也能够合法化。毕竟。我当背后还有陛下的支持!”

    李慎之点头道:“只是,我觉得我党的名字与宗旨似乎越来越不协调。”

    顾问党,仅是肖图白临时起意,考虑不周的产物。发展至今,党员人数已经5000余人。党员成分,主要是以商人、军人、工人、宦官为主。虽然不像东林党那么在朝野中只手遮天,但是借助特区的经营和皇家新军的军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实力派。再加上,有崇祯皇帝在朝中遥相呼应。更令顾问党人,拥有的政治资本非常雄厚。

    王承恩道:“杂家也有所感。不过,杂家考虑许久,更觉得我党最薄弱的环节,这在士子中的影响力。东林党人不断通过科举提携后进,使牢牢掌握朝堂。我党只能在天津特区,获得政治影响力。所以,杂家认为,我党未来发展路线中,务必要培养士子参加科举,让我党掌握更多政治资源……”

    李慎之想到顾问党人背后有皇帝暗中支持,在科举上发力,也拥有巨大的优势,点头道:“王公公考虑的非常好,对于我党发展非常有利,不如我们联名写信写党魁,当党魁决断党务。”

    ————————

    南京城将秦淮河隔为内外秦淮,流经城内的内秦淮,也被称为十里秦淮。明末的秦淮河,是大明风气奢靡的象征。

    崇祯年间的散文家张岱在《秦淮河房》中如是描写十里秦淮的盛况:“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际、便yín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rì。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各团扇轻绔,缓鬓倾髻,软媚着人。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而后世人,对于秦淮河的印象多是来自于“秦淮八艳”。因为此八女各有才气、美貌,加上乱世中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历,令文人雅士一再写文传诵。

    而南京北城外,秦淮河流经三汊河汇入长江的龙江关,却是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船厂“龙江船厂”的所在地。龙江船厂采取干船坞造船技术,造船时候用门阀将船坞与江水隔绝。等到船只造好之后,则打开门阀,江水灌入船坞。船只借助水的浮力驶出船坞,进入宽阔的长江。

    龙江船厂建立之初的目的,是朱元璋为战胜陈友谅水师,奠定统一江南地区的基础。后来,龙江船厂果然发挥出了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战船。令朱元璋大胜陈友谅的水师。击败陈友谅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造船的重视不减反增加,龙江船厂的规模获得了进一步扩充,而为了准备造船原料。明太祖更是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植树数万株,用以桐油、棕缆等等造船必须品。

    明初时的龙江船厂,从各省调集了400户最擅长造船的匠户,集中全国造船技术jīng英。打造世界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令龙江船厂加紧造船,仅用一年多时间,龙江船厂既制造了60多只大型海船,以及数十艘小型船舶,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船队,七下南洋走访整个北亚、南亚、中东、印度,航程最远达到东非地区。后世,有学者推测。郑和船队有可能登陆过美洲和澳洲。

    时至今rì,龙江宝船厂在嘉靖年间就开始式微,理论上,造船工匠后代有5万多人口。但是,实际上龙江船厂的后人。多以种田、捕鱼、经商为业,能够造船的工匠却是非常稀少。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龙江船厂虽然不造海船。但是依然在造漕运船只。并且龙江船厂的一些工匠们,家中依然保存一些祖传的宝船设计图纸。

    按照图纸摸索。制造出当年的大型宝船,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毕竟,朱元璋草创龙江船厂的时候,也仅仅能造内河上航行的船只。明初短短几十年,永乐年间便逐渐掌握了制造大型海船的能力。由此可见,只要有心努力,龙江船厂还是能够恢复当初的辉煌。

    崇祯十年的六月,龙江船厂忽然热闹起来。因为,龙江船厂为天津水师造的首批宝船,已经造了四艘。

    每艘1000料宝船,不包括武器装备在内,制造成本6500两银子,而天津水师给出了每艘1万两银子的采购价格。这使得宝船厂船工,哪怕是绞尽脑汁,也会将祖上失传的技术给重新摸索回来。

    毕竟,龙江船厂的兴盛,靠是明初两位皇帝不计成本的拨款支持。而在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之后,其余的皇帝对于造船并不重视,每年拨款有非常有限的。

    而大明需要用船的各路水师可从来不讲究订单付款,直接用行政的方式令龙江船厂造船,但是既不能给与足够的资金,又不能拨给充裕的材料。龙江船厂越造船越穷,败尽龙江船厂的家产老底后,不衰落就没有天理了。

    但是,天津水师却先付款给钱,令龙江船厂有钱买材料和付工钱,之后再造船。这种情况之下,船厂造船能够有利润,工人们也能领到薪酬。如此一来,龙江船厂却是感恩戴德的给天津水师造船了。

    验收了4艘船只,天津水师的官兵,纷纷兴奋的cāo纵船帆、船舵、船桨。船舱、甲板被众人折腾个遍。最终,水师官兵们,对于宝船的质量给予了满意的评价。

    郑芝豹目光中露出了笑意,他已经是天津海防水师的游击将军。并且,将来还有升为水师总兵的希望。

    郑芝豹身边的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面容与郑芝豹有五份相似。这个少年,却是郑芝豹大兄郑芝龙的长子郑森。

    “叔,父亲让我给您带信。”郑森恭谨将一份未拆封信件递给郑芝豹。

    郑芝豹草草阅览,内容不外乎是郑芝龙颇为得意的表示,朝廷封其为福建总兵,成为整个福建最大的军官。郑家在福建的田产进一步扩张,达到了150多万亩的程度。此外,郑芝龙也表示,非常感激肖图白国师的提拔,并劝郑芝豹紧紧抱住肖国师这条路子。

    当然了,作为郑家这么一个大家族,仅仅走肖图白一条路子,郑芝龙会感觉高非常不放心。

    因此,郑芝龙也表示,其长子郑森,准备走走东林党的路子。郑家有的是钱,打通关系,让郑森在南京拜一个东林党名士为师,将来官场上的路子更通畅……

    郑芝豹阅览完毕后,将书信焚烧,道:“森儿,好生在南京读书。将来说不准,我郑家你最有出息!”

    郑森沉稳道:“叔叔,森不会令您失望!”

    叔侄两人的经历其实有点相似,郑芝豹自幼被家中培养读书,年轻时候在南京国子监中读了几年,学无所成,这才与兄长郑芝龙身后,学海上走私贸易。郑芝豹读书成绩虽然不太理想,但是被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洗脑效果明显,对于读书当官,是悠然神往的。正常的科举、国子监,皆不能让郑芝豹在官场有前途,而郑家人都略知一二的海上贸易和海战知识,令郑芝豹被肖图白所赏识,郑芝豹对于肖图白的知遇之恩,一直是铭记于心。

    而郑森是郑芝龙与rì本女人田川氏所生长子,郑芝龙接受朝廷招安后,将其接回福建老家读书,郑芝龙显然期望自己的长子能够走科举之路,成为文官。历史上,郑森青年时期一直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并且有幸被东林党大佬钱谦益收为弟子。钱谦益给郑森取了一个小名叫做大木。南明时期,短暂的弘光政权被灭,残明势力分裂为多个朝廷,郑芝龙一度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隆武帝,并且将儿子郑森推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森,赐名为郑成功。不久后,满清兵锋包围福建,郑芝龙畏惧满清,主动割发投降。郑森却是xìng情刚烈,坚持汉人衣冠,毕生投入反清复明大业。

    叔侄两人对话完毕。

    龙江船厂的船坞的阀门打开,大量的江水灌入了船坞中。四艘宝船开始走船坞浮上水面,天津水师的水手们开始登上宝船,逐渐将宝船试向长江。

    半晌后,望着船只顺利的驶出船坞,郑芝豹露出了笑意:“1000料的大宝船,恐怕连我兄长也羡慕的流口水吧!”

    郑森笑道:“既然龙江船厂为天津水师造大船,想必不会厚此薄彼,不给福建水师造船吧!”

    福建水师其实就是郑家水师,这是毫无疑问的。郑芝豹隐隐觉得,这里面有点不太妥。因为,兄长郑芝龙既不是一位有野心造反的人,但是又不是毫无保留忠君的人。简单的说,郑芝龙是怕落个宋江的下场,所以,既听朝廷命令,又让福建水师完全被郑家把持。离开郑家,朝廷根本指挥不动福建水师。

    如果是大明朝廷强势的时期,岂能容忍郑芝龙这般做派?

    想到了此节,郑芝豹摇头,心中暗道,还是效仿三国时期诸葛家族,蜀汉、东吴、曹魏三家下注吧。兄长一条路、森儿一条路,我郑芝豹则也走自己的道路…

正文 第二一四章 新宝船舰队(一)

    崇祯十年六月,。繁华的金陵,游人如织、画舫连绵,这种景气在北京城是难以看到的。北京也是大明的国度,但是总是显得灰色、沉闷,因为北方连绵的兵祸、天灾,再加上气候的干燥,使得北京显得肃穆和单调。

    但是南京却不同,北方纷乱,江南偏安,南京是江南最繁华所在。两百多年的太平,更将南京妆点的纸迷金醉。

    如果是北京像是一座单调的大囚笼,南京却真正显露出璀璨的都市繁荣景象。至少,从北京搬到南京的文武百官,纷纷感觉到从沉闷的地域,来到繁荣的天堂。不少风流官员,更是由衷的感慨——这才是生活!

    迁都风潮,令万象更新。哪怕很多顽固派大臣,也变得豁达了一些。至少南京出现了很多新气象,被他们头脑中淡化为南方风气使然,倒是没有像在肃穆的北京城中一般,万事皆上纲上线。

    就如崇祯皇帝生病了,决定将早朝暂停几日,也会遭到一些大臣不断写信批评,直到崇祯公开认错,大臣们才罢休。这就是北京的政治氛围——连皇帝,也被严重的约束!

    南京却是一座放纵的城市!200多年的放纵,想让这座城市变的像北京一般肃穆,也是很难。

    比如,南船北马!都城在北方,重视养马。都城在南面,重视造船!

    大明太祖在南方起家,造船获得文武百官的赞同。等到都城迁移到北方时,反对造船的声音越来越强,。以至于,永乐时代以后,大明的航海造船能力,如江河日下。

    龙江船厂的4艘1000料宝船竣工,并且在长江巡航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000料的宝船在明初算不得什么,哪怕是嘉靖年也并不稀罕。毕竟,郑和当年的舰队。主要的船只都是由3000料以上的宝船,甚至是万料宝船组成的舰队。

    而崇祯年间,大明主要的造船厂,皆是以制造内河上的漕运船只为主。海船的吨位也和内陆船只差不多,400料座战船已经道大明海上的主力战舰。由此可见。大明的海上势力。着实已经衰落之极。

    要知道,400料座战船比之荷兰人武装商船,吨位还要小的多。当然,1000料的船。在17世纪也不算大船,与欧洲海军的主力战舰想比,只能算扑街货,不能与战列舰、巡洋舰想必,至多仅是炮艇水平。

    自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航海、造船能力狂飙猛进发展了数百年,17世纪海军实力和造船实力,这是欧洲人相对于大明最大的优势所在。

    为了庆祝龙江船厂恢复制造宝船能力,崇祯皇帝亲自在码头上训话说道:“朕读书所知,盛世每50年人口增一倍。历朝的开国时,人少地多,一般很容易形成中兴盛世。而地少人多时,乱世大势几乎不可阻挡。大明开国以来,人口仅3000万。经过两百多年发展。人口增至1。2亿。而国家土地的面积,却并没有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因此百姓人均拥有的土地仅是开国时期的四分之一!开国时期很多农民皆能够丰衣足食,到此时仅拥有四分之一财富者,则饥寒交迫。因为。人口增多土地不够用,现在的大明显露出乱世朕兆。内忧有北方各省流贼造反,外患有北方鞑虏对我大明的鲸吞和蚕食……”

    “我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仅仅有数县大小。但是,踊跃征伐。扩张。人口增长,土地随之扩张。而这些上古君王,被认为贤良,备受百姓尊重。”

    “史书记载,三皇五帝后,则是家天下时代。最初家天下,天子称王,而非帝。家天下从夏朝开始,。夏朝17王,国运471年。商朝31王,国运600年。周朝37王,国运791年。”

    “而我国自秦始皇称帝,确立郡县制以来,汉继承秦朝的制度……汉朝31帝,国运409年。晋朝18帝,国运156年。唐朝22帝,国运289年。宋朝18帝,国运319年。”

    “称王时期,国运越来越长!称帝之后,王朝越来越短!何以至此?”

    “简单而言,称王时,我国开拓进取,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而增,自称帝后,我国开始固步自封,失去开拓精神。帝国初期地广人稀人均拥有土地是盛世,由于过度保守,未能有效拓展领土,帝国后期人均拥有土地少,则为乱世。治乱循环,不外乎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尔!”

    “……朕听闻,西方的欧罗巴大陆。数百年前,欧罗巴列国战乱、饥荒连绵,欧罗巴之乱之穷,比之我国乱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200年前,欧罗巴航海家发现海外拥有大量的蛮荒土地,哪些蛮荒土地之广阔,足以养活十倍于欧罗巴的人口,而土地主人皆是一盘散沙的蛮夷部落。因此,欧罗巴列国国王勇于制造海船,进行海外航行和开拓,掠夺海外领土,用以将国内过剩人口殖民与海外,因此欧罗巴各国逐渐走向富强之路。根据欧罗巴的航海大发现,我大明所在的大陆名曰亚洲大陆,亚洲土地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我大明实际掌控面积仅有600万平方公里,连亚洲也未彻底掌控,我大明岂能坐井观天,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亚洲有人口1。8亿,我大明人口却由1。2亿,占据亚洲人口三分之二!但是,我大明拥有的土地,不到亚洲土地的百分之十五!因此,我大明要发奋图强,争取能够浴血奋战,拓展我大明子民的生存空间。而非在国内内斗厮杀,用十室九空来换取人均土地增多。”

    “欧洲列国总土地曰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莫约是我大明三分之一!”

    “时至今日,欧罗巴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之类国家,本土人口少则100多万,多则五六百万,但是皆不约而同,走向海外殖民道路,。比如,西班牙曾以数百人兵力在美洲大陆征服一个千万人口大国,至今西班牙人已经在海外拥有两千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其余的欧陆国家争相效仿。少则拥有一省大小殖民地,多则拥有不下于我大明领土大小殖民地。”

    “我大明君臣,皆要睁眼看世界!天下何其大,我大明何其小!世界3亿人口,我大明占据四成。但是。我国之土地。连整个天下二十分之一也不足!不能征服海外蛮荒之地济民,我国便只能内乱残杀不息!”

    “停止内战,对外殖民!才是我国未来的出路……”

    众多文武大臣显然被震住了!不过,皇帝的演讲显然与儒家的道理非常抵触。而中华在没有儒家之前,一直是积极开拓态势。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中华大帝国。出现儒家和称帝之后,似乎就满足了,于是开拓越来越少。内部矛盾越来越大,王朝更迭的周期,也从古时候的500年左右更迭一朝,变成了200年左右更迭一次。

    反儒家,皇帝是不敢的!

    但是,皇帝鼓励造船,鼓励航海,甚至叫嚣殖民,皇帝还是敢的。因此。历朝末年,有识之士,皆感觉到需要改革图强。而历朝的改革,皆是在国内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图强,最终都是失败。

    而崇祯皇帝叫嚣的改革。并不是对内通过剥夺权贵利益的改革。而是对外殖民扩张式政策改革。而海外殖民,又需要造船。

    没有造船能力,就没有海军!没有海军,就没有殖民地!

    李慎之悄然对着郑芝豹说道:“你感觉陛下这番讲话和神态像谁?”

    郑芝豹道:“像国师爷?”

    李慎之笑道:“所以。国师爷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高!陛下已经抛弃了儒家的道理。基本上被国师爷的道理说服了!我敢说,我党的成员,也不如陛下了解国师爷的思想理论,!”

    郑芝豹心中蓦然激动,心道,选择了国师爷这条路,比想象中更有前途。

    ——————

    经过了十多天在长江的巡航,天津水师的水手们,逐渐开始习惯了千料宝船的操作。毕竟,帆船操作大同小异,能够操作400料座战船,稍微适应训练,即可熟练操作1000料的帆船。

    而在长江巡航训练,也是为了等南京军械局的火炮。只有将火炮装备到战船上,宝船舰队才放心出海。

    17世纪的海域,一直是海盗和冒险家的乐园。

    郑家掌控的福建水师,仅仅扫平福建广东等地的海盗。而多如牛毛的海盗势力,根本难以彻底清剿干净。

    除了数之不尽的海盗势力之外,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以及西班牙人的海军,也一直是非常危险的存在。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一直未放弃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

    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哪怕郑家的嫡系船队出海,也必须万分谨慎。而郑芝豹已经算是从郑家分家独立,成为效忠肖图白天津特区的水师将领,需要更加小心。

    1000料的海船,其实并不算大船。中国古代的战船,一般并不以排水量和载重量计算吨位大小,而是以容积单位“料”来衡量一艘船的载重性能。

    一料大约有1石,而石这个单位又令人头疼。因为,中国古代的“石”历朝就很少统一过。有的标准是以为一石,也有60公斤为一石,也有188公斤为一石。

    标准的混乱,其实也是地主们糊弄底层的佃农弄出的奸招。比如,地主按照为一石的标准借给佃农米,归还的时候地主再将一石的标准切换到188公斤的标准,。

    而大明船工造船的料,其实相当于60公斤的标准。1000料的宝船,载重量是60吨。而以载水量计算,大约相当于150吨载水量。

    一艘1000料的海船,在此时的大明,已经属于大型海船。不过,这些海船如果放在欧洲,也仅仅是三流的战舰。

    因为,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风帆战列舰时代,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等国家,其主力战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