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皇帝分身(香港)-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师爷大恩!”
“活命之恩,永世难忘!”
“哪怕咱获得了zì yóu,也永远只效忠国师爷!”
6000多名新民户,一个个郑重的向肖图白和特区zhèng fǔ官员叩头。而肖图白等人,一一的将他们扶起来,道:“你们zì yóu了,并不是我们的奴隶,除了天、地、君、亲、师,无需跪拜任何人。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创造美好生活!”
葛沽对于一名契约奴的安置费用,莫约需要50两银子。这里面,衣食住行皆是包括在内,甚至由于契约奴一无所有,住处的各种家具、摆设,都要zhèng fǔ投入。
而事实上,契约奴中劳动力只占据一半,另外一半的儿童老人,并不参与创造效益的劳动。所以,一年契的契约奴,经济特区zhèng fǔ还并未从他们身上赚回投入的本钱。
不过,由于特区zhèng fǔ的经济比重中,国企占据了主流,在国企工作的契约奴,成为民户之后,也依然在企业工作,便等于继续给特区zhèng fǔ做贡献。
一般来说,契约奴成为民户之后,继续给国企工作,那么仅需三年时间,zhèng fǔ的安置成本,便能够赚回来。
哪怕契约奴成为民户后,不再为国企工作,只要定居在葛沽,则也是必须要zhèng fǔ交纳房租的。
葛沽最便宜的廉租房,30平米月租金100文钱。一家三口居住狭窄的廉租房论,一年人均会缴纳400文钱的房租。
根据葛沽民政工作人员的统计,在葛沽普通百姓,一年最低也需要消费3两银子。但是,一名劳动力拥有稳定的工作,一年最低收入达到12两银子。
如果一名民户勤俭一点,几年功夫攒下三五十两银子,也能够在葛沽租下一个门店,进行创业。
总体而言,葛沽经济特区作用新兴的工商业城镇,机遇是无穷的。葛沽的人们,至少拥有未来,拥有希望。不像刚来的时候,充满了忧虑……(未完待续。。)
s
正文 第一六二章 货币 T
“肖大人,我非常不解,为什么你这么一个奸诈算计的人,救助这些饥民后,仅仅与他们签署一年的奴隶契约?而不让他们签署一辈子的卖身契?”李信忽然问道。【叶*子】【悠*悠】
饥荒的时期,一些大地主也会有选择的救助一些灾民,条件往往是一辈子的卖身契。每逢饥荒,无数贫寒的佃农家庭,卖儿卖女卖身,从身份自由却贫穷的自由民,变成连最后的人身自由也失去的家奴。
肖图白淡然道:“奴隶只求敷衍完成任务,而不会追求超额完成任务,更不会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付诸实践。如何与他们签署的是终生制的奴隶契约,获得的仅仅是死气沉沉的劳动力,失去的却是整个群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李信深思半晌,道:“若是人人创造,皆做劳心者,何人劳力?”
肖图白哈哈笑道:“盛世之中,人口三十年增长一倍,劳动力永远不会匮乏。我倒是希望人人能够发明创造、改进机器。哪怕是一万个中有一人创造发明一件新的事物,哪怕国家也多了一万项新的可以投资项目。其中创造的财富、提供的就业,恐怕会将整个天下的动乱,很快就会结束了吧?”
李信说道:“我睁大眼睛去看!将来天下如何不是越来越稳定,而是越来越乱。'U点'哪怕你要杀我,我也会寻找真正能结束乱世的明主。”
肖图白讽刺道:“我杀人屠城的鞑子,还是像蝗虫一般到处裹挟破坏的流贼?”
李信闷哼道:“哼!”
明末的天灾中。大量人口饿死。与其说粮食不足,还不如说是就业岗位不足。大量承灾能力脆弱的佃农,只要一两年的天灾,就能够破产。
因为,佃农破产逃荒后,其他地方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安置,使得这些佃农成为流民。大量的流民在乡野、城市成群结队的流浪。随便一个野心家鼓动,很快就能够拉动成千上万的造反队伍。
肖图白踏踏实实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兴建工业化城镇。提供长期的就业岗位。只要大量的人民获得了就业,乱世才能够真正结束。
————————
肖图白会将第一个工业基地,选择在天津。也是因为天津的区位优势。发展商品经济第一要求交通便利,第二要求人口密集的繁荣市镇,第三要求拥有大量货币提供流通性。
天津兴起因为漕运,每年超过千万石漕运物资的吞吐量,让天津的经济活跃,堪比北方江南。' '
唯一的问题是,北方地区展开对外贸易,比之南方迟缓,市面上的白银,也相对匮乏了一些。
南方地区在唐宋时期。对外出口已经非常繁荣。在明末时期,通过商品出口,大明朝获取了全世界一半的白银产量海量的灌入。不过,海外的银子,绝大多数都是向江南地区输入。与北方的关系不大。
哪怕是总顾问衙门通过产业投资,陆续向市场中释放了1500多万两白银货币。但是,这些货币绝大多数被南来北洋的商贩带走,留在天津当地的不过是一小半。因此,对于货币的需求,也是天津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一大制约。
好在。天津市舶司开海禁之后,日本的金银货币,很大一部分直接流入天津市舶司港口,而不是流入江南、广东等地。
事实上,中国在明朝以前,长期奉行铜钱本位制。这一制度,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由于中国古代铸造的铜钱比较精美,所以大量的铜钱,长期流向周边国家,被这些国家当做货币使用。
从唐宋时期,日本人就非常热衷以金银兑换中国的铜钱。
而在明朝初年和中期,海盗和商人从中国获得铜钱,向日本走私获得的利润率是达到100%500%之间。这样的暴利,使得铜钱贸易屡禁不止,也造成中国沿海地区钱荒不断。
到明朝晚期,德川幕府的货币政策,改变了中国地区铜钱大量流向日本的状况。日本德川家成立了江户幕府政权,为限制大名财政能力,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在1608年德川幕府就颁布了禁止渡来钱与鐚钱的流通。
由于德川幕府的货币政策,让中国铜钱运输到日本无利可图,所以从天启年间开始,海盗已经不再走私中国的铜钱至日本。与此同时,德川幕府的政策也使得众多大名历代积攒的大量铜钱纷纷贬值,从而极大程度削弱了日本各大藩镇的力量,从而巩固幕府的统治。
在日本新的货币政策下,德川幕府成为最大的赢家。因为,德川幕府新发布的新铜钱,便可以换得各类渡来钱和大名私铸的劣钱十多枚,一举让德川幕府获得了惊人的财政。
众多损害惨重的大名、商人们开始将这些贬值的铜钱给熔铸成各种铜器,用以减轻损失。但是,依然有不少日本人,舍不得将逐渐禁止流通的铜钱熔铸掉。
保守估计,整个日本境内,保存这些渡来钱还有超过百亿枚以上。百亿枚铜钱投放到市场上,相当于1000万两白银。这这笔廉价的铜钱,重新引回大明,必能够刺激天津的商业繁荣。
“国师大人,渡来钱和劣钱您也要?”
“是的!”
肖图白召见了日本朱印船的商人,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日本从天津进口的棉布、丝绸、茶叶等等各类的物品,除了白银、粮食之外,也要铜钱。
铜钱的价格,参照市场上的铜价。铜价自是比之铜钱要低一些,比如一贯铜钱1000文钱,大约是7斤多铜。而每斤铜价大约是70多文钱。也就是说,用500文钱的货物,换取1000枚铜钱。
可以说,这是非常厚黑的一回事,但是比德川幕府的明火执仗的利用货币政策洗劫整个日本的大名和商人来说,肖图白的吃相稍微好看一些。
以至于,日本的商人露出了感激!
日本朱印船主,滨田弥兵卫说道:“鄙人家族中大约有6000贯各类渡来钱。但是可以多联系别家,筹集更多铜钱。”
另一名朱印船主也笑道:“我认识不少大名,他们家族统治地方数百年,积攒的铜钱,皆是超过几十万贯,甚至百万贯以上。”
肖图白笑道:“那便等候佳音!”
正文 第一六三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一) T
葛沽工业大兴,引发了民间的创业cháo。' '而鱼龙混杂的创业者,也带来了形形sèsè的麻烦。
近期一家“林记蜡烛厂”,引起了特区zhèng fǔ的关注。
林记蜡烛厂的厂主,是陕西延安府逃难至此的大户人家。不过,家主林深河仅仅是19岁的少年,与其妹林深叶,以及家中的数名仆人,申请成立了一家蜡烛厂。
与别家的蜡烛厂采用动植物的油脂,制造的传统的油脂蜡烛不同。林家的蜡烛厂,则是从石油中提炼石蜡制作蜡烛。
林记蜡烛厂每天都需要在城外收购一些石油作为原料。
不过,油桶刺激的气味。引起了城中巡逻的jǐng察的注意。因为,一些jǐng察是退伍官兵,自是知道这种气味是“猛火油”刺鼻的味道。
林家一度被误认为是jiān细,意图在城内囤积猛火油,图谋不轨。
“天大的冤枉啊!”林家的小妹林深叶对着肖图白诉苦道,“我家原是陕西的地主,掌握了当地石蜡制作技术。延安府土产中,蜡烛很是有名。而延安府的蜡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石蜡制成。”
肖图白惊讶道:“从石油中提炼出石蜡,制作成蜡烛?”
林小妹如同看外星人一般,鄙视道:“延安的蜡烛,可是宫中的贡品!宋朝时候,延安就有制石蜡的记载。元朝的《一统志》,以及本朝的笔记,陕西延安石蜡。皆是很有名的特产!”
“所以,你们到了天津后,才会采购石油,继续生产蜡烛?”肖图白道。
林小妹鄙视道:“若不是家道中落,如何会制石蜡?”
原来,林家的兄妹林深河、林深叶都不会制石蜡,会制石蜡的是其家中一名老仆人。这名老仆人原是陕西延安的一名匠户。' '以擅长制石蜡为业。到天津后,得知天津有石油,却不像陕西延安那般石蜡作坊林立。油井皆被大户霸占。因此,老仆人鼓动少主在天津创立蜡烛工厂。
肖图白将这件事了解的差不多,准备亲自到牢房中保释林深河。
————————
在狱中被关了三天。还被冤枉成jiān细。
“我真是是冤枉的!”林深河如同祥林嫂一般,向jǐng察不断的解释。
“哼哼”狱jǐng并不睬他。大多数罪犯,都是满口叫冤。实际上,叫冤枉越凶的,可能越有问题。
“jǐng官哥哥”
“jǐng官大人!”
“jǐng官爷爷。。。。”
“放我出去啊!”
林深河唱着铁窗泪,周边的犯人一个个捂着耳朵,心道:“吵死人了,要是将这小子关进我的牢房内,非将他爆到菊花残!”
犯人人议论着,一个个不怀好意的看着林深河。事实上。这小子模样偏纤柔,换上女装,打扮一下,也是一个合格的伪娘。一时间,狱中几十天未见女人的犯人。目光开始显得异样,对林深河垂涎三尺。
林深河被一群基佬盯着,整个人畏畏缩缩起来。
半晌后,jǐng察终于对林深河道:“好了!有人保释你了!”
当看到肖图白、林深叶两人并肩走到jǐng察局中,林深河忽的暴跳,指着肖图白道:“妹妹。是这个小白脸保释我的?”
林深叶点了点头道:“嗯!”
“他把你怎么了?”
“没有什么,昨天晚上和他聊天,聊到很晚。【叶*子】【悠*悠】早上,他答应保释哥哥你出狱”
林深河要暴走道:“吾被关进牢中三天,还被夺走可爱的妹妹!我要和你拼了!”
妹控林深河挥舞着拳头,誓要报夺妹之仇。
但是他的体魄比之林深叶好不了多少,是一名弱不禁风的公子哥。
而肖图白却是在军营中,与士兵一道接受每天的军事训练项目,浑身肌肉充满爆炸一般的力量。轻轻一捉,便拿住了林深河纤细的小手。
“混蛋,放开啦!”林深河恼怒道。
肖图白摇头道:“弱爆了!”
林深叶在旁扑哧笑道:“是啊,我深有同感!”
当肖图白放开林深河的手。
林深河眼圈已经沾满了泪珠,不断挥着拳头道:“可恶!”
这一次不打不相识后,肖图白开始和林家兄妹逐渐熟悉起来。之后,在肖图白的建议下,林深河将蜡烛作坊迁移到咸水沽。咸水沽人口密度更少,于此同时距离产油地点更近。而在咸水沽并非军事重地,管理的也不像葛沽这么严格。
当然,对于“林记蜡烛厂”肖图白也进行了参股,以1万两银子,获得了40%的股权。而有了这笔资金,林记蜡烛厂便能够招收50名人手,进行简单的石油加工,提炼出石蜡制作蜡烛。
此时制造石蜡所需的原料石油,皆是从天津当地的一些居民手中获得。当然了,天津居民发现的石油,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小、工业开采价值不大的小油井。不过,在手工业时代,这些小油井开采的石油,已经自已满足需求。
天津真正的大油田,却是在近海的大港地区。在后世1964年渤海湾石油勘探会战中,石油工人连续奋战十多个月,连续开20余口油井皆没有工业开采价值。正当众人失望时,马棚口西北约6公里处北大港海堤附近,钻井深入2526米时,钻出了一口奇迹一般的油井。从此,天津成为一座石油开采中心,经过了几十年连续的开采之后,到21世纪初天津的石油储备依然有280亿桶,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眼下天津当地居民所勘探的小油井,对于天津石油储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大油井,需要掘地数千米,才能够发现。以是17世纪的技术,是不可能真正充分的开采利用天津的石油资源。
哪怕真的开采出来,在肖图白之前想来,也就猛火油这种军事用途。而猛火油是战争时期才需用动用,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肖图白之前,从从未有过充分利用天津石油资源的念头。
不过,获悉陕西那边的工匠,已经掌握了提炼石蜡,制作蜡烛的技术后,肖图白显得振奋异常,不断追问关于石蜡制造的信息。
由于肖图白的孤陋寡闻,而被林家兄妹们鄙视的够狠。
中国古代对于石油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
早在汉朝时发现了石油,唐宋时期“猛火油”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到南宋时期,已经开支制造石蜡、沥青。
南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记载:“宋白《石蜡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sè如黳’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延安一代,已经具备从石油中提炼石蜡的技术。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有提到:“补缸:缸有裂缝者,先用竹篾箍定,烈rì中晒缝,令干。用沥青火溶涂之。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水不渗漏,胜于油灰。”这是明朝人利用沥青进行补缸的记载。
《元一统志》中记载“石脂在鄜州东十五里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这则是指出了用石蜡做成的蜡烛,质量非常好,一只可比得上普通蜡烛的三倍。
明朝《格物古论》中介绍:“石脑油出陕西延安府。陕西客人云:此油出石岩下水中,作气息,以草拖引,煎过,土人多用以点灯。云:浸不灰木即石棉,浸一年点一年……”这里面的“煎”,则说明了明朝人对于已经开始通过对石油进行加热,去掉里面的水分和容易挥发的部分,在石油的加工、应用技术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而陕西的延安人,显然是从宋朝时期,就开始逐渐掌握了用石油制作石蜡技术,到了明朝时期,石蜡的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按照明朝的工匠掌握的加工技术,天然的石油可以被加工成三种物体——猛火油、石蜡、沥青。
“尼玛的,古人这是要逆天啊!”肖图白由衷的为中国古代的技术领先而自豪。
要知道,欧洲人可是19世纪初才开始提炼出石蜡,并且以石蜡制作蜡烛,开启了欧洲人对石油化工业的契机。
一直到1852年,欧洲人再次从石油中提炼出了煤油,这时候,欧洲人的石油化工技术,才超过了中国人的石油化工业的探索。
当然了,肖图白已经知道了明朝人已经能够提炼石蜡,制作蜡烛,心中自是充满了欢欣鼓舞。
明朝人事实上,并不差工艺和技术,差的仅仅是基础的科学知识。如果,如果关于石油化工业的基础知识跟得上来,想必也能制造出煤油、汽油、柴油。
汽油和柴油,暂时的用途是有限的。
但是,煤油的照明用途,比之蜡烛更为优秀。
若是煤油给弄出来,不但能够刺激石化产业的发展。而且——玻璃制造的煤油灯,市场也迎来井喷
也正是感觉到,石油加工业这个新兴产业,蕴含的无穷潜力,肖图白才会参股投资林记蜡烛厂。(未完待续。。)
s
正文 第一六四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 T
林记蜡烛厂最终是搬迁到了咸水沽,毕竟咸水沽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更需要产业资本前去投资,用以加速城市的健康成长。' '
与此同时,林记蜡烛厂中原料皆是易燃易爆物品,咸水沽人口密度较低,哪怕遭遇危险,损失也比葛沽闹市中爆炸要轻微的。
此外,咸水沽与石油产地路途更近,使得林记蜡烛厂,更易于获取生产原料。
此时天津所发现的油井,却是在长芦盐场附近。
长芦盐场不但是北方最大的海盐晒场之外,后世的天津的大港油田,也是位于长芦盐场的旧址。
此时,当地的匠人因为挖地下的高浓度卤水,却也时常挖出了一些小型石油矿藏。原本,这些矿藏对于煮盐的匠人来说用处不大,也未将之放在心上。
林记收购的石油,成本价才1文钱一斤。比起延安府一带将近5文钱一斤的高价,显然是廉价的多了。
但是,对于天津当地煮盐的工匠来说,却是形成了轰动——原本一钱不值的石油,居然有人肯出1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若是一天开采个几百斤,岂不是能rì赚数百文钱?
这等于有财主,赐给他们脱贫致富的机遇!
最初只有少数的人,尝试着开采石油,运给林记蜡烛厂。但是随着林记蜡烛厂,现款付款。更多的煮盐的灶户,纷纷以铁桶、木桶装油,加上手推车、马车、牛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运输。贩运给林记蜡烛厂。
事实上,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石蜡提炼技术,也和中国境内石油特xìng有关。
中国境内的石油,大多数都是石蜡基石油,特点是含蜡量非常高。国内的油井含蜡量普遍都是超过14%以上,而像沈北地区的油田,含蜡量甚至达到47%以上。' '
由于石油的原料含蜡量偏高。所以制造蜡烛也显得得天独厚。
根据林家的石蜡老匠人介绍。延安府的石油含蜡量尤其高,一斤石油至少能做出三四只上等的蜡烛。
“天津这般的石油稍差一些,2斤油只能做出3支蜡烛!”老匠人遗憾的表示。肖图白注意到老匠人做出来的蜡烛。普通的一只大约有1两重。意味着,天津的石油含蜡量应该是超过15%!
1只这种普通的蜡烛,拿到市场上销售。售价大约10文钱。而石油的采购成本,1斤也不过是3文钱。
一只蜡烛的材料成本低于1文钱,加工费用3文钱,一支蜡烛中可以赚到6文钱的毛利润。
按照老工人凭着简陋的工具,一天之内是可以加工数百只蜡烛。如果工具更先进一些,一天之内可以生产数千只蜡烛。可以说,老匠人凭着这门手艺,自己单干用不了几年,也能够发家致富。
不过,这老人家丝毫没有自己以此赚钱的心思。反倒是一心扶持林深河重振家业,显然是一位忠仆。
不过,肖图白注意到,老匠人先通过加热将石油中的各种液体汽化蒸发掉,再通过沥青和石蜡的熔点不同。将石蜡和沥青分开。
整个加工的工艺中,只有石蜡被他们制作成蜡烛。剩下的汽油、煤油、柴油全部被蒸发掉了。还有沥青,也被当做垃圾处理掉了。
肖图白不仅叹道:“简直太浪费了!”
肖图白强烈建议,林记蜡烛厂改造生产工艺,用密封的蒸馏设备,将这些燃油蒸汽收集起来。这些燃油可是柴油、汽油、煤油的混合物,哪怕没有内燃机,也能够当做军用的猛火油。
关于蒸馏设备,汉朝人的道士为了炼丹,就已经发明出来了。' '而宋朝时期,则出现了蒸馏设备来蒸酒。采用一套蒸馏设备,将白白蒸发掉的燃油液体给收集起来,也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
老匠人原本不乐意,因为采用了蒸馏设备后,会额外提高成本。
肖图白诱之以利道:“收集的猛火油,皇家新军全部采购,一斤3文钱!而沥青,由特区zhèng fǔ收购,1文钱一斤。”
如此一来,林记蜡烛厂除了蜡烛能赚钱,沥青、猛火油,皆是能够赚钱获利。对此,无论是老匠人,还是林家兄妹,皆是赞同采用蒸馏设备。
——————————
十一月中旬,工部尚书刘遵宪一行人,来到了天津。
“肖大人久仰了,见面胜过闻名啊!”刘遵宪头发霜白,气sè却是非常好。
“刘大人,你我虽未见面,我也敬仰你多时了?”肖图白笑道。
“敬仰我这糟老头子为何?”刘遵宪笑道。
肖图白诚恳的说道:“满朝诸公,吹牛皮、攻讦的居多,能够为国家办实事的少。刘大人却是朝中少数,在认真办事的官员。”
刘遵宪愕然,转眼笑道:“比不上肖先生啊,早闻肖先生,一年之间将葛沽经营是赛过江南,原本以为是夸大其词。但今rì亲眼目睹后,我觉得江南也未必有葛沽这么繁荣!”
肖图白之前与刘遵宪素未蒙面谈不上什么交情,也很少听闻其大名。但是与其合作过程中,却是显得颇为默契。尤其是工部技术官员的实干jīng神,令肖图白感觉到了大明体制,也未必完全是腐朽了,至少刘遵宪的工部,在于肖图白经济特区的合作过程中,已是显露出了一股希望锐意图新的势头。
刘遵宪,字可权,北直隶大名府人,明万历三十二年,从基层的知县做起,后辗转在户部、刑部、兵部任职。万历四十三年,任兵部职方郎中,调到甘肃宁夏镇统兵。甘肃地处荒漠,经济贫困,镇内的将士市场因为拖欠军粮军饷而哗变,刘遵宪鼓励边军开荒种田、自力更生。与此同时,带着宁夏镇士兵三年之内,四次击败边疆蒙古人入侵,其战绩颇为引人瞩目。不过,到天启年间,阉党和东林党党争残酷,刘遵宪不yù卷入党争漩涡,所以请辞还乡。
而崇祯元年,魏忠贤伏诛,崇祯请刘遵宪任工部尚书。刘遵宪谢绝皇帝美意,并没有赴任。而崇祯四年,皇太极大军包围běi jīng。刘遵宪在危难中挺身而出,通过加固城墙,令皇太极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此后,刘遵宪先后担任了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虽然,比起明末诸多的儒家宗师,或者是督抚名臣,刘遵宪是一名毫无存在感的人物。不过,随着肖图白与其打交道,逐渐发现刘遵宪是一名懂军事、懂工业,也懂得地方治理的一位能吏。
而且,对比东林党人和阉党的党同伐异,刘遵宪更是一位了解到国事艰辛,要相忍为国的官员。刘遵守上任的时候,工部的办事效率很低,皇帝经常追在后面督促,甚至一堆办事不甚让皇帝满意的工部诸多大臣,皆被投入狱中。刘遵宪则是苦口婆心奉劝皇帝:“时事需才甚殷,正宜培养,乃过为摧折,异时谁为驱策?”言下之意,自然是维护工部的诸位下属。
同僚曾向刘遵宪提议明哲保身,不要逆皇帝的心意。刘遵宪则是坦然说:“坏他人之功名,以保我之功名,吾不能也,且吾位至六卿,自谓逾分,求归未得,倘因此获罪,固所愿也。”
言下之意,老刘原本就想要退休,奈何皇帝不批准,真要获罪罢官,反倒能得偿所愿。能让皇帝挽留的官员,也可见他确实是一位不可替代的能吏。
此番,刘遵宪到了葛沽后,与肖图白谈到迁都的准备工作。
其中,修葺běi jīng至天津段的官道,以及加强天津漕运、海运港口的运输能力。还有督促全国的诸多官营造船厂,多修建大船,满足迁都的需求。甚至南京的宫殿修建,也需要刘遵宪率人去南京cāo办。
“我恨不得一个人,分作十个人奔赴各地做事!”刘遵宪不仅苦笑道。
肖图白笑道:“刘大人也不必过于心忧,迁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全部完成。”
刘遵宪点头道:“确实如此,事情虽然繁杂,但是也不能自乱阵脚!”
两人边走边谈,忽见前方道路施工,令行人绕行。
这条新修建的道路是由沥青、石子铺设而成,建成之后比起三合土铸成的道路xìng能更佳,也更经久耐用。
众人的工部官员,不仅因为沥青的刺鼻味道而掩着鼻子。
刘遵宪却是惊疑问道:“这是何等质材?”
肖图白道:“石油中提炼的沥青,混合石子修建。雨天不会泥泞,而且道路被沉重的物体压过,也不会轻易损毁。”
刘遵宪不仅兴奋的说道:“沥青我知道,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面记载用于补缸的材料。”
肖图白摇头道:“沥青补缸虽可,不过里面有很多杂质。浸泡在水中,可能会让水液中带有微量的毒素。时间久了,对人体健康不利。”
刘遵宪愕然道:“沥青里面居然有毒的?我喝过沥青修补缸中的水,为何安然无事?”
肖图白笑道:“毒素是很微薄的。哪怕是喝个十年二十年,也未必立即发作。但是,令人身体更差,因此产生疾病,或者寿命缩短,也是难免的。”
刘遵宪道也坦荡,笑道:“既是有害,今后多刊发文章,转告天下百姓,阐明害处。令人勿用沥青补缸便是!”(未完待续。。)
s
正文 第一六五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三) T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