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马燧愣了一愣,心中思索道,这四个人,都是眼下大唐天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也都是立过大功的人。自己跟其中一人比起来,可能稍逊于汉王而不输于其他三人。可是跟他们四人加起来相比,可就有多远差多远了。现如今,这四个人已经有三个被扣在了长安,另一个正面临皇帝的征讨。而且……这四个人,当初何尝不是和自己一样地深受信任和重用。而且,汉王还是皇帝的长子血脉,曾经最受信任和器重之人。
马燧太明白武元衡的言下之意地…………所谓的皇帝的信任,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马燧看着这个笑容谈定的书生,忽然有了一种寻求帮助的冲动,急忙说道:“那依武先生的意思,老夫该如何做?”
武元衡连忙拱手行了一礼:“卑职何德何能,敢教大元帅做事?卑职只知道,汉王是个性情中人,也是个勇谋俱佳的大英雄。他承诺和决定了地事情,肯定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殿下的长安之行,势在必行。”
马燧也是聪明人,知道眼前这个书生肯定是有了想法了。于是站了起来正色对武元衡抱拳行了一礼:“请武先生教教老夫,该如何来办?”
武元衡慌忙站起来还礼,然后走近一些,说道:“大元帅义薄云天帮助了汉王和西川,汉王信守承诺慷慨赴京,其中也有报恩于大元帅的意思。你们二人……英雄相惜,全为一个义字。卑职不敢教大元帅如何来做,只是希望……不管汉王殿下长安之行吉凶如何,都能…………平安。”马燧微微皱起眉头思索了片刻,嘴里喃喃念道:“平安?……”
“是的,平安。”武元衡微笑道,“我想,是人都会有生存地权力和欲望,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亲人和朋友。汉王不仅仅是汉王,也是卑职这些臣下之人的良师挚友,是两个女人地丈夫,是两个胎中孩儿的父亲,是十万剑川军将士的统帅和兄弟,更是西川数万百姓的精神支柱。我们都希望,汉王殿下能够…………平安。这就足够了!”
马燧眼中闪过一亮亮犀利的光芒,缓缓点头道:“老夫明白了……老夫知道该怎么做了。多谢武先生点拨!”
武元衡面带感激,对马燧拱手弯腰的行了一个大礼:“卑职代所有人,谢过大元帅的大恩大德!”
第三卷 九鼎
第266章 帝都,长安!
狂热之中渐渐的恢复过来。一切又回复到了正常。大军也差不多整休完毕。野诗良辅带着部队要返回东女国了,临行之时,又眼巴巴的来看了汉王一阵,想说话,却又不些不敢开口,只得哎声叹声的走了。这一路兵马走后,马燧、李朔也准备带着人马撤离维州,各自回去。
为了避免在剑川中引起不必要哗然,李世民暂还没有把进京的消息发布出来。于是他将高固、史敬奉留在了维州驻守,自己和武元衡以送行的名义,一路将马燧和李朔的人马,送出了蜀了。
途经成都。
武元衡来问汉王,是否在成都停留几天,汉王也好回去看一看两位身怀六甲的王妃。推算一下日子,再过不久,墨衣就要临产了。
李世民想了一想,把心一横,说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我回一趟家,她们知道我的事情以后,免不得又会要一阵伤感。到时候期期艾艾的,不免有些烦人。倒还不如残忍一点,就这么走了的好。反正……总有一天会再见面的。”
武元衡轻叹了一声,说道:“殿下决意要去长安,是为大局着想。不过……两个王妃,从此就会有些苦了。待世子出生,睁眼却见不到父亲。也无人取名。”
“孩子?……”李世民心中微微悸荡了一下,“现在还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等他们出生以后,再来取名吧。他们生在我家里,从一出生起,就要习惯和接受这种多舛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命!”
武元衡无言以对,只得默然。
数日以后。到了剑阁。正值盛夏,烈日高照天地蒸腾,山林之间闷热无比。将士马匹都有许多中暑迹象,苦不堪言。李世民和马燧等人决定,在剑阁稍事休息一下,避一避暑气。
其实马燧心里仍然有些嘀咕,要当着剑川军和蜀地百姓的面。将汉王带走,毕竟是一件挺有风险的事情。因为将来,汉王的安全问题,就全靠他来保障了。但是……这些日子以来,他左思右想。发现之前在自己心目中神圣无比的皇帝,似乎并不是那么完美。汉王到了长安,照情形来看,的确是什么样地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唯一最安全的法子……就是汉王不入京!
时到今日,一切都反过来了。当初最想将汉王带入京城的人。现在倒是不愿意汉王这样做。相反,汉王自己,却是已经做下了决定。要往长安走一遭。
还没过几天,朝廷的使者倒是来了。没什么别的事情,就是催马燧速速回京交旨。
对此,马燧颇为无奈。皇帝和朝堂上的那些人,哪里知道军人的苦。蜀道本来就艰难,现在大战之后伤员颇多,在剑阁略作休养,也是为了这些伤员地性命着想。暑之中。这些伤员哪里还经得起什么颠簸。皇帝这么着急的催他回去,无非就是有些担心他和汉王混在一起日子久了,也生出什么异心来。
对此,马燧也只能苦笑,并按照圣旨所说的去办。
大军开拔。汉王同行。
和上次决定赴京时一样。李世民带上了苏菲儿、俱文珍和独孤凡三人,以及十一个汉王府铁卫。之前就已经将西川的事情做过安顿了。这一次走,也没什么值得挂念和担心的。有武元衡那些人在,西川肯定不会再出现什么大地问题。吐蕃已经彻底被打痛了,短时间内肯定不敢再有什么动作。至少,他们也要顾及着五六万俘虏的性命。吐蕃的人口也就那么几百万,就算全民皆兵,数量也是有限的。五六万人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途经山南西道兴元府,节度使严震亲自出来迎接。
年近七旬的严震,身板依旧很硬。一席青袍白须飘飘,颇有几分神采。老头子带着三千铁甲在兴元府城南三十里相迎,铮鼓齐鸣彩旗飞舞,一个欢迎仪式搞得颇为热闹。
对于交情不多地严震,李世民还是非常感激的。之前第一次剑川保卫战中,严震派马勋率领二万生力军前来相助,成了剑川军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二人之间也因为那一次地剑川保卫战,开始了神交。而且,交情一天天深厚。
大军被请进了兴元府略作整顿。马勋所率领的三千兵马,也算是交了差,回归了兴元军中。
入夜时分,一场揭风宴方告结束。严震很热情,年已七旬了仍然亲自陪酒。李世民与马燧这些人,可都是海量,将老头子灌了个七晕八素。李世民刚刚回到安排的馆驿里,马上就有人来访。
不是别人,还正是刚刚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搀扶着退下酒宴的严震。现在看来,老头子哪里有半分醉意,清醒得很。
“汉王殿下!”严震拱手长身而拜见,一丝不苟。
“严公快快免礼!”对于严震这种敦厚长者,李世民一向十分的尊敬。
二人分宾主坐了下来。严震抚着亮白的胡须,表情有些严峻。
“严公深夜来访,不知有何赐教?”看到严震这副表情,李世民自然认为他是有要事前来。
“其实……臣下也不知道这话该如何来讲。”严震摇了摇头,说道,“臣下与汉王的恩师颜老太师,有四十年的交情,几乎不分彼此。所以,早在数年之前汉王还在长安时,臣下就对汉王十分地熟悉了。颜老太师曾给臣下写过几封信,说起过殿下的事情……时到今日,老朽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殿下就是颜老太师在信中所说的,真的是那个难得的英主。可是殿下……老朽有一事。一直梗怀于胸。当初皇帝将你赶出长安,殿下好不容易才在西川立足,打下了一片天地。可是为什么,现如今你又不顾生死地答应上京呢?如果……老朽只是说如果,到时候有个什么闪失。殿下这一生就要化作了飞灰,大唐,也要失去了希望啊!”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笑。说道:“多谢严公器重,有劳老人家担心了。其实……不会有什么问题。”说罢,李世民就将进京地一些理由,和自己所做一些安排跟严震了说了个清楚。
严震听得仔细认真,时不时的还打断一下发表意见。李世民也将一些最为凶险的地方。轻描淡写了一番,不想让老头子有多担忧。
最后,严震总算是吁了一口气,放下心来。静了半晌,说道:“殿下。其实老朽还有一件消息告诉你。”
“什么?”
“就在六日前,颜老太师……仙逝了。”严震的声音很是低沉,透出无尽的伤感。
“什么?老太师他……”乍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也颇感震惊。
颜真卿去世了!
“是地……”严震的声音有些嘶哑,伤感的说道,“老太师八旬高龄,仍然老骥伏励,志在千里。近一两年来,殿下的事情在大唐天下闹得沸沸扬扬。老太师身患重病,也四处为殿下奔走。实不相瞒,如果不是老太师亲自来过一趟兴元府。之前的西川保卫战,老朽还未必就会发兵帮助殿下。可惜啊,这么好地一个人,就这么去了!”
李世民听到这番话,心中也忍不住有些酸楚和难过。连连摇头道:“的确是很可惜。失去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老太师仙去,对大唐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啊!”
“哎……”严震长叹一声。“我与老太师,相识相知数十年,还从来没有看到他这样过。为了一个人,不顾自己老迈将死,亲自到兴元府来游说我。其实……他只要写一封信来说说,完全就可以了。可是,老太师就是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他怕信在路上出问题。而且……用他自己地话说,这么重大的事情要请我帮忙,如果不亲自来,不能体现出诚意。诚意、诚意啊!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这东西呢?”
“我在乎。”李世民淡然的说道,“人无信不立。我从来都是最在乎诚意地。”
“殿下,不是老朽罗唆……”严震不无担心的说道,“皇帝对你的忌惮,几乎是天下皆知。你有诚意赴京和解、洗脱误会。他却未必有诚意会相信你。所以,你此行必然会万分的凶险。你……你可以作好准备啊!”
“严公不用担心,没事的。”李世民自信的微笑。
严震略略点了点头:“殿下歇着吧,老朽告辞了。他日到了长安……烦请殿下在老太师的坟头,替老朽多烧一柱香啊!就说……用不了多久,老朽就来陪他了。上次他来兴元府,我们的棋还没有下完呢!”
“嗯,一定!”
看着严震苍瘦地背影,李世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伤感。
颜真卿,严震这些人,都是大唐天下的名仕、能人。可是这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焕发出多大的光彩。现在死的死,老地老,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天下从来不乏千里马,缺地只是伯乐!
李世民的眼中,精光流溢。
第二天,李世民与马燧不顾严震的力劝,离了兴元府,坚持起程了。出了山南道,路就好走一些了。大概再行军半月,可到长安。
离长安越近,李世民心中就越发的感觉有一股特别的思绪要涌起。
长安……几年前离开这里的时候,何尝想过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回来?
真是苍海诡谲,世事难料!
与此同时,马燧的心里也有些七上八下。这一次皇帝可是派他出去征讨西川的,没想到却反过来和被征讨对象合作了一把。也不知道,皇帝对这样的事情会怎么理解、怎么看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事情到头来,就是“君”心里不痛快。
众人各怀心思,一路到了关内。长安,已经近在咫尺。几乎就可以嗅到长安城中特有的那种奢靡味道。清晨的薄雾之中,巍然磅薄的长安城,俨然如同沉睡了的巨人,纹丝不动。远远看去,巨大的城池仿佛就屹立在天地的尽头,脚踏沃土头顶苍穹,透出一股雄浑与大气。
每每看到长安城,李世民心中都会忍不住想起自己在这里发经历的一切事情。无论是前世身为秦王还是皇帝,仰或是今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都会涌上心头来。
长安啊……我又来到你的眼前了!苍天厚土,这一回我又会经历什么样的是非和命运?!
十余万大军集结整队,准备扎下营寨,听候圣旨行事。
李世民和马燧策马立在高处,展目看向长安。
“殿下……到长安了。”马燧长吸了一口气,低声说道,“你还有最后的机会现在折回。放心,没有人会知道,你曾跟随大军到了关内。末将只是不想,殿下将来会后悔。”
“放心,我不会后悔的。”李世民脸上泛起自信的微笑,“我这人,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太喜欢后悔。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没什么可后悔的。马大帅…………送本王入京吧!”
第三卷 九鼎
第267章 皇帝与汉王
长安的街头,一如往日的热闹非凡。岿然屹立的城头高高在上,比平日多了一倍的士兵们执戈立戟,一脸肃然。
原本熙熙攘攘的街头,因为一拨人的到来而突然变得气氛有些紧张。
“那是汉王么?”
“不知道,应该是吧……几年没见,变化不大。我曾经见过两眼的。”
“他真的回京了啊?是马燧抓来的吗?”
“别乱说话,小心……”
低声的议论不绝于耳,形成了一片轰鸣声。其实并没有铁甲军士开道,但大批的民众自发的站在街道两旁,都对走过城门的这一队人行注目礼。
李世民换上了紫色亲王袍服,头戴一顶三梁金顶冠,骑在大白马上昂然走上了朱雀大街。马燧等人从旁跟随,落后半个马身。
他在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表现出任何的激动和感慨。可是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仿佛就要突破胸腔破体而出。
三年了……弹指间,离开这座与他命脉相惜的帝都,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对于苍海万年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可是对一个人来讲,却是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显然,现在的他,就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当初在长安时,又何时想过自己会以这样一个方式重回帝都?眼下看似平静的一切,又有几个人能看得出平波下的汹涌暗流。
这一次,至从第一脚踏上长安的城砖开始,李世民就清楚的知道,自己真的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刻开始。他与皇帝之间地较量,除非有一方败退或是倒下……否则,谁也绝不会善罢甘休。
李世民,也在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冷、硬起来。
唯有这样,才能生存,才能取胜。
很无奈,很残酷。
但这就是生存的法则。
一行人走过朱雀大街。途经汉王府。府门前和往日一样的,朱红大漆门,两座石狻猊。但是,比以前多了一队严阵以待的甲兵。
“末将拜见汉王殿下!”一名小校模样的人小跑到李世民面前拜道,“奉皇帝陛下御旨。恭迎汉王一行入住汉王府。”
“哦,有劳你了。”李世民也没有说什么,对后面的车驾招了一下手。一行人在小校地带领下,进了汉王府。
汉王府还是和往日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俱文珍和苏菲儿下了车子。马上开始忙活开来。皇帝还真是想得周到。汉王府里已经安排了十几个丫环仆人,只等汉王一到,就可以伺候人了。
可心思细密的李世民清楚得很。这些人恐怕都不是一般的仆役。要不然。哪里会有这样姿色出众的丫环,和专业的仆役?这些人,肯定是宫里地宫女和杂役,经过严格选拔的………皇帝心腹。
在宫中住过数十的年的李世民,几乎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
皇帝地用心,昭然若揭。李世民暗自冷笑。
马燧也跟着一起进了汉王府,跟着一起忙活了一阵帮了一些小忙。自己心中更是忐忑不安。终于到了最后的交锋时刻了,皇帝与汉王之间。究竟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见面,然后开始对决呢?
李世民地心里反而变得宁静起来。越是面临大敌和重大事件,他反而出奇的冷静,这几乎成了他本能的习惯。既来之则安之,皇帝会出招的。等着见招拆招好了。这样的战争,是没有既定的套路和格局的。任何时刻都有可以发生任何事情。
傍晚时分。李世民一行人等刚刚吃过了早餐,皇宫里就来人了。
预料之中,皇帝单请汉王进宫见驾。
所有人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李世民将衣装略作整点,不作迟疑地跟皇宫来使往大明宫而去。
皇宫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每一个人看汉王的眼神,都有些异样。李世民满不在乎,昂首挺胸朝大明宫紫辰殿而去。
皇帝就在书房。
第一脚踏进去的时候,李世民感觉房间里比较暗。侍立在一旁的窦文场和另外几个宦官,脸上都仿佛笼罩着一层阴气。
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李世民心如止水,表情波澜不惊;李适微微扬起了一些眉毛眼睛里闪过了道厉芒,马上又泛起了笑意。
“儿……臣李谊,拜见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跪了下去。时隔三年,他感觉这一次地一跪,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违心,都要让他郁闷。
“谊儿快免礼!”李适笑容可掬,“窦文场,快给汉王看座!”
一张锦锈圆敦的小座椅被搬了来,李世民规规矩矩地坐了下去,不正眼看李适,就和着他发话。
“嗯……三年不见,变化不大。谊儿还是那个谊儿。呵呵呵!”李适仿佛笑得很爽朗,如拉家常一般的说道,“这一路来辛苦了吧?蜀道艰难,天气又炎热。看看你,都晒得黑了。”
李世民拱起手来面露微笑:“托陛下鸿福,儿臣一切都还安好。”
“嗯,那便好。”李适随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朕已经派人将你的汉王府打点了一番。怎么样样,还满意吧?”
“回陛下话,非常满意!多谢陛下费心。”
“嗯……爷俩就不必说客气话了。”李适摆了一下手示意窦文场等人退下去。等了片刻才说道:“你离开长安,一去三年。这三年里,发生的事情可真是多。朕也非常的想念你。兴许有些奸人挑拨让我们父子之间出现了隔阂,但朕已经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谊儿,你也不要往心里去呀!家和万事兴,朕还需要你这个能干的儿子,替朕打理江山做许多的事情呢!”
李世民面色不心的站起身来。拱手拜了一拜说道:“父皇明鉴!先前的误会,就是吐蕃人地离间诡计。现如今,儿臣已经将吐蕃大相尚结赞一行人等拘押到了长安,从他的嘴里,可以得知一切事实的真相。儿臣也想将之前的语会澄清,已还儿臣清白,让大唐的天下不再生出内乱来。”
“嗯。好,很好。”李适笑眯眯的点头微笑,“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之好。朕得知了西川大胜的消息后,惊喜万分。于是马上派人到西川宣旨。让你与马燧快快回京来………朕要对你们二人大加封赏!”
李世民面露微笑:“多谢陛下!儿臣只是做了份内之事,不敢奢求封赏。倒是马燧和许多地官将士卒立下了大功,陛下理应对其封赏。”
“呵呵,你果然很识得大体。”李适笑道,“封赏的事情。朕已经下令让阁部会同礼部商议了。对了,清明的时候你没赶得及回京参加祭祀,朕亲自在列祖列宗面前给你烧了香。解释了原由。稍后,你有时间自己去一趟太庙吧。可不能惹了老祖宗们误会和生气哦!”
“是!”李世民拱手应了下来。心里却是骂开了:我这个浑球,是在对我含沙射影么?你已经惹了你的老祖宗生气了!
李适还是和以前一样,有什么事情从不正面说清楚。眼下,他只拉着李世民扯家常,一副敦厚长者的样子。可是二人之间地空气里,仿佛都已经弥散了一股紧张的味道,让人分明感觉出二人是貌合神离。勾心斗角。
“对了。”李适仿佛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说道,“太子很想念你这个皇兄。等下你离了御书房,就去一趟东宫吧。还有小文安,他听说你要回京。高兴得手舞足蹈,天天在东宫那边。缠着太子要去你府上等你,呵呵!”
“嗯。儿臣稍后就去拜见太子殿下。”李世民也没说太多。李适这是在大打亲情攻势,顺着他好了,看又能玩出什么花样。
李适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微笑,说道:“太子早在东宫给你收拾出了一个房间,等着邀请你去小住几天。你难得回一趟京,也别这么急着回去。就应了太子的心意,在东宫住些日子吧。汉王府里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大事,朕派窦文场每天去照料照料就行了。你们兄弟一向感情比较好,现在正好在一起叙叙么!”
李世民心头一震: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让我住在东宫,软禁么?!
“怎么,你不愿意?”李适故作疑惑状。
“哦,不!”李世民说道,“儿臣也很想念太子。只是……儿臣怕给太子添了麻烦。多谢陛下的关心照顾,汉王府住着也还很舒服。而且,儿臣带来地几个随从,都是战场上横行惯了的粗人,不太懂规矩。如果没有我从旁管束,我怕他们在长安闹出乱子来。”
“哦,这有什么关系?”李适释然的说道,“你们是兄弟嘛!兄弟之间还讲这种客气么?你从西川带来地随从没多少人吧?朕将他们安排进皇宫里,临时担任东宫戌卫好了。等你要走的时候,就再带走。这样你就能将他们带在身边管束了。另外,你的侍婢和宦官估计也是用得顺手了,也一并带在身边吧…………多和太子相处相处,你们兄弟二人,彼此应该好好的相处的,以作天下概模嘛!”
“是……”李世民拱手应了下来,表情淡然,也没表示什么。心想好歹将自己的几个人要到了身边。
他知道,这已经是李适所能想到的,最为缓和的手段了。姑且不妨顺着他地藤摸上去,看看到底能摘到什么瓜。
“嗯,好、好……”李适连着好了好几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好。过了一会儿他说道:“朕今日有些累了,你赶路也很辛苦,早些回去歇着吧。既然你准备和入住东宫了,就明天再去会太子吧。明天,朕会让窦文场带人去汉王府接你。你回去后,做做准备。好了,你且先退下。”
“儿臣告退。”李世民拱着手,退了出来。
门口,窦文场半阴不阳的对着李世民拱手哈腰的行礼:“汉王殿下千岁,千千岁。”
“窦大人也别来无恙?”李世民瞟了他一眼,自顾昂扬走了。
窦文场看着李世民的背影,冷哼一声,露出一个冷笑。
李世民缓步走出了紫辰殿,看着夜幕之中的大明宫,心中反而出奇地宁静。李适还是那个李适,当着面绝对不会表现出什么不满或是敌意。他的一些手段,处处透着小人心态,很让人恶心和厌烦。他这样单独将自己叫了去,却只是闲拉家常,对发生地大事只字不提。无非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心胸宽广。可是他越是这样,越是欲盖弥障。这个心胸狭隘的小人,说不定已经在心中将汉王处死了一千次、一万次。一个目光短浅、智术更短浅的窝囊废!
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就是皇帝。
李世民闷闷的长哼了一声:“来吧……我早就说过,不会再退让,也不会再给你机会了!如果我们之间一定要分个胜负死活,那么,倒下的那个,肯定是你!”
第三卷 九鼎
第268章 意外发生了
“什么?绝对不行!”独孤凡显然有些生气了,很是忿然。
李世民在一旁笑道:“我知道这的确有些为难。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你就委屈一下吧!”
“可我是男人!”独孤凡压低了声音怒吼,“你居然让我扮成丫环和你一起住进东宫!我简直就是污辱!”
李世民耐心的说道:“你戴上青铜面具的装扮,实在是太特立独行引人注目了。皇宫里不比别的地方,越显眼,就越能招来祸患。现在我们时刻如履薄冰,不能不小心。现在,你是我身边最重的一个帮手。如果你都不肯帮我,我还能靠谁呢?”
独孤凡呆了半响,恨恨的道:“那好吧,就依你的。不过,我可不想在东宫里多住一天,你最好想办法早早离开那个鬼地方!”
“好!”李世民呵呵的笑道,“苏菲儿,快来……帮独孤凡化妆打扮!”
独孤凡心里像十几条毛虫在爬一样,郁闷极了。
随行的兵丁们简单的准备了一下,只等汉王出发了。
过了一会儿,独孤凡房间里传出了苏菲儿的一声惊呼“呀…
李世民上前敲门:“怎么回事?”
“没、没什么。”苏菲儿连忙回道,“殿下稍等,马上就好了。”片刻后,苏菲儿上前来打开了门,表情很是有些惊异。
“倒底怎么了?”李世民问。
“没什么呢!”苏菲儿有些惊讶和害羞的说道,“我只是没有想到,独孤公子长得……和王妃好像。化了妆穿上女儿妆,比谁都漂亮。”
李世民摇头苦笑,扬了扬手:“你先退下。”
进到房里,独孤凡正郁闷的坐在铜镜前一动不动。
“你满意了?”独孤凡转过头来。一脸的怒气。
李世民仔细一看,乖乖不得了…………果然是个大美人!虽然只是穿着普通丫环的服饰,可是任谁来看这都是一个极为标致的美人。李世民忍不住哑然失笑:“不错,很不错。只是……你少一点抛头露面吧。不然,以你的这个长相,实在是……惊艳,招摇了一点。”
“哼!”独孤凡郁闷不堪。“我虽是长着女人脸,却是男儿声。除非我扮哑巴,否则瞬间露馅。”
“行,那你就扮哑巴吧。”李世民说道,“我就说。你是独孤王妃的一个姐妹,天生哑巴,是我地帖身侍婢。”
“随你。”独孤凡说道,“要不是为了我妹子,我怎么会忍气吞声忍受这种窝囊事。你最好是不要又玩什么险计。保住小命再说。皇宫那种地方,再高的高手,也没把握杀出一条血路逃出生天来。到了情非得已的时候。你就躲到凌烟阁地道里去。”
“我知道的。一路看文学网放心,不会有事。”
太子李诵倒是表现得很热情,已经派了自己东宫詹事府的人,来汉王府迎接汉王一行人。六七辆紫色的绍车已经摆在了汉王府前。
李世民一行人上了车,径直进了皇宫,直到东宫。
李诵也亲自到了东宫容德殿前,迎接汉王。几年不见,李诵的变化比李世民地大。面相看上去,明显成熟了许多。颌下有了一些黑须,脸色表情也深沉了一些。他穿着一身皇储黄袍,头戴金梁冠,看来装束还挺正式。
李世民下了车。李诵已经迎了上来。
“拜见太子!”李世民拱手先行了一礼。李诵也慌忙回礼:“皇兄远来,愚弟有失迎讶。还请恕罪、恕罪!”
“太子太过客气了。”李世民笑容可掬,“打从今天起,微臣就要在东宫叨扰你了。”
“皇兄这是哪里话?”李诵还是那副憨厚老实的样子,笑呵呵的说道,“皇兄远在西蜀,是请都请不来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