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汉王府吧?我府上也正有一名孩童,跟他年纪相当,名叫房慈,也是忠烈之后。本王愿意将徐韬收在身边视为己出,好生抚养教导,让他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枉他父亲,对他寄予一番厚望。”

徐父顿时惊喜不己的说道:“韬儿,还不快给汉王殿下磕头!”徐韬虽然年仅十二岁,从小也是生在吐蕃,好在从小都是受的汉族文化的熏陶。身体体格颇像吐蕃人,言谈举指却是地道的汉人。小小年纪的徐韬,毫不含糊一板一眼的给李世民磕起头来。见到徐韬这么懂事有礼,众人都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徐战的影子。徐父等人又忍不住一阵唏嘘哀痛起来。

离了徐家,李世民就给几个军士交待了一下。让他们在徐家办完丧事后,将徐韬接过来。另外,他又派人去见了一次武元衡,让他安排用尚悉东赞交换徐战尸首的事情。

办完这些事情,李世民仍然无心去军中或是刺史衙门。他带上墨衣,出了维州南门朱雀关。

两人都换上了平服,骑着马儿,到了维州城南的大平原上散

大半天的时间里,墨衣一直静静的跟在李世民的身边,沉默不语。她看得出,汉王至从回来后,虽然表现得很放松、很随意,可是心里却充斥着很多的伤感和压抑。

二人策马徐徐而行走了许久,李世民才自言自语的道:“长达大半年的鏖战,西川之地战火不休,平添了数万冤魂。赤松德赞,你也该收一收手了。”

墨衣见他开口说话了,居然松了一口气,接过话来说道:“西川虽然损失惨重,可是吐蕃人受的损失更大。这一次,赤松德赞可以说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怕是不会再来滋事了。”

“但愿如此吧。”李世民轻吁了一口气,凝眉说道,“这一次,要不是朝廷下达严旨,让我和李晟等人撤兵,说不定连羌水一带都给他夺回来了,甚至有可能收回吐谷浑故地。不过,大唐,尤其是西川,也的确是再也打不起,经不起战争的消耗了。我只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管是谁,包括我……都不要再生出打仗的心思就好。”

第三卷 九鼎

第244章 决不妥协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成了名副其实的疗伤时间。

李晟等人的联军,撤回了会、原、渭州等地,据地而守。李世民麾下的剑川军,全盘退守到维州城中,只做休整。赤松德赞在羌水一带恼火了好一阵,也颇有些无奈的撤走,越过黄河回了逻些城和格尔木。

西南一带的战事,正式告一段落。西川的军民百姓终于将绷紧了数月之久的神经,放松了下来。以成都一带为中心,整个蜀地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欢庆胜利的活动。汉王的声名,也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在蜀地这块地方,他的名头简直就可以与神相提并论了。许多地方的百姓,尤其是蕃邦蛮族的人,都给给他创立了生祠,与神佛一起享受供奉。

马勋和异牟寻等人的大军,看到战事终于结束,也纷纷告辞,回了旧地。李世民竭尽所能,对这些军队赠送了大批的粮草金帛以示谢意。马勋等人自然是感恩戴德,满意而归。

一场浩世大战之后,大唐与吐蕃都像是打得累到半死了的斗士,各自歇息,高挂起免战牌。李世民将高固留在维州主理州事整备军队,带着武元衡等人,回到了成都。

一路上,百姓夹道欢呼,汉王千岁的呼声喊彻百里不绝,震荡山谷河流。时近春暖花开,沿途林野苍翠百花竟放,一副升平安乐的景象。

可是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这一场大战下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足以让西川一两年喘不过气来。打仗,拼的就是钱粮;更何况,又损失了那么多的精壮劳力。虽然这一场大战西川可以说是取得了令人吃惊的辉煌胜利,但自己所受的内伤也并不轻。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堰武修文,尽快恢复西川地元气。农田水利。畜牧农桑,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西川的首要任务。当然,与此同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兴起什么战事。

回到成都,朝廷钦差李景略和成都府尹韦皋,率领成都府治下的官将拜道欢迎。李世民对主理后方的韦皋和李景略大加赞赏了一番。要不是他们将西川的民生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粮草军械供给也按部就班。这一场大战役是没有那么容易获胜的。幕后地英雄们,所做出的贡献也并不见得就比在前线冲锋献阵的将士们,少了多少。

李世民也曾是治国经邦的皇帝,对于战争的本质,还是把握得很清楚地。如果没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谈何胜利?所以,对于韦皋等人,李世民也是由衷的赞诩和感激。原本韦皋等人还多少有些担心,这一场大战役后,跟随在汉王身边一起征战的官将会大受重用。而让他们这些人受些冷遇。现在,他们终于打消了这个顾虑,心中各自惊叹。汉王的确是难得地明主。

由于韦皋和李景略的勤政和能干,成都府各项事宜都有条不紊,全没有战后的混乱和积压地政事。而且,官员百姓比以前更加的团结效命,西川境内虽然损失不轻,但风气一派大好。李世民略作了一番察看,就放心的回了汉王府休养。

数月不见的王妃吴月琳,早早听闻汉王已经回了成都。已经站在门旁远远等候。接到汉王时,她几乎像个孩子一般的喜极而泣。还有汉王傅薛存诚、侍女苏菲儿以及宦官俱文珍,全都喜不自胜。汉王府里,已经比大过年的还要喜庆了。李带兵营救汉王,立下了大功。被请到了汉王府来做客。房慈与徐韬,自然也一并接了过来。

汉王府里。人丁兴旺,热闹非凡。李世民悬在半空的一颗心,在回家之后也总算是回到了胸腔里。踏踏实实的享受了一段美好地时光。

数日以后,李告辞,要回去向父帅覆命。房慈与他依依惜别,一直送出了成都府。李世民对这个将门虎子也是尤其的喜爱,赠送了一批名甲好马,留作纪念。

在经过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战役后,西川之地,总算是迎来了一片安宁。正值春耕农忙,马上又到夏桑收茶的时节,民生政务全盘忙活了起来。战争过后,百姓军民们都体会到了和平的可贵,以更加充足饱满地精力投入了生产。西川境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就如同是凤凰涅盘重生,越发地精神抖擞,形势喜人。

而李世民,则开始着手办理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吐蕃的俘虏。

连番大战下来,共计俘虏了近四万吐蕃人。尤其是在东女国康廷川的那一场大战,一战就俘虏了近三万人。

这四万张嘴眼下都在牢房里,光说吃饭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无疑就像是给西川压上了一个大包袱。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有些眼馋这些天生的骑手。如果能将他们招安到自己麾下,无疑能让西川的骑兵力量,斗然上升一个档次。这一场大战下来,西川的精锐铁骑飞龙骑,损失也颇为惨重,几乎减员过半。

李世民派出了许多能言会道的使者,前往成都治下的各州县,专司抚抚这些俘虏。虽然大唐与吐蕃是世仇,但这些普通的士兵,多半都是苦命的农奴。还是有许多人,愿意归降大唐的。一两个月下来,成功招降的吐蕃士兵超过了二万人。李世民将这些投诚的俘虏,分批安排在了西川各个州县的军镇,这样更容易让他们被同化,被融合。而后他再从中挑选了一万名精壮,编入了自己的飞龙骑当中。从吐蕃剿获来的战马,无疑是这一场重大战役中最大的收获。西川历来缺马,可是现在,马匹空前的多了起来,军中几乎可以人手一骑。蒙受了重创的飞龙骑,在短短的二个月时间内迅速重新崛起,人数达到了三万之众。飞龙骑的马匹,精挑细选最为优良。而且全是剑川军中最勇猛的将士,和最优秀的吐蕃骑手组成。战斗力。再次上了一个档次。

只有战场,才是煅炼军队地最好地方。经过这一场大战的洗礼,剑川军整个换了个精气神。而且蜀地刮起了一阵尚武之风,所有男儿都以能够参军为荣。飞龙骑,更是成了西川的标志,人人提起这三个字,无不大声赞叹。引以为豪。

时近初夏,天气宜人。刚刚入夜,李世民带着府里的一些人,在家中后院悠闲的听曲赏月,吟诗作对。

李世民和武元衡今天的兴致都颇高。频频吟出上佳的诗句,令众人拍手叫好。吴月琳这个王妃,也在墨衣地琴铮伴奏之下跳起了好舞,赢得一片喝彩之声。

众人玩乐得正起劲头,俱文珍小跑过来。在李世民耳边说道:“殿下,成都府韦皋派人送来急信。说有吐蕃使者,已到成都。”

李世民寻思了一下。不由得微微一笑,对武元衡和薛存诚说道:“伯苍,资明,吐蕃人来找我要东西了。”

薛存诚老气横秋的冷笑一声:“他要就给他好了。还有二万多俘虏誓死不降,关在牢里天天吃喝拉撒,也难于伺候。”

武元衡想了一想,说道:“怕是没这么简单。吐蕃人除了要俘虏,肯定还会要马匹军资这些东西。之前朝廷曾下过旨令。大唐与吐蕃盟好,要归还俘虏与马匹的,他们自然是打蛇上棍,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赤松德赞想要,至于给不给。就得我说了算了。”李世民傲然的说道,“俘虏可以拿去。但必须有等同人数地汉奴来交换。马匹?一根马毛也别想要去。这一次我大唐打的是胜仗,没叫他赤松德赞赔点好处,算是给了极大的面子了。”

武元衡微微皱眉:“话虽如此……就怕赤松德赞避实就虚,通过皇帝给殿下施压。据我所知,李晟等人迫于皇帝的压力,已经不得不释放了会、原、渭三州的俘虏,送回了大部份地马匹,甚至还给还了一些粮草和金帛。这三地的百姓军民,怨气冲天。”

李世民挑起嘴角笑了一笑,说道:“李晟他们这样做,也是没办法了的事情。可我跟他们不同。朝廷地圣旨,来了就接。可具体怎么做,还得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做些变通。有些事情,朝廷非要横加干涉,我也会置之不理。”

薛存诚惊咦了一声,急忙道:“这么说,殿下是要公然和皇帝撕破脸了?”

李世民冷哼一声:“我是不会主动去撕的。他非要闹决裂,我也不回避。这一次的西川战役,皇帝与朝廷屡出昏招,已是大失民心。他们一些错误的决定,我怎么能盲目的苟同?皇帝不顾民意,我莫非也要跟着一起犯错吗?”

武元衡摇了摇头,说道:“的确……朝廷在这一次的西川大战前后,做出了许多错误地决定。若不是汉王力挽狂澜击败了吐蕃人,相信这一次,大唐就要蒙受灭顶之灾,仕人百姓再也信不过朝廷了。恕臣说句大不敬的话……现在大唐的天下,汉王的信望,远比皇帝和朝廷还要高。所以,皇帝也必然会死死盯着汉王的一举一动,深深忌惮。殿下,也该小心谨慎才是,不要主动去挑起争端,以免再生战事。”

“我自有分寸。”李世民拿起一个酒杯,在手中慢慢地把玩,眼神中星芒闪烁。

第二天,李世民可没有去成都府衙见什么吐蕃使者,而是让人将他传到了汉王府来。吐蕃使者,还挺眼熟。正是那个被送回吐蕃,换回了徐战尸首的吐蕃宰相尚悉东赞。

尚悉东赞见了李世民,自然是胆气不足,连大气都不敢出。他照本宣科地说完了赤松赞普的原话,就站在那里不多话了。

李世民端坐在上位,不停的冷笑,然后说道:“尚悉东赞,看来你们的赞普是有意要惩罚你呀,居然让你来担任使者。他以为,本王肯定会对你大加羞辱对吗?呵,本王偏偏对你礼尚有佳…………来人,看座,上酒宴。”

尚结赞惶惶的行礼道:“多谢汉王。”

李世民拿过赤松德赞的手书看了几眼,说道:“尚悉东赞,赤松赞普实在是个有趣的人。两国和盟,他没有表示任何一点东西,只在张手向我要俘虏、要马匹还要钱要粮。怎么,把我李谊当成傻子么?”

尚悉东赞低声下气的说道:“临行时赞普曾言,大唐的皇帝已有圣旨下达,让汉王殿下如此做事……其他的,老臣也知悉不多。”

“哼!”李世民提高了一点声音,说道,“两国战后和盟,历来都是战败一方赔偿对方的损失。从来没听说过,打输了还厚着脸皮来要东西。更何况,这一次的和盟,根本就是你们吐蕃主动提出的。眼下,却是一点诚意也没有。赤松德赞,也太小觑大唐,小觑我李谊了!尚悉东赞,请回复赤松赞普。马匹,没有;粮草钱帛,我自己也手紧,一个铜板也不会给。俘虏,可以送回一部分。但前提是,一名吐蕃俘虏,必须有一名汉奴来交换。而且,只算男丁。与此同时,男丁的家属妻儿,必须同时送回。少一个条件,我也不答应。半年之内,吐蕃没来交换俘虏,我就将那些天天吃闲饭的俘虏,像砍瓜切菜一样的宰了,节约粮食。”

尚悉东赞已是满头大汗,连连咋舌道:“这、这……”

李世民站起身来:“没有这或那了。这就是本王给赤松德赞的回答!你好吃好喝的休息吧,本王不奉陪了。告辞!”

第三卷 九鼎

第245章 风雨欲来

尚悉东赞来了一趟西川,虽然颇受礼偶,但回去的时候却比死了亲爹还要伤心郁闷。他真的不敢想象,将李谊的答复告诉赞普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与此同时,汉王身边的官将军民们,都大感扬眉吐气。这么多年来,大唐在面对吐蕃的时候,不管是政治外交还是军事战争,从来就没有像这样大获全胜过。汉王决不妥协,力抗赤松德赞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风传整个西川境内。蜀中百姓个个欢欣鼓舞。就连在田间劳作时,也不忘了唠叨几句汉王如何的威风,如何给大唐长了脸面。

汉王的名声和形象,在蜀中已经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在许多地方,人人都闭口不谈皇帝与朝廷,只认得汉王与西川节度。

可以毫不讳言的说,剑南西川节度,俨然已经可以号令一方,代替朝廷行事了。

同样的,汉王的这一个外交决断,很快也让大唐天下的百姓都知悉了。自从上一次西川大战开始之际起,天下人本就密切注意着西川的一举一动。连番大胜到最后的捷报,可没少让大唐的天下百姓激动万分。仕子文人们,更是写下了数以万篇的诗词来歌颂赞叹汉王统领的这一场西川保卫战。更有一些戏苑曲坊,将这些诗词编成了歌曲在席间吟唱,渐渐的传遍了天下。汉王战西川的故事一度被戏曲化、神化,传遍了大江南北。自然而然,汉王的名声响彻天下。还有些说书,还把汉王形容成某某星君或是神佛转世,说他身长一丈、有天眼、三头六臂与身外化身云云,说得神乎其神。这些,本是一些好事者聊以自娱的谈资说辞,却无形之中将汉王的名声与形象。在广大百姓之中广为流传了下去。渐渐的,汉王这样一个肉体凡胎的皇子,居然成了神砥一般的象征。西南蛮邦地人自然更不肯落后,在给他建立了生祠的基础上,更把他的种种事迹加以讹传神化,简直就把他也与自己邦国供奉的神明相提并论了。

整个大唐国内,掀起了一股诡异神奇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偶像崇拜。以至于有些异邦使臣或是游人商旅听闻了那些传闻。都有心不远千里远涉蜀道,要到成都府来拜见一下汉

对于这些事情,李世民自然是有些哭笑不得。但同时,更多的是暗自欢欣。他太了解声望与影响力的重要性了。

这个时候,已经回到吐蕃逻些城地赤松德赞。却是日夜寝食难安,接近抓狂的边缘。

当了这么多年的赞普了,他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小小的西川,三十万大军没有攻下,反而大败而回。处理战后事宜地时候。还遇到这样无理的款待。若不是所有吐蕃豪门氏族的人一致反对,他真想再起倾国之兵,踏平西川再说。

其实赤松德赞心里也清楚得很。这一次的西川大战,吐蕃可谓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要想再与唐廷争锋,是极不明智的。如果将大部份兵力再投入到西川地战场之上,吐蕃将对大部份疆域失去强有力的控制。南诏等西南蛮小国不受控制了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可是还有南面地天竺、北面的回鹘与西边葱岭外的大食国虎视眈眈。为了一个小小的西川而让吐蕃全盘皆乱,是极不划算了。

只是,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最后,几经暴怒后的赤松德赞。头一次委曲求全的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按李谊所说的条件,与西川交换俘虏,缔结和盟之约。

消息传来,整个大唐都沸腾了;西川,更是要疯了……

二万名被吐蕃掳去的汉人男丁。拖儿带口来到了西川,人口总数多达近十万人。这些人当中。大部份是被抢去充作奴隶地穷苦百姓,其中也不乏工匠和有学识的仕人。拿两万名吃闲饭的俘虏与之交换,绝对是顶划算的事情。这是继西川保卫战之中,大唐发生的第二件震惊全国地大事。十万汉人子民的回归,按大唐仕子文人们地说法,足以告慰历代先烈了,这是大唐对吐蕃最大的一场胜利。大唐全国上下,包括叛变的淮西与河北诸地,不管是军阀官将,还是普通的白丁百姓,都啧啧称奇。汉王李谊的名声,如日中天。

而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却全然没功夫理会这些事情了。西川的事情,几乎就要让他焦头烂额。

送走二万俘虏,迎回二万户百姓,近十万人!……同时,东女国的人之前举族内迁到了雅州,现在数万人又要迁回东女国境地。十余万人的大迁徙与民生安置,简直就像给西川来了个洗筋伐髓。而农忙与秋收,又进行到了最紧张的关头。这样的忙碌,其惨烈程度可丝毫不亚于战争。李世民每天只能睡二个时辰,几乎全天泡在成都府里。他与武元衡、韦皋、李景略和薛存诚等人,日夜忙碌。西川节度治下的数万大军,也投入了这一场没有刀枪箭雨的战争,日夜奔忙。

东女国的康廷川,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瓦砾焦土,要给他们重建碉楼,设立城池岗哨。那里,始终是西南的一道重要屏障。借着这个机会,李世民派了墨衣和野诗良辅率领二万大军过去,顺道帮助东女国训练军队,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女国、罗女蛮和白狼夷等蛮邦的强力控制。西川节度,十分顺利的在这些小邦国内建立了都督府衙门,一来可以恩威并济的加以控制与镇劾,二来万一再有战事,也能统为一体的进行防御,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表现得手足无措。

二万户汉人子民的大回归,更是在西川境内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潮流。汉人百姓们,从来都是渴望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这些被奴役的吐蕃汉奴回到西川,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西川的百姓,则是表现出了十足的亲善与大度,整个蜀地都空前地凝聚起来。每个百姓。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乐于接待这些回归大唐的汉人。有了百姓们的热心帮助,李世民办起事来可就容易多了。他一面出动军队帮助这些百姓建造房屋、发散农具与生活用品,一面鼓励百姓们自相帮助,彼此接济。蜀地原有的百姓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予以配合,纷纷慷慨解囊资助那些回归的汉奴。这给西川节度节约了十分可观地开支。接下来,就是划分农田。安排这十万人的生计。蜀地的地域还是蛮广阔的,农桑茶业也一直开展得不错,正缺劳力。十万人虽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但同时也给西川带来了勃勃地生机。这些回归大唐的汉奴,比蜀地的百姓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他们做起事情来。就跟玩命一样。

这些日子以来,李世民等人虽然苦,虽然累,但都乐此不疲,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整个西川。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蜀地的百姓们,仿佛又嗅到了那种久违地盛世大唐的味道。民间风气,已经完全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连当初最懒散、最冷漠地人。也开始热情洋溢的开始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作奸犯科之徒陡然锐减,治安变得十分的良好。虽然还没有像贞观时那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平景象,但一片忙碌之下的蜀地,却是人人安居乐业,每天都过得充实和踏实。

西川,在一阵浴火重生之后,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蓬勃生机。身为西川之主的李世民,也终于有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跟当初缔造贞观盛世地那种感觉。极为想似。

忙碌之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年底。

这一年,可能是西川近百年来最多事的一年,同样也是这里的百姓发生最大转变的一年。这段时间之内,每一个西川的百姓。都像经历了一场人生然后重生一样,从内到外都发生了巨大地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诱因。全是因为一个人、那个如今如同神佛一样被人膜拜地人………汉王李谊。

与西川之地的忙碌与充实形成鲜明对比,长安的朝廷之上,却是静如死水。皇宫的最深处,皇帝李适每日坐立不安。按理说,收到战胜的捷报和西川的种种喜人事迹,他本该是高兴才是。可每逢接到这样的消息,他偏偏会一阵不由自主的心惊肉跳。

李适开始后悔自己当初那个十足愚蠢的决定了…………放李谊去西川!

但他心里更清楚……如果将李谊留在京城,指不定现在还会要发生更大的事情…………养虎在畔与放虎归山,都不是什么好事。李谊啊李谊,终归不是池中之物!要想根除祸患,除非!……

想到这里,李适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早逝的皇弟李邈的脸庞,浮现在了他的眼前。他不禁叹道:我早逝的皇弟,当初我怎么就……因为思念你,而将你这个虎狼一般的儿子给过继来了呢?早知如此,我让他当个郡王远远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让他自生自灭,也是眼不见心不烦

正巧此时,太子李诵求见。父子二人心照不宣的对视了一眼,各自从对方眼神中品读出了那种不安。

“父皇,儿臣前来请安。”李诵依旧是那副慈弱的样子,十分温顺的拜了礼,然后说道,“儿臣刚刚去了一趟阁部,看到了各地节度献上来的年俸……”

李适有些心不在蔫的说道:“有空,是要多了解一些这种事情,早些学到本事。”

“父皇。”李诵神色有些异样,说道,“儿臣看了那些折子清单,发现……”

“发现什么?”

李诵眉头皱起:“发现,所献年俸最少的,居然是剑南西川节度。”

“哦?”李适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喃喃道:他刚刚打了大胜仗,让他归还吐蕃人东西也不给。今年蜀中大熟,无论是稻黍还是茶桑,都该堆积如山才是。居然只给朕献这么点东西?

李诵不动声色的看着父亲的脸色,静静的在一旁说道:“众所周知,蜀地天府之国,历来献给朝廷的供奉都没少过,从来都是诸节度的前三名以内。今年西川保卫战大胜,光战利品就让他富得流油了。居然……”

李适有些愤然的扬了一下手,闷哼一声说道:“看来,他是有些尾大不掉,越来越不把朕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朝廷上本来颇多流言,说他有反意。朕还不愿意相信,也一直认为这是吐蕃人的离间之辞。现在种种迹象表明,他还真是有些不安分了。”

李诵低下头闷不作声,嘴角却是轻轻扬起,露出了一个阴冷的微笑。

李适用指甲敲着桌子寻思了一阵,说道:“命阁部下旨,让剑南西川节度资助三百万贯钱、五十万石粮草和十万匹绢、一万匹马。告诉汉王李谊,武力收复淮西势在必行,朝廷缺乏军资,让他多为国事出力。”

“是!”李诵拱手一拜,恭身退了下去。

李适闷闷的吁了一口气,暗自道:跟朕耍扣门玩心眼,你似乎还嫩了一点……这笔钱,不管你给还是不给,都不会有好结果。

朕是真命天子,是大唐唯一至高无上的皇帝。任何人,也不能凌驾于朕之上!

第三卷 九鼎

第246章 汉王的对策

瑞雪纷飘,北风怒号。

今年的雪,比以往都来得要早一些,也猛一些。西川大地上被铺上了一层白皑,百姓们窝在家里守在炉火边,美酒好菜的准备过年,享受着一年来的劳动成果。

汉王府的庭院里,却被扫出了一块空地来。房慈与徐韬,正在大雪中练习拳术与射击,每人身上都是一阵热气直冒。结实而年轻的身体,在严寒的考验之下变得更加强健。

李世民披着一领华丽的紫色貂皮大袍,站在门口看着两个小子生死活虎,时时的点头赞许。高固则成了他们的老师,十分严格的在一旁监督指导。从大清早到现在,师徒三人已经在雪地里练习了二三个时辰了。

内堂中,墨衣和吴月琳围坐在旺旺的炉火边闲话家常,武琦云与苏菲儿也被她们拉着坐在了一起。四个女人时而低声窃语,时而发出一阵银铃般的欢笑。仆人丫鬟们也是个个轻松喜庆的样子,往来穿梭的往侧厅餐桌上上菜,神龛上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

今天是腊月初八,也是蜀地习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今天,蜀地的百姓都要祭神、祭祖、逐疫和欢庆丰收。今年是西川最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年。不仅仅是取得了西川保卫战的重大胜利,而且大战之年大丰收,的确是双喜临门。蜀地的百姓们早早就盼着这个节日大肆庆祝一场了。汉王府里,自然也是不能免俗。大清早的就祭过了门神、户神、宅神、灶神和井神,府里大肆热闹了一阵。祭门神的时候,李世民看着画得失真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就想笑,同时也勾起了许多的回忆,不禁一阵唏嘘感叹。

一切看来,都是十分的祥和安宁。再世为人这么多日子了,李世民也终于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宁静岁月。

菜上得差不多了。十几张矮几摆了个满。吴月琳便来叫汉王,准备用膳。高固和房慈等人也停止了练习,打来热水洗浴一番,准备享受过节的美食了。

正在这时,一停马车顶着风雪进了汉王府,去成都府衙办事地武元衡回来了。与之同来的,还有一起被邀请来的韦皋和李景略。众人乐呵呵的见过了礼打了招呼。一起步入席间,各自坐了下来。

今天的人来得比较齐。连在外地公干的武将唐汉臣、野诗良辅,成都府的韦皋和李景略,本就在汉王府里地武元衡和薛存诚、郭钢等人,再加上李世民自己一家子。十来个人热热闹闹的围在了一起。

至从西川大战以来,众人还从来没有这样齐整的聚在一起过。大家彼此都十分的开心,李世民也破例请来了几个歌舞艺伎舞上一曲,为大家助兴。

李世民带着两个王妃居于上位,三人频频给在座的诸位敬酒。席间地气氛融洽而热烈。不知不觉时间就悄悄的流逝了。

隔避的一间侧室里,武琦云和苏菲儿,带着府里的下人们也在过节用餐。苏菲儿不停的看向武琦云。眼神闪烁。

“怎么了,菲儿?”武琦云问道。

“没什么……”苏菲儿摇了摇头,微笑说道,“只是……让小姐陪我和这些下人们一起用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