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曲终了,李世民扔掉鼓槌将手向天际挥扬:“去吧,英雄们!——让大唐之风,袭卷天下!”(

结局篇

第461章 唐风(一)

路兵马,身上背负着无限的荣耀与历史的宿命,出发尘指向高原,冰雪之地即将迎来一场改天换地的巨大风暴。

此刻,李世民的心情却是异常的平静。

大唐至开国起,高原吐蕃与草原汗国都是劲敌。前世的李世民,曾生擒突厥可汗阿使那利。可是时隔没多久,突厥再度兴起,可谓死灰复燃。

这一次,草原汗国换成了回纥,如今已经完全臣服如同高丽属国;吐蕃,必定要将其彻底消灭、融合,杜绝像突厥那样的故事重演!

李世民的心意非常坚决。从贞观来到景兴,纵观百年唐史,没有人比他更能明白‘历史使命感’这样东西。贞观给人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这一次,景兴绝不能重蹈覆辄!

半个以后,大战之后的西征军整休完毕。大部份的吐蕃俘虏,也清谴到了河陇的各道州县,由地方暂时收管起来。:+往兰州。临走之时,李世民给驻守大非川和积石山的史敬奉与马勋下达了钧令,让他们继续驻守该地不得离开,直到完全平定吐蕃的消息传来。

出发前夜,李世民将随身的两员小将李愬与薛平叫到了跟前。

“你们两个,这一次西征立下了奇功,朕会按功行赏。”李世民说道,“尤其是李愬。你是唯一一个率军参加了西征、北伐两路征伐的将军,所立下的功劳足以标禀史册。朕不会亏待你们地。”

李愬和薛平都心花怒放的拱手拜道:“多谢陛下!”

“嗯。”李世民看着他的两员爱将,满意的微笑,“朕现在就准备班师前往兰州,视察兰州都督府,看一看河陇的麻烦事处理得如何。这一过去,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事了。军队也会消闲下来。

你们两个,自己有什么想法没有?”

李愬和薛平二人都怔了一怔。各自有些失落:“末将自然是跟随陛下。左右护卫。”

李世民笑道:“朕身边有飞龙骑卫队,用不着两个大将军当侍卫了。你们两个听着——朕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交待去办。但是,只能一个人接手。你们谁去?”

“我!”两员小将同声叫道,“我去!”

“别吵,别争。”李世民扬了一下手,让身边的侍卫近臣都走了出去,说道,“朕有些话要说在前头。这个任务,不仅跟军事有关。还跟政治有关。其中地利害关系,可能会有些复杂和敏感。因此,不是武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还有一点,如果接下了这个任务,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回不了中原,必须常年在外。有可能是一两年,也有可能是三五十年、一辈子。”

两个小将听完。都好奇心大起:“陛下,是什么任务?”

李世民地表情却变得有些严肃起来:“你们听好了。朕今天跟你们说地话。不许对任何人提起。包括你们的至亲至交。直到你们死,也必须要烂在肚子里。”

两小将正色抱拳一拜:“末将遵旨!”

李世民冲他们勾了一下手指:“附耳过来。”然后。在两名小将的耳边说了一阵话:“听清楚没有?”

二人脸上都露出一丝愕然,同时郑重拱手一拜:“听清楚了。”

“那么,谁可接下这个任务?”李世民问。

李愬和薛平二人眼神复杂的对视了一眼,薛平上前说道:“陛下,还是让末将去吧。”

“陛下,我去!”李愬虽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争着上前。

薛平拉了李愬一把,认真说道:“元直,你父亲新逝仍在居丧,应该回长安守孝丁忧才是。虽然你父亲临终之时不让你送终,但如今他去了,你该尽一分心才对嘛!百行孝为先,你可别误了大事。再者,你家与李怀光是世交,你们又曾同袍一场关系非比寻常。我担心到时候真有什么变故,你会……”

李世民一扬手打断了薛平的话:“打住,不必再说下去。这种话,以后不许再提半个字!”

薛平惶然的拜倒:“末将愚昧,请陛下恕罪。”

“嗯,无妨,起来吧。”李世民转向李愬,说道,“元直,薛平说得有道理。本来你就应该在长安居丧丁忧,为父守孝。朕强征你入伍在外面征战了一年,已是有违孝道。因此,这件差事就交给薛平去吧。”

李愬眼睑低垂有些失落:“末将……遵旨。”

“不过,朕会让你与薛平一起,率领飞龙骑西进一段。”李世民饶有深意的微笑道,“到了西州与北庭地界,你再折回到兰州与朕会合。朕会在兰州等你。”

李愬还没反应过来:“陛下……为何又要末将随薛平一同西进?”

“怎么,你不想去西州吗?”李世民哈哈的笑了起来,“朕可是听说……你时常在半夜吹响回纥的笛子,手中拿着狼牙项链思念某人。”

李愬恍然回神,顿时变得一脸通红:“陛下,末、末将还是……跟随于你身边的好。”

李世民哈哈地大笑:“算了李愬,你就去吧。朕看着你这副百爪挠心的样子,自己心里也难过。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回纥的绿城公主如若真的与你两相情宜,朕就自高奋勇当一回媒人,给你们赐婚!”

薛平在一旁欣喜的拽了李愬一把:“傻子,还不谢恩!”

李愬恍然一怔,顿时拜倒下来大呼谢恩。

李世民哈哈的笑道:“罢了,起来吧。说起来,朕与你父李良器虽然年齿有差。但却是忘年之交情同骨肉。你是李良器的儿子,朕也就一直把你当成亲人在看待。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成人,朕心里着。现在你不仅打出了赫赫威名,更要娶媳妇成家了,手旁观呢?你地婚事要是能成,到时候朕一手替你包办,哈哈!”

李愬脸红到了脖子。但心里却是一阵心花怒放欢喜不已:“末将先谢过陛下圣恩!”

“嗯,好了。你快去准备准备。过两天了就出发去接绿城公主。”李世民说道。“你且先下去吧。”

李愬起了身拜别退下。临走时意味深长的看了薛平几眼。

“薛平。接下来有些话,朕只对你一人讲。”李世民说道,“朕了解你,稳重、忠诚。但有一个缺点,心还不够狠。”

薛平惶然地低着头,听皇帝训话。

“你到了西域之后就会发现,那里地民风是多么的彪悍。从某种意义上讲,那里仍是不服王化地蛮荒之地。”李世民说道,“你去了之后所要做的,就是代朕放牧。教化万民。将大唐地文化、文明与朝廷的恩惠、朕地心意,完全传达到西域。从此以后,你就是朕在西域地口眼手足,要代替朕经营那一片地方。”

薛平面露难色,有点不敢说,可还是说了出来:“可是,还有李怀光……”

“朕知道。”李世民点了一下头。说道,“你只管按朕交待的去办。其他的事情不必管。李怀光那里。到时候自然会见分晓。”

薛平不敢再问,拱手拜了一拜:“末将照旨行事便是。”

“朕刚才把那些话也当着李愬说上一说。是想让他知难而退,同时心里不会生出什么芥蒂。”李世民说道,“李愬与李怀光的交情甚厚,而且他为人宅心仁厚,朕也不想让他为难。李怀光年岁已高,如今这样征战了一场,也是该歇息下来安享晚年了。你到了西域之后,不出意外的话,李怀光会自请卸去兵权回归中原的。万一有所变故,你便……”

“嗯,末将省得。”薛平拱手拜下去,不敢再正眼看皇帝。

李世民轻轻的吁了一口气:“好吧,不说这个了。朕还是相信李怀光的。只不过,他这个人的性子有点野,不能不做出第二手防范。朕只是有些担心,他现在立下奇功又有些得意忘形,管不住自己的性子了。薛平,今后地若干年里,你就是我大唐在西域的屏障。朕希望你比玄宗天宝高仙芝做得更好。你不仅要在军事上胜过他,更要在文治上超越他。葱岭那边的大食人,朕不管你用什么手段,也要将他们赶走。政治交涉也罢,战争拼斗也好,总之大唐必须要赢,不能再像高仙芝那样折戟沉沙。数十年前大唐兵败罗斯的耻辱,就要待你去洗刷。”

“末将誓死达成钧令!”薛平重重拜倒下来。

李世民点了一点头:“好了,你起来。

朕信得过你。以你的文武才能,就是经营西域的最佳人选。李怀光的性格仍是太过暴戾。金满一战,他屠杀数万战俘,这件事情从律法上讲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大过错,但难免会激起四方蛮族地愤恨,让大唐蒙受诟病。你过去之后便将其取代,万一他有所不从,你就用‘杀俘’一事来提醒他。到时候,他自然会明白朕的意思了。薛平,朕说这么多,你能明白么?”

薛平点了一点头,眼睛中流露出睿智地光芒:“陛下放心,末将能明白陛下地用意。”

“那就好。”李世民脸上露出微笑,“你是朕一手提拔起来的。从名份上讲,你还是朕地徒弟。所以,你千万不能给朕丢脸。此去西域,干出点事迹来。朕给你三万飞龙骑,大唐最精锐的部队都交由你带去。”

“谢陛下!”

数日之后,薛平率军西进,李愬以监军的名义陪同前往。三万飞龙骑军队,背负着同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剑指西域而去。同时,李世民率领余部的四五万军队,进驻兰州。

李吉甫、韩愈和郝玼三人,上任兰州成立大都督府,已有半月。这半月来,三人夙兴夜寐不敢有半点放松,将兰州都督府的一切军政要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其中办得最漂亮的,尤属吐蕃二十余万战俘的安置问题。二十多万人安排在了广袤的河陇之地,分派合理井井有条,期间没有爆发出任何的武力冲撞。吐蕃人虽然很是不乐意背景离乡生活在河陇,但是也都提不出什么怨言。朝廷承诺的粮食衣物与农田牛马,依次到位。再加上有赤松德赞派出的近臣出面说服俘虏,因此进行得十分顺利。

眼看兰州这里一切井然有序,河陇之地历经熊熊战火洗礼之后也逐渐归于宁静。一个月以后,李愬也去了一趟兰州回来了,带回了回纥的绿城公主。李世民为了在军中避讳男女之嫌,让绿城带着她的几个卫兵,远远跟在军队后方随行。李愬则是回到了皇帝身边,重新担当起近卫队长的职责。

李世民终于可以安下心来,班师回朝。几天以后,西征大军开抵渭州,到了县城门之前。

眼看着熟悉的城头,还插有一些残留的断箭。李世民不由得回想起了在这里鏖战时的情景。回想起来,当时打得真是有够辛苦,甚至差点犯下大错,让敌人取了长安。转眼只过了半年,唐军终于力挽狂澜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如今的千军万马,人人心怀喜悦赶着回家。

县的城门早早就打开了。城中的百姓自发涌出了城外,在道道边拱道欢呼,欢迎王师凯旋而归。无数的百姓子民焚香遮道欢呼雀跃,将家中最好的食物都拿了出来,非要献给大唐的王师将士们享用。

李世民很欣慰。“县百姓尚且如此……朕若是回到长安,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第462章唐风(二)

大唐的帝都一向人丁鼎盛。在景兴元年进行户口统查的时候,有三百一十四万常住人口。加上往来的商旅使节和过往游人,高峰时可达四百万之多!

今天,就是长安城有史以来最热闹、最疯狂的一天!

皇帝御驾亲征凯旋而归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唐。无数欢欣鼓舞的大唐子民,都想挤到长安来亲眼目睹这辉煌灿烂的一刻。四通八达的官道上车马如龙人满为患,就连水路上的舟楫也塞满了江河。

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往长安涌了来。仕子文人罗多,退役军人也不在少数,更多的是关内一带安居乐业的百姓们。甚至有许多人不惜日夜兼程从河北、黄淮甚至是江南、剑川一带赶过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一睹皇帝回京之时的盛况。

皇帝凯旋回京,成了现今天下风传的头等大事。

眼看到这样的民潮汹涌,朝廷上的一些人不禁都有些恐慌了。保守估计,要是真有个一两千万人涌进京城…………恐怕秩序民生都要崩溃!

无奈之下,阁部宰相们会同三省六部官员连夜磋商,下发了一道令文到各地州县:暂时禁止百姓进京。各水旱通道即日起也开始疏散人群。如果是进京的暂且好言相留,劝其退去,不要给京城带来困扰。执意不肯退去者,地方州县有权暂时拘押,但不得治罪下狱。

关中一带的州县顿时如临大敌,派出了几乎所有的人力物力。来管饬涌进关中地百姓行人们。费尽了好大力气,好不容易才让汹涌的人群稍有退却。但是,仍然有许多事先就涌进了长安的百姓们住进了城中。就等着皇帝回京地那一刻。长安府不得不向军队求助,借助马燧的兵力来维持长安治安。

空前的盛况,倒是给长安城带来的幸福的烦恼。

而正领兵走到了渭水之畔的李世民,对这一切却有些浑然不觉。他正骑在马上,兴味盎然的欣赏沿途江山美景,和小将李闲拉家常。

“李,回到长安以后,第一时间去拜祭你的父亲。”李世民说道,“朕给你特赦,一些什么庆典俗礼就不必参加了。回家好好陪陪家人。还有你那个胡人美娇娘。”

李尴尬的笑道:“陛下,末将身为臣子。理当国事为先……”

“如今没有什么重大国事了。朕就给你放个假。”李世民说道,“父亲新丧,为子当守孝三年。我大唐以孝治国。孝道尤为重要。朕放你三年的假,在家里好好为父亲守孝。不过,朕却有个要求说在最前:要是大唐急需用人非你不可,你到时候可不能推托。”

“末将遵旨,谢陛下天恩。”李有些欢喜。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本来。这件事情他还有些如梗在喉,一直想向皇帝请假守孝。但又不敢开口。没想到皇帝却主动说起了,还真是让他吁了一口大气。

“朕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李世民笑意浓浓的说道,“房慈那小子,近几日也会回京来。回鹘金帐那边地事情差不多都解决了,他这个大将军也是该回朝听用了。不过,朕打算在回鹘建立都督府,驻兵设衙,准备让房慈以后就常驻草原。所以,他以后可就能得回来一次了。你们有时间,就多聚上一聚。”

李顿时欢喜:“二弟来要?太好了!陛下,文安公主可曾与他一起回来?”

李世民脸上地微笑变得有些意味深长:“朕只知道,他押回了黠嘎斯的俘虏王子阿热奴。”

李微微一怔,不再问下去了。当初文安公主出走的事情,他多少也曾听闻了一点。文安是否会回来……还真是不好说。事关皇族地家事,这似乎不是房慈能够解决得了的。

数万大军逶迤而行,离长安已经只有数十里之遥。李世民的心情变得既急迫又欣喜:“终于要回到长安了阳光分外明媚,眼前的一草一木,也变得愉悦喜人。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大片黑影…………黑压压的人群!

无数地人头在攒动,就如同大海地波涛一般汹涌。漫山遍野,一眼看不到头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许多人惊诧起来,翘道向前看去。

这个时候,前方地巨大人群好像也看到了李世民的军队,人潮变得更加汹涌。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扬着手大声呼喊。

如同海啸雷鸣一般的呼声传了过来,声音有些杂乱。但其中有一个声音却是听得极为清楚…………“万岁”!

众人这才释然:原来是百姓来欢迎的队伍呀!

李世民却是皱起了眉头:“武元衡和马燧那些是怎么搞的?朕不是叮嘱过了,不要搞什么劳民伤财的欢迎仪式了吗?现在倒好,居然出城八十里来迎驾,还搞了数十万人在这里。朕回朝之后饶不了他们!”

这时,前方有一队骑兵快速奔跑过来。李世民按住大军就地等候。

那队骑兵跑到近前来,李世民这才看了清楚,是马燧。

马燧勒马停住后慌忙跳下马来,跑到李世民马上跪倒:“微臣马燧,前来迎驾。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马燧,你是怎么搞的?!”李世民一点也没有给马燧面子,声色俱厉的喝道,“朕早已有旨令下达,不许搞什么出城迎驾、欢迎仪式。你看看你,跑到长安城外八十里迎驾,还摆了几十万人在这里兴师动众。你眼里还有朕的旨意吗?”

马燧拜倒在地不敢抬头:“陛下息怒,容臣禀明实情。”

李世民哼了一声:“起来,讲。”

马燧唯唯诺诺的站了起来。立于一旁拱手拜道:“陛下凯旋回京地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千万子民都要涌进长安来,一睹皇帝圣颜。参观陛下的雄壮之师。朝廷费尽千辛万苦,总算疏散了大批百姓,没有让他们涌进京来。但是……长安城中之前早有了许多百姓进了城,再加上长住长安的百姓们。他们都想来迎接皇帝圣驾、亲眼见证这辉煌地一刻。百姓是我们的衣领父母,他们要出城、要来迎驾,我们也不好强力阻拦,更不敢与百姓发生冲突。只好良言相劝。但是,仍然有数十万人不听劝告涌出了长安城来……非要在渭水迎接皇帝圣驾。无奈之下,微臣只好率领三万御林军前来维持治安。”

李世民这才消了火:“这么说来,百姓们不是你们鼓动来的了?你也并非是来迎驾。而是维持治安?”

“陛上明鉴……微臣绝对不敢违逆陛下圣旨行事。”马燧小心翼翼的说道,“数十万人太过混乱。微臣担心到时候闹出什么乱子。才不得已违了陛下圣意,率军出城。”

“罢了。情非得已,朕便不怪你了。”李世民抬眼看了一下远处的人群。当真是延绵数十里、遮天蔽日一眼看不到头。四周飘扬着大唐的军旗,军人将士们在诚惶诚恐的维持着治安。

“事已至此,朕便泰然处之好了。”李世民整理了一下心情,“马燧,上马吧。与朕一起回京。”

“谢陛下。”马燧长长的吁了一口气。骑上马来跟到了皇帝身边。

李已然整顿好兵马排成了仪仗。护卫皇帝一路前行。

数十万百姓个个翘首看着皇帝的军队,群情激昂。看着皇帝一步步走近。前面的一排百姓们纷纷拜倒下来,高呼“吾皇万岁”!后面地百姓跟着一层层跪下来,跟着高呼万岁。一层层,如同波涛,齐整整的矮了下去。

数十里旷野,跪倒了数十万人,蔚为大观。

李世民无奈地笑了一笑:“罢了,就任他们去吧!”自己率领着军队,从御林军清理地过道中走过去。每进一步,震耳欲聋的万岁呼喊之声就要响起一片。

巨大的呼声将战旗吹得鼓起,天地震荡,渭河之水平添被激流,终南山上地落叶四散飞舞。

李世民和无数将士的心,也被震动了。无比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洋溢在心头。

八十里路,走了足足有半天。驻扎下军队之后,李世民留下李料理军务,只带了些许侍卫进城。从明德门到朱雀大街上,也不知道聚集了多少人在欢呼、在拜迎。若不是马燧早已安排御林军维持治安、疏通街道,恐怕要进城都困难了。

好不容易走进了朱雀门入了皇城,李世民真是长长的吁了一口气,铠甲下的衣服都全湿透了。马燧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一路护驾开道险些当即累得瘫倒下来。

进了皇城,就安宁了许多了。宫员们都已经下了班回家。由于皇帝早有圣旨下达,他们不敢再作逗留。李世民这才有了片刻地安宁,坐上了马车径直到了太极宫。

离开一年,皇城之中依旧整齐华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李世民感觉很温馨,终于有了回家地感觉。

马车走到太极门,皇宫内苑监大总管俱文珍在这里迎驾。李世民也下了马车来活动一下筋骨,俱文珍早带着人跪倒在道旁了。

李世民心情颇好,哈哈的大笑上前拎着俱文珍的肩膀将他提了起来:“俱文珍,养胖了啊?”

俱文珍激动得直哆嗦:“有陛下的圣恩福荫着,小人能不养胖么?陛下平安凯旋归来,小人真的是高兴、高兴呀!”一边说,一边就要掉眼泪。

“得了,打住。一见到朕就掉眼泪,你也不嫌晦气。”李世民拎着他的肩膀摇了几下,“太上皇和朕的妃子、皇子们都还好吧?”

“好、好着呢!”俱文珍抹了一把眼泪急忙说道,“太上皇和皇妃们吩咐小人在太极门迎接圣驾。他们听了皇帝圣旨,不敢出外迎接,都在大吉殿里等着陛下。”

“嗯,好。那便领朕前去吧。”李世民抬脚朝里走,心里暖洋洋的。离家一年,现在终于可以见到日夜思念的家人了。

李世民走到大吉殿门口,刚刚一现身,就听到一片儿稚气的声音:“儿臣恭迎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一愣,入眼看到自己眼前跪着四个小娃娃儿…………皇子李铎、李淮、李器,皇女李珠儿。

李世民顿时心花怒放的大笑起来:“乖孩子们,都起来吧!”四个小家伙,最小的李器还只有一两岁,都从地上爬了起来,然后怯怯的站在一边。稍后,年纪大一点的李铎牵着妹妹李珠儿的手走上了前来,叫道:“阿爹!”

这一声阿爹,叫得李世民心里暖洋洋的。出身在西川的李铎,跟着他娘墨衣有了一点西川的口音。想对而言,阿爹比父皇听得更加舒坦。

李世民将女儿抱了起来呵呵的直笑,看到了四个孩子后面的妃子们。

吴月琳、墨衣、武琦云、郭秋月,四个妃子身着盛装整齐的拜倒下来:“臣妾恭迎陛下圣驾。”

李世民的眼睛一一在她们身上扫过,眼神相融,各自诉说着思念与眷恋:“嗯,都起来罢。这些小家伙,是你们的教他们这么做的吧?呵呵,真是乖巧。”

四个女子彼此都还有一点矜持,各自淡淡的笑了一笑,将孩子接了过去。

“太上皇呢?”李世民高兴之余,也没忘了礼数。

“我在这里。”李适从一旁的侧间走了出去,看似又养肥了不少,肚子都快要撑破衣服了。他笑容可掬的走了过去,不等李世民拜礼就呵呵的笑道:“欢迎你回来呀,大郎。一路辛苦了……快进来用膳吧!”

李世民一笑:“多谢父皇………来,大家一起用膳!”

第463章唐风(三)

李世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是什么时候了。再加上有李适,那更是生平头一次。

四个妃子,每人抱一个孩子,李世民和李适则是辗转于各人的桌前,轮流给他们夹菜。宦官宫女们都被摒退了下去,只剩这一家子在这此享受天伦之乐。

李世民与李适共坐一桌,二人坐了下来,共进一杯酒。

李适一直满面红光兴高采烈。他看了看下首的儿媳孙子们,满怀感情的说道:“谁说皇家无亲情?大郎,说到治国,我不如你;说到齐家,我也输给你很多啊!”

李世民心中一省神,表情不变:“父皇何故突然生出这样的感慨?”

李适脸上笼罩上了一层愁云:“我若会齐家,又怎会落得如今的下场?眼看着你们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我却……哎,不提也罢。”

李世民回过神来。看来,李适是相念流放在外的李诵那些子孙们了。

也难怪,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李适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人老就多情。老人么,总是盼望子女们能常聚膝前的。

李世民自己也曾老过,非常能体会李适的这种感情。可是,皇家的老人、子女,却很少能像平常人家那样父慈子孝,一家人共叙天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一餐饭吃完,李适喝了许多的酒,非常高兴。这时天色已经有些黑了。李世民唤来俱文珍,让他护送李适回大明宫歇息。

李适喝多了酒就喜欢笑,他逐一的亲过了每个孙子孙女。然后满足地哈哈大笑走出了宫殿。

李世民正准备和妻儿们拢到一起说说亲热话,不料突然听到殿外传来一声大叫:“太上皇!”

李世民吃了一惊,急忙跑出殿外来一看:坏了!

李适瘫软在地上,几个宦官已经吓得慌了神。

“怎么回事?!”李世民急忙跑上前去,俱文珍等人吓得跪到了地上连连磕头:“陛下,小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太上皇出了殿门,就突然瘫倒了下去!”

李世民矮下身来一看,李适的表情痛苦呼吸非常急促,身上也有些抽搐。

“风疾?!”李世民心中一惊:怎么李适身上,居然遗传下了我们老李家的风疾顽症!

“还愣着干什么!传御医!”

当晚。整个皇宫里都有些忙乱。皇帝回宫地喜庆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紧张而又有些悲戚。

几名御医连夜急诊。李世民和众妃子们都在外等候。到了半夜二更过。主治的老御医惶恐的跪到了皇帝面前。

“情况如何,照实说来。”李世民的心里有点不详的预感。

老御医惶然说道:“陛下,太上皇陛下这是风疾突然暴发。血塞心脑……恐怕无力回天了。”

李世民眉头深皱:“太上皇一向过得很好,身体也不错,从来不曾听说他有何症疾。为什么突然患病就无药可医了?”

“陛下明鉴……”老御医呐呐的说道,“近年来,太上皇沉溺于酒色夜夜笙歌。身体不断的发福。但这只是虚胖。这人一虚胖。病症可就多了去了,特别容易一病倒就暴毙……”

“废物!”李世民有些痛恨这些平日里标榜着无所不能的御医了。“朕平日里高官厚禄的养着你们,一旦有什么事情要你们解决,偏偏就这样束手无策!你听好了,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治好太上皇!”

老御医吓得浑身发抖,可是脖子倒是硬实,他豁出去了一般地说道:“陛下就是将老臣千刀万剜,也纵然抢不回阎王要的人哪!陛下,自古皆有死,医者只可医人,如何医得了鬼、如何与阎王做对啊?”

“放肆!混帐!”李世民心中怒气暴起,恨不得一脚踹死这个口不择言地老御医。可他也知道,这个老御医说地是大实话……李适,恐怕多半是难保了。这种风疾,李家的人得过的不少。十个里面有一个勉强治好了,也难免一生瘫痪。像李适这样体态极胖身体又虚淘上了年纪地人,一但病倒就是往鬼门关送的主。自己当年身体比李适还要好许多,还不是突然就暴毙了?

墨衣和吴月琳见皇帝动了真怒,生怕他杀人,急忙壮起胆子上前来劝道:“陛下,人莫与天争……老御医虽然不恭,说得却是在理。陛下还是稍安勿躁的好,想想怎么料理眼下局面。”

李世民长长的吁了一口闷气:“也罢,朕便不降罪给他了…………你听着,你们这几个御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救太上皇。就算救不回来,能让他多活一天也便是你们的功劳。如若让朕发现尔等玩忽职守不尽力…………罪同弑君满门抄斩!”

“是、是!”老御医浑身直哆嗦连滚带爬地退走了。

李世民长吐一口气坐下来,郁闷地说道:“朕刚刚凯旋而归想高兴高兴,不料太上皇这边就出了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早知道他会这样,刚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