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一笑,说道:“要说创举,这龙骧卫倒是配得上。算起来,龙骧卫现在是一个兵也没有。”

“哦?”这下李晟可就弄不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啊?”

李世民笑道:“良器,你还记得前些日子。朕曾跟你说过,要逐渐取缔单纯的佣兵制,推行半雇佣半义务兵制吗?龙骧卫,就是义务兵的一个统称,也就是雇佣兵地血液和来源。可以看作是大唐军队的预备役。”

“这……不就是府兵吗?”李晟愕然道。

“本质上讲。是差不多。但也不全是。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府兵要时常在各个地域间调动。或征战在外或上蕃戍卫京师。有时出征行程数千里,将士苦不堪言。而龙骧卫则不必。”李世民说道,“真正地兵制改革,不是裁去多少老弱残兵,而是从制度上改变征兵办法。土地措施改革推行下去以后,朕相信义务兵制度也是可以逐渐推行开来的。到时候,朕要制定律法,规定全国凡十八岁以上的健壮男子,都有入伍充军的义务。具体施行的时候,要详细的制定各项法规制度。与以往府兵不同的是,这些人不必自带粮食马匹,全由国家供给。他们入了伍,衣食住行也可以由国家来提供。但是有一条,他们只享受少量的服役补贴,而没有雇佣军那样高额地军饷。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应该是好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可以接受军旅的磨练。尤其是那些闲散在民间的穷人、手工业者和商人,在丧失了谋生的手段后,也可以入军来服兵役,至少可以解决吃饭地问题。这样一来,流民岂不是要变得少去许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出色地义务兵,可以让他们转为雇佣兵,从此享受高额的军饷,战死战伤的抚恤军会很高,退役之后也会有土地田产的分配。良器,你说,这样的设计是不是照顾到了更多的人性?”

李晟不由得睁大了眼睛惊叹道:“陛下虽然只是针对府兵制和佣兵制,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可是,却显得相当的合理。微臣相信,推行下来一定能对国家相当的有利。别的不说,雇佣军的战斗力,那是要大大提升的。因为他们的人员来源,是已经服过义务兵兵役的老兵,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仓皇之下在民间拉壮丁召募而来的人。微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了。所谓的龙骧卫,实际上就是一个雇佣军的资源储备。过不了几年,大唐的雇佣军,就会变成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战斗力要上升好几个档次啊!”

“可不是么!”李世民微笑道,“说起来,朕真的是比较向往唐初时的府兵制度。但朕也清楚,针对当下的国情,朕要一厢情愿的回到大唐初时的兵制状况,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百姓们连饭都还吃不饱,还如何自备粮草马匹来入伍充军呢?所以,半雇佣半义务兵制的推行,迫在眉睫。这种兵制,不仅有利于杜绝地方军镇蕃王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有利于提高百姓们地尚武精神和身体素质。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但在微臣看来,也会有一些弊端。”李晟说道,“这所谓的左右龙骧卫,实际上是要囊括天下所有州县的义务兵。义务兵相比于雇佣兵,要分散得多。左右神策卫的军队。大多相对比较集中。这龙骧卫……那可是遍布全天下了。该如何理事?”

“其实也容易。”李世民不急不忙的说道,“朕当初,也曾想到过这一层。龙骧卫遍布天下,该如何登帐造册如何管理。后来朕想通了。义务兵,以就地服役为宗旨和原则。比喻说。长安的义务兵,那就在长安入伍投军,就地参加军事训练。而各地方地州府,从此也新增一个衙门。比喻长安,龙骧卫的地方衙门就称为京兆龙骧团;华原县。称为华原龙骧营。现在大唐不是有许多地方都有团练、团练使吗?这些人,可以就地换官,担任龙骧团练使、龙骧营练使。在地方上。仍然是以府尹、刺史、县令为尊,团练使和营练使,是居于都督和县尉之下的武官。但是,义务兵却不受雇佣兵将领的调动和指挥,但可接受他们的训练和指导。要调动义务兵,也必须要有龙骧卫大将军堪发地兵符,和当地刺史或县令的认可批文才行。龙骧卫的运作,可看作是单独进行的。真正的指挥调动权。仍然落在龙骧卫大将军手上,在朝廷里。等龙骧卫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就可以每年按比例从中抽取精锐,补充进义务兵当中。与此同时,义务兵也会有一部分退役。这样一来。新旧交替,大唐军队地战斗力将始终不衰。兵源也是源源不断。如果当真天下大乱,大唐甚至可以全民皆兵。异邦胡族不是一直笑话我中原人软弱体质不好吗?朕,也给大唐的百姓们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礼。全民尚武,全民皆兵,又何惧他蕃邦铁骑!”“行、能行啊,陛下!”李晟激动地说道,“这神策卫和龙骧卫,就像是一对父子,将肩负起保卫大唐、威震夷戎的重任。比起现在的义务兵制和唐初时的府兵制,这半雇佣半义务兵制,显得更要高明!一来,可以避免府兵制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二来也可以避免形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三来也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化民风、增强百姓的身体素质。再者,大唐地军人们也不会时常长途跋涉的在外征战了。所有军队划区而驻、划区而治,必要的时间却又能灵活调动。这比唐初时的府兵治,显得更加的灵活了。陛下,这可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地好事!微臣对陛下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胆魄,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别忙着佩服。这只是朕一个人地独立设想,肯定还有不完善的疏漏之处。”李世民说道,“朕之所以把它告诉你,就是想让你帮朕详细的参详一下,尽量让它合理。你看看这个,朕把兵制改革的想法都写在这里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不能不费十二分的心思来琢磨啊!”

李晟接过了李世民递过来的一本厚厚的纸册,只见黄色的封皮上,用飞白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唐王师”。李晟郑重的接了过来,拱手拜道:“陛下,微臣一定细心参详,反复琢磨。”

“好,辛苦你了。”李世民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兵制的事情,朕在西川的时候就开始寻思了。眼下大唐大最的隐患,莫过于节度专权,蕃镇割据。如果这兵制改革能在大唐推行下来,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许多人曾想,用武力削蕃。这并非是不可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途径和手段。假使现在我们能够消灭淮西和河北三镇的反王,却不从制度上进行革新和变化,用不了几年,新的蕃镇割据照样还是会再出现。所以,武力征讨只是扬汤止沸的做法。要想釜底抽薪的挽救大唐,就必须要彻底的消灭节度蕃镇,就必须要对兵制进行本质的改革。良器,你我可是任重而道远哪!朝堂上的那些鸿儒文官们,腹内自然是有才学,可毕竟不懂军事。这许多的将军中,也唯有你李晟是文武双全见知卓著。所以,朕才特意选了你,来最后堪定大唐王师的组建措施。今后这几年,你就是兵制改革的核心要员。当然,朕最终也是会把它拿出来,当朝公议的。到时候,马燧等一些重要的将领,也会要参预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把这场兵制改革,进行得彻底而又完善。”李晟拱手再拜:“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重了。”李世民开玩笑的说道,“朕不会让朕的臣子,都像诸葛亮那样苦不堪言的。因为朕还不是蜀后主。这所有的革新和变法的责任,朕都会一力的挑起来。就算是天塌了下来,也是先压着朕。李晟,你就放开手脚去干吧。大唐要复兴,离开不你这样的忠良之臣的贡献。”

李晟也笑道:“比起后主刘禅,陛下可是英明神武千万倍不止了。大唐在陛下的引领之下,必然会走上复兴之路。到时候国内升平四夷拱伏,大唐盛世再度降临华夏大地……微臣,真很期盼这一天早早到来!”

“会有这一天的。”李世民异常肯定的点头,看着李晟微笑。

第三卷 九鼎

第347章 大唐王师(三)

数日以后,李晟带着《大唐王师》再来求见皇帝了。他连着数日细心研究这本皇帝亲笔写下的兵制要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许多的有利意见。大大小小,共计六十余处。李世民和他一起再作讨论详加推敲,算是把兵制改革的方略,做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修改之后,《大唐王师》也就正式变成了《大唐新兵志》,只等今后再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紧接着,李世民自然是将《新兵志》在朝堂上公之于众,寻求众臣的意见。这东西一拿上朝廷,果然立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燧那些将军们,自然是惊讶不已,感叹皇帝的奇思妙想和高瞻远瞩。就连那些文臣,也感觉到了新兵志中利国利民的好处所在。

朝堂之上讨论了两日略作修改,《新兵志》居然全票通过,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反对。反来,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唐的节度使这个重大弊病,很有必要废除。而要废除这一制度,新的兵制是非常有必要推行的。熟悉大唐的人都能看出,这新的兵制,实际就是综合了府兵制和佣兵制的两种制度,非常有效的互补了彼此的缺憾。可以说,这应该是最适合眼下大唐的一套兵制建构。

由于眼下朝廷异常的穷困,所以龙骧卫的组建,暂时只是一个画饼。而且皇帝之前也曾下令,天下都要免去一些赋税,借以修养生息。因此,朝廷至少还要过上一年的穷日子。刚刚安顿了大批的退役军士和仆役丫鬟,那是一时无钱再组建起龙骧卫的。

但是,龙骧卫大将军的任命,却是有必要这时候提上日程开始讨论的。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首先必须是行伍出身熟悉军事;二是要老练沉稳。精于内政。因为龙骧卫毕竟还不是正规地野战军,大多数的时间,他们是在地方与地方衙门亲密合作又相互监督。因此,龙骧卫是一支很接近平民的军队。或许九成以上的龙骧卫都不会真正参预到战斗中来,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和保卫地方安稳。因此,龙骧卫大将军的人选。最值得慎重考虑。

最后,在马燧和李晟的推荐、众臣地表决之下,李世民决定任命许州刺史曲环与汴州刺史伊慎,为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这两名大将,也都当过地方父母官。对治民治吏这种事情并不陌生,本身也是畅晓军事的能征惯战之将。将他们调入京师担任这样的要职,也算是用人得法。更何况,曲环现在是五十岁,伊慎才四十余岁。二人都正当壮年。龙骧卫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经营。他们二人,都还有大把地时间,替大唐经营未来的铁血之师。

敲定了这两个人选。其他的人选就更好订下来了。左右神策卫,大唐的天下兵马统制,大将军自然不会旁落的任命了李晟和马燧。

飞龙骑,这支皇帝亲勋地大将军人选,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最后,李世民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比对,决定任命浑为飞龙骑大将军,高固和野诗良辅为将军。本来飞龙骑就不是纯粹地御林军。其野战能力才是最突出的地方。眼下浑和高固都在西面,李世民也打算调出一半的飞龙骑,一万人前往泾州参加戍防和训练。这样一支精锐的部队,可不能因为懒散而变得消沉了。从今以后,飞龙骑也会不断的被派往边疆。人员时常轮换,都不会长时间的懒散下来。而皇城之中。还有野诗良辅这个飞龙骑将军统率,李世民也是最放得心的。

皇城御林军当中,左右羽林卫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常驻皇城地御林军,是皇城最重要的保障。李世民早就承诺过了,任命年仅十六岁的李为左羽林卫大将军。消息一出,满朝皆惊。但大家联想到李的出身,尤其是他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立下地军功,也就释然了。皇帝这也算是破格提拔,唯才是举。

右羽卫的大将军人选,李世民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地决定:名头并不太响亮的薛平,出人意料的荣膺此职。当初只是在飞龙骑里当个小小武官的薛平,现在可谓是平步青云,一跃成了三品大将军。李世民识人如炬,薛平虽然行事低调、不喜欢张扬,可李世民早就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将帅之才。给他一支羽林卫来统领,也算是最大的一个磨练。像他这样的人才,缺的就是经验。时辰一到,他就能变成一员沙场儒将,笑傲军旅。

至于左右金吾卫,这在以前只是皇城仪仗队,同时也兼负一些保卫皇城的责任。可是现在,他已然身兼金吾卫和以前的千牛卫的职责,还成了皇帝的贴身卫队。谁要是当了金吾卫的大将军,那含义也就异常的明显了:那将会在皇帝面前,颇受器重和信任。再加上金吾卫平常都只是衣着光鲜的摆摆阵势,又没有什么重荷的操练,也不必要上阵冲杀。因此这两个大将军的人选,在群臣的眼中就成了一块香饽饽。任命谁当金吾卫大将军,也几乎成了朝堂上的一枚风向标…………那就表示,皇帝最厚待于谁。

结果,出身长安第一仕族的郭钢,不出所料的担任了左金吾卫大将军一职。而右金吾卫大将军,则是郭钢的亲叔叔、郭子仪的六子、原附马都尉郭暖。明眼人都知道,这金吾卫将军看来有可能只是个虚职了。郭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荷甲执枪的去保护皇帝?郭钢,倒是有点靠谱。这小子生得风流倜傥,穿上明亮的战甲战袍往皇帝身边那么一站,倒还像那一会回事。

其实金吾卫加起来也那就是那么几个人,而且以前汉王府的那些铁血卫士们,都进了金吾卫任担大小的将军。李世民任命郭暖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无非是为了表示对他郭家的无限恩荣。本来任命自己的未来岳丈、曾经也是军旅出身的郭当这个大将军更为合适。但郭年岁已高,那就正好便宜了正当年轻的郭暖。郭家一门,二女嫁给皇帝。二男当了大将军,从此可谓是风光之极,受尽恩荣。长安第一豪门地地位,越发的变得牢不可破。李世民这也是有意的巩固郭家在长安的地位。有了最大的仕族门阀对自己铁胆忠心,那办起事来自然是顺风顺水,无往不利了。

另外,拱卫长安的军队。自然也是隶属神策卫的。因此,就将北门与西门划分到了左神策卫,东门与南门,划分到了右神策卫。长安戍卫地大军,将由神策军大将军直接统领。也就是说。现在长安城外的十余万兵马,分别隶属于李晟和马燧直接指挥。李世民想得很清楚:虽说这算起来左右神策卫大将军是掌管天下兵马,但是他们实际掌控的兵权,也是不可少的。戍卫长安的兵马,从来就不是少数。将他们划分给神策卫大将军统领。也是十分地合理。至少,不会让李晟与马燧有一种卸磨杀驴、褫夺他们兵权的感觉。而且实际上,他们又是绝对效忠于皇帝的。真正的兵权。还是在他李世民自己手上。这样的制度和做法,就算是流传到后世,也是可以行得通地。当皇帝的人,不至于会连两个信得过的将军都没有。

正当朝堂之上在紧急讨论这些兵制革新地重大措施的时候,关内裁兵的事情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拱卫关内的兵马,加上原先皇城中的飞龙骑,总共是二十万人。裁去老弱兵残和家中独子以后,还剩下十七万人。这三万人。基本上都被安排在了关内长安、洛阳一带。这些退役的将士们,开始还有些犹豫和担忧。可当他们将朝廷允诺的土地和钱粮拿到手了以后,不出意外地开始对皇帝和陛下歌功颂德、感激涕零。

毕竟,没有谁会真正喜欢一辈子像无根的飘萍似的,混在随时可以送命的军队里。回到地方。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朝廷对退役军人也是百般厚待。这样的日子。到哪里去寻?感激之余,这些退役地将士们对皇帝和朝廷的忠心,变得无可动摇。退役下来地三万士兵,成了关内衷心拥护皇帝和朝廷的一等良民。假使有一天有需要,只要皇帝登高一呼,他们又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当枪变成士兵,保卫给了他们无限恩泽的皇帝和朝廷。

正因为这一系列真正为民着想的措施,皇帝在百姓们的心中,形象也是逐渐的高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和支持。兵制改革最初推行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是异常巨大的。皇帝最亲信的大将军李怀光都造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到了最后,裁军时所遇到的阻力渐渐的烟消云散。军队里,严格按照法规的规定,达到了年龄和条件的士兵,开始乐意退役,甚至是盼着退役。因此现在,就算是离开了军队,他们也不必担心因为没有军饷领用而饿死。离开的时候,朝廷会一次性发送足够他们生活一年以上的钱物;回到了地方,他们会获得扎根生存的土地,从此过上平安踏实的生活。

一时间,民间的热情在那些退役军人的带动之下,也是渐渐的高涨起来。看到朝廷做出这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变革,百姓们自然也是欢喜的。常年在战乱和动荡中飘浮,百姓们人心思定,就盼着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朝廷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就都非常的珍惜。从关内开始,百姓们勤于生产、热爱劳作的风气,也是慢慢的蔓延开来。皇帝甚至还下了圣旨,免征或是减除了天下许多地方的赋税,这让百姓的热情进一步的高涨。

从兵制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良性反应,开始在大唐各地慢慢发生。情势,比较喜人。

没过多久,许州刺史曲环与汴州刺史伊慎,也是连跳三级,从地方刺史被提拔成了朝堂之上炽手可热的人物。左右神策卫和龙骧卫大将军,这些新的官职,被吏部堪定为二品,比其他冠之以大将军之名的职辈,都要高。曲环和伊慎,也几乎是一跃就要与李晟、马燧平起平坐了。

只不过,他们这两个大将军,眼下却是一个兵也没有。想要兵?可以。必须要靠他们努力的去经营。说不定过个几年,大唐天下全是他们的子弟兵。大唐的子民,会有半数以上的都认得他们这两个大元帅。

伊慎和曲环也知道责任重大。这要算起来,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李晟和马燧的还要重要。龙骧卫的组建结果如何,将关乎到大唐的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性的重大责任。皇帝给了他们一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实际上也是给了朝廷一年的时间,还筹备组建龙骧卫的资金。伊慎和曲环这两个军旅出身的地方官,从此成了朝堂之上比较耀眼的两个人。

新兴的大唐王师,毫无疑问是给了所有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土地、吏制、兵制的革新,同时进行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动,都让大唐这副沉重巨大的躯体,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虽然短时间里人们都还没有看出什么大的门道,不过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看到了大唐复兴的希望。

第三卷 九鼎

第348章 慎刑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革新与变法中,朝廷每发布的一个政令和措施,都如同给一个灶炉里加进了一根干柴。而大唐的江山,就是蹲放在灶炉上的一锅水。从冒出第一个汽泡开始,整个大唐的天下,慢慢得变得翻花乱滚。旧有的格局被全部打乱然后重组,来了一次真正的洗筋伐髓。

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军队里,气象全部焕然一新。刚开始,大部份的人都非常的不适应。一些怨言也时常风起。可是过了不久,人们仿佛又开始接受这种现状,并逐渐的认可了新的格局与气象。

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危险与机遇同在,成功与失败并行。大唐王朝,在浑身是胆的皇帝的引领之下,如履薄冰的走在悬崖之边。沿途险象环生步履艰难,但却异常的平稳,有惊无险。三四个月以后,那些提心吊胆的人终于慢慢的踏实了下来。等到了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大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大唐。

安宁,是所有人的第一感觉。

百姓们有了田土和粮食,也不必担心山匪路霸和土豪劣绅的欺凌。赋税和劳役轻了,苛捐杂税少了,连以往骚扰到他们正常生活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流民开始归家,田间劳作意味着明年的丰实和安逸。看到了这样的希望,百姓们都将浮着的心放了下来,开始勤于劳作,经营着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

官场上的浮奢之风,也开始慢慢消退。由于武元衡等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评和奖罚制度,并且精简了大部份的官府冗员。现在,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挑在肩上。如果不努力事情办得不好,那就意味着要被辞退削官为民。政绩突出,就有出头之日。再加上皇帝和后宫的人以身作责崇尚节俭。以往官员们天天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的状况,也逐渐变少。精兵简政以后,每个官员比起以往都将肩负更多地职责,都有更明确的责任。以前是巴结上几个上官就可以轻松的混日子。现在,自己的事情不做好,那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你就算跟皇亲国戚的关系异常亲密,也别想在御史台讨到一点好处。该辞退的。一定回家;犯了事的,铁面无私一律严惩。

御史台地张万福和李景略等人,在维持官场秩序这一项上,还是发挥了异常突出的作用。渐渐的,官场上开始流传一个说法:张万福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铁打的脸,谁的情面也不给。李景略,也是丝毫不输给张万福,让那些庸官俗吏们闻风丧胆。在第一轮精兵简政过后,短短地两三个月时间内。大唐的官场上又更换了近三成的官员。许多的庸官俗吏都被废了官,然后另选贤能提拔起来。在官员的废免和提升上,李世民是异常地谨慎。御史台、刑部和吏部。紧密配合共同商议,要都通过同意了才算认可。而且,五品以上官员的废用,皇帝还要亲自首肯才行。

这一场新陈代谢似的官员遴选,让大唐地官员质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一股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风气,正渐渐的取代以往奢靡腐化的消极状况。治民先治吏,每个官员都将对治下的百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一丝丝的量变。终有一天会让大唐发生质地飞跃。

军队里的变化,是最大的。裁军之后留下来的大部分军士,都是精英。现在,他们的日子算是有了盼头。等到了适当地时候,还是可以解甲归田过上好日子的。以往那咱混吃混喝等军饷。但求留得一条性命地消极思想,渐渐的消失。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在军队里好好干。能赚到军饷养活家人。将来风光退役了,还可以从朝廷那里得到一笔不菲的退役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希望,人才有动力。大唐的每一支军队里,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都是由人组成。每一个人的心态变化,逐渐形成了潮流和风气的转变。生活宁静而有所依靠,今后充满希望。这样的生活,都愿意过。

大唐,这一锅翻花乱滚的水,让人看到了勃勃生机和潜在的巨大力量。

眼看着这一切的改变,李世民心中暗自欣慰,同时也有了巨大的成就感。比起上辈子登基为帝来,这一次的任务仿佛更加繁重和困难。贞观前的大唐,如同是一副乱摊子,他所要做的就是将这副乱摊子收拾起来,打点清楚。但是这一次他登基时,大唐的天下除了是个乱摊子,身上还被套上了许多沉重的枷锁,病入膏肓。他在收拾乱摊子之前,还要打破那些枷锁,先置之于死地破釜沉舟,再寻求破而后立。这其中的凶险和风险,都是异常巨大的。贞观时的大唐,人们经历的前隋之乱后人心思定,对新的大唐朝廷充满了希望,自己也是异常主动的要寻求安宁。当时来讲,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和想法,是十分统一的。可现在,百姓可以说对大唐的朝廷已经十分的失望了,大唐的内部也变得四分五裂人心不齐。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李世民还要收拾人心重振皇朝声威。

可以说,贞观时治唐,如同培养一个新生的婴儿;现在治唐,如同医治一个病垂的中年人。所以,看到眼前的成就,李世民异常的欣慰。那种成就感,比贞观时还要强烈。

炎热而又忙碌的夏天,就这样过去了。从皇帝到百姓,每一个人都过得十分的充实,感觉日月如梭。

这个时候,皇帝纳妃的事情,也正式提上日程了。按大唐皇族礼制,皇帝娶亲那是十分严谨又隆重的,丝毫马虎不得。尤其是娶的位居四妃的正妃。三个月的筹备,才算将事情的方方面面打点清楚。秋收之后,减免了天下赋税的朝廷,也算是勉强有了一些收成。稍稍富有了一些。现在,也是时候让皇帝地两个媳妇过门了。

皇帝纳正妃,因此礼部上表请求皇帝大赦天下。尤其现在是秋后,正是问斩重罪犯人的时候。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疑义。但是吏部尚书武元衡,偏偏提出了不同意见。

皇帝和朝臣们。都细心的听着这个准国舅发表高论。

“陛下。”武元衡说道,“陛下新登皇位,做出了许多的变革。法制修定,也是其中一项。今年,由于大唐执行了新的律法。百姓官员们都还在适应之中。如果因为皇帝大婚这种私事,而废了朝廷律法这件公事,微臣以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陛下坐拥天下,就有必要做出天下为公的表率。这种因私废公地做法,微臣以为并不恰当。再加上新的律法刚刚施行不久。朝廷和衙门也是依律治民。如果就因为皇帝的一件私事就放出了所有囚徒,那朝廷和地方衙门这一年的努力就算是白费了。律法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不过。陛下大婚,不宜杀伐。微臣建议,不必大赦天下,但今后该当秋后处斩地犯人,可推迟到明年。”

李世民听完,并不表态,问道:“武元衡的说法,你们以为如何?”

群臣们都不太好讲话。其实大家都明白。武元衡是准皇妃武琦云的哥哥。他这样做,也是不想让自己妹妹的婚事太过张扬。说穿了,这差不多就是皇帝的家事。他们这一对舅子和妹夫商议着,别人怎么好插嘴?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李世民就开始钦点了:“陆贽。你一向最有见解,而且也对律法很熟悉。你先说。”

陆贽无奈。站出来说道:“陛下,本来陛下大婚大赦天下,是一种施恩于百姓地做法。不过,武大人说得也很有道理。比起律法的威信来,陛下这种小恩小惠是算不得什么。今年秋后不处斩犯人,微臣也是同意的。贞观时,太宗皇帝在慎刑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凡死囚,都要经过三部六司地层层审核然后再递交给皇帝亲自批准。而且每在秋后处斩犯人之前,皇帝还要到大理寺死刑囚牢中巡囚,给犯人一个最后喊冤的机会。这样做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珍惜和尊重了生命。微臣曾记得,有一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