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停电、身体不佳等等这些原因。我想这本书写作地高难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我是一名快枪手。一天万字很容易。可是很多的日子里,我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确是很耗脑力、很考验功底。

一个简单的计谋,一个小小地布局,包括历史上微小事件和并不出名的人物,都需要反复地考证、推敲和思索。如果说上本书《武状元》可以用一气呵成来形容,那这本书真的是精雕细琢。所以,偶尔有更新慢的时候,大家要谅解。要堆彻字数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可是,我的目的是为了写一本大家看了不后悔的好书。至少也是要对得起自己。

毕竟,这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人的YY穿越文。写得比较累。李世民这个人物,也很难把握很难塑造。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有一个李世民的形象鲜活的存在着。

我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领悟他,理解他,然后……重塑他。

霸道、机智、果断、骁勇、仁义、多情、博爱,与此同时又喜好女色、贪婪、诡谲、狡诈、甚至是虚伪和冷酷。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世民?我想,都是。

人么,本来就是挺复杂的。更何况,是一个那样出色而又特别的男人。他如果是纯粹的,恐怕历史也不会在他的手中出现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本书写到这里,不知不觉已愈百万字。虽然一直写得很累,但在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之下,我算是坚持了下来。也可以说,我也渐渐的写出了感觉,本书也渐入佳境。

其实,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华夏历史上,最光伟大和强盛的王朝,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这不得不说,是华夏子民的一种遗憾。

第三卷 九鼎

第283章 入主东宫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借王维一句诗,用作第四卷卷记。

大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太子李诵,以身患风疾重症为由,自呈上表请求退出东宫,外出乞闲养病。请皇帝另立储君,以延国运。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之前发生的汉王兵变之事,已经让大唐的江山为之颤抖了几回。现在,皇帝与太子已经回了帝都,一切看起来又要恢复了平静。可是,太子突然爆出这样一个猛料,着实让天下仕人和百姓,大大的吃了一惊。

虽然明眼人都清楚,这是汉王兵变之后的一个必然结局……但就如同闪电之后听到惊雷一样,还是忍不住被骇了一跳。

帝都关内,顿时沸腾。

皇帝和李世民看到民意反应如此强烈,也没有急于做下决断。而是招集众臣僚,每日在朝上慢吞吞的商议这件事情。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回神的时间。

与此同时,从剑川、山南、朔方、泾原、凤翔等地开来的十余万大军,加上马燧的人马,已经将长安围得像铁桶,牢牢的掌握了一切局势。有个别不满汉王的皇族想要硬着脖子闯上朝廷闹事,也被这二十余万大军的震势完全吓得没了胆。再加上郭家、吴家和颜真卿、李勉的一些门生僚属,帮汉王造势活动,眼看着就要乱成一团的长安城,又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在绝对的武力镇劾与十分清楚的事实面前,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不得已,长安的贵族仕人和百姓们,都默认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皇帝也就顺应民意地同意了太子的请求…………废太子李诵为贤王。太子妃为贤王妃,举家迁徙到剑南西川节度治下的资州养闲治病。赐封食邑百户,仆役三十人,由朝廷委派成都府负责贤王一家的一切开支用度,按亲王标准赐养终生。

李适坐在龙椅上,听着宣旨宦官念着自己颁布的这一道圣旨,面如死灰。

朝堂之上。也是安安静静的。

太子告病,汉王站在百官之首。在他身后,就是宰相陆贽、裴延龄、窦参、王丕、王叔文等人和其他朝中官员。武元衡现在还只是汉王府长史,都没资格上朝。在另一行武将班列中,则依次是马燧、李怀光、李晟、浑。从这边可以看出。汉王的势力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在文官仕人那一边,汉王地人数并不太多,但是现在,太子自己不再争夺自己退出了,所以。他也没了什么竞争对手。那几个宰相虽然对汉王都谈不上有什么好感甚至是还有些反感,但经由太子的亲自劝说,他们也改变了一些观念。同时。二十余万大军和明摆在眼前的事实,也让这些人没了什么选择。

朝廷之上所谓的议事,其实已经没什么可议的了。皇帝李适颁下地最后一道圣旨,就是改立汉王为太子储君,即刻入主东宫。

一切看来,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大明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冠冕之礼。李世民脱去了身上的紫色鹿龙袍,换上了黄色衮冕服。一系列的祭天拜祖活动层出不穷。足足折腾了好几天。

历来,重立储君这样地事情,可是一个王朝最为忌讳的事情。储君是国之根基,将它根换了,无异于将整个国家都来了一次洗筋伐髓的剧变。对于有可能发出地一切变故。李世民都做好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是就目前来看,至少关内一带在二十大军的镇劾之下,还算安稳。

一君立,一君废,自古皆然。李诵带上了家眷,准备离开长安了。为了不扩大影响引起骚乱,他特别挑了个时间,在半夜离开长安城。守备长安九门的马燧,自然破例在半夜为他开启城门。

长安城开远门外,十里道亭边。

马燧亲自护送着太子,送到了这里。陆贽、王丕和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东宫的旧僚,也跟着送出了十里,依依不舍,泪染衣襟。李诵与他们执手相别,也颇有几分伤感。

“马大帅,陆先生,你们都回去吧。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诵面带微笑,对这些人说道,“小王感觉你们的一腔好意,自当铭记一生。”

陆贽浓眉紧锁黑须轻扬,凝重的拱手拜道:“太子……一路保重!”

“我已经不是太子了,是贤王。”李诵依旧面带微笑,说道:“陆先生,从今天起,你们要竭尽所能,辅佐我太子皇兄。他是英主,也是任人为贤的智者。相信你们在他地麾下,能立下更多功勋,不枉此生。马大帅,二位王先生,你们也要好好的效忠太子皇兄,为大唐尽到你们的职责。”

马燧等人纷纷拱起手来,与太子拜别。

正在此时,众人身后传来一片马蹄声响。回头望去,一彪黑衣墨甲的铁骑奔腾而来。领头的,是一个穿着亮白胡服地青年…………居然是新任太子!

“皇兄……”李诵愣住了。

李世民没有穿黄袍,一来是怕招摇,二来也是不想有炫耀刺激李诵的意思。他落下马来走到李诵身前,看了众人一眼,说道:“贤王就不把我当兄弟了么?大半夜地悄悄离开,也不派人通知一声。”

李诵拱起手来,说道:“皇兄有伤在身,再加上新进入主东宫,事务繁忙……臣弟,不敢打扰。半夜出城,也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骚乱。还请皇兄恕罪。”

“嗯……”李世民轻轻的点了点头,看了旁边众人一眼。马燧等人十分自觉的退后了许多步。

“李诵……”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直呼他的姓名。

李诵轻轻的怔了一怔,慌忙拱手道:“皇兄有何训诫?”

“此去西川,路途艰险关山阻隔,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到了西川,就写信来报个平安。我带来了一百名飞龙骑。他们都是在蜀道险地上驰骋惯了的人。我让他们护送你一家入蜀,也好有个向导和护卫。”李世民说着,将自己披在肩头的锦袍披风取了下来,说道,“蜀地湿气重,我们北方人去了,容易惹上湿气。这领锦袍。是我在成都地时候,汉王妃用东女国的手艺亲手为我裁制的,穿着很舒服,也很适用。今天,送给你。”

“这……万万不可。这是皇嫂送给皇兄的东西呀!”李诵连连摆手拒绝。

“来。穿上。”李世民坚持的亲手为他披在了肩头,并且系好了绦带。看了几眼,笑道:“很合体。我们兄弟二人,身裁还真是差不多。”

李诵略有些激动的说道:“愚弟……怎么能夺皇兄所爱之物?”

“没关系。你那皇嫂知道我是把东西送给了你,也不会说什么。大不了再为我裁制一领就是了。”李世民微笑说道。

李诵心中微微发怔。暗自想道:他明明知道,我对独孤氏的女人……有特殊地感情,还将这领袍子送给我。不得不说。你的确是有着非凡的器量和胸怀……唉,在这一点上,我是远远不如你的。你越是这样大度弘雅,我越不好意思再惦记着那个女人了。

“多谢皇兄。”李诵郑重的拱起手来,说道,“请代愚弟问候皇嫂和世子,祝他们一世平安。皇兄留步,愚弟就请告辞了。”

马燧等人看到李诵转身朝车上走去。也纷纷走上前来,拱手拜别:“贤王一路平安!”

“多谢诸位,请回吧!”李诵站在马车地车辕边,朝他们大声说道,“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一百名飞龙骑勇士。护送着李诵一家人的车驾,缓缓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马燧等人。有些尴尬的站在那里。李世民对他们笑了一笑,说道:“我们也都回去吧。别这么看着我,你以为我会怪你们么?恰恰相反,你们不忘故恩前来十里相送,我很佩服你们的忠义诚实。你们也不要担心贤王什么了。他到了蜀地,肯定会过得很好。”

马燧等人稍事松了一口气,拱手拜了下来:“多谢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李世民心中轻轻微笑了一声:听着还真是有些不太习惯了。

众人起身返回长安。李世民和独孤凡二骑走在前面,马燧等人跟在后方。

独孤凡现在已经是太子的帖身护卫了。为了照顾他地习惯,李世民请将作监的匠人,专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副盔甲。其中最特殊的,莫于是头盔了。原本明光甲头盔露出地面部皮肤就不太多,他那一副在面门上还盖了一层暗金色的薄甲,将面部遮挡了起来。虽然看上去依旧是冷漠的金属表情,但远不如以前那个青铜面具看上去那么冷酷和阴森了。每逢陪同太子出门,独孤凡就会穿上这一副铠甲从旁护卫。搞得现在整个长安城里的人,都把这个铁面将军当成了新任太子的标志物。

待离得众人稍远了一些,独孤凡瓮声说道:“你怎么不告诉李诵,他之前看上的那个独孤氏,也就是汉王妃的姐姐,其实是个男的?”

“有必要么?”李世民笑了一笑,“就让他心里留个念想好了,虽然只是毫无意义地念想。我要是说破,他就太难堪了。有时候,善良的谎言,也未尝不是好事。至少比告诉他残酷的事情,要有用一些。”

“你还真是无聊。”独孤凡没好气的顶了一句。他可没有因为眼前这个人的身份改变,而改变了自己地态度。依旧还是那副不冷不冷硬梆梆的样子。

李世民呵呵地笑了一声,拍马朝前奔去。独孤凡那一剑并没有伤到要害。加上他体格异于常人,这些日子下来,身体已经基本无恙。现在骑起马来,也没有了什么伤痛感。

径入长安,直到皇城。数道大门为他依次而开。东宫重明门前,新任东宫六率的大都督野诗良辅,像一尊黑神一样的矗立在大门边,雷声巨吼:“恭迎太子殿下回宫!”在他身后,数百名在此戍卫的飞龙骑将士,跟着一起大吼迎驾。

“辛苦了,野诗良辅。”李世民面带微笑,“还习惯这个差事么?”

野诗良辅呲牙裂齿的笑道:“能跟太子殿下在一起,什么样的差事都能习惯。东宫是个好地方哇,又大又漂亮,哈哈!”

李世民也呵呵的笑了几声,就准备骑马往里走。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将野诗良辅招手叫到了一边,说道:“你的小妖精呢?”

“呃……”野诗良辅顿时发窘了,嘿嘿笑了几声,说道:“太子也知道咱们的事儿啊?”

“少废话,快说啊?”李世民忍俊不禁想笑。

“带到长安了哩!”野诗良辅嘿嘿的低声笑道,“就在俺军营里。俺准备娶她过门儿了。”

“行。稍后我让武元衡替你们挑了日子,把事情给办了。”李世民笑道,“再赐你一栋宅子。怎么说,也是当大将军的人了么!”

“哈哈,多谢太子、多谢太子!”野诗良辅大喜过望,趴到地上就磕起头来。

“行了,起来吧。我们之间就不用讲这种客套了。”李世民说道,“继续去忙你的事情。”

“是,俺去了!”野诗良辅爬起身来,欢天喜地的跑到了城门边,对那些大头兵大声吼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殿下回宫了,小心伺候!”

“是!”众军士精神抖擞,吼声几乎震落了瓦片。野诗良辅开心的嘿嘿发笑。

第三卷 九鼎

第284章 羽翼渐丰

李诵退位让贤,朝廷的实权,毫无悬念的都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尽管如此,李世民也感觉有些举步维艰,处处棘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还从来没有正式的主理过朝务。离京几年,朝堂之上人员变化较大。几乎没有几个是他所熟悉的人。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要治国治民,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与仕人搞好关系。通过仕来帮忙。现在,李世民身边几乎聚集了当今大唐天下最优秀和最有实力的将军。可是文人仕子,却是寥寥可数。造成这样一个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来,他更多的是在征战中度过。在西川时倒是网罗了一些仕子,但特别出色的也就只有韦皋、薛存诚二人。韦皋留守西川,薛存诚与武元衡一起进了京。与之同来的,仅有杜黄裳和李景略二人。

对于这个现状,李世民感觉有些头疼。李适随时可以退位让太子监国,但前提是,李世民自己可以挑起这个担子来。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还有难道。遥想当年,秦王府里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精英栋梁,都位列其中,组成为了秦王最出色的智囊团。现如今,人丁的确是略显单薄了一点。

李世民,将眼光投向了前太子李诵留下来的太子崇文馆。

翰林院中的大学士们,是皇帝的智囊参谋团;而崇文馆,则是太子专用的人才幕僚储备中心了。

看来,李诵也是特别注重了这个方面。崇文馆里的人,不在少数。

李世民约齐了德高望重的李勉,和武元衡、薛存诚、杜黄裳、李景略等人,对崇文馆里的人,逐一比对考察。

李勉已经八十高寿,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几年。但他在朝中多年加上又是李氏皇亲。至颜真卿过后世,成了当仁不让的朝中泰斗,人皆仰望。李世民很庆幸,总算还有这样一个老师来帮助他。再加上曾在帝都当过仕官的杜黄裳和李景略,李世民要通过这些人详细了解崇文馆地这些人,倒是一点也不难了。

崇文馆里的学士,多达六十余人。良莠不齐。经过几天的比对考察,李世民会同李勉等人,挑选出了最为出色的一些人。

王丕与王叔文自然是不必说了。虽然外界对这二人评价不一,但他们都是前太子李诵最忠实的幕僚,能力与才华也不差。于公于私。李世民都没有将这二人弃之门外。再加上王叔文的棋艺出众,王丕写得一手好字,这都挺对李世民的胃口。这两个人,最先加入了新任太子地幕僚团。然后二人又一致举荐了韦执宜,一起加入。李世民自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更何况。韦执宜也是个很有政治主见和能耐的人。

在所有崇文馆学士中,名望最为卓著的,无疑是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此人是孔子的后代。博学多才最擅长辩论,为人儒雅而忠直,也颇得李世民地好感。本来这姓孔的老头子对于挤走了李诵的新任太子,并无好感甚至还托病不出,但李世民对他以礼相待亲自上门讨教,终于用一番诚意和自己腹中的韬略才学感化了孔巢父,让他答应了重新出仕。孔巢父身份地位特殊,他的出仕让天下仕人对太子地风评。顿时好了许多。长安城里的官员贵族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在其他的一些人当中,能力水平就有些参差不齐了。但是,在地理方面特长突出地两个人,特别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和兴趣。其中一个是贾耽。现年五十余岁。此人对地理颇有研究,喜爱钻研前人的地理著作。从四年前开始。就在着手画一副当今天下最为详尽的地图…………《海内华夷图》。地图不仅仅包括大唐的诸道州县,甚至还远至日本、回鹘、西域和南诏。另外还在编者与地图配套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这两样东西如果能够完成,将是一项壮举。且不说对天下的风土人情都会有个了解,今后行军用兵,也会大大受益。毕竟天时地利人和,一项也不可缺。而李吉甫所做的,与贾耽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也是莫逆之交。李吉甫喜欢研究水利、气候与地理,对大唐国内地各州县都作了许多考察和比对。包括风土人情水利天候甚至是兵力马匹部署,都做了详尽的考察和记载。

这样的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都是巨大的财富。李世民对贾耽和李吉甫大加赞赏和鼓励,将这两个特殊的人才也网罗到了自己身边。与此同时,崇文馆中三教九流地人物,不在少数。从历法到医学,从军事到农桑,都有涉及。虽然这些人的能力水平可能还有待提高,但至少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地基础。

所以,对于李诵留下来的崇文馆学士,李世民的做法是:照单全收。绝不让他们有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的感觉。与此同时,张榜结文招贤纳仕,但凡有一技之长或是学识出众,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来东宫自荐。与此同时,李世民也鼓励自己身边的人,多为自己举荐贤能之人,多多益善。举荐得好,必当赏赐;就算举荐不得当,也没有任何的惩罚。

东宫崇文馆,就像是一颗逐渐变亮的星辰,将太子的光芒撒向了华夏大地。从长安开始,天下的仕人学子和有志能人,如同过江之鲫向太子身边靠拢而去。

其实李诵当年,也曾费尽心力招揽名士能人。可他这个太子,完全没有李世民的霸道和胆魄。李诵虽然是李适的长子,但是他也不敢在自己的父皇面前做得太过明显了,不敢做出什么大的动作。就算招纳幕僚,也是谨小慎微生怕惹了自己那个多疑的父亲不高兴。现在李世民可就不同了,根本不必顾忌任何人的感受…………只管狮子大开口无比贪婪的招贤纳仕就是。招得越多,天下仕人对太子的评价就越好,自己地地位就越稳固,实力就越雄厚。他日登基之后。根基就越牢靠。

打天下要靠军马和将军,治天下和稳根基,还得是文人仕子们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李世民不仅仅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理国治世更是轻车熟路。他清楚的知道,现在是该和读书人搞好关系的时候了。

话说回来,不管崇文馆里的人和太子身边的亲近慕僚变得如何再多,武元衡与薛存诚。永远都是他最铁杆地心腹。许多的重大事件,李世民都是先找这二人商议。

入主东宫十天以后,李世民自己拟定了一份上表,拿出来请德高望重的李勉裁夺。

李勉虽然老态龙钟行动都不方便了,可是脑子还是很好使。眼睛看不清楚。李世民就亲自念给他听。

“什么,你让老夫当太子太师?”李逸听到一处地方,出声打断了李世民,连连摆手说道,“不行。老夫绝对不能堪当此任。至从颜老太师之后。朝中再无人敢担当此任。”

李世民以为李勉是在谦虚,笑道:“玄卿公,你本来就是我的恩师……这太子太师之职你不能胜任。那天底下就再没人能胜任了。”

“有。”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之外,李勉居然说得十分地肯定。

“谁?”李世民自然是有些疑惑。

“太子可曾听说过…………白衣宰相李泌?”李勉看着李世民,昏黄的眼睛里却是精光闪耀。

“有!”李世民说道,“我曾多次听说过此人。但是至从奉天之战后,他就隐匿不出了。此人堪称本朝第一奇人。从安史之乱起,数次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几位先帝与当今圣上。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之极,是名符其实的帝王之师。他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却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据说让次奉天保卫之战稍停之后,隐匿了多时的李泌曾出现在皇帝面前,对他说起了一些事情。可是后来,再没见他地人了。有人说,他已经得道升仙,或是隐居在名山大川之中不问世事。”

李勉却是呵呵的笑了起来:“这个老神棍,年龄比我还小一些,哪里会那么容易飞仙得道?李泌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不贪恋权势,总是激流涌退。这也是为什么这数十年来,任何一位皇帝都对他恩待有加地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此人绝对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说得最简单的,也是殿下最熟悉的…………此人在军事上的才能,就非同一般。当年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就放出了南风一扫胡尘净的豪言,并且真的对朝廷提出了剿灭安史叛军地战略和战术。郭子仪等人也正是听了他的计谋,屡战屡胜最终才会成功。关于他为何在奉天之战后再不出现……还有一段密闻,知道的人并不是太多。当时,圣上担心身边无人可与殿下抗衡,无论如何也不许李泌再度辞隐。于是,下旨强令身在道门的李泌吃肉、娶妻。没多久,李泌就借死而遁。”

李世民大感惊异:“恩师又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李勉呵呵地大笑:“当然是那个死道友自己告诉我的!”

“啊?”李世民惊喜过望,“这么说,恩师知道李泌现在身在何处?”

李勉拄着拐仗,抚着长须呵呵地长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李世民听到此话,顿时大喜过望。心下一寻思,莫非李泌就在李勉家中?!

正要往旁边的侧厅里搜寻一番,突然就听到书房侧堂的雅室里,传来一阵爽朗而苍劲的大笑:“玄卿公啊玄卿公,想不到你清善一世,临死了也要出卖我这个朋友!”

语音未必,雅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白色的身影出现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这人,想必就是李泌了?李世民心中暗自惊叹:果然是修道之人,有神仙之态啊!

但见这人,头上束一领长冠,须发皆白,面色红润饱满。眼睛清澈眼神睿智,神色悠闲而又飘逸。身上穿着一袭白衣道袍,手执一根青烟拂尘,正施施然的朝李世民和李勉走来。

“贫道李泌,见过太子殿下千岁。”李泌轻扬拂尘拱手施礼,不卑不亢。

李世民连忙道:“先生快快免礼!请坐!”

李勉在一旁呵呵的笑道:“太子,称呼他先生恐怕略有不妥。他现在可是名符其实的南岳道士,这一次云游到了帝都,我好不容易才留下来的。就差动用麻绳将他捆住了。”

三人都呵呵的笑了起来。

一番畅谈下来,李世民感觉这个李泌,果然是个非常之人,神思敏捷学识渊搏,温文而雅字字珠矶,果然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谈到深处,李世民也忍不住问起了李泌这个问题:“敢问先生,当年为何要辞别皇帝,隐居世外?”

“呵呵…………”李泌失声长笑,看着李勉说道,“玄卿公,你写了八封信力劝我回来……就是为了回答当今太子的这个问题么?”

“那你就回答吧。”李勉笑容可掬,也有些兴灾乐祸的看着李泌。

第三卷 九鼎

第285章 仙人指路

李世民兴致勃勃的洗耳恭听,李泌却是笑呵呵的抚弄着亮白的长须,闭口不言。

李勉看到这个状况,在一旁打破了僵局,笑着说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竟未休。当时皇帝力邀李大仙人留下来,可他清楚的知道,朝堂之上的那些人诸如卢杞之流,是容不下他的。更何况,他就是这样的性子,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在劝说了皇帝一番言语之后,便翩然离去。虽然皇帝也知道他是借死而遁,也没敢去为难他。毕竟,四朝皇帝以来,他一直都是这样,谁也留他不得。”

李泌呵呵的笑了起来:“事情没有你所说的那么严重。当时我就是害怕皇帝逼我吃肉娶妻罢了。”

三人都笑了起来。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毕竟当今皇帝还没有退位呢。事关一些皇帝颜面的事情,还是不要提起的好。其实之前李勉就有说到过一些了,那就是皇帝担心自己身边没有能够匹敌汉王的人物,想强留李泌。可李泌似乎没什么兴趣帮皇帝干这样的事情,于是拂袖而去了。

李世民的心中,自然对这个奇人生出了好感来。看得出,李勉也是想在自己归天之前,介绍一个好先生给太子。而这个最佳人选,非李泌莫属。

可问题是……这个神仙样的人物,愿意么?

李世民静静的看着李泌,眼神中流露出些许期待。

李勉是条老人精,这时候不失时机的说道:“李大仙人,你看看太子的眼神……是不是伯乐遇到了良马的那副样子呢?”

李泌也不尴尬,呵呵一笑说道:“贫道不过是白衣山人罢了,可不是什么良马。太子殿下身边,如武元衡、薛存诚这样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也不在少数了。贫道也没必要来沾什么荤腥。”

李世民听到这话。未必略微有些失望,但他没想就如此放弃,趁热打铁的说道:“先生腹蕴良谋智吐天机,岂是我等这些凡夫俗子所能比拟的?现今天下未定民生不乐,先生难道忍心袖手旁观吗?请先生一定要为我指点迷津!”

“呵呵,太子殿下实在是太过谦虚了。”李泌笑呵呵地说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对太子殿下细心的观察。如果贫道这双浑花老眼没有看错的话……太子殿下,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明君英主。殿下文韬武略智珠在握,胸怀天下志比天高,早晚必当成就大业。其功绩,或许不会输给本朝太宗皇帝呀!”

李世民心中微微一笑。拱手道:“先生太过谬赞了!”他心里清楚,像李泌这样的人,虽然隐身化外,但一直有一颗报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要不然,这数十年来历经四朝。他也不会频繁的为大唐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了。他这次在自己入主东宫之后来到长安,肯定是有深意。

不出李世民地预料,闲聊客套了一阵以后。李泌话锋一转,说道:“眼下大唐虽然沉疴在身顽疾深重,但也并非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以殿下的雄才伟略,只要用人得法、制事得策,也不难重振大唐声威,光复往日辉煌气象。

李世民屏气凝神认真的拱手说道:“请先生点拨教诲,学生洗耳恭听。”

“呵呵,太子实在是太过谦虚了。贫道何德何能。敢当太子殿下的先生?”李泌谦虚了一阵,也不矫情了,娓娓说道:“贫道想问一问太子,殿下以为如今之大唐,最大的症结在于哪里?”

李世民略作思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