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谜-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渤隽舜铡
一上甲板,就见眼前长长的江道蜿蜒向前,江道两岸,悬崖峭壁高耸而立,形成逐渐向前收拢夹紧的视觉效果。岩壁灰黄,偶有植物覆盖,嶙峋陡峭,怪状奇形。
江风吹拂沈绥衣袍,她看到不远处凭栏处,张若菡正静立观景,无涯、千鹤并未服侍在侧。沈绥脚步不由自主地走向她,在她身旁站定。张若菡微微偏头,悄悄乜了她一眼,视线再度移回两岸江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沈绥笑着念道。
“看来,沈司直很喜欢李太白的诗。”张若菡也笑了。
身后响起了裴耀卿的呼唤声:
“伯昭兄弟,回舱里罢,船只颠簸,这甲板上不安全。”裴耀卿长髯被吹得乱飞,一脸迷乱地说道。他身侧的柳直也点头附和,他们身后,所有官员都跟出来了。
“诸位回舱吧,沈某想在甲板上看看,或许能有所启发。”沈绥回身,拱手说道。
裴耀卿还待再劝,忽的,一旁的刘玉成突然指着不远处崖壁之上出现的某种奇景,惊道:
“那是何物?可是棺椁?”
沈绥回身去看,只见江道拐弯处,崖壁之上,缓缓有漆黑的长条状什物出现在眼前。这些长条状什物以一种不规则的形状分部在崖壁之上,或似阶梯,或似棋盘,最初零散,随着船行深入,逐渐密密麻麻起来。
沈绥笑了,道:
“刘员外郎说得没错,那正是棺椁,是僰人悬棺。”
刘玉成只觉鸡皮泛起,头皮发麻,一句话脱口而出:
“巫蛮,真是邪恶至极。”
作者有话要说: 悬棺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普遍流行于川、滇、黔、湘、桂、粤、浙、赣、闽、皖、鄂等地。即便放在现代来看,也是十分的不可思议。在当时的唐人眼中,特别是中原人眼中,是非常邪恶的。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中原地区,入土为安才是最正确的葬式。视死如生,厚葬大葬,是最为普遍的思想。佛教的火葬都曾让中原老百姓难以接受,为此花费了数百年才逐渐融入。将棺材钉在崖壁之上,对于古代中原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第四十二章
听刘玉成说出这样一句话; 沈绥眉头一皱; 刚要开口; 身旁却有清冷的女声抢在她之前响起:
“邪恶?刘员外郎何出此言?”
沈绥扭头看向张若菡; 心中有些许吃惊,她没有想到; 张若菡竟然会在此时站出来说话。
不止她没想到,刘玉成自己也未曾想到; 他对这位张三娘子有些本能的畏惧; 也不知这畏惧从何而来。不过他还是挺直了腰板; 说道:
“不论是儒家典籍,还是南齐郭璞《葬经》之上; 都将葬制说得很明白。葬着; 藏也,乘生气也。入土为安,封土立碑; 才是正统。如此将棺椁挂在青天白日之下,阴阳失衡; 败坏风水; 岂不是大邪大凶之兆?”
张若菡回道:
“刘员外郎此言差矣; 您说的是中原万民的传统葬式,而非南方僰人的葬俗。您不该用中原人的风俗习惯去看待僰人的传统。”
“哼,所以某才说南蛮无礼,不当归入我华夏之列。何谓华夏?章服之美为华、礼仪之大为夏,这两点; 这些南蛮何曾有过?即便归入了版图,也多异心。那爨人可不就是如此吗?”刘玉成嗤之以鼻。
“以刘员外郎之言,莫不是我大唐国土之上,所有异邦异族之人,都有异心,都该赶出大唐?”张若菡冷冷反问道。
刘玉成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张若菡进一步道:
“那么,我想我大唐也该换主了,想来圣人身上还流着北戎之血,圣人是不是也该有二心?”
刘玉成脸色铁青,吓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休要胡说,我…我不是那个意思……你,你这是栽赃!”
沈绥笑呵呵出来打圆场:
“东灵兄,张三娘子也不是要栽赃你,她只是举了个例子,反驳一下你论述中的漏洞。我大唐威武赫赫,万邦来朝,立国这许多年来,多少异邦异族臣服,在大唐境内定居生活。如今,他们都是我大唐天子的子民,都该受到我大唐的爱护。只要他们认同我华夏主流的文化,并无不臣之心,就当宽容待之。各个异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咱们也当尊重不是吗?”
沈绥这话说得熨帖,让在场不少人心中舒服了不少。其实,在场不少官员,都是南方人,张若菡之所以会反驳刘玉成,是因为她也是南方人,她家乡是韶州曲江,那可真的是大唐最南端了。在韶州,也有悬棺的葬俗,听闻刘玉成这般无礼谩骂,张若菡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立刻反唇相讥。
刘玉成很不悦,鼻子里哼了一声,拂袖而去。沈绥暗暗摇头,心道:本以为这刘玉成是个有城府的人,却没想到一趟旅行就让他露了马脚,心胸狭隘,官威十足,又太过以自己山东门阀的身份自傲,此人不足为患。
裴耀卿与刘玉成则完全不同,他兴致勃勃地望着崖壁之上的悬棺,问道:
“真是不可思议,这些棺椁是如何被放上去的?”
沈绥道:
“某猜想,或许是从上方吊下来的。事先在崖壁内钉入木桩,再用绞车、滑轮降下棺椁。”
“沈司直说得太轻巧了。据若菡所知,这些棺椁都是沉香木所制,每一具都重达十石以上,下吊之绳索需要有多么坚实?下吊时,又如何引导棺木抵达木桩之上。还有,如何在崖壁上凿孔,将木桩钉入?这些都是非常耗费功夫的。在僰人之中,这也是贵族的葬式,普通人用不起。”张若菡道。
沈绥觉得今日张若菡似乎有些咄咄逼人,不过她还是笑着点头,承认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为何僰人要将棺椁高高悬起,这有什么说法吗?”裴耀卿又问。
“这当中包含着一种升仙的象征意味。”张若菡解释道,“《太平寰宇记》中云:此乃仙人葬骨处。对于僰人来说,生前他们生活在大山之中,依靠山之神而存,身后‘死不落土’,贴崖壁而葬,就能更为亲近山神,接近通天之路。此外,僰人崇石,他们向岩石祈求安康多子,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葬俗。”
“呵呵呵呵……”裴耀卿笑起来,“张三娘子今日真是让裴某大开眼界。三娘子之博学,裴某拍马不及,实在佩服。”
张若菡微微福了福身子,谦逊道:
“裴侍郎谬赞了,若菡也不过因为出身原因,对这些有所了解。偏门末学,难登大雅之堂。”
不等裴耀卿回答,沈绥就道:“何谓偏门末学?沈某以为,这世上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值得去了解学习的。学术不得分高低,知识不分贵贱。”
“说得好!”裴耀卿赞道,“伯昭兄弟所言深入我心,我所学河道水利,山川泊泽,也被认作是偏学,然此关乎举国之民生大计。就说我们此番从长安来到夔州,若不是走了水路,怕又得耽误不少时日。这运输交通,南北往来,东西交流,何曾少得了水利?”
“哈哈哈,裴侍郎莫要激动。圣人其实还是很看重这方面的,此番派你出来视察水利,可不正是存了重视天下水道之心吗?”沈绥道。
“确实,圣人英明,也是我辈之福。”裴耀卿眉开眼笑。
柳直回身和其余官员们对视一眼,每人脸上都写着不言而明的意会。中央官可真是不一般,张口闭口的就是天下大计。他们这些地方官,只盼能赶紧解决眼下的问题,其余都好说。否则,这一整年兢兢业业的忙碌,瞬间就灰飞烟灭,他们的政绩考核,就全部随着朱元茂这一落水,抛入了滚滚黄涛之中。
张若菡不习惯身处太多人之中,率先告辞回舱。沈绥与诸位官员在甲板上聊了一会儿,水流果真湍急起来,甲板上左右摇晃,确实有些站立不稳,为保安全,诸位官员再次下入舱中。沈绥滞留在后,最后望了一眼崖壁之上的悬棺,眼中透着若有所思。
会议已散,沈绥回房休憩,沈缙、忽陀和蓝鸲正在房中等她。再过不多时,就该用午食了。沈绥刚入房中,就询问沈缙肚子饿不饿,想吃点什么。沈缙摇头,只说不饿,沈绥见她面色苍白了几分,知道她又晕船了。
蓝鸲取了药膏涂抹在沈缙的太阳穴与眉心之上,缓解她晕船的状况。
身后响起了敲门声,沈绥走去开门,就见千鹤站在门口,手中还拿着一个白瓷瓶子。
“千鹤君?快请进。”沈绥有些惊奇,没想到这位盲女会主动找过来。
然而千鹤只是站在门口,并未跨步进门,她将手中瓷瓶递了过来,道:
“这是我们东瀛人用的晕船药,海上航行时每隔两个时辰服一颗,很有效。给二郎服下罢,能缓解他的症状。”
沈绥接过瓷瓶,看着她,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千鹤送完药,转身便走,等她快要消失在走廊尽头,沈绥才喊道:
“多谢!”
千鹤顿住脚步,侧过身子,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快步离开。
沈绥关上门,打开瓷瓶塞子,道出几粒药丸,放在鼻下闻了闻,自己抓了一颗放进嘴里,一股清新提神的薄荷味,甚为辛辣,眩晕恶心的感觉顿时去除,使得她精神为之一振。
“嗯~~感觉不错。”沈绥拿起一颗药丸,喂进沈缙口中,看着沈缙俊俏的五官因为辛辣味缩成一团,她哈哈大笑。
“好点了吗?琴奴。”沈绥问。
沈缙点了点头。
沈绥望着她的目光渐渐幽深,说道:
“你和千鹤,莫不是……”
沈缙面色泛红,连忙摇头否认。
“不是?你或许不是,但她不知道,她只知道你是男子,或许她已经爱慕上你了。”
沈缙还是摇了摇头,但神情却有些迷茫,也不似第一次那般急切否认了了。
“你喜欢她吗?琴奴。”沈绥笑着问妹妹。
【我……我不知道……】沈缙从未体验过喜欢人的感觉,她自己也不清楚是否对源千鹤有异样的感觉。虽然她自己的亲姐姐,喜欢的是女子,但并不代表女子喜欢女子在她眼中就成了正常的事。这世上大部分人,都遵循着男女结合的寻常规律。她未知自己是寻常还是特别,只觉这辈子都不该去喜欢一个人,因为那会给别人带来拖累,想到此,不由心口酸涩难抑。
“琴奴,你我如今并不自由。但这不代表着你必须束缚自己的感情,你若喜欢一个人,便尽情去欢喜她,情感可以无止境,但行为上要克制。”
沈缙忽然笑了,道:
【阿姊,这便是你对莲婢姐姐的态度吗?】
沈绥面上泛红,岔开话题道:
“不提我的事,现在说的是你。我说的话,你可明白?”
沈缙点头,然后问道:
【阿姊,女子喜欢女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沈绥语塞,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沈缙看到阿姊那一双漆黑的眸子里闪烁着迷人的星芒,流动着醉人的情愫,这不由让她也脸红心跳起来。
“那是一种,你想把她揉进骨血里的感觉。”
说完这句话,沈绥只觉得脸上烧得慌,站起身来,略有些尴尬道:
“我去……帮你拿些吃食。”
说着就转身往外走,蓝鸲赶上前,想说吃食自己去拿便好,不能劳门主亲自动手。结果半途就被忽陀一把拉住,忽陀面上扬起一种古怪的笑容,悄声道:
“大郎不好意思了,你就给她个机会,出去放松一下。”
“噗。”蓝鸲差点没笑出来,她们门主在二郎面前不好意思,她还是第一次见,真是稀奇。
然而沈绥刚打开门,就愣住了,因为张若菡就带着无涯站在门口。任沈绥心理素质再好,此刻也被惊了一跳,全身血液都凝固了。面上红晕瞬间褪去,苍白下来,她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方才与琴奴之间的对话,她的声音很小,琴奴干脆就说不出声来,哪怕张若菡在外站了一会儿,应当也听不见什么,犹是如此,心中依旧七上八下。
“莲婢,可有事?”沈绥强作镇定,问道。
“我有些事想与义兄谈,义兄可许我进去?”
“快请进罢。”沈绥让开身子,让张若菡进来。她心中思忖,看这个架势,张若菡似乎是为了别的什么事而来,而不是再次来逼迫她吐露身份,当不用太过担心。
果不其然,张若菡刚坐定,就开口道:
“有一件关于晋国公主之事,一直埋藏在若菡心中多时,今日想说与义兄而知。若菡知道义兄聪颖,盼望义兄可祝我一臂之力。”
作者有话要说: 大郎你这思春思的,直接把思春对象召唤来了,2333333
第四十三章
闻言; 沈缙目光望向张若菡; 眼里有些许讶异。忽陀和蓝鸲面面相觑; 不知自己是应该留在此处; 还是该退下。好在沈绥给了他们一个眼神,让他们稍安勿躁。
沈绥心中有预感; 张若菡或许对于李瑾月堕马一事知道些什么。她神情镇定,语调沉稳:
“莲婢有什么事尽管说; 只要愚兄力所能及; 定不辞。”
张若菡抬眸看她; 忽而笑了,道:
“义兄就不想先听听是什么事; 再答应不迟?”
沈绥知道她是指什么; 毕竟事关晋国公主,稍有政治敏感之人,都该慎重。什么都不清楚就满口答应; 确实欠考虑了。但是沈绥却笑而答道:
“我沈绥不过一卑微小官,力所能及之事有限。想来; 莲婢也不会陷愚兄于危险之境地。既然你我已然结为金兰; 我自当守义; 为义妹伸出援手。”
她这话说得狡猾,张若菡嘴角笑意谑冷,也不揭穿,继而说道:
“多谢义兄仗义。想必义兄对公主堕马一事也是心存疑心,这些时日; 若菡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说与义兄知晓,助我解惑。”
沈绥点头,示意张若菡继续。张若菡道: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我离开长安之前,我曾收到一封密信。这封密信是千鹤早些时候从扶风法门寺方丈住持那里带给我的。写信人警告我,在不久的将来,晋国公主或许会遭遇暗害,已经有两家暗杀组织将目标指向她。我看完信后,立刻将信烧毁了。
说实话,当时我对此信的内容持怀疑态度,我本一个半出家的人,与世无争,我实在想不出来,什么人会将密信送到法门寺,再托法门寺转交给我。除非,这个人觉得长安城中除了我之外,谁都不可信,才会决定如此弯弯绕绕地将信传给我,此外,写信人应当很清楚我与晋国公主以及法门寺的渊源。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从旁观察长安城中的动态,以及晋国公主的动态,一切正常,我并未看出有任何的杀机。但这件事始终使我放心不下,在我离开长安之前,我让无涯给公主府送了一封密信,也是警告她有人要对她不利,让她小心。
此后,我离开长安,没过多久,公主果真出事了。
我不知道公主此番是真的被人暗害了,还是确实是她自己不慎堕马,此事权且搁置。我现在最为疑惑的是,给我送信之人究竟是谁?从信上我看不出什么蛛丝马迹,他的字迹寻常无特点,没有用印,纸张、用墨也都是最寻常不过。”
“莲婢的意思是,要我帮忙查明这位写信人的身份?”沈绥问。
张若菡点头。
“愚兄现在十分好奇一个问题,莲婢为何早不提此事,晚不提此事,偏偏挑了这样一个时间点告知于我?”沈绥的笑容有些意味深长。
张若菡沉默了片刻,一双清眸渐似幽深,轻声道出一句话:
“因为自从上了这艘船,我就感觉,写信人似乎就在这艘船上。”
沈绥双眸缓缓瞪大,张若菡的答案还真的有些出乎她意料。而沈缙、忽陀和蓝鸲更是鸡皮直竖,只觉张若菡那清寒的语调好似幽冥地府之音,让人脊背发凉,不寒而栗。
“这感觉从何而来?可不能毫无根据。”沈绥身子前倾,蹙眉说道。
“既然是感觉,又如何能说得有根有据?”张若菡反问道,“若菡只能说,这样的感觉是刚才突然出现的。就在诸位官员们都在甲板之上时,若菡感觉某个人似乎一直在盯着我看,但当我仔细观察时,那视线却又消失了。此外,若菡唯一能找到的一点蛛丝马迹,就是送信人将信装入了锦囊之内。那锦囊上绣着海棠花,属于蜀绣的手法。而若菡注意到,甲板之上有三位官员腰间佩戴有蜀绣锦囊。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郝冶、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仲远、荆南节度府司马江腾。”
说着,张若菡从袖袋中取出了一个锦囊,递给了沈绥。沈绥接过,拿在眼前端看,海棠花外一只翩蝶飞舞,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色彩艳丽,确实是蜀绣的特色。
“信纸我已烧毁,只有这个锦囊我留了下来。”张若菡补充道。
沈绥思索片刻道:
“莲婢,这件事确实缺乏依据。首先蜀锦名满天下,各地流通,巴蜀一地更是普及,根本不能以此而作怀疑。其次,甲板之上有人盯着你看,或许也不甚奇怪,毕竟你在咱们之中显得比较突出,难免会惹人瞩目。莲婢,愚兄觉得,你或许是过虑了。”
张若菡没有在第一时间内答话,一双清眸盯着沈绥,眼里流淌着不知名的情绪。沈绥亦是沉默以对,一时间,屋内陷入了莫名的寂静之中。
半晌,张若菡开口道:
“若菡知道义兄非常依赖理智思考,任何事物,必须有关有联,有依有据,串成一条线,使得内部自洽,才能让你信服。猜测、感觉这些虚情一律不能让你信服。也罢,既然义兄不相信若菡的判断,若菡就只能自己来查了。”
说着她站起身来,无涯连忙上前一步相扶。
“且慢!”沈绥站起身来,抬手说道。她抿了抿唇,道:
“愚兄既已答应帮助你查此事,自会尽我所能。莲婢,你先坐下,咱们再细谈。”
张若菡嘴角颤抖了一下,面色如常,回身一福,道:
“多谢伯昭义兄。”
张若菡坐回原位,沈绥则来回踱了两步,她思索了片刻道:
“莲婢,你对公主堕马一事怎么看?她是真的不慎,还是为人所害。”
张若菡垂眉低眼,忽而道:
“若菡只能说猜测和感觉,义兄要听吗?”
沈绥:“……”
莲婢姐姐,你就怼我吧,某人心里怨念。
张若菡见她一脸吃瘪,不由笑了,道:
“若菡以为都不是,这或许是公主自己演的一出戏。”
“哦?”沈绥来了兴趣。
“公主是聪明人,若菡既已警告过她,她便当有所防范。太子与公主打猎,应当是在皇家围场之中。禁军守备森严,外人轻易不得入。消息上语焉不详,并未详说堕马的经过。但是以公主的身手,想要让她堕马何其难?眼下,太子与公主之间可谓融洽,二人并无任何利害关系,公主也始终被认为是太子一党。有公主在,太子可谓是掌控着不弱的兵权。有些居心叵测之人,想要折去太子这个强劲的羽翼,动机是有的。但是,在太子与公主一同打猎时出手,未免有些太过不智。以这种方式离间太子和公主,亦或是嫁祸太子,愚蠢透顶,想来居心叵测之人也不会这么去做。如此一来,外人暗害、公主不慎的可能性都比较小。我猜测,或许是公主想要利用这次事件,刺激一下背后之人,或许能让背后之人露出马脚,亦或畏手畏脚,近期之内不敢再动手,这是一招先发制人,转危为安之策。”
沈绥点头,笑道:“莲婢分析得很有道理,愚兄也是这么想的。”
说完这句话,沈绥总觉得有种附庸的嫌疑,于是补充道:
“我之所以要询问莲婢对公主堕马一事的看法,主要是想看看这事件背后,有什么人有可能牵涉其中。莲婢,你我是金兰兄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便关上门来,直言相告。
有可能暗害公主之居心叵测之人,嫌疑最大者非武惠妃一党莫属。如果有人事先知晓公主即将被暗害一事,那也有极大的可能性与武惠妃一党走得很近,或者干脆就是其党朋。武惠妃出身文水武氏,她的姑祖母是武皇。武氏掌控的地方,除却并州之外,还有其父武攸止任职的绛州、武皇之父武士彠曾经任职过的利州,利州也是唯一位处巴蜀之地的关联点。此三地,再加长安、洛阳两地,乃是武氏势力盘根错节的地方。虽然圣人登基以来,已经扫除了众多武氏留下的隐患,但依然不能说根除。
假设莲婢你的感觉是正确的,这艘船上确实有写信人,或者说得更宽泛一些——知情人。那么我就必须调查这些官员们的履历过往,以及最近的行踪,看看他们是否真的与武氏有关联。”
“伯昭义兄说得正是。”张若菡若有所思地点头道,“若菡也觉得必须要查清官员们的履历过往,才能谈下一步的事。”
“莲婢……”沈绥苦笑道,“愚兄可不是万能的啊,你可不能盲信那虚妄名号,甚么雪刀明断,我也得在能力范围之内去查。你说,这么多人,这要查……也未免太困难了罢。”
张若菡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微笑,道:
“若菡相信伯昭义兄的能力,查清楚三五个官员的履历以及近三个月来的行踪过往,当不是甚么难事。不是吗?”
沈绥哑然,蹙眉看着她。
张若菡起身,再度福了福身子,道:
“想必也快到案发地了,若菡不打扰义兄,这便告辞了。”
说罢,领着无涯出了房门,很快离去。
【阿姊,莲婢姐姐莫不是已经知晓千羽门的事了?】房里安静了片刻,沈缙摇了摇铃铛,然后对看过来的沈绥说道。
沈绥苦笑一声,道:
“或许吧,这一路走来,我们没少投宿归雁驿,或许是什么地方穿帮了。她太聪明了,我早知道瞒不了多久的。”
“我没想到,张三娘子居然会对千羽门有所了解。”蓝鸲说道。
“或许不是她了解,而是另外有人了解。”说这话时,沈绥看向沈缙,言下之意不言而明。
沈缙眼眸霎了一下,笼上一层阴翳。
就在此时,门扉再度被敲响,沈绥再度前去开门,就见柳直站在门口,道:
“伯昭兄弟,咱们到现在的打捞点了,你是跟我上去看看,还是先用午食?”
“不吃了,这就走。忽陀、蓝鸲,你们照看二郎用午食,不必等我了。”飞快地叮嘱完,沈绥撩起袍摆,一步跨出了门扉,与柳直联袂而去。
一上甲板,就见绵绵黄涛之上,桅杆林立,旌旗飘扬,大量官船军船,以及一些小的民间捕鱼舢板,占据了大片的江面,有水性极好之人,正在水中凫泅,时而扎入水中探看,但水中的泥沙含量太高,如此搜索,效率低下。远处的下游,隐约能看见两岸间拉了一道网,也有水性好的渔民在水中沉浮,不断扯网拉线,将捞上来的江鱼在网的另一边放生。
“我等在几段江面之上都拉了网,不间断地进行打捞,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收获。根据朱元茂失踪的时间,以及当时的船速,还有船上船工的证言,我们推测朱大都督很有可能落入了这附近五十里的江中。”柳直站在沈绥身侧说道,此时甲板上,官员们再度齐聚,沈绥反倒是最后来的了。
沈绥点头,她的目光落在右舷已然十分靠近他们所乘船只的一艘官船,船工正在给两艘船之间架搭板,一位身着绛色圆领袍,头戴幞头的老者,年虽老,一身风华不减,正站在甲板上,向他们这边拱手作揖,官员们全部诚惶诚恐地还礼,沈绥也拱手弯腰,心中感叹:
这便是文坛领袖张道济啊……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小书的爷爷过世了,谈不上多悲伤,但心里空落落的。老一辈的离去,也代表着我辈已然年长。岁月不饶人,因循心所诚。生而不带来,死亦不带走,万般皆虚妄,唯有情是真。愿诸位,都岁月静好,一世长安。
第四十四章
沈绥还记得自己早年间读书时; 曾专门研究过张道济的文风和主张; 当时他就已经是声名极盛的文坛领袖; 圣人赞他:当朝师表; 一代词宗。时人将其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早年制科考试时,策论天下第一。中第后不过五年; 就进入凤阁成为舍人。宦海沉浮,他的仕途在圣人登基后走入巅峰。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丞相、集贤殿知院事、上柱国、燕国公; 这些名号震慑世人。他一手创办丽正书院; 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成为天下学子膜拜的对象。
当这位文宗踏着搭板走到众人所在的这艘船上时,所有官员皆向他躬身作揖; 称一声:
“张公。”
他虽已罢官; 但依旧是天下士人的楷模。
“诸位莫要多礼,某听闻,朝廷三司派了人来; 是哪几位?”张说虽然德高望重,举手投足却谦逊有礼。
沈绥和裴耀卿、刘玉成连忙上前一步再度施礼; 做自我介绍。
“焕之; 东灵; 真是许久不见了。”张说显然是识得这二者的。
“张公,进来可安?”裴耀卿作为代表说话。
“呵呵呵,瞧我这幅模样,可称得上安?”张说笑道,话语却有几分苦涩。
裴耀卿与刘玉成不知该如何答话; 瞧着张说比之以往憔悴苍老许多的容颜,心中多少有些唇亡齿寒、兔死狗烹的凄徨。当年张公是何等风光,却一夜之间荣耀尽失,这或许也是他们仕途终点的写照。为官不易,伴君艰难。
张说却并未再为难此二人,而是将目光转向沈绥。瞧着这位风华绝佳的青年,他笑了,眼底有着欣赏和感怀:
“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雪刀明断沈伯昭沈司直罢。”
“末学不敢当。”沈绥躬身施礼,谦逊道。身上的气质,却给张说一种不卑不亢之感。
“好。”张说笑着赞道,“丰神俊秀,清风有骨,是大好的青年。你也不必过度谦虚,那慈恩案我是有所耳闻的,能在短时间内就破了这样一起复杂又无头绪的案子,足以说明你的能力。只是,我不得不说,这起案子,或许比慈恩案更加诡秘,让人困惑又心寒。”
刘玉成问道:
“张公何出此言?”
张说望着船舷外滚滚黄涛,叹口气道:
“我身份特殊,是案发的当事人。元茂当时就与我一道在甲板上饮酒,他的失踪,对我来说是极不可思议之事。三位,我的话,只是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莫要尽信,也莫要因我的身份而有所顾忌。我知道我身上有很重的嫌疑,三位当谨慎待之。”
“我等自当秉公办案。”资历最老的裴耀卿表态道。刘玉成心中有些不以为然,他实在想不出,张道济到底有什么动机杀害朱元茂,他相信朱元茂多半是醉酒失足落水。这案子,又有何复杂?
张说凭栏望江,缓缓叙述道:
“正月十三日,元茂朝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