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谜-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罪的内侍。原本,内侍省只管理内侍,宫娥是尚宫局管理的。但是因为武惠妃案的仆从们不分男女,均被圣人委托给高力士调查,故而珠镜殿内的宫娥也都被关押在此。
当沈绥进入地牢时,被这里的阴暗寒冷刺激得鸡皮竖起。这里真是异常寒冷,相比外界炎热的夏季温度,这里简直宛如冬日。
夏绮被关押在最靠里面的一间牢房内,与其余五名宫女关在一起,其中也包括冬绫。沈绥单独提审了她,王内侍给她们安排了一间牢房守卫的班房。二人落座,王内侍便退了出去。
沈绥笑眯眯地看着眼前垂首不语,双手纠缠着衣摆布料的年轻宫女。片刻后,开口道:
“不必紧张,我来就是想询问几个简单的问题。”
夏绮点了点头,然而沈绥看得出来她精神异常紧张,表现很是反常。
“你是哪里人?”沈绥问。
夏绮似乎有些意外,愣了片刻,小声回答道:“奴婢是武州人。”
“武州……啊,陇右人士。”沈绥笑道。
“嗯。”夏绮又紧张地点点头。
“进宫多少年了?”
“回官人,五年了。”
“那倒不算久,瞧你年纪也不大,入宫时怕是还很小吧。”
“嗯,入宫时年方十二。”
“家中还有什么人在?”
“家中高堂都在,只是兄长烂赌,输光家中财产,奴婢才不得已入宫,换几分打赏,寄给家中度日。”夏绮说起此事,话倒是多了几分,显然她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你兄长现在何处高就?”
夏绮抿了抿唇,摇了摇头道:“终日里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可方便问问令尊在何处高就?”
“家父……乃陇右军中一名低阶军官,无名之辈,说出来官人定也不知。”夏绮迟疑道。她大概很疑惑沈绥为何问了这么多关于她自己的私事。
沈绥忽而笑道:“若是你将前日晚间珠镜殿内发生之事如实告诉我,我可保证接你一家人出陇右,在安全之处定居,还可安排给你兄长一份养活家里的差事,每月还贴补你们家两贯钱,你看如何?”
夏绮面色苍白地看着她,半晌才结结巴巴道:“奴婢……奴婢什么也不知……官人为何要说这样的话?”
“你若担忧自己性命安危,我也可渡你出宫与家人团聚。如何?”沈绥没有回答她,反倒是补充道。
“奴婢真的……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官人,那晚的事,您不是都问过冬绫姐姐了吗?”
沈绥不说话,只是笑着看着她。夏绮面上的汗水,在阴寒的地牢中滚滚而下,瞧上去仿佛被人当头泼了一盆水般夸张。
“你不相信我也很正常,毕竟我都是空口许诺,也全无凭证。不过,你家就在武州坝子县的县城中居住,城东澜石桥畔第三条街第五户人家。家中也算有一处别致的小宅院,生活并不很拮据,也不依靠你在宫中的工钱与打赏过活。你兄长早年间确实烂赌,但眼下已经痛改前非,供职于武州折冲府。你父亲原本是武州折冲府一名团营校尉,深受爱戴,退伍时还被长官安排了军中闲职,每月都可领到俸禄。早年间你入宫,也确实是因为那段时间你家中很困难,目下你距离到年龄出宫也没有几年时间了,家中又一切都好,卷入宫廷争斗可是非常不明智的,你想清楚了,到底是继续为你的上级做事,还是听从我的话,将实情告知于我。”
夏绮仿佛垮掉了一般,周身失去了力气,连坐都坐不稳了。她颤抖着身躯,最终颓然道:
“大约三月前,娘娘用的胭脂水粉更换了一批,新的一批比之之前的气味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还是照例给娘娘使用。娘娘虽然在病中,但每日都还是要化妆打扮,因为圣人每日几乎都会来看娘娘,娘娘不愿圣人看见自己的病态,总是要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圣人,故而妆粉用的比从前更多了。自从用了那批妆粉,娘娘的身子似乎越来越差了……直到前日晚间,冬绫与我说,要我不要提殿内突然出现的香味之事,一切都交给她来说,若是我多嘴,我老家的父母亲与兄长,都会死无葬身之地。我……我知道的就这么多……官人……求你,求你救救我家中人!”
沈绥安抚地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袖子一抖,一枚铜钱出现在了她掌中,她将这枚铜钱放入夏绮的手中,道:“收好这枚铜钱,两日后,会有人来接你出宫。你出来后,拿着这枚铜钱去长安城北修德坊,找一家名叫长运的镖局,自会有人送你去见你的家人。到时候,我究竟是不是诓骗你,你便可知晓了。”
夏绮拿起那枚铜钱打量,似乎只是一枚普通的开元通宝的圆形方孔钱,她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她还是小心将铜钱收好,跪地,向沈绥三叩首。沈绥扶她起来,道:
“记住,这两日之内,你千万要小心,莫要在冬绫等人的面前露出破绽,否则你性命难保。”
夏绮用力点头。
沈绥离开内侍省时,对武惠妃之案已然有了大致的判断。接下来,她调转脚步,去了御史台,她心中明白,想要调查武惠妃的尸首,恐怕会很艰难,因而她必须剑走偏锋,她打算先去寻杨弼,找御史台的隐蔽处,更换夜行服,她要夜探大明宫,亲自勘验武惠妃的尸首。
武惠妃的尸首,恐怕眼下就收在宗正寺之内,由于惠妃之死至今尚未发丧,因此为确保尸首在下葬前不腐坏,恐怕宗正寺将全城的窖冰都集中到停灵处去了,要调查并不困难。除却调查武惠妃的尸首,沈绥还打算今夜前往光顺门,暗中查一查那位金吾卫的守门将领。
一面思索着今夜的计划,她一面信步穿梭在宫中。今日她之所以穿如此显眼的装束入宫,其实根本不是甚么为了杨玉环的奇怪理由,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记住她出现了。等寻到杨弼,杨弼会换上她的衣物,拿着她的令牌出宫。这就造成了沈绥已然出宫的假象,而杨弼今夜恰好在御史台内值夜班,并不会出宫,这就给沈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行到御史台后院外的回廊中,她忽然看到了远处小假山内两个熟悉的身影。其中一人正是杨弼,而另一个人沈绥也认识,此人正是弘农杨氏的杨三郎,是杨弼的嫡三哥。沈绥顿住脚步,在暗处观看他二人交谈。谈话似有些不投机,二人彼此的神情都不好看,尤其是杨三郎,可谓是怒不可遏。很快,谈话结束,杨三郎拂袖而去。
杨弼似乎已经发现沈绥了,转过身来看向远处藏身的她,沈绥笑了笑,走了出来。
“怎么,你三哥来找你麻烦了?”
“也不是,他是为了寿王之事,想让我助他一臂之力。毕竟杨玉环也算是他引荐给寿王的,眼下寿王成了全长安的笑话,他面子上也挂不住,想要再寻机会,至少让杨玉环不要进宫。”
“可是他寻你帮忙,却又能奈何?”杨弼一个小小的殿中侍御史,确实能耐不大。
“他是想让我写文章讥讽圣人与杨玉环之事,再入坊间流传,制造舆论压力……唉,他真是急昏了头了。”
沈绥恍然,杨弼的文字功底,可以说是当朝首屈一指的,比之前些年去世的张说、尚在外地的张九龄,也不遑多让。只是这是个秘密,他一直藏锋,外人很少有知道的。他与杨三郎关系还算好,幼时也是一起长大的,杨三郎对他的文笔其实很了解。
“他让你写,你写便是,拒绝作甚,还害得他这般气恼。”沈绥笑道。一边说着,她示意杨弼往御史台后院走。
杨弼蹙起眉来,跟在她身后道:“伯昭兄的意思是,要以此方式挑动寿王与圣人之间的矛盾?”
“寿王有意夺回杨玉环,这对我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沈绥道,“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寿王必败无疑,但是寿王此举,也会给圣人留下很坏的印象。我当初就希望能挑起这对父子的矛盾,眼下机会送上门,为何不抓住呢?”
“伯昭兄难道真的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救杨玉环?这可行不通啊。”杨弼摇头。
“不,这个办法只是挑拨之法,至多起到辅助作用。救杨玉环,我有其他的办法。而且,眼下有人提前替我开了一个头。”沈绥笑道。
“此话何意?”
“你可听闻宫中传言,太平公主冤魂之事了?”沈绥道。
“有所耳闻。”杨弼点头,随即他反应过来,笑了,“伯昭兄,你这一招可真够损的。以亡者之灵,扰乱生者之心。若是杨玉环再背上甚么被太平公主冤魂附体之类的名声,恐怕圣人就算再不忌讳,纳入宫中也是不大可能了。太平公主之事都过去二十多年了,竟也能被你利用起来。”
“我这也是无奈之举,而且这只是暂时的。恐怕,有些人比我更希望这件事被挖出来。”沈绥意有所指,“武惠妃之死只是个开始,恐怕接下来,还会有一连串的事情出现。”
“伯昭兄打算怎么做?”
沈绥沉吟片刻,叹了口气:“静观其变。”她阻止不了,也并不想阻止。有一些人,也到了品尝恶果之时了。
……
五月二十一日夜,长安丰乐坊坊门口,守卫的武侯铺巡官,忽闻急促的敲门之声,开了值夜班房的门,就见一个满面大汗的小厮立在外面,仓惶地说道:
“郎官!不好了,我家郎主……突然死了!”
“啊?”值夜的武侯有些莫名。
“死得太蹊跷了,是被人杀死的!”小厮补充道。
“你是哪家的?”武侯问。
“陆家的,陆炳文家的。”
“啊?!陆炳文死了?”武侯惊了,这可是个大人物,他匆匆忙忙返身回屋,拿起铁锤就敲起了警钟。随即带上刀,就跟着那小厮往陆家赶。路上与其余三名值夜的武侯汇作一处。等赶到陆家后,直接被带去了案发现场的书房。
陆家人已经慌作一团,哭哭啼啼聚在书房外,武侯赶到后,一脚踏入屋内,差点没被熏出来。只见房梁正中,陆炳文的尸首正悬吊其上,而他周身焦黑,整个人蜷缩成虾状,一看就知道是被烧死的,但是奇怪的是,他周身并未散发出该有的焦尸的味道,反倒散发出浓烈的香气,香得太过,反倒十分呛人,冲得人脑仁发胀,眼前发晕。
这什么味儿啊!饶是武侯们见多识广,都受不住,有一个年轻的武侯出来就被熏吐了。
有个老武侯喃喃念叨:“怪了怪了,又是奇香杀人,怎么回事?”
作者有话要说: 连环杀人案已上线。
第二百三十九章
五月二十一日深夜; 一道黑影穿梭在大明宫中; 就在黑影的前方; 一辆运送窖冰的马车正在缓慢行驶。黑影悄无声息地跟踪着马车; 向着宫城南部行去。
如此缓慢行驶了一刻钟,一座殿堂建筑出现在了黑夜中; 四周的宫灯并不能将其全貌照耀明晰,这座殿堂在夜幕下显得有些阴森。马车绕到了殿堂建筑的后院; 门口把守的金吾卫拦下了马车; 驾车的车夫下车; 与守卫堪合出入宫禁的符验,趁着这些人都不注意的档口; 黑影一个闪身钻到了马车底部; 双手把住前车轴,双足钩住后车轴,整个人悬空而起。
就在她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 马车已然行驶起来,驶入了院内; 很快停在了一扇厚重的双开大铁门之前。铁门此刻是半开着的; 有五名赤膊的大汉; 手中提着工具已然在此久候多时了。那工具是一种铁制的冰钳,专门用来夹住冰块运输用。马车一到,其上保温用的厚油布被掀开,大汉们立刻行动起来,一手夹两块冰; 一次性运输四块大冰块,往铁门后走去。
黑影抓住机会,从马车底闪身而出,一个滚翻,就躲到了不远处的廊柱后方。她观察了片刻,见看守的金吾卫都已离去,运输冰块的大汉一来一往之间恰好有间隙,她抓住间隙,迅速闪身入了那扇铁门之后。
一股冰寒之气顿时袭来,多亏她早做准备,内里加了一层保温的厚棉衣。铁门后是一条笔直的通道,向下延伸,她没有急着下去,而是寻了通道边一处小小的房间,先是躲了进去。这房间内似乎是某个值班之人休息的地方,其内面积很小,砌了一个小炕,其上堆叠着厚厚的棉被,屋内还摆放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幸亏眼下屋内没人,沈绥估摸着人就在下面,她必须另找机会出去。
五名大汉转眼间就运输完冰块,他们沿着通道走了上来,五人中多出了一个人,是个老年内侍,佝偻着背,正与大汉中为首一人说话。只是一些寒暄话,并无特别的内容。看来,这个老内侍就是这里的看守者,几名大汉已经做完了今天最后一趟活,老内侍正叮嘱他们前去内侍省领工钱,几名大汉都千恩万谢。
他们就站在门口说话,黑影躲在门后,也暂时出不去。待到说完话,几名大汉陆陆续续离开,那老内侍在门外咳嗽了两声,逗留了片刻,这便开门进来了。
黑影提气轻身,蹭着墙壁就攀到了屋顶,把住木椽,双腿缩起,隐匿其上。那老内侍老眼昏花,开门进来后,完全没注意到屋内有人。他打了个呵欠,翻了翻屋内的炭盆,将火苗翻上来,然后将一个大铜壶放在其上烧水。烧水期间,他点了油灯,伏在案边翻看了几本册子。不多时,水烧开了,老内侍拿了铜盆,从边上的大水缸内舀了点冷水入盆,又兑了热水,脱了鞋袜开始洗脚。洗完了脚,老内侍端着铜盆走了出去,应当是去外面倒水去了。
趁此机会,黑影翻身跳下,迅速出了屋子,沿着通道往下方深处跑去。一边跑,她还一边甩着两只手,一直攀在高处可不是什么轻松之事,这老内侍动作又慢,她都快撑不住了,手臂酸胀无比。
就在她往下跑的过程中,她听到了后方大铁门关上的声响,还有锁链上锁的声音,她心中清楚,估计是那老内侍将铁门从内部锁上了。待会儿她要出去,恐怕有些麻烦。
黑影一路往下跑,气温越来越低,冷到要让人打寒颤的地步。黑影下意识紧了紧身上的夜行服,终于穿过长长下行的甬道,来到了一处宽敞的地窖内。说是地窖,其实非也,这里其实是皇室成员去世后暂时的停灵处,宽敞的空间内,四周堆满了冰块,中央一张大冰床,铺了一层垫褥,一具穿戴整齐的尸首正躺于其上。黑影拉下蒙面的黑布,露出了沈绥的那张脸。她走近一看,冰床之上正是武惠妃。都说向死如生,武惠妃死后,被宫廷中手艺高超的入殓师收拾得仿佛还活着一般,躺在床上,似乎只是睡着了。
沈绥心中却觉得不妙,恐怕尸体原初的状态已然被破坏了,不知道她还能调查出什么来。管不了那么多,她解开皮囊,取出手套戴上,开始验尸。
一刻钟之后,她结束了验尸。将本次验尸最珍贵的成果——一张沾有武惠妃胃部内容物的帕子与一小管血液包好收起,收拾好所有的工具,原路返回。她先是进了老内侍的屋子,此时他已经睡了,沈绥拿出一瓶药在他鼻端晃了晃,他迅速陷入了昏迷。随即沈绥拿了钥匙,将那门锁打开,又将钥匙送了回来。她没有完全打开门上的锁链,只是开了一道自己能出去的缝隙,从门缝中钻了出来。随即她将单手伸入,一只手摸索着操作,将锁重新锁上,将铁门关牢。这铁门唯一的破绽就是这条可容纳一只手臂的铁链,也多亏有这个破绽,沈绥才能够不留一丝痕迹地潜入成功。
此地不宜久留,她迅速撤出了宗正寺的后院,一路疾奔,往光顺门而去。她默默估算着时间,抵达光顺门时,差不多正好是当日所谓的李瑾月入宫的时间,那个金吾卫的守门裨将,几乎每晚都是在这个时间当值。武惠妃案出后,他也没有被调离岗位。
沈绥初时已经让千羽门调查过此人,此人姓骆,名怀东,似乎与初唐时著名的文人骆宾王沾亲带故。但关系比较远,故而在骆宾王写下《代徐敬业讨武曌檄》后,他们也没有被牵连。他父亲就是金吾卫的将领,他也算是子承父业,入了金吾卫,十年间坐到了金吾卫团营校尉的位置上,负责守卫宫门。调到光顺门的位置上是在大半年前,之前他并不守此门。多年前骆怀东的父亲已然故去,他妻子也早逝,只有一个女儿,也早就嫁人了。这人倒是孑然一身,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的人是最好利用的人,牵连甚少,也无太多顾忌。
沈绥掐着巡逻的间隙,在昭庆门外的跑马坡偷偷上了城墙,一路躲避城头上巡逻的士兵,往西一直走到宫墙尽头,再折往北,直到看到第三道宫墙,再折往东,绕了一个大圈,终于来到了光顺门上的城楼附近。
根据她的经验,守门将领一般都会在城楼内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休息室,无事时,将领都在休息室内休息,有事时,下级将官会来叫他。而休息室,一般都在城楼内的第二层。
沈绥悄悄攀上了光顺门城楼第二层,这里的外廊非常狭窄,更多的只起到装饰作用,也就够一只猫通过。沈绥攀在装饰外廊外,通过窗内透出的光影判断屋内人的动向。屋内是有人的,而且还不止一个人。沈绥听到了屋内传来了小声交谈的声音,是两名男子,其中一个声音低沉,另外一个嗓音尖细,似乎有些像是内侍。
“你不要……在这里……”
“我想你很久了,这些日子你怎么都不来……”
“唉……别……别在这里,会被人听见的!”
三两句话过后,沈绥听见了屋内桌案移动时与地板摩擦的声音,然后听到了尖细嗓音的男子压抑的喘息声,以及肉体碰撞的“啪啪”声响。
沈绥捂脸,一瞬怀疑自己到底听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来这里。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心绪,耐着性子等他们完事儿,然后她终于听到了关键的话语:
“骆将军,咱们就到此为止吧,今天是最后一次。以后我不会来找你,你也不要来找我。”
“为什么?我哪里做的不好?”
“咱们卷入大事了,你可长点心吧。你那夜提供给上头的证词,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什么?松鹤,你把话说清楚。”那个低沉的男声道。
“我没时间在这里久留了,等回去晚了,娘娘找不到我,定会起疑心。你记住,从此以后小心谨慎,千万别再让人抓到把柄,也不要再来找我!”说罢,那尖细嗓音的内侍很快就收拾好自己,迅速离去。
沈绥内心啧啧两声,翻身下了城楼,迅速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
这一夜注定是个多事之夜。晋国公主府内,同样也有事发生。徐玠正在自己的书房内,面前铺开了一长卷长安各大小官员的名录,与各大贵族的明细表,逐一比对思索。冷不防忽闻远处传来一声惊叫,她身形一凝,等了片刻,她披上外衣,着履出屋。循着叫声,她似乎早就认准了方向,向着杨玉环所在的别院走去。
她的步速并不快,等赶到别院时,金吾卫的人早就闻声而来。只是大部分的将士都在外面,内部只有一名带队将领进去了。
她从容跨步入内,看到杨玉环的房门大敞,她沉吟了片刻,便走入其中。屋内,杨玉环身上的体香似乎比从前更为浓烈了,熏得满屋都是,十分冲鼻。她蹙起眉头,几步跨入后面寝室,就见杨玉环正被五花大绑缚于床上,身躯还在不断地扭曲挣扎,口中被塞了一大团布条,只能发出呜咽嘶吼的声响。一头长发全部散乱而下,发丝遮蔽她美丽的面容,显得狼狈,却依旧美得惊心。
一名金吾卫的年轻将领站在床畔,手足无措的模样,面上隐隐能瞧出恐惧的神色。
李瑾月就坐在床榻边,身上的衣衫都被扯乱了,似乎将杨玉环绑在床上的人就是她。她喘着粗气,对那位将领道:
“金将军,麻烦你去请太医来。”
“好……好。”年轻的金将军点头,转身走出了屋子。
屋内顿时就剩下李瑾月、杨玉环与徐玠。杨玉环的挣扎呼喊又持续了片刻,转而渐止,她卧在榻上,胸口剧烈起伏,李瑾月迅速取出了塞在她口中的布条。
“委屈你了,玉环。”徐玠轻声道。
“无妨。”杨玉环哑着嗓子回答道。
“接下来才是最困难的时期,这出戏既然开演,就要演到底。你多费心,注意着点。”徐玠又道。
“我省得。”
“玉介,你出去罢。”李瑾月疲惫地说道。
徐玠望了她一眼,叹了口气,转身走出屋子,带上了屋门。
李瑾月抬手,轻轻拨开杨玉环面上附着的青丝,大拇指的指腹摩挲着她的额头,轻声道:
“你这孩子,也是太过死心眼。你怎么不知道要相信我,我也是有心的,你在我心上,有人要生生将你剜下来,我当然会很痛。”
“我不是孩子……”杨玉环固执地强调道,泪水已然在她眼眶中聚集。
“好,你不是孩子,你也及笄了,是成年女子了。”李瑾月顺从道,“对不起,让你遭了这些罪。”
“我小了你十八岁,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幼稚。”杨玉环又问。
“你不幼稚,但你很傻。”李瑾月笑了,“我知道你缺乏安全感,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要将你留在身边,此后再也不会有人可以从我身边夺走你。哪怕那个人是我的父亲,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你会很累,我不想这样。”杨玉环隐隐哭泣道。
“这是我早就选择的路,你若在我身边,我反倒会轻松很多。”李瑾月俯下身来,望着她,笑道,“所以,你以后要一直都在我身边,不要动不动就做些让我心惊肉跳的事,也不要总是利用你的容貌去达成目的。好吗?”
杨玉环咬唇,忍着笑问道:“为什么?”
“因为我会吃醋,我也会心疼。”李瑾月认真道。
她擦去杨玉环因为喜悦而流出的泪水,盯着她晶莹饱满的唇瓣,李瑾月缓缓吻了上去。
作者有话要说: 嗯……这章便是正宗的一对百合一对基……
第二百四十章
五月廿二日晨; 今日不开朝; 圣人在延英殿接见个别需要汇报政事的要员。政事商议告一段落; 殿外值守内侍前来禀报; 说是京兆尹李岘并太医院孙太医求见。圣人蹙眉,宣他们入殿。
“这李岘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怕是京中有什么不妥之事发生。”圣人捋了捋自己唇上的蓄髭,面露调侃之色。
下首的萧嵩笑着接话道:“京兆尹这个位置; 李府君已然坐了第二次了; 他对京中的了解无人能及; 圣人当可放心,即便出了什么事; 他也早有应对之策。”
李岘; 陇西成纪人,太宗玄孙,父亲乃是信安郡王李祎; 说起来他也是皇室宗亲。年少时曾跟随大智禅师修行佛法,但禅师认为他无缘佛法; 之后他才入了官场。他从左骁卫兵曹做起; 历任太子通事舍人、鸿胪丞、河府士曹; 直至多次担任高陵令,以处理政务有方而闻名,破格提升为万年令、河南少尹、魏郡太守、京兆尹;后召入任金吾将军,再升任将作监,直到两年前再次改任京兆尹。他算是慕容辅与前任黎干的得力后继者; 对这个位置也是早有经验。
京师四方则,王化之本根。长吏久于政,然后风教敦。如何尹京者,迁次不逡巡。请君屈指数,十年十五人。京兆尹这个官有多么难做,可想而知,十年之间换了十五任,个中滋味只有在位者才能体会。李岘是个有本事的官员,四十不到的年岁,履历颇丰,地方治理经验尤其丰富,他敢于坐上京兆尹的职位,代表他有信心做好这座庞大帝都的治理官。
然而当初信心满满登上京兆尹之位的李府君,今日却面色阴沉地上了大殿。他身边还有一个神色凝重的孙太医。二人联袂走进来,给大殿之中带来了不详的气氛,圣人面上的笑容也缓缓褪去。
“臣李岘(孙济)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位卿家平身,高力士,赐坐。”
高力士立刻命两名内侍铺了软垫席位,待二人起身谢坐,再入座完毕,圣人问道:
“出了何事,今日李府君会突然入宫。”
“回禀陛下,昨夜,臣接到武侯铺报案,丰乐坊陆家的陆炳文离奇死亡。原本一个民间的凶杀案,还不值得陛下您费心关注,只是昨夜,臣不仅仅接到了丰乐坊陆氏报案,长安城另外也有两处报案,与陆氏报案时间相差无几,一个是延寿坊章氏的章廷乐,一个是安仁坊吴氏的吴观之。此二者,与陆炳文的死状完全一致,臣不得不起了疑心。今晨来不及递交奏折,直接前来禀报圣人知晓,还望圣人允准臣下达长安戒严令。”
“戒严?卿家怎会如此言重?且说说,这死去的三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又是怎么死的?”圣人蹙眉问道。
“此三人,均是被火烧致死,烧死后,尸身均被悬挂于家中。奇怪的是,尸身并不散发焦尸的气味,反倒散出异香。而且,巧上加巧的是,此三人,均是当年则天皇后在位时,控鹤府内的郎将,专门负责替则天皇后做一些台面下的事。则天皇后退位后,他们算是得了善终,被中宗、睿宗皇帝妥善安置,得了个太平富贵的职位,一直到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此三人也都是风烛残年之人,却没想到一夜之间,不约而同惨死,此事太过不同寻常。微臣心中惶恐,怕是有人会继续在城中大肆屠杀,故而请求圣人下发戒严令,逮捕犯人!”
令李岘没有想到的是,圣人在听他说完这些后,面色忽的阴沉下来,且那种阴沉显然是不及掩饰、发自内心的,向来和颜悦色,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圣人,竟然会因为李岘方才的话,脸色变得如此凝重,是在场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
他沉吟片刻后,向高力士点了点头,高力士立刻会意,转身去侧首边,叮嘱文书官立刻撰写戒严令。
“李府君,此案性质恶劣,你务必全力调查,尽快破案,将犯人绳之以法。若是抓到了犯人,朕要亲自提审。若是有什么困难,尽快与朕说,朕会不遗余力相助于你。”皇帝说道。
李岘惊讶于皇帝的认真,忙表态道:“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早日破案!”
叮嘱完李岘,皇帝又看向一旁沉默不语的孙济。这孙济乃是药王孙思邈嫡亲的孙子,今年已然入古稀之年,瞧着还身强体壮,发丝半点不灰白。于太医署为官二十载,杏林妙手,不知救过多少宫中贵族的性命。皇帝对他的医术是非常信任的,今次他突然这般郑重地入宫面圣,显然也是非比寻常。
“孙太医,不知今日来见朕所为何事?”
“回禀陛下,臣昨夜值守太医署,夜半有人来访,乃是看守晋国公主府的一名姓金的金吾卫将领,说是晋国公主府内一位名唤杨玉环的女子突发疾病,晋国公主相请。臣立刻收拾药箱赶去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