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钗黛]咸猪手,蟹黄酒-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璜大奶奶听在耳中,暗暗心惊诧异,把先前那股子兴师问罪的心气全给熄了,草草告辞出来,心中暗想着: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婆婆!我今个儿才算见了!不过一点子小病,就这般鞍前马后的伺候,嘘寒问暖,比自己亲生闺女还要关心体贴。原本我常听人风言风语,说秦氏得长辈们看重,料得不过是仗着她花容月貌,妖精一般,勾引了珍大爷的这一番意思,想来珍大奶奶口头上不说,心中必然是嫉恨的,总该暗暗给她几个不痛快,趁着她病加倍作践她才对。想不到刚好倒了个个儿。看如今的光景,竟不是伺候自家儿媳妇,竟是伺候自家婆婆去了!
璜大奶奶感叹不已,又低头寻思了一阵子,心中疑虑陡起:不对,就算珍大奶奶是续弦,自身并无所出,也不受珍大爷宠爱,总是明媒正娶的,有诰命在身,断然不至于低声下气到这份上。
百般寻思,终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好酸酸道:原以为秦氏根基浅,凭着一张脸嫁进来当长房长孙的正头娘子,面上虽然体面,实际上日子却总是难熬的。想不到遇到尤氏这样一个软面团一般的婆婆,这小日子过的竟如同神仙啦!试问普天之下的女儿家哪个嫁了人,高攀到侯门大户人家里,日子过得能有她这般遂心?只怕皇家的那些公主郡主们也不及她自在呢!
想到这里,更加顺不过气来,却无可奈何,只得背地里把秦氏姐弟骂了又骂,也不去金家,竟灰头土脸的回家去了。
这边金荣之母胡氏见璜大奶奶去宁国府理论,心中颇有些不安,忙告诉金荣,金荣反喜道:“这下子好了。姑姑向来是个能干的,从不空手而返。这一番出动,必然有个说法。”于是伸长脖子等着璜大奶奶回话,岂料接连等了两三日,竟然连个消息都没有。胡氏打发人过去问时,璜大奶奶只说连日家中事多,故没寻嫂子说话这些,却丝毫不提她在宁国府碰个软钉子的事情。
金荣不忿秦钟在学中越发得意,一时等不及,又来寻薛蟠。这日薛蟠正拉着两个新鲜认识的契弟玩,见他来了,起了兴头,邀他连床大战。金荣既然欲挑拨是非,少不得先遂了薛呆子的意,于是一行数人也不择地方,就在书房里胡闹起来。
金荣被压在最下面,任由摆置,因是从前玩惯了的,也不觉得甚么,反倒比其余几人清闲些,眼睛只骨溜溜乱转,看书房四周摆设,见窗下案上的宝砚笔筒琳琅满目,皆是名贵的货色,又见旁边的紫檀雕花格子上摆着些玛瑙碗、琉璃瓶,竟是五光十色,久视竟有头晕目眩之感,不觉感叹道:这都是天地间多少精华才凝结成的宝贝,竟被这个呆子给占了,却是亵渎了!转头又看那窗格,却不是用纸糊的,用的是上好的细纱,寻常人家做衣裳穿也舍不得的,既能遮拦蚊虫蜂蝶,又依稀透着光亮。正在感叹薛家奢侈间,猛然看到窗前光线一暗,却是窗户那边朦朦胧胧有个人影。金荣只当自己看错了,把眼睛闭了重又睁开,定睛再看,却依稀是个满身绫罗绸缎的女人。金荣大惊失色,大叫一声,把他身上的人重重一推。几个人正在恣意间,哪里想到有这变化,不免有些发愣,正待问时,突然又听到外面脚步错乱,知道被看到了,纷纷吓得抖衣而颤,独薛蟠意犹未尽,料想门外有那老眼昏花的粗使婆子碍手碍脚,怒朝门外道:“哪个老不死的在外面挺尸,扰了你家大爷的雅兴!”
站在窗外的人却正是薛姨妈。她正欣慰着儿子知道上进,携了宝钗一道往前面看,不意半途听到动静不对,忙喝止众人,自己一个人悄悄过来探察究竟,谁想竟窥见这般荒唐,不由得面皮紫涨,正待退去,免得尴尬,岂料薛蟠不依不饶。薛蟠说的那些混账话,听在薛姨妈耳朵里,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薛姨妈整个人都忍不住发抖,倚在穿廊柱子前站定顺气,却见薛蟠披着衣裳、踢拉着鞋子从书房里冲出来,脸上犹有怒色,见了她愣了一愣,大大咧咧地笑道:“母亲今个儿怎么好端端的上前边来了?这跟着的人呢?”
薛姨妈见到儿子这一副嬉皮笑脸的没事人样子,更是生气,欲要喝住问他,此情此景又不好开口,用手指住薛蟠,憋了好半天,好容易说出一个“你”字,尚未憋出下文来,突然间“咕咚”一声,仰面就倒。
第17章
宝钗再聪慧剔透,也不过是个未嫁人的女孩家,毕竟不知道男人们若是混账胡闹起来,能至何种地步。
她原先得了薛姨妈的令,和家中的众丫鬟婆子们在连廊拐角处候着,远远看见薛姨妈凑到书房窗下偷看,心中只觉十分不妥,待到看到薛蟠从里头吊儿郎当的走出来,薛姨妈气得晕倒时候,才吃了一惊,忙和丫鬟婆子们一起拥上前去,扶起薛姨妈。
薛蟠见薛姨妈这般模样,脸上也有些讪讪的。他的那些契弟们见势不妙,纷纷整顿好衣冠,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薛家人忙着救治薛姨妈,也不去理会。
只因薛姨妈上了年纪的人,这番非同小可,早有薛家经过些场面的老嬷嬷催着寻大夫看。宝钗和薛蟠商议着,贾府在京城经营多年,和太医院的太医多有来往,须得禀明了王夫人,由贾家出面去请几个医术高明的太医给瞧瞧方好。正商议时,王夫人匆匆扶着一个丫鬟赶到了,一问方知,却原来早有贾府拨给梨香院使唤的小厮跑过去传了消息。又不多时太医院一位姓张的太医就过来了,言说不过是气急攻心,一时痰迷了心窍,说虽然薛姨妈上了年纪,但到底根基还壮,开了疏散安神的方子,说吃上几剂就好了。宝钗这才放了心。
其后宝钗每日专注于为薛姨妈侍奉汤药,果然如张太医所说,薛姨妈根基壮,不过吃了几剂汤药,身体就渐渐好转了。只是那贾家的下人们人多嘴杂,素来是喜欢造谣诽谤主人的,不几日就纷纷传着说薛家的大爷和几个契弟在家中玩叠罗汉时,被人捉了个现行,传得有鼻子有眼的,连薛蟠都只觉得灰头土脸的,气得要揪出那个造谣的,却无可奈何。
这日午后薛姨妈自在床上歪着,宝钗却在旁边堂房中看帐,突然听得外间茜雪高声叫道:“林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来看姑娘了!”宝钗正在纳闷,平日里纵使下帖子还没到的这般齐的,今个儿怎么都到了,就见一群姐妹们穿着大红的猩猩毡、羽缎什么的,一起来她房里了。
宝钗连忙含笑起身,又唤莺儿快去倒茶。茜雪早和几个大丫鬟一起过来,为几位姑娘脱衣裳。宝钗让了几位姐妹坐,说道:“天正下着大雪呢,难得你们到的这么齐整。”
迎春笑道:“今年的雪比往年越发多了,天也冷得厉害。可是薛大妹妹来了的缘故?”
宝钗愣了一愣,知道迎春心肠是好的,只是嘴笨,不大会说吉利话,正想把这话描补过去,旁边探春已经说道:“正是瑞雪兆丰年。说起来还要托宝姐姐的福呢。”
宝钗一笑,却又听得迎春叹道:“几家欢乐几家愁。往年这个时候,家里已经开始设棚施粥了。今年还不知道外面的人怎样呢。”
宝钗默默听着,心中也不禁感叹迎春性子虽软,却难得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把先前的那点疑惑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却见林黛玉“扑哧”一声笑出来,抿着嘴说道:“二姐姐倒是怜贫惜弱的,难道竟忘了卖炭翁的故事不成?卖炭翁想把自家的炭卖出一个好价钱,故而心忧炭贱愿天寒。想来城外的百姓们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也是早早盼着冬天下大雪吧。”
迎春笑道:“说的也是。天冷了,也好冻死些害虫。”
惜春听了,不耐烦地打断道:“咱们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倒像庄稼人一样讨论起收成来,这倒罢了,只是不该把正经事给忘了。”
宝钗含笑道:“正经事却是什么?”
就见林黛玉忙着和惜春打眼色,笑着掩饰道:“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听说姨妈病了,过来看看她,偏生她睡着,惊动不得,就来看看宝姐姐了。说起来也好些日子不见你了。”
宝钗听了心中诧异,倒暗暗多看了林黛玉一眼。她又和姐妹们说笑了几句,方估摸出来意,知道必然是她们也听到了些闲话,又见宝钗多日里不去荣国府中寻她们玩,怕是为哥哥的事觉得面上无光,不好意思见人,倒约着一起过来开解她。
宝钗明面上和姐妹们说说笑笑,暗地里却在寻思:迎春性子软,心地尤其善良,探春素来和宝钗交好,互相看重,惜春本系宁国府贾珍嫡妹,因觉得宁国府家风不好,常年住在荣国府里避风头的,如今宝钗的哥哥薛蟠出了这档子事,她虽性情孤僻,却也难免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刻意抚慰。这些人倒也罢了,只是林黛玉向来是小性刻薄惯了的,此时却种种软语相慰,令人难免受宠若惊。
宝钗定了定神,笑着向众姐妹解释道:“前些天母亲身上不好,抽不得闲。眼见这几日她身子好些了,原说要过去和姐妹们玩的,谁知家里的生意又太忙,哥哥一个人顾不过来,我少不得帮衬着。”
林黛玉奇道:“眼看就是年关了,怎地这时候反倒比往日忙?”
宝钗见在座诸姐妹皆露出好奇之色,遂缓缓解释道:“还不是宫里头的事情!前年朝廷在北边打了几仗,据说那边的可汗十分拜服,是俯首称臣了的。这几年因羡慕我上国人物,求将公主许配给他。原本听说朝廷是驳回了的,谁知这几日却又传出,宫中竟有一位十分深明大义的郡主,主动上书请嫁。朝廷也很是感动,忙封这位郡主为长公主,又命皇商们为这位公主准备嫁妆,故而忙得不可开交。”
迎春听了,点头道:“很是。若边境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善莫大焉。”
探春却冷笑道:“这走的到底是昭君出塞的老路。岂不闻‘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乎?说到底还是男人们不成事。若是果真拜服,又怎么会又赐金银钱帛又嫁公主?”
黛玉忙打断她的话,道:“天底下的男人,又有多少成事的?别说别人,单看这府里,头一个看看宝玉,你也就知道了。且不说这些,却说这位长公主可有名号?”
宝钗道:“听说今上赐号明嘉长公主,又开出了长长的陪嫁单子。且不说那些西洋器具,我家单是绣屏,就准备了二十四扇,还有什么珍珠玛瑙、玉石翡翠,车载斗量的。也不光我们家,只怕京城里所有的皇商都忙了个人仰马翻呢。”
众女听了都摇头道:“哪里有赶得这么急的。只怕是另有玄机也未尝可知。”毕竟都是未嫁的女孩子,不好过于讨论公主出嫁之事,感叹一回,也就把话岔开了。大家又说了一阵子话,喝了几杯茶,见薛姨妈始终没有睡醒过来,亦不好久坐,遂告辞而去。
诸姐妹走后,宝钗犹自坐着愣愣地发呆,突然见莺儿凑上来,打开一个包袱,里头明晃晃的足有几十个银锞子。宝钗见了吓一大跳,忙压低了声音问道:“是从哪里得来的?”
莺儿道:“姑娘莫不是忘记了。一个月前姑娘说今年天冷,只怕炭价要涨,便命将历年攒下的银子取出五十两来,让我哥哥带了去,悄悄做着炭火的生意。谁知果真被姑娘猜着了,足足涨了一赚有余。这不,我哥哥忙着把银子送过来了。”
宝钗听了,便道:“原先是为了香菱的事情,预先赚些银子,留一条后路。如今哥哥都发了誓,想是没事了,这些也就不必了。你哥哥办事办得妥当,这些银子就赏了他吧。”
莺儿连连摇头道:“固然姑娘不在意这些小钱,但我们做下人的,事理总分得清的。”一直推辞不肯。宝钗只得罢了。
莺儿又好奇问道:“姑娘怎知道今年天冷?”
宝钗起初笑着说道:“古人常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古之圣贤,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譬如诸葛孔明,竟是连东风也能借来。我辈较之他们自然天壤之别,但还是偶尔能猜得一二的。”
莺儿叹服不已。宝钗见她真的信了,反不好意思起来,又告诉她道:“先前是哄你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些事情都是有现成的征兆的。今年雪来得比往年早,是以冷得也快。这并不值什么。”
主仆两个正在说话间,茜雪把帘子一挑,进来了,见到炕桌上的银锞子,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只是向宝钗禀道:“太太醒了,说要叫姑娘过去呢。”
宝钗点点头,说:“你且去回太太,说我就来。”
茜雪应了一声去了,宝钗忙着命莺儿把银子收起来,又感叹道:“想不到这个茜雪,却是个干活麻利的。”
一边感叹,一边到了薛姨妈房里,却见薛姨妈额头上贴着两块膏药,一副恹恹的样子靠在床上,见宝钗进来了,问她道:“听香菱说,方才林姑娘她们来了?”
第18章
宝钗忙点头称是,道:“她们怕扰了母亲休息,未敢惊动,倒是在我房里说了一会子话,才走了不久的。”
薛姨妈恹恹说道:“这倒也罢了。我哪有心情见她们。你林妹妹素来小性儿,爱笑话人的,她说的话,你不必往心里去。”
宝钗听了诧异道:“母亲这话从何说起?林妹妹纵有些小性,也不过是小孩子淘气罢了,更何况,她又何曾笑话过我?”
薛姨妈叹了口气道:“我常年说你这孩子也太过心大了。怎么唯独在这事上不精明?别人刻薄你,你恐怕只当顽笑呢!倒被别人小觑了去。”
宝钗笑着解释道:“母亲放心,女儿自然分得清什么是刻薄,什么是顽笑。只是林妹妹却一向待我很好。就说这次,她怕我在家中闷坏了,是特特地来开解我呢。”
薛姨妈将信将疑,出了一阵子神,道:“果真如此,倒也还罢了。只是我病了这么些时日,怎么不见宝玉过来看我?别是你得罪了他罢。”
宝钗道:“他是这府里的凤凰蛋,有老太太宠着,二姨母纵着,我恭维他还来不及,怎么敢得罪了他?再者他也打发过人过来问好,母亲忘了?说是学里事情多,身子又不大好,过几日再来探望的。”
薛姨妈沉默了一阵子,道:“总不及他自个儿来的好。也不为别的,只怕他因为这事小看了你。”
宝钗道:“又有什么小看不小看的,母亲也太多虑了。”暗想薛蟠虽是荒唐透顶,但贾宝玉的平日行径难道就挑不出差池来了?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何况纵使被他小看,也不值什么。
薛姨妈叹了口气道:“你不懂。有的人家选亲家,是必要将姑娘家的兄弟姐妹一干人的品行摸清楚的。如今你哥哥这个模样,只怕你二姨母向着你,没什么二话,老太太那里怕不好看。”
宝钗面上便有几分不自然,嗔着母亲道:“母亲怎么好端端提起这个来了?谁又要与他们家结亲了?”
薛姨妈见宝钗的神色,忙又说道:“就算入宫待选,皇家也会考量这个。你入宫之事,多半要仰仗你姨父家的力量。如今这事出来,怕他们心生犹豫,也未可知。”
宝钗见薛姨妈口口声声皆是为自己考虑,何况说的又是些深远的谋划,知道母亲是真心为自己好,心中感动,不觉道:“这事倒是小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又怎会强求。只是我说句只怕母亲不喜的话,论理,哥哥也该被管教管教了!整日里在外面横行霸道的,又和些混账男人们不干不净。这次闹出来,大家颜面无光,倒还事小,若是养成这个性子,将来竟得罪了最要紧不得的人,可怎么了得?”
但凡慈母的心,纵使儿子有千般不是,也禁不住别人说一句的。薛姨妈见宝钗说薛蟠不是,固然知道她说的句句在理,心中却总难免不快,说道:“这个你放心。你哥哥小事上固然胡闹,大事却总还是分得清楚的。我也每每嘱咐他不要惹了亲戚们。你如今说我该好好管教你哥哥,这个意思我明白,是你的一番好意思,只是我也有作难的地方。只怕管的太严,拘紧了他,他跟你先珠大哥一样,年纪轻轻就夭折了,岂不叫我终身无靠?”一面说,一面滴下泪来。
宝钗急忙送了绢子来给薛姨妈拭泪。薛姨妈接过来了,一边拭泪一边说:“你看看你宝兄弟,何尝没有几分精致的淘气?你二姨母从前是怎么管你先珠大哥的,难道如今竟看不见不成?一则是老太太护着,二则她也是怕管得严了,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她将来靠谁去?”
薛姨妈口中的“先珠大哥”,就是王夫人的长子贾珠,在王夫人的教导下,自幼发奋刻苦读书,十四岁就进了学,又娶了妻生了子,结果二十岁不到就死了。宝钗只道是贾珠自幼身子弱,见母亲话里话外的意思,似乎另有缘故,不觉好奇问道:“珠大哥不是得了病去的吗?这又和管得太严有什么关系?”
薛姨妈见左右无人,向宝钗说道:“原先你年纪小,这其中的缘故我不好告诉你。如今你懂事了,也晓得轻重了,我就悄悄讲与你听吧。你珠大哥是在姨娘床上没的,若不是因为这个,这府里怎么会逼着你大嫂子把屋里人全打发出去?”
宝钗是第一次听说这般秘闻,先是有些吃惊,继而疑惑道:“虽是如此,总是珠大哥身子太弱,命里无福。况且若是管得严些,只怕也不至于如此了。”
薛姨妈摇头道:“哪里还敢再管得严些?你珠大哥去时,身上的棒伤还未愈呢!也亏了你二姨母,竟下得了这种狠心!”
宝钗听薛姨妈这般说,心中已经明了大致脉络。估计是王夫人因了些小事,和政姨父商议着动了棍棒,打了贾珠。其后棒疮未愈,贾珠于房中事过于忘情,不慎毒发,热毒攻心,又加上体弱,遂一夕而亡。
只是这些事情,宝钗虽然大致明白,身为未婚的女儿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垂着头,听薛姨妈继续讲道:“因这些缘故,连你二姨父都被老太太恨上了,你二姨母从此吃斋念佛的。也就是那一年,赵姨娘生了你环兄弟,老太太又做主叫纳了周姨娘。”
宝钗默默无语,突然想起贾珠之妻李纨从此不施脂粉,古井无波,不觉感叹道:“这般说,珠大嫂子倒也是苦命人。”
薛姨妈不屑道:“自作自受罢了。她收拢不住爷们的心,倒赶着和侍妾们磨豆腐。怨不得老太太不待见。”
宝钗来荣国府多日,平日冷眼旁观,只知道贾琏之妻凤姐颇得贾母宠爱,权势熏天,贾珠之妻李纨沉默寡言,深居简出,心如死灰槁木,极少过问贾府事务,只当是贾母不喜她的性情,却想不到还有这一层缘故。故而不觉红了脸,犹豫道:“磨豆腐又是何意,我竟不知。”
薛姨妈赶紧说:“不知道的好。你那珠大嫂听说也是诗礼之家出身,还未出阁就跟年轻姑娘结成什么金兰姐妹,出阁时候又闹得要死要活的。偏李家把事情瞒得密不透风,你二姨母家先前竟也不知。否则,岂能容她进门?你是个好孩子,万万不可学她。”
宝钗连忙应了,又东拉西扯说了一阵闲话,竭力宽薛姨妈的心,眼见她慢慢的精神不济了,这才离了房。刚打开帘子走出门,就见茜雪急急忙忙迎了上来,向宝钗道:“大爷又送了些账本往家里来呢,姑娘只怕又不得早睡了!”
宝钗听闻,忙回自己房中看帐。莺儿在旁边服侍着,忍不住抱怨说:“大爷也越发当甩手掌柜了,这么多帐一股脑地送了过来。家中的事情也只推给那几个老管家。他自己倒一味风流快活!”
宝钗看了莺儿一眼,笑道:“你这丫头,牙还没长齐,就晓得什么叫做风流了?”
莺儿这才发觉说漏了嘴,脸红红的,辩道:“反正我就是看不惯!他一个大老爷们,本该执掌门户,为夫人、姑娘分忧的,却一味胡闹,闹出这等事来,气病了太太。外头那些人都在指指点点呢,这些天我都不好意思出去。”
宝钗道:“哪里有你说的那般。不过几个不得志的小人胡乱造谣罢了。你看东边宁国府里,不也是谣言满天飞?明白事理的人,又有谁真个信了他们的话去?”
莺儿压低了声音,向宝钗道:“我不信姑娘不晓得这其中的利害。人的名,树的影儿。东边宁国府里的事情都传得有鼻子有眼睛的,总不至于是凭空捏造。咱们家的事情,也只好看瞒不瞒得过外面的人。”
宝钗听了只好不说话。其实薛蟠结交契弟的事情,既然是你情我愿,也算不上什么大错,横竖其时纨绔子弟,也多半是这么来的,端看各人有没有本事了。只是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在家中聚众而欢,白日宣淫,活生生气病了自家母亲,这风声传出去,就太不好听了。
莺儿见宝钗默不作声,又道:“大爷是个爷们儿,就算这般胡闹,外人也只在背地里笑话他,只怕还不碍事。我只怕连累了姑娘。须知姑娘家的名声是最要紧的,哪户人家盼着和大爷这样的做亲戚?姑娘你这样浑金璞玉一般的人,莫不要被他拖累了!”
宝钗闻言,顿作疾言厉色状,斥道:“这也是你一个做丫鬟的该说的话?竟然编排起主子来!”
莺儿见宝钗发怒,连忙跪下,嘴上却毫不示弱:“我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打算。姑娘这般品格才学,若是男子,必定在外面做出好大一番事业,光宗耀祖自不必说。偏姑娘是女儿之身,免不得在家时候靠父母兄弟,嫁到婆家后靠夫君儿子。若夫君儿子不好时,还要回头寻父母兄弟撑腰。如今大爷既是这副模样,姑娘将来却如何是好?先前太太和这府上的姨太太合计,说要把宝二爷给姑娘做配,姑娘听了还不情愿。这下却更叫我担忧了!”说到后来,竟然哭出声来。
宝钗见到莺儿这副模样,心中早软了,叹了口气,拉她起来,道:“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只是这番话断然不可向外面说。不然被人听到了,必定说我不会管教下人。母亲知道了也不会高兴。”
莺儿擦干了眼泪,慢慢听着,宝钗停了停,又开口道:“你说的我何尝不知。方才我也劝着母亲要多管束哥哥才好。只是你既然知道女儿家在家靠父母兄弟,出嫁后靠夫君儿子,难道没听说过三从四德?正所谓夫死从子,如今父亲过世了,哥哥当家,便是母亲,也不好管太多的。”
莺儿咬唇道:“难道明知道要坏事,竟纵着容着?”
宝钗又叹了口气:“如今我也不好多说话。哥哥既然是这般模样,少不得我从旁提点,时时讽谏了。但愿他不会再出什么乱子。此外,倒还要想办法,把二姨母那边送过来的人都梳理一遍才好。似这次家里出事,这么快就加油添醋传了出去,定然是家里人口不密实,走漏了风声。眼下也只能这般治标不治本了。”
莺儿见宝钗神色凝重,也不敢说什么,听茜雪说送账本的人还在外面,便依了宝钗的命令出去吧前面看过的账簿交还,向那老管家说道:“我们姑娘说长公主殿下和亲之事要紧,宁可别的事情先停一停,大伙儿倒辛苦一个月,把这事情给办好了,大爷自然会请大家吃酒,只怕另外还有赏钱。商行的账目很清楚,掌柜的辛苦了。当铺的账目太粗,姑娘说要一笔一笔记着才好,追查起来也容易,也免得犯了什么忌讳,若还是这么着,也就不必送来看了。金铺的账目是错的,姑娘说知道底下人辛苦,些许小差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把这种假账送过来是糊弄谁呢?还有,既是绸缎庄的掌柜携了银钱逃了,这剩下的账目总要遣人择日理清楚的,那告官的单子上总要写得明白。还有倒要问大爷一声,到底是告官好还是私了好,须得他斟酌一二。”
第19章
那送账本的老管家正是薛家的老人,祖辈皆在薛家,名唤陈义,现在恒舒典做事,宝钗扮了账房先生查账的事倒也未瞒了他。陈义明知薛蟠不成器,宝钗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故各处代为隐瞒,又隔三岔五地带了些账册货单来请宝钗盘查。
陈义听了莺儿如此吩咐,连连点头记下了,又问道:“那绸缎庄的掌柜带着老婆儿子卷了银钱逃了,眼下铺子里乱成一锅粥,若没人出来主持,总不是个法子,还请姑娘示下。”
莺儿听了,忙转身进屋去,如此跟宝钗学说了一遍,宝钗想了想,吩咐道:“陈义家的小三子可不就在这铺子里头做事?听闻他是个聪明伶俐的,就叫他暂时管着罢,先把铺子的账目理清楚是最要紧的。绸缎庄的棉布绸缎一向由咱家的商行供给,这一块是不用愁的。倒要早安抚好那几个裁缝,都是几十年的老手了,莫要因为这个事寒了心。”莺儿应了一声去了。
却说那绸缎庄就在鼓楼大街上,是京城第一等的繁华地带,那卷款而逃的掌柜的姓刘,虽不是薛家人,却也世代帮薛家经营,本无贰心。只因薛蟠继了家业时候诸事不论,他难免也和别的铺面一样,小小的存了私心,留下了一部分的利。这原本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薛蟠横竖是看不懂账簿的,薛家人知道刘掌柜为人尚属质朴,些许小利也没人跟他计较。
谁知这日薛蟠带着他新近勾搭上的妓。女云儿去绸缎庄里闲逛,刚好遇到掌柜的儿子在台前张罗。薛蟠见他长得十分清秀,顺嘴调笑了两句,那少掌柜的虽是小门小户的人家,却也是自幼养尊处优,何曾受过这些闲气,未免应对失当,引发了薛霸王的滔天怒火。薛霸王遂祭起查账的大旗,并不听家中老人们的劝阻,又虑着恐外头的人查账,包庇刘掌柜的,这才十万火急好说歹说硬是把宝钗给逼请了来。宝钗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不妥,这刘家小子自己心怯,已经抢先供认了,从此成了呆霸王的人,由着他肆意胡闹,只得敢怒不敢言。
刘掌柜一心为薛家绸缎庄里的事情忙活,哪里知道自家宝贝儿子已经被人糟蹋了,有那知道端底的人也只敢在背后笑话、指指戳戳,说他卖子求荣,却无人敢在他眼前说闲话。谁知那日在梨香院被薛姨妈撞见的几个叠罗汉的,其中就有一个是刘家小子。这小子是个胆子小的,当日穿好衣服偷偷溜了回来,已经是心虚之相,待打听得薛姨妈因为这件事情生了重病,生怕被摊了什么不是,跪在地上哭着跟刘掌柜说了。刘掌柜闻讯大怒,正好赶上已经落草为寇的昔日旧交苏掌柜来家中游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卷了绸缎庄的银钱细软,带了老婆孩子,一径投奔山里去了。
陈义听莺儿转述宝钗的吩咐,就知道她已经明了其中的来龙去脉,且难得的虑事周全,轻重分明,心中赞叹不已。当日天色已晚,陈义背着一褡裢的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