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虎贲)-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谗言,让吕布取代末将的职位。然而末将一忍再忍,并未与他计较,可是他方才竟然劝说袁术用传国玉玺要挟主公,便可逃出生天。为此,末将一怒之下将他刺死,而后方知袁术并未听信阎象之言,更不曾失信于主公。然则,阎象毕竟是末将所杀,末将知罪,请主公惩处!”
听到纪灵这番话后,李利微微颔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看向纪灵的眼神也随之变得温和许多。
或许纪灵和阎象之间早有仇怨,只是一直隐忍不发,直到今日方才趁机杀死阎象。然而纪灵对袁术的忠心确实毋庸置疑的。即便是此刻袁术已经死了,他仍然对袁术十分尊敬,始终不曾诋毁袁术半句。
这一点让李利十分欣赏,由此让他对纪灵的品行大为改观,最起码不像刚才那样厌恶。而李利之所以厌恶纪灵,正是因为他擅杀同僚阎象,这是李利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若不是顾及纪灵也算一员大将,只怕他刚刚便已将纪灵问斩了。
好在纪灵及时醒悟,主动交代实情,并请求责罚。这让李利不由高看他一眼,遂将心中芥蒂放下,真正不再计较阎象被杀之事。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李利才算是接纳了纪灵的投诚,不再猜忌,并打算让其继续留在军中,委以重用。
随后三天,李利下令以诸侯之礼厚葬袁术,命鲁肃前来潜山负责督造陵寝,纪灵、张勋等一众淮南旧将负责具体修建。此外,李利准许之前俘获的袁术之子袁耀和袁术生前的妻妾,以及袁术族人前来潜山守灵祭奠。
第三天,李利率军离开潜山大营,移师皖县。当孙策率军返回之际,李利命鲁肃全权接管九江、庐江二郡,派遣徐晃率领两万步卒屯军庐江,下令典韦率领虎贲营进驻寿春,镇守江北。
半个月后,袁术陵寝修建完成。李利亲率帐下将领及豫州辖下僚属赶到潜山,为袁术发丧、下葬,并准许袁耀为其父守孝三年。
至此,淮南战事结束。战后,袁术自刎,孙策率军仓惶渡江,扬州辖下的江北郡县悉数纳入李利名下。而后,随着波才率军屯驻于淮南,典韦所部驻守寿春,徐晃率部扼守长江北岸,由此西凉军与江东军隔江相对,互相提防,各谋发展,形成划江而治的格局。
第052章死灰复燃黄沙漫
淮南袁术于潜山自刎身亡的消息不胫而走,旬日之间便传遍大汉各州,落在各镇诸侯耳朵里。
然而各镇诸侯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免唏嘘感叹,却并不意外,似乎这一切早在预料之中,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
唯一令诸侯们惊讶的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袁术竟然败得这么快,败得这么彻底,以致最终走上绝路。
如果说袁术兵败身死的消息还不足以令各镇诸侯感到惊讶意外的话,那么李利随后以诸侯之礼安葬袁术、并允许袁耀为父守灵之举,则让诸侯们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这是李利所为?
诸侯们对此纷纷表示怀疑,但事实胜于雄辩,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下葬之日,豫州各郡郡守、九江郡守和庐江郡一万余名百姓一同参加葬礼,亲眼见证了这一幕。
为此,各镇诸侯心中恻然,再无说长道短的言辞,纷纷保持沉默,作壁上观。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建安四年春,即公元199年二月中旬。
就在袁术入土为安的第七天,已经消失两年之久的天子诏令重现中原,并迅速传至大汉各州各郡,由此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伴随天子诏书的出现,本来还处于休战期的河北战场瞬间为之沸腾,休整了一个冬天的各方人马重新集结,厉兵秣马。蠢蠢欲动。
烽烟骤起,战马长嘶,战争的烟云再度笼罩在冀州上空。并迅速蔓延至整个中原。
而这一切的源头便是,继淮南袁术之后,天下又出现了一位皇帝。
建安四年二月中旬,冀州袁绍于邺城登基称帝,自称秉承汉帝遗诏,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加尊九五,继位称帝,君临天下。袁绍称帝后。昭告天下,仍然沿用大汉国号,以邺城为帝都,追谥其父袁逢为“仁帝”。追封汉帝刘协谥号“献帝”。
与此同时。擅自称帝之后的袁绍遂颁布诏书,大赦天下,置三公九卿与百官,并将各镇诸侯悉数纳入麾下,大加封赏。
在这份敕封诏书中,袁绍敕封兖州曹操为司徒、录丞相事,荆州刘表为太尉,益州刘璋为司空。徐州吕布为大将军,江东孙策为骠骑将军。辽东公孙度为车骑将军,轲比能为卫将军洋洋洒洒三百余人,近乎囊括了各镇诸侯帐下所有成名谋士和武将。最后才是西凉李利,袁绍敕封他为骁骑将军,并特意言明其职责,永世镇守西域。
这便是旬日之间传遍天下的天子诏书上的大致内容。
显而易见,此次袁绍称帝之后的敕封诏书无疑是狠狠羞辱了李利一番,以致李利麾下驻守各州的统兵大将义愤填膺,第一时间出兵攻打冀州。
就在袁绍立国称帝的第三天,奉命驻守幽州的张辽率领十余万幽州大军率先发起进攻。是役,张辽所部五万步骑为中军,赵云所部无双铁骑为左路军,张燕帐下飞燕轻骑为右路军,三路兵马齐头并进,同时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屯军于河内的周瑜同样调兵遣将,率领十万步骑杀进冀州,直奔邺城而去。
就在这时,刚刚取得南征大捷的李利悄然回到洛阳。随即,他一边调集大军前来司隶,一边马不停蹄地赶往冀州,欲与周瑜大军合兵一处。
冀州,魏郡。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哒哒”的马蹄声疾驰而过,蹂躏着道路两旁的寸余长的新草绿芽儿,继而直奔黎阳大营而去。
随着大队骑兵越来越近,早已得到消息的营门守军大开辕门,营中主将周瑜率领帐下将领出营相迎。
不多时,李利率领金猊卫、陷阵营两营五万步骑行至辕门前,下马与等候多时的周瑜、桓飞、许褚等将领相见。
这是李利与驻守河北的一干将领阔别许久之后的再度重逢。自建安二年李利率军东征以来,已经整整一年零六个月不曾碰面,直到此次征讨冀州才得以重聚。
少时寒暄过后,大军入营,主臣携手走进中军帅帐。
落座之后,李利笑声道:“这一年多来,幸得公瑾率军牵制袁绍大军,使其不得寸进,举步维艰。此外,正是因为诸位尽心戮力,极大遏制了兖州曹操的发展势头,将其兵马羁留于兖州、青州之内,无暇旁顾。是以诸位居功甚伟,如若此番讨伐袁绍一举功成,便全赖诸位之功!”
“主公言重了。”闻听李利一番盛赞,周瑜代表帐下将领起身出列,恭声道:“末将等奉命驻守河内,牵制袁绍大军,此乃份内之事,焉敢居功?”
自谦一番后,周瑜语气一顿,扭头看一眼在座的众将,接着说道:“今日主公亲临冀州,末将便代众将士据实禀报。说来惭愧,末将率军进驻河内郡至今,前后将近两年时间,却始终困守原地,寸功未建。为此,末将及帐下将士深感羞愧,故末将请缨,愿为前军先锋,率军攻打邺城。恳请主公成全。”此话一出,帐下桓飞、许褚、庞德、何曼等将领纷纷出言附和,愿做前军先锋,请缨出战。
显然,正如周瑜所说,桓飞、许褚等将领确实是憋坏了。他们奉命驻守河内郡,一年多来始终处于防守态势,偶尔出兵攻城也是虚张声势的佯攻,起到牵制冀州军的作用。而在期间,跟随李利出征的各营兵马却屡建奇功,收复幽州、扫平塞外蛮夷,而今又平定淮南,鼎足长江。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盖世奇功,足以彪炳史册,名留青史。而周瑜、桓飞和许褚等人却只能坐视旁观,根本插不上手,这种心痒难耐,干着急却出不上力的煎熬,折磨得众将坐立难安,痛苦不堪。
然则,又如李利所言,周瑜率军驻守河北并非毫无建树。虽然这支兵马没有攻城拔寨的功绩,却极大地牵制了冀州袁绍以及帐下冀州大军,迫使其首尾难顾,腹背受敌,两年间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始终龟缩在原地。
而最为难得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由于兖州曹操和幽州张辽大军的后方牵制,使得周瑜大军能够轻而易举地渡过黄河,进而就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楔入冀州,卡在冀州通往河内郡的门户之上。如此一来,便一举打破了冀州袁绍试图依仗黄河作为屏障的美梦,从而迫使冀州军在战争伊始便处于极其被动的防守局面,四面受困,腹背受敌,形势危急,始终处于摇摇欲坠的危险边缘。
不仅如此,由于幽州张辽大军和河内周瑜大军的存在,不但困住了冀州袁绍,还间接牵制并遏制了兖州曹操的所有兵力,使其眼睁睁看着李利率军攻城略地,迅速扩张地盘、壮大实力,却不敢轻举妄动,无可奈何,只能坐守两州之地,惊羡叹息,唏嘘不已。因为幽州张辽大军虎视在后,不仅围困着冀州,还对青州构成极大威胁;而周瑜大军陈兵在前,既能围困邺城,又能威慑兖州。再加上,坐镇司隶的贾诩所部兵马更是对兖州构成直接威胁,随时都能出兵攻打陈留。
这是周瑜帐下这支兵马进驻河内郡的价值所在,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功,却对李利率军东征幽州和南征淮南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贡献巨大。
而今淮南初定,仲氏皇帝袁术刚死不久,冀州袁绍却又重建袁氏江山。以至于,李利刚灭掉一个皇帝,没想到时隔不满一个月袁氏一族再度死灰复燃,又出了一个皇帝。最为可恼的是,袁绍称帝之后竟敢公然挑衅李利,由此瞬间拉开一场决定中原最终归属的生死大战。
目前,对峙河北的双方大军正在紧锣密鼓的调集大军,而冀州周边城池的争夺战已然打响。
通过周瑜的详细讲述,李利方知时下张辽所部幽州军已经攻进巨鹿,而屯军于平原的兖州曹操也已率军攻打清河国。这两路大军进攻势头十分迅速,兵锋强劲,旬日之间连续攻城拔寨,斩获颇丰。相对而言,兖州曹操率军攻打清河国的进展尤为神速,现已攻下清河国大半城池,而张辽所部则遭遇了袁军最为顽强的阻击抵抗,进展相对缓慢。
得知曹操并无异动之后,李利脸色微变,似有所思,而跟随李利前来的郭嘉、高顺等人则暗自松一口气。很明显,他们都以为兖州曹操和冀州袁绍会再次联手,不承想曹操并未叛离讨袁联盟,仍旧率军攻打冀州。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对此次征讨袁绍极为有利,胜算很大,可以说是胜券在握。
沉思半晌后,李利语气低沉地吩咐道:“奉孝草拟一份邀请书,遣人送往曹操大营,请他务必于五日之内前来黎阳大营,共同商议讨袁大计。速速去办,不得有误!”
第053章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须五日,接到飞鸽传信的当天,曹操便率领大军经兖州东郡,星夜兼程赶往黎阳大营。
当曹操率军抵达大营时,距离李利信函中所说的五天期限还有一天时间。
他竟然提前率军赶到了。
李利闻讯后,当即率领麾下众将出帐相迎。
不多时,在中军帅帐前五十步,李利和曹操终于见面了。
这是他们二人第一次会面,而且是以盟友身份面对面的再聚首。
在此之前,李利和曹操之间曾有过数次碰面,却无一例外都在相距数百步的战场上,彼此遥遥相对,从未有过近距离接触,更别说当面会晤了。
然而时隔数年之后,两人再次碰面,这一次却是真真切切的面对面的直接对话。
“在下曹操拜见大将军!”
“末将等参见盟主!”
领军入营的曹操见到李利的一瞬间,立即飞身下马,率领麾下一干将领上前躬身参拜行礼。
“孟德兄何须多礼,快快请起!”
赶在曹操屈膝跪拜的一刹那,李利伸手搀住他,满脸和煦的笑道:“孟德兄年长,文昌焉敢受仁兄如此大礼。”
扶起曹操之后,李利大手一挥,朗声笑道:“诸位将军免礼,都起身吧!”
“谢大将军(盟主)!”
看到曹操起身后,其身后一众将领方才揖手拜谢。李利见状,眉开眼笑地频频颔首。遂拉着曹操,笑声道:“孟德与诸将一路鞍马劳顿,请入帐歇息。多年来。我等难得相聚,今日定要开怀畅饮,不醉不休!”
“这也好,讨伐袁绍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曹某代帐下将士先行谢过大将军!”曹操稍作迟疑,显然想着眼下大战在即,但见李利诚信相邀。盛情难却,遂躬身道谢。
“这便是了。”李利颔首一笑,拉着曹操并肩而行。边走边说道:“时下袁本初已成瓮中之鳖,做困兽之斗也,不足为虑。你我二人神交已久,此番见面焉能不好好叙谈一番?”
眼见李利如此热忱。曹操亦不多言。与李利并肩而行时刻意落后半步,礼数之周全无可挑剔。
两家主公先行,其近身护卫统领李挚和曹纯紧随其后,而后便是郭嘉和荀彧两位昔日好友走在一起,边走边低声交谈。然后,周瑜、公孙瓒、桓飞、许褚、高顺、轲比能等将领陪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乐进等曹军将领跟在后面,缓缓走进帅帐。
尽管两军将领同样是首次见面,但彼此间并不陌生。在之前的历次战斗中。彼此早已相识,而此番更是以友军的身份相聚一堂。是以彼此间都显得十分客气。俨如故友相逢一般毫无敌意,交谈甚欢。
这便是时下最为诡异且又十分常见的现象。前一刻,诸侯之间势成水火,大打出手,殊死相搏;后一刻,也许两军将领就会坐在一起把酒言欢,相敬如宾。这种看似极具违和感的现象,频频出现,屡见不鲜,真正是完美诠释了一个真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当双方发生利益冲突之时,势必大打出手,以命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然而,当双方利益一致的时候,却又重归于好,相聚一堂、谈笑风生,俨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一切都是利益使然,利益所趋,所向披靡。
中军大帐里,宾主落座。帅帐设宴随之开始,等候在一旁的侍婢迅速摆上酒肉,而后躬身伫立在侧,不时上前斟酒,随时听候差使。
“孟德兄率领大军马不停蹄赶来大营会盟,李某甚为感动。此番讨伐袁绍,你我两家兵马联手御敌,必能一举功成。请诸位举起酒樽,我等同饮此盏,请!”
大帐上阶,李利长身而起,举杯相邀,帐下近百名两军将领举杯共饮。而后,曹操代帐下将领回敬李利及西凉将领,由此拉开了筵席的序幕。
待两军主帅相互敬酒之后,两军军师、将领互相敬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筵席中段,十六名舞姬款款步入大帐,音乐随之响起,鼓瑟吹笙。舞姬们长袖翻飞,翩翩起舞,身段婀娜,体态绰约,舞姿优美,见之令人赏心悦目,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十六名舞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美姬,个个姿容姣好,身姿玲珑有致,舞技精湛,堪称一等一的美娇娘。最为难得的是,十六名舞姬体态相若,身形相仿,近乎完全一致,妩媚妖娆,举手投足间皆有万种风情。那薄如细纱的罗裙裹住白皙丰腴的娇躯,随着琴瑟之声温婉摇曳,纤细的腰肢宛若柔软无骨,丰胯翘臀轻轻摆动犹如一叶扁舟徜徉在宁静的湖泊上,荡起层层涟漪,甚是撩人。
一时间,莺歌曼舞,美酒佳人,以至于帐下众将看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不仅曹军将领被眼前这些美娇娘撩拨得蠢蠢欲动,喉结蠕动直咽口水,遂不得不借酒掩饰自己的失态;就连一众西凉将领也是睁大牛眼,一个个看得食指大动,口干舌燥,只能饮酒解渴,竭力压制内心火热而迫切的**。
这一刻,大帐里真正能视若无睹,保持平常心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坐于帅位上的李利便是其中之一,曹操算一个,但他的眼神不经意间还是流露出贪婪垂涎之情,只是他掩饰得很好,若不详加留意,很难被发现。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帐下的郭嘉、荀彧、周瑜、高顺、曹仁、李挚和曹纯等人同样目光清澈,俨然不受美色干扰,泰然自若。
事实上,以郭嘉生性风流的禀性,美色当前,他很难做到坐怀不乱,心如止水。然而他此刻的心思却不在眼前翩翩起舞的舞姬身上,而是刻意观察着李利和曹操二人的神色变化。转移注意力无疑是一种抵制诱惑的好方法,郭嘉便是如此。与此同时,他隐隐感到李利今日这般安排另有深意,似乎是刻意考验曹军将领的心志。
诚然,之前这种歌舞是很少见的。在以往的历次庆功宴上,李利偶尔会安排一些美姬跳舞助兴,但舞姬们不会穿着如此暴露,更不会刻意表现出妩媚诱惑之态。正因为如此,眼下一众西凉将领才会被故意卖弄风情的美姬们所迷惑,一个个犹如饿狼般饥渴难耐,当众失态。所幸,他们的表现亦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们都不被诱惑,曹军将领又怎会情不自禁的丑态毕现呢?
筵席过后,两军将领相继离开帅帐。
撤去酒宴,换上馨香扑鼻的香茗。帅帐里只剩下十余人,却都是能够决定两军命运的主要人物。
两班人马相对而坐。左侧是李利、郭嘉、周瑜、桓飞、高顺、许褚和李挚,右边是曹操、荀彧、曹仁、曹洪、曹真、乐进和曹纯。
李利端起茶盅示意对面的曹操饮茶,遂轻呷一口茶,微笑道:“讨袁联盟成立两年来,幸得孟德兄率军牵制袁绍,才让李某得以率军东征幽州,南征袁术,无往而不利。对此李某甚为感激,感触良多。倘若孟德能与我携手平定天下,自然是如臂使指,事半功倍,或许十年、、、哦不,也许五年内即可廓清寰宇,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不知孟德兄以为然否?”
曹操神色微微惊讶,似乎没有料到李利竟然没有提及如何打败袁绍,反而出言试探他,话里话外都透着招揽之意。而且,李利将他曹操捧得很高,似乎很看重他,甚至于器重,俨然以平分天下的口吻劝降于他。
稍作思量,曹操恭声道:“大将军过于抬爱在下了,曹某愧不敢当。而今大将军已占据半壁江山,天下诸侯皆以大将军马首是瞻,曹某亦然。此番曹某率军前来便是要与大将军共谋大事,讨伐逆贼,大将军若有差遣,曹某及帐下将士无不遵从,任凭驱使,绝不推诿!”曹操左右而言其他,轻而易举地转移话题,不做正面答复。但是他十分坦率的表明立场,坚决服从李利的调遣,以示彼此结盟之诚意。
李利微微颔首,笑着道:“我从不怀疑孟德兄率军会盟的诚意,然则你我之间昔日积怨甚深,想必孟德兄至今仍然不曾释怀忘却吧?”
也许是早就料到李利有此一问,曹操闻言后神色微变,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而后神情坦然地道:“正如大将军所言,曹某并未忘记你我之间昔日的嫌隙。然则,这些都是私情,不可与你我眼下所谋之事混为一谈。当日你我双方处于敌对势力,沙场厮杀难免有所损伤;倘若你我二人易地而处,曹某同样不会手下留情。换言之,方今天下,不仅你我之间积怨甚深,诸侯之间谁没有仇怨?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得继续走下去,好好活着。所以曹某此番愿意与大将军尽释前嫌,精诚团结,共抗逆贼。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利眼神炽热地注视着曹操,而曹操亦不退缩,目光炯炯地正视李利。对视半晌,两人朗声大笑:“哈哈哈”
这便是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么?
第054章矛与盾
的确,李利和曹操之间的新仇旧恨由来已久,说是仇深似海亦不为过。
迄今为止,曹操麾下爱将李典和于禁相继倒戈,投效于李利麾下;其爱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同族兄弟夏侯惇、夏侯渊等四人,先后死在李利手里。
更有甚者,飞云渡一役,曹操麾下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就连他自己都险些丧命。
如果曹操连这些仇怨都能放下的话,那么李利当真要重新估量这位乱世枭雄了。因为,如果他和曹操互换位置,他无法做到这般绝情,更不可能释怀之前的深仇大恨。
是以李利把问题当面提出来,他想知道曹操如何看待彼此间昔日的仇恨,又会如何作答。而曹操的回答就代表着他此次会盟的诚意如何,是否像他方才所说的那样诚意十足。
也许是早就料到李利必然有此一问,曹操闻言后神色微变,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而后神情坦然的道:“正如大将军所言,曹某并未忘记你我之间昔日的嫌隙。毕竟,他们都是我曹操的骨肉兄弟,一脉相连,想要忘却谈何容易?
然则,这些都是私情,不可与你我眼下所谋之事混为一谈。当日你我双方处于敌对势力,沙场厮杀难免有所损伤;倘若你我二人易地而处,曹某同样不会手下留情。换言之,方今天下,不仅你我之间积怨甚深,诸侯之间谁没有仇怨?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得继续走下去,好好活着。所以曹某此番愿意与大将军尽释前嫌,精诚团结。共抗逆贼。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利眼神炽热地注视着曹操,而曹操亦不退缩,目光炯炯地正视李利。对视半晌,两人朗声大笑:“哈哈哈”
大笑声中,李利在曹操眼睛里看到了妥协与挣扎,而曹操则在李利的眸光中看见了怀疑与谅解。不言而喻,曹操能把话说到这种程度确实很不容易。尽管这未必是他的心里话,却足见其会盟的诚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李利虽是盟主。却也不能一再逼迫曹操。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遑论人乎?
笑声过后,李利转移话题道:“眼下袁绍僭越帝位,其麾下拥有近二十万大军。兵多将广。根基稳固。此外他称帝之后又大肆拉拢各镇诸侯,想方设法地笼络人心,借此壮大其声势,稳固其帝位,当真是用心良苦,居心叵测。
是以我盟军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虽有两倍于袁军的兵力,却得不到冀州百姓的拥护与支持。且袁军又有城池之利,以逸待劳。局势便是如此。不知孟德兄可有破敌良策?”
曹操轻轻摇头,捋着颌下尺余长的美髯长须,凝目沉思。片刻后,他思量着说道:“不瞒大将军,曹某率军赶来黎阳的途中,便一直思考着破敌之策,至今仍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然则,正如大将军方才所说,我盟军兵马两倍于袁绍,如要攻破邺城绝非难事。是以曹某有一下策,不知可行否?”
李利神情一震,颔首道:“孟德兄不妨直言,无须顾忌。”
曹操欣然点头,直言道:“眼下我盟军已将冀州四面围困,袁绍已成困兽之势。然而,与其各路兵马一城一地的攻城拔寨,不如集中兵力合击邺城。毕竟邺城乃袁绍老巢,亦是伪帝都,邺城若被攻破,其残余势力传檄可定。是以曹某建议大将军,调集大军围攻邺城,四面同时发起攻击,昼夜不停,轮番攻城;如此长则一月,短则十天,必可攻陷邺城,擒杀袁绍父子。邺城一破,则冀州其它郡县必定闻风而降,一战功成!”说完话时,曹操显得信心十足,眉飞色舞,神情颇为激动,似乎弹指之间便可攻破邺城一般,极具感染力。
李利闻言后沉思不语,不时看看曹操的神色,心中暗忖道:“这还真是个下下之策。听起来似乎很令人振奋,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曹操所献之策,说白了,就是集中兵马强攻邺城。这种计策还用的着想吗,领兵攻城谁不会呀?可是强攻邺城的代价无疑是极其惨重的。冀州乃中原第一大州,邺城作为袁绍经营多年的老巢,其坚固程度丝毫不逊于当年的洛阳帝都,比之寿春城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这样一座坚城,强行攻城的后果可想而知,这是要拿无数将士的生命换取这座城池呀!”
似这等不计伤亡的强攻城池,李利历来不屑为之。为了一座城池而搭上数万将士的性命,实在是得不偿失,智者所不为。
但是曹操难道不是智者吗?难道他会不知道强行攻城的巨大伤亡?既然他对此心知肚明,为何还要堂而皇之的公然献策?他究竟意欲何为?
恍然间,李利脑海里充满疑问,甚是费解。毫无头绪之际,他扭头看向郭嘉,却见郭嘉同样凝眉沉思,眼神中充斥着诸多疑惑。不仅郭嘉如此,就连坐在他身边的周瑜也是一样,随即他二人微眯着眼睛打量着顾自饮茶的曹操,似乎想看透曹操的心思,看他为何出此下策。
眼见于此,李利直言不讳地问道:“孟德兄此策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不知孟德可曾想过攻城的伤亡代价?”想不通就直接开口询问,这便是李利身为盟主的权利,用不着不懂装懂,充分利用盟主的权利才是他应该做得正确的事情。
曹操闻言并不意外,神色坦然的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兵法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时下我盟军两倍于敌军。则可攻之。然则,冀州地域广大,城池众多。不宜一城一地逐一攻取,惟有聚而歼之,方为上策。此外,盟军兵马众多,所耗钱粮甚巨,不利久战,理应速战速决。有鉴于此。曹某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可行与否全凭大将军一言而决,曹某决无异议。”语罢。曹操再次端起茶盅吹着热气,慢条斯理的细细品茶。
李利沉思不语,似乎正在犹豫,这时郭嘉出声道:“曹公此策不失为眼下最合时宜的破敌之法。郭嘉甚为钦佩。然。曹公当知,我家主公近来连续率军征战,麾下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尚需休整一些时日方可再战。如此便有劳曹公率领帐下将士为我盟军之前军先锋,不知曹公意下如何?”郭嘉的言外之意便是,主意是你出的,那么你曹操就率军打先锋,等你帐下将士打光了。我军再去支援。
这是活生生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曹操若是拒绝,那便是戏弄西凉将领。藐视盟主李利。是以郭嘉此言等于将曹操逼到拐角上,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
“这不知大将军尊意如何?”曹操闻声色变,抬头看着李利,恭声问道。其实他就是想问郭嘉所言能代表你的意思吗?
李利轻轻颔首,微笑不语。曹操见状后深吸一口气,似乎是强行压制一下心头的怒火,既而神情凝重地微微点头,道:“既然如此,曹某愿为前军先锋。不过曹某尚有一些难处,还请大将军施以援手。”尽管曹操咬牙答应了,却是有条件的妥协。
李利不以为意的道:“孟德兄但讲无妨,只要李某力所能及,一定不让孟德兄失望。”
想要马儿跑,就得让它先吃饱,如此才能好好干活嘛!在这一点上,李利素来毫不吝啬,之前对待徐州吕布和江东孙策便是如此,该给的粮草辎重足额供应,再适当给他们补充一点兵力,如此才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此番曹操率军前来会盟,李利本来并不打算故技重施,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