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虎贲)-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鲁肃能够清晰感受到李利这番话发自肺腑,源于心中那份真挚的情谊,为此他深为感动。恰恰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他踌躇难决,不知如何作答。

对于西凉李利的事迹和实力,鲁肃虽未亲眼目睹,却也有所耳闻。

三年以前,西凉李利还是籍籍无名之辈,乳臭未干,天下无人知其名。然而,新郑一战,李利生擒朱儁一举扬名天下,随之攻陷陈留城,凯旋班师。此后,李利以未及弱冠之龄出任武威太守,三战韩遂、马腾联军,收飞马、平四郡,与董卓朝堂对峙,戡平长安之乱,火并西凉军,既而挥师扫平西凉全境。近两年来,西凉大治,流寇盗匪销声匿迹,轻赋税、惠民生,使得西凉二州百姓安居乐业,再无战事。

这一桩桩一件件脍炙人口的事迹,早被游走各州郡的商队口口相传,被各地百姓津津乐道。久而久之,大汉天下各州各郡各县谁人不知李文昌之名,士族豪强更是对李利知之甚详,因为李利所行之事已然触及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等于要将世家望族连根拔起。

身处扬州的鲁肃自然知道这些广为人知的事迹,也曾一度认真揣摩过李利处事风格和心性志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李利其人功过参半,很难说他是好是坏,所做之事也很难轻易定论孰对孰错,似乎一切都是似是而非,忠奸不明。

但毫无疑问的是,方今天下各路诸侯之中,西凉李利无疑是实力最强大最具优势的强势诸侯。各镇诸侯无一能与他正面交锋,也无人能与他所掌握的权势相提并论,哪怕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无法和李利一较高下。

凭心而论,如果能够得到李利赏识并委以重任,鲁肃自然愿意投效其麾下效力。

因为当今世道混乱不堪,各镇诸侯都不用说谁忠谁奸,清一色都是打着中兴汉室大旗的野心勃勃的割据诸侯。这一点,但凡有志之士都是心知肚明,没有人还会愚蠢到看谁名声好、风气正便去投奔,谁名声差就不愿效力。

如今天下有学之士择主,首重实力,其次再看其人是否赏识器重自己,最后就是能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当然了,功名利禄自然也不能少,毕竟谁都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追求理想施展抱负之中功名利禄亦可兼得。

唯一让鲁肃放心不下的是,他鲁家是临淮士族,家族成员不算太多却也不少,根基就在扬州。如果他投到西凉李利麾下,那他的族人和亲属会不会随之遭到其它诸侯迫害,以致于让他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

此外还有一点也让鲁肃犹豫不决,这就是李利提出要和他结拜为兄弟。实话实说,李利如此看得起他,这让他很激动,也很心动。但李利的身份终究非比寻常,而今已高居卫将军之职,爵位更是武威侯,已然位极人臣,再进半步就是三公,再进一步的话,那就是公侯王爵。

相比之下,他鲁肃如今算得了什么呢?仅仅担任过不到一年的东城长,而今还被袁术张贴告示四处捉拿缉捕,俨然是一介白身,籍籍无名之辈。尽管他自负有些才华,但有才华也需要施展出来才能算数,才能被世人所熟知所认可;如果没有明主赏识得不到重用,那就等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再有才华也是枉然。

第510章谦谦君子真兄弟

“咕咕咕!”

正当鲁肃低头沉思时,一阵响动将他从思索中唤醒,随即他一脸茫然地看着发出响声之人李利。

“子敬兄见谅,并非有意打扰你思考问题,实在是腹中空空如也,身不由己呀!”李利神色如常地直言道。

“呃?”鲁肃愕然,心中却颇感惊异,对李利的性格秉性又加深了几分认识。

“成叔,快取些膳食过来。”鲁肃当即对舱门口的鲁成吩咐道。

随之他满脸歉意的说道:“一时疏忽,招待不周,文昌兄海涵。”

“子敬切莫如此说话。这是我给你添麻烦,理应我向你道歉,岂能是非颠倒?”李利不以为意地摆手说道。

话音未落,李利又问了一句:“不知子敬考虑的如何?”

“我有一事不明,不知文昌兄能否直言相告?”不知不觉中,鲁肃已然将两人之前的称谓颠倒过来。之前,李利称他子敬兄,而今鲁肃却反过来称李利为文昌兄。

这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已然说明很多问题,只不过双方有意淡化这些细枝末节,谁也不会点破其中的奥妙。

李利欣然颔首道:“子敬但讲无妨,我定当知无不言。”

鲁肃神情微变,眼角余光留意一下舱门,见无人靠近,当即低声道:“目前长安局势错综复杂,尤其是文昌之举极其耐人寻味,若隐若现,似是有意蛰伏,故而将令叔李傕推到朝堂之上。然则,此举能够瞒过普通百姓,却难掩世家氏族之口。看似高明,实则暗藏作茧自缚之忧。

近两年来,西凉全境实行多项惠民政令,却都是出自令叔李傕之手,无形中弱化了文昌兄的威名,反倒是令叔颇得人心。如此便给天下人一种错觉,皆以为令叔才是西凉之主,而文昌兄不过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虽然有志之士都知道其中原委,但普通百姓却并不清楚内情,最起码西凉之外的百姓都认为李傕将军颇有爱民之心。

我现在就想问文昌兄两句话。其一西凉到底谁做主?其二,你有没有想过长安南郊之战很可能再次上演?”

李利闻言色变,原本平静的眼神顿时变得深邃起来,若有所思地怔怔愣神。

“公子、、、”就在李利凝神思考时,鲁成端着托盘走进船舱。刚要开口说话却看到鲁肃摆手噤声的手势,于是他将吃食放在案几上。转身轻步离去。

鲁肃这番话却是让李利暮然警觉。尽管他相信叔父李傕不会再有非分之想,却隐隐感觉鲁肃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只不过再次爆发南郊之战那样大规模战事的可能性很小,但长安城难免再度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时至今日,之所以还有可能发生这种祸起萧墙之事,其根结还在李利身上。因为他始终觉得叔父李傕把他和李暹从小带大,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于情于理这份感情都不容忽视,而他也不可能对李傕下手,否则他何以立足于天下。

正是这种极其纠结的复杂感情,促使李利很多时候都有种束手束脚之感。处理长安之事总是需要照顾李傕的感受,还要顾及方方面面的影响。这让他一度十分烦恼压抑,随之除了钱粮府库之外,他索性将长安全权交给叔父李傕,撒手不管了。

这也是李利一直没有住进长安城的原因所在。不是他不想常住长安,而是为了确保西凉全境能够安定祥和,不至于手足相残,再度内乱,故此他只能让步。他领兵在外,主掌征伐恢复雍凉二州的民生,而他叔父李傕坐守长安,执掌朝堂。惟有如此,叔侄二人才能尽量避免冲突,维持这份弥足珍贵的血脉亲情。

然而,近一年多以来,李傕曾经数次干涉郡府兵将领调动,并且与杨定、胡轸等西凉旧将交往甚密,似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而这些秘密之事,李利早已接到密报,心知肚明,可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不置可否,静观其变。

此刻李利万万没想到的是,鲁肃一个局外之人竟然能通过表象看出其中隐藏的危机,这倒是大大出乎李利的预料之外,令他倍感惊奇。由此也让他清晰认识到鲁肃当真是极具战略眼光,看问题很透彻,判断极其精准。

回顾后世史册,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之局,而鲁肃鲁子敬则是投奔孙权之时便提出巩固江东三足鼎立的长远战略,其目光之长远与诸葛孔明提出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历史进程恰恰验证了他们各自的战略设想,而他们二人也为各自的理想为之奋斗一生。只不过鲁肃比诸葛孔明年长十几岁,四十六岁而终,走在孔明前头,但最终蜀汉却比东吴更早灭亡。

故此,鲁肃或许不如周瑜能征善战,也不如诸葛孔明算无遗算,但他的战略眼光却丝毫不逊于这二人。

此外,鲁肃还是一位志虑忠纯的实干家,也是三国乱世之中为数不多的被世人公认的谦谦君子。也有人称他是“老好人”或是“实诚人”,常常被诸葛孔明戏弄于鼓掌之间,然而他却为东吴赢得三十年的稳定局面,奠定了东吴水师无敌于天下的基石。

正因如此,李利提出要和鲁肃结为兄弟绝对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早在他决定南下游历之前就有招揽鲁肃之念。也正是因为他知道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加之此次又被鲁肃所救,由此促使他想和鲁肃成为兄弟。

乱世之中人心叵测,也只有鲁肃这样实实在在的谦谦君子才能让李利毫无顾虑地信任,并与之真心相待,希望能在乱世当中结识一个肝胆相照的兄弟和朋友。否则,随着他的地位越来越高,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就会变成孤家寡人,连一个坦诚相待的朋友都没有。

“让子敬久等了。”理顺思绪后,李利脸上再次浮现出和煦的笑容,显然刚才鲁肃提出的两个问题,他心中已有计较。

“文昌兄不必客气,快请用膳。”鲁肃欣然笑道。

李利微笑颔首,随之起身拉着鲁肃在案几旁坐下:“子敬一起坐下,我们边吃边说。”

“这、、、也好!”鲁肃稍作迟疑后,欣然应声,随即和李利相对而坐。而李利则是当真不客气,坐下后立即动手大块朵颐起来。

半晌后,大半食物都被李利消灭殆尽,而鲁肃则是浅尝则已,边吃边给李利斟酒。

吃饱喝足后。李利方觉身上的甲胄太紧了,十分不便。当即他对鲁肃说道:“子敬快去取件长袍暂借于我。待回到西凉之后让你嫂子好好做几件衣服还给你。如何?”

“呃!”鲁肃闻声呆愣。视线中却见李利已经开始卸甲,俨然没把他当外人,毫不避忌。

眼见于此,鲁肃当即起身,爽朗笑道:“哈哈哈!好,文昌兄稍等。我立刻去取长袍!”话音未落,他已经走出舱门,李利看着他俯身出门的背影会心一笑。

刚走出舱门的鲁肃,抬头就看到鲁成对祖母低声说着什么。显然是向祖母禀报李利的身份来历。

“肃儿,快过来。”果然,当鲁老夫人看到鲁肃出来后,立即招手唤他前来。

鲁肃快步上前,随口对鲁成说道:“成叔,将我的长袍取一套过来,最好是新做的没有穿过的锦袍。”

鲁成欣然点头退去,这时鲁老夫人笑盈盈说道:“刚才鲁成把你和李将军的对话都说与我听了。鲁成说李将军要和你结为异姓兄弟,真有此事?”

“确有此事。”鲁肃颔首道:“不过李将军身份太过尊贵,孙儿实在高攀不起,因此我想此事还是就此作罢为好。”

“哦?”鲁老夫人愕然沉吟一声,思量着低声问道:“莫非李将军只是随口一说,实则并无诚意?”

“不、不、不,祖母想必误会了,李将军诚心待我,绝非客套虚言!”鲁肃连忙解释道。

鲁老夫人闻言欣然一笑,说道:“既是这样,肃儿为何还要拒绝?难道肃儿认为李文昌和袁术一样都是徒有虚名,不足以成大事之人?”

“不,李将军和袁公路不可相提并论。”鲁肃立即摇头说道:“祖母想必知道,西凉李利出身北地郡豪强之家,并非士族出身。早年人们提起他的时候,往往称他是西凉上将李傕之侄,而今却会称李傕是李将军之族叔。仅凭这种人所周知的称呼,就能知道其中隐含的深意,那就是李利将军完全是依靠自身能力一步步壮大起来的。以李将军今日之地位和实力,袁公路岂能和他相提并论,差距之悬殊,完全没有可比性。”

说到这里,鲁肃神色略显黯淡地继续说道:“孙儿之所以不能和李将军结为异姓兄弟,不是我矫情,也不是李将军没有十足诚意;而是我自身职位低微,又恐能力有限,辜负了李将军殷切期望。再者,似我这等籍籍无名之人,若是妄自尊大和李将军成为异姓兄弟,难脱趋炎附势之嫌,遭人非议诟病,反倒有损李将军威名。故而,此事到此为止,不必再提。”

鲁老夫人若有所思地颔首说道:“嗯,肃儿所言有理。”。

“子敬过于拘礼了,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太复杂。”

这时,李利穿着一身暗青色长袍从舱中走出来,恰好听到鲁肃和鲁老夫人祖孙俩的对话。

但见他走到鲁老夫人身前,躬身说道:“李利见过老夫人。若是老夫人不嫌文昌粗鄙,以后我就和子敬一样叫您祖母如何?”

“这、、、老身僭越了,文昌免礼。”鲁老夫人稍稍惊愕之后,笑呵呵地扶起李利,笑道:“好、好、好,就依文昌所言,此乃老身之幸啊!”

李利闻言当即屈身便拜:“孙儿给祖母叩头了,愿祖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寿康泰,容颜不改!”

“哈哈哈!”这番说辞听得鲁老夫人开怀大笑,紧紧拉着李利的双手,眉开眼笑道:“借文昌吉言,祖母还真想亲眼看着文昌成就不世霸业!”

“这么说祖母同意我和子敬结为异姓兄弟了?”李利一脸惊喜地急声道。

鲁老夫人欣然颔首道:“正是。老身年逾花甲,有生之年能得文昌这般年轻有为的孙儿,实乃我鲁氏一门之幸,岂有拒绝之理!”

说话之中,她一手拉着李利的左手,一手拉着鲁肃的右手,随之将他们二人的手放在一起,开怀笑道:“今日祖母给你们二人作见证,就在这大河之上,文昌为兄,肃儿为弟,结为异姓兄弟!”

李利和鲁肃二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彼此对视一眼,既而俯身在鲁老夫人面前跪下,齐声跪拜道:“孙儿拜见祖母!”

“小弟拜见兄长!”拜过祖母之后,鲁肃转而对李利叩拜道。

“贤弟免礼,自此后我等兄弟同荣辱共进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李利朗声笑道。

“哈哈哈!”鲁老夫人看到眼前情景,老怀欣慰,双眸中带着晶莹的泪花,喜极而泣,随之她随手抹掉眼泪,开怀大笑。

眼见祖母如此开心,李利和鲁肃二人同样开心不已,哈哈大笑。

时间就在他们老少三人的开心交谈中流逝,临近中午时,他们二人将祖母扶进船舱小憩。随后兄弟二人坐在船头,低声商议着眼前之事。

“兄长昨夜在何处遇刺,随行之人现在何处?”鲁肃低声问道。

李利闻言伤神,应声道:“此前我一行四人借宿在步府之中,因我过于轻敌,步府上下几十口人近乎全部遇难,生还者寥寥无几。步府之主步氏与我一见投缘,在不知我身份的情况下认我为侄,并将亲生女儿托付于我。没想到当天夜里她们竟被夏侯兄弟挟持为人质,借此胁迫我就范,危急时刻,婶娘毅然选择牺牲自己,从而让我不受夏侯兄弟胁迫。此后的事情,贤弟都已知晓,步府就在舒县境内。”

“舒县步府!”鲁肃闻声色变,惊声道:“小弟知道步府所在,我们此番就要经过那里。可是步府距离我们这里足有数百里之遥,逆水而行需要五日才能到达,兄长昨夜竟被洪水卷走这么远,当真是凶险之极啊!”

李利颔首道:“是啊,昨夜天降暴雨,足足下了大半夜,大河两岸洪水滔天,太凶猛了!侥天之幸,我李利天生水性过人,又得贤弟及时搭救,如此才能留得性命。不过夏侯惇和夏侯家族死士就没有我这么幸运了,想必此时已被卷入长江,死无葬身之地!”

第511章荣辱一体两心知

(感谢:千秋醉一梦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红日西斜,傍晚来临。

大河之上。

波光粼粼,晚霞倒影,数不尽涟漪,道不完柔情。

七艘渡船逆水而行,迎风卷浪,飘飘荡荡摇摇摆摆,掀起层层波澜,恰似苍首老妪面颊上的圈圈皱纹。

逆水行舟三日,日暮再临,河畔停船。

半个时辰后,星辰如期而至,半圆明月凌空。

河畔竹林中,二十余座帐篷围成椭圆,中间生起十余堆篝火,一阵阵饭香随晚风飘散在竹林中,炊烟袅袅。

“子敬啊,整整三天了,每日行船三十余里,至今距离步府还有百余里,这也太慢了!”河畔竹林边,刚刚吃过晚饭的李利和鲁肃二人临水席地而坐。

听到李利的话后,鲁肃能够理解他的急切心情,宽慰道:“兄长莫急,再有两日我们就可抵达步府。再者,而今我们是逆流行船,行进速度远远比不上顺流直下,因此每日前行三十余里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再快些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利微微颔首,仰望着满天星斗,轻轻叹口气:“哎!还是洪水跑得快呀,几个时辰之间顺河直下两百多里,如今我等逆水返回竟要六天时间。差距太大了,难免让人心浮气躁啊!”

“呵呵呵!”鲁肃闻言而笑:“兄长真乃奇人也!那日兄长坠入洪流之中随水逐流数百里,居然全身上下一点伤都没有,如今反倒回味起洪水奔流的迅疾速度了。这真是、、、非常人必有非常之举呀!”

“行了子敬,你就不要打趣我了!”李利满脸苦笑的摆手道:“坠入洪水而不死,我确实应该庆幸自己命大,否则我现在就是一具不知漂到何处的浮尸。只是我心中确是有些放心不下子诚和奉孝等人。怕他们为我担心,既而引发不可预料的事端。”

鲁肃脸色顿变,急声问道:“兄长担心子诚他们以为你已身死,便将此事迅速传回西凉将军府?”

“正是!”李利神情凝重的颔首道:“时隔三日,子诚和飞虎二人见我迟迟未归,定然认为我已遭不测。如此大事,他们绝对不敢隐瞒不报,说不定出事当夜就已将此事飞鹰传信长安李玄。而元忠得知此事后,必然不敢自作主张,一定会第一时间传讯汉阳刺史府。一旦消息传到我家中几个妻妾耳朵里。那、、、那就要出大事了!”

鲁肃神色不由凝重起来,沉声道:“扬州距离长安数千里之遥,何以传讯速度如此之快?”

“子敬有所不知。”李利解释道:“目前我西凉军中有两种最为快捷的传讯方式,即飞鸽传信和飞鹰讯。飞鸽传信,自然不用多说。高祖刘邦就曾使用飞鸽传递消息,此后渐渐传扬开来。时下各镇诸侯都有这种紧急传讯方式。

而飞鹰传信则不多见。但在草原部落中却广为使用。早年我在张掖大漠中遇险,随后被铁氏父子所救,也就是如今的郡府兵统领铁陀和安邑大营副将铁箫。铁氏父子擅长驯鹰之术,投效于我之后先后训练出百余只鹰隼,作为我军中紧急传讯之用。随后,我麾下十二个主力战营的统领手里都有六只鹰隼。长安将军府和汉阳刺史府中各有十二只鹰隼,此外,各处紧要关隘和边境驻地也有鹰隼传信,以备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此番南下荆扬二州。李挚就带着两只飞鹰随行,可将消息随时传至长安卫将军府和汉阳刺史府。扬州距离西凉遥遥数千里,飞鸽传信恐不能及,但飞鹰却能飞跃千里将消息传至西凉。

故而我敢断言,子诚一定已将我遇险之事传至西凉,即使他没有将此事第一时间传到长安,也会将消息传至我家中妻妾知晓。而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哦?”鲁肃神情愕然,颇为不解地问道:“恕小弟愚钝,兄长为何不担心西凉生变,却独独担心嫂夫人呢?哦,冒昧问一句,不知愚弟现有几位嫂夫人?”

“呃,这、、、”鲁肃后面一句话将李利噎得不轻,以致他当即愣神,不知如何应答。

少顷,李利脸色略显尴尬的低声道:“不瞒子敬,我现有六妻四妾,一共十位夫人。这个、、、是不是有点多?”

鲁肃闻言惊愕,呆愣片刻后,似笑非笑摇头道:“兄长多虑了。而今天下世家士族之中,妻妾成群者不在少数,就拿小弟来说吧,而今我也有两个妻妾和两名侍寝美婢,算起来也有四人之多。不过,兄长竟有十位妻妾倒是有些出乎小弟预料之外。实话实说,十位嫂夫人,说多不多,却也不少。”

“呃!”鲁肃话语中一句转折,让李利神色十分尴尬。

直到此时,李利算是真正见识了鲁子敬老实人的秉性,话语虽然平和,却隐隐透着劝谏之意。

实际也正是如此。现如今鲁肃虽然自称愚弟,实际上他比李利年长两岁半,理应是兄长才对。但是,自从他和李利结拜为兄弟的那一刻起,他既是李利的异姓兄弟,又是李利麾下之臣。而这一点鲁老夫人心知肚明,因此她一言而决,直接命鲁肃尊奉李利为兄长,如此便定下李利和鲁肃兄弟二人的长幼尊卑。

这种现象看似于理不合,实则确是名正言顺之事。因为天地君亲师的排序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亲”排在“君”之后,这就是所谓的主臣有别,尊卑有序。

“这个、、、子敬啊,此事暂且不提,正事要紧。”好不容易稳定心神后,李利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

“兄长且说为何担心嫂夫人,小弟愿闻其详。”鲁肃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亦知李利妻妾之事毕竟是私事,自己不便多言,于是欣然点头应道。

“嗯。”李利微微松了口气,说道:“正如子敬所言,我家中妻妾不少,但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十分恩爱。倘若她们得知我南下遇险之事,那事情就大发了!我这些妻妾看似娴熟温柔,实则外柔内刚,极有主见,并且她们之中还有文有武。正室李氏雍容大度,心智玲珑剔透,与其兄李玄颇有几分相似,智计过人。侧室滇无瑕曾是休屠部落公主,文武全才,率领休屠铁骑征战多年,曾有‘无双战神’之称。嫁给我之后也一直随军出征,参与军机,出谋划策,直至两年前怀有身孕之后方才渐渐淡出军旅。妾室马云萝是西凉马腾之女,悍将马超的亲妹妹,一身武艺仅比其兄稍逊一筹,性情刚烈。

此外,我众多妻妾当中不乏经历坎坷之人,曾在长安之乱中全身而退,心智极高。因此,一旦她们以为我已遇难,必然伤心欲绝,既而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报仇。而且,我的兵符帅印就在正室李氏手里,以至于她们可以调集数十万西凉大军出兵中原讨伐兖州曹操。果真如此,势必打乱我之前的计划,休养生息两年的成果都将毁于一旦,坏我大事啊!”

“这、、、”鲁肃神色大惊,方寸大乱,想要出声劝解李利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强行镇定心神后,鲁肃低声宽慰道:“事已至此,多想无益,兄长且宽心。如果几位嫂夫人真如兄长所说睿智沉稳的话,想必她们暂时不会轻举妄动,必然要筹划周详之后,再调兵遣将出兵中原。倘若如此,她们最少需要半月时间谋划,调集大军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如此一来,一切都还来得及。”

语气稍顿之后,鲁肃接着说道:“从明天开始我们黎明就出发,所有人编成三队轮流划桨,加快速度赶路,争取两日之内到达步府,然后立即将兄长无恙的消息传回西凉。此外,我再派出几名精干的扈从今夜出发,从陆路赶往步府,尽早将消息传至子诚和奉孝等人知晓。如此可保万无一失,请兄长勿忧!”

李利微微颔首,沉声道:“眼下只能这样了,但愿欣儿她们别冲动,否则、、、、、、”

心事重重之余,李利忽然问道:“对了子敬,此番你原本打算前往何处?”

“哦,我本想举家前往居巢投奔周瑜。”鲁肃接声应道。

“周瑜周公瑾?”李利神情剧震,诧异沉吟道。

鲁肃应声点头,惊讶道:“兄长也听说过公瑾之名?莫非兄长此次南下扬州专为寻能访贤而来?”

“哦,我此前却是听说过周瑜这个名字。”李利神色怪异地颔首道:“听说周瑜自幼聪明过人,有‘洛阳神童’之名,故而我亦有所耳闻。至于他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如何,却是不得而知。子敬既然认识周瑜,想必对他有所了解,不知此人到底如何?”

说完话后,李利嘴角不由抽动两下,眼神有些飘忽。

显然,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感觉不好受,他明明对周瑜知之甚详,此刻却要佯装不知,否则鲁肃若是追问起来,他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不过这种欺骗兄弟的滋味着实很难受,以至于他自己都鄙视自己,借着嘴角抽动掩饰自己的心虚。

第512章冰火淬炼见真金

夜色渐浓。

明月悬空满天星,碧水清莹染红尘。

青山碧水间,河畔竹林边。

李利和鲁肃各持一坛酒,仰望夜空,俯视绿水,交心相谈。

“公瑾其人身量魁伟,相貌倜傥,胸襟宽阔如大江,才华横溢似湖海。”

听到李利询问周瑜才能,鲁肃开口便是一番盛赞,俨然把周瑜说得是天上少有地上绝艳的当世人杰。

由此足见鲁肃对周瑜甚为推崇,此刻确是有意向李利举荐贤才。

紧接着,但见鲁肃继续说道:“周瑜出身世家大族周家,其祖上虽不如汝阳袁氏一门四世三公,却也逊色不了多少。周氏一族历代能人辈出,家学渊源,家境殷实,实乃我扬州为数不多的世家望族。

细说起来,公瑾和兄长还是同龄人,现年二十一岁。他熟读古今史籍,深谙兵法韬略,六艺娴熟,文武双全,尤擅音律;天资卓越,英姿勃发,豪气干云。而今他屈就居巢长一职已有数年光景,蛰伏待机,坐观时局变化,心怀凌云壮志、、、、、、”

“子敬啊,听得出你对周公瑾十分钦佩,你们二人很熟吗?”李利忽然插话道。

鲁肃对李利打断自己说话丝毫不以为意,闻声后,欣然点头说道:“一年前,公瑾时任居巢长,因境内盗匪横行,他便组织青壮训练成军进剿盗匪。途中粮草短缺,他听闻愚弟家资殷实,便带人前往愚弟家中借粮。当时愚弟见他相貌魁伟,器宇不凡,于是欣然将家中两仓粮食借给他一仓,约有三千石。从此以后。我与公瑾常有书信往来,其间也走动过几次,相谈甚欢,引为生平知己。

此番我从袁术治下举家迁走,正是打算前往居巢暂时栖身,待寻得明主之后再做计较。没想到刚一脱险便得遇兄长,昨天祖母已经说了,等到抵达步府之后,一切皆由兄长安排。不过,愚弟还想前去探望公瑾一番。不知兄长可否与我同去?”

李利神情微怔,随之扭头看向婉约平静的河面,轻声问道:“我明白子敬的心意,只是不知周公瑾之才与贤弟相比如何?”

“呵呵呵!”鲁肃欣然笑道:“即使兄长不问,愚弟也要说。论兵法韬略。公瑾百倍于我;论领兵征战临阵决断,公瑾百倍于我;论政务治世之能。公瑾亦胜我十倍。故而。周公瑾文韬武略尽皆在我之上,实乃百年难遇的经天纬地之才。兄长若能说服公瑾投效辅佐,远胜十个鲁肃啊!”

“子敬此言差矣!”李利当即摇头,斩钉截铁说道:“我有子敬这样忠肝义胆的兄弟,即便拿十个周公瑾交换,我也不换!”

“兄长!”鲁肃闻言极为感动。但脸上的神色却很焦急,可谓百感交集。

然而,不等鲁肃开口说话,李利立即摆手说道:“子敬不必着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