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王辰浩命阮忠枢协调帝国财政部、帝国银行、帝国工商部联合制定国债发行标准和实施方案。
很快,五亿龙币国债的发行方案确定,由帝国银行印制国债券,在全国各地的分行负责发行。
发行的国债就相当于中长期的贷款,有利可图。民间工商界对于国家信誉还是认可的,工商界的元老和新贵们于是纷纷出手认购国债。
很多地主老财家里有的是钱,放着也是长毛,不如拿出来借给国家,还可以获得高额利息。民间老百姓也有参与,富裕些的中农和富农也可以认购几百几千国债券,反正国债券可以流通,老百姓也不怕,可以随时在市场上出售。
对于很多国内外的银行来说,五年期的四厘利息已经算是高利贷了,十年期的五厘利息是非常yòu人的。银行平时放贷也就是三四喱的利息而已,放贷给〖中〗国政府自然安全更有保障。于是,国内外的银行商们也纷纷加入了认购〖中〗国国债的队伍里。
银行是最有钱的机构,固内外一百多家银行一下子就认购了三亿七千万龙币的国债,相当于贷款给〖中〗国政府,基本上全都买得是十年期,这样得到的利息就最高。
五亿龙币的国债发行了不到半个月便被抢购一空,很多国冉商人、
老百姓们刚刚得知消息便错过了。
王辰浩没有想到国债发行的如此顺利,短短半个月便筹集到了五亿龙币的资金。帝国财政部、工商部和帝国银行强烈要求再次发行一批国债,以帮助其他工业基地完成项目投资建设,以及交通部大臣詹天估提出修建连接六大工业基地和连接帝国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的铁路枢纽工程。
要致富先修路,王辰浩深知这个国家发展的大道理。美国和德国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有了铁路,资源便可以进行综合调配,内陆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通过铁路运往工业区,工业区生产的商品通过铁路运回内陆集散,这样才能促进流通,商业才能发达,经济才能发展。
同时,〖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也需要铁路。〖中〗国地域辽阔1人口众多1
资源分布却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因此铁路在〖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将起着重要作用1而且由于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追赶欧美强国并实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眼下〖中〗国已经修建了多条铁路,最长的是由北京通往瑷珲的铁路,其次是正在修建当中的卢汉铁路、京张铁路、京济铁路,全部铁路已建成2200公里,在建铁路3300公里。
交通部大臣詹天估向国会提交新建铁路12万公里的庞大铁路计划,最后呈交给王辰浩时,吓了王辰浩一大跳。好在王辰浩知道这个时代的国人刚刚接触西方先进科技没多久,有着远大的报复和理想。跟1911年孙中山提出的建设16万公里的铁路计划相比而言,詹天估的12万公里铁路计划…也不算过分。比起美国来说,〖中〗国的铁路计划简直就是小儿科一样。
此时的美国一亿人口,但是却拥有几十万公里长度的铁路。美国于1830年5月24日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全长才只有21公里,从巴尔的摩至埃利州科特。19世纪50年代,筑路规模扩大,80年代形成**。从1850~1900年的50年间,美国共修筑铁路37万余公里,平均年筑路6000余公里。
其中1887年间筑路达20619公里,创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美国的国土比〖中〗国少,人口比〖中〗国少,但是37万公里的铁路还无法满足美国经济发展所需,美国人依然以每年8000公里的速度来建造铁路。有此可见,〖中〗国想要发展起来,詹天估的十二万公里铁路计划根本不解渴。
对于英国来说,英国于1890年完成全国铁路网建设目标,英伦三岛铁路32000公里。小小的不列颠岛都需要32000公里的铁路,可见国土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至少需要40万公里的铁路里程才能全面覆盖。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因为〖中〗国不像美国那样地面平坦,铁路线路横平竖直。〖中〗国多山地形复杂,铁路线路弯曲,尤其大西北、大西南地区地势地形更为复杂。这样一来铁路里程无疑增加不少,王辰浩认为如果能够完成50万公里铁路计划,才算〖中〗国真正完成全国铁路网覆盖目标。
当然,王辰浩也不会妾干。打造五十万公里铁路网谈何容易?
詹天估的十二万公里铁路计划目前仅仅是连接六大工业基地,已经全国主要大城市,经济发展快,潜力大的城市。
交通部力主干线铁路由政府出资修建,按照每公里铁路投资500龙币计算,十二万公里铁路干线需要投资6000万龙币。这笔资金政府还是拿得出的。
不过,王辰浩建议国家铁路干线由现在的北京至瑷珲一条东北干线再增加四条干线。一条干线是由北京直下广州,即京广线,用以控制华南:第二条由北京直达méng古乌里雅苏台,即京乌线,用以控制méng古。
第三条由北京直达重庆,再由重庆分开,一条进入云南昆明,一条进入四川成都,用以控制大西南地区。第四条由北京向西,贯穿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出嘉峪关。从嘉峪关分作三条线路,一通青海西宁、二通新疆乌鲁木齐、伊利,三通西藏拉萨,作为控制大西北的交通线。
王辰浩建议干线铁路由国家管理,国家负责修建,而且还要建设复线。各省卒、县镇之间的铁路连接工程由地方政府和地方绅商百姓们集资修建,民营铁路以盈利为主,国家铁路以国防安全为重。这样一来,即节省了资金,又不耽误铁路建设。各省同时开建地方铁路,再跟〖中〗央铁路干线相连接,这样全国铁路建设同时大规模展开,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国家铁路网覆盖,完成国家铁路建设目标。
王辰浩做出这个指示,实在是因为此前〖中〗国爆发的大规模收回路矿〖运〗动。在路矿〖运〗动当中,地方老百姓对于国家修铁路和洋人修铁路都不乐意,民间希望自建铁路,经营铁路。王辰浩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跟老百姓们抢夺铁路经营利益。美国的前车之鉴告诉王辰浩,美国政府唯一一次没收民间铁路未国有是在一战前,结果到一战后反而亏损了。亿美元,此后美国直到二战也没在收缴铁路国有,完全交给民间经营。
而王辰浩也知道他那个年代铁路国有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王辰浩不希望发生一票难求的悲催事情再次发生,因此王辰浩决定让铁路sī有,但是国家保留战时对民间铁路的征调权。
交通部基于王辰浩的指示精神,詹天估和他的铁路规划设计师们重新设计国家铁路网工程,按照王辰浩的要求,优先建造国防战略铁路干线,干线铁路由国家工程队和当地驻军负责实施,分段同时开工建设。
其他支线先由交通部负责规划,再由地方政府和地方绅商百姓合资修建,所有权归出资人所有。
这样一来,詹天估耗时一个多月,终于设计出〖中〗国铁路网计划。
该计划建造总里程32万公里的国家铁路网。由政府负责建造10万公里干线复线铁路,民间负责集资建造各个支线铁路,支线铁路总计22万公里铁路。
国家铁路网工程计划分作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899年至1903年,政府修造干线铁路三万公里,民间负责修造支线铁路八万公里。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04年至1908年,这时铁路技术将成熟,政府修造干线铁路六万公里,民间修造支线铁路十万公里。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09年到1913年,政府完成难度最大的大西北各省铁路建设,建成最后难度最大的一万公里的干线铁路,民间同样完成难度最大的支线铁路建设,修完计划…内的最后四万公里支线铁路,完成国家铁路网建设。
全国各地铁路网工程分作三百零五个节点分段同时开工建造铁路,政府预算总共为交通部拨款七千万龙币,第一年起步预算最高,为一千三百万龙币。民间对修路致富十分热衷,各地纷纷按照政府的铁路规划来集资修建铁路支线,共计集资两亿多龙币,有的地方早在政府铁路计划出台前就已经开始计划…修路了,资金也早就到位。工程开工的时间甚至比政府方面还早,足见民间对于集资修路的热衷程度。
王辰浩的经济改革照搬美国的,就像美国鼻年照搬英国的经济模式一样。
支线铁路完个民营化后,民间集资修建铁路立即带来了另外一个金融问题,那就是股市。
股市成形一百多年来,为西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令西方列强国家们经历了多次股灾。同样,随着股市进入〖中〗国,也为〖中〗国带来一次巨大的1883年股灾。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第一次股灾给〖中〗国股民带来的创痛已经渐渐本淡忘,股市又开始渐渐恢复起来。随着民间各方开始集资修路,必然产生铁路股份,就像美国七十年代的铁路工业股票猛升一样,〖中〗国的铁路股票也将快速。王辰浩知道十年后应该是橡胶行业导致〖中〗国爆发第二次股灾,但现在大规模铁路网的建设,铁路股市同样有巨大的风险。
王辰浩知道如果不对〖中〗国股市进行有效监管,那么十年后又将给〖中〗国带来一次巨大的股灾。
于是,王辰浩在经济改革的最后一项放在了对〖中〗国股市的改革上面。王辰浩按照他那个时代的股市监管制度,结合美国成熟的股市制度,制定了〖中〗国股市相关法规,成立专门的股市管理委员会,严控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
为此,工商部在天津成立了北洋股票交易所,作为〖中〗国第一个法律约束的股票交易所,但凡在〖中〗国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经过北洋股票交易所和股市管理委员会同意才行,严格杜绝虚假冒牌公司上市。
北洋股票交易所成立的同时,也成立了北洋工业指数评级管理委员会,对〖中〗国本土现有的在北洋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和外国在华上市公司进行评级,将信誉好、经济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收录,每天发布一次工业指数,作为股民参考股票的依据。北洋工业指数由股市管理委员会和北洋股票交易所审核,由北洋日报代为编辑发行。
北洋股票交易所成立后,陆续建立了北洋工业指数,北洋运输业股解平均指数北洋公用事业股价平均指数以及三类股价平均指数所涉及的112家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北洋股价综合平均指数。
四种北洋股价指数中,以北洋工业股价平均指数最为重要。因为〖中〗国的支柱性工业如今全部都是王辰浩名下的产业,它们被大众传媒广泛地报道,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高。〖中〗国112家上市公司,101家是属于王辰浩个人的。这个时期的各种股价指数基本上由王辰浩来决定,其他上市公司没有任何抗衡的力量。
这种情况对于〖中〗国股市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为没有任何竞争而言,但是就眼前来说却是利大于弊。有了北洋股票交易所的监管,国内股民可以放心选择他们心目中认为的牛股,而不用担心被外国公司欺骗,导致血本无归。
当然,股票交易本身就是一种赌博,肯定有输有赚。北洋股票交易所和北洋工业指数只能在大方向上面保护国家整体利益,不排除一部分个人炒股失败的现象。
就像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一样,北洋工业指数基点规定为100,并于1899年1月1曰正式上线,每日进行相关股市基准点发布,为股民指导集性投资。!。
正文 第247章 收回海关
“经济是立国之本,教育则是强国之路。…
这句话是王辰浩在内阁会议上的讲话,内阁各部响应王辰浩的讲话,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同步展开对教育的改革。
教育部大臣蔡元培随后在国会发表演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蔡元培的国会演说获得了国会官员们的认可,他提交的国家教育改革方案也顺利获得通过。
当然,国会目前还只是个摆设,大权掌握在王辰浩组织的内阁手里,国会名义上有权过问,实际上无权干涉。国会当前的作用只是王辰浩用来安抚满清元老们的场所,就像路易十四将各省官员软禁在凡尔赛宫一样,王辰浩也把〖中〗央和地方被架空和裁汰的官员们都“请进”
了国会,让他们担任国会议员,实际上就是王辰浩为他们准备的养老院。
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方案分作四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央政府成立10所高等学府,设立四年制本科、专科学位制度,仿德国设立导师制度,培养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人才。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成立120
所中学,学制六年,培养中级知识分子。地方政府负责在当地人口密集区成立1200所小学,学制六年。大学全部为国立,中学和小学允许sī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为教育体制的打基础,争取让10%的国民识字,可以感应政府和国家的教育号召。
第二个五年计划…新增20所大学,1300所中学,6000所小学。进一步提高国民识字率,争取20%国民识字。培养三十万名大学生,一百万名中学生和五百万小学生,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个五年计划…新增30所大学,6000所中学和80000所小学,争取70%
国民识字率,全国普及小学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国民识字。
第四个五年诊划…完成40所大学,30000所中学,200000所小学,国民啊耀字率,普及中学教育制度。
内阁在预算中为教育部留出了8000万龙币的财政预算,王辰浩责令财政部为教育部拨款三千万龙币作为第一期教育工程起步资金。政府在全国设立二十座高等大学,蔡元培制定的四个五年计划,将用二十年时间为〖中〗国打造巫万所学校,普及12年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二十年时间里,计划…
为〖中〗国培养三百万大学生,两千万中学生,五千万小学生。
当然,蔡元培还有第五个五年计划,即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建立70万所学校的目标,普及大学教育。不过这个计划蔡元培没敢现在就提出来,他害怕吓坏了王辰浩和国会官员们。
前四个五年计划…总投资已经超过了八亿龙币,尤其是义务教育一项便占据三亿龙币的资金。国会平均每年得向教育部拨款4000万龙币,而第一项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的投资最大,需要大规模修建学校,引进教育资源,因此预算达到了6300万龙币。
以北洋政府1蹴年的财政收入不足1引乙龙币来看,单单是教育经费就占掉了一半。内阁各部官员们对于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提案是支持的,但是一提钱的问题,内阁各部官员们顿时拉下了黑脸,极力反对。因为一旦批准教育部的拨款预算,那么财政部必然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预算,其他部门的很多项目将会被迫流产或者半途而废。
内阁各部为此吵了起来,互不相让。于是各部的大臣们不得不为此事去烦王辰浩,要王辰浩来做决断。
五省九部,各部门的大臣们都是王辰浩的嫡系人员,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王辰浩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他们了。在王辰浩看来,国家百废待兴,哪个部门都重要,哪个部门的经费都不应该削减,可问题是国家财政收入就那么多,总不能冒着巨额赤字发展吧。
于是,王辰浩听取财政部术汉章的建议,发行教育专项国债来解决资金问题。
国民们对于教育的支持还是非常积极的,传统观念令他们都希望子女可以上学,出人头地。
在这种良好的大氛围的影响下,用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教育资金很快便筹集到了,两亿龙币的教育专项国债发行后,教育部得到充沛的资金,开始大规模建设各级学校,招募教师,招收学生。
政体、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的都非常顺利,但也有一些项目的改革碰到了强大的阻力。
首当其冲的便是海关,〖中〗国当前除了直隶省海关掌控在国家手里外,其他地区各海关还掌控在英法美三国手里。
王辰浩掌权后,收回海关就成了头等失事。为此,外交部多次照会英法美三国政府,就〖中〗国政府收回海关问题分别三国政府交涉。但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1898年底,王辰浩任命外交部次大臣唐绍仪兼职海关大臣,主持〖中〗国海关事务,并致力于收回海关权利。
此前,王辰浩主持直隶省海关时,便绕过当时的海鼻总税务司赫德,另起炉灶,在直隶省单独设立了海关,架空了原来在直隶省的海关部门。
如今,赫德去职,唐绍仪成为海关事务大臣,出手整顿海关、收回海关大权更是名正言顺。
尽管英法美三国对于王辰浩撤掉赫德的职务十分不满,法国更是提出了严正的交涉,但英美两国态度暧昧,既反对撤换赫德任用〖中〗国人为海关大臣,又不愿意跟〖中〗国政府闹僵,结果不痛不痒的抗议了一番,却是默许了赫德被撤职的事实。
唐绍仪挂着外交次大臣的头衔,连番照会英法美三国政府,一方面展开海关谈判,另一方面则采取实际行动。海关谈判自然是漫长的拉椐战,唐绍仪为了在海关内部造成既成事实,他将训练好的海关人员安插到海关总署和各地海关部门,在洋员和关税上缴者之间设立了一个中间部门,这样便架空了各部门的洋员的权利。
唐绍仪不采取暴力行动,而是以非暴力形势逼着洋员们主动辞职,必要时动用“见不得光”的秘密组织对其实行恫吓威胁,令〖警〗察局、人民检察院和廉政公署对这些洋员进行各种名目的调查、拘留。在华的这些洋员在刚刚管理海关的时候还算廉洁奉公,但是随着他们长期浸染在清政府**的官场当中,难免不犯错误。到十九世纪最后几年期间,十个洋员中有九个贪污受贿,剩下一个也沾染上各种坏习惯,不符合海关规定。
唐绍仪的计划…很快便见到了成效,大批洋员开始主动辞职。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小辫子捏在〖警〗察局的手里,因此不得不在国内外媒体面前表示〖中〗国人已经在之前的半个世纪里学会了如何打理海关,认为在没有洋员的情况下,〖中〗国人自己也可以良好运作海关。甚至有一些洋员们被逼无奈,只好大肆抨击英法美政府侵犯〖中〗国主权,要求英法美政府将海关权利交还给〖中〗国政府。
唐绍仪这招釜底抽薪,着实让英法美三国政府没面子。一直眼谗英法美三国对〖中〗国海关控制的德俄等国也趁机起哄,他们无法插手〖中〗国海关,但也不希望英法美三国插手〖中〗国海关。
于是乎,英法美三国在海关谈判上处处受制,饱受国际舆论压力,最终宣布有条件的归还〖中〗国海关。
英法美三国政府要求王辰浩的北洋政府在海关赋税问题上保持对英法美三国的最惠国待遇,维持对英法美三国对华贸易关税十年不变。
对于英法美三国的条件,王辰浩的态度比较坚决,除了继续给英法美三国最惠国待遇外,不允许签署任何性质的有损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条约。
唐绍仪没有办法,只好运用他的外交手腕,继续同英法美三国政府交涉谈判。此时英法两国在非洲达绍尔危机问题上的较量已经分出胜负,法国政府选择了退让,让出达绍尔。
法国在非洲问题上的失败,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差。唐绍仪抓住这个机会,单独照会英美两政府,抛开法国单独谈判。
此举顿时招致法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但法国驻华公使的连番抗议都没有回应,令法国政府十分没面子。
唐绍仪抛开法国政府单独跟英美两国政府代表谈判。美国殃府此时在菲律宾战争问题上陷入了泥潭,十几万美军士兵在菲律宾苦战,而〖中〗国便成了美军重要的物资供应方。
尤其是〖中〗国政府向美军出售更为廉价的武器弹药,以及〖药〗品、粮食、煤炭等战略物资。因此,美国政府和军方急需要〖中〗国在菲律宾问题上的帮助。唐绍仪利用这点跟美国人谈判,最终美国政府权衡利弊,取消了移交海关权利的第二款条件,只保留最惠国待遇一款。
英国方面见中美达成了一致,心中非常不高兴。英国政府发行中美之间正在走近,中美两国联合发动对西班牙战争,英国人被méng在鼓里。美国发动美菲战争,〖中〗国在背后大力提供后勤保障,这种准军事同盟关系令英国政府担忧。英国期望王辰浩的北洋政府亲英而不是亲美,因此在美国方面宣布放弃第二款条件之后,英国政府也宣布放弃第二款。
经过两个月的磨嘴皮子,唐绍仪终于跟英美两国政府签署了海关归还协议,三天后,法国政府迫于英美压力,也不得不同北洋政府签署了海关归还协议。
公元1899年1月4日,王辰浩的北洋政府成功收回了海关权利,结束了英法美三国对〖中〗国海关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管治。!。
正文 第248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
收回海关只是其中一项,对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来说,同各国刘强展开谈判,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喜欢本书;请收藏 自王辰浩组阁后,北洋政府一直在跟各国列强们谈判。一些小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经陆续被废除,但是跟英法美俄德意奥七国的谈判却颇费周章。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国力孱弱,又远离〖中〗国,但是他们有德国撑腰。
德意奥三国同盟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联盟,北洋政府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影响力。同样,法鼎两国也是军事缔约国。两大军事集团虽然在欧洲对立,但是在亚洲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北洋政府需要谨慎行事,防止德意奥和法俄五国结成共同对付〖中〗国的同盟。
英美两国稍微好一些,英国虽然不同意废除一切中英条约,但也不想直接跟〖中〗国翻脸,因此中英谈判一直拖拖拉拉,英国人故意拖延着,谈判变成了漫长的拉椐战。美国跟〖中〗国有着六个不平等条约,但基本上都是跟着英国趁火打劫签订的,美国看英国的眼色行事,英国故意拖延,美国也学着拖延时间。
外交部希望从英美两国上面尽快打开缺口,最终王辰浩认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条款便是领事裁判权、租界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而前两款是最核心的问题。
美国所承受的压力比较大。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威胁远不如英国,加上美国希望〖中〗国在美菲战争上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因此最终美国率先妥协。
1899年2月2日,美国政府代表查尔斯同〖中〗国外交部大臣李鸿章签署中美《北京条约》。条约规定美国政府主动放弃自1841年以来同〖中〗国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对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权等涉及侵犯〖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条款。〖中〗国北洋政府承诺收回租界区后将保护美国在华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中美互为最惠国待遇。
条约附件中规定,中方支持美国在菲律宾问题上立场,继续向在菲美军提供物资补给,由于菲律宾是群岛地形,战争多在岛屿间,需要海上医院船帮助。中方将派遣三艘医院船开赴菲律宾,帮助美军救治伤员。中方取消向菲律宾共和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禁止〖中〗国公司向菲律宾军方提供军火。
附件内容是中美两国达成的密约,不对外公开。美国政府已经察觉到菲律宾〖革〗命军大量装备中式武器,给美军造成重到。为了尽快结束美菲战争,美国政府于是才不得不在不平等条约废除谈判上让步。
美国废除了全部与华不平等条约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平等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外交等级也由现在的公使级别提升至大使级别。
英国见美国松口了,出于维护中英关系也不得不有所表示。英国跟〖中〗国的矛盾远比美国大得多了,中英之间除了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区等纠葛之外,更是有香港岛、云南边陲、西藏边陲的领土纠纷。最终英国政府只宣布废除对华领事裁判权,升级片面最惠国待遇为两国同等最惠国待遇。但在租界区和割让领土问题上没有松口。
对于英国来说,这种程度的让步已经算作〖中〗国方面外交上的巨大胜利了。因此,王辰浩批示外交部,先跟英国达成废约协议,至于租界区和割占地的收回问题,可以先放一放。眼前英国对〖中〗国的利大于弊,〖中〗国的主要目标是俄国,等到处理完对俄问题后在回头跟英国谈判。
于是2月15日这天,中英两国也签署了《北京条约》,英国和美国承诺的基本一样,废除了之前跟〖中〗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但在附件中,中英双方对于租界区、割占地问题选择暂时搁置争议,亟待日后解决。
英美两国的让步,让德意奥三国和法俄两国政府陷入了沉思。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为德国马首是瞻,而德国见英美已经对〖中〗国妥协,也不愿意得罪〖中〗国。于是,德国政府开始积极的回应〖中〗国的外交谈判,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他们的妥协条件。
德国希望获得〖中〗国跟英国合作开发的驱猎舰相关技术参数,其中德国最感兴趣的便是高速蒸汽轮机项目,以及〖中〗国的无线电技术。
对于德国的要求,国防部持反对态度,但是最终王辰浩同意了。因为王辰浩希望在欧洲有一个强大的德国去牵制俄国和英国。国防部自然不敢违背王辰浩的意思,于是便暗中将英国c级驱猎舰项目计划透lu给了德**方,同时将高速蒸汽轮机和最新的无线电技术转让给德国。
德国获得了这些技术资料后,当即宣布无条件放弃对华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租界区,并跟〖中〗国建立平等合作伙伴关系,同样也将公使升级为大使。
德国松口了,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没有了后台,于是也宣布无条件放弃所有对华不平等条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