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3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基于帝国国民的利益。于是,在国会争吵不休之时,帝国皇帝王辰浩首次出面干预。

    在王辰浩的干预下,帝国国会达成了临时一致,即暂时提高龙币发行量来对冲国际货币普遍贬值问题,扩大帝国出口贸易。但帝国各大银行将监督国内的物价水平和通胀程度,一旦出现外贸利润无法弥补国内通胀损失的情况,将立即停止。帝国各大银行会在第一时间回收市场上的多余龙币。

    实际上,王辰浩的意思是帝国政府坚持金本位制,给国民和国际社会一个资产安全保障,实际上帝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根本无法达到龙币发行量的正常兑换标准,即龙币实际上已经不再以黄金储备作为发行基准了,完全靠国家信用来维持币值稳定。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帝国业已准备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了,一旦参战,那么军费将是个天文数字。中华帝国此时增发龙币,当年可增发额度高达5000亿龙币,这笔巨款将直接解决帝国参战后的军费问题。而实际上,由于中华帝国的龙币是国际货币,这增发的五千亿龙币将由全世界各国人民来共同承担,按照国际流通的三万亿龙币计算,中华帝国国民实际上只承担其中的3000亿龙币左右的债务,其他2000亿的债务将由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来承担,中华帝国等于从其他国家无偿拿来2000亿龙币来打仗,来发展中华帝国的军队力量。未完待续。。

正文 第592章 外高加索石油区争夺战

    中华帝国开动印钞机大规模印制龙币压榨全世界人民的血汗钱时,苏德战争也进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基辅战役后,苏联红军已经没有更多的后备力量了。为防卫莫斯科,苏联政府不得不从西线的中苏边境和南线的苏土边境大量抽调兵力,但大多数部队是没有足够装备的,而且缺乏装甲部队及战机。

    德军的“巴巴洛萨”作战计划中预定在十二月前占领莫斯科,打垮苏联最后的抵抗意志,但到了十一月初,德军依然未能展开对莫斯科的全线进攻,导致预定目标未能实现。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原油供应告急,德军的战线拉得太长,苏联秋冬季节泥泞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军速度,更大幅度增加了德军后勤补给的困难度。

    为了解决原油供应问题,德军不得不抽调主力进攻乌克兰区,并向外高加索方向推进。在基辅一战中,德军打残了近百万苏军,俘虏了近七十万人,并得到了苏军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苏军储存在乌克兰战区的400万吨油料,使得德军的战争机器再度高速运转了起来。

    德军俘虏了苏军四千多辆各型坦克,一千多架飞机和四万多门火炮,这批军事装备迅速补充给德军战斗部队,使得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从之前的三分之一猛增到三分之二实现机械化。成为交战国当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当然,跟全面实现机械化装备的中华帝国军还是没法比的。

    德军取得了基辅战役的胜利,这给德军士气带来无与伦比的提升,希特勒为此鼓吹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连带着整个同盟国世界都为之欢呼,甚至不把中华帝国陆军放在眼里了。

    为此,德军统帅部在1941年10月27日。又制订了“台风行动”作战计划。此前德军业已耽误了四个礼拜的宝贵战略时间,因此为了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德军要在10天内拿下莫斯科。十月的最后几天,德军集结好了部队,作好了“台风”攻势准备。

    1941年11月2日,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了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

    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带。“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第4(司令为克鲁格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坦克第3(司令为霍特上将)、第4(司令为霍普纳上将)、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共74个半师计约有18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万余门,飞机2390架。

    这回德军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了。而且通过缴获苏军大量的先进坦克、飞机和大炮,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了优势。反观苏军损失了四分之三的机械化军队和装备,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之下,苏军陷入了空前的弱势状态。当然,这并不包括苏军大后方的那个中械装备的新建集团军。

    经过朱可夫的劝说。斯大林最终同意继续让大后方的中械集团军继续进行适应性训练,他相信以现有的兵力是可以守住莫斯科的。为了最后的大反攻计划,斯大林选择了暂时忍耐。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截至10月底,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集团军(司令为沃斯特鲁霍夫少将)、第29集团军(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第30集团军(司令为霍缅科少将)、第19集团军(司令为卢金中将)、第16集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集团军(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该方面军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组织防御。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43集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区域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夫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置于西方面军后方。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

    苏军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余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相较于德军,苏军处于绝对劣势。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10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1月2日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德军火力太猛,很快让德军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夺取布良斯克。

    11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在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2至13日。

    13日,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再次俘虏苏军67万余人,德军战果空前。再次震惊世界。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于是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军4个集团军总共却只有9万人左右。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个地带建立坚固防御。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于11月10日合编为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

    朱可夫受命之后,斯大林力排众议,将部署在中苏边境进行整训的全中械集团军的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以及未编成的25个机械化师重新改回步兵师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并动员莫斯科市民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45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1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万2千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鹿砦、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1月月中至12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11月14日,德军突入了加里宁地域。有传言说莫斯科即将失陷。有些工厂炸毁了机器设备,部分工人逃离了莫斯科。

    德军虽然对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和雨夹雪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

    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到11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

    11月间,德军对莫斯科进行了31次空袭,共有2000架飞机参加,其中278架被击落,只有72架闯入莫斯科上空。苏联防空部队凭借着从中华帝国进口的先进的高射炮和无线电近炸炮弹等防空武器,给予德国空军迎头痛击。

    12月初,莫斯科苏军又得到了10万人,这些苏军跟以往苏军已经大不相同,他们从头上的钢盔到脚下的军靴,从外挂装备到内衣,全都是中华帝国陆军的制式装备,除了中华帝国军的龙图腾军章标志没有外,其他一应俱全。

    这批中式装备的苏军引起了其他莫斯科红军的一致羡慕,莫斯科的女人们更是成群结队的向他们献媚,有的甚至一度以为是中华帝国军开进来了,高喊着要找个中国男人嫁到中国去等口号,并引起了一连串的骚动。

    大批的中械装备进入莫斯科,重武器当中光M28A3主战坦克就有一千多辆,Z29反坦克战车亦有三百多辆,还有超过6000门各型火炮等,大大的提升了苏军的防御能力。

    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命令在12月7日于红场举行纪念十一月革命的大型阅兵式。中械集团军作为主要阅兵对象,给苏联人民打气。检阅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军以大量的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的力量,同时将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12月13日开始,苏联的寒冷冬降临,随着大地封冻,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冬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

    11月14日,斯大林和沙波什尼科夫下达命令。让中械集团军进行反突击的命令。朱可夫是不同意这样作的,但斯大林急于想要振奋苏联军民的士气,再次不顾朱可夫的反对。

    反突击是由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和扎哈尔金的第49集团军进行的。反突击的目标是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和纳腊河下游地区的德军北翼和南翼。

    这两个装备了先进中械武器的集团军战斗力提升很大,M28A3主战坦克碰上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以及俘获自苏军的T34等坦克后。几乎对这些坦克是一边倒的屠杀,德军第十七装甲师顿时遭到重创。

    尽管苏军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但毕竟装备的中械武器太少,苏军亦不太适应中械装备,加上苏军以战略防御为主导思想,此举除牵制了克鲁格的部分兵力以外,对德军主力影响不大。德军很清楚苏军为了保护莫斯科侧翼,不敢贸然出击。所以避免跟其正面交战,而是迂回至其他方向继续进攻。

    12月15日至18日,德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向莫斯科重新发起进攻。德军在加里宁沿克林、罗加切沃方向和图拉方向分别实施主要突击企图从北面和南面迂回莫斯科。

    12月17日,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最高统帅部下发了第0428号命令;该命令的目的是摧毁和焚烧前沿的所有居民区,开始焦土战争。

    12月底,德军付出了巨大损失的代价,前出到莫斯科运河。攻陷加里宁。莫斯科附近的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自愿者,甚至一个个的妇女营也投入到德军的机枪炮火中。

    苏军经过12月底到次年初的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战斗后,成功的阻止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苏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依靠倾国之财力物力。在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后,终于坚持了下来并消耗了德军。

    仅从12月16日到次年1月5日这二十天的战斗,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超过1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2800辆、火炮2300门、飞机近1500架。其中德军坦克大部分被苏军装备的中国造M28A3坦克和Z29反坦克战车以及大量的反坦克狙击枪、反坦克火箭弹所摧毁,损失的飞机基本上都是被歼十战斗机和地面强大的防空炮击落的。只有德军的火炮阵地是苏军以血肉之躯和顽强的精神意志反击成功的。

    另外,1941年底到1942年出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的发动机和油箱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启动,使得德军士气遭到严重挫折,相反苏军的士气却渐渐高涨起来。

    对莫斯科的苏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北极附近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中华帝国紧急出口给苏联的850万双军靴,万吨制靴皮革,都保障了苏军能够在寒冷条件下作战。当然,苏军的坦克同样因为寒冷而无法启动,于是双方就开始放弃装甲部队而进行最原始的战斗。

    德军不仅仅在莫斯科方向上碰了钉子,从基辅向外高加索开进的德军第25装甲军初期连续击溃了苏军六个装甲军,摧毁苏军1300多辆坦克,一路逼近外高加索石油区。同时,德军组建了外高加索突击集群。准备直接攻占苏联的产油区。

    由于苏联将外高加索的兵力大部分抽调至莫斯科方向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导致外高加索地区的兵力不足,外高加索方面军已经被德军的钢铁洪流给打怕了,为了避免被德军再次包围。避免发生基辅战役那样的悲剧,苏军计划主动撤退,并打算放火烧毁所有采油炼油设备。

    斯大林顿时反对。虽然他清楚石油区落入德军手里的危险,但是没了石油区苏军的装甲部队也将失去战斗力。如果连石油也从中华帝国进口的话。那么苏军的脖子就被中华帝国掐住了。斯大林很清楚中华帝国的战略,一旦发生那种情况,中华帝国肯定会更加压榨苏联人民的血汗钱,甚至再次导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样的胶着战争,那苏联辛辛苦苦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可就彻底完了,会被中华帝国榨干最后一滴血的。

    斯大林绝对不允许那种情况发生,因此他下令外高加索方面军死战到底,不得撤退。

    外高加索方面军已经接连损失了六个装甲军。更精锐的部队早就被斯大林调往莫斯科了,此时安多诺夫将军手里不足23万人,只有可怜的133辆坦克和667门大炮,飞机倒是不少,附近有一战期间沙俄军队的飞机坟场,里面上万架老式飞机,不少都能飞起来,但很可惜苏军没有那么多的飞行员。

    在这种情况下。安多诺夫只能命令苏军用血肉之躯同德军的钢铁洪流战斗了。结果显然是一边倒的被德军屠杀。

    12月8日,德军突入外高加索区,安多诺夫已经回天无力,大批苏军投降,他身边甚至都没有人手去炸毁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生产设施。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外高加索国家亚美尼亚在中华帝国的暗中指使下,于12月9日出动了六个装甲师和12个山地步兵师,偷偷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阿尔马维尔,强行缴了当地苏军的军械,控制了迈科普石油区。同时,亚美尼亚里海海军出动十一艘驱逐舰掩护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马拉奇卡拉一带登陆,当地苏军以为德军来了,未进行任何抵抗便缴了械,格罗兹尼石油区也落入亚美尼亚手里。

    当德军逼降了苏军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安多诺夫和十一万苏军,正高高兴兴的准备去接收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丰富石油时,却发现那里已经被贴上了亚美尼亚的标签。

    德军立即跟亚美尼亚交涉,但遭到亚美尼亚拒绝。由于亚美尼亚背后的主使者是中华帝国,德国不得不打狗看主人,立即派出特使同中华帝国方面进行交涉。但中华帝国却拒绝表态,只希望德国和亚美尼亚两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判,中华帝国不希望两国爆发武力冲突。

    中华帝国的答复很明显是偏袒亚美尼亚,德国跟亚美尼亚的谈判几乎不报有任何的希望,因为亚美尼亚坚决不松口,已经将这两块石油区纳入亚美尼亚版图,希特勒气得头发都立了起来。

    这时,苏联方面也立即派出代表跟亚美尼亚谈判,感谢亚美尼亚军康康相助。苏联想要派军队跟亚美尼亚军共同防御迈科普和格罗兹尼,但遭到亚美尼亚拒绝。斯大林对此亦是相当的不满,但考虑到目前外高加索地区的局势问题,斯大林选择同亚美尼亚妥协,暂时允许亚美尼亚军驻扎在那里,但希望亚美尼亚将石油供应给苏联。

    亚美尼亚在中华帝国的斡旋下,同意每桶18龙币的价格向苏联出口原油,虽然这已经是国际上的最低价了,比中华帝国卖给德国的石油便宜了7龙币,但还是让斯大林相当的蛋疼。

    但斯大林还是选择了妥协,他希望借助这件事让亚美尼亚跟德国开战,那么苏联就多了一个盟友了,同时亚美尼亚背后的中华帝国肯定会有所动作,加入协约国阵营的几率就更大了。

    希特勒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的犹豫不决,造成外高加索的德军的不满。

    1942年1月17日,外高加索德军第25装甲军悍然向亚美尼亚军发起了进攻,亚德战争爆发。当天,亚美尼亚向德国宣战,德国随后被迫向亚美尼亚宣战。

    而中华帝国依然保持中立,但却暗中全力支持亚美尼亚对德作战。这跟中华帝国支持苏联和英法不同,跟他们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出口给他们的武器都是“外贸精简型”。但亚美尼亚完全依附在中华帝国的羽翼下,是大中华共荣圈的成员国,中华帝国对亚美尼亚的支持则是全方位的,帝国高精尖武器装备基本上都能够在亚美尼亚军队里找到影子。中华帝国让亚美尼亚跟德国开战,实际上也是中华帝国军方想要通过亚美尼亚军来试探一下德军的真正战斗力,看看中德军队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少,为中华帝国日后介入二战打好基础。未完待续。。

正文 第593章 外高加索坦克大战

    德军第25装甲军根本瞧不起亚美尼亚军,尽管对方装备了来自中华帝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但德军指挥官斯蒂芬中将认为可以轻易将亚美尼亚军赶出外高加索,给中华帝国一点颜色看看。

    实际上,这是整个德军各阶层对中华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态度和作风的强烈不满的一次爆发式的表现,他们就想打狗给主人看看。期待通过教训一顿亚美尼亚,让中华帝国有所收敛。

    1月17日,斯蒂芬将军指挥25装甲军直接向正面的亚美尼亚军第五装甲师发起了突然袭击。由于是斯蒂芬的擅自行动,德国参谋本部并不知情,使得附近野战机场的德军飞机未能配合第25装甲军的行动。

    骄横的德第25装甲军于拂晓前突然发起进攻,在猛烈的炮火突袭掩护下,以约四个团的兵力作为先导部队,在4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成纵队由克鲁泡特金向阿尔马维尔扑来。另有两个装甲旅担任侧翼警戒任务。

    在阿尔马维尔担任警戒任务的是亚美尼亚第一装甲军第四战车旅,有80辆M28A3坦克,20辆M35坦克,48辆W30步战车,12辆Z29反坦克战车等。由于德国正跟亚美尼亚政府谈判,因此亚美尼亚军并未意识到德军敢突然发动袭击,最前沿的警戒部队在第一时间就被德军的猛烈炮火摧毁。

    突如其来的战争虽然在亚美尼亚军的预料当中。但没想到会是这么快,仓促间,亚美尼亚军司令部命令第四战车旅死守阵地,第一、第二、第三、第七战车旅随后从附近紧急赶来增援。

    第四战车旅奋力抵抗。凭借M28A3豹式主战坦克的强大作战能力同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火拼,尽管数量不敌德军的坦克,但却给德军造成巨大的损失。挡住了德军装甲部队快速突防的企图。

    亚美尼亚军常年受到中华帝国军的培训,作为大中华共荣圈的成员国。亚美尼亚军经常参加中华帝国军方组织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战斗力非常强,德军一直把亚美尼亚军看做不如苏军的小国部队,结果顿时吃了大亏。

    亚美尼亚军利用M28和M35坦克在前同德军坦克部队火拼,在后面快速部署了伏击阵地,将Z29反坦克战车、反坦克火箭营和反坦克狙击枪连埋伏在那里,部署了一个火袋。

    德军坦克部队战斗经验丰富,虽然他们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在对抗M28坦克的时候比较吃力。但凭借经验和数量的优势,激战四十分钟后便取得了胜利,消灭亚美尼亚军六十多辆M28豹式坦克和十几辆M35猎犬坦克,但德军付出了一百二十多辆坦克损毁的巨大代价。

    亚美尼亚军残余的十几辆坦克奉命快速撤离,在这时,M28坦克的优势顿时体现了出来,越野速度比德军最快的四号坦克高出10公里每小时,而M35猎犬坦克的速度更是快了近20公里每小时。将德军坦克部队甩在了后面。

    亚美尼亚军指挥官齐米拉顿时暴跳如雷,他急忙下令让前线部队撤退的慢一些,要让德军紧紧的咬住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把德军引进伏击区。

    于是,撤退当中的亚美尼亚军的各个坦克顿时减速。但表现了很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减速是故意的。为此,齐米拉再次用无线电步话机大骂一群饭桶,以为伏击阵地很快会被德军洞察,已经准备放弃伏击了。

    巧合的是,德军前锋部队指挥官虽然感觉到了亚美尼亚军撤退的速度突然慢下来有猫腻,但他想得复杂了,以为亚美尼亚军这样轻易暴露前方的伏击区,是为了喝退德军,让德军不敢前进。德军就此判断这是亚美尼亚军打不过他们,唱的一出空城计,于是德军不但没有减速,反而加速前进,一口气扎进了亚美尼亚军的伏击区。

    齐米拉顿时哭笑不得,再次大骂了起来,这回不是骂自己人了,而是骂德国人是蠢货了。

    当德军前锋100多辆坦克500多德军步兵进入伏击地区后,亚美尼亚军的反坦克战车炮、反坦克火箭、反坦克狙击枪等突然从四面八方向德军纵队猛烈射击。德军队形顿时大乱,步坦协同失调。

    亚美尼亚军则抓住有利时机,撤退的十几辆战车立即掉头反攻,两翼的W30轮式步战车迅速出击,车载M2重机枪发扬火力优势,从侧翼攻击德军步兵,顷刻间弹如雨下,德军步兵伤亡惨重。

    在亚美尼亚军的火袋阵里,德军面临灭顶之灾,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德军的坦克便被击毁30多辆,汽车损失了28辆,步兵死伤尤为惨重,伤亡高达300多人。德军被迫慌忙撤退。

    这一伏击行动,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突进,迫使其退回去调整攻击部署。

    但亚美尼亚军第四战车旅亦损失惨重,无力再阻挡德军的下一波猛烈攻势了。就在这危机关头,亚美尼亚空军赶来帮忙。

    亚美尼亚空军除了装备最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歼十外,还配备了中华帝国现役最先进的对地攻击机——A5喷气式强击机。

    A5强击机作为中华帝国的现役装备,本来是不对外出口的,但随着德国也有几款喷气式飞机正在欧洲战场上实战测试,中华帝国空军认为应该用实战来检验一下帝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的作战性能。毕竟这种喷气式飞机刚刚研制出来,帝国空军心中也没底,比起螺旋桨式飞机的成熟技术和制造工艺而言,喷气式飞机有待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不参加实战测试很难做出判断。

    就这样,中华帝国空军本着试验新式武器装备的意图,将A5喷气式强击机出口给了亚美尼亚空军,同时配备给亚美尼亚空军的还有B2野马喷气式战术轰炸机。中华帝国很放心亚美尼亚空军。因为亚美尼亚没有任何的飞机生产线,不会对中华帝国的先进武器装备进行仿制生产,其空军的后勤补给全部依赖中华帝国。在中华帝国的严格监控下,技术保密程度甚至高于中华帝国国内的军工企业。

    由50架A5强击机和20架B2野马战术轰炸机组成的对地攻击机群超低空飞临战场。给正在准备第二次进攻的德军装甲部队造成重创。亚美尼亚空军发射了400多枚反坦克火箭弹,一次袭击就摧毁了德军130多辆坦克,212辆各种卡车,25辆油罐车,11辆弹药车,并造成德军两个步兵团的2200余名德军士兵死伤。

    德军损失惨重,立即调来大批的防空火炮,但是这些防空炮大多数针对的是中高空的敌机。面对掠地超低空飞行的A5强击机和B2轰炸机,他们的防空火力很弱。

    德军的进攻就此暂停,而亚美尼亚军第四战车旅也迅速转移到后方的一个村落休整。

    德国政府很快向亚美尼亚正式宣战,希特勒亦没有追究斯蒂芬的责任,只是要求他务必尽快攻占外高加索,控制石油区。

    斯蒂芬随后得到了德国空军的支援,大批德国飞机飞临战场后,同亚美尼亚空军进行了激烈的空战。

    尽管亚美尼亚空军装备了最先进的歼十战斗机。但是因为亚美尼亚兵力有限,空军规模不大,只有不到400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