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纳根不得不接受现实,淡淡的道了声但愿。

    绅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问向汉纳根道:“你是李鸿章的副官又是北洋水师的教习,你对王辰浩这个人了解多少?”

    汉纳根抬头看向绅柯,有些不解的问:“公使阁下问这个做什么?”

    绅柯说道:“柏林方面动用一切资源彻查过王辰浩这个人,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柏林方面要求我们在中国务必收集关于他的一切情报,不得遗漏任何蛛丝马迹!”

    汉纳根回答道:“我跟他见过几面,知道的不会比阁下知道的多。就我个人感觉来说,王辰浩这个年轻人是个出色的战略家,他对全球局势的把握像是先知一样,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他的身份很神秘,所有渠道出来的消息似乎最终都归为一处,就是他自己放出来的,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在说谎!他就像中国神话西游记中的那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样,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绅柯同司艮德对视一眼,二人也都有这个感觉。

    汉纳根看向绅柯,问道:“柏林为何如此关注他?”

    绅柯于是解释道:“据柏林方面的一个朋友透露,柏林动用了所有特工人员收集王辰浩的资料,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却现英法美俄日奥等国都动用了大量的资源来调查他,可见各国列强对他极其重视,因此柏林方面不得不重视他!”

    司艮德这时问道:“可是我们这段时间没现其他国家的人员接近王辰浩的迹象啊?”

    绅柯笑道:“各国在中国都有自己的利益,每走一步都很小心!现在各国都不主动靠近王辰浩,是因为大家都还把不住王辰浩的脉门,因此都打算在暗中观察他而已!”

    这时汉纳根突然道:“有一点希望公使阁下要注意!王辰浩大婚后,李鸿章带着他接触了整个北洋系统。这些天见的人都是清帝国要员和北洋骨干精英们,而且李鸿章的几个主要幕僚周复、杨士骧和张佩纶等都在暗中指点他。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总迹象表明李鸿章有意栽培王辰浩来接替北洋!”

    绅柯这才恍然大悟,想通了很多之前都未想通的关节,脱口道:“难怪各国都在大力调查王辰浩这个人,若他真的接掌北洋,不但清帝国内部要大洗牌,直接影响各国列强在华的利益!”

    司艮德不由得叹道:“看起来柏林方面已经知道了这点,比我们技高一筹啊!”

    绅柯苦笑了一下,打趣儿道:“当然了!否则的话我们也可以入内阁当相了!”

    ※※※※※※※※※※※※※

    德法俄三国干涉日本还辽给中国,作为当事人的日本方面可谓是愤怒、憋屈、无奈的三合一心态。

    原本以为对华战争获得辽东半岛和朝鲜作为赔偿得了大便宜,可惜黄粱美梦做了一个月便破灭了。

    为了准备这场对华战争,日本明治政府足足筹备了三十年,好不容易勒紧裤腰带组建了一支联合舰队过北洋水师成为亚洲第一海军,结果最后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三十年海军展遭到了毁灭性重创。

    日本6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远远无法弥补海军的损失,尤其日本五千万英镑的战争国债遭到贬值抛售,股市崩溃引日本经济动荡,这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取得的经济成果在一夜间回到“明治前”的局面。

    日本政府欠了英国一屁股债,这笔钱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偿还了,为此日本政府多次约见英国驻日公使商榷债务问题,而日本驻英公使也奔走于唐宁街,请求英国内阁救援日本经济。

    英国内阁两党对此的态度不同,执政的自由党英国相罗斯伯里伯爵(Theer1ofRosebery)认为应该继续救援日本,向日本贷款以此来维持日本经济,目的是借助日本控制朝鲜来抵挡俄国南下扩张的步伐。

    然而,远东地区德法俄三国抱团干涉日本还辽给中国,暗中却是打击英国。在这次英俄两国的远东博弈当中,英国败给了俄国,英日同盟败给了德法俄三国,使得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严重下滑,对华影响力大打折扣,而英国在欧洲的强势形象也被抹上了污点。

    这种情况下,英国在野党保守党开始对执政党进行政治攻击,称执政党支持日本对中国开战是愚蠢的行为,不但英国给日本的巨额借款不容易收回来,反而得罪了中国。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只能让中国感激他们,这等于是英国将中国逼到俄国一边,严重影响英国在华利益。

    保守党党魁索尔兹伯里侯爵(Themrquessofs1sbury)正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为第51界内阁大选进行拉票,于是他趁机抨击执政党自由党的无能,结果在选举中获得了大丰收,最终赢得了大选胜利。

    自由党在第51界选举中惨败,罗斯伯里连任的希望也化作泡影。在这种时候,日本政府向英国寻求经济救援的请求遭到了执政党的“搁置”对待。

    日本政府于是寻求向其他欧洲国家借款,但是其他列强们也都态度谨慎,德法俄三国在远东抱团针对日本,他们不敢轻易借款给日本,于是纷纷观望。

    很快,日本寻求美国帮助。

    远在美洲大6的美国的政客们也想着插手远东事务,扩大美国在海外利益。只可惜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萧条,而民主党总统克利夫兰却是一个爱文厌武的人,他拒绝对外扩张,主张扩大美国国内市场以解决金融危机。

    对于日本的请求,美国政府有心无力,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老百姓们大量套现黄金保值,使得美国黄金储备骤减,加上政府急需资金挽救金融市场,因此无力对外贷款。

    日本政府见短时间内筹措不到借款,因此只能缩减财政开支自救了。好在英国政府跟日本还有两年同盟时间,日本对于英国来说还很重要,是制衡俄国的一个桥头堡,因此罗斯伯里内阁批准了延长日本债务的还款时间,并削减了贷款利息。

    这样,日本政府短期内不必偿还巨额的高利贷,经济压力骤减。尽管这样,日本政府依然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债务,一方面加加重对朝鲜的控制和殖民掠夺,另一方面削减财政支出,暂停外购军舰的后续资金,这样一来富士级战列舰等一批先进军舰的建造进程被迫停下了。

    同样日本政府也加重对日本国民的剥削,加征各种赋税来偿还债务。

    日本内阁相黑田清隆为此制定了五年的经济恢复计划,日本军方也由于军费削减了三分之二而修改防卫大纲,将重心从对外扩张转入战略防御。

    日本外相6奥宗光召开记者会时,可怜巴巴的称日本帝国未来五年内都无法加入列强俱乐部了,不过他坚称日本帝国不会就此倒下去的。

    针对日本外相的回答,清帝国《直报》戏称日本萎靡不振,**缩回去了,引得国人一阵爆笑。

    日本两艘富士级战列舰暂停修建,这使得北洋水师上下官兵们也松口气。若是日本海军获得了富士级战列舰的话,那么北洋水师的定镇二舰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

    国人在嘲笑日本海军的同时,不仅有开明之士问,清帝国何时才会给北洋水师添船加炮。

    

正文 第48章 衣冠禽兽

        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终于在正月十四的早晨停了,难得露出了太阳,但天儿却反倒变得异常的冷。

    王辰浩睡眼朦胧的从被窝里爬起来时,李鸿章已经进宫面圣去了。

    王辰浩洗漱完毕,找到张佩纶一起到西客厅就餐,期间自是少不得探讨些问题。

    跟张佩纶说话时,王辰浩少了很多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感觉很轻松。

    “辰浩啊,有没有想过去考取科举功名?”

    科举?八股取士?

    王辰浩直晃脑袋摇头,想当年学文言文时可是吃尽了苦头。

    “科举,早该废除了!封建帝王的愚民之策,若我去科考回来肯定变成傻子了!”

    张佩纶淡淡的笑了笑,对于王辰浩的大胆言辞不以为意。当然,若是放在二十年前的那个张佩纶,肯定会跟王辰浩拼命的。

    “听说过康有为这个人吗?”张佩纶突然问。

    康有为?

    王辰浩不由得笑了笑,他可是晚清时代的级大人物,扒拉手指头就可以数得上来的名人。

    “不太清楚!怎么?他很有名吗?”王辰浩选择了装不认识。

    张佩纶笑道:“若不是辰浩你的光芒盖住了他,恐怕现在他也是名人了!”

    王辰浩顿时愣住。

    张佩纶笑道:“这个康有为,字广夏,人如其名确实才华横溢。早在光绪十二年时便上书给皇上请求变法图强,他的主张在当时看来被朝廷打为崇洋媚外一派,因此科考屡试不中。去年年底中堂大人签署天津条约时,这个康广厦在京组织了一万多举子上书皇帝——”

    “公车上书?”王辰浩插了一嘴。

    “没错!”张佩纶点点头,接着说道:“康广厦上了一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中堂大人当时正在劝说皇上和太后签署条约,因此扣押了他的万言书,直到缔结条约后才放行。”

    王辰浩本以为没有马关条约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公车上书的事情了。不过现在看来,公车上书是历史必然,因为清帝国的展已经到了瓶颈,急需要变法改革,甲午战争只是改革的导火索而已。

    这时张佩纶又道:“他的万言书从爱国的立场出,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只可惜,当皇上看到这份万言书时,中日战争业已结束,三国列强成功干涉还辽,因此康有为的光芒便被辰浩你给盖下去了!”

    原来是这样,王辰浩只是苦笑一下,只怪这个时空下的康有为时运不济了。

    “这康有为也是个角色,最近听说皇上很看重他,翁同龢多次跟他见面,有意当他的座师,想必这次会试他不会再落榜了!”

    王辰浩对于康有为倒是有些记忆,他屡试不中直到公车上书后才被光绪开恩科点中,算算时间,维新变法前的最后一次春闱就在今年二月,看起来这个康有为从此将名声鹊起了。

    想到维新变法会失败,王辰浩不由得神色暗了下来。

    张佩纶叹道:“只可惜康有为跟翁同龢走的太近,终不是我们一路人,日后辰浩难免跟他打交道,须得留个心眼儿才是!”

    王辰浩从思绪中醒来,点头称是。

    这时,突然门子来报,颐和园派来了一个传旨太监,王辰浩惊讶之余连忙跟张佩纶一起到前厅。

    “这位就是王辰浩王大人吧!”

    这个太监约莫三十来岁,王辰浩第一次看见传说中的太监,个中感觉难以言表。

    “不知公公找我有何要事?”

    王辰浩回答的时候,张佩纶从袖口中掏出一锭银子塞到小太监手里。

    那太监踮了踮银子的分量,然后脸上堆满了笑容,拉着娘娘腔的调调说道:“咱家过来传个话儿,太后老佛爷有请王大人到颐和园叙话!还请王大人赶紧梳洗更衣,随咱家回去复命!”

    得知太后召见,王辰浩的心顿时扑腾起来,紧张自是一定的。

    安排太监在厅中暂行歇息,王辰浩回去更换官服。

    自打穿越到清朝后,王辰浩还没正式穿过官服,因为他讨厌清朝的这种奴隶牲口式的官服。

    更衣间,两名俏婢给王辰浩换上一等男爵对应的华丽官服。

    面见太后需要穿完整的朝冠官服,王辰浩的这个一等男爵的官服件数足有十五六件之多,两个小丫头经常服侍人穿官服但给王辰浩整理完后也花了半个小时之久。

    王辰浩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红宝石的冬帽顶子,双眼花翎,绣着狮子補子的暗八宝马蹄袖长膝袍子,两肩膀上还得挂上秀有云龙图案的两头翘“云肩”,脖领胸前挂上1o8颗红珊瑚朝珠,穿着大红色的棉裤,脚蹬黑色厚底朝方棉皮靴。

    穿戴整齐后,王辰浩不由得笑道:“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嗨!原来衣冠禽兽这词儿就是这样来的!”

    伺候更衣的两个俏婢偷偷颜面而笑,其中一个俏婢观王辰浩为人随和,于是斗胆道:“爵爷穿起这官服来威风的紧呢!”

    “哦”王辰浩笑了笑,这身装备在他那个年代就是唱戏的,不过放在清朝这个时代里确实很威风。

    “辰浩穿起这官服来也蛮有派头的吗?”张佩纶出现在王辰浩身旁,微笑着打量王辰浩,同时说道:“辰浩千万记得要慎言!在太后面前眼观鼻鼻观心,太后说什么你只管附和便是,莫要多说话节外生枝。”

    王辰浩点点头,问道:“那她问我亦或者非要我回答怎么办?”

    张佩纶笑道:“你只管说太后圣明,明见万里等等即可!”

    “懂了!”王辰浩打出了一个ok手势。

    “对了!把这个带上,太后若是看你没有辫子肯定会不高兴的!”张佩纶突然递给王辰浩一个辫子,示意他戴上。

    “假?啊……真是疯掉了!”王辰浩翻翻白眼,顿时无语。

    

正文 第49章 曲线政治

        王辰浩跟着传旨太监前往颐和园时,早朝已经开始了。

    光绪帝最近很活跃,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康有为的鼓舞,总之他越的想实现真正的皇帝亲政了。

    李鸿章此次进宫面见光绪皇帝带了两本奏折,一个是跟恭亲王打了招呼的修建连接北京到关外的铁路一事;第二个便是整顿直隶海6军之事。

    光绪皇帝一直赞同兴修铁路的事情,只是甲午前两年主管海军衙门的醇亲王病逝耽误了,甲午战争后光绪更加意识到6师战败跟铁路息息相关,加上朝堂上恭亲王奕䜣帮衬着,光绪当场就答应了,并着奕䜣等海军衙门骨干自行研究决定。

    当然,修建京黑铁路工程浩大,将耗费两千多万两银子。但户部银子有限,加上一些跟张之洞关系好的官员力主同时兴建京汉铁路。光绪准了李鸿章修北洋铁路,但也不能不让南洋修铁路,陷入两难。翁同龢不想让户部银子被北洋掏空便宜李鸿章,因此奏请南北洋自行筹措经费修建铁路,于是光绪帝予以批准。

    接着李鸿章提出了整顿直隶海6军一事,奏折中阐明甲午战后海6军存在的弊端,请旨改革。

    这段时间光绪帝一直听取由翁同龢转交的康有为的折子,里面多次提及军事改革一事,业已被光绪帝认可。加上御史弹劾6师颓废一事后,军机处也认为李鸿章的淮军不足以保卫国家了,需要改革。

    之前光绪帝一直没有直接提出军事改革一事,主要是顾及李鸿章的态度,毕竟国朝军事主要靠李鸿章的淮军系统支撑着,若李鸿章反对的话,那么朝廷也没法改革军事。

    如今李鸿章主动提出军事改革,光绪帝顿时大喜,并问及李鸿章有何良策。

    李鸿章于是提出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添船加炮,北洋主力舰定远和镇远两艘甲铁战列舰已经落后,目前西方列强海军已经进入了全钢制战列舰时代,北洋水师差距太大。同时,日本国有两艘富士级战列舰在英国建造,定镇二舰不是对手,请旨订造新式战列舰,组建新型舰队。

    6军方面,李鸿章准备整顿淮军,仿造西洋列强国家的军队编练清帝国新式6军。同时请旨裁汰老旧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节约军费来编练新式6军。

    编练新式6军和新型舰队一事光绪并不反对,因为慈禧的颐和园已经修好了,经费宽裕可以给北洋拨款。

    光绪帝想知道的是李鸿章准备打造一支什么样的海6军,用什么人来统带训练,这关系到朝廷对新式军队的控制问题。

    当然,期间不乏光绪想要跟慈禧和李鸿章等实权派集团争权的意味在内。

    李鸿章于是称新式6军,李鸿章打算让宋庆部和聂士成部合并,由北洋水师总查汉纳根作为新式6军顾问,配合编练新军。

    海军方面,李鸿章称北洋水师提督参议王辰浩深谙海事,对北洋水师有功,又对各国列强海军展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准备让他出任新式海军编练大臣。

    其他人到没什么,当王辰浩三个字从李鸿章口中说出后,就像一颗炸弹一样顿时在朝堂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光绪帝倒是没有什么异议,王辰浩在甲午一役中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光绪帝对他的印象也非常好,一方面欣赏王辰浩的胆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同样作为年轻人,光绪帝有拉拢王辰浩的意思在内。

    但文武大臣们却是有两派反对,以庆亲王奕劻为宗室官员不希望新式海军落入北洋之手,他们不想再培养出来一个李鸿章,他们一直都期盼着把北洋水师纳入皇家直接控制之下。

    光绪知道奕劻他们的心思,他何尝不想把海军纳入宗室手里控制?只可惜宗室人才凋零,哪有人能够挑起新式海军的大梁来?

    因此,奕劻等人的叫嚣被光绪帝直接忽略了,让宗室练海军只能是白花银子。

    另一个反对的自然就是李鸿章的老对头翁同龢了。翁同龢早就意识到李鸿章想要扶植王辰浩上台,因此他决计不能让李鸿章如了意,刁难阻遏是必须的。

    翁同龢立即出来反对,称海军耗资巨大,朝廷本来就资金匮乏练不起海军,而王辰浩年纪尚浅经验不足,这国之大事不可以交托给他。

    翁同龢坚决反对,要求换人。

    但是李鸿章称没有其他人可堪重用,翁同龢林林总总的举荐了一大堆人选,李鸿章全部以新式舰队需要新式海军人才编练为由一一给否决了。

    由于北洋水师为李鸿章所控制,他说没人可用自然就是没人,翁同龢干瞪眼也没用。

    翁同龢跟李鸿章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很快清流派李鸿藻等人,加上南洋派系的官员助战,支持翁同龢,而恭亲王奕䜣却是中立,使得李鸿章处于下风。

    翁同龢毕竟是光绪帝的老师,光绪也考虑到了李鸿章跟王辰浩的关系,于是称新式海军耗资巨大,需要考虑周详,从而否决了李鸿章的提议。

    李鸿章似乎早就猜到了这个结果,于是退而求其次,称王辰浩不但深谙海事,也精通西洋6师战法,请求任命他为新建6军练兵大臣。

    朝堂上所有人顿时傻眼,没想到李鸿章还有这个杀手锏。

    光绪帝却是感兴趣了,急忙深入询问。李鸿章于是将王辰浩的编练新式6军的稿件想法一并呈交给了光绪帝。

    光绪帝看完后,连呼了三个“好”字,显得很兴奋。接着将折子给一干大臣们传阅,很快下面一些懂得军事的官员们顿时出一片赞叹之声。

    光绪帝之前驳了李鸿章一次,偏袒了翁同龢,如今李鸿章退而求其次让王辰浩担任6军练兵大臣,这下光绪帝不好再拒绝了,于是点头同意。

    翁同龢没想到李鸿章玩了他一手,有些不服气,于是联合南洋派系官员也请旨编练新军,要求一视同仁。

    光绪帝见翁同龢这样纠缠,有些不悦。但他觉得不能只拉拢北洋,南洋实力也不弱,为了对付后党,光绪帝也得给南洋面子。

    考虑到6师的编练不需要太多经费,作为皇帝光绪需要的是相互制衡,因此最后光绪决定南北洋同时各自编练一支新式6军,一年后进行会操,会操胜利的一方将作为朝廷新军的编练标准,那时再决定练兵大臣的人选问题。

    这种结果也在李鸿章的预料当中,于是编练新式6军的问题也解决了,整体上李鸿章的目的已经达到。

    此后,光绪帝又跟大臣们商议了具体细则。海军问题李鸿章根本就是拿来说事用的,根本不指望,因为一艘1891年的一万五千吨级的全钢制战列舰平均造价就高达一百二十万英镑,售价在一百五十万英镑以上,若是分期付款估计一百六十万英镑才能够买下。

    按照1895年的汇率,这一百六十万英镑约合白银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一艘战列舰就占了清帝国八分之一的年财政收入,若是算上维护保养费用和日常开支,对于贫穷的清帝国来说,实在太难了。

    此时清帝国每年给北洋水师拨款4oo万两白银,刨除挪用的3oo万两,每年北洋水师只能得到1oo万两左右,这些银子用来日常维护和保养都成问题,想要打造一支新式海军谈何容易?

    李鸿章早就算清楚了其中各个环节,因此他只能拿海军说项,真正的目的是帮着王辰浩拿到6军练兵大臣的头衔。

    这种绕弯子的迂回政治手段即简单又实用,可惜的是翁同龢看见李鸿章就失了分寸,结果才让李鸿章得逞。

    对此,翁同龢相当的不爽。不过,他并不认为王辰浩能办成多大的事,这6师编练虽然不需要太多的银子,但购置最开始的购置军械还是要不少钱的,翁同龢握着清帝国的钱袋子,耍手段的机会可多得是。

    

正文 第50章 花钱得学韦爵爷

        颐和园又称西苑或者三海,跟紫禁城直接相连,皇家园林周遭自然没有平民出入,一片萧静。

    由于王辰浩没有太后的特别恩赏,走颐和园时没有轿子和御马代步,只能是步行。

    在领班太监的引领下,二人由最近的颐和园东门进入,那里是圆明园的旧址,依稀可见曾经的沧桑。

    大雪后的圆明园遗址更显得萧杀一片,想到这里的那些中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无数奇珍异宝都让英法联军抢走了,王辰浩心情顿时低落起来,本来还打算多多欣赏一番的心情也没有了。

    长达数里的园道只能靠步行,若是有美女陪伴着一起走也就不累了,偏偏还是一个太监陪着,加上王辰浩的一身子爵朝冠重的要命,这一路走下来着实累坏了他。

    不知道穿越了多少重门户,直到临近万寿山下的排云殿时王辰浩才有了印象。排云殿上面便是佛香阁,据说慈禧大多数时间都在那上面礼佛。

    不过领班太监却是没有直接带王辰浩去佛香阁,而是前往东部的一排庄严恢弘的建筑群。

    仁寿殿是朝会及居住的宫廷区,这部分建筑布局谨严,具有皇家静穆的气概。

    仁寿殿右侧一处宅院门口,几个清秀的小太监手持拂尘在那里站岗。

    王辰浩一路过来,早累得腿软心跳,这时候定定神儿,却不知道在哪里了。丫的,走了快俩小时了,累得腿都快抽筋了,竟然还没有进入正角儿?

    王辰浩心中不爽,但却不敢飙,他可是知道在皇家人面前稍有不慎便要人头落地,他可不敢犯那个傻。

    “公公咱们这是到哪了?”

    “大人莫急,见老佛爷前得先跟李总管打声招呼,不能乱了规矩不是?”

    王辰浩了然,这是要先见李莲英。

    这个李莲英在王辰浩的印象里可深了,唯一越过“太监不得过四品顶戴”的清**限制而直接升任正二品的太监只有他李莲英一个,可以说清末的大太监最有名的便是他了。

    摸摸袖子里面,咱们的这位一等子爵王辰浩王大人一向敬仰金庸大大笔下的鹿鼎公韦爵爷,信仰有钱能使磨推鬼的真理,这马蹄袖子里面可揣着不少银票,准备随时砸人,大有驱鬼降魔镇神压佛的架势。

    “一点儿心意不成敬意,望公公多多指点!”王辰浩掏出一张二百五十两的面值的麦加利银行本票。

    “王大人您客气了!”领班太监顿时就笑开了,转圈儿瞅了瞅,见没人便将银票收了起来,然后对王辰浩道:“拜见咱们总管,说几句客套话儿,喝一杯茶的功夫就行。不过要记得走前谢茶,咱们总管可是老佛爷面前的红人,王大人年轻这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钱字。

    当下也不多说话儿,领班太监带着王辰浩走到门口,“启禀总管,王辰浩王大人拜见!”

    王辰浩站在后面,心里寻思着该给李莲英多少银子,他袖子里揣着七八千两银票,想来想去觉得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最后一咬牙准备好了五千两。

    帘子一掀,一个戴着二品起花珊瑚顶子暖帽,身穿红色总管太监服的人中年人走了出来。

    只见领班太监和周边小太监纷纷弯腰行礼,王辰浩已经知道他便是李莲英了。

    “李总管过年吉祥!”王辰浩拱手先行给李莲英打招呼,由于还没有过正月,正好借了一句拜年话。

    “王大人过年吉祥!”李莲英快打量了王辰浩一眼,连忙上前拱手回礼。

    二人相视彼此打量对方,眼中七分笑意三分智慧。

    “王大人可是折杀咱家了!”李莲英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道:“咱家虽然得太后恩赏二品顶戴,可毕竟只是个起花珊瑚的顶子,怎当得起王大人您这红宝石的顶子?更别说您这双眼儿花翎了,国朝上下有此殊荣者屈指可数,咱家得先给您拜年才是!”

    二人都是二品顶戴,但王辰浩有一等男爵封号在身因此是红宝石的顶子,加上异姓功臣赏戴双眼花翎更是尊崇荣耀,就算一品大员见到王辰浩也得客气的先打声招呼。

    不过王辰浩临走前得张佩纶告诫,这太后身边的人就算是打杂小太监都不可怠慢了,想到这点王辰浩顿时赔笑道:“辰浩乃后进小辈,理所应当的!”

    李莲英饶有深意的望了王辰浩一眼,旋即哈哈大笑几声,道:“王大人客气了,外面冷,里面请!”

    半米高火炕,中间一张方形短脚炕桌,李莲英和王辰浩分宾主落座,自有小太监沏茶奉上。

    “王大人年纪轻轻便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有爵位在身,娇妻在侧,实在可喜可贺啊!”李莲英抿了一口茶,很惬意那分茶香的感觉。

    王辰浩不知道李莲英打的什么牌,对于太监这类人群不能用正常人的心态来思考,只能赔笑道:“李总管过奖了,只是些许运气而已。比起李总管能够近侍太后,每天能够得到太后的圣言点拨,恩宠有加,真是羡慕死我辈们了!”

    李莲英笑了,竟然有人羡慕他的太监生涯,这么多年他来还是头一次听说。不过他还是很高兴,当上最有权势的大太监后已经让他忘记了曾经的苦楚。

    “王大人您可是国朝第一封疆大吏李鸿章李大人的女婿,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咱家日后少不得打扰您呢?”

    李莲英的话中带着吹捧,却又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