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宰执天下(cus)-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兴庆府和灵州周围,是沟渠纵横、以万亩计的水浇地。水稻、小麦等五谷在田地中顺利生长,每年的收获,足以养活上百万军民。

而这上百万亩的田地,借用的是黄河水和高山雪水,通过百千条大小沟渠留到农户家中的田地里。

党项人自从占据了这片土地之后,在这些灌溉水渠上下的功夫不小,但对于围城的大军来说,却也十分的危险。

不论泾原军还是环庆军,在扎营时都是特意挑了几处地势略高的地方。其实也就是城外的村落,里面的村民基本上在战前就被强迫移进灵州城中,留下的房屋,全都给烧了去,营帐就设立在废墟上,稍稍清除干净,就将营寨搭建了起来。

可一旦党项人使用水攻的话,只要在合适的位置掘开几条水渠,便能让灵州城外成为水乡泽国。到时候就算只能守住他的营地,对灵州城也只能望而兴叹。

“河堤上要小心了。”

苗授也不知道是对谁在说着。但他很快就派了人去河堤上巡视,可见他对水攻的畏惧。

眼下正是雨水多的季节,黄河中流水湍急,水位又螅贪痈蚩橹莩窍驴梢曰龀侵小

但掘开黄河的结果,是同归于尽。正常人还不至于选择这一条。多半是挖开兴灵之地的千百条渠道,只要从其中挑选出一条或是几条干渠来,最后得到的就是一样的结果。

苗授回头望着接近到地平线上灵州城,小小的仿佛抬抬脚就能走上去。不过四丈螅某乔侥苋盟忻挥凶急负霉コ瞧餍档氖勘械骄

到底从哪里找来足够的木料,这让两路总管都陷入巨大的困境中。近处缺乏木料,而远方则运送困难。从道理上说,这件事跟粮秣转运上遇到困境都差不多。

是不是换个办法,将城中西贼引诱出来?苗授想着。

现在官军还有足够的实力,若是再拖下了去,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七章苍原军锋薄战垒(六)

【算是昨天的第三更,补前面的。】

种谔、李宪刚刚打下了宥州,盐州则是给高遵裕派出的偏师捡了个便宜去。银夏之地基本上是收复了,消息传到京城

王中正离着灵州尚远,却已经在报告在进兵的过程中受到了西贼顽强的阻击。不过他们沿着黄河河谷走,接连打穿了几处峡口。叫苦虽然厉害,但成果却是最丰厚的。而且王中正还有一支偏师,是往凉州府去的。

王舜臣攻下了济桑寨,翻越了洪池岭,正向着凉州进发。京城和王舜臣之间的消息往来有二十多天的延误。想必此行如果顺利的话,凉州应该已经攻下来了。

至于环庆的高遵裕、泾原的苗授,两人都顺利抵达了灵州城。只要休整两日,就能出动攻打灵州。以官军在城池攻防战上的水平,以及霹雳砲等战具的使用,拿下灵州城不成问题。如果有胆量的话,更可以顺便将兴庆府也一并拿下来。

“眼下局势,全都靠了相公。”清风楼中,现任知制诰的蒲宗孟举着酒杯,“精兵悍将齐集灵州城下。灵州转眼可得,灭夏也就指日可待了”

王珪轻轻笑了一笑,抿了一口酒,“哪里。这是陛下的功劳,我也只是辅佐罢了。”

“天子岂能少了相公的辅佐?伐夏之策一出,顿遭群小非议。若无相公居中一力主张,如何能有如今观兵兴灵的这一天?百年之患终得解脱,此乃相公之力也。”

王珪叹了口气:“只要日后的诽谤能少一点就好了。”

他难道会不知道三旨相公的称号?王珪既不是聋子也不是瞎子。讥讽往听得到,嘲笑他看得到。紧紧跟着天子,所有的行事全都取决于天子。王珪将自己的官场哲学执行得很完美,但他终究还是不甘心的。

身为一国宰相,辅佐天子治理亿万子民,王珪既然占到了这个位置上,终究还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让自己的名字能刻画进青史之中,能走上更高一点的巅峰。

王珪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他的任务就是统管大局,既不是上阵杀敌、也不是领军灭国,这些相对于宰相来说,并不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决定了王珪根本掺和不进去,只能坐视一个个机会被人拿去。

幸好王珪有的是耐性,只要还在宰相的任上,就还有希望。等了半年,终究还是给他等到了一个机会。

郭逵、王韶、章惇甚至韩冈,他们有能力,有功绩,也为大宋的国势流汗出力,但他们都没有这个运气,将果实收入怀里的运气。

但他王禹玉有。

所以他一力主张攻夏,只要能顺利的攻下灵州和兴庆府,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必然能够跟韩琦、富弼相媲美,而远远超过那些庸庸碌碌的朝臣。

如今天下安定,可动荡的时局随时可能会出现的。一旦时局动荡,到了关键的时候,天子决不会信任一个只会说请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的三旨相公,但必然会信重一个恭顺、有能力而又不乏实绩的宰相。

有了灭国的功劳,即便因故出外,也很快就能回京。坐镇朝堂的总不会是一干元老,更不可能是倾向性太强的新党、旧党,而是像他王珪这般,有能力,有声望,还经得起摔打,对天子的忠心也始终不变。不用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可用。

这就是王珪的想法,对于一名已经走到了官位巅峰的宋人来说,人望、地位和可以卷土重来的机会,这些才是他一心想要到手的关键。

而且有件事十分值得庆幸,因为他就快要成功了。

正如韩冈所说,只要官军打下了灵州,这一仗就赢定了,怎么也不可能再输。

“高遵裕、苗授先后抵达了灵州;王中正很快也要到了;种谔、李宪那边或许有些问题,但以他们手上的军力,度过瀚海也是迟早之事。”

“还有灵州。”王珪还要维护一下身为宰相的矜持,不会在外人面前乱放豪言,“灵州城防坚固,想打下来也不是很容易。就连韩冈也都说过——灵州难下。”

“韩冈说灵州难下,难道他不知道官军攻城的实力?霹雳砲都是他的发明,其他战具也有同样的威力,只要环庆路和泾原路将他们带在身边的工匠们都拿出来。让他们日夜打造,三五天的时间,足够造出将灵州城围成一圈的战具。”

王珪点点头:“韩玉昆行事,如今的确有点过于稳重。”

“韩冈已经不仅仅是稳重的问题了。西军将校皆曰利于速攻,可他偏偏要缓进。总不能说西军将校的见识加起来也比不上他一个。”

王珪呵呵一笑:“焉知韩冈不是自污?他不是被人说他跟种家来往密切吗?这时候反对激进,倒是能乘机洗脱。”

韩冈看起来是要洗脱过去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而对于王珪来说,一直压在自己头上的污名也总算能洗清了。三旨相公和至宝丹,两个绰号无论哪一个都是让人心中不快。

“所以说他小器速成,难堪大用。世人碌碌,有几人可知相公辛苦。多有如韩冈者,横加阻挠。”蒲宗孟眼神闪动,“在下在城中,多曾听人说相公是固宠,保住现在的权势。又有谁知道相公一心是为了给陕西百姓一个长治久安。”

王珪长声一叹:“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蒲宗孟起身,向王珪一揖到底,感动直至泣下:“后人当知相公为国事的一片赤诚。”

……………………

“自来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绰号。王禹玉能一直坚持用兵,还不是希合上意。天子想要用兵,所有他支持用兵。若是天子厌武,他要是能为用兵说上一个字,天都能塌下来。”

“这时候抱怨就没意思了。”韩冈骑着马,侧脸对身边作陪方兴道,“还是等着看结果。”

今年前五个月,襄汉漕渠货运、客运的净收入加起来超过十二万贯,同时还有六十万石纲粮抵京,方兴上京述职时因而趾高气昂,底气十足。他在中书门下,就连户房检正都对他和声细气。

不过在韩冈面前,方兴绝不敢拿大,抵京的当天就特地在清风楼订了一个雅间宴请韩冈。在站位和观点上,也都紧随韩冈:“结果还不是那个样子?想赢除非老天帮忙。这一仗就不该打。”

“出战是没错的,但不该浪战。夺占银夏、河西,将党项人压制在兴灵之地。以官军的实力轻而易举,粮草不济的情况也会好很多。”

“龙图说得是。”方兴点点头。

韩冈是反对激进,并不是反战,不过在外面以讹传讹,说是韩冈反战。

对此在京城之外的民间产生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认为反战也有其道理,药王弟子都这么说,多半是掐指一算给算到了。眼下进展再顺利,最后结果不会好,药王弟子说的总不会有错。

但在士林和官场乃至在京城的百姓中,由于他们见识较广,对韩冈身上的光环所受到的影响较小,便是各有各的说法。一开始倒是有不少人因为韩冈在军事上的经历支持他,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官军的高歌猛进让越来越多的人转投阵营。

对于这样的谣言,韩冈也只能摊摊手,想辩解都难。不过他也不需要辩解,只要朝堂上清楚他的态度就行了。

“还得小心辽人。”方兴又将话题跳到了北方,“二十万辽军在鸳鸯泺不是来踏青的。”

“二十万或许没有,十万是肯定有的。耶律乙辛带着他们到鸳鸯泺也的确不是为了吓唬人。如果官军有什么不测,他肯定会动手。”韩冈对耶律乙辛的决断力看得很高,能把耶律洪基一家四口两代夫妇都做翻,心不狠手不辣是做不到的,“不论是土地,还是岁币,只要能从大宋手上要咬一块肉来,都能让耶律乙辛增加他在辽国国中的威望。”

方兴叹道:“耶律乙辛能从一介穷苦宗室,做到如今只差篡位的大辽之主,可算是世所罕见的枭雄了。有他在身后盯着,也亏王禹玉敢让这场大战继续打下去。。”

“官军抵达灵州城下的消息是前天传来的,但苗授抵达灵州实际上是在十五天前。而高遵裕的环庆军则是在十四天前,昨天传到京城……这么多天过去了,如果现在已经攻下灵州倒也罢了,若是攻不下,粮食也该吃干净了。”

“粮草难道当真运不上去?”方兴问道。

“你以为西贼诱敌深入,刻意拖长官军的补给线是为了什么?他们早已做好准备,也肯定会全力去完成计划,怎么可能让粮草顺顺当当的送到苗、高二人手中?在灵州城下,官军胜则大胜,败则惨败,留给他们攻城的时间最多也只有一个月……”

清风楼之前,韩冈勒住马。神色淡漠:“差不多该有个结果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八章战鼓尤酣忽已终(上)

【一刻钟后再一章。】

当第一缕晨曦划开笼罩在贺兰山下兴灵平原的黑暗,寂静了一夜的营地又重现活跃了起来。在为点卯而敲响的军鼓中,宋军的将士们迎来了决战之日。

激越的战鼓声传遍四野、铺天盖地,环庆、泾原两路宋军列队而出,汇入灵州城南门前的原野上。指挥使们骑着马在阵前来回奔驰,都头、队正在队列中高喊,一同呵斥着手脚笨拙、影响队形的士兵,让浩浩荡荡的阵势逐渐成型。

就在军阵之后,是四十具各色攻城器械。

纵然党项人费尽心力的去砍伐树木,去烧毁民居,却也不可能将原野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给检查一遍。木料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些,以党项工匠的能力,这些木料就只能当做劈柴,在宋军的工匠们手中,却依然用捆扎、镶嵌等工艺拼凑齐了一架架攻城器械。

半个月的时间,总数二十多架霹雳砲,以及十五具云梯都打造完毕,整齐的排列在阵势之后。矢石、战将,双管齐下,在足以攻破灵州城防,而且高遵裕还有其他手段破城,即便此事不成,他照样能走进灵州。

两路联军的数千骑兵,早已在提前出营。他们分成十余部,铁蹄连声,游荡在军阵周围,五里之内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护翼阵势的顺利展开。

一座三丈有余的高台矗立在中军本阵中,战鼓在高台下擂动,赤裸着上身的鼓手挥动鼓槌时,块垒分明的肌肉上青筋根根迸起。他已是汗流浃背,但激荡的鼓音依然充满了力量。

高台正中是一张交椅,一面鲜红如血的大纛竖在交椅之后。此时只有一名掌旗官和两名护旗的小校立足台上,交椅空悬,争得着它的主人走上高台。

两艘飞船悬浮在高台上方近三十丈的高空。飞船的吊篮中,两名瘦削的士兵正忙碌着。他们是主帅的眼睛,有‘远见’之名,这些天来,多次发现了准备偷袭大营的敌军,并将灵州城中的战略要点看了个通透。此时他们的双眼扫视战场远近,时不时便抛下一个装着城中守军最新动向的竹筒,及时提醒下方的主将。

又是一个竹筒从天而降,一名高大健壮的亲兵右手在空中一挥,便将竹筒攥在掌心。随即他转过身,恭恭敬敬的将竹筒呈送至灵州城下十万官军的主帅手中。

环庆副总管高遵裕看过收在竹筒中的纸条。“城中西贼守将上来了。”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

鼓号的喧嚣声中,嵬名阿吴一行人出现在城头上。西夏国的战旗在敌楼上升起,以西夏文字书就的‘嵬名’将旗随风招展。

宋军来势汹汹,西夏国中其他部族皆可降,唯独嵬名家不能降。嵬名阿吴受命领军镇守灵州,在灵州成为决定大白高国生死关键的时候,也只有王族值得信任。但这样的态度,却也让其他部族的态度有所动摇。

一支支号角被吹响一面面不同颜色和花纹的旗帜在城墙上飘舞,城中数万守军涌上城头,汇聚在不同的旗帜下,举起手中的弓刀,用党项语高呼着胜利。

万众共一呼,其声响遏行云,高遵裕却语带嘲讽,“鸡鸣犬吠,不过如此!”

在数万党项战士的注视下,在万千宋军将士的等待下,宋军主帅高遵裕一身戎装,头戴金盔,扶着御赐宝剑,稳稳的走上高台。

千万人的视线集中在他的身上,高遵裕的心中涌起无以名状的兴奋。领军征战十余载,大小战事经历过百余起,但只有眼下,才是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刻。

享受着众人注目的愉悦,高遵裕抽出匣中宝剑,遥遥指向前方城头上守军将领:“拿下此城,城中女子财货由尔等自取!”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狂吼了出来,“封妻荫子,只在今日!”

高遵裕一向不喜无谓的鼓动,他只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长剑指向城头,十数名亲兵拿着铁皮话筒,将他的话传遍军中。

数万宋军战士随即以刀击盾,以枪顿地,同声呼喝,如山崩,如海啸。比起被围在灵州城中,只能靠嚎叫壮胆的西贼,将心中贪婪和渴望呼喊出来的宋军,更为气冲斗牛。

每天的口粮已经减了三成又如何?过两天就剩一半又能怎么样?缴获的牛羊都吃光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打进了灵州城,要什么没有!?

没有再多的闲言赘语,高遵裕的长剑挥下,战鼓声节奏随之一变。整齐的步伐,为鼓声伴奏。军阵的士卒踩着鼓点整列向前,当城头上的箭雨砸在最前一列的橹盾上的时候,他们方才停住了脚步,反击的箭矢也立刻向城头激射过去。

宋军的战术十分简单,利用神臂弓组成的箭阵,强行压制城上守军的反击。高度上的优势对远程兵器是个很大的加成,但党项人的弓弩与神臂弓相比,这份差距已经不是区区四丈的城墙所能弥补。

密集的箭矢转眼间便压制住了城上的弓箭手,密密麻麻的木羽短矢深深的钉进了墙头,一面面战旗在箭雨中被撕扯成一丝一缕,箭矢如同春时飞蝗、夏日急雨,劈头盖脸的洗过城墙,甚至没有一人敢于抬起头。

霹雳砲一直紧随着军阵,当军阵停下脚步,它们则从阵列的缝隙中继续向前,直至与军阵的最前列平齐。由于材质的问题,高遵裕手上的霹雳砲,射程要比标准的七稍砲要缩短近三分之一,只有放在城上西贼箭矢可及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云梯也被推上去了。每一座云梯下面和后方,都有几十多名手持长枪和巨斧的精锐,他们是选锋,当城头上的,就该轮到他们冲锋。

云梯前方的城壕已经不复存在。四丈多宽的护城河,如今都已被沙石填平。围城的每一天,环庆军都会出阵,直逼灵州城下,用神臂弓压制城头守军,趁势不断填塞灵州城壕,如今已经有长达四十步的河道被沙石填埋上,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中。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自己的脚步,当十几枚人头大小的石弹同时弹上半空,然后在黄土夯筑的城墙上撞击出一个个满是裂痕的凹坑,高遵裕对此确信无疑。

……………………

“仁多零丁还要磨蹭到什么时候!”

一个年轻的党项将领在敌楼中愤怒着,他是嵬名家的新生代,只有他才方便在嵬名阿吴面前如此说话。

每一刻都有宋人的石弹撞上城墙,建造在城墙上的敌楼随之颤动,一蓬蓬灰尘从承尘和房梁上来洒下,人人都是灰头土脸。

嵬名阿吴抬起眼,慢吞吞的道:“慌什么?宋人还没有上城呢……等他们把云梯推上来,就不会再丢石头了。”

见自家的子侄还要辩解,嵬名阿吴皱眉道:“别小瞧了仁多零丁,他不会贻误战机的。”

嵬名家的年轻人不敢再辩,退下去站定。

眼下就只有相信仁多零丁,嵬名阿吴心中暗叹。只是箭矢和石弹,不过是才开场而已,当云梯推上来,短兵相接,才是正戏开锣的时候。

到时候他能挡住宋人多久,嵬名阿吴完全没把握。那时仁多零丁的援助若还是没有到,灵州城很可能就保不住了——尽管眼下六路入侵的宋军仅仅到了两路而已。

嵬名荣领军向西,一路骚扰。硬生生的用巨大的伤亡,将王中正的进兵速度迟滞下来。加之从兰州往灵州,比起泾原、环庆,路程长了两倍都不止,三天前才抵达应理【今中卫】,离葫芦河口还有一段距离。而种谔和李宪困于地理和天时,加上连通银夏和兴灵道路上的几处绿洲水源都被破坏,更是到现在都没有能渡过瀚海。

只有环庆、泾原两军十万人马,却依然能轻易压制拥有七万守军、八万丁口的灵州城,甚至连出城骚扰都做不好。明明是铁鹞子的骑术更高一筹,但宋军骑兵依靠身上的铁甲却占了上风。军力衰弱的现状,让嵬名阿吴胆战心惊。

如果宋国的皇帝选择了慢慢放血消耗的战法,大白高国最多十年就要灭国,没有任何挽回的机会。幸好宋国皇帝选错了道路,眼下还有拼死一搏的可能。

现在就等仁多零丁那边的消息传来了。颤抖的敌楼中,嵬名阿吴静静的等待着。

……………………

仁多零丁已经很有些年头没有全副武装了。二十多斤的精铁瘊子甲穿戴在身上,感觉比过去要沉重了许多。

他所率领的队伍离开灵州战场有二十里,分散在几座临近的村庄中。从理论上说,宋人的飞船应该能看到他们。可就算是天空中飞舞的猎鹰,也分辨不清二十里外的细小人物,何况视力虽佳,却也没有脱离人类范畴的宋人远见。

“宋人已经开始攻城了,不知道灵州能坚守多久。”

“两个时辰就够了。”

“宋人会不会发现?”

“就是发现了又如何?当他们发现,就已经来不及跑了。”

仁多零丁与叶孛麻交换着只言片语,也同样在等待着。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八章战鼓尤酣忽已终(下)

【第二更】

石弹的落点集中在城门附近,两刻钟的时间,已经有近两百枚石弹击中城墙。墙体上弹坑密布,仿佛一张翻过来的石榴皮。

一块块破碎的土石,随着石弹一起掉落,城墙上的裂痕越来越深。又一枚石弹呼啸着,划过一条完美的抛物线,重重的撞了上来。城墙立刻颤抖了一下,似是无法忍受重创所带来的痛苦。

轰鸣声中,数千上万斤重的黄土墙体缓缓垮塌了下来。崩碎的土石上,一阵灰黄色的烟尘腾起至十丈高处。大约三丈长的墙体垮塌了外侧的一半。从墙顶直至中腰,微微泛红的城墙内芯暴露在外。

城外的宋人军阵中立刻响起了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欢声如雷,人群如海。高遵裕轻抚长剑,拈须而笑。等城墙的墙体再毁损一段,彻底打掉了西贼坚守城池的决心,就可以正式攻城了。

他没时间和粮草在城下磨蹭,高遵裕他要一举破城!

“看来用不到地道了。”一人在姚麟耳边兴奋的吼道。

“不,还是需要的。”姚麟抬眼看了一下不停的抛射出石弹的霹雳砲。

在这些天来的射击中,军中的神臂弓已经大量损毁,而粗制滥造的霹雳砲则毁损得更快。无奈之下拼凑起来的攻城器具,不可能如标准件一般支撑太久,眼下就已经毁了近四成。

“只有加上地道才是最稳妥地,如果今天攻城不果,再想来攻可就没有现在的士气了。必须要一举破城。”

环庆军的前进营地中,略偏西北的地方,有一顶与高遵裕、苗授聚将军议时一个等级的大帐。不过里面传出来的悉悉索索的声音,以及从中进进出出的灰头土脸的士兵,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人误会这是将领们共议军事、运筹战策的帷幄。

新鲜泥土的味道从离城一里的前进营地的帐篷中飘散出来。地道的出口就在帐篷中,每天挖出来的泥土,到了夜间从里面运出,然后堆到营地角落里。

灵州城壕三丈宽,深浅不知,但从灵州周围渠道的平均深度来推算,不会浅过五尺。要越过濠河,不受渗水影响,地道至少要挖到两丈深才行。

斩马刀如今都能用上夹钢。锨、镐等应用在营垒城防上的工具,虽然舍不得用钢,但铁是管够的,不像过去,竟然还有木头的。

有了更为优良的工具,地道又深入地下,而且就算在夜中,高遵裕也是一刻不停地用鼓声和奔马来遮掩地底的声音,在短时间内将地道开挖成功便也不足为奇,料西贼也想不到官军有这个本事。

对于地道的开凿,高遵裕十分放在心上。特地选派亲信督促,两天前地道就已经穿过了城壕,如今更是挖穿了城墙,只差一步就能将地道贯通。等到在城墙外侧再开个入口,杀到城下的官军就能直接钻过城墙。

到时候,城墙上有云梯送上去的精锐,城墙下也有善战的敢死之士,灵州城如何不破?

……………………

十数里外的厮杀声依稀可辨,苗授负责的是外围防御,随着远方的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太顺利了!”

苗授身边的将校都是一脸羡慕嫉妒的望着战场的方向,听到苗授的话也就几个亲兵。

“总管有什么吩咐?”一名亲兵凑上来问道。

“我是说实在太顺利了。”苗授心中一团疑云,只想将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灵州一失,兴庆府就守不住了,西贼怎么会不拼命来救?城中也该有兵出来反击才是,哪有这么抱着头让人放手痛打的道理。”

“有总管坐镇,西贼应当是怕了总管的赫赫声威。”

亲兵的马屁,苗授没有理会,充耳不闻。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能蹬鹰,生死存亡之际,党项人怎么可能会没有拼命的的勇气?如仁多零丁、梁乙埋这样的文武宰臣这时候好歹出来一个,让嵬名阿吴在灵州城中顶着,根本不合常理。

危机感越来越浓,一阵阵的心悸让苗授坐立不安。他领军堵在通往兴庆府的道路上,以防西贼偷袭;附近的几条主要的河渠全都派了重兵去防着有人决堤。

西贼反击的途径只有那么几条,不论有什么花招都别想瞒过他去,可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反应?

不对劲,实在是很不对劲。多年来上阵所积累下来的直觉不断警告着苗授。

可苗授还是想不出究竟是哪个环节会出问题。

一名骑兵从远方狂奔而来,到了苗授近前被亲兵拦了一下,随即又被放行。他在苗授身前跪倒,匆匆说道:“总管,七级渠的河水涨起来了,比起昨日涨了五尺有余。小将军命小人急速来报,请总管早做安排。”

“五尺?!”苗授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你们都是瞎子吗!?”他怒吼,“不是五寸,是五尺!眼睛都瞎了!?”

那个小校脸色发白,竭力镇静下来为自己辩解着:“一开始都没注意,早前河水涨得也不快,只以为是上游下雨才会涨了水。谁知道方才一个时辰就一下涨了两尺多。”他抬起头,惶惶然的说道:“总管,还请速做决断,再过一阵,可能就要漫过堤坝了!”

七级渠的下游是兴庆府方向,西贼在那里堵着河水,他们的主力必然也在那里,也许在二十里外,也许在三十里外,反正肯定是斥候游骑过不去的地方。

苗授横目扫试过他麾下的士卒,骑兵给高遵裕调了去,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步兵。跑过去差不多要半天,对手还是以逸待劳,根本没办法打。而且这段时间中,河水必然漫过堤坝,冲向灵州城。

苗授暗叹一声,招过一名亲兵:“将此事通知高总管,我们必须要撤军了。”

……………………

已经不是漫过堤坝的问题了。

七级渠的堤坝眼下破开了一段六丈多长的缺口。堤坝近百里长,六丈只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缺了六丈,却让百里长堤完全失去了作用。

从另一段堤防赶过来,看着眼前根本无法填补的缺口,苗履手脚冰冷,脑中一阵晕眩。

西贼的准备的确做得太过充分了。这一段河堤肯定早已给掘松,只是外表上看不出来而已。可只要水位涨上来,却会一冲就垮。

浑浊的黄色河水从缺口处奔涌而出,激流上泛着白沫,直奔向灵州城的方向。浪奔,浪流,水花甚至飞溅到了苗履的脸上。

冰凉的触感让苗履回过神来,眼下不是发呆的时候,他立刻抓过一名亲兵,“快放狼烟,灵州城没法儿攻了,我们得立刻退军。”

……………………

“七级渠决堤了?是否确凿无疑?”

终于等到期盼已久的消息,仁多零丁霍然而起,进一步确认着消息的真伪。

“回老太尉的话,小人亲眼看到堤坝上开了个口子。水冲得堤内的石头都立不住脚,在水里滚着,宋军的人马只能站在堤坝上干看,一点办法都没有。”

报信是自家的亲信,仁多零丁没了怀疑。他先是放松的长叹了一声,回头对叶孛麻笑道,“幸好七级渠及时破了堤,不用我们辛苦去挖土了。”

叶孛麻点了点头,双眉间的皱褶松弛了下来,眼中满是轻松的笑意,“想必宋人没想到七级渠会破堤。”

“既然定下了放水的策略,自然是早就做过了准备,难道还要临时破堤不成,那也未免太小瞧人了。”

“对于兴灵地理,宋人了解得太少了,只想防着我们破堤放水,不想想直接将水渠从下游堵起来有多方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