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是秦二世(华夏)-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那老爱卿以为这五年来我大秦诸事如何?”

    胡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同冯去疾继续纠结,而是话锋一转,笑着问道。

    “陛下圣明。我大秦近年来风调雨顺,虽对百姓赋税所收不及始皇陛下十一,但是仅只,朝中十二大官仓已经尽皆仓禀满仓,新设桂林、会稽等六仓,等到今岁秋收之后,怕是也将满仓。朝中各郡人丁兴旺,新垦耕地更是五年前数倍之多,实乃我大秦盛世之岁也。”

    冯去疾这话说的倒全是大实话。

    五年时间,两年前的人口普查显示,大秦的人口已经增加了两成,近乎三千万了。

    而今年户部在秋收之后还将要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想来大秦的总人口将要突破四千万人大关了。这些胡亥自然清楚。

    “正因为如此,所以,朕才不会同意爱卿告老之事!”

    胡亥看着一脸兴奋之色的冯去疾,淡淡的道。

第两百二十五章 内阁参政

    “正因为如此,所以,朕才不会同意爱卿告老之事!”

    胡亥看着一脸兴奋之色的冯去疾,淡淡的道,随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又加了一句:“内阁府交给诸位爱卿,朕还是很放心的。”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脸上的笑容不由自主的一僵。

    皇帝的话潜在意思是不是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五年内阁府行事还算过的去,那么就会同意自己告老之事?或者说会直接如当初裁撤丞相府一般将内阁府给直接撤了?

    “如今内阁府的内阁参政们如何?”

    胡亥话锋一转,放下手中的奏章看着冯去疾问道。

    内阁参政,是胡亥在二世六年提出来的新名词。

    参政,顾名思义,参与政事之意。

    自尉缭离世之后的整整一年内,大秦皇帝胡亥一直没有再为内阁府增添新的内阁府辅政大臣的意思。渐渐的,原本一直对内阁府辅政大臣抱有极大幻想的如尉缭、胡毋敬等人也都渐渐的熄了那份奢望。

    可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从此之后内阁府辅政大臣将会只保持四位的时候,大秦皇帝胡亥却是突然在二世六年的元宵节下诏遴选一百二十人的世家勋贵进入内阁,参与处理朝廷政事。

    消息传出,满朝皆惊。

    皇帝这是要将内阁府辅政大臣变成街上的大白菜么?不动则已,一动就是要彻底的将内阁府变成有名无实的傀儡吗?

    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府辅政大臣,那怕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内阁府就要争论上几天乃至几十天了吧。

    不过,群臣们的惊骇没有持续多久,具体的章程在元宵节的第二天就被公布了出来。

    这一百二十人,都必须出身勋贵世家。从这一点上,就基本上堵死了很多身份不够的富户豪门进入内阁的通道。不过,此举却是让一干才被收回所有封地的勋贵世家对胡亥感激涕淋。

    不过,这一百二十人进入内阁的职位,不是内阁辅政大臣,而是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位,内阁参政。

    这个内阁参政,平时并不在内阁办公不参与内阁府种种公务,同时也没有官阶品级。而内阁参政唯一的作用或者职权就是。当内阁参政对内阁府的某项政议有疑惑或者说认为内阁府的某项政议不利于民、不利于国,那么就可以启动弹劾程序。

    当然,启动弹劾程序的基本要求是,超过半数的内阁府参政联名向大秦皇帝陛下上书。而这个时候,内阁府将会召开内阁参政大会。内阁府的四位内阁辅政大臣必须要就参政们提出的疑惑在参政大会上进行现场解答。而这个内阁参政大会,大秦皇帝将会而且必须亲临。

    在内阁府的四位辅政大臣解答完成之后,如果内阁参政们依然有疑惑或者说有分歧,那么内阁府中的一百二十位参政将会在三日之后就此项政议进行表决。

    这个时候,如果内阁府想要继续进行这项政议的话,必须要在三天之内,争取到超过三分之二的内阁参政的支持。也就是说至少要有超过八十位的内阁参政同意内阁府对政议,那么,这项政议将会得以通过,并可以行文六部执行。

    当然。大秦皇帝可以推翻内阁参政进行的任何表决。而且大秦皇帝所有的诏令,同样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内阁参政的作用当然不仅只于此。除了能够对内阁府施行的政议提请弹劾以及申请重新审核外,还能够自行的提请某项政议,通过举行内阁参政大会来进行表决决定这政议是否可以执行。

    这个提请政议的基数同样是内阁参政的一半。而只要超过五分之四的内阁参政表决通过。那么这项由内阁参政提请的政议就能够不经过内阁府的几位阁老而直接行文六部执行。

    除非,大秦皇帝亲自过问进行否决。

    其实。胡亥此时运用的就是有点类似后世的参政议政的制度。只是,如今的大秦的内阁参政制度,却是有些四不像的味道。

    胡亥深知任何事情都必须一步步的来,不能操之过急。

    让内阁府统领大秦所有政务,是第一步;设立内阁参政限制和分散内阁府的权力则是第二步;第三步,自然是让后面几十年的新兴阶级,如商人或者说民智得到开启的普通百姓也能够进入内阁参与政事,名字胡亥都已经想好了,就叫议政。

    最终的目标,则是大秦皇帝将会只统帅大秦所有的军队,不再过度的参与政事,而是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由内阁府、内阁府参政、内阁府议政来处理。

    不过,显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大秦还要至少数十年的路要走。才能最终逐渐的形成这样一个惯例。

    一百二十日的勋贵世家参政,胡亥就是要将大秦有影响的所有勋贵世家尽皆绑上大秦的战车,只有让他们将大秦当作自己的根,让他们感觉大秦同自己的家族兴亡相关,他们才会真正的为这个帝国考虑。当然,他们肯定同样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谋取利益。不过,这利益的谋取却是建立在大秦依然存在,他们依然是大秦参政的基础上的。

    一旦大秦覆亡,那么他们这些人任何的利益都将得不到保障,他们家族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任何时候,他们在为自己家族谋取利益的同时,首先要确保的一点就是,大秦依然好好的存在,甚至还能健康、昌盛的存在。

    如此,他们的家族才能得到延续,他们家族才能够保持兴旺。

    胡亥就是要给他们灌输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如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绑定在大秦帝国这样一辆强大的战车上的。有了大秦他们才能保持如今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权势还是富贵;而一旦脱离了大秦,那么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参政,相对于整个大秦为数众多的勋贵世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所以消息一经传出,所有的勋贵世家无不疯狂了,尤其是那些本身在朝廷内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勋贵世家,更是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必须得到一个内阁参政的职位。

    很快,内阁参政的遴选条件就出来了。

    据说,这遴选条件是皇帝陛下亲自拟定,最后交由宗正府监察司修订完成的。而遴选内阁参政的府衙,正是宗正府监察司统管。

    内阁府甚至朝廷其余任何的府衙都插不上手。

    遴选内阁参政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为大秦立下过战功、政功;第二条,则是在过去十年内,未曾发现有过欺压良善、不法之事;第三点,必须有行善积德之事。而在这一点上,在二世三年发生的那次水患曾经鼎力捐献的勋贵世家却是天然占据了极高的分数。

    当然,肯定不仅只这三点,但是这三点却是一下断了近乎一半的勋贵世家的心思。

    这个时候,一干勋贵世家才发现,原来二世皇帝陛下早就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在为今日之事做准备了。不然为什么要在陈县重建、上党水患的时候号召咸阳乃至关中的众多勋贵世家拿出真金白银来救助那些低贱的贱民?

    行过善事捐助的勋贵世家,喜不自胜;因为一时利益蒙蔽了双眼的勋贵世家,则是擂胸顿足会不自胜。

    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参政很快就被遴选了出来。而其中有五名内阁参政却是大秦皇帝胡亥钦点的。这五人就是当初被胡亥一撸到底因善秦之功而得封侯爵的武安侯马兴、东陵侯召平、南阳侯杜赫、东莱侯崔如意、巴陵侯姜叔茂五人。

    皇恩浩荡,不外如是了。

    圣天子胡亥早就曾言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对大秦有功之人,此刻对待马兴、召平、杜赫等人之事上却是坦荡荡的证明了这一点。

    此举,自然让马兴、召平等一干因善秦之功的人感激涕淋。

    内阁参政三年一考课,换句话说,成了内阁参政并不意味着你一辈子都会是内阁参政,而是只有在你被遴选出来的三年之内,你才是内阁参政。

    如果五年之后你不能通过宗正府监察司和御史府、黑冰台的考课,那么不好意思,你就要滚蛋了,请再等五年。

    这五年之期后的重新考课,对原本是内阁参政的人是极为严格的。三年内阁参政任期内,各个参政做了什么,有没有提出对大秦、对民生有好处的建议,有没有不管事的表现等等都在考课范围内。而这一方面,黑冰台主要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内阁参政在民间的风评进行统计。

    有下的自然就有上的。更何况,大秦那么多的勋贵世家,可是都卯足了劲等着有人下呢。

    从二世六年开始,如今第一任的一百二十位内阁参政到今年,正好是三年整了。在十月二十五日国庆节之后,这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参政就将要进行第一次的考课了。

    “回陛下,诸位参政这三年来委实帮助内阁府发现了许多的错漏之处,并提请了一些对民生有利的政议,如今看来,还好。都还好!”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眼神一闪,躬身应道。

第两百二十六章 加加担子

    “回陛下,诸位参政这三年来委实帮助内阁府发现了许多的错漏之处,并提请了一些对民生有利的政议,如今看来,还好。都还好!”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眼神一闪,躬身应道。

    听了冯去疾的话,胡亥脸上带着些许玩味的笑容。他很清楚冯去疾话语中的很好是个什么意思。同样,他也知道,冯去疾知道自己明白内阁参政对内阁府的制约。

    内阁参政在任期第一年都还因为刚刚接触这个新鲜事物,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很少对内阁府的各种政议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不过随着任期的临近以及对各项事物认知的成熟,所有的内阁参政都知道,如果自己等人不在任期内做些事情的话,怕是在三年后的考课就要被淘汰了。

    毕竟皇帝先前给出的考课要求已经明明白白的说明了,他们这些内阁参政在任期内做了些什么,可是占有很大的分数的。

    第二年开始,一百二十位内阁参政开始有意识的更多的参与和关注了内阁府种种政令的实施。尤其是对六部在执行政令的行动上,这些参政们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到了二世八年的下半年,内阁参政们第一次对内阁府的政议提请了弹劾。

    起因是内阁府在筹建会稽仓的时候,要求从会稽尤其是就近的吴县征召十万民夫来保证会稽仓能够按时完工的事情。

    然后,包括马兴、召平在内的二十余位内阁参政牵头,很快就联系到了超过六十名的内阁参政,对这项政议提请了弹劾。

    结果自然不用说,冯去疾、李由、嬴腾、顿弱四人拟定的政议顺利的流产了。

    而这件事情,从头到尾。身为大秦皇帝的胡亥都没有插手干预过。他只是站在咸阳宫内,默默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等到内阁府将内阁参政们否决之后的政议奏报送到胡亥铜案前的时候,胡亥罕见的在皇帝书房内小酌了两杯。

    事情的经过胡亥很清楚。在是否征召民夫的事情上,内阁府自然有他们的考虑,毕竟这五年,大秦其实一直没有停下各类工程的修筑,尤其是勾连大秦各个郡县的驰道修筑,一直没有停歇过。

    基于东瀛岛被腾蛇军源源不断抓回来送到大秦各地各个工地上的东瀛土著以及俘虏的匈奴人、羌族人、月氏人以及乌孙人,其实大多数的新驰道建设尤其是勾连几个新设郡治的驰道建设。内阁府秉承胡亥的旨意鲜少征召大秦百姓来修筑这些繁重的建设,除了一些较小的工程就近征召个数千人给予报酬外,上万的劳役征召都是极为少见的。

    因为会稽仓在胡亥的设想中,在将来应该是大秦东南半壁之地的粮食存储中心,所以一应建造基本上都是按照敖仓的规格来进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冯去疾、嬴腾等人会提请想要征召近十万的民夫来帮助完成的原因了。

    其实只要给予应得的极为少的报酬。胡亥对这件事并没有太大的反对,毕竟普通百姓都不反对也乐于如此的事情,朝廷和百姓都得利,何乐而不为?

    可以说,内阁参政们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来使的。

    不过,胡亥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想要推翻参政们第一次行使的弹劾决意。他知道很多参政都是为了弹劾而弹劾。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通盘考虑利弊。

    但是,不管如何,这些参政能够真的行使自己赋予给他们的权利,这才是最重要的。踏出了第一步。那么今后只要自己适当的引导一下,这样为了弹劾而弹劾的状况自然会有所改变的。

    内阁府就会稽郡征召百姓修筑会稽仓的政议就这样被初初蹒跚学步的内阁参政们给压了下来。

    第一次的成功,给了所有内阁参政巨大的鼓励。

    不过,不久之后。大秦二世皇帝就下诏命会稽郡征召五万百姓参与会稽仓的建造,却是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

    皇帝既然不是不满意内阁府的政议。为何自己等人否决的时候还要同意呢?

    包括冯去疾等内阁四位辅政大臣听到这个诏令去是满心的委屈,毕竟,这可是打击了内阁府的威信啊!而一百二十位内阁参政们则是齐齐心中一惊。

    能够坐上内阁参政的,真的没有几个是蠢货。

    很快,他们就想明白了事情的因果。

    皇帝这是向他们点明身为内阁参政应该做的事情,亦或是给他们的鼓励,这就是为什么会同意他们的否决;而紧接着就下诏再次征召会稽百姓参加会稽仓的建造,则是告诉他们,弹劾虽然他们做了,但是并不是对的。今后应该多全盘思量一番。

    果然,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阁参政们对内阁政议以及帝国内大大小小的事物就要关注的多了,很是提请了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提议。譬如,渭水两岸河堤的修筑等等。

    说实在话,内阁参政们对内阁府可以说产生了极大的制约,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冯去疾等人以忧患感。毕竟,弄不好,一个政议被否决,就是赤裸裸打他们这些重臣的脸了。

    冯去疾坚持提请要告老,制约了内阁府权力的内阁参政们,未尝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呵呵,爱卿看事情可是不能光看眼前的。朕不得不说,当初设立内阁参政就是为了制约内阁府的权力,但是朕不是让内阁参政来掣肘内阁府的几位爱卿。

    相反,朕是在鞭策爱卿等人,不要只为了自己的政绩,而忽视了普通百姓的诉求。不过,更多的却是为我大秦的将来考虑。爱卿想想,有了内阁参政之后,上到内阁府,御史府,宗正府,下到朝中六部,被一百多双眼睛盯着,是不是做事都收敛了许多也有效率了许多?坐下坐下,老爱卿。”

    胡亥起身,在冯去疾身边坐下,制止因为自己坐到旁边而慌忙起身的冯去疾笑着道。

    冯去疾惴惴的半个屁股挨着锦凳坐下,若有所思。

    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

    要知道,人的智慧的无穷的。为了继续留任内阁参政,各个内阁参政们可是卯足了劲瞪着两只眼睛天天盯着内阁府的各项政议;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内阁参政们盯梢的范围已经不再仅限于内阁府一府了,甚至对六部行事不利也会在每月例行的内阁参政大会上直接点出来。

    如果说如今大秦朝堂之上最让人讨厌的人是谁的话,那么以前最令百官惊惧的御史府一干御史们已经退居二等了,首推的则是那一百二十个内阁参政了。

    没有人知道提点六部以及朝中诸多府衙的事情该不该内阁参政们做,但是在内阁参政们提出来指责之后,大秦皇帝陛下似乎没有任何要制止的意思,显然就是默许了内阁参政们这样的做为,这又从另一方面助长了内阁参政们的雄心。

    为了防止在内阁参政大会上被内阁参政们围攻,六部尚书侍郎包括各司司丞等头头,都是绷紧了精气神,力求不让内阁参政们抓到把柄。

    毕竟,户部张苍就因为户部对受到小水灾的郡县拨付钱粮不够及时,就被内阁参政们抓住这一点在内阁参政大会上围攻了足足一个多时辰。一个个内阁参政们轮番上马,没有人骂,没有人身攻击,毕竟打架都是有身份的人不是?

    可是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可怕。有学问的人,骂起人来其实确实都不用带着脏字的。引经据典的言语,就差没有把张苍说成古今中外、华夏数千年历史上最为黑心的官吏了。

    围攻之事不久,咸阳宫内就传出了皇帝申饬张苍的口谕。

    想了想,冯去疾不得不承认,各部的效率和行事确实要比没有内阁参政之前好了不是一点半点。

    毕竟,御史府已经被皇帝严格限制了权力的行使,那就是御史府只能弹劾上到皇室宗亲下到九品小吏的贪污不法之事。御史府的风闻奏事之权却是在内阁参政出现之后就被皇帝不动声色的给撸去了。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来讲,其实这其中获利最大的就是当今的大秦皇帝陛下了。

    不用任何的俸禄,就养了一百二十个天天紧盯着朝中各部重臣的免费打手,而且还将这一百二十人所属的家族牢牢绑上大秦的战车。

    这岂止是高明两字能够概括的了的?

    看到冯去疾不说话,胡亥伸手在冯去疾干瘪的手背上拍了拍道:“爱卿可是要注意身体啊。朕准备给爱卿再加加担子。”

    再给自己加加担子?

    皇帝这句话的潜意思是再说要给自己升官了么?可是自己如今已经是内阁辅政大臣了,身具太傅之位,爵位上同样也是最高的二十级彻侯,还要怎么升官?

    “老臣愿为陛下效死!”

    虽然不明白胡亥这加加担子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但是冯去疾自然知道这个时候就是自己表忠心的时刻了,慌忙起身一揖倒地,高声道。

    “内阁府到如今,是时候该做出些改变了。”

    胡亥扶起冯去疾意味深长的道。

第两百二十七章 大秦必胜

    大秦历五十九年,二世九年国殇日当天,大秦二世皇帝圣天子胡亥下诏,决意重组大秦内阁辅政府。

    内阁辅政府设总理大臣一位、副总理大臣两位统筹总理大秦全国政务。原内阁辅政大臣、大秦太傅、夏阳侯冯去疾领内阁总理位;内阁辅政大臣、御史大夫顿弱领副总理位;内阁辅政大臣李由领副总理位;原内阁辅政大臣、宗正府宗正、咸阳侯嬴腾因身体欠佳,卸去内阁辅政大臣位,专心主掌宗正府诸事。

    朝中兵部、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太仆寺、钦天监等等一干府衙尽皆归入内阁辅政府统辖;同时六部尚书同时位列内阁参知政事;

    内阁府在原有的一百二十位参政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一百二十位内阁参政。并由这两百四十位内阁参政为主,设立内阁参政院,参知政事。

    内阁参政三年一考课,可对内阁府诸事以及六部之事发起问询以及弹劾诸事,却不得干扰六部正常的办公。御史府,同时担负起对两百四十位内阁参政的监督职责,一经发现参政有任何不法之事,可联合宗正府监察司联名上书皇帝会同刑部缉拿查办。

    显然,刑部已经沦落到只能为御史府和监察司打打下手跑腿的地步了。对审案判刑之事,都没有刑部的份了。

    此诏一出,平静了差不多五年的大秦,天下震动。

    大秦朝堂之上更是有风起云涌之状。

    谁都没有想到,在冯去疾已近耄耋之年(八十到九十)的时候,竟然走上了一代名相李斯一辈子都想要得到却始终没有得到的位置。

    内阁总理,统辖六部,总理天下政事。

    这应该算是实实在在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吧。

    而冯去疾本人,也是大秦有史以来第一位内阁总理大臣。

    虽然冯去疾早在几日前就已经知道了皇帝对内阁府的重组计划,甚至也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成为内阁总理,但是当诏令真正下达的时候,冯去疾还是罕见的流着老泪、把酒大醉了一场。

    数十年的心愿,一朝得成,然人已近耄耋之年,时日无多,怎能不是悲喜交加?

    冯府大门前。一时间车满塞门。

    ……

    大秦历五十九年,二世九年六月初五,在圣天子胡亥下诏重组内阁并擢升冯去疾为大秦第一任内阁总理的第三天,圣天子胡亥再次下诏,新设大秦总参谋院。总参谋院下设后勤、兵械、监察、龙卫四司;大秦皇家学院归大秦总参谋院直辖。

    大秦太保、九原公、一直在咸阳城内赋闲的大将军蒙恬卸去虎贲将军位,充任总参谋院左丞;兵部尚书章邯擢升为总参谋院右丞;

    尚坊丞田仁任总参谋院后勤司司丞;雍城令嬴善擢升为总参谋院兵械司司丞;宗正府监察司副丞嬴同擢升为总参谋院监察司司丞;原南海军副将龙玄擢升为总参谋院龙卫司司丞;

    总参谋院左丞蒙恬擢升为武将正一品;右丞章邯擢升为武将从一品;四司司丞擢升为武将正三品;

    至于总参谋院院丞之位,则是由大秦二世皇帝圣天子胡亥亲领。

    这道诏令上并没有明确总参谋院的具体职责,但是仅仅从由大秦皇帝胡亥亲领总参谋院院丞一位就可以看出,这总参谋院将会是大秦军方的最高机构了。

    在这道诏令之后,紧接着总参谋院就向大秦二十四支军团包括各郡卫卒在内的各军主将行文,从今而后。大秦军队的调兵之权由虎符更改为加盖有皇帝玉玺亦或是印章的由尚坊特制的玉盒盛放的诏令。

    虎符调兵之事,从此彻底的退出了大秦的舞台。

    于此同时,龙卫府也在这道行文之后,着专人将玉盒的开启之法传授给了各军主将。

    用加盖有皇帝玉玺以及印章的玉盒做为调兵之用。不能说完全杜绝了私兵,至少可以说将大秦各个军团主力大军的调动都掌控在了皇帝手中。

    这其中由尚坊特制的玉盒是关键。同时,也是鉴定调兵诏令真假的一个关键。

    当然,如今的大秦。还没有后世那般总会有人想着造反,更不要说敢假借皇帝名义调兵、私铸玉玺以及皇帝印章的事情出现了。

    一切其实都不过是胡亥未雨绸缪之举罢了。

    总参谋院的设立。远不如内阁总理之事牵动人心。毕竟,大秦的各个军团本身就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插手的,而且所有的军团只可能接受大秦皇帝的诏令,别人也调不动,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

    但是,总参谋部的设立,却是让大秦皇帝能够真正的执掌各个军团达到如指臂使最为重要的一步了。尤其是由皇室宗亲担纲的监察司以及其实就类似后世指导员的龙卫司的设立,更是让胡亥对各个军团的掌控达到了极限。

    ……

    大秦历五十九年,六月初六。

    南海郡治番禺,番禺船厂。

    一支庞大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舰队几乎将整个珠江出海口都堵塞。

    庞大舰队中,那六艘犹如海上长城的长达两百余米的巨舰,即便隔着数里之遥,也能够看的清清楚楚。原本已经足够大的十几米长的楼船此刻在那两百余长的巨舰面前也不过是如蚂蚁般大小。

    此刻,这些如工蚁般的楼船,正一刻不停的不断的将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粮食、兵械、活的牲畜猪羊等物运送到六艘巨舰那庞大的躯体内。而巨舰就如一只张开着嘴巴的洪荒巨兽,似永远都无法填满一般。

    在六艘巨舰的中央,是一艘要比其余五艘巨舰似乎还要大上那么一筹的超级巨舰,巨舰数十米高的桅杆上,一面黑金夹织的五爪黑龙旗正在半空中迎风飘舞。

    那,是大秦皇家海军南海舰队的旗舰。而南海舰队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先前南海军的主将虞子期。

    二世五年,大秦皇帝圣天子胡亥一道诏令,十万南海军就地转为大秦皇家海军南海舰队。而南海舰队的基地,正是番禺船厂附近的珠江口码头。

    于此同时,在象郡新设县治左江县(后世防城港附近),已经打通了从番禺通往临尘大道的桂林军主将冯劫则是依靠当初俘虏的如今转为雇佣的十余万修筑临番驰道的百越蛮夷开始修筑左江港口。

    这将是南海舰队在大秦最南端的补给码头。

    通过左江、右江等复杂的、已经基本上都被勾连起来的水系,已经在临尘修筑完成的临尘仓,将能够快速的补给南海舰队日常所需。

    今天,是成立了已经四年之久的南海舰队出征的时间。

    四年时间,由陆军转为海军的南海舰队经历了一次仿如脱胎换骨的转型。有了经历无数次海航的腾蛇军指导,再加上南海军中的兵卒本来大多都是会水的,所以南海军的转型还是很快很成功的。

    以往的南海军,如今的大秦皇家海军南海军,下辖六艘长超过两百米的巨舰、十八艘长百米的大舰、五十余米的普通海船五十四艘、其余十几二十几米长的辅助型海船逾百艘。

    这是番禺船厂近七年的万余来自尚坊的工匠以及数万普通匠人的劳动成果。

    六艘巨舰一年才能建造一艘,而虞子期的那艘长超过两百五十米的特大号巨舰更是半月前才不过刚刚下水的最新型号。

    这个出征的日子,早在年前就已经被定了下来。而虞子期也一直在准备着,只待圣天子胡亥的诏令一到,舰队就可以开拔。六月初二国殇日的时候,来自咸阳的龙卫府亲卫已经将加盖有胡亥印玺的诏令送到了虞子期手中。

    站在旗舰最顶端的望台上,虞子期俯瞰着广袤的港口中驻泊的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舰队,心潮澎湃,几不能自已。

    此次跟随他出征的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