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赤唐(九州)-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花执意去往睢阳,将军担心他的安危一直在宁陵驻扎,直到唐州被围的消息传来这才匆匆的赶了回来。
“张大哥那边,情况确实不太妙。”
李括皱了皱眉道:“不过眼下睢阳渠堵塞,叛军的粮草还无法及时运抵,对张大哥倒是个利好的消息。不过,眼见着就到了五月。到了那时,若叛军抢收睢阳城外的麦子,怕就有些难办了。”
ps:这里需要说一下,历史上睢阳被围时,大唐朝廷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火速驰援,而是趁机夺取长安。如果当时朝廷能分出一半兵力驰援睢阳,相信睢阳也不会被攻破。但历史没有如果……
第二十章 卧冰(二)
李括所料的不错,孙孝哲确实没打算强攻唐州城。
相较于长安、洛阳、太原、范阳这样的重镇,唐州这样的小城实在是不值一提。即便攻克唐州后可以翻越桐柏山进入江淮,但毕竟山地不能大面积行军,行军速度也受到很大的制约。
孙孝哲从安庆绪口中得到的命令便是尽量拖住唐州一代的守军,从而为睢阳一代的军队赢得足够大的优势。这个任务怎么看来都不算太光彩,但是孙孝哲却并不在乎。
从安禄山从范阳起兵的那刻起,他便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攻打洛阳时是这样,攻取陕郡的时是这样,攻取潼关的时候同样还是这样。
就当率军攻入长安城这样的事情,孙孝哲都让给了跃跃欲试的崔乾佑,甘愿替他作辅。
这样的做法看似有些忍让,实则是暗藏玄机,妙不可言。安禄山生性多疑,便是对麾下第一得力干将结拜弟兄史思明都时而怀疑,更不用说自己这样无关大局的统军将领了。若是事情办得好了倒罢了,但若是办得稍有些差池跑不了要被安禄山痛骂一顿,甚至有被免官的风险。
孙孝哲一步步的坐到了如今的位置实属不易,他可不想自己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所以他永远不会去做那个领头人,不会去做那个最出彩的人。
这样即使出现了问题,出来顶缸的也会是崔乾佑那样的‘良将’。
及至安庆绪登基即位,孙孝哲更加笃定了自己的这种做法。坊间多有传闻,说新任大燕皇帝的帝位来位不正,有弑君杀父的嫌隙。虽然朝廷多次出面澄清,但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如果他安庆绪真的没有做过愧对良心的事情,又怎么会传出这样的传闻?
面对这样一个不惜弑君杀父夺取权位的狠辣角色,孙孝哲更是觉得应该避其锋芒。
史思明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他老人家可是大燕帝国呼风唤雨的人物啊,新帝登基后立刻被遣派回了范阳,虽然为了安抚其心,安庆绪封了史思明亲王,但人人都知安庆绪对史思明深怀猜忌之心。
至于田承嗣等将领或多或少受到了安庆绪的猜忌,兵权也被剥夺了一部分。
如今的大燕朝廷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凶险不已。
而这一切,都是由军师严庄一手造成的。
孙孝哲曾与这名布衣宰相有过一面之缘,对他最深的印象便是城府极深,面上几乎不会表露一丝一毫的情感。
有这么一个军师在身侧参谋,安庆绪便可以牢牢的控制各军将。若是有谁生出了二心,难免不会被那眼光毒辣的严庄向安庆绪进言迫害。
与其成为那只出头鸟担惊受怕的过日子,倒不如像现在这般快活自在。
“方先生,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孙孝哲放下了手中的文书,轻声问道。
台下立着一个青眉俊目一身绛紫色长袍的中年男子。只见他冲孙孝哲微微颌首,施施然道:“回禀将军,一切尽在不才的掌握之中。”
“哦?方先生不愧是本将的张子房啊!”
孙孝哲听后心中大喜道:“若是如此,这唐州城指日可破矣,届时你便是立了大功一件。”
那方先生却是不悲不喜道:“方某不敢居功,能为将军分忧,方某便十分欣喜了。”
孙孝哲轻捋了捋下颌短髯道:“都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依本将看,应该改改,嗯,就叫千儒易得,一才难求。”
方先生从袖口掏出一份文书恭敬的呈递给孙孝哲道:“这便是不才写给唐帝的文书,据说唐帝看后十分震怒,一时将李括列为乱臣贼子。”
孙孝哲粗略的扫了那文书一眼皱了皱眉苦笑道:“方先生这份文书写的真是十分狠辣,若某是唐帝看了以后怕也得暴跳如雷。”
孙孝哲缓缓将奏报放下道:“不过,这人不是受了李括的大恩惠,怎么会答应先生你的要求,写了这份文书呢?”
方先生淡淡笑了笑道:“您方才也说了,这人是受了李括的大恩惠,所以他一直对李括感恩戴德。”
稍顿了顿,方先生接道:“对这样的人只要你给予他更大的恩惠,他便会毫不犹豫的投到你的怀抱,还不忘把前主狠狠咬上一口,以向你表忠心。”
孙孝哲一时竟有些哭笑不得:“这样的人放到哪里怕都是个祸害,留不得。”
方先生滞了一滞:“这点请将军放心,便是那李括有心留此人,我也不会留的。”
孙孝哲长舒了一口气道:“只是,你确定李括会和唐帝反目?据说他家可是世代公卿,虽然到了他这代破落了些,但他一直自命清高,恐怕不易投到我们阵中啊。”
方先生嘴角微咧道:“光是那封信自然不能让李括和唐帝反目,毕竟这火才刚刚引燃还不够旺。但若是再在明火上浇上一盆桐油呢?”
孙孝哲大奇道:“原来方先生早有谋划,只是不知道这盆桐油究竟是何?”
方先生微微一笑,摇头晃脑的轻诉了起来:“这桐油嘛自然要来的浓烈,纯毒,只有这样才能逼得人引火烧身,先是大汗淋漓,直冒浓烟,直到烧的体无完肤。孙将军可知,那李括的心腹发小张延基已经被唐帝从安西以述职为名召回了?”
孙孝哲听到此处如梦方醒,拍着脑袋大笑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这盆桐油方先生加的妙,加的极妙啊。如今唐帝正在气头上,经由方先生点这一把火,添这一盆油想不做出傻事怕都是不可能了。如此,以这李括的性子肯定不会引颈就戮,很可能和唐帝势不两立。只要他不为唐帝卖命,哪怕谋求自立,这对我们,对大燕来说也是一件大大的幸事啊。”……
上谋者上行为之,中谋者中行为之,下谋者下行为之。
对于方解这样身份的人而言,最需要做的便是一展奇谋,替主家孙孝哲铲除李括这个最大的威胁。
他本列出了上、中、下三策献给了孙孝哲,上策是在李括归途中配合马贼将其斩杀,中策是趁李括未归来时强行攻击唐州城,力图夺取李括的三块根据地,彻底将李括在唐州南阳一代的势力连根拔除。下策则是离间唐帝和李括之间的关系,借刀杀人。
孙孝哲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下下之策,实在让人失望。借刀杀人固然是妙计,但也要视情况而定,虽然这般做他们不用出面即可坐山观虎斗,却很可能把李括逼到大燕国完全的对立面上去,使其自立。
一个甘愿为唐室做刀的李括可怕还是一个拥兵自立的李括可怕?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
孙孝哲只顾得保存自己本部的实力,却不晓得这么做对大燕国与大唐的争霸有百害而无一利。若是任由这支虎雏羽翼丰满,他带来的威胁未必比如今风头正劲的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差!
孙孝哲实在是太自私了!
方解长叹了一口气,取出一叠湖州生宣开始研磨。有时人生就像一张白纸,你永远不知道其上会写有什么。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清即白的,若硬要分个明镜出来倒真显得有些矫情了。
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矫情了还不自知,那样的人迟早会成为死人。
方解是个矫情的人,但却贵在自知。
有自知之明的人便总能化险为夷,在乱世中活下去。
再好的生宣纸染了墨汁也有了瑕疵,无法再如当初那般蕴美。经过自己这么一番运作,李括必定无法再与唐帝共融,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此事之后,受损最多的还是孙孝哲啊。
自己不能再在他身边待下去了!
经过一番思忖,方解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沉叹了声,轻捏起狼毫笔蘸了蘸墨汁,施施然挥毫,一时笔走龙蛇,川行华章,不多时的工夫便一挥而就。
方解仔细的审阅了一遍书稿,确认无误后微微点头将其折好收拢到一份信封中,烤了火漆封了口。
“山人方解敬上,但请武卫将军亲启!”(注1)
提笔悬立,将将点上几个墨字,方解释然一笑。
注1:武卫将军是安禄山起兵反唐后给麾下大将田承嗣的封号。
第二十一章 卧冰(三)
自打回到唐州城后,李括便一直坐立不安。
叛军首领孙孝哲的将兵策略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先是退军十里,翌日再退十里,及至第三日,竟退到了唐州城三十里开外。
用兵讲究的是兵贵神速,即要以最迅疾的速度给予敌人打击,从而使得敌军将令不通。而孙孝哲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退避三舍,悬而不战。这样三日下来,自己已经将唐州城的防务整饬了一番,他孙孝哲还有什么机会攻城?
就算他像自己预测的那般只为了将自己的这支军队牵制在唐州附近,与自己长期僵持,也应该在唐州城外五里处扎营,这样可以锁死唐州城与北原的联系,在麦收之时还可以将麦子抢收完毕,在侧面打压城中守军。
但若像孙孝哲这般退到了唐州城三十里开外的位置,可就是真的对一切无能为力了。
即便是如此,有这么一支三万余人的虎狼之师驻扎在自己家门口,还真是有些让人坐立不安!
李括摇了摇头,将手中奏报放到案几上,用墨玉镇纸压住一方角,施施然起身背负着双手走到了窗棂边,向西侧望去。
如此大好的河山却要遭受异族铁蹄的践踏,实是他们这些大唐男儿的耻辱。
不知为何,李括有些想念好友张延基,与延基在一起的日子虽然时常会拌嘴,但却有滋有味。现在二人天各一方,倒是落了清静,却未免太过寂寞。
人生还真是一场不能兼得的棋局!
“都督,都督,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窦青跌跌撞撞的冲入了李括的书房,急声喘道:“都督,出大事了,出大事了……”
见一向沉稳的窦青也这般慌张,李括不由的蹙紧眉头,朝矮几旁点了点道:“窦大哥,你先别着急,坐下来喝口水慢慢说。”
窦青点了点头来到矮几旁坐了定,又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仰脖灌了下去这才道:“如今灵武那边传出了邸报,将您列为了叛逆,并号召临近州郡的长官对您进行讨伐。”
李括苦笑一声:“若是如此倒也不足为奇,毕竟如今的陛下可不是个心胸宽广的,我拒绝领旨入朔方肯定得罪到了他。若是依着老礼法,我倒也算的个叛逆。”
窦青点了点头道:“这倒也没什么,毕竟如今除了剑南道和江淮道,大唐各地的州郡尤其是河南道附近都是自身难保,哪还有什么闲工夫来讨伐您?”
稍顿了顿,窦青接道:“只是这邸报一旦传达至各地州府,您可就成了在朝廷挂名的叛贼,您的家眷那边……”
李括闻言大惊。
他怎么没有想到此点!
当初他领命入关中勤王只想着叛贼势大,不宜拖家带口沿途奔波。不料半途蜀中突变,皇位易主,太子李亨顺利即位。自己本就和他关系不睦,之后又拒绝了他的诏令,难免和他结下了梁子,若是李亨秋后算账拿自己的家人做要挟,自己又该如何自处?
“江淮之地如今不是在永王的手中吗?他的态度必定与朝廷相左……”
李括的心中还抱有一丝幻想,希望永王可以不从新皇的诏令。
“都督,难道您没看朝廷最新的邸报?永王奉领了太上皇之命东巡,却在途中与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产生了矛盾。李希言上奏了当今陛下,陛下命永王速回江陵城,可永王却拒绝领旨。陛下遂命裴茂等人率军阻截,大庾岭一战,永王身中流矢被江西采访使皇甫铣捉拿,于二月二十日被处决!”
窦青不疾不徐的将朝廷邸报上的内容复述了一遍,临了不忘了加上一句:“如今永王的妻儿皆被送忘了蜀中,而且,而且永王的私聘幕僚李白先生也被流放夜郎了啊!况且即便永王起事成功,他也不会放过您的亲眷啊。毕竟,毕竟您在江淮盐运的案子上跟他结下了梁子!”
轰!
李括脑子嗡的一炸,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自己的妻儿如今都在扬州城中,值此多事之秋,李亨只需下达一道诏令,就可以命人把他们抓起来挟制自己。
该死!
“不行,我现在便要去扬州城把他们接回来!”
李括狠狠的捶打了一记案几,便欲奔赴扬州。
“都督,您冷静一点,冷静一点啊!您现在去往扬州城不是正中了某人的下怀吗。”
窦青见李括一时冲动竟要作出傻事忙一把拉住他道:“如今江淮之地的官员全换成了新皇的人,您现在要真去,怕是连扬州城都进不了就得被抓起来。”
李括冷笑道:“我看哪个敢抓,我带着近万弟兄渡过淮河便向扬州城而去,沿途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窦青苦笑道:“都督,您又说气话了不是。您若是把弟兄们都带去扬州了,这唐州城谁来守?那孙孝哲可是个十足的老狐狸,送到嘴边的肉他可能不要?”
李括一时气短只道:“合着如今情势危急的不是你的家人,你可知她们对于我有何意义?若是失去了她们,我便是称王称霸又有何意义?”
娘亲、阿甜、丽娘……这些都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而现在她们的生命都握在李亨的手里,如何叫自己安的下心来?
“都督,您要以大局为重啊,这唐州、南阳可不能失守啊。南阳城一破,襄阳岌岌可危,叛军只需要翻越桐柏山就可以进军江淮道。您务必三思啊!”
窦青虽然心中极为不忍,还是向李括说明了厉害关系。
“那你要我怎么做,抛弃我的娘亲妻子?”
李括一时暴怒,竟然拎起窦青,高声质问。
“若是都督这样心中能好受一些,尽管如此,窦某无所谓!”
窦青挺了挺胸道:“只是希望都督莫要一时激动做下错事。”
李括深吸了一口气将窦青放了下,懊恼的捂着额头:“对不起,窦大哥,我失态了。”
窦青摇了摇头道:“都督,其实情形也没像您想的那样糟糕,如今高大人不是做了淮南节度使吗?他老人家的治处可就在江都城。有他在扬州坐镇,您的家眷应该不会受了委屈。”
李括蹙了蹙眉道:“你说的是高适高伯父?”
窦青点了点头道:“正是高适高大人,如今他被陛下委以重任,应该能够控制住局面。”
听得窦青说到此,李括心下稍定:“只是若他真的下令,高伯父哪里怕也是难做啊。”
窦青叹道:“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至少有高大人坐镇江淮,不会委屈了老夫人一行啊。”
第二十二章 卧冰(四)
当一个人被逼到死角别无选择的时候,虽是无奈却也幸福。
至少此时你不用再为了选择而发愁,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哪怕是死路也不会后悔。
李括以晚辈世侄的身份写就了一份家信,派心腹加急给远在扬州任职的江淮节度使高适高伯父送去,希望他能够看在两家世交的份上代为照看家母和妻妾。
唐州距离江都并不算远,半月之后李括收到了高适的回信。信中高适先对李括英勇抗敌的事迹大加赞扬,之后表示老夫人等人一切安好切勿担心芸芸。至于朝廷发布的邸报,高适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收到,所以并不知道李亨下令围剿自己的事情。
这让李括稍稍安了心,只要高适还没有收到朝廷的邸报,一切就还有转机。
李括有心彻底解亲人于水火,遂又向高适写了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且谨慎的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在可以的情况下能够由高适出面把他的亲人送到唐州城来。
半月之后李括同样收到了回信。出乎李括的意料,高适爽快的答应了。但他同时称,现今正值合力抗敌之时,江淮等地正在全力支持前线,人手不足,希望能过些时日再送李括的家人入唐州。
受到此封回信后李括心下大喜,回信向高适表达感谢后,终于从此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起先他以为是叛军攻陷多地导致朝廷政令不通这才使高适没有受到邸报。
但细细想来,这种可能性极小。毕竟如今江淮实际掌握在大唐朝廷手中,若是河南道的一些州郡收不到邸报还情有可原,江淮扬州怎么可能没有收到邸报。
所以事情只有一种解释,高适收到了邸报但却装作了没收到!
这样,他便可以将自己的亲人送到唐州来。若是事后朝廷追究了起来,他自可以将此事的责任推衍到没有收到邸报上。如此一举两得之举,怕也只有高适这样的奇才可以想的出了!
李括心下安定之后,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唐州一带的安危上。虽然孙孝哲一直和唐州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李括实在觉得看的他心烦,遂领了一万骑兵出城主动与孙孝哲野战了一次。
虽然叛军人多势众,但却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孙孝哲显然没有想到李括会率众主动出击,一时慌乱不已,被李括杀的溃不成军。
在李括的率领下,窦青、鲜于瑜成、王小春、周无罪等将领作战勇猛,将士上下一心力克强敌斩首三千余人,俘虏五千余人。
一时洛阳震动,安庆绪大为愤怒,责令其速领溃军回洛阳述职。
不管安庆绪如何愤怒,李括的这一战却无可避免的激起了大唐百姓的斗志,本已沦陷的河南道各州府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声讨叛贼。……
时近五月,正是麦熟时节。
睢阳城外,金灿灿的麦田连绵不绝。清风一过,拂起麦浪滚滚,看来甚是让人赏心悦目。
只是如今睢阳城中的守军却没有半分闲情逸致欣赏如斯美景。
自打十万叛军围困睢阳城,已经三个月过去了。虽然大伙儿仍自坚持着守城,但许久没有朝廷的军队驰援,每每入夜又会突然被叛军攻城的号角声惊醒,便是铁打的人儿也禁不住这般折磨。
不少士卒生出了畏怯的心理,甚至有人趁着夜色隐蔽逃出了城。张巡知道了此事后,命心腹雷万春、南霁云等人各领五十勇士等到入夜后隐藏在城墙后,准备捉拿潜逃的士卒。
果不其然,南霁云、雷万春等人于当夜捉住了十几名准备趁夜逃出城的士卒。张巡经过一轮审问认定他们为奸细,命刀斧手将这十余人统统枭首示众,首级悬挂在睢阳城城头,以儆效尤。
张巡更是在城头声泪俱下的哭诉了一番,表示愿意与睢阳城同存同亡。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趁夜潜逃,大伙儿虽然知道坚持下去希望渺茫,但都站在了张巡的一边,发誓愿与张大人共进退。
尹子琦几次的连夜攻城都被张巡率将士英勇的击退,叛军空有十余万兵卒却是对睢阳城丝毫奈何不得。
“张大人,如今叛军正在城外收割麦子以充作军粮,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我们眼皮底下放肆啊!”
许远冲张巡拱了拱手谏言道:“如今叛军粮草供应紧张,必定全心收麦。如若我们此时出击,叛军没有准备惊乱之下必定落荒而逃!”
张巡略微思忖了片刻道:“许兄所说不错,不过此时出击效果未达最佳。不如这样……”
张巡走到许远耳侧低语了阵什么,待得许远听完不禁拊掌大赞道:“张大人真妙计矣,此计一处定能重创叛军士气!”……
睢阳城外十里,叛军统帅尹子琦一脸愁容的负手踱步。
他领奉大燕皇帝陛下之命,统率十万精锐围攻睢阳城已有三月,却连瓮城都没拿下来。若是不能在入秋前攻下睢阳城,势必会影响到他老人家的整体战局部署,皇帝陛下必定会大为震怒,到时自己难免会吃了挂落。(注1)最糟糕的是,大军的粮草补给出现了问题。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李括那厮。若不是因为他一把火烧了洛口仓的存粮,现今大军的粮草供应怎么会这么紧张!
该死,想他堂堂一军统帅,竟然被逼的要做这监督收割麦草的活计,简直是掉价!
尹子琦从袖口掏出一张白色的绢布,擦了擦鬓角渗出的汗珠,遥遥朝不远处的睢阳城头望去。
哼,张巡那小子不过是依着地利死守罢了,如何敢出城?自己这般紧张确实是有些草木皆兵了。
“传我将令,命大伙儿加紧收割!”
尹子琦扫了一眼在麦地中劳作抢割的众士卒,冷眼吩咐道。
“得令!”
亲兵冲尹子琦抱了抱拳,欣然领命而去。
尹子琦见一切安排妥当,心下稍稍坦然。此时他只觉的正午的阳光甚为耀眼,一股困意不由的袭来。
尹子琦抖了抖袍袖,打了个哈欠便起身朝不远的树荫处走去小憩了。……
“呜呜…呜呜…呜呜呜!”
“呜呜…呜…呜呜呜!”
阵阵锐利低沉的号角声幽然入梦,直把尹子琦惊起。
“发生什么了?发生什么了?”
尹子琦下意识的爬了起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朝睢阳城的方向望去。
“禀报大帅,唐军不知为何,突然开始在城头吹角擂鼓!”
一名亲兵见尹子琦高声呼喝,小跑着来到他近前高声禀报。
“他们在搞什么鬼!有本事出城一战啊,整日在城中高挂免战牌做缩头乌龟,现在却来跟本帅玩这一套!”
尹子琦冷哼了一声吩咐道:“无需在意,传我将领,命将士们继续收麦!”
此令一出,叛军军卒纷纷对唐人这等自愚的做法捧腹大笑。
不多时的工夫,他们便选择性的忽略了城头的号角声了。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过了不久,号角声渐渐停歇,睢阳城头却是又传来了阵阵金鼓声。
尹子琦冷哼了一声道:“怎么,吹完号角又开始擂鼓了?能不能换些新花招?命大伙儿埋锅造饭,勿要理会唐人的挑弄!”
尹子琦鄙夷了瞥了一眼城头,沉声吩咐道。
注1: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十三章 卧冰(五)
这些唐人,只会耍些疑兵之计!
尹子琦不屑的撇了撇嘴,复又走到树荫下合眼休憩了起来。
疑兵之计你做一次是出奇,做两次就是矫情了!张巡就是个矫情的人!尹子琦在心中对张巡下了定义。
“呜呜…呜呜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复又响起,尹子琦置之不理。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嗡郁的金鼓声复又响起,尹子琦还是不理。
任你千军万马,我仍岿然不动,这便是此时尹子琦的写照。
叛军主帅都做事如是观,他麾下的士卒自然没有理由担忧了。即便天塌下来也有个高的顶着,他们担忧个什么劲?所以,该煮饭的煮饭,该调侃的调侃,叛军将刚刚收拢来的麦子堆成一堆扎成捆,有说有笑的聊了起来。
“呜呜…呜呜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又响了起来,尹子琦微微睁开眼睛向城头望去,只是他想象之中唐军在城头自吹自擂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这一次唐军真的出城作战!
南霁云领了一千骑率军出城!
一千骑兵以迅疾的速度和万钧的气势直捣尹子琦的大营!
叛军此时刚刚盘腿坐下,正准备生火做饭如何料得唐人真敢冲出来?被南霁云这么一冲,叛军兵卒皆是大骇,慌忙之中有不少人踢翻了锅灶,烫的自己连声痛呼。
南霁云却是没有半分怜悯,他抓住如此良机,狠抽了一记马鞭一马当先的冲了过去。在他身后,是一千余名心怀死志的大唐勇士。
从他们跟随南霁云出城的那一刻,他们就抱定了身死殉国的想法。但身死又如何呢?若是自己的死能够换得睢阳城的安全,则九死而犹未悔!
三闾大夫能做到的事情他们也能做到!
这支骑兵队伍此时已经不仅仅是靠手中的刀剑而战斗,他们靠的是意志,钢铁一般不屈的意志!
“弟兄们跟我来,好好教训一番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叛贼!”
南霁云心中憋闷已久,此次好不容易得了机会出城一战怎能不好好把握?只见他手持一柄长柄横刀暴喝着冲入敌营之中,挥刀便砍不多时的工夫已经杀死数名叛军。
一千余唐骑皆是张巡精心挑选出的精锐,便是比之叛军中的精锐……曳落河也不予多让。此刻他们紧随南霁云的马身,挥刀便砍,片刻的工夫就在敌营中划开了一道清晰可见的血口,并沿着这个血口不断的将伤口拉大。
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出城的任务,敌军凡总各部加在一起足足有十余万人,自己只有一千余骑根本不可能与敌军硬撼,他们唯一的机会便是随着南将军的脚步斩将夺旗,击溃叛军的信心!
“弟兄们,不要恋战,冲进去跟着南将军夺旗!”
南霁云身侧的亲兵周虎深知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住的呼喝着使袍泽们凝神。
“冲过去,跟着南将军冲过去夺旗!”
“为了大唐,弟兄们为了大唐!”
虽然他们人数只有一千,虽然敌军数量是他们的百倍,但这又如何?只要还有一线机会,他们也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马踏麦田,一行唐军飞骑如同霹雳般迅疾的插入叛军的营盘中,瞬时在敌阵中开出一朵血色牡丹。
血色牡丹,国色天香。
一队长矛手匆匆忙忙的冲了过来企图阻止自己的脚步,南霁云嘴角微微一勾,从身侧亲兵手中接过长槊横挥了一记顺着敌军的方向拖扫了过去,片刻的工夫便放倒了数名叛军。
惨呼声接连传来,南霁云却是丝毫不为所动!
他们此次出城,目的只有一个。
斩将夺旗!除此之外,他南霁云别无选择,除此之外,睢阳别无选择!他们这一千骑,承载了睢阳城中近十万百姓的殷殷期盼!
他们没有选择!
“去死!”
南霁云微收槊锋,蓄力刺出,将一名叛将生生挑了起来。
“去死!”
南霁云狠狠的一挥便将兀自挣扎的叛将甩了出去。
但听‘砰’的一声闷响,叛将沉沉的摔在麦地中,扬起一抹浮尘。
“杀,杀,杀!”
唐骑见南霁云斩杀一名叛军大将一时士气大振,纷纷呼喝着给自家将军打起。
他们没有人数的优势,他们没有甲胄军械的优势,他们没有粮草的优势,但他们有一口气!
气在人在,气亡人亡!
尹子琦心中大骇,忙在捭将的搀扶下来到阵中向麾下将领吩咐起来。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