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靖见妹妹动了火气,却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奚落嘲讽不已,惹得丁铃儿更是不愿放过丁靖。
  二人兄妹互相追逐,在这院子里绕圈跑闹,竟是其乐融融无比,惹得一旁的张宁也是眉开眼笑,似乎很开心的看着这幅家人打闹的画面。
  甚者张宁还帮着丁铃儿,道出丁靖步伐位置,让丁铃儿更容易逮住丁靖。
  (本章完)


第136章 学院变私塾
  当丁靖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丁靖也将自己的精力从修养中退了出来,转而投身到并州的建设之中。
  然而有荀攸、贾诩、丁重等人的亲力亲为,这并州的民事政务基本不用丁靖愁心处理,让丁靖比较上心担忧的,而是建立不久的并州学院。
  并州学院建立了,院长还是大名鼎鼎的蔡邕,然而普通的学院讲师却没能招到几个,也因此并州学院还未正式开学招生。
  只怪丁靖起先也没能想到,这个时代的读书识字之人的比例真的太少了,一般人别说看到书籍了,就连笔墨都没有见过。
  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之所以读书的最大目的不是搞学术探究,而是单纯的想借此走上仕途之路,行当官谋权之道。也因此,让博学之人来教书育人,简直就是一种笑话,除了蔡邕这种无心仕途的人外,就根本没有人答应的。
  也因此,并州学院讲师的招募中,即便待遇赏赐极高,然而应者却是寥寥无几,学识不错的只想当官不想教书,学识一般的并州学院找来也没用,达不到丁靖精英教育的标准。
  为了解决并州学院如今面临的尴尬局面,丁靖也是绞尽了脑汁想办法,最后只能调整策略,将并州学院分为三等学区,分别为蒙学、中学和大学三部。
  蒙学的要求比较低,只收取十三岁以下的孩童,学期四年,教导识写阅读等基本功,并且选一些简单的古文典籍作为扩展训练。
  而丁靖知道,蒙学是学生的基础教育,乃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丁靖在蒙学之中,不会只是教导儒学文书,还添加了算数和体育等两项。唯有如此综合发展,基础夯实,才能达到丁靖的要求。
  至于中学和大学两部分,丁靖暂时找不到老师和学生,只好暂时搁置不管,等日后有能力后再补上。
  当丁靖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蔡邕的时候,蔡老头更是直接爆发了,大骂丁靖言而无信,骗他说要把并州学院建立成不亚于颍川学院的学院,如今却是变成了只教蒙学的私塾。
  他蔡邕身为大儒,岂能充当作那启蒙先生?
  对于丁靖的行径,蔡邕根本无法忍受,竟然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回到自己家中,闭门不再管并州学院。
  得知蔡邕如此,丁靖顿时大急,连忙亲自前往蔡府拜访,想把蔡邕劝回来。
  “蔡先生何故弃学院不管?”丁靖至蔡府拜见蔡邕,焦急问道。
  蔡邕见丁靖前来,口出此言,竟是不禁吹胡子瞪眼,怒不可遏,斥道:“丁靖,你还敢问我,你此前鼓动于我,跟我信誓旦旦,要建立一个不亚于颍川学院的并州学院,然而你今日又是何作为?竟是颓靡到作一蒙学私塾,如此之举怎令我默从!”
  见蔡邕如此怒不可遏,甚至动了肝火,气喘咳嗽不止的样子,一旁的蔡琰顿时焦急不已,连忙轻拍父亲后背,让蔡邕止怒静坐。
  而丁靖听到蔡邕言语,他也算是弄明白了,原来蔡邕是嫌弃蒙学格调太低,不符合他大儒的身份,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认为丁靖是在折辱他。
  知晓蔡邕如此心态认识之后,丁靖也是摇头叹息,向蔡邕问道:“蔡中郎可是觉得蒙学之职,对您而言,是大材小用了?”
  蔡邕闻言只是不言,既不否认,也不承认。
  不过蔡邕不说话,也就代表他默认了丁靖的说法,丁靖见状继续说道:“依靖之见,以蔡中郎之博学,行这蒙学之职,确实是大材小用了。”
  “然而靖也是无法,并州疲瘠,难有博学之人担任学院讲师,以蔡中郎一人领引学院全职,恐怕不妥。且我之教育方式,与当世也十分不同,若非蒙学夯实之人,极难学会中学所传教的内容,更别谈大学了。”丁靖说道。
  蔡邕闻言却是冷哼一声,反驳斥道:“休要胡言,你一竖子,何有资格谈教育?”
  听蔡邕这么一言,丁靖也没有办法,只好说道:“既然蔡中郎如此说了,靖也无法反驳,那我就随便出一个问题吧,这个问题用中学所授知识解答,人人皆可不刻而解。”
  “说吧,是何问题?”蔡邕直接问道,想看看丁靖还有什么花招。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丁靖也不藏拙,直接抛出了一个最简单中学数学算式,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即就是鸡兔同笼的问题。
  果然,丁靖问题一出,蔡邕顿时眉头紧皱不展,脑海思虑筹算不止,却不能快速说出答案。
  就连一旁的蔡琰亦是陷入了深思,也在思考着鸡兔同笼的答案,然而却始终不得。
  直到丁靖等待了一刻钟还多,二人却是还未得出最后答案,依旧愁眉苦思不止,而丁靖却等的不耐烦了,微微笑着提醒道:“蔡中郎,一刻钟已经过了,可得到答案?”
  蔡邕被丁靖这迫挟一问,顿时老脸一红,依旧不服气说道:“此问题刁钻无比,所给条件提示有限,怎能一刻钟就得出答案?”
  见蔡邕还不服气的样子,丁靖却是一笑,言道:“纸笔拿来,我立即就能给你算出答案来!”
  蔡邕却是依旧不信,立即让蔡琰将笔墨奉上,想看看丁靖到底准备怎么解。
  丁靖接过蔡琰递来的笔墨,立即开始在纸上书写计算,这一元一次方程算术,岂能难得住丁靖。前世在军校毕业之前,丁靖就一直是个学霸,即便到了部队里,成为一名出色的特种作战兵王,也没忘记文化课,每日也是看书吸允各类知识不停。
  丁靖立即就在纸上写出下列:
  设兔有x只,则雉有(35…x)只。
  可列方程为,4x2(35…x)=94
  4x70…2x=94
  2x70=94
  2x=24
  x=12
  35…12=23
  “算得兔有十二只,雉有二十三只。”计算完毕后,丁靖立刻说道,计算过程一共十秒钟不到,丁靖就得出了蔡邕父女一刻钟都没能想出的答案。
  听闻丁靖如此迅速的得出了答案,蔡氏父女顿时一惊,立即将丁靖的答案反推验证,却发现果然正确无误。
  此时,这对父女顿时瞠目看向丁靖,不懂丁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二人知道其中玄机必定就在纸上,皆把目光放在了丁靖计算的稿纸上。
  可是纸上都是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符号,对于这个时代的汉人而言,简直就如同天书一般,完全看不懂的东西。
  (本章完)


第137章 数学诱惑
  蔡邕、蔡琰这父女俩,各自把持着丁靖的计算稿纸,观摩审计了半天,也难以弄懂其上的意思。
  终于,蔡邕实在不能看透其中意味,只好轻咳一声,有些尴尬的向丁靖言道:“安北将军,我知道你之所以顷刻得出问题答案,必定和这纸上的图画有关,能告诉我,这纸上图画到底是何意思吗?”
  见蔡邕好奇却又脸带羞愧的样子,丁靖也不取笑反讥他,欣然解释道:“蔡中郎所猜没错,这上面的图画,我称之为计算过程,而雉兔同笼的答案,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计算推断出来的。”
  “将军,能否再更加详细述明下这纸上推断过程的细要?”蔡邕继续问道。
  丁靖微微一笑,言道:“蔡中郎不必焦急,这纸上的内容并不高明,以蔡中郎之能,须臾间就可领悟学会。蔡中郎之所以不解纸上推算之意,是因为不懂这上面的字符的意思,就如同将上古文字放在我等眼前,我等就算再聪明、再善推断,亦是不能看懂的。”
  听丁靖言语,蔡邕、蔡琰尽皆不禁点了点头,正如丁靖所言,他们从没见过这纸上的数学符号和数字,自然看不懂这计算的过程。
  “将军,这纸上文字符号皆精简至极,不似我华夏上古文字,我华夏文字的发展虽也是由繁化简,然而却没简洁到如此地步,请教将军,这纸上符号文字,是何地文字?”蔡邕又问道。
  丁靖却是点了点头,言道:“蔡中郎可知西域?”
  丁靖疑问一出,不等蔡邕回答,蔡琰却是率先说道:“班定远出使西域,建立西域都护府,乃我大汉英雄,其留下许多西域见闻,我等岂会不知!”
  丁靖听蔡琰燕语莺莺,顿时看向蔡琰,微微一笑:“既然蔡姑娘也知道西域,这就好解释了,我在纸上书写的字符和算式,都是从西域传来的。”
  “这上面的数字来自西域的阿拉伯,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符号则被统称为数学符号,这横竖两笔交错的就是‘加好’,意思就是把两个数量叠加到一起的意思。”
  ……
  ……
  ……
  终于丁靖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把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符号的意思向二人传述完毕,顺带着将计算列式方法也说了出来,二人领悟也极快,基本是丁靖一说就懂的那种,父女两个都是十足的学霸级。
  “蔡中郎,刚才我传述给你的数学,包括加减乘除的单独运用和组合运用,这些就是我们蒙学的数算教导内容,您觉得如何?”丁靖又看向蔡邕问道。
  蔡邕听丁靖如此一言,顿时一惊,连忙抚须摆手,摇头言道:“这阿什么伯来着?哦哦,阿拉伯的数算新奇,可蒙学之生尽皆在十三岁以下的孩童,以蒙学学年四年来算,新入学的学生至多九岁,如此会不会因为学生年龄太小,难以领悟这阿拉伯数算?”
  丁靖却摇了摇头,一脸坚定信任的样子,自信言道:“蔡中郎多虑了,这阿拉伯数算对学生而言,最多算是新,谈不上奇。这点数算知识并不难理解,最难理解的是中学和大学阶段要学的数学,那才是最难的。”
  说到这里,丁靖突然回忆起了自己大学时期的学习日子,那个时候他总是被数学折磨得死去活来,见到数学书就一个头两个大。而对于大学数学的内容,他也只记得概率论、几何学和线性代数的一部分了。
  不过丁靖也不担心,他又不打算真的当老学究,到时候只要把自己会的传授出去就行,为学生学者们打个底就好,至于更深入的扩展钻研,他这辈子也不会去参与。
  不提丁靖回忆起被大学数学折磨得记忆,当蔡邕、蔡琰听到丁靖还有更高层次的数算知识,顿时更加惊奇兴奋,连忙让丁靖快快说来。
  对于二人的要求,丁靖却是不急,而是另想了个办法,言道:“既然蔡中郎想知道蒙学之后的数算内容,就把我们并州学院的蒙学先办起来,待学院学生掌握蒙学知识后,就可升入中学阶段,届时我就会去传授中学数学知识的,你们也可以旁听。”
  “因此,蔡中郎若想知道中学数学的内容,就快点带出一批蒙学学子吧!”丁靖看着蔡邕,笑着鼓励道。
  蔡邕听丁靖言语,虽知道此乃丁靖的引诱之策,然而心中却依旧心动不已。
  最后,蔡邕思虑了片刻,终于做出决定,向丁靖言道:“好,既然如此,我就回并州学院去,不就是蒙学么,还能难倒老夫!?”
  见蔡邕做出决定,丁靖也达成目的,顿时高兴无比,亦是微笑言道:“蔡中郎先别信誓旦旦,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教育事业可不容易,我最后会进行一场蒙学升学测试,通过者升入中学,落榜者继续留在蒙学学习,若有人过了十三岁依旧通过不了蒙学测试,那就只能劝退了。”
  “这是自然,才不通慧,难行学海,早点退出亦是好事。”蔡邕点了点头,同意了丁靖的要求。
  不过蔡邕却也由此有了疑问,言道:“安北将军,这蒙学测试难度如何?”
  “不难,不难。”丁靖笑了笑,言道,“只是考较是否精通蒙学所授的知识而已,考试分为三科,分别为识文、数学和武艺,各自比重相若,取总体优秀者通过!”
  “什么?!还要考较武艺!这武夫所能,老夫可不精通呀!”蔡邕立即言道。
  丁靖知道蔡邕担忧难处,言道:“这个蔡中郎不必担心,我说的武艺并不是要让学子冬练三伏、夏练三九,而只是一些简单的身体训练罢了,不是让他们成为武艺高手,而是让学子保持基本的健康身体而已。毕竟当今乃乱世,若成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者,连自保能力都没有,何谈匡扶社稷?”
  听完丁靖解释,蔡邕也放心了不少,点了点头说道:“既如此,这蒙学事务我领下了,不就三个学科么?给老夫一个月,我来整编一下教学思路,就可立即开学授学了。”
  “不不不。”丁靖连忙摇头反对,他知道蔡邕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言道,“蔡中郎,虽然是蒙学,然而我也不会把全部教学都扔在中郎一人之身上,中郎只需教导识文就可,至于数学、武艺则暂时由我讲学。”
  “不可!”蔡邕却是断然拒绝道,“安北将军现在不仅是统领并州了,这冀州近半也在将军麾下操持,想必将军必是事务繁忙,如此怎有精力时间投入在并州学院讲学之中。”
  原来,蔡邕有些担心丁靖的教育效果,担心丁靖毕竟乃一地之主,军政事务繁忙,根本没有精力顾及讲学之事。如此,必定会让丁靖负责的课目,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不说,甚至有可能长则数月不见讲师人影。
  学习之事,如逆水行舟,若是丁靖来个消失旷课个把月,那这帮学子还学个西北风去。
  听到蔡邕的担心,丁靖也觉得不妥,正如蔡邕所言,他不可能把精力全部放在并州学院上,若是需要征战沙场,他说不定数月都回不了太原,如此必定旷课无数,对教学不利。
  思虑片刻后,丁靖却是看向了蔡琰,心中顿时有了主意,面上不禁微微一笑。
  (本章完)


第138章 蔡琰作师
  蔡琰发现自己突然被丁靖直勾勾的看着,顿时心中一慌,不禁脸色泛红,微微低下头去,连忙躲开丁靖的目光。
  丁靖却是完全没有意思到自己行为的唐突,而是突然说道:“我看可以这样,蔡姑娘的学习领悟能力惊人,先由我将蒙学阶段的数学全部教导给蔡姑娘,待蔡姑娘精通之后,就由蔡姑娘当这蒙学的数学讲师,这样如何?”
  “不行!”丁靖话音一落,蔡邕就立即果断拒绝道,毫不通融的样子。
  在蔡邕眼里,自己的琰儿毕竟是女儿身,让丁靖这等非亲男子私授相处,对自己的女儿名声不利。而且这个世上,哪里有女讲师的道理,如此必定让蔡琰处于世人的风口浪尖,蔡邕怎能让女儿受此世人非议。
  就在蔡邕直言拒绝之时,蔡琰却是立即抬起了泛红的脸蛋,所谓知父莫若女,蔡琰对自己的父亲十分了解,知道父亲是在忧虑自己,故而不准丁靖的建议。
  然而蔡琰的心里却是另一种想法,她从小就跟在蔡邕身边,几乎是在蔡邕教授学子的场面里长大的,对于传道授业这等师责,也是自小崇拜。
  因此,在蔡琰很小的时候,她的愿望就是成为像父亲蔡邕一般,成为一个传道授业之人。
  只是随着年龄的长大,见闻的增长,蔡琰的这个愿望也渐渐掩盖了,她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师长之列,是没有女性的。
  没有学子会愿意成为一个女人的学徒。
  而现在,就在眼前,丁靖却是给了她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这一刻,蔡琰的心乱了,她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答应,若是答应了,世人又会怎样非议自己,若是拒绝了,自己又是否会后悔无尽。
  丁靖和蔡邕沟通了半天,也说服不了这个老顽固,最后丁靖无奈,只好放弃这个想法,打算折中一下,让蔡邕兼任数学讲学,虽然如此可能让蔡邕肩上的负担加大,难免教学质量下降,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就在丁靖已经屈服之时,蔡琰却是突然鼓足了勇气,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看着丁靖大声言道:“丁将军,小女子愿作并州学院的讲师!”
  蔡琰言语一出,如同平地惊雷般炸开,震得在场的蔡邕、丁靖尽皆一愣,双双看向蔡琰,脸上全是惊讶瞠目之色。
  “琰儿,你……”蔡邕看着蔡琰,已经惊气得话语都吞吐不清,全然想不到自己的女儿最后会给自己来这一手,仿佛一击重拳打在他的胸膛上。
  见蔡邕气喘声粗,几经晕倒,蔡琰连忙上前扶住,口中情切言道:“父亲,恕女儿自断,女儿从小就想似父亲一般,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别人,授人解惑,行孔学之兴。”
  也不知过了多久,蔡邕终于恢复过来了,此时他心中也已经基本想通,既然女儿固执有愿,他若硬阻必定伤隙父女间的感情。
  此时,蔡邕不禁怒视丁靖,腹诽丁靖胡来言语,逼迫得他父女俩现在如此境地。
  不过,蔡邕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体的一丝不妙,他现在已经五六十了,身体状况已是不佳,仅刚刚的一丝小小气愤,竟然就要几乎晕倒,如此身体状况,如何允许他肩负蒙学数十学子的识文、数学两门课程。
  最后,蔡邕也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妥协,向蔡妍言道:“既然琰儿要去效师长之责,我若阻拦,必伤了你心,如此我怎能安心?”
  “父亲,是允了女儿的想法?”蔡琰顿时问道。
  蔡邕郑重点了点头,不再作阻拦。
  ……
  就这样,丁靖不但达成了请回蔡邕的目的,还把蔡琰捞进了并州学院任教,可谓超常达标了。
  于是,丁靖这几日几乎都在往蔡府跑,在蔡邕的从旁监督下,向蔡琰传导蒙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
  而蔡琰的学习领悟能力也是惊人,基本就是丁靖一次传导她就能立刻领悟,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反问一些超纲的问题。而丁靖见蔡琰好学求问,心中也是欣赏无比,毫不藏拙,几乎有问必答,有学必授,几乎将后世初中的数学都传授给了蔡琰。
  丁靖的传授,也几乎是为蔡琰打开了一扇从没有见过的世界的门,她发现这世上竟然还有如数学这般奇妙的学识。通过这丁靖的教导,蔡琰发现这数学,简直就是一门认识天道自然的学识,她甚至以为若数学学到最后,很可能可以直视天道的根本秘密。
  经过几天的教导,丁靖发现蔡琰不愧为学霸级,简直就是一个吸收知识的海绵,不过丁靖也担心一次性传授的东西太多,对蔡琰的吸收领悟不利。
  因此,虽然蔡琰极力要求丁靖再传授点,但是丁靖却断然拒绝了,以蔡琰现在的能力,教导蒙学阶段的数学已经绰绰有余了。
  就这样,并州学院蒙学的师资力量终于充备,丁靖立即向全并州发布了招生信息。
  当大家听闻乃大儒蔡邕充当讲师之时,无数人将自家孩儿送来求学,不过丁靖的第一批学生只打算收二十人,其中五个名额内定给帐下牺牲的军士家属,剩余十五个则被丁靖领地下的各世家大族包揽。
  丁靖知道,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把自家族中子弟送来并州学院,根本不是为了家族后人的学识成长考虑,而是趁机以此表示对丁靖的亲近,希望以此表达自己的顺从之意。
  虽明知这些世家大族别有用心,然而丁靖却不在乎这些,毕竟这个时代生产力落后,并不是每户家庭都有能力让家中孩童去读书学习,唯有世家大族才有资格掌握学识教育。
  丁靖也预料到了这些,故而也不计较,毕竟这是第一批开学学子,还属于教学实验阶段,待日后模式都熟悉之后,再扩大招生范围也不迟。
  在开学的第一天,丁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并州学院的新生们,这些平均年龄不过十岁的孩童,每一个都好奇地看着他自己,面露热切好奇。
  被这帮纯真的孩童看着,丁靖的心理有股美妙的圣灵之感,连心都宁静了下来。
  “为华夏苍生而求学!”
  这是丁靖与这帮孩童说的第一句话,在不久之后,这句话也成了并州学院的学训。
  (本章完)


第139章 钟繇返太原
  就在并州学院成功开院不到一个月里,又有一件喜事让丁靖高兴不已,那便是钟繇回许都朝廷回命后,竟收拾行囊来并州太原了。
  钟繇重返并州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蔡邕堂下学习,此外钟繇也知蔡邕身体日渐不佳,想要侍奉在师长左右,以陪伴师长渡过这不多的日子。
  然而钟繇才到蔡邕面前说明来意,顿时被蔡邕呵斥淋头,劝退钟繇不要为了自己这个半身入棺的人,而荒废了自己的目标和前途,直接将钟繇打出了府邸。
  原来,蔡邕也知道,钟繇现今的才能学识,已经不弱于他了,他蔡邕已经没有更多的才学可以教导钟繇了。
  此外,蔡邕虽然知道自己身体日渐不好,但是继续活个三五年还是没有问题的,三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若蔡邕留钟繇相陪在身边,无疑是耽误了钟繇的时间,耽误了钟繇的仕途与发展,如此简直就是人贼行径,蔡邕岂能答应。
  因此,钟繇才见到蔡邕就表达来意,还以为自己的学子孝道会引起蔡邕的欣慰高兴,却想不到直接让蔡邕暴走,直接被蔡邕打骂出府。
  这下子钟繇也有些懵逼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见师长蔡邕不留自己,钟繇也不甘离去,只好暂时到好友荀攸处借宿。
  钟繇前来借宿,荀攸也完全没能料到,顿时惊喜万分,立即将钟繇请入府中,心中还以为钟繇欲来并州投靠,立即派人前去将此事通知丁靖,让丁靖快作决断,莫再像放走荀彧一般,放走了钟繇。
  收留钟繇入府后,荀攸立即让人设宴招待,对酒而食,不禁对钟繇问道:“元常,你不是返回许都述命了么?何故而重来并州?”
  “唉,我之所以辞去朝官之职,离开许都而来太原,其实就是为了前来侍奉蔡师的。可是……”言着,钟繇不禁叹息了一声,有些悲伤不解道,“我本以为蔡师会为此欣慰,却想不到蔡师勃然怒雷,竟将我打出府邸,繇实在羞愧不解!”
  荀攸闻言也是结舌,对钟繇的行为摇头不止,他岂能不知蔡邕为何将钟繇打出府邸,实在是钟繇这人做的这事情,简直未考虑到世人世局。
  先不提以钟繇现在的才识,还能否在蔡邕那里学到什么,就说钟繇这副年纪,已经是将近四十岁的人了,正是人生壮年顶峰,若蔡邕真把他留在身边侍奉养老,这岂不是耽搁了钟繇建功立业的时光,世人该如何看待蔡邕的行径,必因此为蔡邕引来无数流言蜚语。
  且蔡邕之女蔡琰充任并州学院的讲师,行师长之责,这事情本就把并州和蔡邕都架在了风口浪尖上,若蔡邕又把钟繇留在身边,耽搁钟繇去建功立业,那他蔡邕不得被世人唾弃至死,白白背负沉重骂名。
  钟繇心里觉得自己的举动是学子侍奉师长的孝道,乃仁义之举,而荀攸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待此事自然比钟繇清晰,世人多是小人而非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比比皆是。
  对于钟繇的行为,世人可能会有寥寥无几的小部分人夸奖赞同,然而绝大部分都会觉得蔡邕是个人贼,为一己之私而废学生前途。
  荀攸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了钟繇,钟繇顿时一惊,心中骇惧不已,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我险些害了蔡师呀,若非公达点拨于我,我尚在鼓中不能自醒。”
  “旁观者清而已,元常不必在意。”荀攸摆手笑道。
  解开了心中疑惑,钟繇顿时心情舒畅,亦不再打算再去侍奉蔡邕左右,准备做回自己的事情,不给蔡邕带来不必要的非议和麻烦。
  就在钟繇和荀攸相谈甚欢之时,却是丁靖也来到荀攸府邸,遥遥之外就能听到丁靖呼声:“元常来到太原,怎也不通知我一声!”
  钟繇之前已和丁靖见过数次,彼此也有些接触,还算熟悉,对于丁靖的取笑之言,并不觉得唐突意外,反而感受到了丁靖的豪爽和亲近。
  待荀攸将丁靖请入案桌,钟繇立即提盏敬酒赔礼,笑道:“丁并虎乃太原主人,繇来而不告,实在罪过,请将军原谅!”
  “不谈这些,来来来,坐下喝酒!”见二人彼此来回谦逊,荀攸第一个看不下去,立刻拉着二人坐下,举盏喝酒。
  饮酒谈笑间。
  荀攸见大家话匣子已经打开,隔阂心防渐渐消去,荀攸却是突然向钟繇问道:“元常,如今你已辞去朝官,蔡中郎处又去不得了,可有新的想法?”
  钟繇闻言却是摇了摇头,似乎毫无担心,言道:“在我离开许都之时,碰到了文若,文若见我辞官而去,曾与我相言,言告他已在尚书台留下一职为,若我重返许都朝廷,可推荐我至尚书台。”
  “如此思来,想必是文若早就料到此行我来太原见蔡师,必以失败告终,故而我临行前,竟就为我准备好一切了。”钟繇不禁叹道。
  听到钟繇述说,丁靖想不到荀彧不但已经到达了兖州曹操帐下,而且地位和权力都不低,显然是曹操对荀彧十分重视,将之因为肱骨之柱。
  正如丁靖所料,荀彧初至兖州,就遇到曹操谋主戏志才,戏志才立即将荀彧举荐给曹操。曹操亦是知晓荀彧大才,立即任命荀彧为朝廷侍中,守尚书令,并夸赞荀彧为“吾之子房也”。
  而荀彧也不负曹操期望,在举才、民政、谋策等上,全面精通,帮助曹操将兖州、豫州治理的仅仅有条,令曹操实力大增,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割据力量,连袁术都因此被逼迫退至豫州以南和扬州一带。
  在荀彧的帮助下,曹操搞定了袁术在中原的势力,顿时将目标放到了青徐一带,正在谋划准备攻取青徐二地。
  ……
  此时,听到钟繇准备回许都充任尚书台,名义上虽然是去辅佐汉室,某种程度上是准备间接投靠曹****。
  丁靖已经失去了把荀彧留下的机会,又怎会再放过钟繇去投靠曹操,顿时起身拱手向钟繇言道:“元常,实不相瞒,靖府中尚有主簿一职空缺,请元常留在并州助我一臂之力!”
  听到丁靖突然的招揽,钟繇也是一惊,想不到丁靖竟然以主簿之位对他,几乎是顷刻间给了钟繇并州最有权势的职位之一。
  然而钟繇心中也自有思绪,这主簿位置虽好,几乎是在并州地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然而这点权力,岂能和尚书台相比,尚书台虽然在朝野之中,掣肘无数,然而毕竟是朝廷官员,地位可比地方官高上太多了。
  此外,钟繇对汉室还是保持着基本的敬意的,放着许都朝廷之官不坐,来当丁靖这个心怀不轨的割据势力的官吏,岂非是背汉从偏。
  料想如此,钟繇的脸上却是露出了一丝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