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投石机若是放在城墙后方,操作人员视野受阻,更是难以命中。
  但若把投石机在城头组装使用,则会占地空间极大,影响城头上的守军防御灵敏度。
  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建议不太好,宋柯顿时心急,担心丁靖借此不喜自己,连忙解释道:“不过主公可不必再为云梯车担心,如今我在邺城内,袁绍帐下工匠虽然不少,但是通晓云梯车构造的却无一人。若袁军想要凭空仿造云梯车,非一时能够完成!”
  “哦?”丁靖闻言也是惊喜,不过却依旧疑虑地问道,“袁军中没有云梯车的结构图纸么?”
  宋柯闻言一愣,脸上却是露出愕然一笑,随即从胸口衣襟中拿出一张帛纸,正是马钧的云梯车设计图纸。
  听闻宋柯说明,丁靖知道面前图纸是唯一的云梯车图纸后,顿时惊喜万分,心中也彻底放心。
  弄清了云梯车之后,丁靖也不再和宋柯逗留,立即引人回到州牧府政堂,让人将审配带上堂中审问。
  审配一被押上堂中,沮授顿时觉得面前之人眼熟无比,连忙靠近观察,立即认出审配面目,惊讶言道:“这不是正南兄么?你怎会成为袁绍的将领?”
  原来沮授和审配昔日同为韩馥帐下,彼此还颇为熟悉,互为好友,自韩馥死于乱军之后,审配便没了踪影,沮授知道审配是奔走另寻仕处了,却没想到审配竟然投靠了袁绍。
  不过也属情理之中,袁绍毕竟是河北名望最盛的诸侯,昔日韩馥帐下不少人都去投靠他了,其中也不止是审配一人,如郭图、崔琰、逢纪等,太多人去投靠袁绍了。
  审配听到沮授话语,抬头看去,面露尴尬之色,想不到自己和沮授一月不见,自己已是阶下囚,而沮授却位于高堂,心中略有些羞耻感。
  听沮授问话,审配却是不言,毅然看向堂中丁靖,领死以待。
  丁靖和审配直接交手过,知道审配的军事意识和指挥才能都不错,有统兵领军之才。
  见审配直视自己,毫不畏惧的样子,丁靖心中却是毫不愤怒,反而生出一股招揽之心。
  丁靖看向沮授,直接问道:“审配,你可愿意投降于我?”
  审配闻言皱眉,了然言道:“大丈夫死则死矣,何必再啰嗦!”
  听审配言语,在场众人尽皆愤怒,就连丁靖也不例外,见审配死到临头还强作大气,丁靖气不打一处来,就要让人将其推下去斩了。
  这时,沮授见审配激怒了丁靖,惊恐丁靖不依不饶,如此昔日好友必死。
  审配不愿见好友审配身死,不等丁靖宣令处决,却是大声对审配说道:“正南,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今日一战,袁本初帅阵已失,溃退狼狈。”
  “我观袁本初与我家主公相比,高下立判,你何不弃鄙主,而奉强尊呢?”沮授继续对审配说道。
  审配闻言,脸上却是依旧坚毅,言道:“我投袁绍虽不足一月,然袁绍以军重任我,恩遇有加,我又有何面目弃他!如此不义之举,配不能从!”
  审配言毕,沮授却是摇头叹息,反驳言道:“正南呀!你带千骑为袁绍拦截追军,如此舍生忘死之举,对袁绍已是仁至义尽了,何谈无面目舍弃?”
  审配闻言顿时哑然,心中不由想起袁绍直接让自己领军殿后的情景,他不知道袁绍有没有真的在乎自己的性命,故而毫不犹豫的就指派自己殿后阻截。
  一时间,审配的内心,竟然有些恍惚了。
  似察觉了审配内心的变化,沮授继续添油加火,继续劝说:“正南,如今我主虎步并州,又得近半的冀州,占据魏郡邺城,俨然有统领河北之势,大势之下,你还看不透么?”
  “我主袁绍尚有数万兵马,强将谋臣无数,这小小邺城,不久就可夺取!”审配心中虽然已经触动,却依旧不卑不亢的反驳道。
  此时,听到审配话语,丁靖却是冷冷一笑,说道:“袁绍只是仗着云梯车之利,才能攀登上城头,如今袁绍器械官宋柯已经投靠于我,袁本初又有何招数夺我邺城?!”
  审配闻言顿时心中震颤,他知道丁靖没必要欺骗自己,若真如此,袁绍想要正面攻下邺城就更难了。
  审配突然想起郭图尚在城内留下内应,这也是袁绍唯一能夺下邺城的要素了,审配不敢表现的太过有底气,从而展现袁绍还有底牌,便故作惊恐的样子,言道:“休要骗我!”
  丁靖见审配油米不进,不服投降,心中也失去了耐心,立即下令将审配押入大牢,消磨一下他的志气先。
  ……
  不提邺城内的各种事件。
  这时袁绍却是召集众文武,商议夺城事宜,言道:“诸位,如今我军损失惨重,云梯车一时间也无法再造,这邺城又该如何攻取?”
  众文武闻言,尽皆默然,不知如何作答。
  突然,一旁的郭图站了出来,大声言道:“主公,该用里应外合之策了!”
  (本章完)


第121章 刘备入青
  就在丁靖和袁绍分刮争夺韩馥遗留的冀州之地时,河北还有一人,亦是在攻城掠地,此人便是平原令刘备。
  当刘备得知公孙瓒在界桥大败北去之后,刘备却没有同田楷一般,依旧北上攻打袁军。刘备知晓没有公孙瓒牵制袁绍主力,就凭自己和田楷这点实力,根本撼不动袁绍这棵大树。
  因此,刘备果断的撤军退回平原,等待公孙瓒再起南下之时,再起兵配合夹攻袁绍。
  刘备劝过田楷一起撤退,然而田楷对公孙瓒实在太忠心,闻听主公被打败,狼狈北去,田楷根本抑制不了心中的愤怒,全然不听刘备劝阻,领军北上攻袁,故而损兵折将,身死清河城内。
  田楷身死,其帐下残军败将尽皆惶恐,皆不敢再停留在冀州,纷纷折返青州,回返家乡。
  由冀州回青州,必过平原境内,刘备见田楷残兵败将接连南下,亦是由之得晓了田楷的死讯,心中深感悲切,只叹田楷不听自己劝阻,故获取如此下场。
  不过在悲叹田楷不幸之时,刘备亦是看到了一丝希望,他立即在平原高举大旗,招揽南下的田楷败军残将,不知不觉间竟然收拢了五千余兵马。
  加上刘备原有的兵马,收拢田楷残军之后,刘备的兵力竟然达到了八千,瞬间成为了一处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
  小小的平原根本养不起八千士卒,而刘备手中有兵马八千,底气、**更是突然膨胀,立即谋划起了扩增之路。
  此时河北之地,幽燕有公孙瓒,渤海有袁绍,并州有丁靖,三人皆经营数年、盘踞许久,刘备不敢窥觑他们。
  而听闻丁靖的并州军和袁绍的渤海军,为了争夺魏郡邺城,而大打出手之时,刘备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必须趁着此二人无暇顾及自己,快点出兵打下一片地盘,待稳稳占据住后,即便二人想要动他,也必须掂量掂量。
  首先,河北冀幽并从不在刘备的谋划之中,他将目光放到了青州地界上,若能拿下青州,则天下的割据诸侯当属他一分,争霸河北也有基业为础。
  刘备深刻知道,唯有地盘、兵力、猛将、谋臣等多方条件全在于身,他才有可能重振汉室、匡扶社稷,否则他虽是汉室宗亲,这天下又怎会号令听他呢?
  如今他手中人马八千,兵力已备,又有关羽、张飞辅助,猛将齐身,再加上刘备自己就颇有谋略,身兼谋臣。
  当此,他只差一处地盘了,若能侵占一处良城大郡,则刘备远志可期。
  而青州无疑就是一块极佳的地盘,青州乃先秦齐国腹地,开发程度极高,人口资源城市尽皆富庶,有称霸之基。
  此外,青州并无一个统一且强势的势力存在,有孔融、泰山贼、黄巾军等多方势力倾轧,如此刘备进军青州,可操作性极多,压力较小。
  而且现在刘备收拢了田楷的残军,这田楷又是青州牧,虽实际上只统领了青州临淄、乐安二郡,然而刘备已经可以借此为进军青州的缘由,不怕名不正言不顺了。
  想到此处,刘备更是激动不已,差点热泪盈眶了。
  于是刘备只在平原城留下五百士卒守城,带着数千兵马,星夜进军青州,有田楷士卒引路为间,刘备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乐平和临淄全境。
  只有即墨城守田虎暂时抵抗了一下,这田虎是田楷侄子,颇有武力,一开始他见刘备之军攻来,不明底细,立即严守固防。
  刘备让使者进入即墨城中,拜见田虎,将田楷覆没之经过告诉给了田虎。田虎听完使者话语,一开始全然不信,甚至以为此乃刘备诈计,是想要赚取自己城池的假说之举。
  刘备无奈,又不愿引兵攻打即墨田虎,如此必让投靠自己的田楷残军心有芥蒂,对他于后的统领有隙。
  就在刘备无奈之时,有田楷残军将领自告奋勇,主动请愿只身入即墨城中,言说田虎。
  刘备见这将领乃田楷昔日帐前牙将,且与田虎熟悉亲善,立即同意其进即墨城说服田虎。
  田虎见到这牙将之后,这才相信其父田楷已经身亡的事实,而田虎整个人也如同抽丝一般,神志动荡,不知如何是好。
  待田虎缓过来之后,他自知自己威望、能力皆是不足,无法接替其父田楷的位子,如今刘备引军到来,显然是对青州志在必得,田虎怎敢再与之作对。
  于是,田虎立刻引人大开城门,卸甲奉印投降刘备,声泪俱下对刘备求道:“玄德公仁武,还请接纳青州,为我父报仇!”
  见田虎如此悲怆的样子,在场诸人尽皆被其感动,皆言田虎有孝养、能让贤、知大义,对田虎夸赞有加。
  就连关羽、张飞二人亦被田虎之言行感动,觉得田虎是个不错的后生。
  唯有刘备脸上动然,心中却是警惕,觉得田虎表过其心,必有心机,对田虎也生了一点疑虑。
  不过这一切只是刘备自己的猜测而已,且如今势局不稳,刘备不敢妄动排挤,亦是笑脸相迎,直呼田虎贤侄,赏赐田虎财帛无数,依旧任命田虎继续作为即墨太守,提防南面的北海国。
  自此,刘备尽收田楷昔日所领城地,势力插足青州腹地,占据三郡十一城,兵马过万,一时间势力大盛。
  然而刘备知道,自己这点地盘和兵力,在这群雄割据的天下间,依旧还是不足,他必须继续展开攻伐,唯有获得更多的人地,他才能够做到不再担心他人兼并吞没自己。
  此时,刘备的进攻方向有三个,一个是北上冀州,然而这一条路第一时间被刘备推翻,冀州如今袁丁二虎夺食,刘备还没实力和这二人争锋对抗。
  第二就是向西进兵济南郡,可是济南郡现在在泰山贼臧霸的统辖之下,这臧霸有鲍信支持,得兖州曹操招揽,刘备亦是不敢去招惹。
  第三便是向南方的北海郡进兵,可这北海太守孔融乃海内名士,在青州地界口誉极佳,被青州民众爱戴尊敬,若刘备无端而攻他,必被青州民众指责,对刘备统治青州十分不利。
  就在刘备一筹莫展之时,关羽建议道:“大哥,何不去取东莱?”
  东莱在乐平东边,地盘还算挺大,但是却人烟耕地极少。只怪东莱临近东海,盐田风害无数,田不可良耕,民不可充扩。
  也因此,东莱虽然立地为郡,但是人口和财政的收入,却不如临淄的一个中等县城。由此,刘备一开始也没想过先攻打占领东莱,因为刘备觉得,只要占据青州其他诸军,则东莱自会主动来服。
  刘备知道关羽的性格,非灼见不会言语,既然关羽主动言出,则必有独特见解。
  刘备闻言后,连忙来了兴趣,问道:“云长,何故让我去取东莱?难道你不知这东莱贫瘠更盛昔日平原么?”
  (本章完)


第122章 北海态度
  关羽点了点头,言道:“大哥,东莱情况我岂能不知,不过大哥莫急,我军攻打东莱,并不是为了东莱之地,而是试探一下北海郡对我等的态度。”
  “此是何意?”刘备连忙问道。
  关羽轻抚美髯,解释道:“大哥应该知道,这东莱地大却荒,然而若我等占下东莱,则可以东北两面包围北海郡,若北海恐惧排斥我等,必会列兵以待,若北海亲善无敌我等,必会自顾自若,不予理睬。”
  听完关羽解释,刘备的心中也清晰了许多,现在北海孔融对自己进入青州的态度不明,刘备也正好可借攻伐东莱之机,试探一下孔融的态度。
  若孔融敌视提防自己,必会列兵对峙以待,甚至可能直接出军先手攻打刘备军,如此刘备就有了宣战的理由。
  孔融此人,昔日刘备随公孙瓒会盟诸侯讨董之时,也是见过的,刘备知道孔融的底细,虽有政才、文才,却不懂军谋战阵。
  对于孔融的军队,刘备是全然不惧怕的,就怕孔融闭城不出战。
  而若是攻下东莱后,孔融依旧自顾自的统领北海,不予理会的话,刘备也有另一条进攻路线。
  那就是借道东莱,继续向南攻伐青州的城阳郡。
  这城阳郡临近徐州,是青徐兖的交汇之处,人口密集,商业繁忙,颇为富庶,亦是一块好地盘。
  然而城阳郡此时却被青州黄巾军肆意纵横,黄巾大将管亥在此劫掠割据,吸纳信徒军众,一时间城阳郡内过半民众都是黄巾信众。
  由此,这城阳郡的官方统治基本已经是名存实亡,已是被黄巾军的大将管亥统领。
  若刘备引军来攻打管亥,夺取城阳郡,名义上乃汉军剿灭黄巾,师出有名,不必顾忌。
  料想如此,刘备立即分兵关羽,让关羽驻防临淄,守好刚刚得之不久的青州基业,一面刘备则引张飞,率领五千精卒前往东莱。
  东莱荒芜城小,闻听刘备引大军来攻,纷纷开门投降,不做一丝抵抗。
  刘备拿下东莱后,直接驻军营陵城,在此按兵不动,并且广派密探进入北海境内,探听北海情况。
  这营陵城虽然不大,城中居民不过数千,然而却是东莱郡最西南的城池,南接城阳郡昌安城,西临北海郡广固城。如此南望西盼,刘备驻军于此,可随时应变,做出最快的军事行动抉择。
  此时,北海城内,人人皆知刘备占据临淄、乐平、东莱三郡,几近占领半个青州地界。
  而北海郡也俨然被四面包围,东北两面有刘备,西面有臧霸,南面有管亥,如此境地,北海太守孔融顿时心慌无比,连忙召集城中官吏商讨对策。
  “刘玄德占据临淄东莱,已经对我北海呈夹击之态,如何应对?”孔融位于堂座之上,焦急问道。
  这时,北海大将宗宝立即出列,大声应道:“刘备屯军营陵,气势咄咄,当此我北海军可出军以对峙,防刘备窥觑进攻我北海!”
  就在此时,孔融帐下文官王修却是立即出列,阻止言道:“太守不可!若我军出军与刘备对峙,刘备必以为我等挑衅滋事,必给其攻伐由头,届时两军开战,该当如何?”
  “战就战!谁怕谁!”宗宝厉声喝道,全然不惧的样子。
  孔融见帐下武将好战不屈,文官却深谋求稳,心中亦是踌躇不定。在孔融自己心中,若是不战而互立,如此自是最好,但若是非战不可,他孔融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孔融曾参与诸侯会盟,虎牢关下亦是见过三英战吕布,知晓刘备兄弟三人之勇武,心中依旧余悸长存,惊恐战事不敌刘备之军。
  堂中众文武跟随孔融久矣,皆知孔融心态性格,知道孔融是个好和怨斗之人,轻易间不愿与人大动兵事。
  见孔融犹豫不定,大将宗宝知事情不妙,连忙继续请战,赫然说道:“太守大人,刘备初来青州,根基不稳,当此之时与之一战,胜算极大呀!”
  无论宗宝如何劝说,如何信誓旦旦,孔融依旧不允回答。
  就在此时,堂中又站出一人,名为孙邵。此人乃北海郡本地门阀孙氏族人,智谋过人,言谈机智,深受北海人敬重。
  见孙邵出列,堂中所有人立即将目光看向他,皆盼着足智多谋的孙邵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孙邵直接了当的说道:“太守大人,刘玄德此来动机不明,我军可静观其变,再作决定不迟!”
  听孙邵话语,大将宗宝顿时一急,言道:“若我军不动,刘备主动攻来,当处被动也!”
  孙邵闻言亦是点了点头,心中也有此担心,又言道:“可派使者至刘备军中拜访,探究一下虚实。”
  听孙邵话语,堂中众人尽皆点头,觉得此举甚好,不过却有一个担心,前往刘备军拜访之人必须是一个机警灵便之人,如此才可堪重任。
  孔融立即向堂中众人看来,似在选择使者人选,众人连忙低头顿首,不敢与孔融直视,心中皆不愿担当使者之责。
  见无人主动担当使者,前去拜访刘备军,孔融亦是心中不喜,觉得面前这帮人都太过胆小,不愿为己冒险。
  孔融见许久没人自荐担当,便看向孙邵,言道:“孙邵,这出使探究之策既然为你所提,不如就由你去访见刘备吧!”
  “不可!不可!”孙邵连忙摇头,言道,“我家中幼子偶然寒病,危急存亡,我实在已是焦头烂额,无力行使者之职也!”
  孔融闻听,心中知道此乃孙邵推脱之词,脸上顿时怒然不喜,大声言道:“此策又是你提的?你又不去!何人会去?”
  被孔融喝问,孙邵只觉得叫苦不堪,自己为孔融出谋划策,已是尽了本分,这冒险出使的事情,怎么也要自己这个出策的人去做呢?
  孙邵决定以后遇到孔融问策,自己还是少说话为妙,否则风险真的太大,不过现在孔融之言,几乎是把孙邵放在火堆上烤,让孙邵答应也不是,拒绝也不是,面下汗雨,尴尬得不行。
  就在局面僵持之时,堂中文臣王修却是出列,说道:“太守大人,我听闻北海城中有一人,名为孙乾,正求职于此。我观此人颇有胆识韬略,不如大人任他一职,让他出使探访刘备虚实,这孙乾必会答应!”
  (本章完)


第123章 孙乾
  孔融听闻王修话语后,低头沉吟片刻,并没有立刻答应,在孔融印象里,孙乾虽闻名乡里,却是以口才辩论见长。
  因此,孔融觉得孙乾只是一个会逞口舌之辩的人,对孙乾也不太看重,甚至有些鄙夷。
  不过此时情况危急,孔融心中虽依旧芥蒂满满,却也只好同意王修的建议,下令道:“来人,将孙乾带到此处。”
  孙乾此时正位于北海城内,刚刚拜见过此地大儒郑玄,才从郑玄府中出来,正遇到孔融下属来人。
  来人立刻向孙乾言道,称北海太守孔融有请。
  孙乾听闻孔融急着要见自己,顿时兴奋异常,甚至来不及回家准备一番,就立刻随孔融下属前往北海太守府参见。
  在孙乾意识里,孔融乃北海名士,作为北海人,孔融就是孙乾从小的偶像,孙乾一直就想为孔融效力做事。
  当孙乾来到北海太守府后,立即行至堂内,拜见堂上的孔融。
  “草民孙乾,拜见北海太守!”
  孔融见孙乾立刻对自己见礼,且礼数极为周到,略微点了点头,还算满意。熟不料当孔融让孙乾站起来后,却见孙乾衣衫不整,鞋履不净,一副邋遢脏乱的外表,心中顿时不喜。
  孔融只觉得孙乾是在小视自己,竟然不干不净的就来拜见自己,简直无礼至极。
  若孙乾知晓孔融心中想法,定会大呼冤枉,只怪孙乾听孔融下属说召见急忙,故而孙乾奔行不停,连整理一下衣着的时间都不敢浪费,急忙来见孔融,故而才显得衣衫不整,鞋履不净。
  此时孙乾浑然不知孔融的内心想法,在场唯有王修看出了孔融的心思,心中气闷自己没有提醒孙乾,告诉他孔融是个洁癖清高之人,让他稍微注意一点外在形象。
  不过事已至此,王修也不能弥补什么,趁着孔融还未出口劝退孙乾,立即出列向孙乾说道:“孙乾,太守大人要让你令北海使者之职,前去拜访刘备,你可愿意?”
  王修故意在“拜访”一词上加重语调,以此提醒孙乾,让孙乾好好思虑思虑,若有把握后,再承担下来。
  孙乾亦有急智,听王修话语,心中思虑片刻,便彻底了然。
  刘备这几日间就占据近半青州的情况,孙乾亦是耳闻清晰,知道孔融让自己作为使者前去拜访刘备,必是要自己观察一下刘备军虚实,看看刘备对北海有没有威胁和**。
  此行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危机重重,如今刘备对北海态度不明,甚至有对峙倾向,若孙乾代表北海前去拜访,必是危险万分。
  虽然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一种默认准则,但是谁敢保证没有意外,这刘备虽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挡不住其出生幽州的身份。
  幽州何地?边塞也。
  这边塞苦寒,民风悍勇,不知文化,谁也不能保证刘备会不会动黑手。
  了解到此中状况后,孙乾却是没有一丝害怕,作为北海最出名的言辨之士,孙乾除了对自己嘴皮子的要求外,对自己的时政、局见、世势等也要求深刻。
  对于刘备此人,孙乾也了解过,知道刘备有大志,但无奈起步太低,几乎是从平民开始晋升,大战无数才摸到小小平原的县令位置。
  当听闻刘备接替田楷残兵领导权,入主青州,将近半青州收入囊中之后,孙乾甚至想过去投靠刘备。
  就在刚才孙乾拜访郑玄之时,二人也商谈过刘备此人,郑玄对刘备也称赞有加,言说刘备可能将成为刘虞、刘焉、刘表之后的又一位汉家宗亲诸侯,而且认为刘备坚毅程度还高于另外三人,有汉家中兴之姿态。
  若非孔融突然急切求见于他,孙乾说不定已经走马临淄,投奔刘备去了。
  “乾愿意!”孙乾应道,毅然请愿领命,甘当使者之职位。
  听到孙乾同意担当使者,堂中诸人尽皆彻底放心,脸上亦是眉目舒展,笑颜不止,皆称颂孙乾毅勇过人。
  唯有孔融面无表情,虽然孙乾的承担让使者人选无忧,但是孔融心中却有些芥蒂,觉得让孙乾这样邋遢之人代表自己去出使,可能会损伤自己的威仪形象。
  不顾堂中众人的态度,孔融却是突然说道:“我觉得这使者人选,还是……还是再择他人,如何?”
  听到孔融话语,堂中众人顿时沉默无声,所有人都看向孔融,不懂孔融为何突然变卦。
  尤其是孙乾,脸上已是阴沉一片,心中的愤怒几乎要爆发出来,若非他现在无权无势,不可与孔融争锋,他定会立即张口向孔融声讨个说法。
  此时孙乾心中,只觉得自己受到了一股极重的羞辱,他不懂为何孔融急着召见自己,让自己充当北海使者,却又突然会对自己转变想法。如此变卦之举,即便孙乾现在地位平凡,亦是心中愤懑。
  见孔融如此举动,就连王修也有些看不下去了,立即出列问道:“太守大人,何故如此?”
  孔融却是不予回答,似乎心意已定,不容劝阻。
  见王修一人反驳无效,堂中的另一人也急了,此人正是孙邵。出使探查之策正是出于他手,此时孔融不愿让孙乾担任使者,孙邵顿时惊慌无比,还以为孔融是要转变主意,让他去做那使者呢。
  如此,孙邵亦是立即出列,言道:“太守大人突然变卦,此举实在不妥,有言而无信之嫌,恐天下人耻笑也!”
  孙邵话语一出,孔融顿时变色,亦是略显惊慌。在孔融心底,权力、物利等皆不在他眼里,他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声。
  作为孔子后人,孔融自小就立下德誉名天下的志向,因此从小就修身养性,极度注重自己的德行,就是为了不缀自己孔子后人的名头。
  听闻孙邵话语,孔融也有些担心,亦是害怕因此损了自家名声,如此就有些因小失大了。
  孔融无奈,只好改口答应,言道:“既如此的话,就依你们了,就由孙乾去出使刘备,顺便探查一下刘备军的虚实吧!”
  就在此时,堂中又传来一道话语,言道:“若要孙乾出使刘备,不可如此随意!”
  (本章完)


第124章 孙乾见刘备
  说话者正是王修。
  此时孔融已经对王修颇有些微词了,见王修如此言语,孔融不禁一怒,言道:“王修,提议举荐孙乾的是你,为何现在你又变口改词!”
  王修却是摇了摇头,言道:“太守大人误会我了,我并不是不要孙乾出使,而是觉得让孙乾以白身平民的身份作为使者,难以展现我北海态度,甚至可能让刘备觉得我等是小视他。”
  孔融闻言也觉得没错,若让孙乾以白身之位去行使者之事,狂妄藐视感太深,而且容易让世人诟病小视北海,言称北海无人可用。
  当鉴于此,孔融立即任命孙乾为北海仓掾曹,行使者之职,前去出使刘备。
  孙乾点头领命,脸上虽是面色自若,心中却是横堵不已。
  议事完毕之后,王修找寻到孙乾,安抚孙乾心态,让他不要怨恨孔融,言称孔融只是一时心急,故而口语不周。
  此时虽然王修极力开导孙乾,然而孙乾却是已生二意,准备暂时先充当着北海的仓掾曹,借这个机会去接触一下刘备,若刘备贤明可靠、待人温诚,那么他孙乾再立即转投也不迟。
  不一日,孙乾就以使者之身份,前来营陵城刘备军中拜见。
  刘备听闻后,立即亲身迎接,喜笑兴奋,亲拉孙乾入军帐之中,而军中已是酒菜齐备,招待周全。
  孙乾被刘备亲善之举感动,觉得刘备乃温和谦逊之人,亦是对刘备青睐异常。
  原来刘备之所以对孙乾如此亲切,并不是因为孙乾乃北海名辨,而是想借此拉拢孙乾,探听北海的情况。
  此时,孙乾前来拜访,有着探查刘备军虚实之嫌,而刘备亲善孙乾,亦是有着探查北海郡虚实之意。
  在刘备的意识中,他知道北海乃青州大城,郡城富庶,士卒众多,若是硬攻,难以夺下。因此,刘备决定借孙乾之手,将自己的影响力插入北海中,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北海势力,若此事成功,则刘备就算暂时不能拿下北海,亦是在北海留下了一些潜藏的种子,日后必有用处。
  孙乾来到刘备军中,见刘备军士卒勇武,兵力充足,心中知晓刘备必是意有所图。
  帐中宴席上,孙乾看向刘备,突然言道:“刘将军,我观你帐下大军数千,却屯兵在这小小营陵城,可是另有所图?”
  孙乾突然发问,刘备却是早有准备,言道:“公祐(孙乾字)不必担心,我听闻城阳郡黄巾贼纵横,祸患郡县,故而起军准备征讨,并无染指北海之意。”
  听闻刘备话语,孙乾却是思索片刻,随即试探言道:“刘将军,城阳虽然富庶不下北海,然而已遭黄巾劫掠,已是存储空虚、底力不足,并非好地。且城阳又南临徐州,西接兖州,四战之地也,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