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懿佟
  此外,为了让曹操减少对他孙策的攻伐之心,孙策更是写表奏文送至许昌,向汉帝和朝廷夸赞丞相曹操的功绩和威德,以宣示他孙策的俯首之心。
  随着孙策这一连串的举动,曹操内心对江东的担忧,也暂时消减了许多。
  最后,曹操只留下了少数的军伍在淮南,便领着麾下的大军返回许都去了。
  回到许都之后,曹操立即将从袁术那缴获的国玺,奉还于汉帝刘协的面前。
  看着这失而复得的国玺,汉帝刘协的眼中也是炽热一片,连内心都不禁产生了久违的激动之情。
  不止是汉帝刘协感到激动,连朝中上下的百官文武,也觉得无比的热血沸腾。
  此前,汉帝刘协虽然有天子的身份,但是却没有国玺这个天子的实物象征,因此朝中文武皆对此感到遗憾和愧疚,恐世人借此而指责天子失德。
  现在,有了这枚国玺在手后,刘协的帝位将更加不受质疑,这对在许都朝廷为官的众人而言,可谓是一道猛烈的强心剂。
  就在朝中上下百官,皆对国玺复归汉帝而感到喜悦的时候,掾属官刘馥却是于朝堂上表奏,道:“丞相剿灭逆臣袁术,又获归作为社稷重器的国玺,可谓是立下了天大的功绩,如此功绩便是封王也不为过,陛下何不封丞相为大汉的诸侯王?!”
  听到刘馥这番奏言,朝中上下皆是一愣,所有人都没想到刘馥居然会说出如此话语来。
  一瞬间,汉帝刘协和文武百官,尽皆侧首看向丞相曹操,却见到曹操面色淡然的站立着不动,眼观鼻、鼻观心,就是不作言语。
  看着曹操这副举止,朝中不少文武立刻反应了过来,立即意识到刘馥所奏之言,正是曹操暗中嘱咐安排的。
  突然,朝中许多官员也纷纷出列,尽皆为刘馥的奏言表示赞同,道:“臣等附议刘掾属所奏,丞相功绩显赫,可封拜为王!”
  眼见着朝中众官,皆奏请封曹操为王,坐在皇位上的刘协,却是有些面色苍白、头下冷汗。
  如今,曹操本就是当朝的丞相,兵权、政权同时都握在手中,可谓是真正的权倾朝野了。
  如果再加封曹操为王,那岂不是更加助长曹操的威势,说不定今天曹操能当王,明天他曹操就能当皇帝了呢!
  只是,如今百官皆顺服于曹操,他刘协这个名存实亡的皇帝,又如何能够扼制曹操称王的意愿呢。
  就在刘协感到无助且无奈的时候,尚书令荀彧却是站了出来,表情严肃地言道:“高祖曾与天下立下誓言,凡非刘姓者不得封王,若是丞相被封拜为王,天下人必定群起而抗之!”
  (本章完)


第782章 魏公曹操
  就在尚书令荀彧话音一落,朝堂上的百官皆是瞬间一骇,尽皆猝不及防地凝视着荀彧,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语。
  这尚书令荀彧,竟然在反对曹操封王!
  对于朝堂中的所有人而言,包括坐在皇位上的刘协,都一度认为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属于那种鱼水交融的信赖关系,否则曹操也不会把荀彧任命为掌管国政的尚书令一职。
  可是,曹操、荀彧二人这种亲密莫逆的君臣关系,似乎在此时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征召。
  一直对曹操效忠操劳的荀彧,居然表现出了反对曹操的态度!
  对于荀彧的反应,位于百官首席的曹操,也是忍不住眉目一挑,露出了微微诧然的神色。
  不过,曹操毕竟是当世人杰,在稍微的诧然之后,便立即恢复了镇定。
  只见曹操也同样出列,对着汉帝刘协表奏,言道:“陛下,尚书令所言极是,我曹操并非汉室宗亲,岂有封王的道理?”
  眼见曹操也不愿领封称王,汉帝刘协也不禁长舒了一口气,当即对曹操夸赞道:“丞相为国分忧,功绩甚大,虽不得封王,却也不能不封赏。”
  “既然如此,就封丞相为……”言及此处,汉帝刘协却是语气一顿,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今这种地位的曹操,又该受到何样的封赏。
  赐金送锦?封侯拜相?加官进爵?
  这些似乎都不足以为封赏了。
  忽然,就在汉帝刘协不知所措的时候,掾属官刘馥再次出列奏言,道:“陛下,出于礼制规矩,丞相虽不能封王爵,但却可足以封公爵!”
  果然,听到这刘馥的又一次奏言之后,刘协恨不得现在就要把则刘馥砍了。
  刚才进奏建议封曹操为王的是他刘馥,现在进奏建议封曹操为公的也是他刘馥,难道非要让曹操踏入王公贵胄的地位才罢止么!
  未等刘协发作,朝堂上的百官,再次纷纷出列进奏,表示附议刘馥的奏言。
  而这一次,连尚书令荀彧也不再表态了,因为荀彧的心中很清楚,今日曹操对这王公之位,肯定是势在必得的。
  如果他荀彧再继续阻拦下去,非但他自身会有危险,恐怕还会导致刘协和曹操彻底撕破脸皮,为刘协引来杀身之祸。
  眼见着朝中竟无一人反对曹操称公,刘协也只能选择屈服,无奈地布下召文,封曹操为魏公,以陈留、济阴、山阳等三郡为魏国封地,建宫殿于陈留城,享有诸侯国的仪制。
  封拜曹操为魏公之后,刘协的脸上也是阴沉一片,刚刚那国玺归朝的喜悦,也瞬间彻底消去了。
  待朝议结束之后,荀彧却是主动来见曹操,似乎有什么话语要说。
  见荀彧来见自己,曹操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语气不善地问道:“文若,刚才朝堂之上,百官皆愿我曹操封王,何故你却不愿呢?”
  荀彧亦是不卑不亢,态度严肃地说道:“曹公今日可以称王,明日是否就可以学袁术称帝了呢?!”
  听到荀彧如此顶撞自己,曹操顿时无比愤怒,忍不住大叫道:“文若!你怎敢如此猜度于我!”
  “如今丁靖坐拥河北和雍凉,连益州和西域也即将被其掌控,如此情势之下,我曹操若不称王,如何在威信气势上压制他丁靖?”
  “若不能压制住丁靖的威势,来日丁靖与我等兵马交战,又如何占据名义的上风?!”曹操大叫道。
  然而,对于曹操的嘶吼,荀彧却是毫不认同,言道:“丞相,有陛下和朝廷为你支撑,何须借称王来压制丁靖的威势?”
  “倒是丞相今日的称王之心,反而使得君臣间的隔阂尤深,这又是何必呢!”
  荀彧又叹息道,“莫非丞相也生出了篡汉之心么?”
  “荀彧!我曹操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岂会行那篡汉夺位之举!”曹操忍不住忿喝道。
  听着曹操的忿言,荀彧依旧面不改色,直接言道:“若丞相无篡汉之心,却又何须心计称王之事?”
  “文若,你怎么就不信任我呢?!”曹操看着荀彧,终于无奈地苦叫道。
  面对曹操这般模样,荀彧的内心也有些动摇,便言道:“曹公,若你不行称王之举,那彧依旧效死于曹公!”
  闻听荀彧如此话语,曹操犹豫了片刻之后,才点头应道:“文若,我曹操绝不称王!”
  ……
  在曹操称公并布告天下后,各地的诸侯皆表现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表示赞同和祝贺的,比如孙策、刘勋等诸侯,另一种是没有任何表示的,比如刘表、丁靖等诸侯,却没有一个诸侯对此表示反对和不满。
  半个月后,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学业有成,并且还从并州回到了兖州的曹府,以拜孝数年不见的父母。
  得知儿子曹丕学成回家了,曹操也是激动无比,立即放下朝中的公务,回到府邸来见自己的这个二儿子。
  才进入家中府邸,曹操便迫不及待地大呼道:“丕儿在哪?!丕儿在哪?!”
  也难怪曹操如此心急,虽然他曹操膝下子女很多,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曹丕、曹植和曹彰这三兄弟,并且这三兄弟离开身边这么多年,父子间只能用书信交流,这更加让曹操对着三个儿子感到思念了。
  所以,在得闻曹丕学成归家后,曹操才会显得如此急躁难定,实在是关心则乱。
  “父亲,儿子回来了!”
  听到曹操的呼唤,曹丕立即从堂中跑出,直接冲到曹操面前跪下,泪如雨落地磕头拜道。
  受了曹丕的跪拜之后,曹操才把曹丕扶起,却发现这数年不见,曹丕的模样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年之前,在还没有送曹丕去并州学院求学的时候,曹丕还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富贵少年郎。
  而此时再看曹丕的面目,除了五观依旧和数年前有相似之处外,其眉目间、脸庞上、谈吐里,却尽是一股毅然稳重之态,仿佛经历了无尽的磨练一般。
  眼看着曹丕这副样子,曹操的内心也有些心疼,忍不住叹息道:“好孩子,看来你在并州吃了不少苦啊!”
  (本章完)
  9 22:55:29|50362067


第783章 父子相谈
  看着严厉的父亲露出如此关切的表情,曹丕这坚硬的内心也不禁化作柔软,连身子都有些微微的颤抖。
  不过,曹丕毕竟是男儿郎,岂会露出小女儿的作态,只是面色坚毅地言道:“父亲,大将军曾对全体并州学院的学子说过一句话,那便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若想取得惊人的成就,便必须付出过人的汗水和努力。”
  “因此,孩儿在并州所吃过的苦难,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将使我受益一生的!”曹丕笑着言道。
  听着曹丕如此充满斗志的回答,曹操也是一脸的欣慰之色,不住地赞叹道:“丕儿果然是长大了啊!”
  “对了!彰儿和植儿呢?他俩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曹操又关切地问道。
  听到父亲问起两个弟弟的情况,曹丕也连忙回道:“父亲,彰弟和植弟也有各自的学业需要完成,他俩暂时还不能回来拜望父亲。”
  “是这样啊!”听到曹丕的解释,曹操脸上也露出了一丝遗憾之色,不过曹操很快就恢复了常态,又问道:“丕儿,这几年你们兄弟三个在并州求学的情况到底如何?快跟为父仔细说说!”
  见父亲问起自己的学业,曹丕的脸上顿时露出自豪的神色,语气骄傲地言道:“父亲,今年我已经成功从并州学院完成学业,并且获得了优异的考核成绩,名次也位列本届同窗的前十之内。”
  “因为成绩十分优秀,学院便将我推荐给了大将军府,由我来年正式去冀州走马上任,到冀州的襄国领县令一职。”
  似乎担心父亲看不起这个县令的小职,曹丕又立即小心地解释道:“父亲,大将军对选官任官的要求十分严格,哪怕是大将功臣的子弟,都必须从小吏作起,连大将军自己的亲眷也是如此,故而孩儿出仕的第一步便是县令之职,却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这还是孩儿成绩良好、实习优异的特许呢!”
  曹操却是面带笑容地言道:“丕儿,为父并非瞧不上县令之职,毕竟你父亲我出仕的第一步,也是从县尉一职开始的。”
  然而,曹操的县尉却是雒阳城的县尉,而曹丕的县令却是襄国的县令。
  这两个官职虽然同是县级官吏,但是一个是皇城京都的官吏,一个却是中型县城的官吏,自然不可能彼此同级而论。
  对此,曹丕自然不可能表示异见,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过度讨论。
  随后,曹操又继续问道:“丕儿,那么你两个弟弟的学业成绩如何?尤其是彰儿,他的性子最顽皮暴躁,一看就不是学业有成的料子!”
  曹丕连忙回应道:“父亲这话就不对了,彰弟并非不喜读书,而是不喜欢读那些治国论政的书罢了,至于行兵列阵的军法策论,彰弟可谓是最喜欢了。”
  “父亲有所不知,彰弟为了在实习上获得好成绩,更是主动报名参加了辽东之战,如今正在幽州从军作战呢!”曹丕有些羡慕地言道。
  毕竟,在这个战乱不断的天下里,并州学院对武力和战争,可谓是真正的倍加重视。
  因此,几乎每个并州学子的心中,都有着从军征战、开疆扩土、建功立业的宏愿,连曹丕自己也毫不例外。
  故而,对于曹彰能够被特招入幽州军抗击公孙度的事情,曹丕的内心是实打实的羡慕。
  只是,听到曹彰从军去幽州作战的消息后,曹操的脸上却是一阵惊骇,忍不住大叫道:“什么!彰儿去幽州从军了?如此危险的事情他岂敢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私自做主?!”
  眼见父亲如此焦急,曹丕却是安抚道:“父亲就放心吧!大将军的军伍想来所向无敌,那公孙度更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所以彰弟绝不会有危险的!”
  听着曹丕的安抚,曹操反而更加焦急愤怒,大声言道:“丕儿,你怎能有如此想法?那战场上刀枪无眼的,谁能保证万无一失?”
  眼见着曹操更加愤怒,曹丕才只能言道:“父亲,我知道战场上不可能万无一失,不过这一切都是彰弟自己的选择,我们对此只能选择支持,又如何能够阻碍他呢?”
  果然,听到曹丕这般话语之后,曹操暴怒的神色才微微一消,但是他内心的担忧却始终不减。
  良久之后,曹操才将话题转移,又言道:“彰儿去幽州从军去了,那植儿现在又再做什么?他不会也从军去了吧?”
  曹丕闻言一笑,言道:“父亲,就凭植弟那细胳膊细腿的样子,你让他如何去从军杀敌?”
  “如今,植弟已经是河北的文学新秀,又被大将军的弘文馆招为实习生,现在应该正在弘文馆内整写图籍呢。”
  然而,对于曹丕的解释,曹操却是有些不明白,便问道:“丕儿,这弘文馆是何官署?”
  曹丕立即解释道:“父亲,这弘文馆乃藏书收文之所,凡书籍图文皆需复制一份,以放入弘文馆归档立案。”
  “当然,除了藏书收文之外,这弘文馆还负责编撰新书新文,以及审阅各地的文书典籍,以查其中的谬论错误之处。”
  “所以,这弘文馆之中的官吏,皆是学识渊博、辞藻底蕴的才子。”
  听完曹丕这番详细的解释之后,曹操才对曹植现在的情况,有了些许清晰的认识。
  而对于弘文馆这个新官署,曹操更是异常欣赏,忍不住赞叹道:“这丁靖真不愧为当世人杰,居然连弘文馆这样的官署,都有能力创建办成,实在令人叹服啊!”
  曹丕也同样感慨万分,在并州这几年的生活中,让他对这个天下的认识彻底颠覆了。
  从丁靖统御河北的过程中,曹丕已经看到一个兴兴向荣的国家,正宛如一颗旭日朝阳般,在势不可挡的冉冉升起着。
  忽然,曹丕立正了身躯,表情化作了严肃,对着父亲曹操缓缓言道:“父亲,大将军曾言过一句话,说‘这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大汉割据四起,是时候该复归一统了!”
  (本章完)
  10 22:18:51|50428527


第784章 曹丕劝父
  虽然曹丕口中所言的话语很有道理,但是这句话在此时说起,却是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起来。
  当即,曹操也是眉头一皱,面露愠怒之色,向着曹丕问道:“丕儿,你这话是何意思?莫不是来替丁靖劝降我的?”
  曹丕立即摇了摇头,说道:“父亲,孩儿是您的亲儿子,岂能不知父亲您的脾性?”
  “依孩儿对父亲您的了解,这天下间绝没人可以令父亲归降的。”曹丕继续言道,“所以,孩儿绝不会行劝降父亲的蠢事!”
  听曹丕不是要劝降自己,曹操脸上的愠怒也稍微减淡,便言道:“那丕儿你刚所言到底是何意?”
  曹丕似乎已经预料到曹操会有此问,便直接言道:“父亲,孩儿此次回家见您,还要替大将军传达一句话的,大将军希望能够和父亲您化干戈为玉帛,和平的融合归于一体,组建立宪政权,避免再继续生灵涂炭。”
  “立宪政权?这是什么东西?!”曹操有些诧然地问道。
  曹丕立即解释道:“父亲,要明白这立宪的意思,便必须先明白宪法是何意!”
  “治民理政需要法令条律,面对这些法令条律,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必须恪守不越,对否?”曹丕看着曹操问道。
  曹操点了点头,言道:“这是自然!”
  曹丕又言道:“可是,有一人却能超越于法律之外,父亲可知道此人是何人?”
  听到曹丕这么一问,曹操立刻明白了曹丕话中意思,有些不忿地言道:“陛下乃天子,天子便是法令!”
  不过,对于这个“天子便是法律”的理念,曹丕却并不认同,但是他也没有心思和曹操辩论,只是继续言道:“大将军欲要设立一个名为‘宪法’的法令,此宪法乃国家社稷的根本大法,凡大汉土地上的一切人、事、物,皆必须服从于宪法的规则!”
  “而这宪法的第一条律令,便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无论天子,还是庶人,皆在法律的约束之中。”
  曹丕继续言道:“因此,这立宪政权便是围绕宪法,所建立的一套新的统治结构。”
  “总而言之,这立宪政权是十分新颖的事物,孩儿在这里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若是父亲同意和大将军共建立宪政权,那么我会立即回信给大将军,请大将军将立宪政权的详细章程,传交于父亲浏览的。”
  听着曹丕这一套一套的新理论,曹操只觉得雾里看花,有些似懂非懂的样子。
  不过,曹操对曹丕的话语虽然感到混乱不解,但是却知道了一个概念,那就是皇帝的权利似乎被限制了。
  当即,曹操看着曹丕的眼睛,有些气愤地言道:“这立宪政权之下,天子又该如何自处?”
  曹丕解释道:“天子仍旧是天子,皇帝的位置依旧世袭,只是皇帝的权力,将被全部剥夺,只成为社稷的象征。”
  听着曹丕的这番话语,曹操只觉得彻底惊呆了,他想不到丁靖构建的立宪政权,居然会如此的大逆不道。
  要知道,就算是他曹操现在权倾朝野,却也不敢把皇帝的权力全部给剥夺了。
  依照丁靖的立宪政权所规范,这皇帝简直就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傀儡,而且还是一个世袭的傀儡。
  ……
  其实,丁靖当初提出立宪制的概念,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毕竟,立宪制对这个时代而言,是一个新奇和夸张的理念。
  而且,立宪制的推行也有其条件,那就是必须让国家的商业和制造业十分发达才行,因为只有工商业足够发达,宪法才能保证其主动性和持续性。
  否则,一个依靠农业为尊的国家,是不可能让宪法有活力的,毕竟农民没有商人和工人的积极性,对自身的权利追求不够,永远都处于被动的局势之中。
  好在经过丁靖的不懈努力,河北的商业和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俨然改变了以农耕为主的国情,变成了以农、工、商三足鼎立的生产国情。
  这样的生产格局,其实和千年后的宋朝有些相似,宋朝之所以能够经济异常发达,甚至还出现“祖宗法”这个宪法雏形,便是因为宋朝的生产格局变成了“农、工、商三足鼎立”的模式。
  可惜的是,宋朝时期虽然经济发达,但却是典型的偏科发展,封建制的政体和近工业化的生产格局,彼此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加上最后蒙古南下,以至于宋朝没有完成涅槃的机会,政体未能随生产格局而转化,便彻底的胎死腹中,着实令人感到悲叹。
  如今,丁靖让自己治下的土地上,形成了农、工、商三足鼎立的局面,便也必须为了这个局面做出政体的改变。
  如果丁靖依旧保持大汉现有的政体,那么一定会对着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甚至会引起前功尽弃的结果。
  正是如此要求之下,丁靖才会提出立宪制这个理论,毕竟历史的潮流已经完全证明了它的有效。
  不过,哪怕经过丁靖的努力发展,这河北的局势依旧达不到近代工业化的地步,所以丁靖的立宪制中,有些明显不可能行得通的条目,全部都给删改了。
  ……
  似乎感受到了父亲曹操的惊怒,曹丕也有些怅然地言道:“父亲,我知道您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些,毕竟当初大将军提出这个立宪制的概念时,整个河北上下也和您现在的反应一样,都是一片的惊愕愤怒。”
  “然而,经过刻苦的研究和完善之后,却发现这立宪制的确是有效可行的。”
  只是,无论曹丕如何说话,却依旧改变不了曹操阴冷的态度。
  忽然,曹操凝视着曹丕,问道:“丕儿,你实话跟我说吧!丁靖提出的这个什么鬼立宪政权,是否就是用来故意为难我曹操的?以此才能给他丁靖开战的借口!”
  曹丕闻言一愣,连忙解释道:“父亲,这怎么可能啊!从这个立宪制的理论被大将军提出,到之后完善理论而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那可都是真真切切的为国而用,怎么可能是故意拿来为难父亲的呢?”
  “可以说,为了完善立宪政权实施的可能性,大将军在其中进行各种推演所耗费的力量,就足够完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曹丕肃然地言道。
  (本章完)


第785章 促谈
  听着曹丕的语气态度,曹操知道曹丕并不是在信口雌黄,不过对于这个什么立宪政权,曹操依旧不敢认同。
  忽然,曹操凝视着曹丕,语气不善地问道:“丕儿,如果为父不接受丁靖的立宪政权,丁靖是不是即刻就会发兵兖州、虎扑中原?”
  对于曹操的疑问,曹丕也没有任何隐瞒,直接言道:“按照大将军的筹划,如果父亲不愿意和平接受立宪政权,那么便只能以武力入主中原,再行立宪政权的诸项事宜。”
  听着曹丕直截了当的回应,曹操的脸色也是铁青一片,不禁冷笑道:“呵呵,看来这丁靖的确是好计算啊,若是待他入主中原、执掌天下,这什么立宪政权恐怕也就是一纸空话,他丁靖的真实目的,不就是想要窃国篡位么?!”
  对于父亲曹操的冷笑,曹丕也是立即反驳道:“父亲,我也跟您实话实说了吧!就算大将军最后成功改朝换代,这立宪政权也会照样施行下去的!”
  “如今,河北上下皆一致认为,立宪政权对当今天下而言,宛如先秦之时商鞅变化对秦国所利。”
  “商鞅变法之时,秦国上下也是逆潮一片,可是最后的结果却证明,变法大利于秦国!”
  曹丕继续言道:“现在,立宪政权在大汉上下,也是同样的逆潮一片,可是我心中完全相信,立宪绝对大利于社稷!”
  “呵呵,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孰能料到丁靖执掌天下之后,丁靖会不会自己称帝就尊呢?”曹操依旧冷笑道。
  “父亲,哪怕大将军称帝就尊了,这立宪政权也会照样施行天下的!”曹丕也斩钉截铁地言道。
  听着曹丕如此肯定的言语,曹操阴沉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惊诧之色,他依旧不敢相信地言道:“丁靖乃当世人杰,岂会甘作一个傀儡?”
  “父亲,我相信大将军!整个河北都相信大将军!”曹丕肃然地言道。
  眼见着曹丕居然对丁靖有如此推崇信赖之心,连曹操的内心也不禁有些震动了起来,他不明白丁靖到底给曹丕灌了什么迷魂药,居然会使曹丕在并州短短几年,就发生如此令人惊骇的变化。
  良久之后,曹操才长叹了也一口气,对着曹丕言道:“也好!丕儿你先回信给丁靖,让他派人把那什么立宪政权的始末章程,详细地给我送到丞相府来。”
  “如果这立宪政权真的有依有据,那么我曹操自然愿意止战休兵,化干戈为玉帛!”曹操说道。
  ……
  一个月后,丁靖派出蔡邕、钟繇二人为领队,带着大量关于立宪制的材料和章程,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许都城拜见曹操。
  连曹操自己也没有想到,丁靖居然会派蔡邕、钟繇二人前来,毕竟对曹操本人而言,蔡、钟二人亦是他长期仰慕的达者。
  尤其是蔡邕,更是曹操最仰慕的师长,昔年曹操在雒阳的时候,便多受蔡邕的指教,可谓是蔡邕的半个弟子。
  所以,在得知蔡邕、钟繇二人到来之后,曹操更是亲自出城来迎接。
  “弟子拜见蔡师!”见到蔡邕之后,曹操立即恭敬一拜,行了一记规范的弟子之礼。
  蔡邕见曹操如此动作,也是面露和蔼之笑,将曹操轻轻扶起,言道:“孟德已是当今丞相,何必再如此呢?”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蔡师乃孟德的恩师,所以孟德就算再与众不同,却也不能忘了应有的礼数。”曹操笑着回答道。
  随后,曹操立即邀请蔡邕、钟繇入丞相府叙话,二人自然没有任何拒绝。
  在一番标准的会客之礼后,蔡邕和钟繇也当即开门见山,对着曹操言道:“曹丞相,我等受大将军之托而来,正是为向丞相解释立宪制的缘由。”
  见蔡、钟二人话至正题,曹操的面色也严肃了起来,言道:“还请解惑!”
  于是,蔡邕、钟繇二人立即传命随从,让他们将随行马车上的物什,全部搬到了曹操的府邸之中。
  眼看着这三四车的书籍文献,曹操也有些目瞪口呆了,他有些错愕地问道:“这是作何啊?”
  蔡邕连忙解释道:“这些都是关于立宪制的描述,其中有立宪制的基本原理和推行章程,以及立宪制试行过程中所收货的经验,总之只要曹丞相将这些资料阅读完毕,便可知何为立宪制了。”
  听着蔡邕的解释,看着小山一般的书籍,曹操的脸色是越加苍白。
  直到这一刻,曹操的心中才彻底相信了,丁靖所提出的立宪制绝非是一时兴起的。
  当即,曹操立即让人将这些书籍,小心翼翼地搬入自己的书房中。
  “来人,去将曹仁、荀彧、国渊、毛玠、程昱、董昭、刘邵等朝中重臣请来!”随后,曹操又对手下吩咐道。
  虽然立宪政权的事情很重大,事绝不能轻易外传出去的,但是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曹操更不敢一个人就独下结论。
  为了更加认清立宪制,曹操必须将自己麾下最有才能的文武,全部请来共同认识讨论立宪制才行。
  不一会儿,曹仁、荀彧等人便来到了丞相府,当即有些疑惑地问道:“丞相急召我等,不知所为何事?”
  曹操也不解释,直接将众人带到自己的书房,指着已经奔搬入书房的立宪书籍,言道:“此乃丁靖送来的书籍,你们且随我共同浏览!”
  言罢,曹操又让人将书房关闭,任何人不得再靠近书房。
  眼见着曹操如此作态,曹仁、荀彧等人皆知事非寻常,忍不住对房中这小山一般的书籍文字,有了更加好奇的兴趣。
  “丞相,这些书都是丁靖送来的?”曹仁指着房中的书文疑问道。
  曹操点了点头,说道:“都是丁靖送来的!”
  “丁靖突然间送来这么多书文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