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然。”

朱常渊淡淡的说道:“本王生长于辽东苦寒之地,尚未见识江南之润美,金陵之绝色,到时候,定要一饱眼福。”

心中却道:老子在现代社会本来就是南都市人,而后世的南都市和金陵在地理位置上算是重合,这也算是见识一下自己老家以前的风貌吧。

顿了顿,又道:“前者答应你,要帮你寻找你的冒郎,本王不想成为一个言而无信之人。特别是对于圆圆你,我真的是无法拒绝。”

陈圆圆心中自然感动,点点头,说道:“嗯,单凭王爷吩咐。”

++++++++++++++

辽东的冬天,似乎有点略长,还冷。

虽然,朱常渊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优势,用煤炭在整个王府建立了一套供暖装置,可是,由于古代的房屋既大又不保温的缘故,他仍然觉得这个冬天太冷。

当然了,他体格比较好,加上身体修炼《易筋经》已经到了最高一层,自然不会畏惧这里的严寒。

可是,别的人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比如,在十里铁山上开矿的那些士兵,一个个冻得嗷嗷叫。好在,朱常渊比较人性化,一旦开凿出来的铁矿差不多够前期用的以后,便停止了继续开采。

而,日月岛上,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没有休息的干活,现在的科研也初见成效。

一个巨大的蒸汽火车头被制造了出来。

而且,经过在建设火车轨道上面的测试,其运行能力和载重能力虽然达不到最初设计时候的效果,但是,对于朱常渊来说,也是一件喜事。

最少,可以使用了。

无非就是拉煤的时候,少加几节车厢而已么!

至于炼钢的设备,就比较复杂,所以一直到冬天过去的时候,也只是将所有已经改造好的设备安装到位,还没有开始调试使用。

不过,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应该也很快了。

无论是炼钢厂,抑或是蒸汽机,都不是眼下最紧急的事情,这些东西哪怕晚上半年完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实,对于朱常渊来说,眼下最紧急的事情,是阜新到锦州的线路设计工作。

这个工作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年后开春能不能及时的组织人上去修路,打通那个露天煤矿和外面大海的联系,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只要这个铁路能够早打通一天,整条路的生产效率就会多一天,对于整个平行世界的影响,就会来的早上一天。

好在,在朱常渊的不断催促下,在大量资源的有意倾斜下,这些图纸,总算在冬天过去之前,全部设计完成。

朱常渊看了一下,整条铁路的设计选线基本上都是贴着大凌河的东侧,从北面的阜新城向南,顺着闾山延伸,一直到达了锦州,在锦州附近穿越过大凌河一次,然后直通海边。

将图纸轻轻的放下,朱常渊点了点头,说道:“做的很好。”

铁路仅仅穿过大凌河一次,也就是说,只需要建一座大桥就可以了,其他的,全部都用土石来填充。

第173章修长城?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朱常渊对于这条铁路十分重视。∮頂∮点∮小∮说,x。

无疑,比之前岛上的风力发电、道路、港口来说,这次的工程规模最大,而且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整理,全方位的准备。

工程建设在现代社会来说,小到不能再小,可是对于大明朝的朱常渊来说,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好在,有了一个冬天的准备,而且,又没有土地审批、拆迁、招标、监理等一些列的手续,所以,这方面的难度又比现代社会容易很多。

至少,只要有图纸,其余的就是干。

冬天趁着分发粮食的时候,大致的统计了一下,整个辽东在他手中的宁远和锦州,以及下面的那些小城市和乡村,共计有口三十万。

除去老弱病残和儿童,能够服劳役的人共有十万左右。

朱常渊决定实行一次心黑的徭役:征发十万民众,协助修筑阜锦铁路。

而且,光靠人力是不行的,他还从现代社会中购买了四百台大挖掘机、一百台推土机、一百台压路机,从系统中兑换出来五百辆辆不耗油的大汽车。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接下来的铁路修筑做的准备。

春天来了,气温稍微回升的时候,铁路开始动工了。

首先,朱常渊将这条铁路,一百公里划给为十一个标段,除了一个单独的桥梁标之外,其余每段几乎平均分配十公里左右。

每个标段配备四十台大挖掘机、五十辆运土的大汽车、十台推土机、十台压路机,关键是。每个标段上还有一万人协助用人力运土。干活。

有了挖掘机以后。人力不用拼命的干活,所起的作用就是辅助而已,是为了更好的让这条铁路早日通车而已。

对于服徭役的工人,朱常渊是不发钱的,也没有工资,不过,却有一样好处:每个人每天,可以挣三天的粮食。

对。朱常渊现在手中最多的就是粮食,日月岛加上锦州和宁远的存粮,足足有一百万吨,这三十万人别说是吃一年,十年也吃不完。

所以,在辽东的这一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种地的事情,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开矿和修路上面。

当然了,下面的农民,还是有不少种地的。

接到开工命令之后。整条铁路就开始如火如荼的干了起来。

首先,阜锦铁路成立了一个指挥部。日月岛的严宏,就任指挥部的指挥长,然后,各个标段都有标段长,每个标段长掌管十公里的路程。

每个标段的标段长,都是有着设计经验和实际参与其中的设计院中的人来兼任,同时,每个标段还配备了测量人员、技术人员。

指挥部还制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

当然了,这些都是次要的,对于朱常渊来说,哪怕工程质量稍微差一点也不要紧,他最关注的永远都是工期。

作为一个从现代社会过来的人,耳濡目染之下,朱常渊无疑是非常关注民生的。

比如,他在开工后没有多久,就跑到每个标段上看看那些服徭役的人的心理,有没有怨恨?有没有不满?

他可不想自己在东北修了一条铁路,到时候反倒搞得民怨沸腾。

但是,出乎朱常渊的意料,虽然不给钱,虽然不给工资,工地上的农民似乎对修铁路和服徭役这件事情没有太大的抵触。

比如有个憨厚的东北农民就直截了当的告诉朱常渊:“徭役不是每年都有吗?今年每个人干一天活就给三天的粮食,是以前从来没见过的。”

这个回答也是让朱常渊感触不已,心道:所谓小民,真的是太容易满足了,他们所渴望,所求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只要别把他们欺压的爬不起来,别让他们吃不饱肚子,哪怕是苦些累些,都没有关系。

听了这么朴实的话语,朱常渊感动了,而且,心中还暗自发誓:你们放心吧,从今天开始,我就会为你们打开一片天,尽量减少这个世界的剥削和压迫,我要让你们,自己给自己当家作主。

有了这么多的机械,特别是这么多的人,和这么“好”的政策之后,整条铁路的进度几乎是要亮瞎朱常渊的铝钛合金狗眼。

由于除了大桥之外,所有的路基都是土石方工程,而且天气晴好的情况下,每个标段的口号就是两天一层土。

一层土多厚?

按照标准式三十公分,可是,由于是填料多是石头的原因,实际上每层填料的厚度远远不止三十公分,有的甚至能达到五十公分。

两天一层土,也就是意味着,四天的时间整个路基就能一米高,十天就能超过两米。

而整个铁路的路基设计高度,基本上维持在六米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口号来计算,将整个路基填好,最多只需要三十天的时间。

这不用怀疑。

现代社会建设路基的时候,其实速度也是这么快,只是大部队时间,整个工程要不是慢在拆迁上,就是慢在征地上,慢在土地审批上,慢在和当地老百姓镇政f的扯皮上,还有各种桥梁上。

真正干活,特别是路基的时候,最多也就连个月吧。

这还是有监理吃拿卡要的情况下。

所以,朱常渊在众多人力物力的配合下,真的是做到了三十天时间将整个路基修建起来的奇迹。

六米高的路基,线性非常的优美。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朱常渊想要的工程成果,因为要铺筑铁轨,所以,路基上面还要加铺半米高的石粉用作加固和防水。

石粉上面,还要铺筑一层半米高的级配道砟。

道砟上面,才可以铺轨。

++++++++++++++++

“什么?”

盛京城中,皇太极的大殿,一个品级不高的臣子跪倒在大殿下面,甚至不敢抬头看一样。

皇太极在稍许的吃惊之后,继续朝那小臣问道:“你是说,朱常渊在开春后的一个月时间内,修筑了一条从锦州一直延伸到闾山深处的长城?”

“确实如此!”

小臣跪倒在地,第一次面君的他说话都有些哆嗦:“臣亲眼所见,长城有两丈高,从南到北约莫两百余里,城上一马平川,堪比御道。”

“不可能。”

皇太极当即否认。

汉人修筑的长城他是见过的,上面是比较宽阔,甚至能够跑马,但那也是随着山势逐渐而起伏的,有的地方比较平缓,有的地方则是比较陡峭,怎么可能平整堪比御道?

他不知道的是,朱常渊的路基也是随着山势和地势起伏的,只是,和现代铁路一样,他将这种起伏拉成了一个长长的坡度,虽然一公里同样是十米甚是是三十米的高差,但是,经过全线的弥补和渐变之后,这种坡度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因为哪怕有三十米的高差,经过了一公里之后,其坡度也变成了可怜的百分之三。

“陛下,此乃臣亲眼所见,万万不敢有半点欺瞒,臣不敢欺君。”

小臣这下吓坏了,皇太极这么笃定,也就是认定自己已经开始欺君了。

那欺君之罪可是要。。。

“不!”皇太极摆了摆手,道:“朕没有说你欺君。”他的脑子中也是一片混乱。

“陛下”下面的范文程拱手,说道:“请允许臣下去查询一番,臣绝不相信会有此事。”

“臣,也不相信!”

洪承畴也拱手出列。

开什么玩笑,别人不知道他洪承畴可是一清二楚。

修了一个两丈高的长城,从锦州到闾山深处,而且有足足二百余里,仅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洪承畴知道后世的一个词语,此时一定大怒的站出来,说一句:你特么骗鬼去吧。

别说二百里的长城,上面还修筑的像御道一样平直,就是一段三十里的长城,动用十万大军修筑,日夜不停一年也修不完。

“陛下,还是让臣去吧。”

多尔衮站出来,拿出皇太极赐给他的手机,说道:“臣有顺风耳在手,可以随时给陛下联系,而且,也能将那长城拍照,带回来让陛下亲眼所见。”

上次严宏过来的时候,毫不吝啬,不但交给了皇太极十部手机,还送了十部太阳能充电器,甚至,将手机的诸多功能都教授给了多尔衮。

对于皇太极掌握这样的黑科技,朱常渊自然不怕的,因为,他的辅助系统就可以记录皇太极和手下不管是谁拿到手机的大臣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对朱常渊来说,这玩意不但不是什么损失,还有可能是个天大的收获呢。

“好!”

看到多尔衮拿出手机这么一个利器,皇太极当场答应,说道:“十四弟就你去吧,记住,在事情调查清楚之前,切勿和朱常渊起冲突。”

“还有,将他修筑的那个长城拍照,给朕带过来,朕倒是要看看,他一个月能修筑出个什么东西!”

亲眼见识过手中的拍照功能,皇太极知道这玩意的神奇之处。

“是!臣弟遵旨!”

多尔衮带着手机走下了大殿,然后,稍微收拾行装,扮作一个商贾,从沈阳出发,一路朝朱常渊修筑的“长城”骑马而去。

第174章大构想

两日后,多尔衮来到了朱常渊所修筑长城的地方。

不过,他是不敢明目张胆的跑到锦州,或者大凌河这种大地方去看的。

多尔衮选择的地方相当好,也可以说是隐蔽:地点选择在阜新和锦州中间一处靠近山脉之处。

这样拍照的话,一旦被别人发现,随时都可以逃走。

免得引起明军的误会。

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多尔衮的眼界和见识肯定不是一个地方小官能够比拟的,在看到朱常渊铁路路基的第一眼,他就敢确定:这不是长城。

长城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工事,这玩意算什么防御功能?

不但低矮无比,还尼玛带着一个大大的坡度,这是建好了故意给敌方将士往上好爬坡么?

这显然不是什么长城,至于是什么玩意,他就不知道了。

多尔衮将手机隐藏在手中,装作农民工一样的走到整个路基上,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得掉了半个下巴。

“这,这!”抑制住吃惊的表情,渐渐的将自己的呼吸压低,然后喃喃自语的低声说道:“这么平坦,朱常渊这是要干什么?”

后面的一个领工的小头头,看见路基上竟然有人闲着不干活,马上跑过来朝多尔衮喊道:“那个,你,干嘛呢,还不去干活?”

多尔衮缩了缩头,努力挤出一个便秘的笑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道:“大人,我,我,我马上就去。”

不过,东北这旮旯,本来就有很多人汉语说的不咋地,倒也没引起别人的注意。

“快点!”

那名监工呵斥着将多尔衮推到取土场中。

多尔衮和大多数人一样,领了个口袋,在取土场中装半口袋土。然后费力的抗在背上,和其他的农民一样,朝路基走去。

多尔衮身材魁梧,力气也大。

但是。也仅此而已,如果要比谁能杀人,估计十个人也近不得他身,可是要比干活,特别是这种出力的活。他就不行了,甚至还不如一个身材瘦弱的小伙子。

累的哼哼嗤嗤的将半袋子土抗到路基上,倒在指定的地点,趁机偷拍了几张照片。

其实大多数的路基段都已经完工,多尔衮所在的这里,只是一些小型的缺陷修复而已,所以,这活干了才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干完了。

然后,有人开着压路机“轰隆轰隆”的将刚刚堆上的土给压下去。整个路面最后一点缺陷修复完整。

多尔衮顿时被这这震撼的情形给雷到了。

看到压路机的第一眼,他仿佛看到了怪兽一样,在人群中将自己的身子往后撤了撤,好像怕被怪兽吃掉一样。

然后,看着其他人面无异色,他也渐渐的平静了起来,还偷空拿出手机,给面前的这个大怪物拍了个照。

“哎,兄弟!”

多尔衮拍了拍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伙子的肩膀,悄声说道:“这个东西是什么玩意?”说话间。指了指压路机。

“啊?”小伙子声音挺大,说道:“压路机啊,你不知道么?”

“嘿嘿!”

多尔衮干笑两句。

“你是刚来的吧?”小伙子一副我懂了的表情。

多尔衮点点头。

“我就说,这两天人多了不少。”小伙子嘟嘟囔囔。“不过也是,干一天活给三天的粮食,谁听说这好事不过来?”

“你别害怕!”小伙子很真诚的对多尔衮说道:“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东西的时候,都吓得不敢看,你比他们强多了。”

多尔衮似乎找到了一些自信和优越感。顿时听了听腰杆。

“你不知道!”小伙子说话间笑了起来,“这压路机还好,当时第一次见到挖掘机的时候,很多人直接就吓的尿裤子了。”



多尔衮和那小伙子慢慢熟络,从他嘴里套出了不少的东西,不但知道了什么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还知道朱常渊修筑这个“长城”的主要目的。

当得知这只是一条比较高级的道路的时候,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在暗处给皇太极打了个电话,汇报了一下情况。

当然了,至于朱常渊为什么要修筑这条路,他还是一无所知。

就连大部分参与建设的人,也不知道这条路到底为何而修。

这就是属于高层的秘密了,没那么容易打探出来。

多尔衮也不多做停留,偷空回去了。



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全部路基完成,并且碾压平整,高度和线路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这种速度,朱常渊是没有想象到的,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要干另外一件事情了:铺石粉。

一般来说,铁路土路基上面,要铺筑一层五十公分的石粉,作为防水料和保护路基的保护层。

其实准确的说,这层料子也不能称作是石粉,应该是石粉和细小瓜子片(就是像瓜子那么大小的石子)石子的掺合料。

这玩意虽然不厚,两层就可以干完,但是很耗时间,原因就是:这种料子不像土或者石块那样随地就可以取出来,而是要从山上开采石头,然后把石头磨成粉,和预制好的瓜子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用句专业点的话来说,工程量不大,但是工序麻烦。

而且,这玩意并不说人多就可以干的。

没办法,这种东西,只能在日月岛上预制,预制好以后,然后由朱常渊通过大船,运送到现场,然后在碾压铺筑。

这都是后话,目前阻碍整个工期的东西,应该是:桥梁。

对,整个路基虽然修筑完成了,可是严格来说并不是一条完整的路基,因为在大凌河的位置,有一个长约二百多米的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桥梁。

建设桥梁这东西,虽然也可以尽量压缩工期,但是并不像土石方那样可以无限压缩,而是有个限制。

原因就在于:混凝土有凝固期限。

比如说,按照大凌河桥的工序,先打钻孔桩,然后将打好的桩孔中放入预制好的钢筋笼子,最后,将混凝土浇筑到钻孔中,然后一个桩便形成了。

桩形成以后,按道理来说下一步工作应该是建设柱子(有承台的除外。),可是,建设柱子最起码要在整个桩的混凝土强度上来。

最迟,四个周,二十八天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然后是柱子、然后是盖梁,最后才是桥上的主梁。

当然了,主梁可以预制吊装另说。朱常渊哪怕是节省再节省时间,这中间的工期再怎么压缩,至少也需要三个月。

桥梁不通,什么都是扯淡。

然而,他并不会停止,这边建桥的同时,那边我可以铺石粉,石粉铺筑完成了以后,我还需要在石粉上铺筑一层道砟。

时间一天天而过。

朱常渊每天都去工地,但是现在不像之前一样,在整个工地巡查,现在他只专注于一个点,那就是大凌河的桥梁建设。

大凌河桥,是整个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最受朱常渊重视的工程。

倒不是因为它影响整个工期的缘故。

而是,朱常渊想要通过这个大凌河的建设,实实在在的打造几个桥梁建设队伍,为以后在全国各地建设桥梁打下一些哪怕是很薄弱的基础。

因为,按照朱常渊的构想,现在的这个阜锦铁路,充其量也仅仅是个试点,并不是他向全天下推广科学技术,带领整个大汉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他脑海中还有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放在祖国****就是年代的时候那样,横贯南北修筑一条古往今来之未有的大工程。

前世的时候,这个工程的名字叫做京九铁路。

在就是年代,就是这么一条铁路的兴修,给中国南北提供了一条物资输送的大动脉,硬生生的将南部、中部、北部的发展联系在了一块。

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来看,京九铁路最少让祖国的发展提前了十年甚至更多。

而朱常渊的心中,也有着一个这么大的梦想。

那就是,修筑一条从南到北的大铁路,然后上面跑满了蒸汽机牵引的火车,将整个中国的物资从南到北的串联起来。

然后,如果有可能,在河南之地往西,接一条东西方向走向的大动脉,就仿照后世的陇海铁路修筑。

如此,日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陕西大旱颗粒无收,没有关系!江南富庶之地,所产的粮食不计其数,如果能及时的运送到陕西,就不会存在今日大明王朝之窘迫状况。

然而,虽然愿望很伟大,可惜,前路也很艰难。

尤其是,从南到北的这条铁路。

土石方工程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桥梁呢?

太难了。

除去无数的小的连名字都没有的河流,还有黄河、长江、淮河等等一系列的大江大河。

怎么办?

这些桥梁的架设,如何才能完成?

单靠现在他手中的这些器械、条件、哪怕是资金,都不可能完成。

建设大桥,工程难度很大,大到难以想象。

不但要有足够的电力配置、各种资源配置,还要有各种人才、机器,要在长江之中打造围堰,要在黄河里钻孔打桩。

有时候,甚至要截流改道。

最关键的是:保证桥下通航的大跨度,要使用世界预应力混凝土。

缺一不可。

第175章一个时代的开启

这些东西怎么办?

现在让手下人去建造?

三个字,不可能!

所以说,虽然能起的作用并不大,可是总体来说,大凌河桥的建设,也能积累那么一些经验,至少可以保证下次在修桥的时候不犯最低级的错误:比如断桩、工期安排、交叉施工的控制等等。

大凌河桥不大,放在现代社会来说,一个哪怕是最小的包工头老板带着几个人都能完成,然而,朱常渊还是调集了所有日月岛岛上的建筑师、设计师、勘探人员、施工人员,甚至是老江,过来观摩,学习。

这也是不多的可以学习的机会之一。

甚至朱常渊自己,每天都跑到现场学习一段时间。

但是,他身上的任务艰巨,肩上的胆子太重,事情繁忙,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吊死。

他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要做:炼钢!

按照目前的工期进度,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大凌河桥之外,整个阜锦铁路其余的地方都可以安装轨道了。

但是现在,炼钢厂才刚刚调试完毕,还没有生产出哪怕是一公斤的钢铁。

从古至今,从落后到发达,炼钢的阶段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古代的炼钢方法,中国人也叫做冶铁之术。

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从山上采集下来铁矿石以后,放在一个专门的容器中,用木炭或者是煤炭鼓风加热,当温度达到一千二百度的时候。铁就变成了半熔融的状态。去除一些杂志之后。便可以得到古代人所说的铁。

古人也叫这种铁为熟铁,其实,在现代社会的观点看来,还是生铁。

不但其中的含碳量高,杂质也高的要命,而且,很脆,若是用这种铁制成了刀枪。延展性很低,容易折断。

所以,古代人的剑,要在这种冶炼出来的铁的基础上,反复敲击捶打,将其中的大部分杂质都剔除出来,才能变成质地稍微好一点的铁。

这种经过反复敲击捶打的铁,才能制作出很好的兵器。

第二种炼钢的方法,是土法炼钢。

怎么练?

很简单,将铁矿石开采出来以后。在土炉中加热,其温度当然要比古代高的多。直接将铁矿石融化成含有杂质的铁水。

因为杂质和铁元素的熔点不同,由此分离出来,如此,则可以剔除大部分的杂质,从而只保留铁元素,还有其他的一些难以去除的杂质,比如锰、磷、硫等。

当然了,其中的磷和硫属于有害杂质。

总体来说,这种方法炼出来的钢要比古代第一种方法炼出来的钢要好一些,然而,一般来说也很难达到要求。

比如,“******”时期,中国一年生产两千万吨钢材,就是靠这种全民式的土法炼钢得出来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森林,钢材还不合格。

第三种炼钢的方法,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炼钢方法。

首先将铁矿石破碎,融化,得出生铁。

再将生铁经过第二次的炼化,去除其中的的有害杂质,并且将其中的碳含量降低到2%以下,甚至加上一些特有的锰等有益元素以提高含量,最终制成各种所需的钢材。

这种钢材,也就是现代社会经常用的钢材,比如钢筋、钢板、铁轨用钢等等。

朱常渊的这种炼钢炉,基本上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而且,靠近第三种。

也就是说,虽然他能炼出基本上合格的钢,比如做个铁轨什么的绝对够用,做建筑钢材也基本可以,但是,要做那种高强度的预应力钢绞线之类,恐怕就不行了。

“王爷!”

丹尼斯操着一口并不怎么熟练而且可以说是极其生硬的汉语,朝朱常渊说道:“所有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开始了。”

“恩!”

朱常渊点点头,一挥手,下令说道:“开始,炼钢!”

“嗡嗡!”

各种机器发动,然后,装载机将早就破碎好的铁矿石装在特有的传送装置上,而后,这些铁矿石就会被输送进炼钢炉中,加热。

经过这一道程序之后,产生出来的便是生铁。

生铁中,依然含有大量的碳元素,所以生铁本质上来说是很脆的。

生铁经过二次加工回炉,和燃烧的焦炭一起,将其中的碳元素氧化降低,同时也氧化其中的磷、硫等有害元素。

最终,形成赤红色的铁水,流到早就准备好的沟槽中,冷却,形成各种形状。

出来的成型铁轨,按照朱常渊提供的尺寸开始慢慢冷却,然后,第一时间送到了他的面前:一条笔直的,有三十米长的工字型铁轨。

“当当当!”

朱常渊用铁锤朝那工字钢上轻轻一敲,响声挺脆。

外观上看去,这工字钢和现代社会的铁路轨道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是朱常渊知道,其中还是有质量差别的,应该还不小。

但那有怎么样,老子的铁轨就只起到一个运载承重的作用,又不要传输信号,只要够结实、有延展性,载重货车压上去不会脆断,就可以了。

“好,就它了。”

朱常渊指了指眼前的这一条长长的钢轨,说道:“现在全力生产这种钢轨,每三十米一段,别的除了连接板之外,都不要生产了。”

现在别的钢材也用不到,眼下当务之急最急需的就是这种轨道。

毕竟,最多一个月后,整条阜锦铁路上面的道砟就可以铺筑完毕,下面的钢筋混凝土轨枕也已经预制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铺轨事宜。

一旦这些铁轨生产完毕。钢厂也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其他诸如钢板、钢管、钢筋等一系列的钢产品。

同时。也意味着,世界上第一座钢厂建设完毕。

虽然,这个钢厂可能都不如后世的一个车间生产的产量多。

但,那又如何,除了老子这个钢厂,全世界加一块恐怕一年也生产不出这么多钢厂吧。

后世英国进入工业革ming之后,每年的钢产量也不过区区一万吨,可是就这样。他们发展出了整个世界上最早的机械产业,引导了整个欧洲甚至是美洲的进步。

结果呢?

就是凭借着这区区一万多吨的年钢产量,竟然能够称霸世界,掠取了大半个地球的殖民地,号称“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