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样子左将军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成为了私人所有了,首先要听左将军的命令,至于皇上的圣旨,朝廷的敕令,对于他们来说,都不算数的,就更不要说朱大人和咱家的命令了,想到这里,咱家就有些愤怒了。”
“咱家是忍不住要看信函里面的内容啊,越看越是觉得,咱家真的是对不起左将军啊,没有想到左将军还要依靠这二十万大军造反的,前面有了苏天成的榜样,人家手里还没有二十万大军,都敢于造反,拥有重兵的左大人,更是不用说了。”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狠狠的讥讽了左良玉之后,秦三德转入了今日的正题。
“左将军,你那些护卫在地下有些日子了,他们恐怕有些孤单啊。”
左良玉的身体微微颤抖,说了那么多,这句话的杀伤力是最大的。
“你手下的军官,全部都到南京来了,也全部都集中到京营里面了,左将军是不是给咱家出个注意,如何的处置这些公然泄密的军官啊。”
左良玉抑制住自身的恐惧,颤抖着声音开口了。
“大帅,监军大人,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些事情都是属下做出来,不管如何的责罚,属下都认了,与那些军官没有丝毫关系的。”
秦三德看了左良玉好一会,才慢慢开口。
“左将军以为咱家是傻瓜吗,你也未免太自大了,咱家手里有尚方宝剑,想要做什么事情,还没有谁敢阻拦的。”
左良玉的身体开始大幅度的抖动了,看样子秦三德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关键时刻,他也要为自身辩解了,不管怎么说,自己都没有透露出来丝毫造反的意思。
“大帅,监军大人,属下从来没有想到过造反,就算是写出来信函,也是建议,属下以为,苏天成率领的江宁营骁勇,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属下从来没有反对朝廷和大帅的任何决定,属下更是做好了准备,与苏天成面对面厮杀的,就凭着这个信函,监军大人就说属下是想着造反了,就想着动用尚方宝剑了,属下就是死也不会服气的。。。”
左良玉还没有说完,秦三德再次笑出声来了。
“左将军如此的幼稚,咱家真的感觉到可悲啊,咱家早就说过了,前面有刘泽清的教训,这血淋淋的教训,足以令人警醒了,咱家也说过,此次的征伐非同一般,无比要团结一致,否则刘泽清的今日就是我等的明日,可惜左将军执迷不悟啊,你以为凭着这二十万大军,就要做出来要挟朝廷的动作吗,你以为掌握了这二十万大军,就不将朱大人和咱家放在眼里了吗,咱家只能够说你幼稚,今日这番交谈,本不必要的,只不过朱大人心慈,想着让你清楚一切,咱家是没有哪个耐性的,如今交谈结束了,也就要行动了,咱家请左将军当一回监斩官,还请左将军不要推辞啊。”
左良玉很快被捆绑起来,亲眼看着自己的心腹一个个被砍掉脑袋,甚至没有说话的机会,没有辩白的机会。
左良玉的眼睛里面充血,看着一个个的人头落地,看着自己的心腹一个个送命,他却说不出来任何的话语,无能为力,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五十余人全部被斩杀之后,左良玉空中的布条终于被取出来了。
控制不住理智的左良玉,这个时候倒是很冷静,看着朱由菘和秦三德开口了。
“朱由菘,秦三德,你们赢了,老子大意了,也没有想着活命了,不过老子在地下等着你们,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会和老子一样的,就凭你们也想着和苏大人作对,做梦去吧,老子在地下看着你们惨败,看着你们生不如死。。。”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必要的清醒
苏俊最大的功劳,是发展了几个关键的内线。
发展内线这种事情,其实是最难的,地位高的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去发展的,弄得不好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低的发展多了,没有多大的作用,唯有那些处于中间阶层的,能够掌握到高层的信息,那才是最佳的发展目标,可惜这些中层的人员,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说不定什么时候时来运转,升迁上去了,所以人家的顾虑也是很多的。
苏俊抛开了这类固定的想法,他的目标集中在实用方面了,也就是在关键地方的,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人物,也要想办法发展成为内线的。
比如说这一次,苏俊就留下了大功劳,他将目光对准了官驿。
可不要小看官驿这样的地方,属于接待官员的场所,什么样的消息,都难以瞒过官驿里面的人员,这些人的地位是非常不起眼的,也没有谁注意,恰恰他们能够知道很多的信息,就算是那些在官驿里面的官员,也不会想到防备这些为他们服务的驿卒。
苏俊在南直隶好些官驿里面,都发展了内线,而且是铁杆的内线,从底层起来的苏俊,很清楚这些人内心的想法,可谓是投其所好,让这些人心甘情愿的提供情报,而且还很是安全,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危险。
这一次官驿里面的驿卒,就发挥出来重要的作用了。
尽管说朱由菘和秦三德在官驿里面召开的数次会议,驿卒是没有资格知晓的,但从平日里的行动和话语之中,他们能够分析出来一二,加之有些时候。譬如说左良玉和黄得功这些将领,说话也不是很注意,无意之中就透露出来消息了。
这些消息源源不断的流向了浙江和山东。
也就是依靠着这些情报,渠清泽和苏俊等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结合诸多的情报,做出来了不少的判断。提供给苏天成做出来决策。
左良玉突然从官驿里面消失,而且有大量的左良玉属下的军官进入到南京城,旋即也消失了,另外有不少的将领,从京城赶到了南京城,通过这些消息,苏天成和渠清泽等人,敏锐的做出来了判断,秦三德可能在整肃军纪。统一指挥权了。
这是异常重大的情报,是绝对不能够忽略的情报。
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集中在巡抚衙门的厢房里面。
众人都是非常严肃的,突如其来的情报,令他们感觉到了震惊,他们想不到,渠清泽和苏俊居然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情报,对于刚刚研究了官府设置、官吏俸禄等事宜的众人来说。接下来的征伐才是最为重大的事宜了。
众人都看着苏天成,他们该说的都说了。就等着苏天成拍板了。
众人的意见是很明确的,既然情报是准确的,那就意味着驻扎在徽州府等地的军士,存在军心不稳的情况,这个时候发动进攻,一定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趁着军官和军士还需要磨合的机会,一举剿灭驻守南直隶的大军,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统治整个的南方了。
这个问题,苏天成早就考虑过了,朱由菘和秦三德这两个对手。他一直都在分析,朱由检为什么会派出这两个人到南直隶,领导这一场非同一般的决战,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可惜苏天成和大家一样,没有能够彻底明白这里面的原因。
要说朝廷也派不出来非常优秀的指挥官了,就从目前乌烟瘴气的京城局面,苏天成都替朱由检感觉到着急,这岂不是自毁基业,不想延续江山了。
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苏天成沉稳的开口了。
“诸位这次的意见非常统一,就是要求马上展开进攻,这里面是有很多合理因素的,毕竟军官和军士之间是需要磨合的,非常时刻临阵换将,是最大的忌讳,战斗力会极大的削弱,从这个层面来说,此刻进行征伐,的确是很好的建议。”
“可我不是这么想的,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在我们自身,剿灭刘泽清的战斗,过于的顺利了,十万大军,几天的时间灰飞烟灭,这令江宁营的诸多将士,有些骄傲自满了,认为拿下南直隶,以至于拿下京城,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这种想法要不得,弄得不好会闯下大祸的,我早就说过,战略上我们可以轻视对手,但战术上我们要高度重视对手,要用狮子搏兔的心态来对打每一场的战斗,这方面希望洪大人、卢大人、孙大人多多操心,绝不能够让这样的情绪蔓延。”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在于时机,诸位都知道,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是秋收季节了,一旦开战,必然是生灵涂炭,这是谁也不能够左右的,老百姓不可能不受到伤害,若是我们现在就发起进攻,谁也不知道战斗会持续多长的时间,三十多万大军,还有牢固的南京城,拿下可不是说话之间就做到了,若是因为这次的进攻,耽误了老百姓的秋收,老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我甚至可以预计,明年将是灾荒年,这一切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来解决的,也就是说,今年我们提前开战了,也就是为我们明年甚至下半年的治理,带来极大的麻烦。”
苏天成说到第二个理由的时候,朱审烜和杨嗣昌等人连连点头,这一点他们的确没有想到,打战是痛快了,可留下的麻烦是巨大的,救济老百姓,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的银子,要知道南直隶是富庶之地,人口也是非常集中的,远远多于北直隶,总不能够看着老百姓饿死。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对手的实力,朱由菘和秦三德可不是刘泽清,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是做好了充足准备的,是想着和我们大干一场的,尽管说他们手里的军队,有可能实力不行,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但人数上面的优势是存在的,这一点我们绝不能够忽略。”
“能够参与征伐南直隶的江宁营将士,总人数也就是十四万人,还包括刚刚进入大军的四万人,从人数上面的比较来说,我们不足对手的一半,南直隶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占领了南直隶,也就等于统治了整个的南方,足以动摇朝廷的稳定了,想必这场战斗开始之后,会成为朝廷高度关注的战斗,也许在战斗进行的过程之中,朝廷会什么都不顾了,甚至有可能抽调驻守在大同和辽东的军队来加入到战斗之中。”
“我们面临的形势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但问题也有,草原的局面已经出现波动,后金鞑子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草原活动,朝廷发生的事情,草原也知道了,他们面临选择,我已经派人和锡伯族部落、达乌尔族部落联系了,很明确的告诫他们了,不管朝廷发生什么事情,他们的立场是不能够动摇的,绝对不能够倒向后金鞑子,否则下一次江宁营就不会对他们客气了,好在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部落的首领,知晓江宁营的厉害,也和江宁营一同作战了,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动摇的。”
“后金鞑子蠢蠢欲动,我们是无法控制的,鞭长莫及,说不定在南直隶的战斗开始之后,辽东的战斗也会打响,弄得不好,后金鞑子甚至有可能趁着京城空虚的时候,占据京城,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也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要有所准备,我会在南直隶战斗开始的时候,给予后金鞑子警告的,若是他们敢于毁掉京城,如同对待登州莱州那样做,让京城成为了一片废墟,那我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毁掉他后金鞑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祖先的陵墓,包括他们的子嗣,一个不留,我会告诉他们,我说到做到。”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是不是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故而我认为,我们的计划不要变,还是在秋收之后展开征伐,尽管这样做,朱由菘和秦三德的准备时间多了一些,战斗力会强一些了,那也无所谓。”
。。。
苏天成的决定,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大家最为敬佩的就是,苏天成在考虑每一次战斗的时候,不是什么都不顾的,而是想的很深远,包括将来如何治理这些地方,如何做好战斗厮杀之后的救济事宜,都考虑全面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提醒众人的态度,做事情必须要考虑后果,要将所有的事情考虑清楚,当做自己家里的事情那样处理,选择最好的效果。
只要苏天成是这样的想法,众人就有着充足的信心,跟着苏天成做事情,是绝对错不了的,谁不希望建设一个强大富强的国家,将来能够青史留名,能够得到万人的敬仰啊。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新政的轰动
距离进攻南直隶的时间,还有接近两个月,这段时间之内,苏天成可不会闲着,他重点关注了相关措施的落实,也就是他心目中的新政,必须要开始逐步的贯彻落实下去了。
福建和浙江完全按照山东的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变动,卫所被全部裁撤了,土地收归官府所有,军户制度被彻底废除,包括匠户制度也不存在了,赋税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发展商贸成为各地官府的一大重要职责,至于说士绅富户的特权,开始受到限制。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官吏的俸禄有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随着俸禄的提高,官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南方的各级官府,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官吏的人数是比较多的,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数百人,官员是固定的,可吏员非常的多,还有一些没有俸禄的衙役等等,这本身就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官员需要众多人来服侍,需要体现自身的尊严,可这一次的裁撤,一律按照总体的要求进行。
府州县的巡检司保留下来了,力量得到了增强,巡检司的主要职能,也就是维护治安,缉拿盗贼等等事宜,而且这些事宜成为了巡检司的主要职能,若是地方上面的治安不好,巡检司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按说对官府进行大规模的改变是有些难度的,可这一次进行的很是顺畅,因为各级的官吏都清楚,这个决定是苏天成做出来的,而且苏天成带头执行了,苏天成已经自立为德王,朱审馨也成为了王妃。但居住的地方依旧是在登州的蓟辽督师府,家里的人员没有增加,更没有按照以往的规矩,大规模的扩充督师府的房屋,据说有人提出来了这样的建议,但遭遇到苏天成的反对。而且还警告了众人,不准扩建督师府。
上行下效,既然苏天成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了,下面还有什么好说的。
官员是基本赞成此举的,他们的俸禄得到了大规模的提升,养活家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就算是讨上几房的小妾,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再说官场上的清明。也让那些愿意做事情的官员,能够有用武之地了。
至于说都察院、刑部以及大理寺分支机构的设立,对于诸多的官员来说,是巨大的震动,所有的官员都知道都察院是干什么的,和朝廷的那个都察院有着很大不同了,都察院可以直接处置三品一下的官吏,若是被发现玩忽职守了。或者是贪腐了,下场肯定是很惨的。
另外的一个改变。就是大明律的修改,这一点也是苏天成坚持的,主要就是对死刑的修改,以前的死刑多种多样,最为厉害的就是凌迟处死了,可苏天成直接要求了。非常诸多死刑的方式,一律改为斩首示众或者是悬梁自尽,不存在其余的死刑了,包括喝毒酒的方式都被去掉了,也就是有身份或者功名的人。悬梁自尽,寻常的百姓大多斩首示众。
此外牵连家人的做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限制,除非是谋反,余下的罪行一律都不牵涉到家人,也不准牵涉到家人,明成祖朱棣那种将官宦家眷送到青楼去的做法,被完全废止,苏天成明确指出来,这是对官宦家眷的侮辱,是不人道的做法。
士农工商所谓的等级限制,开始得到松动,当然这个松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转变过来的,老百姓需要时间去适应,可这里面的改变,老百姓完全能够体验到的。
所有的变动,几乎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关,其中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朝中为官的官员,包括部分重要的吏员,不准拥有土地,而且朝廷和官府将严厉打击囤积土地的行为,这对于老百姓来说,等同于爆炸性的消息,很多的老百姓刚开始是不敢相信的,如今这世上,最为值钱的就是土地了,官吏身份尊贵,居然不准拥有土地,太稀奇了。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开始相信了,因为官吏真的没有土地了。
新政体现出来的总体要求,就是对老百姓的管理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宽松,对官吏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官府在鼓励老百姓耕种等方面,必须不遗余力,而且官府还要注重发展商贸,促使一些老百姓从土地上面走出来,能够有其他的挣钱方式。
老百姓还有一点不是很适应,那就是知县大人、知州大人和知府大人不直接审理案件了,以前的放告制度,出现了一些改变,刑部和大理寺设在府州县的分支机构,直接负责放告和审理案件的事宜,巡检司基本都是服从这些分支机构的领导了。
不过不适应也不行,必须要慢慢的适应。
跟随这些新政的实施,是大规模的人口重新登记造册,土地重新丈量登记造册,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短时间之内是不大可能完成的,好在有以前的档案可以查询。
山东进行这些方面的动作的时候,朝廷没有特别的注意,毕竟最开始进行的是登州、莱州和青州等地,这些地方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不管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朝廷都不是很在意的,之后这些改变扩充到了山东其余的府州县,也是因为张溥没有专门的宣传,故而还是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但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福建和浙江等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这引发了巨大的震动,首先感触到的就是南直隶。
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说,就足够引起众人的关注了,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手的俸禄,平均下来是一千五百两银子,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朝廷管辖的知县,每年的俸禄也就是一百两银子左右,还要算上所有的收入,当然了,贪腐的银子是不能够算的,可诸多的读书人为官,首先想到的还是做事情,并非是贪腐,拿着朝廷给的那点可怜的俸禄,官吏要是不贪腐了,就真的有些活不下去了。
浙江和福建的新政正在大规模的推行,两地还算是平静的,但在南直隶等地方,却引发了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就连苏天成都没有想到。
很多激烈的争论开始出现了,特别是在政治气氛相对宽松的南京,很多的读书人开始激烈的辩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赞成的人认为这样的官府才是真正能够做事情的官府,反对的人主要源于对士绅富户的限制,以及新政的不少举措,违背了儒家思想。
这种表面上的争论,其实体现出来了官吏内心的想法。
苏天成的有一番话,在南京城内早就传开了,苏天成这番话的大意就是一个人生下来,不管你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也不管你的身份如何的尊贵,很多的东西都是要自己去争取的,世上的好处不能够让你一个人占尽了,又想着过上奢华的生活,又想着不做出来贡献,还想着不受任何的约束,那世上岂不是乱套了,任何的事情发展,都必须有着自身的规律,活着世上就要遵守规矩,就要自我约束,特别是各级的官吏,掌握权力的同时,就要想到为老百姓做事情,为朝廷效力,若是时时刻刻都想着自身的利益,那还是不要做官的好。
苏天成的这番话,几乎得到了一边倒的支持,有趣的是,在南京的东林书院,对于这番话是顶礼膜拜的,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新政开始促使了南直隶官吏的分裂,这种分裂是体现在内心的,有很多的官吏是赞同苏天成的这番做法的,从内心里面倾向于这样的。
从南直隶到浙江和福建,道路没有封锁,苏天成表现出来了大度,根本就没有做出来任何的限制,反而是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在大军驻扎在徽州府等地之后,开始封锁官道了,不准两边的百姓往来,不过这难不住诸多的读书人个商贾,他们想方设法的到浙江去,感受新政带来的变化,更多的人到山东去,体会山东的繁华,体会那里的老百姓富足的生活。
有一件事情,苏天成还是做出了限制,那就是人口迁徙的问题,山东的人口基本上饱和了,不能够进入更多的人了,如今有不少的农户,开始朝着浙江和福建迁徙,故土难离,要知道老百姓做出来这样的选择,是有些无奈的,刚开始苏天成没有过分的限制,但后来也开始考虑限制了,毕竟他的目标是整个的大明王朝,若是人口都朝着某几个地方倾斜了,将来统一了中原之后,岂不是要再次进行人口迁移了。
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以及徐尔一等人,完全赞同苏天成的决定,他们认为这种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不能够无限制的蔓延下去,否则今后的事情,还是要他们来操心的。
南直隶出现的这些变化,朱由菘和秦三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军队的事宜,左良玉被秘密的处决了,但二十万大军的总兵大人,还是左良玉,只不过副总兵、副将、参将等全部都调整了,包括部分的游击将军和守备都军官,也进行了调整,二十万大军还处于磨合期,他们需要关心大军的磨合事宜,其他的根本顾不上。
等到他们明白这里面的影响的时候,早就没有机会扭转了。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秋收的态度
(感谢舟一、帝国斜阳天下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魔盗团的打赏,谢谢了。)
秋收季节很快到来了,这一次的秋收,两边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朝廷包括驻扎在南直隶的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根本就没有关心这次的秋收,他们满脑子想到的都是如何的应对苏天成的进攻,或者是在力量足够之后,如何的进攻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当然朱由检还有起码的清醒,知道这个时候督促大军进攻苏天成,恐怕是自找麻烦的,所以也就没有督促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至于说朱由菘和秦三德在南直隶的一切部署和行动,朱由检是非常清楚的。
对于两人毅然斩杀了左良玉,朱由检表示出来了高度的赞赏态度,这个时候,朱由检忘记了毛文龙的教训了,他不会知道,这一次直接的斩杀,对于诸多的武官来说,影响该是多大,左良玉一样是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从一品的武官,直接就被身为二品的兵部尚书朱由菘和监军的秦三德直接斩杀了,尽管说左良玉有着保存实力的心思,甚至有着借机敛财的想法,可哪一个武将在这个时候没有此等的想法啊,左良玉的确是做错了,但罪不至死,顶多就是囚禁起来,将来有机会戴罪立功的。
而且朱由菘和秦三德做的非常的过分,将左良玉手下的五十余名高级军官,全部都斩杀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惨烈的场景,那些在战场上面拼命厮杀的军官,凭着军功升到了高位。只不过因为心思不一样,就被无情的斩杀,无情的抛弃。
就连内阁之中,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次辅陈新甲,对于朱由菘和秦三德的做法。微微不满,可惜皇上的态度坚决,他们不能够发表不同的意见,至于说在浙江和福建的新政,因为朝廷的严厉封锁,没有谁敢于议论,而且锦衣卫和东厂时时刻刻都在盯着,谁不小心发表意见,被锦衣卫抓住了。投进大牢里面去了,那就太冤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气氛,朝廷上下都没有注意到这次的秋收,甚至比平时更加的漠视,不过朝廷还是要求各地要足额的上缴赋税,和苏天成的对决厮杀,那是需要银子的。
其实还是有一些地方遭遇到灾祸了,譬如说陕西和山西等地。就遭遇到了旱灾,陕西原来的底子还不错。能够撑过去,山西就惨一些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存粮,但是官府不仅不救济百姓,反而加大了征收赋税的力度。
可以预见,秋收之后不久。北方就会再次出现流民了。
苏天成非常重视这次的秋收,就在占领了福建和浙江之后,苏天成就高度重视农耕的事宜,各地的官府第一件关心的大事情,就是陆续回到本地的农民。必须要有土地耕种,而且福建和浙江不准看见有抛荒的土地。
要知道浙江的湖州等地,去岁曾经遭遇到大规模的蝗灾,浙江很多地方也遭遇到了旱灾,包括福建一些地方,因为去岁的灾害,很多的农民流落到了山东,开年之后才陆续返回来,这就表明了浙江和福建等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要是不能够抓住这次春耕和秋收的机会,粮食再次不足了,苏天成也实在是难以拿出来那么多的粮食救济了,毕竟后面还有很多征伐的事宜,还有大量需要粮草的地方。
为了救济诸多的灾民,朱审烜可谓是耗费太多的精力,从吕宋和东南亚等地,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尽管说山东各地的存粮不少,但消耗也大,随着江宁营的扩充,随着征伐事宜的增多,不知道需要多少的粮草,若是没有灾民救济的事宜,本地收购的粮食,基本是能够保证的。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审烜比苏天成还要重视春耕生产和秋收,秋收季节快要来临的时候,他甚至亲自到浙江和福建等地去巡查,至于说山东的秋收,不需要多操心了,那边的官吏明白秋收的重要。
因为官府的高度重视,更因为苏天成和朱审烜等人的督促,浙江和福建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了,而且因为新政的实施,土地开始朝着老百姓的手里倾斜,粮食的价格第一次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福建和浙江各地的官府,同样按照要求设立了义仓,救济那些遭遇了灾害的农户。
浙江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双季水稻,秋收之后,马上就要开始再次播种水稻,故而这次的秋收事宜,不仅仅是收割水稻的事宜,还有再次播种的督促。
粮食征收的赋税同样也调整了,比较以前稍微高了一些,根据水稻的产量,每石粮食需要交纳接近一斗左右的赋税,浙江和福建的粮食产量,平均下来,每亩都在两石以上,所以折算起来,赋税达到了百分之十五左右,但除开这些赋税,再也没有任何的负担。
这是苏天成的无奈之举,发展商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官吏的俸禄已经提起来了,这些负担也需要农民来承担,在商贸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有一个缓冲期,就只能够暂时在田地里面做文章了。
不当家不知差米油盐贵。
不过另外的一个方面,官府在督促百姓耕作和调整耕地方面,也是做了大量事情的,特别是在撤销了诸多的卫所之后,收回来了大量的官田,也有一些士绅富户,在江宁营到来之后,逃离了本地,耕地自然也被官府收回来了,所以官府手里的官田是非常多的。
按照苏天成对耕地的处置意见,凡是官府收回来的耕地,一律都是官田,由官府负责租赁给农户耕种,而且官府还要逐年想办法收回来耕地,今后的耕地和旱地,包括山林等等,都是属于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