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3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说杨嗣昌、徐尔一和卢象升等人,什么时候能够转变观念,真正跟着自己做事,那也无所谓,自己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考虑。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天赐良机(2)

(感谢飘行欧洲、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拜谢了。)

周康突然来到了登州,而且是秘密过来的,这令苏天成很是吃惊,隐隐也想到了什么,他与朱审烜、渠清泽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正面接触周康。

见面不能够安排在督师府,毕竟周康进入督师府,不可能保密,这也是周康的要求,由此苏天成更加确定了自身的猜想。见面的地点被安排在一家酒楼,已经是冬天的季节,周康裹得严严实实,等候在酒楼的包间里面。

酒楼的生意很好,来来往往的人群,苏天成在武荣等护卫下,来到酒楼,径直进入包间。

周康见到了苏天成之后,连忙抱拳稽首行礼,虽说他在京城威风赫赫,但来到了登州,面对苏天成,还是要谦逊的,毕竟苏天成是朝廷的一品大员,身份是摆在那里的。

苏天成的脸上带着笑容。

“周康,我们是老朋友了,就不需要如此的客套了。”

“小的专门来拜访苏大人,礼仪是不能够少的。”

“呵呵,此番到登州来了,一定要好好玩玩,这里能够游玩的地方还是不少的,虽说是冬季,但一样很是热闹的。”

“小的到登州来,是专门拜访大人的,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很久没有见到大人,专门来叙叙旧的,其余的事情,暂时不说了。”

苏天成点点头,坐下了,周康看见苏天成坐下了,也跟着坐下了。

包间里面只有苏天成和周康两人,门外有武荣等人的守候,任何人都是不能够进来的。这也是周康提出来的要求,周康是秘密来到登州的,不想暴露身份。

坐定之后,周康很快开口了。

“小的在京城听说,驻扎在宣州的三万大军,可能有些变故啊。”

苏天成看着周康。慢慢的开口了。

“周管家莫不是代表周大人到登州来兴师问罪的吧。”

“小的不敢,小的到登州来,是来与大人叙旧的,大人身居高位,没有嫌弃小的身份,愿意与小的叙旧,小的已经是感激不尽了,小的也有一些感慨啊,我家老爷在家乡赋闲很长时间。其实每日里都在关注朝廷的事情,如今得到皇上的信任,再次成为了内阁首辅,想到的就是能够做出来一番事情,这要做事情,至少需要朝廷里面稳定啊。”

“呵呵,周管家忠心耿耿,一切都替周大人考虑。就说这份忠心,都不简单啊。”

两人虽然没有具体说到什么事情。但意思都清楚了,这类的交谈,颇似官场上的交谈,但周康的考虑毕竟不同了,既然来到登州了,话就要说透。之所以没有开门见山,是需要看看苏天成的态度,若是苏天成已经准备起事了,做好一切的准备了,自己说那些话和事情。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反而会落下把柄。

不过从寥寥几句的交谈来看,情况还是稳定的。

所以周康要直接说出来事情了。

“大人,小的唐突了,小的到登州来,重点还是想着表明态度的,我家老爷刚刚上任,期望平静,不希望朝廷出现动荡,不过来自登州的一些风言风语,令我家老爷很是担心啊,譬如说驻扎在宣州的三万大军,好像是出现了什么情况,还有济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好像也有一些改变,若是这些消息,传到了京城,闹得沸沸扬扬了,我家老爷很为难。”

苏天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终于清楚周康到登州来的目的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局面,在京城的周延儒,想着稳住内阁首辅的职位,想着稳住朝廷的局面,哪怕是暂时的稳定,这就是自己所能够最大化利用的时机了,譬如说调整济南、兖州和东昌府州县官员的事宜,只要有这充足的理由,甚至是没有理由、事先给周延儒通报情况了,相信周延儒都是能够掩盖下来的,这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山东的平稳发展,至于说拿下整个福建的事宜,那就更好说了,福建距离京城遥远,周延儒想要掩盖消息,更加的容易。

不过周延儒做出来这些事情,肯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周康说到的一条,必须要保持朝廷的稳定,这里面的含义是两个方面的,其一是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苏天成至少不能够公开的造反,打出来反对朝廷、推翻朱家王朝的口号来,其二是山东等地诸多地方发生的事情,需要有一个说法,让周延儒能够从容应对的说法。

说白了,这是苏天成与周延儒两人私下里达成的协议,真正吃亏和被骗的,还是呆在皇宫里面的那个朱由检。

苏天成很清楚,王朝的更迭不是世界末日,有些时候甚至是正常的情况,朝廷里面的诸多文武官员,熟读史书,很清楚这里面的道理,若是朱家的王朝倒下了,他们绝不会都跟着殉葬的,就连被汉人视为绝对异类和蛮夷的后金鞑子掌握了政权,都有不少读书人和士大夫投靠的,更不要说自己准备掌管大明的天下了。

从本质上来说,苏天成需要平稳,来一步步实现自身的抱负,周延儒需要平稳,巩固自身的权力,朱家的王朝,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王朝的更迭,伴随的都是血泪史,天下大乱,尔后大治,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方,或者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的一方,掌握了政权,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战火之中苦苦挣扎,流离失所,这几乎成为了规律,但苏天成要避开这样的规律,他要尽可能的平稳掌握政权。

与周延儒之间达成协议,这就是最好的机会,今后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呈走给朝廷,周延儒会想方设法的遮掩,自己活得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协议是肯定要达成的,但苏天成对周延儒的看法,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后自己掌握政权之后,是绝对不会用周延儒这样的人的。

接下来的交谈,声音小了很多,但谈到的都是非常关键的事情了。

有关三万大军的去向,周康没有追问,只是要求有关这方面的奏折,能够稳定朝廷的局势,譬如说兵部尚书卢象升可以上一份奏折,表示已经到了宣州,开始履行职责了,这岂不是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有关济南、兖州和东昌府州县官吏的调整,周康答应了一半的条件,也就是朝廷可以悉数调走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等人,但朝廷绝不会下敕书,任命苏天成所提供的人选,这样就不能够隐瞒情况了,苏天成表示理解,只要这些官吏调走了,自己派出去的人,实际负责做事情了,一切都好说。

此外的一个重点,就是关于苏天成上奏折的事情,周康同样提出来了要求,苏天成还是需要给朝廷上奏折的,这是态度问题,也能够让周延儒更加好操作。

最终苏天成与周康两人达成的口头协议内容,贯彻了一个宗旨,那就是相互都保持稳定,不管私下里做些什么事情,一定要在大面子上面保持平衡,不能够做的过于激烈,苏天成不插手朝廷的事情,朝廷也不会管山东的事情,包括复州、宣州、盖州等地的事宜。

这种可笑的局面,竟然能够在苏天成与周延儒之间形成,真的是有些匪夷所思了,但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丝毫的虚掩。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苏天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在不与朝廷撕破脸的前提下,可以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时候,周延儒甚至会动用权力来帮助,自己所付出的,不过是糊弄朝廷的奏折。

这种政治上的交易,苏天成实实在在体会到了。

周康与苏天成交谈之后,没有在登州停留,迅疾离开。

周康的安全是很重要的,苏天成也派出了武富和武贵两人,贴身护卫周康,让周康顺利的抵达京城,当然,老朋友见面了,礼物也是不能够少的,苏天成也拿出来了一些名贵的人参、珊瑚等东西,送给了周延儒,送给周康的同样有礼物。

周康离开登州之后,苏天成迅速和朱审烜、渠清泽等人商议,告知了他们朝廷的态度,朱审烜等人是非常高兴的,他们也想不到,有着如此重大的好处,能够直接送来了。

朱审烜提出来了建议,可以考虑将福建省纳入到麾下了,采用的手段是一样的,江宁营大军进驻福建之间,以泉州为基础,逐渐的征服整个的福建,解散卫所,调整官吏,为难的问题,可以要求周延儒帮助处理。

苏天成与周延儒之间的口头协议,是需要绝对保密的,整个的山东,知道这件事情的,也就是朱审烜和渠清泽两人,苏天成很清楚,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够暴露出去,否则周延儒就无法操作了,甚至可能被关进大牢里面,自己也不要想着暗地里运作了。

朱审烜和渠清泽更是清楚,这等的事情绝不能够说出去,暗地里得到好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得了便宜卖乖。

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天赐良机(3)

济尔哈朗回到沈阳,签署的协议自然也带回来了,当然,这份协议首先不能够与众多的满人权贵见面的,若真的是在不说明情况的状况之下,恐怕要引发轩然大波,他这个亲王都有可能遭遇到问责,甚至被投入到大牢里面去的。

首先见到济尔哈朗的,还是皇太极与豪格。

皇太极看了签署的协议之后,脸上暂时没有什么表情,已经是冬天,气候愈发的寒冷,皇太极的身体也衰弱到极点了,要不是大清国遭遇了这么多的事情,皇太极必须要硬撑着,平常的情况之下,早就坚持不住了。

豪格成为了皇太子,无论是涵养方面,还是大局和远见方面,强了很多,毕竟豪格不是太平时期的皇太极,肩上的责任一样是很重的,而且豪格面临的局势完全不一样,他没有皇太极那般的资历,若是不能够很快的进入到状态之中,恐怕难以完全控制局面,单单的一个议政王大臣会,都不一定能够完全把握住。

这个议政王大臣会,也就是最终决定大清国的军国大事,不过因为连年的征伐,皇太极几乎将大权独揽在手中,议政王大臣会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诸多的亲王和郡王,也被派到了诸多地方去驻守了,只有极少的时候,才会召开议政王大臣会。

但这是大清国的制度,是努尔哈赤留下来的制度,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废止的,皇太极可以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豪格就不一定了。

豪格明白这一切,眼看着皇太极的身体愈发的虚弱,他也很是注意了,在皇太极的授意之下。开始慢慢掌控大清国的核心机关,开始任用自己信得过的满人掌握权力。

应该说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磨砺,豪格成熟很多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了,但看见这份协议之后,豪格的脸色还是出现了变化。差点没有忍住开口了。

皇太极和济尔哈朗的脸上都没有什么表情。

豪格已经看完协议了,皇太极看着济尔哈朗。

“郑亲王,朕知道你一定是有事情说的,朕与豪格都听着,不打断你。”

济尔哈朗清了清嗓子,慢慢开口了。

“皇上,太子殿下,若是仅仅看这份协议,臣是有罪的。签订了如此的协议,岂不是让我大清国五立足之地,不过臣签署这份协议的时候,内心还是安然的。”

“最为关键的,是这份协议,仅仅是一份协议,其中的很多要求,是没有必要去执行的。凡是牵涉到我大清国核心利益的东西,都是不需要遵照协议的。”

皇太极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豪格也在最短的时间明白过来了,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还需要听见济尔哈朗的解释。

“大明京城这段时间,出现了太多的事情,臣掌握了不少。第一件事情,大明朝廷的内阁调整了,原来的内阁大臣,全部调整,包括内阁首辅杨嗣昌。也被迫致仕,周延儒成为了内阁首辅,陈新甲成为了内阁次辅,第二件事情,大明朝廷与苏天成之间有了重大的、不能够调和的矛盾,很有可能引发大明朝廷的分裂,第三件事情,大明朝廷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是很注意自身利益的,至于说朝廷里面的事情,不一定是那么关心的。。。”

济尔哈朗还在说话的过程中,皇太极的脸色已经完全变化了,笑容开始变得灿烂,他真的没有想到,如此有利于大清国的局面会出现,而且出现的这么快。

“。。。臣代表皇上与大明朝廷签署的这份协议,说到底是大名内阁为了应付那个崇祯皇帝的,这一点在大明内阁首辅周延儒的话语里面,得到了证实,臣离开大明京城的时候,专门与周延儒交谈了,把持大明朝廷的周延儒,承诺有些事情是不会做的。。。”

好几次皇太极都想着开口说话,最终忍住了,见到这样的情形,济尔哈朗也说的很快,用最短的时间,禀报完毕。

济尔哈朗刚刚说完,皇太极就开口了。

“如此看来,这份协议已经不重要了,朕看不用去管了,最为重要的还是大明的局势出现了变化,这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事情,豪格,你是怎么看的。”

皇太极还是首先将问题给了豪格,看看豪格有什么样的看法。

豪格也有准备,很快开口了。

“父皇,儿臣的看法是,大明朝廷与苏天成之间出现了矛盾,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依照儿臣的估计,那个崇祯皇帝,很有可能派出大军去剿灭江宁营,若是出现了如此的局面,我大清国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再一次的占据广宁、西平堡和大凌河城,接下来拿下辽东的关宁锦防线,草原方面,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会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大清国要么剿灭这两个部落,要么拉拢这两个部落,让大明的大同、宁夏等地,重新成为我大清国可以随意突破的地方。。。”

豪格讲述的过程之中,皇太极的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但济尔哈朗的神情出现变化了,他万万想不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豪格竟然有了如此成熟的认识了。

“。。。至于说大明朝廷,儿臣以为,那个内阁首辅周延儒,既然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这也是我大清国足以利用的地方,儿臣建议,想方设法满足周延儒的要求,这样就能够迷惑大明朝廷,令我大清国在平和的气氛之中发展,只要我大清国度过了这段最为艰难的时日,儿臣相信,大明出现了内乱,就是我大清国进军和征服中原的最好时机。。。”

豪格说完之后,济尔哈朗很快开口了。

“太子殿下的见地,真乃最佳谋划啊,如此我大清国统一中原的时日不远了,臣是万分的佩服啊。”

皇太极轻轻摇头。

“郑亲王,要是这等的认识,你恐怕早就意识到了,朕以为豪格说的是不错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大明恐怕短时间之内,不会出现内讧。”

皇太极说出来这番话,豪格与济尔哈朗都非常吃惊。

“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们还是没有注重那个苏天成,朕清楚这个苏天成,若是大明真的出现内讧,朕倒是很稀奇了,那个睿智的苏天成,怎么可能做出来此等的选择,若真的是那样,朕尽管身体不适,也要统领大军进攻辽东的。”

“大明还是稳定的,至少在几年时间之内,都是很稳定的,苏天成就算是和那个崇祯皇帝有矛盾,恐怕也和朕的想法是一样的,争取时间壮大起来,没有十足的把握之时,不要动手,你们不是说过吗,这个周延儒,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唯独没有想到大明朝廷的利益,既然周延儒想着自身的利益,岂会让苏天成破坏了这等大好的局面,其实苏天成与周延儒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我大清国与大明朝廷朝廷之间的关系,退一步大家都是安安稳稳的,大家都好过日子,至于说今后将要出现的矛盾,暂时不要想罢了。”

“郑亲王,你辛苦了,这次到大明京城去,完成了很重要的事宜,为我大清国争取到了时间,这段时间非常的宝贵,朕看,这份协议,暂时不要公布出去了,就算是议政王大臣会想着知晓,朕也想办法压下去,我大清国在盖州之战和辽东之战损失太惨重了,目前不是争论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自身的事情。”

说到这里,皇太极叹了一口气。

“庄妃和福临留在了大明的京城,朕很是担忧啊,可怜他们母子,为了我大清国的安危,舍弃了自身的幸福啊,豪格,你将来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母子。”

济尔哈朗离开崇政殿之后,皇太极对着豪格开口了,这一次说的话语,只能够他们两人知晓。

“豪格,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今是我大清国的机会啊,朕考虑是不是废除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这些年来,朕乾纲独断,也没有见到出什么问题,可你的情况与朕不一样了,若是哪一天朕走了,你不一定能够驾驭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说到底,朕还是担心多尔衮,多尔衮掌控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不一般啊。”

“朕有生之年,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这么多了,朕也想过,这八旗制度,是不是需要改革,我大清国的八旗子弟,眼睛里面只有旗主,没有朝廷,这等情况若是长期存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范文程曾经在这方面有过进言,奏折朕尚保管着,有时间你多看看,你要记住,一旦我大清国入主中原,坐稳了天下,八旗制度必须要改革,不能够让太多的人掌管军队,可如今的情况下,八旗制度万万是不能够动摇的,这是我大清国的根本,一旦失去了八旗制度的支撑,我大清国也难以为继了。”

。。。

皇太极所说的这些话,的确是肺腑之言,想到的也非常全面了,皇太极将这些观点,灌输给豪格,其实也是想到了皇家血脉的延续,只有提醒豪格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大清国的稳定和繁荣。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天灾带来机会

连续几年的时间,大明各地的天灾还是不少的,天旱是很常见的情况,已经不算什么了,可崇祯十五年的几次灾害,却因为形势的不同,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年初的时候,山西安邑发生了地震,本来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几百年之后的科技很明确的揭示了地震的原因,可在明朝却不是这样的,这被认为是上天的不满,被认为是有变动的异象,上至皇上和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说呢求神保佑的,唯恐自身的言行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惹恼了上天,降下灾祸。

说来也奇怪了,到了下半年,因为南方的大旱,导致浙江所属的湖州府,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铺天盖地的蝗灾,与上半年安邑的地震被联系起来了,更加导致了老百姓的惶恐。

南方的北直隶和浙江,乃是大明的粮仓所在,也是最为富庶的地方,可接连几年的时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灾害,甚至在最为富庶的苏州,崇祯十四年的时候,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这样的情况,对于朝廷来说,打击是很大的。

杨嗣昌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秉承了孙承宗的传统,非常注意赈灾,尽管说每年都有灾荒,但因为救济的及时,到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南方总体来说还是安稳的,可惜这样的情形,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出现了变化。

周延儒与杨嗣昌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杨嗣昌失去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再次担任内阁首辅的周延儒,根本就没有关心南方的灾荒问题,还在沉醉于掌握权力之中,加之报喜不报忧的风气。开始在朝廷里面肆无忌惮的流淌开来,浙江等地的官吏,也不愿意上奏灾荒的事宜,免得影响到自身的提拔和重用,于是灾情被隐瞒下来了。

更加要命的是,浙江各地的官吏。不仅不关心灾荒的问题,还要照旧收取赋税,就连相当部分的商贾,也受到影响了,一时间,大量的灾民开始出现,每天都有不少的灾民饿死,很多的村镇,甚至见不到一个百姓了。

大量的灾民开始流浪。各地的官府也是严防灾民,不准进入城池,就算是有些地方拿出来了粮食,设立了粥棚,可作用也不大,好的是还没有谁敢于造反,灾民只是默默的忍受,他们很清楚。当年威风赫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领数十万大军。都被朝廷剿灭了,若是想着造反,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因为各地官府的阻拦,一些能够流民居然慢慢走到了山东境内了。

能够走到山东境内的灾民,都是身体还不错的,可就是到了山东。也就剩下一口气了。

灾民来到山东的消息,迅速被禀报给了督师府。

在如何对待灾民的事情方面,苏天成与朱审烜等人,意见出奇的一致,必须要救济。而且要让这些灾民活下来。

山东所属的府州县,都开始赈济灾民,设立的义仓被打开了,每天都能够供应充足的粮食,而且还提供棉衣,以防有灾民被冻死。

山东赈济灾民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浙江和南直隶的灾民,开始大量涌向山东,这些灾民知道,只要能够到达山东,就能够活命,有了希望,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开始体现出来了,大量的灾民,携家带口,朝着山东滚滚而来。

朱审烜开始发愁了,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灾民,毕竟救济灾民,需要消耗大量的白银,而且需要数不清的粮食,尽管说山东各府州县的存粮是足够的,但总是这样救济下去,也有吃不消的时候,何况江宁营大军开年之后,就要赶赴福建,也是需要大量的白银的。

不过苏天成的态度非常明确,不管怎么说,都要坚持下去,若是粮食储存不够了,就从吕宋和东南亚等地方,大量的购买粮食,保证储存,保证灾民的日常供给。而且这些灾民,不仅仅是吃饱饭,还要能够有油荤,这样才能够保证熬过漫漫长冬。

苏天成下定决心赈济灾民,到不完全是为了名声,他很清楚,赈济灾民是官府的责任,自己本来就是朝廷的官员,若是不能够保护百姓,看着百姓在自己的面前饿死,那还不如也一头撞死了,官府也将在百姓之中失去支持,所以在赈济灾民的过程中,苏天成一再强调,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百姓遇见了困难,官吏义不容辞的要帮助。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山东各地都动起来了,开始有条不紊的救济灾民,帮助灾民搭好窝棚,暂时居住,让灾民熬过冬天,等到穿暖花开的时候,回到家乡去。

老百姓不笨,他们很清楚,在浙江和南直隶,都遭遇到官府的拒绝,有些地方甚至是驱赶和镇压灾民,唯独在山东,得到了救济,而且官府不仅仅是关心吃饭问题,还关心穿衣服和住宿的问题,这里面的区别太大了,苏天成的名字,迅速在老百姓之中流传开来。

南方的百姓本不是很熟悉苏天成,虽说苏天成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立下了那么多的功劳,但那些都是读书人才有可能了解的事情,至于说寻常的老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可这一次的情况不同了,灾民都是最基层的老百姓,大字不识,可他们记住了苏天成,也记住了苏天成做出来的很多事情,包括剿灭流寇,重创后金鞑子等等。

老百姓是淳朴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感谢,也知道无法感谢苏天成,但他们能够做一件最为简单的事情,那就是为苏天成立下牌位,供奉起来,每天都乞求上天保佑这位苏大人。

苏天成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举措,为后来在南方的征伐,带来了巨大的效果。

周延儒也知道南方灾荒的事情,可他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而且救济需要大量的银子,南方本来就是朝廷的粮仓,若是遭遇灾荒,朝廷免去赋税了,那么朝廷的收入,就要大幅度的减少,这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周延儒没有关心南方灾荒的事情。

之后灾民在山东受到了救济,周延儒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高兴,恨不得所有的灾民都到山东去,之后周延儒甚至秘密下达了命令,要求南直隶和浙江的官吏,必要的时候,可以护送灾民到山东去。

周延儒认为,灾民到山东之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白银和粮食,这对于苏天成来说,也是一种实力上的削弱,或许到了一定的时候,山东也无法忍受了,求助朝廷了,朝廷正好趁着这个时候,提出来一定的条件。

可惜的是,山东顶住了,或者说苏天成顶住了。

这令周延儒大为吃惊,要知道救济灾民,需要消耗的银两是天文数字,就算是朝廷尽力赈灾,也是有些承受不住的,还需要地方上尽力,这次遭遇到灾荒的,有浙江大部分的地方,还有南直隶所属的一些地方,那么多的灾民,苏天成居然能够承受下来,这需要多么雄厚的财力啊,何况江宁营的军饷和山东官吏的俸禄,也是不少的。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周延儒下定了决心,不要和苏天成为敌,就算是苏天成与朝廷的矛盾爆发出来了,兵戎相见了,自己也不要搀和进去,苏天成的能力非同一般,已经不是朝廷所能够控制的。

暗地里,周延儒委托商贾,送给了苏天成一万两白银,意思是为赈济灾民献出来的银子,周延儒的这个做法很有意思,朝廷是不会拿出来一钱银子的,可他个人拿出来了一万两白银,这等于是给苏天成表态了,我周延儒个人是不愿意与你苏天成做对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朝廷决定的,都是皇上命令的。

苏天成没有过多的关心这些事情了,赈灾的事情,各级的官府都在做,而且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了,自己也就不需要操心了,至于说各级官吏的态度,那是不用担心的,悉数都是从登州等地派去的,知道该怎么做,至于说原来的那些官吏,一些回到京城另外安排了,一些被直接辞退了。

苏天成考虑的是征服福建的问题,不过浙江遭遇了如此大的灾荒,官府的做法,已经令百姓感觉到寒心了,这是他的机会,在拿下福建的时候,可以考虑一并拿下浙江,这样南直隶就被直接夹在中间了,拿下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经过了仔细的思索,苏天成下定了决心,将福建和浙江一并纳入到麾下。

既然下定了决心,苏天成就不会耽误时间了,他开始筹谋和思考,原来计划带领三万江宁营大军,如今看来,还需要增加兵力,至少带领五万人,分为两路大军,一路乘船赶赴福建,一路绕道河南进入浙江,熊子健在泉州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对基础,江宁营进入到福建的泉州之后,能够得到很好的接济,而且展开进攻也方便很多,但进入浙江的大军,情况就不一样了,都需要自身做好准备。

至于说讨伐的理由,非常简单,见到百姓的灾害了,不仅不救济,还隐瞒朝廷,盘剥百姓,这样的官吏,自然是要惩罚的。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不能够遗留问题

春节临近,苏天成难以开心起来,他原本以为,杨嗣昌、徐尔一和卢象升等人,会很快接受事实,选择听从他的号令,可惜他的预计过于乐观了,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三人依旧没有表态,其中问题最大的还是徐尔一。

渠清泽可不会放过监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