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是知道的,这也表现出来了皇上的关心,第二是能够让周延儒时时刻刻记住,有些事情,皇上不是不知道,是知道如何控制的,你周延儒可以有很大的权力,但这一切都是在皇上的掌控之中,必须要忠于皇上,这一切的事情做好了,你就安安稳稳的担任内阁首辅。
这就是所谓的帝心了。
周延儒一样是明白这个道理的,离开了养心殿,他的脸色也变化了,看样子今后需要更加的注意了,皇上的信任的确是有条件的,自己早就想到了这方面,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皇上这么快就开始提醒了。其实在周延儒刚刚上任的时候,陈于泰就专门委托人到京城来了,说到了一些事情,周延儒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要求陈于泰暂时不要着急,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沉住气,安安心心在陕西做事情,今后有的是机会。
要说作为内阁首辅,没有一帮人支持,那也是不可能的,前任首辅杨嗣昌,这方面就有不少的缺陷,不能够提拔官员,不能够调整官吏,谁会服气啊,谁会来巴结你,关系网如何的形成,怎么可能有势力。
偏偏皇上专门提到了陈于泰,看样子皇上对这方面,还是很注意的。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好坏参半
圣旨终于下来了,这一次的调整变动,尽管外面传的沸沸扬扬,但尘埃落定的时候,还是引发了不少的议论。
变动是不小的,可是引发大家注意的,也就是关键的几个人。
卢象升挂兵部尚书衔,调往宣州总督三万大军,免去了其辽东巡抚职位,大同总督秦良玉致仕,恩赐太子少保,原南京府尹王道直挂兵部尚书衔,出任大同总督,张凤翼出任陕西巡抚,朱由菘不再担任陕西巡抚,出任兵部尚书,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出任辽东巡抚,挂兵部尚书衔,原礼部侍郎方逢年出任工部尚书,原户部侍郎孙泰,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陈于泰出任陕西布政使,翁同章出任兵部左侍郎。
另外两个人的调整,是众人议论最多的,也是信号最为明确的。
原河南府知府闫子章,出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依旧是正四品,原西安府知府吴伟业,出任太常寺少卿,也是正四品。这两人的调整,看似是平级调动,可里面的蹊跷太大了,特别是闫子章的调整。
太仆寺是管理马务的,若说京城的太仆寺,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做的,也算是有些权力了,可南京的太仆寺,完全是摆设了,根本就没有事情可做,闫子章从知府的位置上面,调到南京太仆寺担任少卿,实际上就是贬斥。
至于说太常寺,位于五寺之首,地位是很崇高的,但实际要做的事情不多,无非是掌管寺庙礼乐等等,做一些花架子的文章。这倒是符合吴伟业探花的身份,可吴伟业曾经是西安府知府,陕西巡抚衙门和三司衙门所在地,地位也是不同的,安排到太常寺做少卿,看起来也是束之高阁的意思了。
谁都清楚。闫子章和吴伟业两人,与苏天成的关系不一般,遭遇到这样的安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也表明了,朝廷与苏天成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卢象升预料到了自己可能会被调整,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进入被调整到了宣州。去带领那三万大军,挂着兵部尚书衔,只不过是一种安慰,在辽东的时候,指挥的是近十万大军,而且一直都是做的不错的,加之如今的辽东,还正在加强军士的训练。时刻准备着进攻沈阳的,后金鞑子臣服的事情。卢象升不愿意相信,更不会放松警惕的,可这次的调整,他他的心冷了,这里面的含义太明确了,让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担任辽东巡抚。史可法根本不知道辽东的实情,来到辽东需要熟悉情况,征伐的事情,根本不要提及了。
来到京城的时候,卢象升的心里是很不好受的。他这次的调整,受到了众人的瞩目,大同总督也调整了,秦良玉致仕,王道直出任大同总督,挂兵部尚书衔,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到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谁能够说得清楚。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卢象升与秦良玉两人,和苏天成的关系都是不错的,特别是在辽东的这次战役之中,配合是非常好的,剿灭了数万的后金鞑子,如今苏天成成为了皇上和朝廷的对手,两人自然也要受到牵连的,但勉强动手说不过去,毕竟卢象升和秦良玉都是立下大功的,贸然都致仕了,肯定会引发轰动的,刚刚调整的内阁,也要想到稳住政局。
最后一个原因,大概是在对待后金鞑子的态度问题上面,卢象升和秦良玉,对于后金鞑子都是很不客气的,根本就不相信后金鞑子会臣服,这不过是他们的权宜之计,一旦后金鞑子缓过劲来了,恐怕辽东的局面,就不是那么的平静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卢象升在辽东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后金鞑子休养生息。
圣旨下了,卢象升必须要接受,这也预示着对后金鞑子的战役,暂时告一段落了,内心感觉到悲凉的卢象升,对朝廷和皇上,有了些许的失望,仅仅是因为对苏天成的怀疑,就不遗余力的想着算计,想着排斥和绞杀,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后金鞑子的阴险和辽东的危局。
进入紫禁城,卢象升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甚至有些淡漠了。
见到了内阁首辅周延儒,他的态度也是平静的,这次到宣州去,究竟会遇见什么样的情况,都不是需要重点关心的事情了。
卢象升的态度,在周延儒的预料之中,其实调整卢象升的职位,早就在皇上的思考之中的,辽东、大同、陕西省和河南府,是这一次调整的重点,也正是围绕着这些地方的调整,才能够大规模的变动官员的。
“卢大人,本官是受皇上的委托,就驻扎宣州大军的事宜,与你商议啊。”
周延儒很是直接,口气虽然柔和,但意思明确。卢象升也没有客气。
“大人有何要求指使,尽管吩咐,下官尽力而为。”
“宣州驻扎的三万大军,职责繁重,皇上很是看重,卢大人赶赴宣州之后,大军是必须要调动的,不能够继续驻扎在宣州了,朝廷的意思,大军可以驻扎在两个地方,或者是登州,或者是复州,当然,朝廷也是考虑到了,驻扎在登州恐怕有一些困难,故而暂时可以驻扎在复州,卢大人上任之后,这是首先需要做到的事情。”
卢象升没有回答,宣州、复州和登州等地的地形,他早就仔细看过了,三万大军驻扎在宣州,的确没有什么作用,宣州也不是什么需要防御的重点地方,不过驻扎在登州或者是复州就不一样了,登州是不用说了,张凤翼曾经带领大军,赶赴登州,可很快退出来了,这说明驻扎在登州,没有什么可能性的,何况如今的登州、莱州和青州,驻扎有大量的江宁营将士,三万军士,根本无立足之地,所以说驻扎在登州是不可能的。
复州的位置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江宁营占据盖州之后,复州已经成为了联系登州和盖州的中枢之地,控制了复州,等同于控制了盖州和旅顺,左右着盖州、宣州、盖州等一大片的土地,若是三万大军能够驻扎在复州,苏天成肯定是受到牵制的。
卢象升岂会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可恨的是朝廷想出来了这样的毒计,却要求自己去实施,个中原因,无非是自己与苏天成的关系不错,去做这样的事情,苏天成也不好怎么办,可朝廷难道不知道,牵涉到人家的根本利益了,哪里还有什么情面可讲的。
但卢象升无法反驳,与其说这是周延儒提出来的要求,不如说是皇上直接安排的。
看见卢象升没有马上开口,周延儒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卢大人,皇上是非常看重你的,不过这几日的事情太多了,一时间抽不出身来,还望卢大人见谅啊。”
“大人严重了,下官按照要求做就是了。”
“本官清楚,卢大人的职责是不一般的,卢大人在辽东战役之中,立下了赫赫的功劳,充分展现出来了能力,也正是因为卢大人的能力,皇上才将如此重要的职责,托付给卢大人的,本官也是羡慕啊。”
卢象升感觉到有些恶心了,周延儒的这番话,是很不中听的,这里面包含了怀疑的意思了,也难怪,他卢象升与苏天成之间的配合,一直都是很不错的,而且在好多年之前,两人之间就有很好的协作了,谁知道他卢象升到宣州去了,会不会投靠苏天成啊。
不过朝廷把握了最为主要的一条,那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家眷悉数都是在京城里面的,除非你致仕了,否则家眷就要一直留在京城里面,这等于是人质。
离开紫禁城之后,卢象升仰天长叹,就在他离开辽东的时候,所有留在辽东的江宁营将士,悉数都离开了,回到登州去了,据说是苏天成的命令,卢象升很清楚,从这个时候开始,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得不到江宁营火器的支持了,至于说锡伯族部落与达乌尔族部落的关系,也要看后面怎么维持了,稍微不注意,辽东和大同将要出现巨大的震荡。
卢象升更加相信的事实是,三万大军绝不可能驻扎在复州,开玩笑,有着如此强悍实力的苏天成,怎么会让人捏住喉咙,这等于是异想天开,自己到宣州去,其实是接受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还是看自己怎么运作了,只要苏天成还没有公开的造反,一切都好说,卢象升也想清楚了,大不了自己甩手不干了。
回到了府邸之后,卢象升开始收拾东西,他不想在京城继续呆下去了,尽管说这样的调整,有一段时间的休沐,甚至可以回老家去看看的,可这段时间京城已经成为是非之地,呆在这里的时间越长,遇见的失去越多,自己可能会愈发的被动,还不如早点离开,直接赶赴宣州去,依旧宣州的实际情况,仔细选择下一步的动作。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我行我素
朝廷官吏的大规模调整,苏天成早就知道了,要说这样的调整,对他没有丝毫影响,那是不存在的,多年的苦心经营,有了毁于一旦的感觉,当初确立的两个目标,一是彻底剿灭流寇,这个任务很好的完成了,做的非常漂亮,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的后遗症,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最为重要的第二个目标,剿灭后金鞑子,却没有那么容易完成了,可以说布下的一切局面,几乎不存在了。
苏天成到陕西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的布局了,而且这种布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度将后金鞑子的命脉捏在了手里,盖州和辽东的战役,充分展现出来了布局的重要,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上很有可能亲手毁掉这一切,好不容易得到的成果,不消多长的时间,将不复存在。
到了这个时候,苏天成总算是明白权势的重要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想当皇帝,这里面有着掌握最大权力的原始冲动,恐怕也有实现抱负的愿望,就好比说是现在的苏天成,若是能够掌握充足的权力,就可以调动大军,一举击溃后金鞑子,直至彻底剿灭。
后悔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及时的惊醒,重新进行一切的布置,还是来得及的。
苏天成分析了目前的局势,辽东的关宁锦防线,异常的牢固,后金鞑子不可能在短时间攻破,只是辽东不可能平静了,广宁距离沈阳的距离太近,渡过辽河就可以直接攻打沈阳,这对于后金鞑子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就算是短时间之内不能够攻打广宁。后金的皇太极也会想到其他的办法来应对的,譬如说闹起来匪患,譬如说让广宁时时刻刻不得安生等等,用这样的办法,来减缓明军对广宁的控制。
辽东必须要好好经营,收回来了广宁和西平堡。京城的威胁暂时不存在了,可占领的地方也很大了,依靠着不足十万人的大军,和平时期驻扎在辽东,恐怕人数还多了,但战争时期,十万大军,远远不够,如今的辽东。最为关键的三个点,分别是广宁、大凌河城及锦州、山海关,从位置上面看,广宁变得格外的重要,一旦失去了关宁,黑山、义州、大凌河城乃至于锦州,都将遭遇到直接的威胁。
大同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威胁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很好的维护了边关,可这里面也要看新任的大同总督。如何的对待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若是过于的傲慢,问题也肯定是存在的。
史可法与王道直两人,苏天成都是有印象的,历史上这两人也有一定的名气,特别是史可法。有着很不错的作战能力,骨头也是很硬的,这样的人派到辽东去,说明朝廷还是有所考虑的,并非是不顾辽东的局面。至于说让王道直去大同,这是从什么地方考虑的,苏天成不清楚。
周延儒有能力,这一点苏天成是知道的,但周延儒是不是会将所有的能力,都用到朝廷的事情里面去,这方面没有谁能够保证的。
卢象升马上要到登州来了,驻扎在宣州的三万大军,早就灰飞烟灭,不存在了,卢象升就是到宣州去了,也是光杆司令了,首先没有一个兵了,好在是卢象升到宣州,所以苏天成不是过于的担心,相信卢象升也不至于回到京城去告状的。
朝廷大规模的调整人选,苏天成也不会闲着。
对山东的改造已经开始了,苏天成同样要考虑人选,最为重要的就是济南府知府、兖州知府和东昌府知府,这三个职位非常的关键,至于说山东三司的使司,不可能有多大的权力,暂时也不要考虑,主要是目标太大了。
苏天成手下有着很多的人才,不过军队人才偏多,目前的情况下,让过多江宁营的军官到地方上去,也不是很合适,何况江宁营招募了大量的军士,需要军官努力糅合。
有关人选的调整,苏天成考虑很久了,问题还是存在的,朝廷以前任命的知府怎么办,摆在什么地方,新任的知府如何的履行职责,对地方上的大规模改造,如何的来执行等等,这些问题很细,需要认真考虑,而且最为主要的,济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各级官府的官吏,几乎都要登州、莱州和青州派过去,以前的那些官吏是不行的,也不可能很好的执行苏天成的命令,更不可能一心为老百姓考虑。
将整个的山东纳入到麾下,开销也必然要增加,实际上,随着码头生意的兴旺,仅仅是登州、莱州和青州,已经难以满足商贾的需要了,大量的作坊需要兴建起来,这些作坊,需要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商贾之间大量的交易正在进行,规模越来越大,也需要有充足的地方来保证,如今这个年月,可不比几百年之后,有着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可以垒起来好多层,还有商贾赖以交易的商铺,也需要充足的购买力。
这一切都意味着财源,意味着滚滚而来的银子,苏天成没有理由拒绝的。
所以朝廷调整人员的同时,苏天成也开始调整山东境内的官吏了。
督师府,朱审烜、洪承畴、鹿善继、渠清泽、孙传庭、毕懋康、张溥等人,神色都有些严肃。
苏天成正在说出来计划中的事宜。
“。。。从我们的需要来说,山东必须全部归于我们的麾下,不管朝廷有什么反应,也不管皇上会做出来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必须要动手了,登州、莱州和青州等地,已经难以容纳下那么多的商贾,随着作坊和商铺的增多,我们必然要做出来一些改变的,复州和宣州等地,暂时不适宜发展,那些地方今后还有可能面临战斗的威胁,所以说,济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按照登州、莱州和青州的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
“调整牵涉到三个方面的事宜,第一是官府官吏的彻底更换,这一点有些难度,但不是太大,各个地方官府的官吏不多,安置也不是很大的问题,知府、同知、通判、知县、县丞、主薄等官吏,也就是有品秩的官吏,原则上不保留,至于说替换下来的官员,直接要求他们到京城去,去找周延儒大人,想必周大人不会坐视不理的。”
“第二个方面是卫所的撤销,山东境内,废除所有的卫所军队,一个都不保留了,地方上的保安主要由巡检司负责,各地巡检司的力量,要大幅度的加强,这方面我们不要怕多开销银子了,该用的银子我们一定要用,地方上稳定了,我们才有精力做大事。”
“第三个方面是土地政策的变化,登州、莱州和青州三地,包括复州和宣州,是严禁土地兼并情况的,在这里做生意的商贾,不准大肆的购买土地,商贾可以将银子投入到作坊之中,投入到商贸之中,但不准投入到购买土地上面,做到这一点,恐怕难度是最大的,山东的士大夫阶层,恐怕要激烈的反对,那没有什么,既然想着在山东这里住下来,就要听从官府的要求,否则就请你离开山东。”
“至于说官府的人选,我考虑了三个知府的人选,其余的人选,我们一起来商议,兖州府的知府由登州同知徐继礼出任,东昌府的知府由登州府同知顾兴松担任,苏天成担任济南府同知,暂时负责济南府所有的事宜,至于说济南府的知府,我考虑请闫子章来担任。”
“将整个的山东纳入我们的麾下,济南府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书巡抚衙门和三司的所在地,估计也会成为山东省的下一个经贸的中心,所以济南府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将来的官府设置也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知道诸位担心朝廷的看法,想着朝廷是不是会有什么动作,诸位可以放心,我们这个时候动作,朝廷不会有任何的举措,此次张溥继续担任山东巡抚,就说明了一切,周延儒大人刚刚出任内阁首辅,可不想在这个时候惹事,再说江宁营也不好惹,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诸多的事宜,一旦我们在山东扎根了,进一步壮大了我们的实力,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很多了。”
“这一次所有的调整事宜,晋王殿下直接负责,张溥协助,有关诸位的分工,我重复一遍,督师府的日常事务,晋王殿下直接负责,江宁营的具体事务,洪承畴负责,孙传庭侧重江宁营的水师,毕懋康侧重江宁营的火器,此外鹿善继也将协助管理江宁营的骑兵和步卒,渠清泽依旧重点负责情报方面的事宜,张溥在完成了山东驻地的调整事宜之后,协助晋王殿下负责督师府的日常事务,侧重于民生管理。”
“我希望诸位能够尽心尽力,我们的任务还有很多,有些事情需要一并展开,但我们不能够过于的追求速度,每一件都是都要做到完美。”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取舍之间
登州知府邓辉直接来到了督师府。
登州在山东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济南,这也是苏天成和众人倾心尽力建设的结果,最为关键的还是威海卫作为了码头,成为大明朝廷唯一允许进行海上贸易的码头,加上苏天成运用先进的理念进行管理,赚取了大量的银子,令大明各地的商贾大量的朝着登州集中,这也令登州迅速开始发展起来了。
苏天成发展的重点在登州,但目前的情况出现了改变,将整个的山东都纳入到麾下之后,济南的重要作用,自然会显现出来,不顾怎么说,作为山东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济南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而且慢慢的,苏天成的重心也要转移到济南去的,在苏天成的内心里面,登州可以作为经济中心,但不可能成为政治中心,济南的地理位置,以及与诸多地方的联系,包括众人的习惯性看法来说,毫无疑问是要作为政治中心的。
可目前的情况是,登州是中心地带,联系着复州、宣州和盖州等地,甚至在辽东也发挥出来了作用,所以说,邓辉是非常忙碌的。
好在跟随在苏天成身边好多年,也在京城呆了一段时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邓辉有着自身的认识,感觉到苏天成的理念,是非常有创意的,而且登州、莱州和青州等地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了这种管理理念是非常先进的。
邓辉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了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包括对官吏的要求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邓辉才能够在登州知府的位置上面,稳稳的立足。此外邓辉也是非常骄傲的,登州同知徐继礼和顾兴松。成为了兖州和东昌府的知府,这表明了他培养出来了人才。
督师府邓辉是非常熟悉的,不知道来过多少次了,但不是每一次来都要找到苏天成。
可这一次,邓辉坚持要见到苏天成和朱审烜。
苏天成不是很忙,可朱审烜忙的晕头转向。苏天成刚刚下达了任务,接手济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够做好的事情,特别是在官吏的配备上面,这是决定性的因素,官吏配备好了,很多的事情就能够顺利的推进。徐继礼、顾兴松和苏天浩三人,泡在督师府,与朱审烜、张溥一同商议官吏的人选问题。尽量考虑到方方面面。
进入厢房的时候,朱审烜一脸的疲倦,相对苏天成的风淡云轻来说,对比太明显了。
“邓辉,有什么事情直接说吧,晋王殿下非常的忙碌,时间宝贵啊。”
“大人,晋王殿下。事出突然,下官仔细考虑之后。才到督师来禀报的,下官说的情况,牵涉到登州府的稳定,登州府以前有三位同知,其中的徐继礼负责农业生产,顾兴松负责商贸赋税。刘崇三负责官府的日常管理,如今徐继礼和顾兴松马上离开登州府了,人手突然有些不够了,恳请大人和晋王殿下考虑。”
“最为重要的事情,还是官吏的稳定事宜。”
邓辉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苏天成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他听渠清泽说过,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如今邓辉专门来禀报了,说明事态有些严重了。
朱审烜略有耳闻,但管的事情太多了,暂时顾不到这方面来,可邓辉专门来禀报了,也引发了他高度的重视了。
“主要还是刘崇三的问题,下官早就感觉到,刘大人的某些认识,有些不合适,特别是在如何处理与朝廷的关系方面,张凤翼大人曾经带领三万大军驻扎在登州的时候,刘大人就提出来了,作为地方上的官吏,应该是去拜访的,但下官没有允许,如今矛盾有些公开化的意思,刘大人就觉得,登州府的有些做法,属于大逆不道了。”
邓辉说的很是委婉,但意思非常清楚了。
苏天成的脸上露出了冷笑,他之所以重用刘崇三,重点还是考虑到了刘崇三的父亲刘耳枝,刘耳枝被皇上誉为神笔,在大明的名气还是很大的,而且为官也是颇为清廉的,而且刚刚来到登州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片疮痍,需要本地人来帮忙建设,凝聚人心,至于说对刘崇三本人,苏天成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刘崇三也没有什么功名,不过是生员的身份,要说在朝廷里面,根本就不可能担任官员的。
渠清泽早就说过这个刘崇三了,思想认识方面有些问题,对督师府的所作所为,颇为不屑,甚至认为苏天成是大逆不道,言谈举止之间,这等的意思也有所流露。考虑到刘崇三做事情的确是兢兢业业,苏天成曾经嘱托过邓辉,多多影响刘崇三,看样子效果不怎么样。
邓辉今日将这个话题挑明了,说明事态严重了,必须要处理了。
苏天成秉承的原则是很清楚的,登州、莱州和青州,乃至于整个的山东,不能够出现丝毫的问题,必须要保证绝对的稳定。
“晋王殿下,这个问题,你看该怎么办啊。”
朱审烜脸上的神情颇为不屑,他不熟悉这个刘崇三,只是知道刘崇三是生员的身份,这样的身份实在不算什么的。
“依我看,处理这件事情也简单,免去刘崇三登州同知的官职,让他继续做老百姓就可以了。”
苏天成摇了摇头。
“如此处理不是不行,只不过显得过于的突兀,后金的皇太极,尚且能够容忍投降汉人的反叛,我们若是没有一点气度,也说不过去的,我看这件事情,还是交给朝廷去处理吧,登州是必须要稳定的,刘崇三不再担任登州府同知,邓辉马上写出来奏折,举荐刘崇三,让这个刘崇三到京城里面去当官,或许在京城磨砺一阵子之后,他就知道厉害了。”
朱审烜愣了一下,很快笑了。
“好,好,这个办法好,今后若是出现这等的情况,都可以如此的处理,除非那些公开反叛的官吏,必须要严肃处理。”
邓辉离开之后,厢房里面仅仅剩下了苏天成和朱审烜。
“晋王殿下,刘崇三出现的这些倾向,是要引发我们高度重视的,虽说这种情况不多见,可我们一旦将整个的山东省都纳入到麾下了,这类的情况肯定是不少的,特别是山东各地的一些士大夫,他们的认识短时间不会出现改变,需要我们耗费很大的精力来扭转,你要记住,我们要稳固政权,就必须要争取人才,要学会取舍,有些人才,看似是威名赫赫的,但不能够为我们所用,就不要眷恋,尽管推出去,可我们也不要着急动手,尽管让这些人到京城去,让他们去体会那种尔虞我诈的境况,有些人才,能够为我们所用,但也要让他们明确态度。”
朱审烜点点头,其实登州还有麻烦,杨嗣昌和徐尔一还没有表态。
“对了,我们在山东准备采取的措施,已经通报给杨嗣昌和徐尔一了吧。”
“已经通报了,杨嗣昌什么都没有说,徐尔一则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唉,也不能够事事如意啊,杨嗣昌和徐尔一两人,影响太大了,我们要尽全力争取,依我看,争取到杨嗣昌的问题不是太大,徐尔一就有一些难度了,不过问题也不是太大,我已经考虑过了,各个府州县都要开始创办学堂,这类的学堂,与朝廷的不一样,不会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了,还要传授其他的知识,学堂的所有开销,一律由官府来承担。”
朱审烜瞪大了眼睛,其实各府州县都有学堂了,苏天成为什么会说出来创办学堂的事情。
朱审烜的表情,苏天成看见了,他不好解释,这里面的道理,朱审烜一时半会是不会明白的,有可能越是解释,朱审烜越是糊涂的。
“晋王殿下,这段时间,你的事情太多了,非常的忙碌,不过还是要注意身体啊,有些事情,就不要过多操心了,只要抓住主要的就可以了。”
“我没有什么问题的。”
邓辉的动作很快,奏折马上写好了,这份奏折,加盖了督师府的大印之后,飞速送到了京城,而且直接送到了内阁首辅周延儒的手里。
奏折引发了周延儒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有了反应了,尽管说刘崇三不过是生员的身份,但周延儒还说大胆的启用,让刘崇三进入到了工部做郎中。
刘崇三离开登州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来很高兴的态度,他时时刻刻维护朝廷的利益,甚至认为苏天成是谋反,本来以为可能保不住性命了,想不到最终是这样的结局,反过来想,若是朝廷面对这样的失去,会怎么做,能不能有如此好的局面。
或许这个问题,刘崇三要思考很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