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日里是没有这等生活的。”

“晋王殿下都能够如此说,那我是相信了。”

吃饭的速度很快,众人都没有喝多少酒,其实杨嗣昌等人也不会喝很多酒,他们关心的是其他的事情,包括一些重大的决定方面,心思没有在喝酒方面,苏天成也很清楚,没有格外的劝酒。

吃饭之后,朱审烜邀请诸位到督师府的食堂去看看。

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话题,杨嗣昌等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以前在皇宫里面办公的时候,御膳房会提供一些生活,那是皇上的恩赐,一般人都享受不到的,至于说下面的各级衙门,生活都是自行负责的,官吏需要从家里带去米饭。

来到所谓的食堂之后,杨嗣昌等人大开眼界,原来督师府衙门的官吏,都是在这个所谓食堂的地方吃饭的,菜肴摆放很是整齐,每个菜肴都用木盆装好了,里面有勺子,官吏愿意吃什么菜,用勺子盛就是了,菜肴不多,也就是六个,还有一大盆的汤。

杨嗣昌等人去看的时候,正好是督师府衙门官吏吃饭的时间,众多的官吏盛饭盛菜的时候,非常的自然,还有人专门登记,上下级官员之间,在这里没有什么区别。

朱审烜笑着对众人说了。

“诸位大人,苏大人和我也时常在这里吃饭的。”

杨嗣昌看的两眼放光,不断的点头。

“好好,这等的办法很好啊,衣食住行乃是最大的问题,如此解决了食的问题,正不知道这个办法,是如何想出来的啊。”

“这是苏大人想出来的办法,登州、莱州和青州的诸多官府,一律都是采用这等的办法,官吏需要交纳一定的银两,这消耗的费用,其实在俸禄里面就扣除了,不过官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投入了一些银两,算起来都不是很多的。”

要说杨嗣昌接受这些东西,速度快一些,徐尔一就不同了,甚至走过去,拿起了筷子,品尝木盆里面的菜肴,他想着看看,这等的做法,究竟是不是专门糊弄他们的。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口服心服(2)

(感谢特苏仑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魔盗团的打赏,谢谢了。)

尽管说目标很是明确,但苏天成并不着急,没有马上和杨嗣昌、徐尔一等人摊牌,吃饭之后,朱审烜带着杨嗣昌等人到食堂去看了看,苏天成没有跟着去,这等食堂的举措,在他看来不过是小事情,想要真正的影响到杨嗣昌等人,还是要从大处着眼。

参观食堂之后,苏天成和朱审烜两人,陪着众人到登州府城、蓬莱城以及码头、兵工厂和造船厂去看看,这些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谁,看见了这里面的场景,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这也是苏天成的主要目的,至于说村镇的情况,杨嗣昌等人以及体验过了,这些情况苏天成和朱审烜都是知晓的。

登州府城的情形,杨嗣昌等人已经知晓了一些,但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这一次苏天成和朱审烜带着他们,看到的是内部的情形,譬如说登州的总商会,大型的作坊,规模宏大的商铺,以及汉人、满人、蒙古人、洋夷、黑奴在一起做事情的场景等等,看过了这些情况之后,众人来到了城郊,看看水利设施的修建情况,这些水利设施,都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所有的投资都是官府出银子,有了这些水利设施,不管遭遇旱灾还是水灾,基本都能够保证粮食的丰收。

这是最为核心的情况,不管怎么样的吹嘘,粮食生产和商贸交易是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说自身必须要有,不能够完全依靠贸易来满足需求。

看到这些情况,杨嗣昌和徐尔一都没有说话。鹿善继脸上带着惬意的笑容。

接下来到了蓬莱城。

新建的蓬莱城,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建设,商贸区和营房分开了,互不干扰,蓬莱城内商贸的繁华,寺庙的兴旺。大大出乎了杨嗣昌等人的预料,他们早就知道,蓬莱城作为大明水师所在的地方,应该是管制严格的,想不到这里的寺庙非常兴旺,百姓出入蓬莱城,根本就没有受到什么限制,只是不能够进入到营房所在的区域。

想想京城两大营的驻地,戒备森严。老百姓根本不敢靠近,和这里比较起来,区别太大了,看到了这样的情形,杨嗣昌等人总算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江宁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于军队来说,纪律就是生命啊。

赶往码头的时候。苏天成骑马,想着照顾杨嗣昌和徐尔一等人。建议他们乘坐马车,但杨嗣昌等人拒绝了,他们不想享受什么特殊的待遇,在督师府两天的日子里面,他们算是真切的感受到了,就算是苏天成。在这里也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权,走路一样风风火火,外出照样骑马,只不过身边的护卫是形影不离。

行进的过程之中,杨嗣昌等人惊奇的发现。自从他们进入到青州之后,道路条件就特别的好,绝少看见坑坑洼洼的情况,而且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到处基本都是一样,这肯定是官府进行了整修的,要不然道路的情况没有那么好。

来到威海卫码头之后,看到的情形令杨嗣昌等人忍不住了。

威海卫码头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了一座城池了,整齐划一的商铺,鳞次栉比的房屋,宽阔敞亮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忙于交易的商贾,以及来来往往运送货物的马车等等,这些都冲击着众人的视觉。

虽然还没有看造船厂和兵工厂,可杨嗣昌已经忍不住了,开口询问苏天成了,为什么登州、莱州和青州等地,能够发展如此的神速。

苏天成的回答很有意思,列出来了两点,很是简单,第一点是官府要清楚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官吏手里的权力是用来做什么的,第二点是官吏牢记百姓的衣食住行,让治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受苦,一切的作为都按照这个要求来。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出现的。

苏天成的回答,令杨嗣昌、徐尔一和鹿善继感慨万千,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可京城里面的那些官吏,还有大明各地的官吏,就是不能够明白,很多的官员,辛辛苦苦读书,科举考试中举之后,进入了朝廷为官,首先想到的是光宗耀祖,想到的是鲤鱼跳龙门,很少有人想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甘薯的基本要求,偏偏这等的情形,在苏天成治下的登州、莱州和青州做到了。

要说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不富裕,那才是奇怪的事情了。

离开威海卫码头,接着来到了造船厂。

长途的奔波,应该说是有些辛苦的,但众人的情绪都非常的好,杨嗣昌是曾经的内阁首辅,所看见的情形,令他的内心燃气了熊熊的希望,就按照这样的发展,后金鞑子想要进入中原,那是痴人说梦,只不过大明各地都能够这样,那才是真正的希望。

造船厂的情况,是另外的情形了。

造船厂的外面,非常的热闹,一样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样是各种各样的交易,但进入到造船厂之后,看到的是宁静的场景。

好几个核心的区域,众人都没有进去看,因为这是苏天成提出来的要求,外行不能够指导内行,技术上的事情,有专人负责,不懂就不要去插手和作指示了。

看见海边硕大的商船,杨嗣昌等人异常的感慨,这些商船造出来,就等于是银子啊,看看威海卫码头繁忙的交易,看看市舶司的官吏,忙的手脚不沾地,就可以知道,海运是多么的繁忙,这里面有着多大的利润,这些造出来的商船,恐怕早就被购买下来了。

兵工厂的情况不一样了。

这里整体的都比较安静,外围是生活区,有专门的军士负责警卫,寻常人等不能够靠近这里,能够进入到这里的商铺,都是经过了严格审核的,数量上也进行了控制,距离兵工厂最近的集镇,也在五里地之外了。

越是靠近兵工厂,守备也是森严,来到兵工厂门外的时候,就连杨嗣昌等人,都感觉到了肃穆,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了。

兵工厂里面的戒备已经不是杨嗣昌等人关注的重点,他们关心的是,作为蓟辽督师,作为这一块地方的最高领导人,兵工厂、造船厂完全是在苏天成的统领之下,但有一些地方,苏天成也是不能够随便进去的,譬如说军工厂里面的配药车间等等。

杨嗣昌终于理解了苏天成所说的那句话,外行不能够领导内行。

而且杨嗣昌影响更加深刻的是,苏天成是说到做到的,并非是嘴上说说,自身却不遵守这些规矩,可以想象,作为最高领导人的苏天成,都是按照规矩来办事情的,就更不要说下面的其他官吏了。

制度的推行,首要的是自我约束,这一点苏天成做的很好。

在测试区,杨嗣昌等人专门看了经过改进之后的弗朗机炮,其实这种弗朗机炮,已经接近于几百年之后的机枪了,可以连续发射,要知道这种弗朗机炮,可以成为奇兵和步卒的梦寐,在战场上可以大量的杀伤对手。

在兵工厂参观期间,苏天成没有介绍任何的情况,陪同参观的兵工厂的负责人也没有说情况,就让杨嗣昌等人自己看,兵工厂里面,洋夷特别多,数量了汉人,这也是杨嗣昌和徐尔一吃惊的地方,要知道这等绝密的情况,让洋夷来重点负责,那是需要勇气的,偏偏苏天成就能够做到。

在京城的时候,杨嗣昌和徐尔一等人,也接触过一些洋夷,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洋夷特别的较真,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些时候对官场上的话语,还不能够马上明白,基本都是直来直去的,兵工厂用这些洋夷,可谓是人尽其才了。

参观的时间,足足一个星期。

在这段时间之内,杨嗣昌、徐尔一和鹿善继很少说话,其实他们也在思考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苏天成的这等做法,是不是会得到推广,若是换做北直隶,恐怕没有什么希望的,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廷里面的那么多官吏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下面的官吏和百姓做到。

回到登州之后,苏天成带着他们参观最后一个项目,到寻常的百姓家里去看看,而且这一次需要看什么地方,是杨嗣昌等人自行决定的,出发的时候,苏天成等人根本不知道是去什么地方。

在老百姓的家里,杨嗣昌等人看见了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粮仓里面的粮食是足够的,家里人穿的衣服也不止一件,普遍都存有一些白银或者是铜钱,人口集中的村镇,基本都设立了济农仓,官府统一管理,更加令杨嗣昌等人惊奇的是,县衙统一设立了救济院,生活贫困的百姓,老无所依的鳏寡,都可以进入到救济院。

杨嗣昌等人明白,登州、莱州和青州等地的发展,得益于威海卫码头,但官府能够想到这些事情,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这非常不简单了。

铁一般的事实说明,苏天成治下的登州等地,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典范的作用。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口服心服(3)

苏天成做出来的这一切安排,是煞费苦心的,他很清楚,依靠着大明整个开海禁带来的收入,维持登州、莱州、青州以及复州、宣州和盖州等地,是绰绰有余的,很多的事情,都是可以放心大胆做的,有银子了,还有什么为难的,而且苏天成所奉行的,有高薪养廉的味道,大明各级的官吏,收入太低了,要是奉公守法,根本就不能够过上风风光光的日子,有些家庭情况特殊的官吏,恐怕还要操心忧愁吃穿的问题,你要求官员饿着肚子去做事情,那恐怕有些问题,人家就要想方设法的贪污**了。

至于说今后有可能统领这个的大明王朝,依靠什么来维持,或者说依靠什么让大明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是下一步的事情,苏天成不遗余力的发展水师,早就有所准备了。

登州等地的情形,肯定会让杨嗣昌等人目瞪口呆的,看见如此繁华的景象,曾经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嗣昌,肯定是有着太多感慨的,徐尔一和鹿善继等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当然,凭着这些,还不一定能够让杨嗣昌等人转变认识,心甘情愿的跟着他苏天成做事情,人家几十年的受教育过程,积累了太多的认识,想要转变过来,需要时间。

督师府厢房,苏天成、朱审烜、杨嗣昌、徐尔一和鹿善继五个人在里面。

厢房里面的气氛有一些凝重,或许明白这次交谈的重要性,杨嗣昌等人都很是严肃的,既然在这里交谈,有很多的事情,不需要藏着掖着了。朝廷里面的情况,大家伙都是清楚的,继续拐弯抹角没有必要了。

首先开口的不是杨嗣昌,而是徐尔一。

“苏大人,这些日子,看到了各处的情景。我的感触是非常深刻的,杨大人和鹿大人也是深有体会的,朝廷里面存在的事情,我不想多说,我能够说的是,就算是我们这些老骨头,也远远比不上苏大人的能力,若是苏大人能够成为朝廷的内阁首辅,相信是另外的一种局面了。我大明必定富足,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

苏天成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来徐尔一刚开始说话,就定下了调子,这是苏天成所不愿意看见的调子。

“登州、莱州和青州的情况,放眼大明各地,还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做到,我很感触的一件事情。就是苏大人说到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甘薯的话语。若是朝廷的所有官吏,都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我大明何尝会有流寇作乱,何尝会面临后金鞑子的造反啊。”

“我不知道苏大人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准备与朝廷为敌,若是有这等的选择。我感觉到可惜,不错,登州、莱州和宣州等地,异常的富庶,可这不是与朝廷为敌的理由。若是苏大人愿意,我等愿意鼓动诸多的朝廷官吏,到这里来看看,让他们明白苏大人的能力,让朝廷改变认识。。。”

苏天成面无表情,感觉到徐尔一为什么会如此的单纯,杨嗣昌感觉到徐尔一的话语,说的不对劲了,紧接着开口了。

“苏大人,徐大人的意思,还是想着让皇上改变初衷,只是这里面的难度很大,这些日子,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形,恐怕还是要想到妥当的解决之道啊。”

鹿善继不会说什么,至少在苏天成开口之前。

苏天成看了看众人,慢慢开口了。

“皇上和朝廷已经将苏某人视为叛逆了,后金鞑子在盖州和辽东遭遇惨败,如此大好的机会,皇上和朝廷不愿意把握,甚至相信后金鞑子的臣服,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诸位大人难道不明白吗,这么重大的事情都可以放下,专门来对付在下,欲除之而后快,在下倒要问问诸位大人了,皇上和朝廷怎么样才能够放下对苏某人的成见,诸位大人若是能够说出来好的办法,苏某人不是不愿意听。苏某进入朝廷为官十余载了,以前是怎么做的,不需要解释了,诸位都是清楚的,杨大人和徐大人都认为在下应该要做出来姿态,试问在下应该怎么做。”

厢房里面,死一般的沉寂,杨嗣昌和徐尔一都明白,这里面所谓的缓和,其实是不存在的,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他们如此说,也是自相矛盾,至于说将儒家思想抛出来,要求苏天成怎么做,那些话不应说,人家非常清楚。

看见众人都没有开口,苏天成继续说了。

“在下最先到的是江宁县,接着到河南府,之后是陕西省,最终主政辽东事宜,其他的不说,单单说说江宁县,江宁县是京畿县,条件很是不错,在下在江宁县的时候,也是拼尽全力了,自认为江宁县发展是很不错的,市舶司管理好了之后,每年能够上缴数百万年白银,部分解决了府库告急的问题,老百姓的日子也是不错的,可如今的江宁县是什么样子,登州、莱州和青州等地,有不少从江宁县过来的商贾,他们说到的情形,在下都不敢相信,堂堂的京畿县,老百姓吃不饱饭,竟然需要逃荒了,为何到了此等的程度。”

“南方是我大明的富庶之地,苏州、扬州乃是我大明的钱袋子,这些地方,按说是异常富裕的,不说歌舞升平,至少是国泰民安的,可惜扬州和苏州的百姓,一样到登州等地来了,在下了解的情况,百姓一样生活困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等的情况,诸位大人是不是考虑过,或许有人说了,那是因为灾荒,因为诸多种种原因,可在下就要问了,当年的陕西,乃是流寇作乱的主要地方,民不聊生,可谓是穷到了极致,老百姓甚至卖儿卖女,只求能够吃饱一顿饭,灾荒更是不用说了,这等的地方,尚且能够出现转变,为什么南方会有那么多穷苦的百姓。”

“在下说出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甘薯的话语,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今日既然是与诸位大人探讨,在下也就不客气了。”

“朝廷里面的那么多大人,究竟有几个人是想着为老百姓做事情,在下知道的情况,就是争权夺利,就是尔虞我诈,就是要获得最大的好处,除此之外,想到了什么,至于老百姓的死活,考虑了多少。”

“皇上的确异常的操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如此的辛劳,确属罕见,可皇上这些年都做了一些什么,朝廷里面为什么会出现争权夺利的情形,难道与皇上没有关系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等最为基本的事情,皇上都没有做到,疑神疑鬼,总是想着保护自身的权益,还想要求下面的文武大臣做到吗。”

“在下一直都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问题的根子是出在上面的。”

“还有一些事情,在下也不想多说了,诸位大人都是明白的,至于诸位大人所说缓和在下与朝廷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之间的关系,此等的事情,诸位大人就不要操心了,在下不客气的说,诸位大人若是说出来这等的事情,自身的性命都不一定能够保住的,诸位大人为何致仕,原因非常明确,到了这个时候,若还是想着去打动皇上,撼动朝廷的动向,无异于飞蛾扑火。”

“在下决心已定,诸位大人若是想着说与朝廷缓和、或是听命于朝廷的话语,就不要继续说了,在下只有一句话,好比是一棵大树,根子已经烂了,无论如何的施肥劳作,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杨嗣昌等人的脸色变化了,苏天成所说的道理,他们是清楚的,可要一下子转过弯来,难度也是有的。

这个时候。鹿善继开口了。

“苏大人所言,我是赞同的,我想到了故去的孙老大人,恐怕孙老大人,当初也预感到了这等的情形,故而将家人悉数托付给苏大人,不管杨大人和徐大人是何等的想法,我是决定跟随苏大人了。”

鹿善继说完之后,朱审烜也跟着开口了。

“杨大人和徐大人还是仔细思虑,该做何等的选择,不瞒你们说,你们来到登州,皇上已经派出锦衣卫和东厂番子跟随了,恐怕这个时候,皇上已经发脾气了,你们回到家乡去,会遭遇到什么事情,我不想多说了,杨大人和我共事的时间不短,相互还是了解的,有一句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够不为自身考虑,能够为百姓谋利益,能够让我大明王朝兴旺起来,这是天下士大夫最为高尚的选择了,何去何从,杨大人和徐大人认真考虑吧。”

苏天成站起来来了。

“该说的晋王殿下都说了,这些日子以来,该看到的杨大人和徐大人也看到了,在下的意思也明确了,可在下不做勉强之事,尊重二位大人的选择,杨大人曾经是内阁首辅,徐大人是在下的恩师,话说多了,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二位大人的来去是自由的。”

说完这些话,苏天成叫来了苏二童,叮嘱苏二童,一定要好好照顾杨嗣昌和徐尔一的饮食起居,妥善安排好一切。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军的安排

杨嗣昌和徐尔一暂时没有表态,但也没有勃然大怒,而是选择了沉默。

苏天成抓住了机会,与杨嗣昌私下里交谈,主要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张溥继续担任山东巡抚的事宜,苏天成已经准备在山东所属的济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动手了,对这三个地方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采用与登州等地完全一样的管理模式,对于朝廷任命的府州县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调整,选派登州、莱州和青州的官吏,到这些地方去,从而让整个的山东全省,都归于自己的麾下。

要做到这一点,张溥必须担任山东巡抚,这样才能够保证诸多事情的顺利,也才能够保证苏天成与朝廷暂时不起冲突,暂时保持和平共处的局面。

苏天成之所以要求杨嗣昌帮忙,是感觉到杨嗣昌能够做好这件事情,杨嗣昌与周延儒之间,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按说不大可能接受杨嗣昌的建议,但周延儒再次成为内阁首辅的时间,也是非常关键的,朝廷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相信周延儒在排挤了杨嗣昌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不愿意马上与苏天成起冲突,一定是建议皇上和朝廷缓缓图之,保持表面上的平稳,没有哪个内阁首辅,愿意自己坐在油锅上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苏天成有把握,让杨嗣昌说服周延儒,山东一地保持目前的现状,至于说河南府与陕西省。那就没有办法保证了,大规模的调整是肯定的。

杨嗣昌绝对有着这样的能力,同样都担任过内阁首辅,周延儒内心想些什么,杨嗣昌一定是知道一些的,换位思考,杨嗣昌知道如何去劝说周延儒。再说了,从杨嗣昌的表现来看,苏天成也有把握,杨嗣昌和徐尔一尚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都想着大明暂时能够稳定下来。

令苏天成高兴的是。杨嗣昌答应了苏天成的请求,马上开始给周延儒写信了,后金鞑子赶赴京城,谈判的事宜迫在眉睫。一旦谈判开始了。皇上就要开始调整官吏了。这件事情是不能够耽误的。

刚刚应付完杨嗣昌、徐尔一等人的事情,安排鹿善继进入江宁营,协助洪承畴做事情之后。渠清泽回到了登州,随同渠清泽一起来到登州的,还有三万大军。

如何安置这三万大军,苏天成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登州、莱州、青州、复州和盖州等地,驻扎的江宁营将士,总人数达到了十一万人,加之驻扎在台湾岛的一万江宁营将士,苏天成直接掌控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人,这是让任何人都恐惧的一支军队,是苏天成主要的力量,若是张凤翼率领的三万大军,悉数进入江宁营,那么江宁营的总兵力,将达到十五万人,这也是苏天成所考虑的上限了,军队人数不能够再多了。

要养活这样庞大的一支军队,压力是非常大的,每年用于将士的军饷开销,接近八百万两白银了,军饷是绝对要保证的,特别是在如今的情况下,可苏天成也明白,军队的人数不是决定性的,将士的个人素质才是第一位的,有些时候,苏天成甚至自嘲的认为,他暂时统领的这个王国,完全是先军政治。

不过苏天成不准备要求三万人悉数都加入到江宁营,虽说张凤翼带领的这三万大军,整体的素质还算是不错的,但和江宁营的将士比较起来,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让这三万人悉数都融合到江宁营之中,需要一段时间。他的具体考虑是,在三万人之中,进行一定的淘汰,保证其中的两万人进入到江宁营,其余的一万人,考虑派遣到府州县衙门去,作为巡检司的兵士人选,地方治安一样非常重要,将来的江宁营,不可能维持大明所有地方的治安。

河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马上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变动,以前官府里面所有的那些官吏,能够保留下来的人数有限,登州、莱州和青州,需要派出去一定的官吏,至于说巡检司的军士,需要的人就更多了,淘汰下来的军士,完全可以经过训练之后,进入到巡检司。

一旦河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都纳入到麾下了,苏天成在财税方面,也准备进行改革了,如今的机制不利于调动各级官府的积极性,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统辖的地方不大,暂时这样维持是可以的,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财税改革的办法,其实也不复杂,实行分税制,府州县衙门掌握有收入,督师府抽成收入之后,进行再次的分配,这就必然导致各地的收入不一样,促使府州县的官吏想尽办法做事情,发展本地的经济,因为这牵涉到自身的收入了。

渠清泽带着吴三桂进入了厢房。

马上要见到苏天成了,吴三桂还是异常忐忑的,他与苏天成之间的关系,很久远了,但两人之间没有冒出来什么火花,虽说成功鼓动了三万大军加入江宁营,但苏天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会如何的说,吴三桂内心是没有底的。

苏天成进入厢房之后,吴三桂马上站起来了,给苏天成行礼。

“属下参见大人。”

苏天成对着吴三桂点点头,没有说话。

吴三桂的心里更加没有底了,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好在渠清泽开始禀报发生在宣州的一切事宜,实事求是的说出来所有的情况。

苏天成听得很仔细,渠清泽说完之后,苏天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吴三桂,你这次做的很是不错,前番离开登州,前往宣州,原来是抱有这等的想法,看来是我想多了啊。”

吴三桂的脸上挤出来了笑容,他当然清楚,苏天成说的是反话,这等的事情,苏天成怎么可能不知道啊,无非是趁着这个时候,提醒一下自己,今后必须要注意了。

“张大人到京城去禀报情况了,看样子一时半会也不会回到宣州来了,诸多的军士一致要求加入到江宁营,我看这样也是可以的,今后多给朝廷做好解释,反正都是我大明的军队,也就无所谓了。”

苏天成一句话,就决定了三万军士之中,绝大部分人的命运。

“我看守备以上的军官,悉数到蓬莱城的军营,集中培训一段时间,至于说百户,随时注意掌握他们的言行就可以了,下面的军士,需要进行裁汰,年龄满五十的,或者是不足十四周岁的,一律不进入到江宁营,安置到其他的地方,同时对军士的身体,也要进行适度的考校,这件事情,还是渠大人直接负责,吴三桂就协助办理吧。,时间上面有限制,一个月之内必须要办好。”

吴三桂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可不会小看这个任务,这是苏天成对他的考验,是不是能够让众多的军士,真正的归属江宁营,他还需要做出来努力,一旦做好了这件事情,后面的安排肯定是不差的,至于能够成为江宁营哪一级的指挥官,那是后面的事情了。

吴三桂离开厢房之后,苏天成很快开口了。

“老渠,这三万军士,你接触过了,感觉如何。”

“下官注意了,这些军士的基本素质还是不错的,也都是想着加入到江宁营的,只不过他们普遍都有诉求,那就是希望能够让家人到身边来,至少能够到山东来。”

苏天成点点头,看样子吴三桂宣传过这方面的事情,整个的大明军队,唯独江宁营能够让家属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