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场力量悬殊的厮杀开始了,从战斗开始,就注定了后金鞑子的失败。。。

两个时辰之后,苏天成看着洪承畴、渠清泽、贺人龙等人,脸上带着微笑。

“看来我们预计的情况是准确的,皇太极果然准备向复州和永宁发起进攻,既然我们进攻的重点在辽东,复州与宣州等地的防御,自然薄弱一些了,可见皇太极心思是不小的,如此我们的作战部署,必须做出来响应的调整。”

洪承畴有着着急,刚刚江宁营将士虽然倾尽全力,但还是有后金鞑子逃脱了,从捕获的牛录额真嘴里得到的情况,这股部队,属于汉八旗之中的正蓝旗,其中还有部分的汉军,的确是先头部队,重点是探路的,只不过还在盖州境内,属于他们的地盘,所以有些大意和疏忽了,才会遭遇到埋伏的。

“大帅,属下有些担心啊,刚刚没有能够全歼这股后金鞑子。”

说到这里,洪承畴瞪了一眼贺人龙,贺人龙身为主帅,进攻开始,就冲到了最前面,要是每一个指挥官都这样做,那成何体统。

贺人龙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虽然杀敌很是痛快,但一万人包围两千人,还是让一百多后金鞑子逃脱了,这的确说不过去,虽说是胜利了,可也不完美,而且这两千余人,也不完全是汉八旗之中的正蓝旗,还有一部分的汉军。

“这些后金鞑子,若是回去禀报了消息,准备进攻的后金鞑子,会不会退回去啊。”

苏天成的脸上,依旧带着微笑,不过其余人的脸色都变化了,这是众人最为担心的事情。

“不会的,老渠在辽东打下的基础,这个时候,应该要发挥作用了,皇太极明确我大军进攻的重点是辽东,在辽东重点进行防御,而在海州方向发动进攻,这样的作战部署,轻易是不会改变的,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相信这次后金鞑子遭遇了伏击,恐怕会发动更加大规模的进攻了,我们要做好准备,恶战马上就要来临了。”

看着众人更加迷惑的神情,苏天成再次开口了,但这一次,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我军的部署,皇太极不知道,可后金鞑子的部署,我们也不是完全掌握,大军从登州出发,消息一直都是保密的,从今日的遭遇战来看,后金鞑子根本还不知道,我们即将对盖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后金鞑子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保存实力的问题,今日已经体现出来了。”

“先头部队是最为重要的,掌握沿途的情况,及时禀报,利于大军的进攻,可海州的济尔哈朗与多铎,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有能够弄明白,派出的这两千多的先头部队,居然有绝大部分的汉军,战斗力如此的孱弱,我想他们不是没有明白,而是不愿意精锐的部队冒险,或者说这两千余人,本就是诱饵,接下来,满八旗恐怕就要出动了。”

“先头部队遭遇到了伏击,而且是在盖州境内,济尔哈朗与多铎肯定会吃惊的,刘铁汉已经带领斥候去侦查了,看看后面是不是有后金鞑子的大部队,但我可以肯定,济尔哈朗与多铎不会放弃进攻,这不符合他们的性格,满八旗历来是骄傲的,遇见这样的小问题,怎么可能退缩,再说了,在他们的思维里面,我江宁营的主力,已经抵达辽东,复州和宣州等地的将士,人数不多。”

“万一后金鞑子真的退缩了,对我们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我们按照预定的作战部署进行。”

说完这些之后,苏天成开始下达命令了。

“一个时辰之内,前军与中军会和,开始进行作战的总体部署,洪承畴为先锋指挥官,统领三万将士,刘铁汉、马祥麟、贺人龙、刘文秀、艾能奇、李定国归洪承畴节制,若是遇见后金鞑子的大部队,不管对方有多少人,必须要死死的拖住,避免其撤退,渠清泽,想办法通知孙传庭,他们的作战部署不变,依旧是包围盖州城,需要注意的是,若是我们与后金鞑子的大部队交战了,孙传庭必须带领三万将士,就是后援了,他们一方面要避免盖州城内的后金鞑子增援,一方面要避免与我大军交战的后金鞑子撤退,告诉孙传庭,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付出多大的牺牲,都要死死顶住。”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误判?(3)

多铎踌躇满志,带领大军,准备进攻复州。

可以选择进攻的地方是不少的,从海州出发,往右边去,可以进攻岫岩,占领凤凰城以及旋城等地,往前可以进攻永宁和复州,济尔哈朗的意见,本是进攻岫岩,占领凤凰城和旋城等地,迂回进攻复州和宣州,这样可以令驻扎在复州等地的江宁营猝不及防,可惜这个建议,多铎是坚决不同意的。

多铎与济尔哈朗之间,明显是存在矛盾的,皇太极任命济尔哈朗为主帅,多铎很不服气,他长时间驻扎在海州,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况且自己的亲哥哥多尔衮驻扎在辽东,成为了主帅,两人几乎是同时驻扎在辽东和海州的,不管从哪个方面说,自己都应该成为主帅的。

因为驻扎在海州的时间有些长,多铎熟悉这里的情况,而且将麾下的大军,分散部署在海州、耀州和盖州,要说这些防御还是很不错的,有防御的部署,也有进攻的准备,上一次的复州和宣州之战,多铎是很不服气的,他所带领的大军,几乎没有与江宁营正面接触,雄心万丈的出发,灰溜溜的回到了海州。

皇太极任命济尔哈朗为主帅,触动了多铎的心思,豪格成为了皇太子,多铎的内心就不是很舒服,他一直都认为,哥哥多尔衮是远远强于豪格的,若是从大清国的未来出发,应该是多尔衮继承皇位的,再说大清国也不一定要采用父传子的继承方式,有德有才的人,才是能够身居高位的,大清国需要强盛,需要进攻中原。需要推翻大明朝,如此的情况下,多尔衮就应该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豪格成为了皇太子之后,多铎也是动了一些心思的,想着撺掇诸多的满人权贵,给豪格找麻烦。同时暗中集聚力量,等到皇太极龙御归天之后,帮助多尔衮夺取皇位,可惜形势的发展,令多尔衮和多铎的处境越来越不利了,若不是大明发动进攻,说不定豪格会腾出手来,对付多尔衮、阿济格和他的。

明军大举进攻,这样的形势下。皇位的争夺已经不是最大的事情,何况豪格的地位在逐渐的稳固,代善、济尔哈朗等人,都是支持豪格的,满八旗之中的六旗,都是支持豪格的,拥护皇太极做出来的决定,如此情况下。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一次的战役,在皇太极和豪格等人看来。是护卫大清国,但在多尔衮与多铎看来,就是他们展现能力的机会,若是在这次的大战之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自身的地位肯定是能够更加的稳固的。豪格就是成为了皇帝,也要尊重他们的。

没有能够成为海州方向的主帅,多铎是异常气愤的,尽管是副帅,但从功劳和影响方面来说。是大打折扣的,这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多铎可不敢嫉恨皇太极,皇太极的英明睿智,不是他所能够撼动的,尽管知道,这样的安排,就是皇太极的意思,所以说,多铎将怨恨记在了豪格与济尔哈朗的头上。

济尔哈朗同样是大清国骁勇的将领,可如今的情况不同了,济尔哈朗长时间的呆在沈阳,很少参与到征伐之中,而且很长时间没有到海州了,上次到海州,还是在复州和宣州之战的时候,也没有在海州停留多长的时间,根本就不熟悉情况,虽说济尔哈朗曾经在宣州等地征伐,但那时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就在皇太极决定让济尔哈朗成为海州方向主帅的时候,多尔衮专门给多铎写信了,劝诫了多铎,一定要服从皇太极的决定,毕竟大清国即将遭遇明军的进攻,而且是大规模的进攻,这个时候,大清国的安危,比什么事情都重要。

皇太极也专门和多铎谈话了,言下之意,要求多铎在作出决定之前,还是要多与济尔哈朗协商,要服从主帅的命令,皇太极是清楚多铎骁勇的,都是自家兄弟,可就算是兄弟情谊,在重大的原则问题面前,还是要让步的。

这一切的做法,没有能够彻底解开多铎的心结。

济尔哈朗来到了海州之后,多铎态度一般,没有表现出来应有的尊重。

济尔哈朗老谋深算,当然清楚其中的奥妙。

皇太极对海州方向的部署,是主动展开进攻,尽可能的收复复州和宣州等地,就算是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也要给予防御复州和宣州等地的江宁营最大的打击。

这样的安排部署,让济尔哈朗与多铎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间,严格说起来,海州方向的进攻,比辽东的防御要重要,若是海州方向的进攻取得了成效,辽东方向进攻的明军,自然是会受到打击的。

济尔哈朗来到海州之后,不管多铎是什么态度,开始和多铎商议进攻部署的事宜。

济尔哈朗的意见,是从岫岩方向发动进攻,侧面迂回打击复州,江宁营主要驻扎在复州和永宁等地,至于说岫岩、旋城以及凤凰城方向,驻扎的江宁营军士不多,进攻这些地方,所造成的伤亡肯定小一些,而且占据了这些地方,也能够给予江宁营沉重的打击。

多铎坚决不同意这样的安排,要说他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

江宁营主要驻扎在复州等地,目的就是要守住旅顺的码头,方便登州方向的江宁营,随时增援,所以反击就要选准复州和永宁,直接给予江宁营重大的打击,只要击溃了复州的江宁营军士,宣州、岫岩、凤凰城、旋城等地,唾手可得,江宁营根本就没有能力顾及到这些地方了,而且首先攻打岫岩、旋城等地,弄得不好会惊动江宁营,让江宁营军士在永宁和复州等地,做好充足的准备。

济尔哈朗不是听不进去意见的人,他也认为,多铎思考的是有一些道理的,所以也就没有完全坚持自身的意见,这并不是说济尔哈朗没有主见,相反,若是考虑成熟的意见,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济尔哈朗都是会坚持的,只不过这次进攻的方向,济尔哈朗听了范文程的一些建议,首先攻打岫岩,就是范文程提出来的。

主攻方向的选择,必须要呈报豪格与皇太极。

济尔哈朗与多铎经过好几次的商议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直接进攻永宁和复州,由多铎率领五万大军,直接进攻永宁和复州,能够一举拿下最好,不能够立即拿下,也要坚持住,济尔哈朗会率领将士在关键的时候增援。

这份奏折,写的非常的详细,将所有进攻的理由,全部都说出来了,包括所有的安排部署、进攻的时间、行军路线等等,悉数都称述出来了,济尔哈朗与多铎直接将奏折呈报给了皇太极,没有经过豪格与范文程,这也是济尔哈朗聪明的地方,尽量的避免出现矛盾,既然范文程有着不同的建议,那就请皇太极直接做出来决定,若是皇太极征求了豪格与范文程的意见,还是决定从岫岩进攻,那就不是他所能够决定的事情了,多铎也必须要执行。

皇太极看了这份奏折之后,没有犹豫,立刻同意了。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没有征求豪格与范文程的意见,其实这里面的蹊跷,皇太极是清楚的,若是要求豪格与范文程拿出来具体的意见,恐怕还是进攻岫岩和旋城等地,迂回包围和进攻复州。

但皇太极还是做出来了一定的修改,那就是在参与进攻的将士人数方面,皇太极要求多铎率领三万将士进攻,盖州、耀州和海州,还是必须要固守的,济尔哈朗与多铎的奏折里面,陈述多铎率领五万大军进攻,那么守卫盖州等地的将士人数,明显有些少了,而且济尔哈朗还要率领大军后续增援,若是这里面,出现了什么差错,很有可能出现问题的。

接到了皇太极的圣旨,多铎非常的高兴,不管怎么说,他的建议得到了批准,而且带领大军直接进攻复州和永宁等地,是能够立下大功的,这样的功劳,足以傲视群雄了。

济尔哈朗显得很是平静,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在安排出征将士的时候,济尔哈朗建议满八旗之中的镶白旗、汉八旗之中的部分正蓝旗将士,包括一部分的汉军,跟随行动,至于说具体的作战部署,早就确定下来,若是遇见什么特殊的情况,一切由多铎临时做出来决定。

在安排的过程之中,多尔衮再次给多铎写信了,专门告诫了多铎,一切的行动都要注意,都要禀报济尔哈朗,不管怎么说,济尔哈朗是主帅。多铎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一方面同意了济尔哈朗的安排,另外一方面,也将所有的作战部署安排,再次禀报了济尔哈朗。

一切看起来都是很顺利的,先头部队八月十六日从盖州出发,后面的大部队,八月十六日从盖州出发,两军相聚不过五十里地,大部分浩浩荡荡朝着复州的方向而去了。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误判?(4)

先头部队遭遇打击,令多铎有些发蒙,两千余人的先头部队,虽说以汉军为主,战斗力只能够说是一般,但逃回来的不足两百人,这说明了对手的战斗力是不一般的,而且人数方面也是很多的。多次经历征伐,多铎还是冷静的,仔细询问了情况,得到的回答,令他更加的吃惊,逃回来的军士,说对方非常的厉害,铺天盖地的军士包围了他们,燧发枪的威力太大,令他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而且对手完全都是骑兵,没有看见步卒。

得到这样的消息,多铎开始思考了,大军暂时停止了前行的步伐。

多铎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大问题,一个是小问题。

大问题就是,先头部队遇见的是不是江宁营的主力,难道说江宁营主力发动进攻的地方,是海州吗,辽东不是主攻的方向,要真的是这样的情况,那皇太极的判断和部署,就出现问题了,大清国的将士从复州方向发动进攻,可能会遭遇到重创。

小问题就是先头部队遭遇重创,几乎被全歼了,是不是要禀报济尔哈朗,进而对先前的部署做出来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盖州、耀州和海州,改变先前的部署,重点进行防御。

多铎不甘心,再次找来撤回来的军士,仔细的询问。

这一次的询问,出现了问题,找来的几个军士,各自的回答都是不同的,有的说对手不知道有多少的人马,铺天盖地,有的说对方至少在万人以上,有的说不是很清楚对手有多少人,问到了这样的情况。多铎很是恼火,再次仔细的询问,这次询问,他改变了方式,仔细询问了战斗进行的过程。

得知了战斗的过程之后,多铎的鼻子都要气歪了。原来先头部队根本就没有进行起码的警戒,大军从李家村出发之后,径直前行,没有侦查,完全是一头钻进了对方的包围圈。

询问清楚了这样的情况,多铎有了自身的判断,对手肯定是江宁营军士,但具体有多少人,那是不好说的。要真的是铺天盖地的江宁营军士,彻底包围了先头部队,区区两千先头部队,不可能逃出来一百多人,肯定是被全部歼灭,而且对方是骑兵,战斗力很是强悍,追击能力也是不弱的。试想一下,复州和宣州之战的时候。代善率领的两万正红旗的将士,被江宁营包围之后,基本没有逃出来什么将士,如今面对的不过是以汉军为主的先头部队。

从这一点方面,多铎迅速有了自身的判断,攻击先头部队的江宁营军士不是很多。这有可能是驻扎在复州的江宁营军士,为了配合辽东的进攻,而展开的一次偷袭,偷袭的目标,可能是盖州。

顺着这条思路考虑。多铎觉得豁然开朗,驻扎在复州的江宁营军士人数不多,若是死守城池,可能有很大的麻烦,还不如发动偷袭,令济尔哈朗和自己误解,认为江宁营的主力在复州一带,这样在辽东发动进攻的同时,复州也能够安稳。

多铎还是完全相信和崇拜皇太极的,皇太极已经做出来了判断,明军进攻的重点在于辽东,不是海州,大清国的将士,必须从海州方向,向复州发动进攻,大乱明军的部署。

至于说是不是禀报济尔哈朗,多铎稍微思考之后,认为没有多大的必要,既然江宁营进入到了盖州的地盘,那就与他们好好的厮杀一番,只要能够取得胜利,恐怕后面拿下复州和宣州之地,犹如探囊取物了。

多铎马上派出最为精锐的斥候,迅速去探明情况,尽管说他做出来了这样的判断,但还是要有情报来支持。

两个时辰之后,斥候回来禀报了。

先头部队遭袭的地方,有不少的尸首,显然是对手来不及打扫战场,从四周的情况来看,明显没有进行过于激烈的厮杀,也就是说,先头部队完全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对手打败的,细心的斥候,还专门关注了地上的马蹄印,因为前两日下过雨,战马奔腾之后,会留下一些马蹄印,马蹄印还是不少的,但绝非所说的有铺天盖地的军士。

斥候还说到了一个情况,他们去侦查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害怕再次遭遇江宁营的袭击,或者被江宁营的斥候发现了,不过战场的四周很是安静,根本看不见什么人,甚至连李家村的村民,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

听到斥候的禀报之后,多铎勃然大怒,再次询问了逃回来的军士,这一次,有军士说了,遭遇伏击之后,只顾得上逃命了,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攻击,对手的燧发枪太厉害了,很多兄弟都是中枪之后倒下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多铎做出来了自身的判断,这估计是驻扎在复州的江宁营军士,专门针对盖州的袭击,江宁营军士人数不会很多,因为遭遇了先头部队,行踪暴露了,害怕遭遇到大队人马的袭击,所以说,迅速撤退了,甚至来不及彻底的打扫战场。

也就是说,江宁营的安排布置,与皇太极的布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想着依靠少数的兵力,袭击盖州,造成守军的恐慌,进而固守城池,放弃进攻的打算。

有了这样的分析之后,多铎做出来了决定,按照原定的计划行事,不要改变部署,而且大军要加快行进的步伐,最好是能够直接追上前来偷袭的江宁营军士。

下达命令之前,多铎有些犹豫,做出来这个决定,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是出现了失误,后果是很严重的,但身边幕僚的一句话,令多铎彻底下定了决心。

在商讨这些情况的时候,一个幕僚说了,既然江宁营军士前来偷袭盖州,那就一定会派出斥候沿路侦查,也正是因为侦查行动产生了效果,所以先头部队才有可能遭遇伏击的,既然江宁营斥候进行了侦查,那是不是会发现后面大部队的行动呢,也有可能是发现了大部队,所以前来偷袭的江宁营军士,选择了迅速的撤退,而且可能回到永宁,加强防御。

多铎认为这个分析很有道理。

皇太极做出来的部署,就是在辽东固守防御,在海州方向发动进攻,如今这个部署,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次的遭遇战,暴露出来了,若是被江宁营侦查得知了,迅速改变部署,增强永宁和复州的守卫,从登州再次调集军队,那么进攻复州的战役部署,将遭遇到重大的挫折,多铎想着立功的愿望,恐怕也成为了泡影。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铎下定了决心,命令大军加快行军的步伐,就算是不能够追上这一股偷袭的江宁营军士,也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永宁,展开厮杀。

也有幕僚建议,是不是将这里发生的情况,禀报主帅济尔哈朗,多铎听见这样的建议之后,没有表态,幕僚也很是知趣,没有继续提及了。

过去了两个多时辰的时间,多铎终于下达加快行军速度的命令了。

这一次,多铎吸取了教训,再次组建了先头部队,先头部队由镶白旗的精锐斥候与骑兵组成,人数依旧是两千人,但职责非同一般,负责沿路的侦查,先头部队与大军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二十里路程的范围之内,一旦先头部队遇见了危险,大军随时可以救援。

这样的安排,也暴露出来了问题,那就是先头部队不可能很好的完成侦查的任务,这方面,多铎是有着一些私心的,先头部队是镶白旗的精锐了,最为镶白旗的旗主,多铎当然想着能够尽最大的能力,保护镶白旗的将士,何况是精锐的将士。

大军出发的时候,多铎再次犹豫了,他想到了多尔衮的来信,不论大小事宜,都是要给济尔哈朗禀报的,毕竟济尔哈朗是主帅,若是真的擅自行动了,可能会形成矛盾的,先头部队遭遇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事情,迟早是要暴露出去的。

但多铎更加清楚,依照济尔哈朗的习惯,先头部队遭遇了如此的打击,进攻肯定是要停滞的,济尔哈朗甚至会禀报皇太极,如此情况下,时间耽误了,进攻复州永宁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自己想要立功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了,江宁营军士要是做好了准备,死守永宁和复州城池,想要攻下城池,可能性是不大的,还有可能付出重大的伤亡,毕竟江宁营的火炮太厉害了。

仔细思考之后,多铎做出来了决定,他专门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先头部队的遭遇,以及斥候侦查到的情况,另外也将自身做出来的决定,写清楚了,包括为什么会做出来这样的决定,既然带领大军征伐,多铎就能够做出来一些决定,只要是不牵涉到重大的原则事宜,都是可以的。

多铎将这封信交给了身边的亲兵,告诉亲兵,大军出发一天之后,迅速将这封信送到海州去,这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就算是收到济尔哈朗的命令,恐怕进攻早就开始了。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胃口很大

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刘铁汉感觉身体的承受能力,几乎到极限了,这一次侦查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也是很难完成的,刘铁汉亲自带领兄弟们侦查,也就是想着掌握最为准确的情报,他很清楚,这关系到接下来的战役部署。

蚊虫的叮咬、忍饥挨饿和夜不能寐,都不是最大的问题,他曾经在后金鞑子被歼灭的地方,埋伏在山包上面,一动不动,足足一个多时辰,后金鞑子的斥候来侦查的时候,距离他不过十来米的距离,愣是没有发现他,刘铁汉跟随后金鞑子的斥候,奔波接近百里地,见到了后金鞑子大部队驻扎的地方,这个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夜间的掩护,侦查了接近两个时辰的时间,天快要亮的时候,才悄然离开。

要知道,刘铁汉埋伏的地方,时刻有后金鞑子的哨兵和斥候的侦查。

刘铁汉身份不一般了,身为左佥都御使、江宁营卫指挥使,这样的身份,要是暴露了,被后金鞑子杀害了,对朝廷和江宁营的影响是不小的,跟随他的三个弟兄,很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他们时刻做好了准备,若是暴露了,舍弃了性命,也要保护刘铁汉逃离。

回来的途中,刘铁汉依靠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一天一夜的时间,他没有合眼,这次的侦查,是他参与所有侦查之中,最为重要和危险的一次。尽管说奔波的距离不是很远,前后算起来,不过两百余里。

看见刘铁汉通红的双眼,苏天成很是感慨,下达命令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斥候真正能够完成任务。能够侦查到情报,那就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事情,面临的危险是巨大的。

“刘铁汉,辛苦了,不要着急,坐下慢慢说。”

刘铁汉没有坐下。直接开口了。

“大人,属下还是站着说。”

刘铁汉不敢坐下,长时间的奔袭,加之思想上的压力,让他疲惫到了极点,跟随他的三个兄弟,早就去休息了,这一次去侦查后金鞑子情况的,也就是他们这一组。事关重大,其余的斥候是不能够随便行动的,若是被后金鞑子发觉了,可能要坏大事的。

刘铁汉开始汇报了。

苏天成的脸色,很是平静,但洪承畴、毕懋康和渠清泽等人,脸色却出现了变化,他们没有想到。后金鞑子果然派遣了大军,看样子是准备对永宁和复州发动进攻了。而且后金鞑子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了。也就是说,刘铁汉在禀报情况的时候,后金鞑子正在快速的行军,江宁营虽然做好了相关的布置,但这个过程之中。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谁也不敢保证的。

后金鞑子这次出动的,是满八旗之中的镶白旗和汉八旗之中的正蓝旗,这足以说明,后金的部署意图了。

刘铁汉说的很快。没有拖泥带水,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就说清楚了所有的情况。

苏天成走到了刘铁汉的面前,用力拍了拍刘铁汉的肩膀。

“刘铁汉,辛苦了,你立下了大功,好了,去休息吧,养足精神,准备开始厮杀。”

刘铁汉离开中军帐之后,洪承畴首先开口了。

“大帅,我军后退了五十里地,从刘铁汉侦查的情况来看,距离后金鞑子最多一百五十里地了,后金鞑子加快了行军速度,最多一日的时间,后金鞑子就到了,当务之急,是做好一切的准备,剿灭这一股的后金鞑子。”

洪承畴说完之后,渠清泽跟着开口了。

“大帅,如今可以肯定了,后金鞑子在辽东方向,重点是防御,在海州方向,是发动进攻的,这肯定是皇太极做出来的战略部署,大帅之前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

苏天成稍微沉吟了一会。

“情况基本明确了,驻扎在海州方向的,是满八旗之中的镶白旗和镶蓝旗,这是后金最为精锐的力量,此外就是汉八旗之中的正蓝旗和镶蓝旗了,多铎和济尔哈朗两人,都是后金骁勇的将领,两人更是满人之中的权贵,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济尔哈朗处理事情很是沉稳,能够考虑到方方面面,多铎作战勇猛,两人若是能够形成合力,还真的是不好对付的,刘铁汉侦查到了,后续的后金鞑子,是满八旗之中的镶白旗和汉八旗之中的正蓝旗,我看不是这样,既然皇太极做出来了决定,准备在海州方向展开进攻了,就会倾尽全力的。”

苏天成看了看洪承畴等人。

“有一个情况,是能够肯定下来的,这股后金鞑子的指挥官,肯定是多铎,济尔哈朗率领的后金鞑子,也做好了准备,随时增援,所以说,我们面对的,是驻守在海州的所有后金鞑子,根据老渠获得的情报,驻守在海州的后金鞑子,总兵力超过十万人了,我们将要面临江宁营成立以来,最为艰巨的一次恶战了。”

“我的考虑,我们的作战部署必须要做出来响应的调整了,后金鞑子既然想着攻打永宁和复州等地,就无法安排更多的军士守住盖州、耀州和海州,孙传庭带领的三万将士,就可以趁机攻打并且占领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我们就形成一个口袋阵,将驻守在海州的后金鞑子,包在这个口袋里面。”

“十万对十余万,这是恶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好比是做饭,我们本来是准备吃蒸好的白米饭的,但现实的情况,可能会蒸成一锅的夹生饭,怎么办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