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济尔哈朗是全权代表,谈判的事情,不需要请示和汇报,直接就可以拍板的,但为了拖延时间,济尔哈朗还是装作要汇报的样子,在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上面,反反复复的表示要请示,要禀报,自己不能够随便的做出来决定。
谈判延续到后来,就连济尔哈朗自己都感觉到,这出荒唐的闹剧,没有必要继续演下去了,反正谈判没有任何的作用,皇太极不会执行,大明朝廷提出来的条件,尽管答应就是了,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到了谈判的后期,包括恢复建州卫,包括撤销大清国等等条件,济尔哈朗一股脑的答应下来,他也想着早日回到沈阳去了。
就在谈判快要结束的时候,济尔哈朗接到了皇太极的密函。
密函说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确立皇太子的事宜,皇太极准备确立豪格为皇太子,第二件事情是关于江宁营征伐草原的事宜,包括察哈尔部落被彻底剿灭,草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件事情是有关谈判的事宜,尽早结束,没有必须继续拖延下去了。
除开第三件事情。其余两件事情,对济尔哈朗的震动都是很大的。
豪格出任皇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上,这有可能对大清国未来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特别是皇太极上次突然的昏迷之后,豪格甚至与多尔衮出现了言语上面的冲突。济尔哈朗很清楚,多尔衮对皇太极是绝对服从的,不管是从威信和能力方面说,多尔衮都无法和皇太极匹敌,而且皇太极是信任多尔衮的,这样的关系,能够长时间的维持下去,可一旦皇太极龙御归天了。那就说不清楚了。
多尔衮肯定是不服豪格的,一旦豪格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不是会对多尔衮展开清算,或者说多尔衮会奋起放抗,甚至是另起炉灶,那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不过皇太极如今将豪格扶上马,带着豪格熟悉朝廷里面的事情,慢慢的为豪格树立起来威信。也许事情会出现转机的。
不管怎么说,豪格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太极。局面有可能出现动荡,这是要高度重视的,想必皇太极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苏天成带领江宁营,进攻草原部落,而且剿灭了察哈尔部落,这件事情。对草原部落的影响是巨大的,肯定令草原的局面出现了变化,大清国独统草原的格局,会出现巨大变化,一些草原部落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明京师的时间长了。济尔哈朗也听说了不少苏天成的事情,知道大明的崇祯皇帝,是非常信任苏天成的,大明内阁大臣之中,唯独苏天成是带领军队,在外面作战的,这样的情况,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由此可见,苏天成在大明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这样的情况,对大清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有些时候,济尔哈朗也分析苏天成,要说苏天成也是大明朝廷的奇迹了,殿试榜眼,但从来没有在朝廷里面为官,一直都是外放,所建立起来的功勋,远远超过了朝廷里面的诸多文武大臣,有关苏天成剿灭大明流寇的事迹,酒楼和茶楼里面,很多说书的,都讲到了这些事情,苏天成所表现出来的睿智,以及预判的准确性,令济尔哈朗感觉到吃惊和心寒。
济尔哈朗代表大清国,前往大明京师谈判的时候,应该是两边偃旗息鼓的时候,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苏天成带领大军,前往草原征伐,大乱了大清国的部署,也搅乱了皇太极的计划,这个拖延时间的举措,不可能完全实现了。
皇太极的两个目的,济尔哈朗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是争取到喘息的时间,凝聚力量,另外一个方面,是更加重要的,那就是通过俯首称臣的举措,迷惑大明朝廷,迷惑崇祯皇帝,让崇祯皇帝对大权在握的苏天成产生怀疑的心理,要知道苏天成的权力太大了,肯定是威胁到皇权了,只要崇祯皇帝感觉没有什么威胁存在了,就有可能动手清理内部了。
可惜这两件事情,目前都没有看见迹象。
苏天成每次行动,都能够抓住关键的地方,譬如说征伐草原,草原部落是大清国重要的依靠,要是草原出现变故,大清国的实力将会被极大的削弱,在接到皇太极的密函之后,济尔哈朗曾经就明军进攻草原的事宜,提出来了抗议,可惜的是,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承认大清国,也就不会承认草原归属于大清国。
济尔哈朗不知道,皇太极还在做着什么样的准备,虽然皇太极的密函之中,没有点名态度,可他明白,自己必须要马上离开大明京城了,要是大清国立下皇太极的消息传来,自己无法解释,大明朝廷也会怀疑谈判的诚意。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济尔哈朗有些心灰意冷了,谈判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为苏天成征伐草原,让这一次的谈判,被看做是笑话了。
到了三月底,济尔哈朗主动提出来,谈判的事宜,可以结束了,签下文书之后,自己会回到沈阳去,开始执行这些决定。
负责谈判事宜的大明官员,当然高兴了,可以说这次的谈判,比预期的效果好很多,虽然说谈判的时间很长,为了很多的问题,双方发生过不少的争执,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济尔哈朗代表后金,几乎答应了所有的要求,特别是恢复建州卫的提议,要知道,恢复建州卫之后,卫所的驻地就是沈阳。
大明负责谈判事宜的官员,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大清国,这不属于谈判的内容,大明朝廷压根没有承认什么大清国。
济尔哈朗还必须要考虑到回到沈阳的态度问题。
前些天,他收到了多尔衮的密函,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情,多尔衮在密函里面,虽没有明说豪格的事情,以及皇太子的事情,但语气是不满意的,认为豪格的缺陷是不少的,认为自己建立的功劳是很大的。
多尔衮的这种态度,让济尔哈朗担心,他数次听说了,皇太极的身体不是很好,甚至在上朝的时候,偶尔都不能够坚持下去了,要知道皇太极是非常要强的人,不是真正的挺不住,是绝对不会哦表现出来软弱的。
其实济尔哈朗早就向皇太极表明了态度,一定要支持豪格的,也就是支持皇太极做出来的决定,相信,如此表态的不止他一人。
皇太极的态度,尽管身在大明京城,但济尔哈朗能够体会到,豪格率领大军,出征草原,对付苏天成和江宁营,这就是非常明确的态度,草原部落对于大清国来说,太重要了,让豪格到草原去,与草原部落的首领熟悉,建立起来不一般的关系,也就是在取得支持,从实际的作战能力来说,这样的征伐,应该是多尔衮领军的。
在大清国掌握满八旗的,才是真正的权贵之中的顶尖者。
皇太极亲自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多尔衮掌握正白旗,多铎掌握镶白旗,豪格掌握正蓝旗,自己掌握镶蓝旗。
这六个人,是大清国站在最上面的权贵。
豪格出任皇太子,能够直接掌握的,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力量是不弱的,但正白旗和镶白旗,恐怕不会彻底服从的。
到了这个时候,代善与他济尔哈朗,就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了。
代善的态度,一定是支持皇太极的,自从正红旗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代善从大明的京城回到沈阳之后,济尔哈朗就感觉到,代善的态度完全变化了,以前那种超脱的态度,不存在了,皇太极对代善的担心,也明显减弱了,皇太极确定豪格为皇太子,代善肯定是赞成,而且是完全支持的,可惜这里面还是有些奥妙,那就是代善的权势,也比不上以前了。
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的态度就显得很是关键了。
济尔哈朗当然是支持皇太极的,从自身的遭遇之中,济尔哈朗有着太多的体会了,大清国顶层的斗争,一样是激烈的,不容小觑的,稍微不注意,也会落得身败名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济尔哈朗历来都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的。
因为时间的紧迫性,到了三月底,济尔哈朗结束了所有的谈判,代表大清国,签署了文书,将文书送到沈阳,等候皇太极签署,自己则开始准备离开了。
等待的过程之中,济尔哈朗已经做好了选择,回到沈阳之后,他会马上表态,表示对皇太极和豪格的支持。
第九百八十七章朝廷的动态
谈判虽然艰难,但最终签署的协议,还是令朱由检非常的高兴,恢复了建州卫的建制,大清国将不复存在,而且皇太极还将在签署协议之后,亲自到京城来拜见,俯首称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明已经安稳了,内忧外患都不复存在了。
尽管说谈判的过程之中,遭遇了诸多的波折,但朱由检认为,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皇太极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愿意俯首称臣,愿意设立建州卫,就算是很大的进步了,在朱由检的内心深处,是不想过多的杀戮的。
养心殿,朱由检的脸上带着笑容,红光满面。
杨嗣昌、朱审烜等内阁大臣,六部的尚书,脸上的神情不一,但总体来说,还是高兴的,一方面朝廷与后金签署了协议,皇太极俯首称臣,还将到京城来拜见皇上,另外一方面,苏天成带领江宁营,在草原上掀起了大波澜,令草原不能够平静了,而且还收复了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朱由检看着众多的大臣,面带微笑的开口了。
“诸位爱卿,后金鞑子俯首称臣,我大明免去了兵戈,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啊,朕一直都盼望着这一日啊,虽说谈判的过程,显得有些繁琐,可好事多磨啊,诸位爱卿都立下了大功劳,朕看明日早朝,京城六品以上官员,悉数都参加,礼部设宴,好好庆贺。”
分管礼部的朱审烜,马上开口了。
“臣遵旨,即刻安排礼部做好一应准备。”
朱由检点点头,继续开口了。
“苏爱卿带领我大明将士,远征草原。剿灭了察哈尔部落,重创科尔沁部落,之后更是奔赴台湾,赶走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这亦是值得庆贺的事宜。朕看,拟一道旨意,表示嘉奖,苏爱卿多年奔波,家人都难以团聚,也该好好歇息一下了。”
朱由检说出来这些话之后,养心殿里面,迅速安静下来了。
杨嗣昌和朱审烜不是很明白意思,没有立即开口说话。两人不说话,其余的人是不会开口的,为什么这个时候,皇上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要说朝廷与后金签署了协议,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协议还需要时间落实,不知道后金鞑子会不会背信弃义。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一次谈判。内阁本来就有着不同的认识,要不是皇上的坚持,恐怕这样的谈判,早就无法坚持下去了。
协议还没有落实的情况下,皇上就想到刀剑入库、放马南山了,这是不是显得过于的急切了。虽说众人都知晓,皇上肯定对苏天成是担心的,可也没有必要如此的着急啊。
看见众人都没有说话,朱由检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诸位爱卿,你们是不是认为。朕过于着急了。”
朱由检站起身来了。
“朕自登基以来,几乎每年都要遭遇到动荡,先是流寇作乱,继而是后金鞑子骚扰,延绵数年,我大明的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兵锋过处,民不聊生,征伐不是好事情啊,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平和的局面,朕为老百姓考虑,也不愿意继续厮杀了,朕也清楚,如今很多的事情,还没有确定下来,朕只是想着,若是能够平静下来,是最好的事情了。”
皇上的话说到了这个程度,作为内阁首辅,杨嗣昌必须要开口了。
“皇上的一片苦心,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臣钦佩之至,臣以为,后金的皇太极一日不到京城,朝廷就一日不能够放松,后金鞑子历来都是背信弃义的,蛮夷的话语,不是很可信,故而臣的建议,苏大人暂时不要回到京城,若是辽东彻底安稳下来了,皇上可召苏大人回到京城。”
杨嗣昌身为内阁首辅,想到的还是大明的天下,若是后金鞑子不愿意执行协议,出尔反尔,恐怕征伐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展开的,真要苏天成回到京城,放松警惕,遭遇了后金鞑子的突然袭击,出现不可预料的败局,责任还是内阁来承担。
杨嗣昌开口之后,其余人都没有说话,谁都明白,杨嗣昌没有同意皇上的建议,这是在养心殿,如此明目张胆的反对皇上的建议,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
朱由检的神色不是很好看了。
大力提高了皇权之后,朱由检的脾气也见长了,对于那些不符合自身意见的建议,不是很耐心的接受,而且内心不安宁的感觉,也愈发的浓厚了。
见到其余大臣都没有开口说话,朱由检明显不高兴了。
“好了,朕知道了,今日就这样吧,内阁议一下,看看如何的督促后金履行协议。”
离开养心殿,杨嗣昌马上找到了朱审烜。
“晋王殿下,本官今日的话语,说的有些直接,还请晋王殿下劝说皇上,如今还不是放松的时刻啊,谈判历时大半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后金完全可以做出来一些姿态,表示谈判的诚意,可本官没有看见,相反,江宁营征伐草原的时候,皇太极派出了重兵,到草原去厮杀,本官不敢完全断定,可感觉到,后金是没有诚意的。”
朱审烜非常的为难,感觉被夹在了中间,他不好直接反对皇上的建议,也的确感觉到,皇上的认识过于的乐观了,仅仅凭着谈判签署的协议,就能够要求停止兵戈,若是这样,后金鞑子的骚扰,岂不是早就被平息下来了。
“大人,下官也是这样的认识啊,只不过这签署了协议,皇上是讲信义的,由此认为后金也一定会按照协议办事情的,皇上只不过是提出来了建议,如何的实施,大人与下官还是可以坐下来商讨的。”
“晋王殿下,本官可不是这样看的,这样的风声,丝毫不能够表现出来,朝中有些大人,一直都认为,后金鞑子臣服了,皇太极俯首称臣了,从此我大明就安宁了,如今皇上亦有这等的认识了,岂不是会有很多人,上奏折,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辽东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话,本官不好说啊。”
朱审烜看了看杨嗣昌,欲言又止,他何尝不明白,要是后金的皇太极通过这次的谈判,让大明放松了警惕,那就说明皇太极预测到了大明朝廷内部的矛盾,巧妙的利用了这样的矛盾,谈判是最为高明的计谋了,士气可鼓不可泄,一旦朝廷上下都放松了警惕,说不定就是大祸临头的时候了。
看见朱审烜没有马上开口说话,杨嗣昌叹了一口气。
“本官的意见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就算是皇太极来到了京城,满八旗没有什么动作,不能够解散,本官还是不放心,满八旗的骁勇,晋王殿下是知晓的,本官对这次的谈判,根本就没有抱什么希望的。”
朱审烜不好评论,很快转移了话题。
“大人,还是去见见济尔哈朗吧,该说的话语需要说,济尔哈朗明日就要离开了,是否执行协议,具体的日期,朝廷还需要强调一下。”
说到济尔哈朗,杨嗣昌更加的郁闷。
“晋王殿下,本官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自去年以来的谈判,一直都是非常艰难的,济尔哈朗提出来这样那样的要求,原则问题上面,根本就不愿意让步,本官可以理解,后金的实力还在,没有遭遇到什么重大的打击,有谈判的本钱,可今年开年之后,不长的时间,济尔哈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急不可耐的要求签署协议了,对朝廷提出来的诸多条件,都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下来了,济尔哈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里面是不是存在蹊跷啊。”
“大人,谈判都是一步步磨下来的,也不必过于的担忧了。”
杨嗣昌的担心是正确的,朝廷里面很快就有了反应。
一部分的御史和给事中,开始上奏折,认为朝廷每年用于征伐的开销巨大,直接影响到了民生方面,如今后金鞑子俯首称臣了,大明安定下来了,征伐方面的开销,应该要大幅度的削减了,更有人直接建议,让内阁大臣苏天成回到京城来,大明开国以来,内阁大臣,都没有出现过领军作战的先例。
看见了这些奏折,杨嗣昌气的骂娘,朝廷里面的有些大人,想到的不是大明的未来,出于各方面的目的,揣摩和迎合皇上的思想,也不管这些事情是不是能够做。
绝大部分的奏折,杨嗣昌都直接压下来了,可还是有奏折直接到了皇上的手里。
皇上没有表态,也没有提出来讨论这样的事情,可朝廷里面的气氛,已经开始变得微妙了,似乎苏天成必须要回到京城,要交出来兵权,成为了绝大部分人的共识。
见到朝廷里面出现这样的氛围,最先开始着急的,是朱审烜,在他看来,就算是后金鞑子俯首称臣了,大明没有威胁了,苏天成也不能够直接回到京城来的,自古以来,掌握军权的大臣,在外面反而安全很多,回到了京城,危险重重。
第九百八十八章当机立断
(今天是除夕,祝读者大大除夕快乐,阖家团聚,痛痛快快吃团年饭,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感谢海军钟、裁决*垃圾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苏天成刚刚回到登州,就看到了朱审烜的密函。
他万万想不到,皇上是如此的着急,大局尚未定下来,就想着让自己回到京城去了,放弃了江宁营,失去了军队的支持,苏天成很清楚,自己的结局好不到哪里去,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如此的强势,可谓是从小就教育万历皇帝的,而且好像和太后之间的关系也是不一般的,但一命呜呼之后,结局也是很悲惨的,整个的家族都遭遇到牵连。
大明王朝这类的事情太多了,还包括力挽狂澜的于谦,在土木堡之役,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也先想着挟持英宗,攻下大明的京城,结果于谦率领老弱病残,守住了京城,避免了大明王朝的覆灭,却因为英宗复辟,遭遇了清算。
这些教训是非常实际的,也是历历在目的。
苏天成非常的愤怒,他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皇太极比朱由检要英明太多,这也难怪历史上,大清国能够打败大明王朝,取代大明王朝,皇太极怎么可能真正的俯首称臣,派出济尔哈朗来谈判,不过是拖延时间,大半年的谈判,签署了一致协议,可任何的实际动作都没有,这算是哪门子的臣服,偏偏刚刚签署一致协议,朱由检就有些迫不及待了,想着稳固自身的统治。消除一切的隐患了。
穿越十多年来,苏天成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他有着一种愚忠的思想,维护大明王朝的正统,因为前世是公务员,服从领导成为了骨子里的习惯。故而穿越之后,他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从来没有想过夺过朱家的江山,可现实的发展,好像在推着他走上一条自立为王的道路,推上了一条必须要夺过江山的道路。
继续的效忠皇上,最终的结局,现在就可以分析出来,一旦回到了京城。马上就会被削去军权,无法继续指挥江宁营,人在京城,就算是江宁营的将士拥护,也是没有多大的作用的,将帅和将士分离了,能够想到很多的办法肢解江宁营,做这种事情。朝廷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的高手。
现在的情况下就直接造反,也是不成立的。且不说是不是会得到支持,至少符合皇太极的意愿,令皇太极达到了目的,大明王朝必然会衰弱下去,说不定自己辛辛苦苦的奋斗,几十年过去了。只不过让大明王朝苟延残喘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还是被后金鞑子推翻。
接下来就只有一条道理了,阳奉阴违,对于皇上的旨意和朝廷的敕令,有选择的执行。从现在开始,苏天成不会到京城去,将登州、莱州、青州以及复州、宣州等地,作为大本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打垮后金鞑子,彻底剿灭后金政权,让大明王朝彻底安宁下来,至于说自己和朱由检之间的矛盾,那是下一步处理的事情了。
想到这样的结果,苏天成很不舒服,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到了如今这个格局,自己要是不能够想好应对的办法,到时候自己倒下了,吃亏的可不止一个人。
渠清泽进入到厢房的时候,看见苏天成的脸色异常的严肃。
苏天成直接将朱审烜的密函递给了渠清泽,渠清泽很快看完了,脸上没有出现吃惊的神情,从怀里掏出来了一叠信函。
“大人,这是下官在京城收集到的情报,部分的给事中和御史,已经给皇上上奏了,要求大人回到京城,他们的理由是内阁大臣,不应该亲自领军,大人应该要回到京城去,后金鞑子已经俯首称臣了,朝廷还应该削减军饷的支出。”
“没有什么奇怪的,要是朝廷里面那些大人都是睿智的,我大明王朝也不会遭遇到那么多的波折,我曾经考虑过,大明王朝这艘大船,千疮百孔,眼看着就要沉没了,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指引正确的航向,需要有人及时的修补漏洞,哪怕是临时维持都好的,可惜朝廷里面的某些人,不仅仅没有修补,还在继续拆卸木板,因为这些木板很值钱啊,他们能够得到暂时的满足啊,船要沉了,没有关系,还有下一艘船可以乘坐,遗憾的是,皇上看不到这一点,反而在鼓励某些人做这样的事情。”
“大人,下官以为,重新造一艘木船,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渠清泽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苏天成身体哆嗦了一下,看着渠清泽。
渠清泽很严肃,但丝毫没有畏惧的神情。
“下官跟随大人这么多年了,的确有了很多的感悟,以前在锦衣卫,也见过了太多的事情,朝廷里面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大人辛辛苦苦,一心一意为了朝廷,为了皇上,可换来的是什么,大人从没有居功自傲,下官是以前就知道,盘踞南方的诸多总兵,朝廷曾经无法调动,人人都是拥兵为重,伸手找朝廷要钱要粮食,至于说打战征伐的事宜,能躲就躲,根本就没有想到朝廷,想到大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朝廷里面的某些人不会反思,也无法反思,有些情况,就是他们造成的。”
“江宁营的威名是不一般的,也正是因为江宁营的骁勇,服从朝廷的安排,大明各地卫所军队,各地的总兵,才不敢轻举妄动,让朝廷能够调遣,这一点,皇上应该是清楚的,从现在的情况看,皇上恐怕是想着,将大人调到京城去,不能够继续统帅江宁营,接下来肢解江宁营,派出诸多的人来分别统领江宁营。”
“若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大明很快会陷入到风雨飘渺之中,到时候,真的有人造反了,恐怕大明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蛋。”
“下官分析了那么多的情报,包括后金鞑子的诸多情况,已经感觉到了,皇太极是不会臣服我大明朝的,所谓的谈判,不过是拖延时间,期盼着我大明出现巨大的变故,如今看来,皇太极的目的达到了,后金鞑子依旧虎视眈眈,皇上却想着清理内部的事宜了,这等过河拆桥的做法,岂不是自毁江山。”
渠清泽说的如此的激烈,有些出乎苏天成的预料。
渠清泽说完之后,苏天成沉默了好一会,才慢慢开口说话。
“老渠,你能够这样说,我很感谢你,有些事情,我们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皇太极是不会臣服大明的,这一点你我都有着明确的判断,相信朝廷里面,也有人认识到了,只是这样的思想,不能够占据主动,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就要做好两手准备了,我考虑了,有两件事情,你迅速去安排,必须要做好。”
“第一件事情,从现在开始,不管是皇上的圣旨,还是朝廷的敕书,都不一定完全去遵照执行,登州、莱州、青州,以及宣州、复州、福建的泉州,台湾等地,以督师府的敕令为准,不必完全遵从圣旨和朝廷的敕书。”
“第二件事情,开始筹谋对后金鞑子的进攻,如今是四月了,秋收之后,江宁营开始对后金鞑子的进攻,不管皇太极做出来什么样的决定,也不管皇太极是不是准备做足表面文章,臣服我大明朝廷,江宁营的将士,包括辽东的边军,目的就是剿灭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旦彻底剿灭了后金的军队,皇太极就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这两件事情,是重点,其余的事情,暂且摆到后面去。”
渠清泽没有马上表态,苏天成看着渠清泽,有些奇怪。
渠清泽稍微沉思一下,开口了。
“大人,下官以为,还有一件事情,也必须要做好的。”
“哦,还有什么事情吗?”
“下官马上开始筹划,将夫人和少爷、小姐以及大人的家眷,悉数接到登州,夫人不能够继续在京城了,若是大人的家眷不能够迁出京城,投鼠忌器,这方面的事情,不得不防。”
苏天成看着渠清泽,脸上露出了微笑,如今的情况下,将朱审馨、苏明劼、苏明馨、陈圆圆等人杰出京城,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只是暂时没有到那一步。
“老渠,这件事情,你也可以去安排,不过现在没有必要,我们还要看看朝廷里面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你说到了这些,我倒是想到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登州、莱州、青州、泉州等地,哪些官吏是不能够信任的,包括江宁营的各级军官,若是有人想着,继续依靠朝廷,希望得到皇上的赏识,这等人,我们是不能够继续重用的,当然了,这方面的事情,目前只是做好调查,切不可有什么动作。”
“大人,放心,下官明白了,马上就去安排,争取在半年时间之内,调查清楚。”
“好的,我们还有激烈的厮杀,这一次与后金鞑子的决战,不管朝廷是什么意见,也不管皇上是什么想法,我们都必须要实施,否则我们将会遭遇到太多的麻烦,我们不能够给皇太极继续出手的机会了。”
第九百八十九章何等讽刺
渠清泽再次匆匆走进了厢房,刚才苏天成安排的事情,他已经牢牢的记在心里了,其中这几件事情中间,最为重要的还是两件事情,第一是侦查清楚,在苏天成控制的区域内,会不会存在有人向着皇上和朝廷,万一在他日出现变故的时候反水,造成一定的麻烦,当然,就算是想着制造麻烦,也不是太大的事情,至少江宁营是绝对稳固的,绝对效忠苏天成的,没有人能够鼓动江宁营哗变,第二件事情是将苏天成的家眷从京城接出来,这件事情必须要妥善的安排,否则变故出现的时候,动手就来不及了。
离开厢房,刚刚回到屋里,渠清泽收到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他来不及思考什么,急匆匆的再次进入到厢房了。
“大人,沈阳来的重要情报。”
渠清泽没有说是什么事情,而是直接将情报递给了苏天成。
苏天成接过了情报,仔细看起来,很快,冷笑的神情,浮现在苏天成的脸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