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体仁的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却是翻江倒海,你周延儒有多大的了不起啊,不过就是内阁首辅,我温体仁好歹也是内阁次辅,比你大了好几轮了,皇上和我说话的时候,都是客客气气的,难道你周延儒比皇上还要牛气啊。
“周大人,下官也是从多方考虑的,认为吏部的这个提议,有着创新之举,内阁应该予以支持的。”
“温大人,你怎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啊,本官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周延儒本来是坐着说话的,这个时候,有些坐不住了,站起来,说话的声调,也高了一些。
“本官已经说了,吏部授官,是为皇上负责,为朝廷负责,必须遵循惯例,本官看,这件事情,不要再议了,吏部马上修改方案,内阁研究之后,上奏皇上御览,早rì颁发圣旨。”
温体仁没有继续说什么,告辞出来了。
闵洪学到来之前,温体仁有些恼火,在屋里走来走去,自言自语。
“周延儒你个匹夫,多大的年纪,有什么了不起啊,居然这样和我说话,以为老夫怕你吗,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闵洪学进来的时候,温体仁已经恢复平静了。
“闵大人,吏部草诏的事情,周大人是不是已经找过你了啊。”
“周大人的意思,授予苏天成翰林院七品编修,下官本来想着解释一番的,不过大人您已经吩咐过了,下官未曾言语。”
“就按照周大人的意思,授予苏天成翰林院七品编修,其余的事情,你看着办吧。”
戌时,闵洪学进入了一家酒楼,当然,他是不会暴露身份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带着斗笠,面部遮着黑纱,任凭谁也看不出来。
他可是当朝的吏部尚书,要是公开在这里露面,难免被人发现的。
进入了一个雅间,雅间里面坐着一个人,闵洪学摘下了斗笠。
“秦公公,闵某来晚了。”
“咱家拜见闵大人。”
“不敢不敢,秦公公万万不要如此客气,本官可不敢当啊。”
闵洪学甚至伸手去扶住了秦三德,他是吏部尚书,朝廷二品高官了,秦三德不过是司礼监长随,从六品的品级,见到了吏部尚书,当然是要行礼的。
闵洪学是吏部尚书,要求自己不要多礼,这在秦三德看来,当然是瞧得起自己了。
“咱家不知道闵大人有什么事情,接到消息,就急匆匆赶来了。”
闵洪学故作神秘,凑近了才开口。
“秦公公,本官很是为难啊,今rì去请示了周大人,本来是提议苏天成外放到南直隶为官的,谁知道周大人毫不客气训斥了本官,本官还专门解释了,说是苏天成有着不一般的才学,外放为官,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谁知道,周大人训斥本官,坏了朝廷规矩。”
“闵大人不是已经解释了吗,难道周大人还要为难。”
“周大人说了,吏部授官,要为皇上负责,要为朝廷负责,本官也是无奈啊,只能够按照周大人的意思办了。”
给闵洪学传递消息的,就是秦三德,王承恩是不可能直接见闵洪学的。
司礼监与内阁之间,本来就存在诸多的较量。
大部分的太监,气量都是很小的,因为身体的残缺,太监特别害怕他人的轻视,一旦提出来要求了,就一定要做到的。
秦三德代表王承恩,直接找到了闵洪学,提到了苏天成的事情,而且在品秩的安排上面,也说的很直接了,苏天成的品秩,不能够低于状元陈于泰。
想不到周延儒根本就不买账,还是安排苏天成到翰林院,出任七品的编修。
周延儒历来瞧不起太监,秦三德哪里忍得住怒火。
“周大人真的是这样说的吗?”
“秦公公,本官说的句句是实啊。”
秦三德脸sè变得煞白,几乎要开口骂人了,不过,他还是忍住了,做事情还是要小心,周延儒是内阁首辅,不是他这个小太监惹得起的。
“咱家知道了,麻烦闵大人了。”
“哪里哪里,本官不好意思啊,这点小事情,都没有办好。”
秦三德忍住了怒气,很快告辞了。
看着秦三德怒气冲冲的离开了,闵洪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总算是不辱使命了。
这里面的缘由,他已经清楚了,苏天成是殿试榜眼,外放为官,这么大的事情,皇上一定是同意的,有意思的是,皇上没有直接告知周延儒。
这里面就值得琢磨了。
苏天成是一定会被安排到南直隶去的,就算是周延儒反对,也不会用丝毫作用的。
看来皇上对周延儒,已经有了一些看法了,变故往往出现在细节方面。
讨论头甲三人授官,周延儒一定会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的,若是以往,这样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自己在后面,加了一把火了,烧不死周延儒,也会令周延儒异常难受的。
闵洪学一点都不担心,就算是周延儒知道了里面有蹊跷,又能够怎么样,有温体仁的支持,不会出现什么大事。
第一百零三章授官风波(2)
朱由检看着内阁呈上来的奏折,满脸的不高兴。
“公公,朕的意思,你说到了吗,怎么这个周爱卿,依旧是如此的安排啊。”
“皇上,这里面有原因的,容奴婢承奏。”
“有什么情况,你直接说,朕听着。”
“吏部的闵大人,本意是安排苏天成到南直隶的,不料周大人认为,皇上钦点头甲三人,按照惯例,是要留在翰林院的,这是朝廷重视人才的表现,头甲三人也需要在翰林院磨砺,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闵大人为此,专门向周大人提出来了意见,认为苏天成很有能力,用人之际,可以考虑外派为官,最大限度发挥特长,不过周大人以为,一切都要以朝廷为重,不可乱了规矩。”
王承恩非常会说话,没有一味的贬低周延儒,他深知朱由检的脾气,有了魏忠贤的教训,宫里的太监,越是贬低朝廷中的官员,朱由检越是不耐烦,相反,你将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在里面稍微加一些佐料,效果一定很好的。
王承恩的佐料,就是朱由检的面子。
朱由检看好苏天成,本来想着钦点为头甲第一名,被周延儒给搅合了,朱由检忍下了这口气,吏部授官的时候,周延儒再次的干涉,口口声声以朝廷为重,你也不想想,天下都是皇上的,皇上想要做的事情,当然是最大的事情了。
皇上的意思,能够在授官的时候,真正试探苏天成的能力,这样的事情,还需要提醒吗,安排在京城里面,进入了翰林院,短时间之内,是无法体现出来能力的,外放为官,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用祖宗的规矩,来办理所有事情,那皇上励jīng图治,提拔你周延儒,算什么事情。
王承恩还想到了,你周延儒自持是内阁首辅,见到皇上斩杀了魏忠贤,就以为宫里的太监,不算什么了,不能够乱说话了,那你就等着。
朱由检的脸sè果然变了。
“这个周爱卿,是什么意思,朕要钦点苏天成为头甲第一名,他站出来反对,如今授官了,苏天成外派为官,怎么违背朝廷礼制了,难道说苏天成年轻,就一定要进入翰林院磨砺吗,朕十六岁登基,是不是也要磨砺啊。”
王承恩吓得扑通跪下了,朱由检说到的这个话题太大了,若是忍不住,下了一道圣旨,处理了周延儒,绝对不是好事情的,满朝文武会怎么看啊,尽管自己对周延儒有意见,但一切都要为皇上考虑的。
“皇上息怒,奴婢以为,周大人也是为了朝廷考虑的,苏天成进入翰林院,身份就很是尊贵了,这件事情,皇上可直接给周大人说说的,皇上万万不可动怒,身体要紧啊。”
朱由检看了看王承恩,脸上露出了笑容。
“起来吧,朕没有什么事情,朕知道,你是为朕考虑的,这授官的事情,周爱卿思考的,也是有些道理的,不过周爱卿建议陈于泰为头甲第一名,朕知道里面的缘由,朕心里有数。”
“皇上这样想,奴婢真的是高兴,皇上万万不要动怒,将息身体啊。”
看着王承恩诚流出来了眼泪,朱由检轻轻摇头。
“朕很是孤独啊,朝廷里面,这么多的事情,天下也有那么多的事情,朕更是累啊,时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此次殿试,本是选拔人才的好机会,想不到内阁大臣不能够理解朕的苦心,什么都是依照惯例。”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由检显然是动了感情了。
“朕自继位以来,无时无刻都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夙兴夜寐,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朕一心强调节俭勤勉,朕恐怕满朝文武不服,就做出来样子他们看,可这满朝文武,哪里体会到朕的苦心,连年灾祸,流寇四处sāo扰,可恨那后金,也趁机侵扰,朕没有一rì是太平的,朕真的很累了啊。”
听到朱由检的这些肺腑之言,王承恩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其他人跟在朱由检的身边,总是想得到这样那样的好处,都是有私心的,可王承恩不同了,虽然也想到了荣华富贵,但若是朱由检遭遇了什么困难,王承恩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哪怕是赔上身家xìng命。
“皇上,您一定要保重龙体啊,奴婢看见您每rì里cāo劳,心痛不已啊,奴婢恨自己不能够为皇上分忧啊,都是奴婢无用啊。”
“公公不要这么说了,你一直都陪在朕的身边,朕有什么想法,都是和你说的,朕是知道你的忠心的,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唯独你是不同的,朕很清楚啊,北边有后金的sāo扰,中部有流寇的侵袭,加之灾祸连连,很多的朝廷将士,也兴风作浪,朝廷已经是不堪重负了,朕唯有寄希望于南方啊,湖广熟,天下足,南边千万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了,朕感觉到,这个苏天成,是很不错的,想法不错,才能不错,外派到南直隶去,恐怕真的能够做出来一番大事,希望苏天成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皇上,奴婢相信,苏天成一定会体会到皇上的良苦用心的。”
“希望如此吧,这个苏天成,和朕真的还是有缘分的,你的担心,还是有些道理的,若是苏天成留在了京城,依照他的年纪,还要好些年时间的磨砺,让他离开京城,也是不错的办法,朕倒是要好好想想,这个苏天成,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啊,让他到应天府做推官,不是最好的安排,品秩虽然上去了,但不能够独当一面。”
王承恩完全明白了朱由检的心思,皇上将苏天成看作了自己的影子,期盼着苏天成能够成功,皇上登基的时候,面临着非常时期,时时刻刻都想着证明自身的能力,可过去好几年了,朝廷里面的麻烦事情,越来越多,皇上渐渐有些失去自信了,这个时候,苏天成出现了,机缘巧合之下,皇上注意到了苏天成,想到了自己的过去。
苏天成殿试的那篇文章,皇上看了好多遍了,每次看的时候,脸上都有一种满足的神情,时刻陪伴在皇上身边的王承恩,岂能视若不见。
朱由检提出将苏天成安排在什么地方,实际上没有指望王承恩回答的,但明白了朱由检心思的王承恩,这次主动开口提议了。
“皇上,奴婢斗胆,有一个想法。”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没有说话,他的确在思索,将苏天成安排在什么地方,能够让苏天成发挥出来作用的。
“皇上,奴婢觉得,苏天成有能力,最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他想着到南直隶,南直隶十五府,苏天成若是到府衙,品秩太高,有些不合适,若是到下面的县里,显得有些委屈,不如安排到应天府辖下的江宁县。”
朱由检的眼睛亮了,是啊,江宁县知县,正六品的品级,苏天成作为榜眼,外派本来就是有些委屈的,南京是陪都,陪都知县,为正六品的品级。这样比较起来,苏天成和状元陈于泰,区别就不大了,若是苏天成外派了,品秩为从六品,和陈于泰的品秩一样,照样是委屈的,地方官员,和京官是有着不小悬殊的,京官到地方上去了,见官大一级的,京官能够享受到的政治待遇,就更不是地方官可以比拟的。
安排苏天成出任江宁县知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满朝文武大臣明白,自己是看好苏天成的,苏天成虽然外派了,但绝不是遭遇贬斥。这样的情况下,苏天成能够有一个相对好的环境,做事情也便利很多的。
“公公,你的这个建议,很不错啊,朕很是满意,朕就是要让满朝文武看看,年纪轻了,未必不能够做事情。”
听见朱由检这么说,王承恩的内心颤抖了一下,苏天成啊苏天成,你大概不会知道,你还没有上任,就肩负着重任,若是不能够做好,辜负了皇上的期盼,只怕你死的比谁都要惨的。
“苏天成殿试的文章,朕看过好几遍了,那个给银子不如给政策的建议,很是有些新意的,朕考虑,让苏天成到江宁县,可否做一些试点,只是这江宁县位置重要,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啊。”
“皇上,奴婢以为,皇上的考虑可行啊。”
“哦,你说说理由。”
“奴婢没有想到那么多,只是觉得,皇上想出来的主意,一定是好主意,苏天成一定不会辜负皇上的期盼的。”
“公公这话说的有趣啊,好了,朕的心情好了一些了,这件事情,只能够暗地里cāo作,不可公开,朕可不想听见满朝大臣吵吵嚷嚷的上疏,什么不遵从礼制,什么违背了祖宗成法。”
王承恩低下头,那个关于秦三德出任南京镇守太监的提议,看来也要缓一缓了,若是这个时候调整,肯定会引发朝廷大臣的注意的,皇上也会很为难的。
第一百零四章授官风波(3)
周延儒带着内阁所有大臣,来到了养心殿,早朝之后,内阁大臣照例是要汇报和商议朝政的,翌rì就要举行传胪大典了,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商议。
皇上居然出来了吏部授官的事情。
殿试头甲的三人,按照规矩,状元陈于泰出任翰林院从六品的修撰,榜眼苏天成和探花吴伟业出任翰林院正七品的编修,这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皇上提出来,陈于泰和吴伟业的安排不变,苏天成到南直隶应天府辖下的江宁县,出任正六品的京畿知县。
周延儒猝不及防,将苏天成安排到陪都应天府,担任京畿知县,显然是不合适的。
他想到了吏部的草诏,还有温体仁的建议。
来不及多想,周延儒直接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不妥,苏天成文采出众,乃是皇上钦点的头甲第二名榜眼,臣不怀疑苏天成的学识,可苏天成年轻,没有经历过磨砺,骤然出任陪都京畿知县,恐难以当此重任,且不说苏天成是否能够胜任,如此的安排,臣以为有拔苗助长之弊端啊。”
周延儒的这番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可惜他不知道皇上的想法,他说出来的这番话,恰恰点到了朱由检的痛处了。
朱由检身边的王承恩,看着周延儒,眼睛里面,闪过了一丝厉sè。
朱由检没有马上说话,他想看看,其余的内阁大臣,是不是还想说些什么,很快,几个内阁大臣,都附和了周延儒的意见。
温体仁看清楚了眼前的一切。
一直都找寻的机会,终于出来了,为今之计,是想办法贬损周延儒。
周延儒说出来了意见之后,皇上一直都没有说话,脸上甚至没有什么表情,这说明,皇上很不高兴。
“皇上,臣有不同的看法。”
“温爱卿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臣以为,苏天成到江宁县担任知县,完全是能够胜任的,臣有着充足的理由,苏天成是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头甲第二名榜眼,学识是不用说的,他带领府里的护院,斩杀三百流寇,有着极大的魄力和勇气,自古英雄出少年,苏天成的文采和能力,都是异常出众的,有着这样的学识和能力,担任正六品的江宁县知县,一定能够做出来更大的成绩,皇上慧眼识珠,臣钦佩不已,臣以为,这等安排,是很好的。”
周延儒盯着温体仁,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他很是愤怒,想到温体仁处心积虑,处处想着贬损自己,明显就是居心不良。
周延儒不能对着皇上发脾气,但可以与温体仁进行辩论。
“温大人,你的这一番言论,本官倒是有些不明白了,就算是苏天成才学俱佳,可苏天成接触过民生吗,知道如何处理政务吗,担任知县,需要的是不仅仅是才学,还有施政能力,正是因为苏天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让他在翰林院学习一段时间,未尝是坏事情。”
温体仁也不会客气了,他相信,自己今r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符合皇上的想法。
“周大人这话,下官不能够赞同,战国时,甘罗十二岁为相,威震诸侯,汉朝大将霍去病,十八岁拜将军,攻击匈奴,取得大胜,战功赫赫,三国时小霸王孙策,不到十七岁,带领兵马,横扫江东,势如破竹。若是依照翁大人的说法,岂不是这些人,都不行吗,下官若是进一步理解,翁大人的意思,我大明无此俊才了。苏天成虽然只有十九岁,但已经展现出来了能力,唯有破格使用,体现皇上爱才之心,用人之气度,若是按照周大人的意思,苏天成尚需时rì磨砺,熟悉民生,不知道翁大人的这个标准,究竟是多长的时rì,如何才算是能够胜任了。”
周延儒看着温体仁,目瞪口呆,他确实无法回答,本来就没有朝着这个方面多想。
人家温体仁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
朱由检终于开口了。
“周爱卿,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意见,一并说出来,朕想听听。”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作为皇帝,他还是想着,能够得到内阁大臣的一致拥护,这样体现出来自己的领导能力,刚刚温体仁说的话,几乎到了他的心坎里面,令他觉得异常的舒服,内心的不快,也少了很多。
“皇上,臣以为,安排苏天成到江宁县出任知县,还是有些不妥,此举不符合祖制,而且开了这样的先例,rì后存在弊端,进士、贡生以及举人,虽读书有成,但未经历过真正的磨砺,不熟悉政务,皇上钦点头甲三人,若是在翰林院锻炼一番,慢慢熟悉朝政,再行安排,效果好很多的。而且此例一开,令其他的进士也滋生了攀附之心,不肯沉下心来,认真熟悉朝政了。”
朱由检的脸sè慢慢白了,其实在他登基之后,也曾经隐隐听到过这些传闻,有人担心他过于年轻,是否能够执掌乾坤,因为这样的原因,也因为眼下的这个乱摊子,朱由检夙兴夜寐,不辞劳苦,想着展现能力,力挽狂澜,想不到今rì,这似曾相识的话语,从内阁首辅周延儒的嘴里说出来了。
“周爱卿,朕倒是觉得,温爱卿所言有理啊,朝廷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若是事事都按照祖宗的礼法来办,朕岂不是不能够创新了。”
“皇上,温大人刚才一番话,完全是谬论,臣是一心为着朝政着想的,苏天成不熟悉政务,在翰林院学习一段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增强能力,以免rì后入朝为官,出现重大失误,贻误朝政的。”
“依你的意思,此事应当如何处置啊。”
这个时候,就是笨蛋,也明白皇上内心已经是极其不满意了。
温体仁站在一边,显得很是委屈。
周延儒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是内阁首辅,必须要极力争取到皇上的支持,若是这个时候,败下阵来了,内阁首辅就不能够保持威严,不能够一言九鼎。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己必须要坚持已见,若是有人反对,自己就退缩了,皇上会怎么看。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相信皇上总是会明白的,气消了之后,也不会有多大的事情了。
“皇上,臣建议,苏天成还是进入翰林院,出任翰林院编修,至于说温大人,言语失察,臣建议,免去温大人东阁大学士职位。”
周延儒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内阁首辅是不能够被侵犯的。
此言一出,养心殿里面顿时安静了。
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免去内阁次辅,肯定是不存在的。
朱由检笑了笑,可那是皮笑肉不笑。
“周爱卿所提建议,朕以为有些不妥,苏天成还是出任江宁县知县,朕看就这样定下来了,不要议论了,若是朝廷中间,有人乱嚼舌根子,朕绝不会轻饶,翁爱卿,今rì议事就到这里,朕也累了。”
朱由检说完,起身离开了养心殿,朝着**去了。
周延儒呆若木鸡,甚至忘记了离开养心殿了,皇上已经不是完全信任他了。
他看着温体仁,眼睛里面,没有任何的表情,这一刻,他明白了很多,原来今rì之事,都是温体仁设下的一个圈套,可笑自己毫不知情,跳进去之后,还以为自己说的是有道理的,真的是可笑至极啊。
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时时刻刻想到的都是朝政,有些时候,甚至不顾皇上的感受,仗义执言,本以为这么做,上可对苍天,下可对良心,谁知道根本不是这样的,朝廷的复杂,周延儒岂能不明白,他不愿意分散自己的jīng力,谁知道,最终还被扯进去了。
看着眼前的温体仁,周延儒突然感觉到浑身凉飕飕的。
温体仁曾经是自己的同盟,依靠着自己的帮助,进入了内阁,本以为能够和平相处的,可人算不如天算,去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体仁咄咄逼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皇上本来是非常信任自己的,也经不住时时刻刻的挑拨。
接下来,出任内阁首辅的,可能就是这个温体仁了,若真的如此,自己的遭遇倒没有什么,朝政可能就真的麻烦了,朝廷或许会出大事情。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上还是信任自己的,今后必须要想办法,对付温体仁了,很多的事情,不能够小视了。
周延儒最为担心的事情,还不在这里,苏天成出任江宁县知县的事情,皇上为什么没有事先和自己商议,自己是内阁首辅,若是明白了皇上的想法,也不至于如此激烈反对的。
难道说温体仁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吗,真的是这样的情况,那才真正算大麻烦。
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已经两年时间了,朝廷里面那么多的事情,总是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旧事未了,新的事情不断发生,自己真的是处境不妙,真算得上是前有来敌,后有追兵了。
第一百零五章传胪大典
殿试结束之后,苏天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他有些预感,自己不大可能成为头甲第一名,也就是大家所谓的状元,自己的风头太盛了,已经有些离谱了,必然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人太出名了,不是什么好事情,人怕出名猪怕壮,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
三rì后举行传胪大典,所谓的传胪大典,也就是皇上宣布殿试名次的典礼。
崇祯五年三月十八rì。
苏天成来到了紫禁城外,这次不是半夜去的。
进入紫禁城的时候,已经是卯时了。
传胪大典在太和殿举行,这里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传胪大典,其实就是朝廷一次不同寻常的大典。
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要参加传胪大典。
当然,众人是不能够直接到太和殿的,必须在午门等候。
卯时的时候,銮仪卫摆设了卤薄和法驾,在太和殿的前面,礼部安排的乐声(乐队)站在太和殿大殿外面的屋檐下,大典的乐器,摆放在太和门的两旁。
这些东西全部摆好之后,礼部的官员,引领朝廷大臣和参加殿试的贡生,前往太和殿。
朝廷的官员,全部身穿朝服。
贡生身穿公服,戴着三枝九叶的顶冠。
这个时候,贡生已经知道了自身的名气,他们跟随礼部官员,前往太和殿的时候,状元是走在最前面的,接着是榜眼、探花,后面是二甲的进士、三甲的同进士。
苏天成排在了第二位,他的前面是陈于泰,后面是吴伟业。
到了太和殿,官员一律是按照品秩排列的,二品以上的官员,包括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到丹陛上面,所谓丹陛,就是台阶上面的空地,在太和殿外面,其余的文武百官,包括参加殿试的贡生,全部在丹墀内,也就是台阶的下面空地。
贡生在文武百官的后面。
丹陛中间,礼部鸿胪寺的官员,设有一个案台,上面铺着黄sè的绸布。
这一切,苏天成都是第一次见到,他感觉到了庄严肃穆,原来传胪大典,如此的隆重,不愧是天下读书人的至高荣耀。
卯时三刻,礼部的官员,到养心殿,请皇上到太和殿。
辰时,皇上的銮驾,到了太和殿。
司礼监大太监曹化淳,站在太和殿太和门左首。
“皇上驾到,众卿跪拜请安。。。”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天成终于领教了三拜九叩的大礼,随着礼部鸿胪寺官员的口号,他跟着前面的官员跪下,磕三个头,站起来,接着跪下,磕三个头,再次的站起来,再次的跪下,磕三个头。每次的磕头,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头要触到地面的。
“众卿家平身。。。”
随着三跪九叩礼节的开始,传胪大典也正式开始了。
众人平身之后,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周延儒,手捧着黄榜,走到了黄案之前,神情凝重的将黄榜放在了案子上面。
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温体仁,手持黄娟,开始宣《制》。
“崇祯五年三月十八rì,皇上策试天下贡生,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苏天成眨了眨眼睛,他以为,皇上要开口了,肯定是亲自宣布三甲人员名单的。
可惜他想错了,温体仁宣《制》结束,站到了旁边,一直都在黄案旁边的周延儒,小心的拿起了黄榜,慢慢打开了。
“南直隶苏州府无锡县贡生陈于泰,钦点第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
“南直隶苏州府无锡县贡生陈于泰,钦点第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
“南直隶苏州府无锡县贡生陈于泰,钦点第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
周延儒一口气念了三遍。
早有礼部鸿胪寺的官员,引着陈于泰,走到了中间的御道,在御道前方的左首跪下了。
“山西平阳府生员苏天成,钦点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
“山西平阳府生员苏天成,钦点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
“山西平阳府生员苏天成,钦点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
苏天成有些机械的跟着礼部鸿胪寺的官员,走出了队伍,走到了御道的右首,在陈于泰稍后的地方,跪下了。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贡生吴伟业,钦点第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贡生吴伟业,钦点第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贡生吴伟业,钦点第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
吴伟业在陈于泰的后面跪下了,他没有忘记,看一眼苏天成,却没有看前面的陈于泰。
接下来,周延儒开始宣读二甲进士名单,包括三甲同进士的名单,这次只念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