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军凯旋,将士们为大唐争光,扬了大唐的威风,震慑了西域小国,朕很高兴,很感激你们!”

李世民很诚恳的说道,“上酒,朕要跟将士们同饮!”

李世民高声说完,就见王德率领几名内侍端上了美酒。

李世民端起一杯,王德将剩下的酒递给了李恪和诸将,李恪和诸将依次端上酒杯,静等李世民的训话。

“第一杯酒敬为大唐死去的将士们!”

李世民语气悲壮的说道。

“敬大唐死去的将士们!”

李恪和诸将喊道。

李世民一饮而尽,李恪和诸将跟随他一饮而尽。

“第二杯酒敬为大唐立下功勋的你们!”

李世民高声喊道。

“大唐万岁!”

李恪和诸将喊道,李世民可以这么说,但他们不敢托大。

李世民一饮而尽,李恪和诸将跟随他一饮而尽。

“第三杯酒敬大唐的百姓,有了你们的支持,大唐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战绩!”

李世民高声说道。

李世民的这句话让李恪想到了他的一句名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由的让李恪感慨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和气魄,绝对不是一般的帝王能够比的,不然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大唐万岁!”

李恪和诸将喊道。

李世民一饮而尽,李恪和诸将跟随他一饮而尽。

朱雀门的欢迎仪式结束,李恪跟诸将跟随李世民回到太极殿,开始了程序办交接仪式和战况战功等方面的汇报,等到处理完这些问题,回到北王府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第六百七十一章 北衙大都督

李恪回到北王府,见到自己的四个女人时,武媚娘早已忍不住扑在了李恪怀里,而阿史那云和长孙冰凝也是心头一紧,眼圈红红的,只有吐蕃桑央公主脸色平静的注视着李恪。

李恪轻轻的抚摸着武媚娘的香肩,安慰道,“媚娘,本王这不回来了吗?这么高兴的时候你哭什么?”

“殿下,媚娘只是高兴了才忍不住吗?”

武媚娘笑道。

其实,这次北王府全体成员没有前去迎接李恪,这还是武媚娘的主意。通过敏感的政治嗅觉,武媚娘发现了李恪这次回长安后潜在的危机,那就是功高震主,而李恪在大唐百姓的声望会日隆,这就使得李恪做事要低调,不能居功自傲。而北王府的诸人要是去迎接李恪,势必要阻拦大军进城,这件事情看似简单,但要被有心人利用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李恪心里也很清楚大家的想法,才没有在意诸人没有去城外迎接自己。

回到大殿,李恪跟三女说话,对吐蕃桑央公主只是点点头表示慰问,而桑央公主则是一脸寒霜,表情很呆滞。

李恪也没有责难桑央公主,毕竟是自己砍了他的老子,再者李恪也了解到,桑央公主已经为他生下了一个王子。只是,李恪对这个王子也没有多大的兴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恪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对这个儿子没好感也的情有可原。

晚间,李恪被阿史那云和长孙冰凝推到了武媚娘的房间。

长安城已经到了冬季,屋外寒风刺骨,可屋内热气腾腾,武媚娘依旧出浴,正在静候李恪,李恪走进武媚娘的房间,看到武媚娘那诱人的身体,早已雄风大振……

第二天,李恪来到两仪殿跟李世民和诸位中枢大臣商议军功封赏。

李恪离开长安的这三年时间,大唐中枢要员之间的职位变化很大,王珪已经不再是门下侍中,魏征被李世民任命为门下省的侍中,掌管门下省的大权,萧禹身体不适,已经辞去了中书令的职务,李世民就任命长孙无忌做了中书令,而长孙无忌空缺处的尚书右仆射的位置便被岑文本顺理成章的收入囊中。其次,褚遂良也升官了,他被李世民任命为秘书监,只是没有魏征那样的参政的权利,但也是要职。

李恪来到两仪殿的时候,就见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魏征和侯君集在商议和讨论,李泰和李承乾分列两旁听的很认真。

李恪给李世民施礼,又跟诸人见礼,这才站在了李泰和李承乾中间的位置,静静的听大家的讨论,没有李世民的发话,他是不敢主动开口阐述自己的想法。

听了片刻,李恪听出了大家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对于陈其和程名振、杜君绰、孙贰朗等一些列将领的封赏,李世民和大家都保持了一致的观点,觉得该大大的封赏,以表示朝廷对他们的器重。唯一的分歧就是苏定方的封王,长孙无忌和侯君集等人认为苏定方的功劳不至于要封王,封他一个国公就可以。而房玄龄又不发话,岑文本表示沉默,只有魏征强烈建议封王,他认为西域问题很复杂,大唐自从灭了吐谷浑后打开了西域的商道,西域诸国可以直接跟大唐邦交,这样的话驻守大唐西大门的苏定方爵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是,对于双方的谏意,李世民没有给与任何的评价。他看到李恪静静的听众人争论,自从进两仪殿就没有说一句话,便开口问道,“李恪,你力主苏定方封王,你的意见呢?”

“父皇——”

李恪出列道,“西北是大唐的通往西域诸国的门户,在西域诸国的西方还有两个强大的帝国,他们跟大唐一样跟西域诸国通商,但是,只要我们跟西域诸国通商取得了丰厚的利润阻挡了他们的财路,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注意,有可能会有一两场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西北门户对大唐的重要不言而喻,而大唐是否能够稳定西域诸国,跟西域诸国达成同盟共同抵抗强敌这也很重要,而这些问题大唐不可能派出单独的使者去解决,因为他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只能有镇守西北的苏烈慢慢的去跟西域诸国交涉和联络,而跟西域诸国交涉和联络的苏定方的爵位则表示了大唐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所以,儿臣才会力谏给苏烈封王!”

“恩——”

李世民淡淡的点头道,但他还是没有给予任何评价。

“父皇,儿臣这三年征战西北吐谷浑和吐蕃,身体不适,想在长安修养,还请父皇恩准!”

李恪说出了自己换取苏定方封王的条件。他很清楚李世民的心思,这次西北大战的真正统帅是自己,而苏定方只是第二统帅,要是给苏定方封王,那给自己该怎么封赏呢?这让李世民非常为难,才使得李世民不肯轻易开口。

“恩——对吐蕃开战的时候,朕也听说你病的不轻,当时就想召你到长安修养,可你母后说,你没主动上书给朝廷言及自己的病情,说明你有自己的想法,朕就没有召你回长安,而是仍旧将你留在了西北,这三年确实苦了你啊,你也该休息一段时间,朕准了!”

李世民语重心长的答应道。

“多谢父皇!”

李恪谢恩道。

“对于有功将士,我们不惜官,不吝爵——”

李世民看了诸人一眼,淡淡的说道,“大唐能有今天的地位,不就是靠前方的将士们吗?现在,大唐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战役,你们却为了对他们的封赏而争吵不休成何体统?苏烈这次统帅大军灭吐蕃,给大唐扩展了数千里的国土,这样的功劳不封王不足以表示大唐对前方将士们的器重和信任。”

李世民话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就封苏烈为青海王,为大唐镇守西北,全权处置西北军务。”

“诺”李世民发话了,大家只能领命。

“李恪,你主动辞去北王行军大总管一职,取消北王四道的独立军制,想在长安修养,朕也不能忘记你的功劳,朕正好在长安组建了南衙和北衙,南衙主要管理新军,北衙管理十二卫大军和各地的府兵,你就任职北衙大都督吧!”

李世民对李恪说道。

“诺,多谢父皇!”

李恪领命。

其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让他做北衙的大都督,李世民在长安改制新军建立南北衙的事情他在西北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虽然,南衙大都督掌管新军,新军又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和期望,将来的南衙取代北衙的地位是顺理成章的,可现在的大唐军制还是以十二卫军和府兵为主,北衙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所以,任命自己为北衙大都督,意味着将长安的城防交给了自己,李恪有点怀疑李世民此举的意义,他觉得李世民会这么信任自己马?还是说,这是他的一种试探呢?

其他的封赏没有多大变化,陈其被封为并州大都督,程名振做了扬州大都督,杜君绰做了左卫大将军,薛仁贵被封到了幽州做了将军,宇文过成了苏定方王府的将军,许敬宗被封为长安县县令,李言做了并州刺史,邓同达做了李言的副手。

等到讨论完这一次的封赏,李恪走出两仪殿回到北王府,就立即将许敬宗召集到自己的书房,开始分析这份封赏背后的真正意义。他觉得这次对自己的封赏不同寻常,非常的不同寻常!

第六百七十二章 给自己放假

许敬宗来到北王府是书房时,李恪正在沉思,见到李恪,许敬宗微微施礼。

“延族,你给本王分析分析,这到底是谁的注意。”

李恪淡淡的说道,随即将今天已经确定的关于自己的封赏结果告诉了许敬宗。

许敬宗听李恪说完,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默。

对于朝堂上的问题,没有入朝为臣的经历,自然不是很熟悉,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分析利弊。

所以,李恪才会在这种情况下将这样的问题交给许敬宗。

“殿下,只是皇上的意思!”

许敬宗义正言辞的说道。

“恩?”

李恪问道,“何解?”

“殿下,十二卫可是皇城的禁卫军啊!”

许敬宗感叹一声说道,“他们都有各自的将军和大将军,你作为大都督,只有调兵权,可没有统兵权。”

“那就是说,父皇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本王的权利!”

李恪反问道。

他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在这时候就开始注意他。

“对!”

许敬宗肯定是说道,“但皇上也不是彻底的不相信你,只是作为一个君王,自古便有的一种措施而已。”

“……”

李恪沉默,静等许敬宗的下话。

“至少,在十二卫任职的杜君绰和李仙重都是殿下的心腹将领,只要有他们在,殿下在十二卫里还有部分统兵权利。”

许敬宗淡淡的说道,“再者,以殿下今日的威望和军中的资历,只要不是违背圣意,你的命令又有哪个将领和士兵不能遵从呢?”

李恪没有说话,他听的清楚许敬宗话中的不违背圣意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许敬宗跟随自己十多年才会这么说,要一般的臣僚,这样的话是不敢说出口的。

“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李恪回过神继续问道。

“没有——”

许敬宗答道。

“那现在本王该怎么做呢?”

李恪问道。

他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军务,在战场,而不是朝堂的争斗,以往的胜利都是自己了解历史轨迹的结果,可现在已知是历史已经乱了,再也不能根据以往的历史判断事务。所以,他才会请教许敬宗。

再者,李恪深知一个道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历而为,那就会疏远自己跟心腹们的距离,只有时常让给心腹们给自己出谋划策,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对他们的尊重。

“殿下,三年的征战,你已经很辛苦了,何不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呢?”

许敬宗笑道。

“放假?”

李恪反问道,倏然之间似乎明白了许敬宗话中的含义,便笑道,“延族说的对,是该给自己放个长假了!”

许敬宗没有说话,只是淡淡的一笑。

“你明天就要出任长安县县令,这个位置官职小,职权大,风险高,要谨慎行事,长安县的捕头左翼是本王的人,你可以重用他,还有邓同达也是本王的人,你可以跟他多聊聊。”

李恪向许敬宗告诫道。

当年钱宁案,他斩杀了长安县令,将邓同达推上了长安县令的位子,这几年来邓同达在长安县令的位置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中规中矩的表现还是足以表现出了他守成之能。毕竟,长安城本就是个是非之地,能够在权贵纵横皇城任职一名小县令数年之久,确实不易。

而今,这个人换成了许敬宗,李恪就更加的小心。

因为,许敬宗是他的绝对心腹,许敬宗今后的升迁意味着他对长孙无忌的反击。

在李恪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彻底的铲除长孙无忌,非许敬宗莫属。

他这不是迷信,而是经过长期跟许敬宗相处之后得到的结果。

因为,在这数年的时间里,长孙无忌没少给自己吓绊子,但最终都被许敬宗一一化解,可见道高一丈魔高一丈,一物降一物,许敬宗是天生的长孙无忌的克星。

“殿下放心,微臣晓得!”

许敬宗很严肃的回道。

其实,他自己也很清楚长安县令的位置的特殊性,因为在历朝历代,多数情况下的皇城县令都有问鼎中枢做中枢宰相的资格。

“恩——”

李恪点点头。

许敬宗见李恪没有什么事情吩咐他,表告辞离开。

许敬宗离开王府,李恪想了良久许敬宗刚才的提议,不由的脸色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第二天,朝廷的圣旨送到了李恪的北王府。

李恪早已清楚的圣旨的内容,只是例行公事的接了圣旨,送走了王德,便在武媚娘的服侍下穿上大都督军服,向北衙办公的府邸而来。

以往在太原,李恪一向的便装出现。

可现在是皇城,他不能破了规矩,只能穿上一品武将的大都督军服。

在王中长的扈从下来到了皇城背面的大都督府,就见北衙除了几名办公的军务司马之外,没有其他的卫军的将领。

这是因为十二卫府大军都有自己独立的将军府,有独立的统帅机构,即便现在被编入了北衙,在北衙以前只是一个称号,没有大都督,李恪是第一任大都督,他在没有整治北衙的情况下,北衙现在还只是一个空架子,自然没有一个卫军将军前来报道点卯。

北衙的几名军务司马看到李恪,急忙起身行礼,被李恪阻止。

李恪在军务司马的指引下来到了自己在北衙的办公书房,开始翻看文书了解北衙十二卫的具体情况。

这时,就见一名鹰卫进来给他禀报,说千牛卫将军求见李恪。

李恪的身边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只有鹰卫扈从,不会有其他的卫兵。

“让他进来吧!”

李恪淡淡的说道。

鹰卫离开,没过多久,就见一名身穿千牛卫将军的将领大步走进了书房。

“学生见过校长!”

亲切的见礼声响起。

李恪抬头,发现自己面前的这员小将不是别人,正是出自太原皇家陆军学院的蒙昭。

“蒙昭,没想到你会来吧!”

李恪笑道,“坐吧!”

自从蒙昭被升迁为千牛卫将军,李仙重从西北大胜之后回到长安,就被李世民任命做了千牛卫的大将军。

“多谢校长!”

蒙昭客气的落座。

师生见面,感慨良多,两人聊了很久,蒙昭这才离开。

但是,李恪从蒙昭的话中听出了一丝危机。

那就是,北衙的成立对十二卫的冲击不小。

以前,十二卫独立的卫军系统,十二卫军还有自己所统辖的数十个府府兵,可谓权力很大。可现在李世民成立了北衙,要将十二卫的权利收拢到一个衙门,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十二卫军职权。试想,作为十二卫大将军的都是李世民的老部下,都是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悍将,谁会愿意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权利交出来呢?

想到这里,李恪这才明白了李世民真正的用意,他这是想让自己做这个收拢十二卫兵马大权的人啊!

可是,李恪在想通了李世民的心思之后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后果,那就是得罪很多军方的老将军,得罪不少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老臣子,这对自己的将来没什么好处。

突然之间,李恪打了一个激灵。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忽略的一个细节。

那就是李世民很清楚但自己收拢了十二卫大军的权利,肯定会得罪一部分老臣,那些被任职十二卫大将军的老臣们。但他依然让自己做了这北衙大都督,依然让自己整顿北衙,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不知道这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有多大吗?所以,只有一个答案能说得通,那就是说,这是李世民有意为之的结果,目的是想让自己跟军方老将势不两立,分化自己军方老将之间的关系,让自己难以在军方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能够在不知不觉间就谋划出这样的良策。李恪终于猜透了李世民的用意,对自己的这个父皇的权谋佩服不已。

然而,李恪的嘴角却是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因为,猜透了李世民对自己封赏的用意,他就有了针对的办法!

因为,在这个世上,一个人最害怕的不是做不到或者不会做,而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现在的李恪,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第六百七十三章 长相守

知道了太宗李世民是心思,李恪思量很久便有了对策。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顿北衙大都督府,但他的整顿不是像李世民想的那样收拢十二卫大军的权利集于一身,而是将北衙改造成了一个类似于后世的参谋总部。让李仙重和各卫军的大将军在北衙挂职参谋,又通过皇家陆军学院调集了一批参谋科毕业的陆军学院的学生,让他们负责参谋职责,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北衙军议制度。第二件事情就是,让杜君绰任职北衙大都督府的副大都督,全面负责北衙的日常军务,只要特别重大的事情李恪才会出动出面解决。

杜君绰做到卫军大将军已经很满足,没有想到被李恪举荐成了北衙的副大都督,心里对李恪异常感激,只要没什么大事情,他也绝对不会去叨扰李恪。

所以,李恪的生活倒是过的很清闲。

等到李恪整顿完北衙,已经到了第二年的开春,看到城外春意,李恪便将军务交给了副大都督杜君绰,自己则是带着妻子等出城郊游,开始了神仙眷侣的生活。

这天,李恪的马队缓缓的出城,将营地扎在了长安城外的西山。

因为,习惯了军旅生活,李恪很喜欢住宿在营地。

而王妃阿史那云出身突厥游牧民族,自然也住得惯军帐,吐蕃公主也习惯这样的生活,长孙冰凝以前是大唐暗卫成员,吃惯了苦,自然也能习惯野外宿营,只有武媚娘不怎么习惯,可她深爱着自己的殿下哥哥,只要跟自己的殿下哥哥在一起,她倒是也能吃的了苦。

所以,李恪一家子的春游倒是很愉悦。

除了李恪一家子之外,这次出行的扈从依然是王中长和长安城八百鹰卫中三百健儿。

因为,李恪居住在长安,他的护卫只能确定在八百之数。

所以,李恪将剩下的侍卫派遣到了太原,做了陈其大都督府的亲卫,变相的让陈其训练了这支精兵。

“殿下,我们什么时候回长安呢?”

说话的是阿史那云,她生怕自己几个耽误了李恪的军务。

“姐姐,殿下哥哥不会回长安,他可能还回去江南呢!”

武媚娘淡淡的笑道,她的政治嗅觉很敏感,很清楚李恪的现状,不宜待在京城,才会这么肯定的说道。

“臣妾也觉得殿下该去江南看看!”

长孙冰凝插话道,作为当初大唐暗卫是首领之一,他也隐约的感觉出了长安城平静之中的所体现出的不安。

只有吐蕃公主桑央没有说话,自从李恪回京,她的态度都这样。

其实,要不是她给李恪生了一个皇子,以李恪的秉性绝对不会搭理她。

“恩——你们说的对,阳春三月下扬州,本王还真想去江南看看呢!”

李恪淡淡的笑道,“等过几天,本王给父皇上书,辞去北衙大都督的职务,我们就立马去扬州。”

“那殿下哥哥,我们该走那条路呢?”

武媚娘问道。

“自然是水路!”

李恪温柔的笑道。

“水路?”

长孙冰凝反问道,有点不敢相信,她很清楚长安到江南除了京杭大运河就没有其他的水路,可那是当年的隋炀帝南巡的路,现在李恪要走这条路,里面的寓意会不会让有心人做文章呢?

看到长孙冰凝凝重的表情,李恪笑道,“我们先北王营州,去看看刘仁轨的水师,再乘坐大唐水师战舰去扬州。”

“噢——好呀好呀!”

武媚娘欢喜的说道。

而长孙冰凝的额头也舒张了不少。

其实,最为李恪的妻子,长孙冰凝和武媚娘的政治嗅觉都很敏感,只是他们都清楚李恪心里的标准,那就是女人不能干政,才会不愿意去触及这方面。

但是,只要关系到李恪,她们即便不去触及,不去跟李恪详说,但心里都会分析利弊,会找机会偶尔提醒李恪。

李恪也清楚两人的心思,也就装聋作哑的充耳不闻,当做没听见。

李恪陪诸女在西山春游了八天时间,他便开始上书李世民辞职北衙大都督的职务。

第二天,他准备回长安,开始南行的准备。

傍晚时间,诸女玩累了就在大帐中休息。

李恪看到西山的夕阳很美,就出来骑马散步。

不知不觉间尽然走到了渭水边。

渭水,承载了李恪太多的回忆,他跟长孙冰凝就是在渭水相识相爱的。

还有一个人,也跟他渭水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想到这个人,李恪的心里就一疼。

因为,是他辜负了她,是他没有保护好她。

作为一个男人,这必将是他一声的耻辱。

他还记得,心中的女子画的一首丹青,写的一手娟秀好字。

秀外慧中,温柔大方。

然而,现在呢?

她在哪里呢?

自己回到长安,到现在也没有听到他的音信。

李恪开始茫然了,他凝望西方的天际,开始怔怔出神。

“干什么的?”

突然,李恪听到鹰卫的吼斥。

他目视声音处,身体一震,简直不敢相信。

她,她怎么会在这里呢?

李恪没有说话,王中长很识趣了离开。

片刻功夫,就见一袭淡绿色长裙候若依出现在李恪面前。

“今天踏青,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

候若依淡淡的说道,她的表情很自然,很淡定。

“恩,我——本王也没有想到!”

李恪说道,只是语气有点不自然。

“打扰你了吗?”

候若依问道。

“没有,我也是一个人!”

李恪不敢正视候若依的清澈如水的眸子。

“李恪——”

候若依出奇的叫了李恪的名字。

“恩——”

李恪应声道。

“你还可以为我题首诗吗?”

候若依问道。

“可以——”

李恪歉意的说道。

随即,他吩咐王中长备好纸墨,和候若依一同来到了渭水桥边的凉亭。

“你想什么写什么呢?”

李恪提笔问道。

“你自己看吧!”

候若依将一块锦帕递给李恪。

“咣当——”

李恪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他看着手中的锦帕怔怔不语,但眼中却是充满了盈盈泪水。

《长相守》向晚长亭碧水临,杏花风起暗香侵。一溪明月人初静,君伴清萧妾弄琴。

锦帕上的字迹清晰可见,就是候若依娟秀的王体字,这还是她认识李恪之后勤学苦练的结果。因为,李恪喜欢王体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

“殿下——”

王中长适时的喊道,李恪这才回过神来,向候若依道,“不好意思,本王施礼了!”

“你没有——”

候若依幽怨的说道,“这才是真正的你,才是真实的你!”

李恪没说话,接过王中长递给他的笔,龙飞凤舞的写下了这首诗,吹干墨迹,将纸交给了候若依。

“你过的好吗?”

半晌,李恪这才问道。

“我只知道你过的不好!”

候若依淡淡的说道,“虽然,你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和地位,可我知道你过的不好!你很累,你的心很累,你一直在跟命运走斗争!”

“……”

李恪没有说话,保持了沉默,可对候若依而言,沉默就是默认。

“突厥一战,双方死了数十万将士,吐谷浑一战,吐蕃数战,死了将近上百万人,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候若依冷冷的说道,“你还是当年元宵佳节赏花灯,读《论语》的李恪吗?你不是——”

李恪依旧沉默不语,他就这么默默的注视着眼前这个他喜欢但得不到的女人。

“恐怕你现在看的最多的书是《孙子兵法》和《尚书》吧!”

候若依冷笑道,又继续说道,“殿下,你何必呢?你太累了,你真的太累了,若依懂得你的心,你身上扛着数十万大唐死去的冤魂,你肩上扛着跟随你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的性命和荣华富贵,你心里装着自己的妻儿子女平安和健康,你心系着大唐数万百姓的将来,你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责任之中,你什么时候能够放下它呢?”

“所以,若依懂你,若依理解你的苦衷,若依才不想为难你,若依才会什么都不想要,可若依只想你过的好啊,你懂吗,若依只想你过的好,可你做到了吗?”

候若依说着说着便开始大哭道。

李恪想要上前抱住她,可心里这么想,脚下却依旧没有动,稳稳的扎在原地。

“殿下,你保重!若依失态了!”

候若依说完便大步离开。

留下了怔怔出神的李恪。

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怎么自然不敢抱她,不能抱她呢?

为什么,她还是这样的善良纯真,还是没有一点的变化呢?

为什么,她还在为自己着想呢?

为什么……

李恪陷入了痛苦中!

第六百七十四章 信心不是很足

李恪回到场长安城,给李世民上书说自己要去游历江南,李世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因为,这次吐蕃一战历时三年时间,李恪在西北统兵打仗,没有回过长安,这次能够回京,还想出去玩玩,李世民自然不会反对。

出了两仪殿,李恪来到了杨皇后的千秋殿,跟杨皇后聊了片刻,这才出了皇宫。

回到府上,李恪就让王中长准备出游的一切。

第二天,李恪的马队出了长安城,向营州而来。

因为,在李恪的妻室之中,除了武媚娘之外,其他的女眷都是习惯了行军宿营等野外生存,李恪的马队不是很奢华,除了几辆大车和必须的生活用品,没有太多其他的东西。马队向走太原府,再通过幽州到营州,在营州走水路到扬州。

这是李恪反复思量的结果。

因为,他这次出游是一个目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检验一下刘仁轨的水师怎么样了,是否能够有一战的势力。李恪很清楚现在的形式,国内太过平静,这对他自己很不利,想要打破这种平静,让众人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那就要想其他的办法。本来解决西域诸国的最佳的方案,可刚经历而来吐蕃和吐谷浑的大战,西北大军还需要休息,而大唐又对西域诸国不是很熟悉,需要做一番侦查。所以,李恪就将目标放在了辽东,放在了高丽身上。这个在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