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现在想迅速拿下大顺城没有指望了,赵思顺的策略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李谅祚将诸将喊来商议。

大家都觉得可行。

荔原堡也险恶,但无论地形或规模,远不及大顺城,甚至都不及疆砟堡。

同时若是派出的兵力足够多,又可以分兵华池县,让王巨顾头顾不了尾,顾尾顾不了头。至于柔远寨那边,已经派去了兵马,暂时不用过问。

还有一个有利的因素,赵思顺投降,他是宋朝的重要蕃官,熟悉周边地区,就不说他手下还能抽出几百名丁壮协助。这也能算是一种知彼……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好处还有很多,马上另一路军马将会抵达柔远寨下,大军在大顺城阻住,会不会让宋人趁机将另一路兵马吃掉?

王巨那三战也将西夏人打清醒了,不是所有宋人都是软弱可欺的,因此这次派出的兵力要比史上的多。

那么这股军队派出去,就能与柔远寨的兵力互相申援。

好处多多,可有一样让诸人感到头痛,人可以从小道绕一些路过去,后勤怎么办?

赵思顺说道:“陛下,不用担心,我们寨子今年收成好,还有许多粮食,可资助大军东下。”

“有多少粮食?”李谅祚惊喜道。

“能调出五六千石粮食,不过臣到了大夏后,陛下一定要调一些粮食给寨民,否则献给大军,百姓就无法得活了。”

“这个不用担心,你立即回去通知你们寨子,让妇女老幼向大顺城出发,到朕的大军中来安置,朕马上将他们转移到山后去安置。余下的丁壮随大军出征,战后朕自会有丰厚的赏赐。”

“谢过陛下。”赵思顺要的就是这句话。

说完后,赵思顺匆匆返回他的寨子。

李谅祚看着大伙:“何人愿意东征?”

叶悖麻拱手说道:“末将愿意。”

李谅祚看了看他,这次情报上,叶悖麻犯下不小的错误,不过叶悖麻武艺出众,又是来自忠心他的叶悖族的少酋长,用起来也放心,还有他以前被华池县那个小知县再三羞侮,这是哀兵,哀兵可用。于是说道:“那朕就让你带两万兵马,立即从南边那条小道出发,限你七日时间,务必将荔原堡拿下。”

“末将领命。”

宋吉站在最末尾,听着他们杂七杂八的议论,越听他越担心,这时候忍不住站出来说道:“陛下,叶悖将军,不可轻敌。”

“为何?”

“华池县那小子智谋万万不可轻视,以微臣之见,可以出兵,更可以分兵,但必须以雷霆之军,方可将荔原堡拿下。因此兵力太少了,最少要派出两万五千名大军,分别攻打华池镇与荔原堡,而且那条道微臣也熟悉。若是金汤城驻有留守的兵力,再派五千兵马自小道插到平戎镇之后。那么华池县四面皆兵,不但荔原堡,华池镇平戎镇也可以破矣。到时候不仅是使大顺城宋军将士沮气那么简单了,拿下了华池,我军可守可攻,并且随时能威胁庆州城。同时华池县今年大丰收,特别是在华池镇有许多储粮,连眼下十万大军的供给也有了。”

“停,停,我问你,华池县有多少兵力?”

“六营禁兵,大约两千人左右,不会太多,”宋吉答道,若是满编制那会是三千人,不过宋军都有吃空饷的情况,去年三战也牺牲了许多人,因此宋吉做出这个兵力评估:“另外还有四营骑兵,大约两千人不到,后来又调来三营保捷,大约有一千四百人左右。”

“就这点兵马,值得用三万大军?”

“陛下,那小子智勇双全,不亚于当年的种世衡。”

“种世衡,这个人朕听说过,似乎诡计多端,但有没有主持过大型战役,击败过我大夏军队?”

这个还真没有。

“诡计终是诡计,在铁骑下,它是见不得光的。对了,这次来有没有横山地区野利族的部下?”李谅祚扭头问漫咩。

“有,不多,并且现在他们也不敢称野利族了,不过士气低靡,末将将他们安置在后军负责押运粮食。”

李谅祚本来想说一句,将他们放到前线上送死去吧,但考虑影响恶劣,于是隐忍没有作声,又说道:“那么就从金汤城拨出三千兵力,自小道进入平戎镇,能破就破,不能破立即与主力军队会合,叶悖麻,记住,你首要任务是荔原堡……那个华池镇能拿下来就拿下来。”

华池镇离主战线略有些远,不过城中有大量粮食,李谅祚也有些心动。

商议完毕,宋吉走出帐外,心中想,两万三千人,兵力应当不少吧。虽然他有些智计,不过随着官兵呆在围林寨,哪里有多少军事见识。因此也不知道这个兵力是多还是少。

宋吉抬头看着夜空,夜空繁星点点,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忽然宋吉想出一个好办法。

第二四五章王巨心很野

宋吉大步追上叶悖麻。

他影响不到李谅祚,实际李谅祚从金汤城调出三千兵,已经给了他面子。道理一个样,就象现在王巨很难影响到赵曙,这是沾到攻打宋朝的,否则他的话语权会更少。

不过他能影响到叶悖麻。

追了过去,宋吉问:“叶悖将军,试问你有何打算?或者说宋朝将会如何对抗我们的进攻?”

“恩,你要说什么?”

“不要以为荔原堡小,同样难以攻打。陛下限你七日,实际就是不限七日,那五千石粮食能维持多少天大军的供给?思顺那一族我是知道的,四百余帐的大族,有了五千石粮食,加上部分夏收,一些牲畜,可以温饱地活到明年秋天。但放在两万大军身上呢?兵马加上战马的供给,思川寨中的粮食也不过供大军吃上十几天。若是我是华池那个王巨,想对付我们方法很简单,坚城不出,不用守太久时间,只要守上十几天,粮草全部消耗,自然我们只得退兵了。”

“那能用上十几天,十几天没有进展,三军粮食也会出现危机了。”

“你还不明白我意思,我是说,只要将这个消息通报给三军上下,宋军的士气就会大振,再者,各堡砦分别涌进去许多百姓,他们一度引起华池县将士混乱,不过那些百姓集结起来,发放弓箭,站在城头上就是战士。到野外华池县没有多少兵力,然而一攻城,华池县将凭空多出来数千精兵。”

“那你说怎么办?”

“依我之见,也有计策。总体华池县官兵不是很多,五千余人,华池县要分出兵力留守,凤川镇与平戎镇同样要分兵看守。放在荔原堡的兵力大约不会超过三千人。”

“差不多如此吧,可能连三千人都不足。”

“不管有没有三千人,若是加上一两千百姓呢?四五千人守这个堡,守十几天能不能守下来?再说攻难守易,我们只有两万兵马,就是没有时间限制,想攻克荔原堡难度也不会小。”

“未必。”

“这样吧,相比于攻城守城,宋军应当比我大夏军队善长。”

“能这么说。”

“换你带领四五千名手下来守疆砟堡,两万宋军来攻打,你能不能守上十几天?”

“这确实倒是一个问题。”

“也不是问题,我们兵力占优势啊,何必非得先攻荔原堡,只要留下五千人看住荔原堡,宋军出城来战,那些百姓便派不上用场了,不过三千官兵,我们五千将士,又是在野外,会不会畏惧,会不会失败?余下一万五千名士兵尽数前去华池镇。而且属下以前贩过私货,对那条道路也熟悉,都用不着思顺做向导。华池镇也会有留守的兵力,但能有多少?一千人,还是五百人?对了,我还有一个好办法,先将两万大军列阵荔原堡,恫吓一天,看到华池镇会不会分兵来救,若是分兵,正好围点打援。若是不分兵,金汤城的将士大约也潜行到了平戎镇下,华池镇必分去救平戎镇。那时华池四面皆敌,人心惶恐不安,我们再派一万五千名大军东下,便能一举攻克华池镇了。”

“不错,粮草也解决了。”

“不仅粮草解决了,我们夏军到来,王巨将那个作坊迁于华池城中,你可看到那种火蒺藜,那种石炮,那种箭支,几乎就是在那作坊里生产的。得到这些武器,再将华池镇官员与将士押到荔原堡城下,甚至不用开战,派人劝降,荔原堡三军就会打开城门主动请降。”

实际最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宋吉与西夏人还没有看到,那就是铠甲。

然而赵明部下装备新式铠甲并不多,而且西夏骑兵还没有与他碰撞时,便撤回城中了,因此西夏人并没有察觉。

叶悖麻大喜道:“不错,真是好主意。”

实际这个主意是很恶毒。去年王巨思考着这一战时,怕也就怕西夏人分兵去华池镇。

有了明确方向,接下来就好办了。两人又商议了许久,各自回帐蓬休息。

…………

“那个虎踞炮真厉害啊。”秦三德子迎出朝阳,还在回味着。

其实比他想的还要厉害,当场炸死的人不多,但有更恶毒的在后面。

当初设计时为了密封性,外面包了铁皮子,而不是原来的纸壳,并且它足够大,足够大威力就大,因此这个铁皮子还略有些厚。一炸也变成了铁片飞射出去。

不但铁皮,里面还有许多铁蒺藜,当然不是人工打的,那太费工,而是用生铁铸造的,然而也恶毒,不仅有齿状尖端,还有回钩,更恶毒的是有王巨这个先知,有意将它们放在外面风吹雨淋一段时间,让它们略起一些铁锈,这才装到铁壳里。

炸死的人不是很多,可炸伤的人不少,抬回去,这些铁片铁蒺藜一起扎到骨肉里了,只好挖肉断骨,然而麻醉药在哪儿?那个才叫痛啊。但还不是痛的时候,未来这些伤兵十之八九伤口会发炎,就是回去后,也不会有一半人能活下来。

但另一人则有点担忧地说:“敌人太多。”

大顺城几战十分出色,最少击毙了四五千名西夏将士,然而看着西夏漫山遍野的大营,似乎根本象没有受到影响一般。

“放心吧,有王知县呢。”秦三德子说。

他现在对王巨充满了信心,想当初自己与胡谦犯的案子,虽未招供,实际已让章楶断得七七八八了,但居然让王巨翻了过来,胡谦还做了朝廷的正式武将,蕃营指使。

这太神奇了。

那么还有什么事王巨做不到的?

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几个人未必很认同,敌人确实太多了,远远地看着,都有些心惊胆战。

就在这时,秦海说道:“嘘,大家小声一点,敌人来了。”

叶悖麻带着两万兵马,开始从大顺城南边的一条崎岖的山道,绕向后方。

其中一段山道就在秦海他们几名斥候脚底下。

他们来到这里,也有好几天了。西夏人也重视斥候的,因此几人选择了这个地点,一处峭壁的上方,长着一些古藤与松树,只有一处稍稍平坦,但也陡峭得要命,几人还是缀着绳子爬到这里。

随着又用古藤与杂草披在自己身上做了伪装,然而太峭了,几个人只好用绳子将自己的身体,水囊,干粮栓住,然后就在这里吃喝拉撒,包括睡觉,不过盖在身上的羊皮也用绳子栓住,不然就会滑落到崖壁下。

不过这里视野很好,正好能看到大顺城正面的战场。

象这样的,还有好几处。

总之,这次对斥候的重视,王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当然,也有二十几名干炼的斥候先后牺牲。那是没办法的事,有得必有失。

秦海几个一起闭上嘴巴,静静地看着山道上无数敌人蜿蜒而来。

秦三德子低低说了几个字:“铁鹞子。”

两万大军中就有一些铁鹞子,全身重甲,包括跨下高大的战马也装备着铠甲。

秋天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让人感到一种种冷冰冰的寒气。

这是西夏最强大军种,也是宋人的梦魇。

山道崎岖,他们行军速度很慢,秦海他们几乎都能清楚地数出西夏军队的人数。

过了许久,这行人这才通过这段山路,秦海说道:“你们留在这里观察,我回去禀报。”

实际前线这些堡砦离得并不远,但看怎么走,如果不走大道,专走这些崎岖的山道,那可要了命,特别是大军,会比蜗牛爬得还要慢。不过对于单个的斥候来说,则是很快的。

秦海迅速返回荔原堡,此时叶悖麻的前锋才勉强到了赵思顺的那个寨子。

秦海将情况禀报,大约两万兵马分兵华池县了,并且赵思顺举寨叛变,为敌人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甚至还有这两万敌军的兵力构成,以及大顺城战事的情况。

姚兕说道:“速去华池禀报王知县。”

秦海又骑马来到华池镇。

王巨听后心中想到,这次林广没射中李谅祚嘛,那可能会相同,兵力不同,并且战事也不同,因为他的扇动,西夏人整花了两天时间才拿下那道壕沟,并且死伤无数。所以李谅祚没有亲临城下了,除非林广有能力挽起特制的十石大弓,来一个超长距离的射击。

他让秦海下去休息,然后看着地图。

忽然城中传出欢呼声,他走了出来。大顺城干掉了许多西夏人,有的士兵则随着河水又漂了下来。不过现在水位低,水流量平缓,才流淌到华池镇。

看着一具具尸体在河中漂着,大家一起欢呼雀跃。但王巨心里面清楚,就是这几千兵马,放在李谅祚大军中也不算什么。于是王巨写了一封信给陆洗。

先前蔡挺已经写了一封信给陆诜,陆诜也答应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他会派出数营官兵过来。现在就可以派官兵过来援助了。

而且王巨说了庆州的形势,李谅祚不可能为大顺城兴师动众而来,除非他没脑子,或者未来那两个小小梁才能做出那样的事。因此西夏此次入侵,是为了庆州,庆州也有利于西夏的地形,东北两面是子午山,南面是马岭山,两山于庆州东南交汇,西夏只要得到庆州,就可以将两山重新经营成横山。但到时候延州夹在绥州与庆州之间就危险了。

不过王巨心很野。

疆砟堡让庆州难受了,但延州也有好几处让延州将士难受的地方,一是土门,东逼青涧城,南逼原金明各寨,二是长城岭,三就是金汤城。

金汤城在西夏人手中,南控大顺城,东控保安军。其实华池便有一条小道直通保安军,从子午山狗道岭,到达磨洛川宁小胡族,再从宁小胡族到达保安军。不过因为金汤城遥控,王巨哪里敢修,相反地修了更崎岖的华敷道。那个合力拿下白豹城就不要想了,但陆诜可以派出斥候打探金汤城的情况,酌情将金汤城乘机拿下。

王巨放下笔,就不知道陆诜敢不敢做,若是敢做,这次李谅祚那会败得很惨很惨……

PS:今天再次爆发,求一下订阅与月票,是真心求一下订阅,虽然均订在缓慢上升,可二十四小时订阅开始下降了,望有条件的兄弟姐妹,能否自动订阅一下?

这是第四更,后面还有,几更看情况了,正在努力码着。

第二四六章五万十万

王巨派人将信送到延州,随着骑马迅速赶到荔原堡,与姚兕进行最后一次商议。

他返回华池镇,赵顼派来带信的太监也到了。

“见过罗内侍。”王巨唱了一喏。

“王知县,不必多礼,”罗太监道。北宋前期就这一门好,虽然武将没权了,但无论外戚、宗室,或者是太监,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了。当然,小官还是不敢放肆的,然而那也要看人的。至少罗太监不敢慢怠王巨。

相互略略寒喧,罗姓太监将信递给了王巨。

王巨哑然失笑,这真是临时抱佛脚啊,打起来了,大家才着急,才会想办法,恐怕打完了,大家又忘记了。

不过他头脑很冷静,看着罗姓太监说道:“罗内侍,请你替我带一句话给殿下,虽然是陛下之意,让他写信给臣,但他现在是颍王,最好不得过问政务,也不得与外面大臣交往。”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久了,只有几个月时间,虽说韩琦欧阳修那个逼迫赵曙早立赵顼为皇太子,后来又逼得赵曙亲口承认传位于赵顼乃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也不可小视他们两人的力量,如果他们反赵顼,赵顼这个皇位还真有点危险。

王巨又道:“这样,不如我写一封奏章,分别献给陛下与殿下,说清楚此事的轻重。”

说完,他开始拿笔书写。

其实第一个问题都明白,西夏穷啊,就象一个贫困的百姓人家,少十贯钱收入马上就得饿死人,卖儿卖女,为了得活,那么只好做强盗了。因此资助十贯钱,这户人家也许就会安静了,乖乖地做良民。

然而问题是那也要看人头。

如果是宋江,给一个官职也就招安了,但如果是侬智高呢?

就是辽国,倒也罢了,尽管他们也出尔反尔,如宋夏战争时,从三十万变成了五十万,宋朝征熙河时,又勒索了一小部分河东的闲田地界,并且边境也略略继续有打草谷现象,不过总的来说,做得不算过份。况且辽国那边也会物价上涨的,现在的五十万还不如当初的三十万呢。

但西夏有没有买到安?

先说价值,辽国的那边更多,并且是二十万银,三十万绢,宋朝银价越来越高,因此看似五十万,实际是八十万贯钱。不过有一条,那边运费更少,甚至可以用大船运到边境。西夏这边运费更高。

其次辽国有多少人口?西夏有多少人口?

辽国得到这个五十万,帮助作用还不算太大,西夏得到这二十五万,那却是能救命的。

还是用百姓做比较,屡教不改怎么办?只好用律法了。

本来西夏没有力量入侵,因为得到这二十五万,艰难的日子马上熬过去,并且有钱治器甲,整军治。因此李谅祚得到岁赐仅是两三年时间,西夏国内情况便立即得到好转,这才是他能入侵的底牌。

所以最睿智的办法,便是让西夏这口气始终不能喘过来。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那个平价盐。

不错,若是推行这个盐,很有可能百姓未得盐,反而落进官商口袋里,未起到效果,国家又减少了许多收入。但实际不是,这中间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路费。

王巨用庆州做例,解盐成本一斤打算五文钱,实际可能五文钱还不足,运到庆州成本不是五文,而是二十文。余下十五文就是路费浪费了。然后于庆州销售。

但有人想将这个盐再运到宁州销售,那个成本就变成了二十五文,因为又产生了五文运费。但盐商买钞盐是二十文,到宁州成本是三十文,为什么,因为路费少了五文。因此会有部分盐流回宁州,可不会严重。

可只到宁州,不会再向内陆流通,因为路费又增加了。就是在宁州产生影响,那也是青盐的重灾区。

然后再用青盐对比,一般盐商会给西夏人一斤二十余文的交易价,但还有,运费,以及贿赂官吏将士的贿赂费用,因此到达庆州各地的成本价会接近三十文。再看原来的解盐,二十文出钞价,十五文运费,到达庆州成本是三十五文钱。本来味道就不及青盐了,成本又高,试问解盐如何在边境销售?

王巨做了一个估计,庆州等边境,百姓食用的盐,九成会是青盐,解盐几乎根本就看不到。包括在华池县他自己买的盐,也是青盐,就是他想买解盐,上哪儿买去?

再说百姓的选择,达官贵人会讲究一个口味,所以京城都有青盐,也有所谓的玉盐。然而百姓饭都吃不饱了,哪里顾得上什么口味不口味?可能青盐味道是不错的,然而它还有一条,终是私盐,见不得光。那么私商为了销售,只能将青盐压到与解盐差不多的价格,成本压到二十文。给山那边的青盐价格只有十余文。

试问十余文,西夏青盐还能赚到什么?当真不要开采的成本,不要运费?就算西夏私盐量不减,那也生生地将他们一石青盐所赚的钱减少了一贯多。

西夏一年有多少青盐流通到宋朝,大家不得而知了,但王巨估计最少是二十万石,多者会有四五十万石。国家提供二三十万石解盐对冲,不过减少了不足四十万贯收入,但也足以让对方减少这么多收入,并且百姓受益。

三十几万贯,对于宋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对于对方来说,那可是要命的收入。

返回头再说宋朝的二十五万岁赐,明为二十五万,再加上运费实际是近五十万贯,但这只是到达边境的成本,对方的布价与茶价更高,实际运到西夏能折合出七十万贯。再来一个解盐对冲,一百多万贯没有了。西夏经济将会整个崩溃,国将不国,民将不民。

并且朝廷也不用担心解盐中途流失,这件事由陕西转运使来亲自负责,然后由前线四路知州来接收,只要保证解盐运到了前线各州,然后向百姓商人发放,那就不用担心流失了。流吧,如庆州,顶多流失到宁州,那也是青盐重灾区。可不会再继续向后方流失。除非陕西转运使与前线四个知州联手参与贪墨,那可能吗?

“妙策啊,但西夏万一恼羞成怒呢?”黄太监看到这里问。这也是赵曙担心的地方。

“无妨。”王巨继续往下写。

一旦朝廷实施这一政策后,西夏会有什么反应。一是疯狂的报复,试图用武力来压迫宋朝。二是象嘉佑末年那样,做乖孙子,派使向仁宗皇帝乞开放互市,乞求岁赐。

第二条不用担心了,也是大家巴不得的。

担心的是第一条。

还是原来的问题,花钱买安,如果能买到安就买吧,但现在是买不到安,反而让对方力量壮大,为什么要买这个安?

再者这一战的影响,若胜,西夏也会损失惨重。

黄姓太监额首,他来的时候已看到华池水飘着的尸体了,王巨这一回没有派人打捞,让他们继续往下游淌,就是让大家看看,我朝将士杀死这么多西夏人了。

不过胜了,西夏能喘过一口气,但没有一年是恢复不了的。就象李元昊与宋朝三场战役,是打胜了,但结果呢,西夏因为他的穷兵黜武,百姓到处吃树皮,挖老鼠充饥,比汉武帝时都要更惨。

如果败了,西夏没有三年,都回不过来这口元气,若是朝廷敢中断互市,岁赐,再用解盐对冲青盐,西夏五年之内,都喘不过来这口气,甚至永远都喘不过来。若是他们再穷兵黜武,只朝廷咬紧牙关,再来一战,也挺过去了,但西夏就下海了。

不要忘记了西夏内部比宋朝更不安稳,各族联盟,还有汉人,吐蕃人,回鹘人,到时候说不定就会瓦解了。那时候,朝廷就可以派出大军一举兵临贺兰山,将这个祸患一劳永逸地解决。

“不错,不错。”黄姓太监说道。

实际这后面就是忽悠了。

前面说的是事实,反正买不到安,一直会打下去,那么何必要买安,给对方壮大实力的本钱。

然而真到了快要瓦解之时,辽国就要伸手了,就象史上后来的小小梁,辽国看到西夏情况不妙,立即派使将梁氏毒死,让李秉常派人乞和,他们在中间劝说,宋朝无奈,只好同意西夏乞和。不然那一次西夏就有了灭国的危险。

整让章楶这个狠人干掉了三十万兵马,西夏能有多少丁壮哦?

但这个没必要说的,那么正好给了朝堂上大多数绥靖派最好的借口。

王巨又抄摘了一份,放下笔。

黄姓太监问道:“王知县,这一战可否有打败他们的把握。”

“作战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我与章质夫都再三说浅攻,反对深攻。正是因为这个三大要素。它很重要。”

“这个咱家不懂啊。”

“不懂可以看嘛,既然黄内侍来到华池了,正好可以看一看。”

“看一看?”

“西夏已派了两万军马,临近荔原堡了。”

“两万军马?华池有多少军马?”

“五千余人。”

黄姓太监脸色忧郁,这兵力整悬差了四倍。还不止呢,敌人可以集结起来攻打某一处,华池县必须分兵各地,能抽出来的兵力则更少。

王巨拍了拍他肩膀说道:“黄内侍,不用担心,这是华池明面上的兵力,实际华池兵力很多很多,会是一万,会是两万,会是十万。”

“咱家不明白,余下的兵力哪里来的?”

“会是一万,那就是各村寨的强人壮马,会是两万,那就是无数悲愤的百姓,会是五万十万,那就是这里的大山大河,山林草木。”

第二四七章九尸迎客(一)

“那咱家就留下来吧。”黄姓太监好奇地说。

这是王巨灵机一动产生的想法,留下这个太监,让他亲眼目睹,那么战后,他回到京城后一五一十禀报,战后大家就不能抹掉庆州战功。

让他回去告诉赵顼,那么赵顼以后轻敌,自己就有了说服的理由。华池有“五万十万”大军,西夏则会有十万五十万大军,大河,大漠,太多太多恶劣地形可以利用了。

在华池县自己熟悉自己的地形,在西夏,西夏熟悉他们的地形。

轻敌必败哪。

并且熙宁伐夏,那是北宋几大重要的转折点,不亚于北宋末年突然调转枪头,与金人联手的失误。

王巨一道道命令下达下去。

但又来了客人,不是客人,是家人。

李妃儿带着二妞与王储带了。

王巨惊诧地问:“为什么你们来了?”

自己为什么没有将二弟三妹带到华池,可不是为了今天?但今天来了,何必要将他们丢在李家?

李妃儿说:“我听王郎在华池有危险,要过来看,父母也同意了。”

李妃儿心思单纯,想要与未婚夫一道渡过这次难关,不过李家未必有那么单纯的心思,王巨威望越来越高,但一直未成亲,未成亲这门亲事始终有些悬。女儿要过来,那就过来吧,这也能算是患难相倚。不过这个心思虽不单纯,但不是恶念。

李妃儿又说道:“二弟三妹也要过来,我未让他们过来,可我离开延州时,他们偷偷地过来了。”

“大哥,你不要怪嫂子,是我自己过来的。”王储说。

“大哥,你有危险了,我们也要陪你。”二妞说。

王巨有些感动,那还能说什么呢?再说,他们既然来了,再将他们送回去,老百姓怎么看?

“来了就来吧,以后索性就呆在华池吧,这场战役结束后,我来谋划一下,看能不能办一个县学。”王巨说道。

以前华池县管的面积比现在大,朝廷置县,又置巡检兵官,管辖的范围不仅现在的华池凤川平戎与荔原堡,同时还有柔远寨与淮安镇。不过随着李元昊入侵,华池县废,改成镇。后来又置县,不过前方有一个要寨大顺城,于是连同大顺城、柔远寨与淮安镇一起由庆州接手。

史上随着这几次入侵,汉人再次逃离华池县,只剩下一群蕃子与军营了,因此熙宁裁县并州后,将华池县又改成华池镇,甚至因为汉人少,镇的资格都没有了,索性改成了华池砦。

后来这段历史王巨不知道,但隐约知道,若是自己不带来一些好的举措,华池县早晚必废。一废自己这一年来的心血也就白废了。

不过他一直犹豫不决。

这个比较麻烦的,首先就是疆砟堡,想要百姓不再流失,必须将疆砟堡拿下来,那么西夏就是抄掠,影响也不会太大。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有大量汉人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