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3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研究王巨留下的这些定理与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顺着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进展,但想绕过这些假想,则没有什么进展。

但没有王巨这个默视,赵顼则不可能放权给王巨,同样则没有王巨改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灭掉西夏,击败辽国,为后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动作用。

如果不让高滔滔与文彦博、刘挚等人疯狂,宋朝上层精英则不会对朔党彻底失望,那么赵煦亲政,章惇张商英主政,朔党的势力依然象一团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张二人就不能完全恢复王巨的改制,同样不能集中力量,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后面越疯狂,才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王巨可能的推动作用,使得朔党更加疯狂,也使得那几年宋朝许多百姓民不聊生,这是一次比坐视永乐城惨败还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这么做,甚至会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当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无疑是宋朝,但将来重要的则是彼岸,这里在将来则关系到整个族群的命运……

正是这个手段,使得宋朝进入漫长的中兴时代,没有一个中兴的宋朝,彼岸则不能蓬勃发展,毕竟那时候彼岸人烟稀少,物产有限,就包括贸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当然,彼岸的金银、矿产、技术,也对宋朝漫长的中兴起了加成作用。

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长的共赢时代。

所以教授说,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说完,宣布下课,有的学生又继续打开书本,翻看后面的历史。

…………

这几年诸臣一直将赵煦当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为。

但一个七岁能熟读论语的少年,心智岂是寻常少年可以相比的?况且王巨几乎手把手地教了那么久。

只是赵煦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隐忍着。那怕这些人强行和离自己的未婚妻,还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这群人陪着笑脸。

想到这里,他越说语气越尖锐:“大防,你曾向张载求学?”

吕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张载的学生,不过他确实向张载请教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学海无涯,达者为师,因此某种程度上吕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师兄,至少两人关系不外。

然而这才是最让人讥讽的地方。

有些冤枉吕大防了,他与范纯仁、吕公著、王存等人是属于旧党,但都是温和派旧党,手段不激进,行事不残忍,这几年吕大防在朝中多少对激进派起着一些制约作用,阻止了国家进一步恶化,尽管这种制约未必是王巨喜欢的。

不过吕大防确实犯下了三个严重错误。

因为他与章惇一直不和,梁焘攻击章惇时,他没有营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导致事态扩大,不久又出现了章党,蔡党,安石党。

后来刘挚他们又闹出王巨党,吕大防虽然争过,不过畏惧文彦博与刘挚的势力,没有力争。所以前线诸多名将,一起贬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这份名单中且不说王巨,游师雄与种师道同样是张载的学生。

就算不能因私废公吧,吕大防与新党们仇恨不大,那么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没有站在宋朝的立场,去阻止朔党们的倒行逆施?

幸好因此王巨的布置,使辽国两场叛乱拖累了他们的脚步,不然辽军借助宋朝前线三军将士气愤、恐慌、军心动荡时,大军南下,宋朝都能出现严重危险。

最后一条,如果原先他因为文彦博与刘挚等人掣肘,不敢有所作为,后来文彦博退下,刘挚等人贬出朝堂了,范纯仁重新召回来,吕大防与范纯仁齐心合力,还是能够做到及时拨乱反正,但两人面对国家的败象,以及朝堂中的争吵,束手无策,于是失去了正名的最佳机会。

然而还没有完呢。

朝廷刚下诏,严查段天水案,又有人来击鼓鸣冤了。

文彦博等人为了苟和,将黑山与武都军割让给了辽国。

其实真的不能割,王巨占领河套,用阴山黑山与黄河做为天险,但这一地区十分广大,于是王巨修建了长城,又修建了诸多堡砦,用来增加它的防御厚势。

虽不能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但因为此,辽国想要攻破这些防线,必然会伤亡惨重,考虑到这个因素,辽国便不会轻易发兵河套。

那么西北也有了守护,同时宋朝可以轻易地从阻卜人与白达旦人手中换来大量战马,牲畜,皮毛,甚至可以轻松地挑唆这些部族与辽国的关系,让他们不停地反叛,削弱辽国的实力。

然而这一割,没有天险可倚了,也意味着王巨花费那么多钱帛,人力,修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失去了一半作用。

大家只知道它的军事价值,然而没有想到背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陕西北路缘边五路散落着十万军队,但轮戍禁兵不足三万人,余下的便是三万多边军,于南北河套依附宋朝的游牧民族中挑选出七千多名蕃落军,以及折家军,还有灵夏两路的保捷军。

除了这些军队外,另外还有一些弓箭手与强人壮马,但他们都是民兵性质了,顶多免其田税,不发薪酬,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兵。

武都军也置有三千多名边军,一部分是来自宋朝的移民,余下的则是原来定居的辽国汉人,几乎占据到了武都军一半户数。

宋朝将它割让给辽国,胜州新知州梁士肃便下令全州军民向后方撤退。先是禁军顺利撤出来,但这么多军民的撤退,引起了混乱。就在这时候,辽军忽然渡过黄河,前来交接,又指着这些百姓说,他们都是我们契丹百姓,不准转移。

梁士肃不敢反驳,于是辽军顺利将武都军控制起来,并且还侵占了一部分丰州,近半胜州地界,但这些边军,特别是移民边军战士手中都有着武器,便有一部分有血性的战士主动站出来反抗,然而群龙无首,节节败退。有人便向梁士肃求救,梁士肃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于是这些反抗全部被镇压,随后辽国又将这些边军全部押向后方,押到哪里,只有辽国人清楚了。

不过有一部分人还侥幸逃了出来,有几个人便来到京城,准备告状,然而听到朝堂上的种种,都不敢作声了。

直到章张等人陆续调回京城,皇上亲政,这几人才感到时机到来,击登闻鼓,状告梁士肃。

以民告官不易的,首先得挨几十大板子,然而这些人的亲人也被押到辽国,下落不明,因此也不管了,挨完板子后,将情况一一禀报,然后泣不成声。

赵煦说了一句,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接着补了一句,丧心病狂!

这时候才真正开始清算,朝廷一边下诏彻查熊本案,那个逼迫熊本带病南下的太监就在皇宫内呢,不过一个太监那来这么大胆子,交待你幕后的唆使者吧。接着彻查沈括案,究竟是谁派人去遵义军那边造的谣。彻查华溱案,这几个衙役有什么胆量,活活将国家的一个知县于半路折磨而死。

然后追赠熊本、沈括、华溱、段天水等人,厚恤其家人。

随着开始清洗,前后两百多人被贬斥,其中近半官员官职几乎扒了精光,押向南方安置,永州是好地方,刘挚你去这个好地方吧。其中一半人去了南方,就呆在南方了。

章楶等人也陆续被调回。

还没有完呢,随后朝廷放出永和奸臣榜,以文彦博为首,一共四十六人,凡是位于此榜的“奸臣”,不但官职扒得精光,其子女永世不得恩荫,有子女恩荫者,立即罢免所有官职。

这才是要命的,为什么这些官员势力越来越大,正是宋朝的恩荫制度,老子当官,儿子当官,孙子也能当官,也就是王巨所说的世袭,再加上官员相互的联亲,于是形成了一张欲壑难填的庞大网络,象吸血虫一般,吸干了宋朝所有的血肉。

但与史上不同,这次清算清洗远胜于另一个时空,然而许多权贵豪强却拍手称赞。

因为到了这一步,宋朝军政已经完全破坏,就象银行司那些契股们,两年都未看到分红了,就连股本也缩水了一大半,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能不恨朔党们?

这就是王巨所说的不破不立。

还有一个成语,叫斗而不破。

最好的例子便是华盛顿,养了三百个奴隶,占有全国百分之二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就象天朝一年收入十万来亿,那么百分之二,则是一年纯收入两千多亿!有钱不可怕,但这个人比周扒皮还要吝啬,当时美国刚经历过战争,许多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这个家伙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赈助百姓。更搞笑的是,他曾嘱咐过家人,他死了不准家人将他埋葬,以防他会再次活过来……

还有伟大的林肯同志,屠杀印第安人的命令就是他下达的。

然而站在美国白人的角度,他们两功远大于过,依然是美国的英雄。

所以张巡吃人肉,岳飞脾气很不好,太祖晚年确实是犯了错误,然而他们同样是英雄。反面的例子就是赵构,实际赵构内治还可以,生活也俭朴,然而他就是昏君!

人无完人,小方向可以犯错,但大方向不能犯错。政坛也是如此,不论那一个国家,都有争斗。但这个争斗必须有一定的底线,这个底线也可以说不能出人命,也可以说不管怎么斗,但不能危害国家。

这几年朔党做得太过份了,已经大踏步跨过了这道底线,如果原来的时空,差别不大,许多人还不易察觉,但在这个时空,前后反差太大了。

经过数月清洗,几乎旧党所有中坚力量拨之一空,特别是那四十几名奸臣榜,因为取消了其恩荫资格,也意味着三十多个官宦家族从此走向末落,也许他们有后人争气的,金榜题名,但也不会在官场上一帆风顺。

除非有意外发生,可王巨、章惇与张商英是不会让意外发生的。

先是朝廷陆续下达诏令,恢复朔正元年时的法令。

接着又做了一件让人膛目结舌的事,下诏将一亿贯棉交全部收集到京城,当着京城百姓的面,统统焚烧。

这时候范纯仁还没有贬出朝堂,他委婉的劝说。

太可惜了,虽然这个棉交误事,但当初为了这些棉交,国家动用了几十万人力,仅是成本就达到了数千万贯,不能一把火将它们烧掉吧。真不行,以五当一,以十当一,多少还能挽回一些损失。

张商英说了一句:“不如此,绢交信誉如何重新得立!”

这时候棉交一贯已跌到市价两百文了,绢交同样跌得厉害,仅相当于五百文左右。

国家不如此壮士断腕,是不可能恢复百姓对绢交的信心。

随着,彼岸来了一队快船,各艘船上皆装满了大批金银与生铜,朝廷又于各行务张贴牒文,彼岸以后每年会继续提供大批金银,直到银行司恢复正常为止。

同时各艘船上下来许多经济人,前往各州签下大量订单,有了订单,各行各业也就能恢复生产了。这些经济人又说了一条消息,宋朝货币混乱,大食诸国那边货币同样混乱,况且不仅是大食,沿海还包括天竺诸国,大食那边还有欧洲诸国。

看到这种形势,这几年有的海客便将绢交带到大食那边,那边的绢价本来就比较贵,况且宋朝的绢交是如此精美,于是许多国家也将它做为一种准货币在流通,甚至价值还远在本身面额之上,就象十文钱的英宗交,在那边某些国家,它的价值几乎相当于四十多文的购买力。

话外之音,银行司与绢交皆是王巨一手推动的,尽管王巨在彼岸,也不会坐视它们失败。如果绢交继续贬值,王巨便会将绢交带到大食那边消化,强行将它的价格重新抬起来。

那么现在手中有绢交,立即以很低价格将它兑换成铜币,以后必然会后悔。

三管齐下,绢交终于开始回温。

次年改元,绍圣。绍,持续,恢复,其意就是恢复赵顼时的政令并持续下去。

国家再次下诏,恢复朔正时两税税率,也就是一些百姓嘴中的文帝税,按照田等,从十税一到三十税一,当然执行时可不是这个税率,还有一些杂税呢。而且明面上的税率也比汉文帝的税率高,那个税率是十五到三十税一,可不是十税一。

不过比原来的税率要低得多了,即便一些杂税,这次诏书也明文一一取缔。

不久,彼岸大规模的船队陆续到达。

他们不仅带来彼岸的一些商货,同时又带来大批金银铜铁,特别是黄金,这批黄金数量达到了近四百万两。王巨早几年就开始安排这个“破”,破的关健就是银行司,但破后得立。这个立靠彼岸金矿产量以及贸易还是不够的,于是他让彼岸士兵袭击了南海一个小国,得到了大量金银珠玉,所以连续两年,彼岸皆带来了庞大的金银。

绢交价格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甚至许多人重新将手中的金银拿出来,到各行务换回绢交。毕竟金银交易太过麻烦,还要向金柜交纳一定的手续费用。而且就是铜币,随着彼岸带来一船船生铜,又铸成一枚枚铜币,它的实际价值也开始下跌了。

其实银行司与海外贸易,是王巨发起的“黄金之治”最重要的两大法宝,随着海外贸易恢复,银行司重新正常运行,在它们拉动下,宋朝经济也重新恢复过来。

但仍然远不及元丰后面几年与朔正年间的辰光,这一年秋天又有无数百姓逃向彼岸,以至各支船队离开,还有大批百姓因为无法带走而逗留在各个港口。

赵煦闻讯大惊,连忙询问蔡确,如果国家安定了,则不会有这么多百姓逃离宋朝。

第866章黑暗之剑,光明之心(下,大结局)

蔡确这几年一直呆在老家,他老家就在泉州,虽然面对着旧党的高压,他都不敢说话了,不过不妨碍他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所以知道得比较清楚,立即答道,原因与今年经济无关,主要是前几年绢价下跌,经济败坏,各种产业凋零,导致各个豪强与商贾们将钱帛重新向田地转移,兼并越发严重。

有的豪强为了弥补他们的损失,不断肆虐兼并耕地,又提高了田租,即便今年经济好转了,这些底层佃农生活依然很艰难。而且国家确实人烟太过稠密了。

因此朝廷不用干涉百姓的迁徙,且不说彼岸对宋朝的帮助,随着大批佃农迁徙离开,能缓解人烟稠密之压力,也能逼迫豪强宽松田租,用利于国家安宁。

实际这些道理王巨很早就讲了,不过小皇帝刚刚亲政,蔡确不得不重新讲一遍。对于王巨,赵煦比他父亲还要信任,只是下诏书请王巨回来,王巨却在彼岸回绝了。

到了绍圣二年,磨古斯此时十分困难,宋朝果断地向他提供了大量武器物资,但还不能挽回磨古斯的颓势。

绍圣三年,经过三年休生养息,宋朝忽然出兵,重新收回武都军与黑山。

契丹派使黠问,赵煦也没有客气,反过来黠问辽国为何撕毁和盟条约,而且不是第一次了,宋夏开战时,辽国派使勒索,熙宁大旱时,辽国派使勒索,永和国家混乱时,辽国又派使勒索,并且侵占了丰州与胜州地界,将数千户宋朝移民强行掳到他处,生死不知。

既然如此,要战便战。

交涉过后,赵煦宣布与辽国开战,同时也停止了所谓的和币。

但辽国使者没有察觉到危机,继续声色俱厉。

这是全面开战了,有一些大臣反对,甚至高曹两家也有人跳了出来。

其实赵煦对曹高两家也十分地不满,不过因为是皇亲国戚,赵煦只好隐忍着,现在正好,朝廷立即派人查办了曹高两家的一些产业,并且全部充公,没有处理曹高两家任何一个人。

但这是一个信号,你们虽是皇亲,可太贪心了……于是在后面历历数数盘查下,两家同样渐渐走上末落。

同时一些旧党的小虾米,也被整理出来,借着这个机会,一一贬向南方。南方是佳地,你们好好地呆在那边吧。

于是朝堂再无一个反对声音。

绍圣四年,宋朝正式宣布收复燕云十六州,两国交恶。然而辽国因为一东一西两场叛乱,导致国力下降,而且他们又面临着一个可怕的对手,完全成长起来的章楶。两国于多处战场上作战,辽军屡屡失利,不过章楶稳打稳扎,仅是收复了易州地区,但也拿下了紫荆关与飞狐关,使得河北与河东地区的前线得以打通。

绍圣五年,高丽人听到相关的消息,趁火打劫,向辽国出兵,打算趁机拿下辽南地区,恢复高句丽时的疆域。

这时王巨从彼岸写来一封信,说高丽人不可信,当年为了牵制辽国,宋朝半卖半送,几乎是送给了高丽人大量器甲,朔正元年又给了高丽人许多好处,然而高丽人一边从宋朝捞好处,一边与辽国眉来眼去,这让王巨恶心了许久。

宋朝也听从了王巨意见,停止了用兵,然后派使与辽国重新议和,两国重新划分疆域,易州与飞狐县必须割让给宋朝,当然和币继续不会给了,辽国不同意,两国又开始扯皮。

绍圣六年,辽国发兵高丽,秋天高丽投降,辽军返回。宋朝则拨出大批款项,于北方前线陆续修建了近千里的“铁路”,这是彼岸在沈括技术再次革新的技术,每辆机车拉货量达到了七十吨,从四十吨到七十吨,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彼岸将它们一起交给了宋朝。

绍圣七年,磨古斯兵败,他本人被辽国生擒活捉,以磔刑处死,陆辉带着部下从辽东撤走,但因为连年征战,辽国已经是千创百孔。同年,彼岸又向宋朝提供了另一项技术,那便是火枪,不是很先进的步枪,但它是真正的燧发枪,而且是技术比较成熟的燧发枪。于是宋朝下诏,大规模的制造与装备。

绍圣八年,宋朝再度向辽国用兵,章楶稳打稳扎,先是拿下涿州,然后围困幽州,有意围点打援。辽国果断上当,派出两路大军前来解救,章楶让折可适于得胜口死死挡住辽国山后来的援兵,然后派出主力军队,与辽军于潞县东北白屿河会战。此役在章楶指挥下,加上宋军种种犀利的新式武器,击毙生擒近十万辽军。然后宋军再调头西向,一路追击辽国的西路援兵。

接到东路军的捷报后,宋朝河东路与河西诸路军队这才集结,向辽国山后再度发起进攻。

绍圣八年八月,幽州向宋朝投降。这场会战一直持续到了绍圣九年夏天,但因为铁路的出现,宋朝得以轻松地将物资运到了最前线,于是经过数场大会战之后,辽国不得不退出了关内,这一年九月,宋朝正式收回所有的燕云地区。不但燕云地区,包括关外的东胜州,云内州阴山南部地区,辽国丰州夹山南部,以及云州北方的辽国德州,也被宋朝拿下。并且连连失败,辽国已经是江河日下,甚至畏惧宋朝之逼,不得不将政治中心转向上京。

不过宋朝也没有向北方经营了,尽管火药、燧发枪与铁路的出现,能让宋朝经营更远的疆域,但军民也要休生养息了。

虽然现在宋朝器甲更加先进,但现在的技术,仍不能保证汉人军队对游牧民族大军取得压倒式的优势,至少黄火药武器彼岸还没有研发成功呢。

因此宋朝停下脚步,安抚百姓,然后借助阴山地形,修建长城与堡砦。

黄河一直扭来扭去,如果按照原来王巨计划,先治河工,后伐辽国,现在燕云地区收回来了,河工必须进入议程。

但燕云终于回归中原的怀抱,因此赵煦大赦天下。

百姓闻之也欢欣鼓舞,简单的一个道理,俺修了一个房宅,可蔽风雨,可以防盗,但这个大门始终被一个恶人占据,一家人能不能有安全感?

这就象天朝,为什么天朝忍受着缅甸的一些做为,还不是为了那个油管,然而真的无奈,因为新加坡是反华的急先锋,其可恶度远超于越南,几乎与倭国相提并论,一旦开战,这个小国家必然配合美国,封锁马六甲航道。

燕云地区相对于中原王朝,地位比马六甲海峡更加重要,或者说明朝,明朝与清朝入关有何关系?如果不是李自成,清朝一千年也不可能成功入关!

宋朝以后会不会恢复汉唐雄风,百姓不管的,至少现在终于有了安全感。

赵煦又大封功臣,他将王巨列为第一位,没有人质疑,尽管王巨一直在彼岸。

其次是章惇,章楶排在他后面的,但同样无人质疑。

蔡确几年前就过世了,章惇成为国家首相。这几年因为不断地战争,辰光一直没有恢复到朔正元年的地步,不过在章惇、张商英努力下,宋朝并没有因为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至少能与元丰初年那段时间相媲美吧。再加上宋朝一直没有禁止百姓向彼岸迁徙,赤贫百姓数量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比例,这个良好的大后方,才是收复燕云地区最大的保障。

然而所有人都忽视了一点,直到这时候,王巨与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斗争才宣布结束,某些旧党也永远钉在史册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

“官家出来了,”妃儿说了一句。

王巨抬起头,看着宣德门城楼,上面走出一大群人,离得有些远,看不清楚上面每一个人的面目,不过正中一袭正黄衣服十分醒目。

应当还好吧,虽然不象王巨身体那么地魁梧,但至少能与青年时赵顼相比。

这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没有意外,就凭借这身体,赵煦也能活到四五十岁,那么熬,也能将宫中那个向氏给熬死了。

还有另一条好消息,赵煦有一个儿子平安出世,并且活了下来,如今已经四岁,其母狄氏在宫中十分低调,外界传言狄氏在后宫中做得不错,十分朴素,而且她有三个妈妈,宫中不过两个婆婆,因此狄氏周旋于两个婆婆之间,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以向氏那个性子,其实这真的很不容易。

那么有了这样的父母,这个孩子长大后,相信也不会太恶。至少宋朝未来与赵佶没有什么关系了。

赵煦在城楼上似有所感,说了一句:“朕感到太保来了。”

张商英笑了笑说:“陛下如果思念太保,再下一道诏书,让他回中原。”

但他心中想,就是下诏书,王子安也不会回中原的。不过他与大伙都以为赵煦思念王巨,才说出这句话呢,盛世啊,不能与亲切的人分享,能不遗憾吗?

可大伙也不吃味,且不说王巨的功劳,如今宋朝的盛世,几乎全是王巨一手开创出来的。

而且如果不是王巨以前的教导,再三地劝诫赵煦隐忍,大家都怀疑赵煦能不能在永和时能保住帝位。

并且闻听朝廷收复燕云,彼岸献上王巨的礼物,《唐玄宗本纪》,即便现在,宋朝疆域仍远不及唐朝,不过与唐朝不同,宋朝控制的疆域,羁縻地区面积不足十分之一,而盛唐控制的疆域大半是羁縻地区。因此某种程度上,现在宋朝已经可以与盛唐相媲美了,王巨送来唐玄宗本纪,用意则是警告赵煦,莫要学习晚年的唐玄宗,因为唐朝富裕强大起来,而得意忘形,疏于政事,导致安史之乱暴发。

许多言臣看到这个礼物,皆曰善。

王巨又呆在彼岸了,不会与他们争权夺利,因此大家对王巨皆充满着崇拜。

赵煦也以为自己是在胡思乱想,略有些怏怏,不过他脑海里却浮现出以前的一幕幕。

迩英阁中:

“能迅速提拨上来的官员,都有一些杰出的表现,当然,有的官员靠巴结奉诚等歪门斜道上来的那不能算。但正常提拨上来的官员,必有一些特殊的政绩,比如爱民,兴办教育,德化,经济,军事,农田水利或者其他。那么朝廷有意地将他们调到他们表现好的官职上担任官员,就能看到他是否在这方面真正善长,同时也是进一步磨勘的过程。”

“这样,国家就得到了各方面的人才,再根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各方面就能大治了。”

“还是很难啊……”

“那是当然了,一个家长想让全家和睦富裕,都十分困难,况且大宋是由两千万个小家组成的超级大家。殿下,这暂时非你所能琢磨的,臣再讲汉高祖的御人之道。”

王宅:

“昨天看到陛下,身体安然无恙,不过臣不久后要去彼岸,所以防止万一……到了那时候,请殿下切记两个字,隐忍。真不行,多翻一下唐高宗与魏文帝未即位前的相关史书。”

“可父皇……”

“殿下,不用担心,故臣多次说,陛下身体十分重要,你的身体同样也重要。为何重要,请随我来。”

“太保带我来到这里,是不是想说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世上之人,无一人不为名利而熙熙攘攘,就象臣,不为利,最少也为了名,但因为臣久居高位,影响深远,不仅臣一个人,还有后面一大群人,即便到了那一步,臣不想做什么,万一这下面一群人想做什么,或者某个人做什么,臣如何自处之?因此退到彼岸,才是善始善终之道。”

那条小巷里:

“大郎,做得不错,但知道我为何让你这么做吗?”

“老师,我不知道。”

“你可以将这个愿望看作梦想,如果这个梦想仅是一块甜糕,一只新鞠,一双鞠鞋,一件新衣服,都容易实现,但是这个梦想是一个大将军,则很难实现,一要有机遇,二要努力,比常人十倍的努力,三还要敢于与敌人浴血奋战,四还得有天赋,这才可以从几十万禁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名将。这仅是一员将军,如果这个梦想……”

“殿下,这个梦想是开创一个前所未来的强大国度,想要使亿兆百姓安居乐业,使敌国闻风丧胆,会是何等之难。就象你父皇,一生兢兢业业,但至今还没有拿下西夏,还畏惧于契丹。殿下,明白我意思了吗?”

……

“殿下,通过这个事例,你学到了什么?”

“大多数人梦想很平凡,所以庸人很多。”

“说得不错,还有呢。”

“想要未来有所不凡,必须在少年时就要有远大的梦想,故庄子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殿下说得不错,但臣为何将它称为梦想,而非理想?”

“想要一生有所作为,实是不易。就象我朝读书士子有百万之巨,以至每届参加科举的士子有几十万人。他们都想考中进士,实际我朝每届只录取两三百名进士,就算仁宗之时,放开科举,加上恩科与诸科,一届人数也不会超过一千人。还有那个少年的梦想,是想做一个大将军,臣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大将军多半是指一将之将,然而我朝几十万官兵,不过三百余将,加上其他高级武臣之职,不过五百人。所以想达到这种梦想难到了极点,殿下,还记得张元吴昊么?”

“记得,汉贼!”

“他们确实是汉贼,然而他们不投奔西夏,继续呆在我朝,我朝能不能给他们发挥出才能?”

“史书称有才华的人终将脱囊而出,当然,那种千古难得的人才,无论是什么制度,什么样的环境,也终将脱囊而出,不过一流的人才未必就有那个本领了,自古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