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徽轿抟刹嘶ǚ眩蕉肥钡幕ǚ眩铰凡固耍还隳衔髀返牟固抟墒羌跎倭顺⒌氖杖耄褂心兀胶蟮那肷透簦缡敝杏肼来笾蚁虺⑶缶攘耍趁谴核盎姑挥兄葱校鞲菝挥卸嗌偾氤⒘⒓吹鞑η唇崩簟

王巨啼笑皆非。

不过这一战意义非同小可,不仅震慑了西南夷各部,让各部部酋纷纷来京表示诚服,宋朝又正式得到了那么大片面积的疆域,同时也将这个国中国压缩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没有了厚度,先进的文明方式就可以幅射。最简单的,到了秋天,潭州与矩州的商路基本就打通了,不管这条商道上来往的是蛮商还是汉商,至少对哪里的闭塞会有所改善吧。

事实这一战比较顺利,也是因为普安州的变化,特别是王巨在普安州置了一个大型互市,这让周边许多蛮人看到了普安州的变化,因此许多底层百姓反过来欢迎宋军的到来。

虽然因为这个互市产生的财富,导致了蛮人的入侵,但也因为这个互市,导致了这场大捷。

最后王巨给了两路的钱帛,同时额外拨出五百万贯钱帛,用于这些新得的州军民生,太落后了,如果朝廷不补贴,就是占领了,因为道路不畅,农耕方式落后,环境闭塞,朝廷仍不能很好的治理。

但这等于朝廷又额外产生了一千多万贯的支出。

因此赵顼也狐疑:“王卿,如若伐夏,所需不菲。”

国库与内库还有不少储蓄的,拨这笔款项下去,问题不大,可关健拨下去后,未来伐夏的费用怎么办?

“臣这样做,有几个原因,朝廷挪用了大量丝料,导致绢价上涨,实际就是这些丝料,在全国所有布料当中,占的比例也不算太高。然而因为挪用了,有一些商人便得到了囤积居奇的机会。但国库里却储蓄了许多布帛,虽然国家每年都需要大量布帛,可随着棉布的普及,甚至未来还有更好的棉种出现,这些布帛价格必须下跌。储蓄得太多,实际是一种贬值与浪费。”

更好的棉种,没有带过来,可能彼岸还没有找到。

但没有人怀疑,因为几项杂粮都开始收获了,而且产量皆很高。

“但这些布帛发放下去,无疑会打压了这些商贾的囤积居奇,也不会让明年丝料价格抬高,否则印制绢交的成本必然会增加。其次是熙宁变法虽使得国家财政终于宽裕起来,不过它们中间的一些弊病,确实伤害了部分的百姓,这也是变相地归还于民。民心安定,国家就得以安定,上下就会齐心协力,这种内部环境才有利于伐夏。”

“司马光说国家财富是不变的,此言错也。太宗之时我朝经济能与现在相比吗?有人说臣是修路狂魔,实际交通发达了,经济也就变好了,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就能刺激商贸的发展,国家经济同样也就盘活了,而且臣在地方任职时的各州县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实际若非南方用兵产生了一些额外费用,臣打算今明两年,每年拿出两千万贯的布帛,用于各州县,让他们兴修道路水利。”

“陛下,诸公,秦国有秦直道、灵渠、郑国渠、都江堰、长城,汉朝将黄河人为的改流,隋朝有大运河,这些工程都陆续地造福了后人,然而这些朝代也因此而亡国,故唐朝罕有大型工程。实际论工程,没有一个朝代能及我朝,只是我朝执行的不是大型工程,而是许多细碎的小工程小水利,可这些工程水利规模加起来,远胜于前面诸朝诸代。所以苍海变成了桑田,高山升起了茶园,平湖变成了沃土。现在臣的做法是一样的,但与前面不同,非是差役,而是募役,皆是相关到百姓自己所在的州县工程,也就是关系到百姓自身的幸福,因此民不会苦之,而为乐之。可经过这两年改造,我朝各州县境内道路情况会进一步的改良,同样会出现一些小水利,影响会十分深远。”

王巨打算由各路提举司、转运司、刑狱司共同监督这些钱帛的去向,不过仍会有一部分被官吏贪墨下去,余下的材料费用不会很高的,现在不可能使用钢筋水泥了,大不了有一些车辆的损耗,与火药的消耗,因此若拨出三千万贯,最少两千万贯变成工钱,发放到贫困百姓手中。这无疑会改善许多贫困百姓的压力。

“至于伐夏,可能费用会很高,但不可能象庆历那么漫长,因此费用不会高于庆历战争时的费用。陛下,勿用担心了。况且看似拨出了钱帛,实际丝料成本的控制节约了一部分钱帛,百姓手中余钱更多,商贸繁荣,一部分也通过商税重新流回到国库。”

都说到这份上,怎么办呢?

实际上没有王巨所说的轻松,走出延和殿后,王巨心中甚至在想,当初如果提出在中书是四年,而不是三年那就好了。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不提赵顼的疑心,就是赵顼的身体,恐怕也熬不到那时候。说不定自己前面去了陕西,后面赵顼就会发病。别看王巨大手大脚的在花钱,实际每一项开支,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就象他今年打算改良保马法与保甲法,同时适度地取缔一些州县的苛捐杂税,但正是考虑到财政,以及未来伐夏的开支,不要说未来,明年就有一笔不小的开支了。所以王巨最终没有提议了,而是拖到来年才根据情况执行。

因此王巨心中默默地说了一句:“希望这两年风调雨顺吧。”

一旦来场大灾害,不仅会让一些人借此攻击,朝廷又要花费大量钱帛了。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又来了。

第784章曼尼普尔

王巨走了后,章楶平定了腾冲府,但这个平定仅是指开江以东,也就是恩梅开江,并且仅是高黎贡山的下方,高黎贡山西边这一段,也因为地形与环境等因素,没有用兵,布忙甸(瑞丽北侧)往南同样没有用兵。

就是这片面积也不小了,海拨有点高,但没有高得可怕,有许多河流,青山碧水,当地农地不发达,可是畜牧业却十分发达,所以自古以来出产的战马颇有名气。

实际就是这段控制区域,也超过后世天朝的国境线了,不过王巨也记得不清楚,就是记得,也无所谓。

章楶的思想与王巨相仿佛,除了狙击蒲甘国向北扩张那一战外,余下的,能控制才用兵,不能控制,那就安抚,羁縻之。

不过那时章楶得到王巨大量资助,而且王巨将大麻烦大多解决掉了,甚至许多地区都改土归流,替章楶打下了一个好底子。

因此章楶在这片区域投入了一些精力,鼓励百姓饲养各种马匹,又迁徙了一些百姓过来放牧,同时又请来一些商贾,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将这里的马匹与其他牲畜,或者畜牧业产品,如皮毛筋鬃贩运出去销售。同时又修建了一些道路,便于百姓往来。

这样一来,这一带百姓生活立即变好起来。

但与普安州那边的形势差不多,甚至更差些,因为江那边就是裸形族,百姓穿的只是树叶或兽皮短裙,天气热了,那是真的不穿任何衣服的。

也就是与原始社会相仿佛吧。

可也不能算是原始社会,毕竟大理相比于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文明更发达了。

大理文明气息的幅射下,这些部族中有一部分首领开始开化,也与江这边的人略有往来,包括交易,全是以物易物方式交易的。

章楶击败蒲甘人后,陆续裁减了一些兵力,实际自王巨拿下大理后,就在陆续裁减,大理拿下了,不可能南方继续养着那么多土兵,那财政会吃不消的,而且为了征服这两路,也牺牲了许多战士,广南西路到了休生养息之时。

因此在陆续裁减之下,广南西路只有四万余土兵了,并且还有两万土兵,于大理与交趾轮戍,另外就是交趾与大理也开始募训自己的土兵,同时章楶就着腾冲府的地形,在这里训练了五千骑兵,半牧半兵。

苗履用兵西南夷,于是向种师道将这五千骑兵借来。

这五千骑兵在这一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腾冲府兵力就空虚了,要命的是王章二人改土归流,让一些蛮酋产生不满。不要问还有蛮酋,以这里的地形,如何实现完全改土归流?实际一半以上的地区仍是羁縻区。

这些蛮酋就着这个机会,勾结了几十个裸形族的大部落,里应外合,入侵腾冲府。虽然姚雄率领兵卒赶到,但还有许多马匹牲畜与百姓被洗掠走了。

不过这时候天气渐渐热了,不适宜在酷热的南方用兵,于是种姚二人便隐忍下来。

随后两人合伙商议了一个计谋,故意扬言,西南夷那边又动乱了,将这几千骑兵调走。不但骑兵调走了,连周边的一些土步兵也调走了。

这些蛮酋那有什么发达的消息渠道,于是又来了。

结果七八千裸形族的战士,一起落入埋伏圈,要么被击毙,要么被俘虏。

不但有这些裸形族的战士,同时还有这些蛮酋也派了手下的战士暗中参与,正好,一起奸灭。

不算是特大型会战,不过持续的时间有点长,直到种师雄的奏章送到京城,那边战斗还没有结束。至少这些蛮酋已经公开背叛了,得一个个地去扫荡,虽然不象乞弟那么强大,更没有乞弟那样的号召力,但地形太复杂了,想短时间结束是不可能的。

不过新的问题来了。

那就是这些战俘怎么办?

种师道可不敢学习王巨那样,一起卖成矿奴。

至于杀更不敢杀,释放回去又会再成祸害,因此大伙商议后,就让他们修路吧。

忽然这时候一个当地的幕僚官说,不如修一条通往斯拉国的大道吧,种师雄莫明其妙,问斯拉国在哪儿,那名幕僚官就指着地图上那加山以西的地方。

种师道又问,那不是天竺吗。

那名幕僚官又说,天竺也分成许多国家的。

这样一说,种师雄便能理解了。

而且看上去,也不是太远,从腾冲府府城出发,大约只有一千里地左右。如果将这条商道打通,使大理与天竺能够往来,不说商贸了,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等等,说不定就能名垂史册了。

不仅如此,就是章楶也在大理的置了许多互市,如西北的九赕城,三赕城,贺头城,主要是与吐蕃交易的,西北的阿头城、茫布城,主要是与西南夷交易的,南部的磨歇城、蒙样城、孟凌城,主要是与景昽蛮与蒲甘人交易的。

其实属于大理的羁縻地区,还要往南,南方的三个互市只是在后来天朝国境线的两侧,但再往南,无法管理了,地形更加复杂!而且就是到了这里,宋朝管控力度也渐渐开始下降,八成是羁縻地区。至于城更不能称为城市,只是建设了简易的城墙,用于屯兵或保卫互市安全罢了。

不过这八个互市作用非同小可,不仅每年可以为云南两路带来大量税赋,也繁荣了周边的经济,扩大了宋朝的影响与幅射力。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这名姓丁的幕僚官的提议,颇是让种师雄心动,因此写了一篇奏章,一是向朝廷要钱,这一战不仅会使未来腾冲府更加安定,甚至因为开江以西各大部裸形族人精壮战士,大半因此战覆没,朝廷可以向开江以西开拓了,然而这样,仅是靠云南西路的财政是不能支付的,所以要钱了……

此外,就是这个庞大的修路计划能否执行,并且种师雄还画了一张未来这条道路的示意图。

其实呢,这个斯拉国就是天竺史上的斯拉王朝,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王朝,诚服于更强大的波罗王朝。

这个波罗王朝最强盛时,曾囊括了整个印度的中北部,以及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但绿教来了,佛教国家哪里干得过绿教徒,加上南方的罗湿拘陀人开始强盛,因此三方于晚唐时在曲女城展开三国混战。波罗王朝开始衰败,虽然唐末时,一度略略中兴,可这个中兴的趋势很快被南方的朱罗王朝所中断。

彼岸的船队,还与这个朱罗王朝有着贸易往来,并且拥着一支强大的海军,又利用这支海军不断地将势力范围蔓延到整个印度南部与东海岸线,但他们如何扩张,与彼岸无关的,俺们是来做生意的,不是与你们抢地盘的。

正因为他们控制着海岸线,包括船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什么波罗王朝与斯拉王朝。

现在这个佛教国家波罗王朝已经只剩下一点点范围了,并且龟缩到内陆,同时对斯拉王朝控制力量也变得很弱。可能再过几十年,被绿绿全歼,导致佛教在印度完全衰落,被婆罗门教与绿教替代。

这些内幕王巨完全不知道。

但就是知道了,他也不会去振兴佛教国家。

然而他看着道路示意图,有些发呆,这通到哪儿了?似乎是那个号称印度的东中国曼尼普尔了。他还记得前世这个地区,似乎这片多是黄种人,而非是深色的棕色人种,因此多说着汉藏语言,保持着各种中国的传统风俗。这说明哪一带,有不少中国人的后裔。难道从现在就有人迁徙到那边了?

赵顼却颇是意动。

佛教马上就要在天竺末落了,但在宋朝却是第一大宗教。

因此大家对天竺都抱着好奇的态度,不但赵顼,韩缜也感到心动。

王巨看着他们的表情说:“陛下,首先得下诏,让种师道中止对开江以西的任何想法。”

“为何?”

“哪里比西南夷更落后更野蛮,如果象以前那样羁縻之,则无关紧要,但是半羁縻的管理(指朝廷委派官员,士兵与差役治理,却不能对各村寨有真正的命令权利,命令权利依然掌控在各蛮酋手中),作用不大,反而朝廷每年会额外花费许多钱帛。只有改土归流,一旦改土归流,就不得不一直用兵,且不说用兵费用,只说这些地区的本身,它们极度落后闭塞,想要治理,就必须开发,包括兴修道路水利,建设学堂,发放农具,教导他们先进的种植方法。所以苗时中与苗履开拓西南夷,臣拨出五百万贯,留作这些地区的民生用度。章质夫在臣之后经营云南路,开江以西与大部分景昽蛮地区,都没有经营。地形太复杂,百姓太落后,想要经营,成本极其高昂。”

因此王巨对交趾采取了极度残忍的做法。

但现在就是不顾大家的反对,上哪儿弄那么多土著,对这片地区清洗。

而且这些地区很闭塞,就是清洗了,也没有百姓原意前往迁徙。

“如果平灭西夏后,朝廷财政宽裕,还是可以适度经营的,实际就是那样,于其经营开江以西与景昽蛮,还不如经营西南夷这个国中国,反正都要用很多钱帛去堆。”

旧的国中国让章惇解决了,现在又产生一个新的国中国,并且更大,所以这个国中国,多少也让大家难受了。

不过有一句王巨没有说,就是用很多钱堆下去,未来顶多这里能自保,休想指望这片地区替朝廷创造多少财富。说不定堆了许多钱帛,勉强将各个地区道路打通,有了一些水利,也有了一些学堂,国家每年还需要拿出钱帛来补贴。

因此也不得不承认赵匡胤那句话,他用玉斧在大渡河上一划,往西朕不要了,因为不想用中国百姓财帛补贴这些蛮夷!

但真发展到那一步,至少这一带百姓确实受益了。

不要说国家来奴役,这道理与原先的梅山蛮以及后来的朝鲜是一个样,越闭塞越落后,百姓越困苦。

“国家大有大的好处,就象大理与云南两路,经过数年治理后,我朝必然受益。但臣当初开拓时,也是看中了它们的基础。再到西夏,朝廷即便得到西夏,也无法直接受益,相反的,前面几年,同样得拿出许多钱帛来治理,使百姓安定。不过没有了西夏之威胁,我朝在北方就不会两面受敌,所以经营西夏有正确的理由。然而不能一昧的开边,那样,就会犯下唐明皇之错。”

韩缜说道:“子安所言极是。”

“那么这条道路呢?”赵顼问。

“当地幕僚官说只有千里之遥,看似还没有从京兆府到京城远,实际不可能只有千里的,当然,也不会比京兆府到京城更远,主要哪里多是山区,有许多险峻的河流高山,树木蓊葱茂盛,陛下都难以想像,因为北方根本就没有那么密集的树林。高的乔木,中的灌木,矮的草木棘刺,还有许多地区有真正的瘴疠。”

“真正的瘴疠?”

“就是一些地区有许多腐败物,加上地形等因素,造成空气里也带着毒气,更有许多毒虫巨蚊,因此修这条道路代价难以想像。当然了,如果能修好,那也会有许多好处,不要说别的,就说茶马古道,它同样崎岖艰难,高山雪原,许多无人区,然而正是因为这条古道,养活了许多百姓。况且它能直达天竺。”

这样一说,赵顼有些晕头转向。

“陛下,可以下诏,朝廷调拨一万石火药,以及一百万匹绢,还有五十万贯铜钱,一百万贯绢交,给种经略修路,就着这些钱帛修建,但不得挪用云南路的税赋,否则这条路修好了,云南路却发生大暴乱了。如果不足,那就减少工程量,缩小路面的宽度。”

打通就可以了,别当真,修一条豪华的大道出来。

这也是一个较为理智的做法。

赵顼也准了。

王巨走回中书,却有些唉声叹气。

看来南方的将士确实是打出来了,然毛用。

除了镇压一些叛乱会得力外,朝廷是不可能继续在南方大规模用兵的,那不是用兵,是不知轻重了。

可这些将士又不能调到北方来,就是调到北方来,多半也会息菜。

而且经种姚二人这么一折腾,又是近千万贯下去了。

还不止这些开支呢,姚麟以太原府兵马总管去了河东,但不是在太原,而是负责岚州与石州新兵的训练与开垦,这些边军得发放薪酬吧,得装备器甲吧,到处都在用钱。

因此这个一千万贯支出冒出来,让王巨头痛了。

回到家中,王巨将韩韫叫来:“你去陕西,打探一下贺兰石如今的产量。”

这个家当得不容易,还得受气,那么就用西夏人来撒气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785章动手了(上)

“太保,要动手了?”韩韫高兴地说。

“得看。”

韩韫明白,主要还是看西夏那边的产量,如果产量依然很高,那还是无法操作的。

“你先去渭州,将情况详细地与章质夫说一下,让他配合你。”

王巨手中备有大量贺兰石,而且是贺兰石价格最贱时备藏的,后来价格渐渐上涨,王巨依然让韩韫继续收购贺兰石,不过却让韩韫开设了十几家文房四宝邸店,有的邸店规模还很大,特别是京城相国寺旁边的那家邸家,年营业额几乎超过了十万贯。但这件事一直保密着,与打探情报无关,主要是就未来计划操控贺兰砚价格的。因此虽然花高价在继续收购着,但是各家邸店的利润,与贺兰砚加工的利润,抵消了一部分成本,否则这么多年下来,花费会翻上两倍!

韩韫又在镇戎寨军城里,买下一栋大宅子,就着这个宅子,将后面花园与杂房改造成四个大仓储。七成贺兰砚就放在这两个仓储里。如今储量不是论个计,得论吨计,整整将四个仓储堆了有三人多高。

韩韫刻意让他侄子亲自过来看管着这四个仓储,同时又让他侄子平时收购一些皮毛,用以迷惑别人。

不过当时与章楶没有多少关系,原因仅是因为镇戎寨乃是西夏与宋朝两大互市之一,道路又通畅,利于收购贺兰石。

但这个投入,也未必会是亏损,只要能操作成功,可能会翻倍将投入收回来。

现在是打探情况,到操作时同样也要章楶配合。

当然,如果章楶泄露出去,到时候只会竹蓝子打水一场空了。

但这是不可能的。

韩韫点头,又问:“太保,如果撬动大宋的经济,会不会成功?”

“想撬动大宋的经济,很难的,它的经济体量太庞大。唯一的漏洞反而是银行司,但就是银行司,除非彼岸来操作,无论西夏或是辽国,都没有那能力操作。”

“彼岸胜过了辽国?”

“彼岸经济总量肯定超过了西夏,但没有超过辽国,就是年收入,也未必超过辽国。”

这几年移民数量也很多的,放在宋朝可能无所谓,反而这些赤贫户与烈士家属迁徙走了,是减去了负担,然而这四年迁徙了二十余万户,立即使彼岸人口激增。

今年彼岸人口总量达到了八百多万,这个人口总量也快接近了辽国核心人口总量了(指不包括羁縻区在内的直辖人口),但彼岸口数虽然在膨胀着,却多是幼儿婴儿,想要他们得计,得要等到十几年后了。

所以王巨做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他又说道:“若论总财富,则更不如辽国了。然而辽国虽然总财富可能胜过彼岸数倍,十倍,却不能全部抽调出来,

所以彼岸能撬动大宋的经济,同时也没有人懂,更因为敌我两方,不易操作,所以辽国也做不到。”

因此它是漏洞,又不是漏洞。

彼岸来撬动宋朝的经济,真发疯啦?就是有矛盾也不能撬动,总的来说,彼岸在这几十年,必须是依附大宋而成长的。

王巨又说道:“而且想撬动银行司,除非将银行司的本金兑现出一半,在恐慌之下,诸商贾就会反复兑现,导致绢交信誉失败。于其说彼岸,不如说宋朝的内部,如果商贾们联手,以他们手中的经济,朝廷又不做为,就可能危胁到银行司的安全。不过只要这十几年内宋朝没有大的变动,银行司的本金达到相当于四亿贯的金银时,即便这些商贾联手撬动,也非常困难了。”

但也不好说,如果内部完全腐败了,纵然这两年,王巨替银行司制订了严格的制度,说不定银行司还会轰然倒下。

“原来如此,太保,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功。”

“也许能吧,”王巨含糊地说道。

宋朝长就长在经济,西夏短就短在经济,所以王巨这么安排了,但它毕竟是史上第一例如此明确的经济战,能否成功,王巨也不好说了。

韩韫没有耽搁,立即去了西北。

王巨则来到银行司。

张商英将王巨迎到后堂,此时后面作坊已经停产,因此十分安静。

王巨呷了一杯茶,使了一个眼色,张商英会意,让衙役退下,王巨这才说道:“明年发行绢交,太祖交、太宗交、真宗交、仁宗交与英宗交比例各自是三十比三十比二十比十比十。”

“太保,难道经济还有些困窘?”张商英立即会意了。

去年几种绢交发行数量各不相同,大交为主,因此绢交就获得了一笔不菲的盈利,不过今年基本都一样了,并且额外增加了英宗交、真宗交与仁宗交这三路绢交的数量,用此将去年的数量差距缩小。

现在王巨重新扩大的大交的发行数量,肯定是想以它来盈利了。

“天觉,实际上这几年的收益与支出,我在心中早就大约计算过的。但你也知道,南方两战,花费不菲,这是额外的支出。如果这两年风调雨顺也还好一点,今年秋潦,伊洛溢,河水决,虽不算是大型涝灾,但为了赈灾,朝廷又花费了不少钱帛……所以我算来算去,经济还有些吃紧哪。”

张商英心中默算了一下,道:“应当还好吧。”

三司的收益与他无关的,但三司收益变动多的就是商税,其他减免税赋,却年账目就出来了,要么就是银行司的收益,这个账目未报上去,可是张商英心中却是清楚的。

“如正常,财政不会吃紧,相反的,会很宽裕,但要储备一些钱帛,为以后伐夏做打算,同时我让章质夫去渭州,有一个秘密安排,打算让他明年发起一场大会战,以便进一步将西夏人力量削弱。”

“难怪……”张商英这才醒悟过来。

朝廷在京城广募强壮的保丁为禁兵,又让姚麟去了河东,广募边军,同样章楶也在泾原路广募边军。

如果不认真想,倒也很正常,前面两场惨败,导致宋朝牺牲了大量将士,这些人死了,朝廷得补充新的官兵。

不过认真的想,就有些不对了,章楶有泾原路动作有点大,而且朝廷似乎向泾原路提供了大量粮草器甲与钱帛。

“太保,但现在新败不久啊。”

“我知道,只是让章质夫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浅攻,非是攻入到西夏内腹,而且想要伐夏成功,更需要一场超级大捷,以鼓作士气。”

这样,又得花不少钱了。

“太保,我有句话不当说。”

“说。”

“太保,既然这些开支都十分庞大,不当拨出那么多钱帛,让各州县兴修道路水利。”

“那你就想错了,这才是我最渴望要做的事,即便财政再困难,今年会拨出,明年还会拨出大量钱帛。两年下来,你就会看到其作用。”

两年拨出三千多万贯的钱帛,一个州则能摊派到近十万贯用于基建,如果雇募农夫,每天给五十文薪酬,则能让两万百姓务工一百天。不要以为这个差钱有点低,这些基建就是在这些百姓家门口兴修的,利的就是这些百姓本身!两万百姓劳动一百天,一个半万春圩也修起来了。

想一想,这些基建成功后,会给宋朝各州县带来多大的变化。

只可惜王巨十分担心赵顼的寿命,还有赵顼的疑心,否则王巨在中书再多呆一年,那么财政会更宽裕,那就不是三千万,可能投放五千多万钱帛下去。

一旦这个钱帛投放下去,整个宋朝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王巨后年就要去陕西了,一旦去了陕西,则要准备对西夏动手了,那时钱帛则不能胡花的,即便到了第三年,为了继续平定西夏内部的叛乱,以及对西夏进行相关的治理,还会花去海量的钱帛。

直到第四年,才不会产生大量财政支出,但那时王巨已经离开宋朝了,说不定赵顼同样不在人世了。以高滔滔的德性,还指望拨下大量钱帛,用于基建?

也就是说,宋朝失去了一次真正中兴的大好机会。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赵顼疑心之误。

如果赵顼不疑心,从熙宁七年起,就一直对彼岸放开人口迁徙,随后对自己信任有加,而非是搞什么制衡术,那么这一切,就可以提前三年发动。

想多了,都是泪水啊。

王巨怏怏地站起来说:“不过这件事,切莫声张。”

“太保,放心吧,我知道轻重。”

“天觉,我还有一个想法,问一下你的看法。”

“太保,请说。”

“现在银行司只有一百个行务,但明年就是好几百个行务,未来不是好几百个,得四五千个行务。”

“太保是指管理很困难?”张商英问。

其实如果北宋不迅速走向灭亡的话,未来那不是四五千个行务了,最少一点,一个县城得置一个行务吧,如果王巨将西夏拿下来,又能使西夏安定,又要增加一些州县了。除了这一千多个县城,还有呢,那就是各个重镇,宋朝如今商业气息浓厚的重镇最少就有两三千个了,一旦银行司起来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会出现更多商业重镇。这些重镇同样得置设行务的。

所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