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已经有极个别人在怀疑这两支宋军,但夹杂在这个庞大的人流中,百姓现在成份更加复杂,来自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岛屿,他们也没好办法,为了活命,只好随着人流茫然地前进。

“少保是想拿下占城?”陶弼惊讶地问。

“岂止是占城,自蒲甘国往东我都想拿下,毕竟这块陆地南面就是大海,没有天敌。然而想想这个热带雨林,一个小小交趾都让我如此吃力,况且这么若大一片地区……”王巨摇了摇头。不仅南面是大海,大海那边除了一些岛国外,就没有陆地了,要么就是南极洲了,而且这一带的地形往后去战略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但这个热带雨林,他确实无辄了。

不但热带雨林,而且这一带有了一定的发达文明,非是南海那边的各个岛屿可以相比拟的。

“非是拿下,而是逼他们降,成为我朝的羁縻国。不过究竟如何,最后看吧,反正不会为这个占城国分出太大的精力。”

王巨说完后,开始写奏章,又用特脚递火速将消息送向京城。

“交趾就这样灭掉?”赵顼这一刻有些绫乱。

王巨奏章上写得比较简单,流民卷入升龙城,交趾灭。

不过后面着重提了一件事,交趾灭掉了,朝廷必须以最快速度准备迁徙百姓,然后随着季风,用船装到交趾。如果错过季风,那得到明年了。而交趾周边还有大理、哀牢、牛吼、真腊与占城,这些部族或国家的百姓涌入到交趾,到时候想治理必定很麻烦。

并且仅是移民还是不够的,必须选派一名能文能武的重臣前往交趾,领手交趾军政,在前两年内,将交趾底子打好,以后朝廷才能说真正收回交趾。否则弄不好就象唐朝置的波斯都督府那样,置了没有一两年时光,便丢给大食,那反而是一场闹剧了。

因此王巨推荐了他的老朋友章惇。

但王巨向宋朝提供了两样重要的东西,一是很详细很详细的地图,除了一幅大地图外,还将这个大地图分成了一百个区域,上面几乎标注了交趾境内九成以上的山川河流平原。

在这些地图后面又有十几张地图,那便是未来若是宋朝治理交趾,进行的水利规划。

交趾境内河流密布,鱼米之乡,但若不规划得当,仅是一个涝灾就会让人头痛。交趾已经开发了,不过还没有开发完备。王巨根据各个斥候送来的情报,以及苗履与姚雄派人暗中将所过之处制成的草图,两相综合起来,在门客的帮助下,才画出这些地图,并且才有了这些水利意见。

有了这些地图与建议,只要官员不笨,下去治理起来会变得很轻松。

也算是王巨用了心思。

“那些海商的船在什么地方?”

“许多大船泊在明州港,据说船只很多很大,遮天蔽日。”吴充苦笑道,也就是说,王巨早就准备好了,一旦朝廷诏令发出,这个庞大的船队马上就会离开明州港,进入大江。

“怎么交趾就灭掉了?”赵顼又不解地问了一句。

几个大佬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立即听出赵顼话音不对。不是灭掉交趾不好,王巨南下,不正是为了灭掉交趾?而是灭掉交趾这种方式让赵顼隐隐有些担心。

冯京说道:“陛下,虽是流民,实际中间夹杂着官兵。”

当然,能灭掉交趾,让冯京心中也有些小高兴,这才是宋朝自灭掉北汉后,再一次真正灭掉了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很残忍的国家。

不过王巨灭掉交趾这种方式,让冯京同样有些不喜。

王珪则说道:“陛下,除了里面有官兵外,还有交趾国家小,因此两波流民席卷后,交趾必破无疑。”

这是交趾,放到宋朝就不管用了,皇上,你不要多想哪。

实际若非是一群又愚又笨的土著人,而且各自散乱,不宜真正做到指挥如一,而是换成宋朝百姓的话,两次流民数量一旦达到一百多万,即便是宋朝,不灭,也能好好喝上一壶了。

但王巨上哪儿弄来一百多万宋朝的流民,并且让他们主动席卷宋朝?

即便王波李顺起义时,巴蜀主户那么凶残,旁户过得那么凄惨,两人打出了均田赋的口号,也没有带动近百万的百姓席卷。

老王又说道:“再者,交趾先败于郭逵,再败于天德府,再败于南海,无兵无将,流民又多,因此灭亡。”

基本原因,两人说了出来。

老王继续说道:“陛下,全国户数达到了一千五百八十七万余户。”

王巨又请求迁徙百姓了,赵顼派皇城司的人下去暗查,又让中书将全国户数再次统计了一下。

也就是他即位以后,户数又增涨了一百六十多万户。这还是在数次灾害之后,增涨的数量。

相比于这个一百六十多万户,王巨迁徙了多少户?还不足其零头的一半之数。

宋朝人烟太稠密了,而且经过王巨反复说,大伙都知道如今宋朝人口稠密不是对国家有利,而是渐渐对国家产生危害。

“陛下,向海外迁徙百姓,也是一个化解之策,不过陛下要任命官员管理起来,否则海外的百姓越来越多,早晚必乱,海商们望朝廷迁徙百姓,仅是为了谋利,一旦动乱,他们核算成本,若是太高,必然不顾之。那非是爱民,而是害民。”吕公著说道。

吕公著也非是爱民……而是这支强大的力量脱离于朝廷管辖,让吕公著也不安。

“如何管理,朝廷至今并无章程。”

“陛下,南方事定,可诏王巨回京,共同协商。”老王说道。

赵顼走了几步,王巨推荐了章惇,恐怕也料到自己不久被召回,因此南方必须有一个强力的大臣主持。

而且未来也未必很太平,这波难民退了,必然会有一些交趾百姓返回,也必然会产生冲突。况且周边还有一些国家,到时候为疆界也会产生争执。所以王巨看到章惇在梅山蛮与南北江中的表现,才推荐了章惇。

问题是上哪儿弄来这么多百姓迁往交趾?

那是交趾,比岭南更偏远的南方!

吕公著说道:“虽如此,这次灭交趾,终于大宋之辱事也,史册都不宜载之。”

灭交趾是好的,可这个手段太残忍,所以王巨虽有功,但也有大过。

话外音——就是调回来,也不能任命高官!

第664章预热

王珪说道:“手段虽有些残忍,然而此次用兵,朝廷用度有限,伤亡又少,几乎罕动用官兵之。”

这个官兵不是王巨帐下的官兵,那叫土兵,或广南的边兵,是由蛮人为主组成的军队。王珪的官兵则是指真正的禁兵。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实是没有动用多少官兵,就是开始调过去几千兵马,后来有一些人还是不适应南方的酷热天气,又陆续调了许多回来。

至于用度,如果从朝廷角度来看,确实很少,广南能向王巨提供多少钱帛?朝廷的专门拨款,不过就是那个一千万,但王巨到广南两年半时光了,就是木棉司的收入,也不止一千万了。况且海客们还会向朝廷支付了三百万的利息。

可实际用度岂止一千万!

如果朝廷象王巨这么做,那用费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不仅是直接的用费,还有呢,动用了这么多船,并且多是豪华的大型海船,难道不是成本?因此实际成本乃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

不过老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王巨在去广南之前说得很清楚,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么臣就要用一些非常手段了,望朝廷到时候勿要责问责怪。

早就说好的。

难道这时候朝廷又要反悔不成?

赵顼也哑然失笑,岂止是早说好的,去年自己派中使下去,王巨同样也说过,臣就是游走在一个黎明之间的人,一边是黑暗,一边是光明,一边是刽子手,一边是良臣。宋朝弊病多多,臣想将宋朝从黑暗带向光明的彼岸,那就会用一些激烈的手段。

能指望一个十来岁杀黑蜂盗,带寨民击败西夏抄掠军队的人,象朝堂上这些士大夫那样温文尔雅吗?

这是不可能的。

他喃喃道:“可如何迁徙百姓?”

不能将百姓强行押到各个海船上吧。

蔡确冷不丁地说:“陛下,可由各州府摊派,我朝如今非是唐初之时,山东人烟空荡,以至魏征进谏唐太宗勿得封禅,以免胡人看到后产生觊觎之心。幸得祖宗慈怜,自我朝立国后,就没有人烟稀疏之况。”

所以有人说赵匡胤乃是一个长者,他未必有那么好,若真的好,能将柴家江山篡夺吗?再看柴荣几个孩子,有那个有了好下场?

况且还有江州之屠。

不过赵匡胤灭一国,立即休生养息两到三年,再图下一国。这样的做法,没有使中国伤筋动骨,不仅宋朝的,南唐的,吴越的,南汉的,闽国的,这些国家都没有损失多少百姓。所以到了赵匡义灭掉北汉时,北宋的户数就达到了六百四十多万余万户,反而在赵匡义两次北征失败后,至道三年,户数下降到了五百来万户,当然,不是百姓数量下降了,而且为了逃避赋税,成了流民与隐户。然而到了宋真宗时,立即恢复到近九百万户。

再看唐朝立国时,那么大的地盘,户册上只有两百万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宋太祖称为长者,亦无不可。

这才是真正的深层次历史分析。

赵顼额首。

“所以造成如今人烟稠密,土地紧张之象。不过交趾虽然偏南,却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蔡确又看了一眼那个地图上大大小小的河流说道。

有水才能生存,可怜的北方,一直在缺水,哪里有这么多密布的河流哦。

“以前是偏远,如今有那么多海船,可以往来,请陛下重视之……让各州府官员务必配合。”

这便是王巨带来的变化。

去年时,海外造船规模渐渐削减,不过没有完全中止下来,继续在造,只是船更大更先进。

于是将一些落后的船只淘汰下去,几乎以成本价在广南东路出售。这个成本价在宋朝出售,那会十分惊人的,一艘五百吨海船,在宋朝造价可能在一万多贯,然而在王巨手中,往往只有四五千贯便卖掉了。

以至许多人不大相信,认为船只质量有问题,还是王巨担保的,不然价低到大家都不敢买。

王巨担保,有一些人终于出手买下,懂船的人还是很多的,一个航行下来,船好不好,马上就看出来了,现在买的人开始幸庆,没敢买的人却后悔不迭。

不过有不少人也开始在船坞造船,未来还有,一旦这次百姓迁徙结束了,王巨还会让手下淘汰许多船只,但那将泊在东良港出售给各个海商了。也就是在王巨推动下,可能宋朝航海规模能渐渐赶上南宋巅峰之时。

蔡确在京城,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听到一些消息。

有了海船运输,就可以为宋朝谋利。王巨说得有也道理,北方一直缺粮,靠东南维持,可东南人烟也越来越稠密,不能东南百姓不吃饭,而将粮食一起运到北方。那么广南与交趾的大开发,就能进一步宽解这个粮食负担。

并且疏散的是赤贫百姓,这些百姓平时敛不到多少财税,到大灾到来时,朝廷却需要拨出大量钱帛粮食去赈灾。

这个心态很不好……

包括王安石的心态,也不怎么好,就象辽国,今年因为幽州有灾,还免掉所有流民三年赋税,以让百姓宽解压力。但为了敛财,宋朝的政策却越做越回头了。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心态,蔡确反而支持王巨做法。

蔡确支持,曾孝宽也说话了:“陛下,臣丁忧期满,赴京路上,仍看到许多赤贫百姓,生活困难。不过泉州周边各州县,看不到有人家将自己子女活活溺死。不过离泉州远了,因为消息闭塞,仍有这种状况,不仅是赤贫百姓,一些三四等户也将自己子女溺死,无他,无法哺养诸多子女也。所以将部分百姓迁徙到交趾,也是一个疏散百姓稠密的良策,况且交趾非是海外。”

主要就是海外!

如果迁徙到岭南与交趾,用得着担心吗?

吕公著无法再说了,只好说了一句:“如此,东南又骚动矣。”

别的不说,这么多赤贫百姓迁徙走了,那些主户上哪儿找佃农去?能不气愤吗?再说,有几个百姓自己愿意去南方?那只能强行迁徙了,百姓能不骚动吗。

“此非骚动,而是救人!”蔡确说道。

变法是骚动,迁徙百姓,给他们活路也是骚动,那么就什么不做了?

吕公著怏怏道:“如此,交趾已灭,可召王巨进京。”

不能留着王巨南方祸害交趾百姓了……

“现在不行,那些昆仑奴们还没有安置……”赵顼说道,还有王巨什么更大的惊喜……这个就不能说了。

“但这些昆仑奴如何安置?”吴充担忧地说,如果安置不好,也会象交趾那样动乱,那才叫悲催。

“吴卿,你写一诏令,询问一下。”赵顼想了想说:“就这样吧。”

几个宰执退下。

赵顼看着那厚厚的大地图册发呆。

诏书同样用特脚递送到王巨手中的,毕竟秋风已起,耽搁不得。

“少保,朝廷还真是矛盾啊,如果少保有异心,非是迁徙百姓去交趾,而是海外了。”黄骅说道。

这个迁徙还是赤贫百姓为主,如果能活得下去,谁愿意去交趾啊?

但这些百姓迁徙走了,以后东南赤贫百姓数量下降,就没有多少百姓迁徙到海外了。或者如曾孝宽所说的那样,福建路许多地区不溺死自己的亲生子女,毕竟是自己亲生子女。之所以将他们溺死,乃是长大后,没有田地没有产业留给他们,就是长大成人,还是死路一条。现在海外有了出路,那么何不辛苦一点,将这些孩子哺养成人,大不了送到海外去。不过那得等很长时间了。最缺人的不是未来,而是眼下。就象今年,几乎罕有百姓迁徙到海外。

王巨有异心,这样做岂不是很傻?

“醇之,你得站在陛下那一方想一想。”王巨笑道,如果纯粹从官场角度来分析,王巨这次做得还是很傻,自己儿暴露了所有的力量,这个力量包括庞大的财力物力人力。

不过王巨也不后悔。

宋朝是根本,南方安定了,特别是交趾,或多或少,能使宋朝变得更强壮。宋朝强壮,海外才能强壮。两者才能相辅相成。再说王巨忠的乃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而非是赵顼本人。反正也做了,斗智斗法就是了。

王巨便写回奏。

说朝廷重心乃是北方,郭逵南下,牺牲已经很惨重,可是交趾不灭,南方不稳,终是隐患。然而在南方付出巨大牺牲将交趾歼灭,又颇是不值。因此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让士大夫们不喜,自己也知道不好,可这是不得己的办法。

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过于凶残了,王巨也老实地“承认错误”。

朝廷下诏责问,自己想办法筹得大量粮草物资,这些本来是用作安置迁徙百姓的,可一起交给了昆仑奴们,让他们减少死亡。不过这样一来,朝廷还要从东南抽调大量粮食与物资,以便让移民熬过收获来临前的艰难时光。

“妙。”黄骅说道。

想做好人,就得掏钱。

这么多嘴张着要吃饭,要吃大半年的饭,朝廷就要准备大量粮食物资。看看这些大臣们肉不肉痛?黄骅又说道:“少保,再让陶希言他们,向官府放言,他们只承诺少保押运百姓去交趾,而非是替朝廷携带粮食,余下船只是准备带商货去海外的,如果朝廷要携带,必须付出船费,用那五百万债务抵消。”

现在宋朝经济好转了,也用不着拼命地倒贴。

这样,这些大臣会更肉痛。

王巨想了想说:“也行。”

一个个想要做圣母,那就掏腰包吧,况且王巨手中经济真的很紧张。然后王巨继续写到,至于昆仑奴们的安置,自己已经派人北上游说各州县的各大主户,让他们用各自手中的佃农交换昆仑奴们。一是给这些昆仑奴一条生路,二是将他们打散了,就不会再象交趾那样到处流窜,三就是舒解各个主户的劳力压力。

至于使用昆仑奴成本会更低的什么,王巨就不用写了。

而且这事儿也瞒不了,马上朝廷就可能知道了。

王巨又继续写下去,所以只要官府配合,包括迁徙百姓的来源都不会很困难。同时望朝廷速决,否则错过季风,那就要到来年了,来年周边各族各国百姓涌入,朝廷再也无法轻松地治理交趾,除非重新再来一次卷席。

写好了,又用特脚递送向京城。

两府几个宰相看着这封奏章,有人感觉也不大好,但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其他什么良策?再说以前也有“故事”,比如唐朝征收高句丽之后,就将高句丽大量百姓安置在江淮。

那就摊派吧。

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王巨开始“灭”第二个国家了。接下来几个月会很热闹,越来越热闹,不仅南方,还有大苏同志……现在的扯皮,仅是一个小小的预热。

第665章半郡之国

“宋朝上大人。”

“呼我少保即可,”王巨。

“少保大人。”

“少保,”王巨皱了皱眉头说,宋朝还不兴大人的说法,大人一般缀在父母后面,等于是父母的代言词,但俺可不想做你的父亲!不过这个叫陀罗跋的使者汉语说得还行,虽有些磕巴,交流足矣了。

“少保,这回是我们占婆国错了,我们愿意退还义安州。”陀罗跋说道。

说这话时,王巨已经到了升龙府。

一是为占城,二是为水稻。

交趾与海另一侧一样,不是分四季,而是分为旱雨两季,一年多是两熟,旱季稻,雨季稻。宋真宗引进的占城稻就是旱季稻,超级耐旱,甚至都推广到河北南部地区种植。不过经过百姓反复改良后,宋朝的占城稻与占城交趾的稻种已经两样了。想种三季也可以,但那样会引发诸多问题,百姓也很苦,因此百姓迁徙到彼岸后,王巨还是让管事们教导百姓种两季,而非是什么三季。

去年卷席后,交趾也要恢复农业生产,于是发动百姓迅速种植庄稼。一季旱季稻让他们抢过来了,但迅速成为流民的口粮。还有一季雨季稻,现在也开始成熟。

相比于宋朝的种植技术,交趾种植技术还是有些落后,只能说比占城稍稍好一点。再加上去年卷席,交趾百姓广种薄收,再加上今年的卷席,疏于管理,稻谷长势皆不大好。

可现在粮食太重要了。

即便长势不大好,这么大面积的稻田与其他的一些庄稼,也能获得大量粮食。

因此王巨发动了长城那边的各个村寨百姓,让他们过来抢收,收割的粮食全部是你们的,如果官府需要,则花钱帛向你们购买。又提前将广南近二十万“昆仑奴”转移过来,让他们于求江两岸将庄稼抢收上来。

王巨自己带着大军,渡过富良江,抢收升龙府一带的庄稼。

收割后,还发动这些人用踏犁耕耘,稻秸搁在水田里沤烂,反正旱季稻要到腊月才开始移载,还有好一段时间。这些做好了,移民过来就可以直接接手耕作了,到了明年春天就可以迎来收获。有了收获,便容易治理了。花了那么大心血,王巨想的就是久治,而非是短时占领。

但在这个收割过程中,有一部分交趾百姓胆子大,又逃回来,与这些百姓争抢收割。

王巨听到消息也不问,反正人数少,掀不起风浪,放他们一条生路吧。

这是北部,还有南部。

南部属于流民的地盘,这个流民并不象外面想的那么乱。虽然成员很复杂,来自诸多岛屿无数个部族,但从前年开始席卷,去年继续在席卷,只是不在交趾席卷,而是彼岸各个岛屿。所以形成了双层核心,最核心的便是吕何让带上去的几千士兵,接着有数万名各岛土著人,吕何让给他们最好的待遇,如粮食分配,配偶择选的优先权,武器,衣帛,帐蓬等等,让他们形成第二层核心。余下的百姓就由着他们了。

由于两层核心率领,分工渐渐明确,包括战斗,运输粮草物资,不能再象去年那样,没有粮食就没有粮食,那怕人吃人,也不问,今年要给这些人生路,这些就得全部领手管理起来。因此两股流民没有象去年那样,卷着卷着,甚至没有交趾军队来进攻,就自己儿卷散了。

而且这两股流民数量很大,现在达到了一百多万人。

不是后来又运来许多土著人,而是许多交趾人也加入进去。没得吃了,加入进去,多少还有捞一点食物充饥。看到时机来了,这些交趾人又能逃走,不过走投无路后,又有不少重新回来加入。

韦胜与朱庭光只管他们两点,不让他们大规模成团,一旦大规模成团了,立即拆散,也不准他们手持武器。至于这些人来来去去,韦胜与朱庭光则不问了。因此导致了流民规模反而越来越大。

不过这次席卷中,又陆续集拢了一万余名被交趾掳掠或买去的宋人,先后送回广南,至于余下的,基本断定没有好下场了……

两股流民在升龙城汇合,随后又重新分开,向南席卷,同时也在一路收割,只不过割了一半,糟蹋了一半,但这回有了初步的分工,以及这些交趾人加入,居然还抽空将稻谷借着晴天翻晒,让后面的流民借助交趾一些村庄的水舂舂成稻米。

然后大队人马重新来到清化路、演州路,前锋则来到了义安路。

占城已经派军民占领了义安路。

就在占城军队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这支前行流民袭击了随占城军队来的百姓,而且这支前行流民数量又少,于是冲突不可避免爆发。

在两千占城军队追杀下,五千流民几乎被杀死了一大半。

但第二支小股前行流民又到来了,战斗又开始爆发。

连续来了四支小股流民,被占城人前后击杀了一万余人。

第五股流民又接着到来,但这一股流民数量变得很庞大了,足足有四五万人。

占城军队终于慎重起来,连忙请求后方支援。冲突随着又开始爆发,流民再度惨败,但这次冲突也造成占城牺牲了近千士兵。问题是后面的流民大部队来了,第一股就有十几万人。

不过后面占城的军队也增援过来了,两相僵持着,就在这时,杨从先带着水军从义安城后面的一条大江上包抄过来,曲珍带着五千骑兵从西侧杀到,姚雄又带着数千步兵以及流民,三路兵马冲击,近万占城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流民随后渡过这条大江,继续向南卷袭,占城只好在布政州修了一道防线,又派使者向王巨请和。

实际原来王巨根本就没有打算对占城国下手。

占城国受扶南古国(唐朝时被真腊消灭的国家)影响,信仰婆罗门教,也就是那个惨忍的四等种姓制度的宗教,同时又在很早仿照梵文创造了自己的古字占婆字母。这个没关系,史上占城照样被交趾同化,包括宗教。扶南古国那边的宗教现在就被真腊的佛教取代了。

而且它面积不是太大。

不过它太狭长了。

狭长也没有关系,可它是大陆上,不是孤立的岛屿,在它的西南与南面则是更强大的真腊国,又名为吴哥王朝,包括交趾西面的哀牢、牛吼这些部族,也属于真腊的羁縻部族,只是相互依附关系比较松散,大约相当于现在贵州诸罗氏国家部族与宋朝的依附关系,但证明了它的强大。哀牢与牛吼不要紧,就象自杞与特磨道一样,以前虽属于大理的羁縻地区,但因为现在不强大,对广南西路还构成不了危害。

可如果拿下占城,就会与真腊发生正面冲突,南方战事也会不休不止了,这显然不是王巨想要的结果。况且它狭长的地形,便缺少了防御纵深。

然而王巨想放过占城,占城却不放过王巨。

流民席卷了布政三州后,向北继续袭卷,占城则派来许多军民,甚至不顾他们国内严峻的形势,陆续夺回三州。夺回就夺回吧,这三州确实原来是占城的,可他们继续向北,又占领了义安州。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苗头,王巨这才改变了计划,准备对占城出手。

当然,动手之前,必须要打听对方的情报。

好在占城本身就是宋朝航海主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甚至现在停在琼州岛上的一些船长,就曾经去过占城。

大量斥候源源不断地潜入到占城,一批批第一手重要的情报也源源不断地送到王巨手上。

这让王巨知道了交趾与占城恩怨,先是丁部领去世后,占城想乘交趾国家不稳之时,出兵当时的首都华闾城,但中路上遇到了风暴,伤亡惨重,不得不班师回去。这使交趾一直将占城当成了第一敌人,黎恒亲自率军入侵占城,夷平了占城的首都因陀罗补罗(岘港市),逼得占城不得不迁都更南方的毗阇耶(归仁市)。

再到李朝,李狒犸(李乾德的爷爷)再度进攻占城,并且进行了残忍的屠杀,据说那次血涂兵刃,尸塞横野。十几年前占城国王律陀罗跋摩三世整顿军治,想要报仇,李日尊与李常杰再度用兵占城,抓俘了律陀罗跋摩,并且逼迫律陀罗跋摩割让了地哩、麻令与布政三州,这才将律陀罗跋摩释放回去。因为律陀罗跋陀的无能,占城南部宾童龙的酋长趁机发动叛乱,宣布独立为王。占城国内权贵诃黎跋摩三世(在前面还有两个诃黎跋摩做了占城国王)将律陀罗跋摩赶下皇位,律陀罗跋摩投奔交趾,领交趾大军再度南下,侥幸被诃黎跋摩挡住,两国皆损失惨重,相约罢兵。

也就是现在占城情况很不好,真腊强大,构成直接的威胁,南方叛乱还没有平息,国内也因为上次李常杰的再度入侵,损失惨重。

所以占城才动了心思,派使诱导宋朝,说交趾只有几万军民,你们大宋挥挥手,就能将交趾灭掉了。

于是郭逵南下。

占城也怕宋朝以后找他们的麻烦,然后派蕃兵七千扼守交贼要路,也就是在边防线上派了七千兵马。俺们出兵相助了……整将王巨雷得皮焦肉嫩。

这说明了这个国家同样野心勃勃,只不过交趾比他们更强大,所以才屡屡受挫。

实际还有很多是王巨不知道的。

郭逵出兵前也不是一点准备都没做,先是派了使节游说占城与真腊,咱们三国合力将交趾瓜分了吧。但这两个国家皆想做渔翁,也都喊了,俺出兵了……

但从这件事当中,真腊看到占城真正国力了,若无王巨前来,明年真腊也会出兵占城,将占城的都城毗阇耶洗劫一空。但宋朝需要占城来牵制交趾,于是暗中支持了一些武器与钱帛,又让诃黎跋摩奇迹般地赶跑了强大无比的真腊人。几十年后,真腊人开始建造吴哥窟,交趾再度打败占城,真腊乘火打劫,又攻破了占城的都城。

占城没办法,从宋朝引进了“特种兵教官”,学习了骑射战术,结果反败为胜,反而攻下了真腊都城。结果真腊在新国王带领下,又将占城赶出了真腊王都,重新占领了占城首都。可不久占城又成功独立了。

两国你搞我,我搞你,不过元朝就来了。占城不怕死,将忽必烈的使者扣留了,忽必烈对交趾说,你们借俺道,让我去灭掉这个小占城。交趾不傻,俺们不是虞国那些傻瓜,不借。结果元朝五十万大军南下,将交趾打得晕头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