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略略尊重,在政事上互相声援罢了。但也足够了。

正是因为有王珪在上面和稀泥,这些年王巨也算是太平无事。

但谁去声援葛少华?况且葛少华只是一个举子出身。

因此王巨顿了顿说:“但你则不同,可今年又有灾害,迁徙的百姓数量还会有很多,对于海外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可对于你来说,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故此,我与曾孝宽结交,还说过这件事,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另外我也会写信给沈括,他在三司,也可以替你说说话,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你还要做几件事。”

两人官职不低了,然而这么多百姓,七嘴八舌的人多,就非是两人能力范围之内了。

“第一件事,我对各个豪强约束得比较紧,不过你我一走,必然又会原还原,不如在你手上索性放一放,虽然我不喜文公公开吼出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是百姓治天下,然而话语权却是掌控在豪强士大夫与权贵手中的,这无可否认。如果无法妥协,那要记住一句话,拉拢多数人,对付少数人。不过我临行前,会写两封信给章质夫与章子厚,让他们写信回去,让族中的族人配合你。”

其实王巨也在妥协,然而做为葛少华,就必须做更大的妥协。

不过好在葛少华受王巨影响很重,特别是随王巨兴修郑白渠那段时光,王巨就是这么做的。加上这么多年磨砺,最少这个知州能胜任了。

至于进士与举人的区别,当真重要吗?

难的还是迁徙的百姓。

“第二件事是这个,”王巨递给他一张纸,葛少华看后,并没有不明白,但问了一句:“听说朝廷欲要派官员去海外管理?”

王巨不是谋反。

即便几个门客的有点儿想入非非,但也不是想危害宋朝,相反的,在维护宋朝利益上,几乎都是一致的。

王巨也是一样。

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非是公知们所能明白的。

就看前世的欧洲,不要说种族与语言,中国地方大,同样有很多种族与语言,虽然宋朝官话不是普通话,但各要的方言仍然很多,就象他初来泉州,想要与百姓交流,就必须要带着一个“翻译官”,四年多后,才勉强用当地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

如果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抢在工业化到来,统一了欧洲,然后工业化开始,殖民开始,那可能会让这些白人真正统一整个世界!

再看前世的十六国与南北朝史,英雄辈出,为何教课书里一笔带过?实际真的不能往深处写,那可以说是整个民族最黑暗的时期。

还有现在,如果赵顼不忌惮,放手让王巨去做,不要等工业时代到来了,只要过五十年,在南海东侧还能剩下多少猴子?

这正是背后有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有着无数百姓。

然而王巨忠的不是赵顼,而是这个国家,迫于这种政治局面,以及赵顼的心性,王巨只好单干了,也因此,君臣是没办法真正交心地沟通了。

同样葛少华也不是想谋反,只是那边的秘密有点儿多,更怕官员管理,坏了王巨的大计。

并且他心中也不服,不管王巨做了什么,刚刚有点模样了,朝廷就来接手,为什么不接手韩琦家的那几千顷的耕地?

“子深,勿用担心,实际上以前一直是粗犷式的管理,随着百姓数量增加,那是不行了,就由官府去管理吧,说不定坏事反成了好事,我另外有安排。再说,它们都在海外,相互来往,必须要船只,船队在我手中,就不用害怕一些官员会坏了海外的大计。”

当然,王巨打算走了,还有许多事得安排的。

不过他的奏章也立即到了京城。

王巨不知道元绛已经说了出来,他奏章里第一件事便是元绛所说的,不过王巨说的比元绛严重多了。

首先王巨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因为合了,百姓能安居乐业了,人口数量会激增,那么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兼并,如贫富严重不均,最后导致国家走向败亡。然而国家一旦分裂,战火不休,人口也锐减,那么便会渴望统一。这时若有一个雄才大略人物出现,便给一统寰宇,如太祖太宗。

但有一种情况则不同,那便是离开中原之地,如高丽的北部地区,以前一直属于中国管辖的,但现在有多少人认为他们是中国人的后代?原因很简单,因为种族不同,许多人融合了各个种族,但不再以汉族为主体了。再比如西夏,也是如此,那怕是汉人,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

交趾情况更严重,虽然有不少是中原人迁徙过去的,但他们在迅速与当地的蛮人融合着,一旦脱离久了,对中原王朝认可度也渐渐下降了。加上朝廷重心不在南方,这才是熙宁八年入侵的真正原因。

虽然郭逵打败了他们,然而只要恢复过来,对宋朝抱有的敌意会更大。这不算可怕的,如果交趾向南扩张,占领占城真腊,甚至侵占大理南部地区,那么就能迅速出现一个比两广路面积更大的国家,人口更多,国力更强,热带雨林又是他们最好的掩护,最佳的长城。中国必然增加一个强敌。

王巨没有撒谎哪,只要历史继续发展下去,不拿下交趾,这个国家多数时候是中原王朝的麻烦。

能不能拿下,现在是唯一的机会了。

过了现在,交趾渐渐扩张,人口越来越多,文明越来越发达,百姓对这个新国家认可度越来越高,即便元蒙大军到来了,也难以占领了。

王巨又写了,臣不想碰兵事了,败了会贬职,但胜了,会被无数人泼污水,不如象现在这样,呆在泉州,安静地做一点事。

然而为了国家未来,所以才主动上书。

这得说清楚了,否则弄不好,还没有动手呢,朝廷下调命诏令了。

写完了这一段,王巨才说正事。

他会就着两广路的力量,平灭交趾。不过也不能说不要朝廷支援,真到动手的时候,还望朝廷支持五千到一万名骑兵过来。同时还要支持充足的器甲。

其实不用写,这些也要支持的。

然而这也很关健,就象王韶看到王巨下场后,终于没有吼出,俺开边熙河可没有花朝廷一文钱一斗粮。

可今年犯邪了,说不费朝廷就可以得到熙河。

那么开边熙河功劳是谁的?王韶的……那就错了,功劳应当是赵顼的,王安石的。在陛下英明指导下,在诸位相公指挥下,俺才侥幸取得胜利,这才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这个必须得写,就算王巨有妙计,还得要靠朝廷。

然后王巨又说道,其他的臣努力不劳烦朝廷,也尽量就着两广的收入用兵。

也就是不必担心象郭逵这次兴师动众,真正的劳命伤财。

不过不兴师动众,却又要真正灭掉交趾,朝廷必须给予其他的支持,一是时间,长则四年,短则三年,臣才能从容地布署以及练兵。

二是给权,臣尽量以最少的代价灭掉交趾,不过那就得给臣两广路军政财方面的大权,各知州知军,包括提举司、转运司、刑狱司、市舶司等等的官员,都要听从王巨的调动。

不要象韩绛那样到了陕西,但各个知州自己干自己的,都无视了韩绛。

三是信任,不管臣做了什么事,只要不谋反,请朝廷不得干涉,不过也请朝廷放心,臣会善待国内百姓。其他国家军民,大家就不要管了。

不要又象庆州战役之后那样,明明说好的不得释放战俘,结果一起逼着释放战俘。

四是不得攻讦,南方事了,安定下来,朝廷可以将臣任意调往各州任职,况且升升贬贬,到处迁职,也是祖宗家法,臣不会有怨言,但不要因为臣一点战功,就对臣大肆诬蔑。

只要能满足臣这四个要求,几年后,臣必然替朝廷将南方这个隐患铲除。

要求似乎真的不高,而且也动人心……别的不说,王巨在内治上,虽然大家不想提这个话题了,但罕有大臣能做到的。就是没有经营交趾之心,随着两广越来越重要,让王巨南行几年,对两广对朝廷也是有利的。而且对于郭逵这场胜利,以及交趾人的凶残,确实大多数人很不满意的。如今王巨说用很小的代价,便能替朝廷解决,也得到了更多的人首肯。

不过还有一些大臣坚决反对。

不能再打了,尽管大伙相信王巨不会有虚言。

然而交趾称臣了,认错了,请降了,有这个必要继续打下么?

况且辽国相逼,当真不担心?

又开始争吵了。

赵顼被吵得头痛,就在这时,沈括淡淡地说了一句:“陛下,只要召一人进京询问,即可做出决定。”

“让王巨进京详细说明?”

“王巨该说的,也在奏章上说了,非是王巨,而是另外一个人。”

第631章不过

“章卿,如让你率领十万官兵平交趾,你会怎么做?”赵顼问。

其实王巨说得也不是很清楚,就是交趾地形复杂,烟瘴之地,大军又是在天热时出发聚集,容易传到恶性疟疾。至于如何治疗恶性疟疾,王巨无策了,只能说有一些医疗能略略控制住病情加剧,然后那就看各人的抵抗能力了。

或者说,不让蚊子咬,那可能吗?

即便在京城,一个夏天下来,还得让蚊子咬上好几百口,甚至几千口。

然后几乎就没有说什么了。

其实说了管用吗?

赵顼问一下,无非就是有一个参考,再考究一下章楶的军事知识。

章楶答道:“陛下,若是让臣率领,有两种打法,一是快攻,二是慢攻。”

“快攻何,慢攻何?”

“如是快攻,臣会立即去广南,就着原来刘彝训练出来的边军与土兵,于前线修建堡砦,将防线先构建出来,预防交趾二次入侵。”

“唉,唉,”赵顼叹了一口气。不是王巨提醒,满朝文武都没有想到的,王巨提醒后,赵顼刻意翻了一下地图,实际宋交边界都是山区,只要略加防备,交趾人就不会如此轻易得手了。至少苏缄犯下了三川口之战时范雍的错误。当年范雍也是好官哪,被称为老范老子。可是爱民了,也是害民了。

“臣再发荆湖南路与江南西路民夫,将粮食运到桂州。”

“为何是桂州?”

“桂州烟瘴不重,但再向南,烟瘴重了,又是夏天之时,就容易产生疟疾。”

赵顼又是苦笑。

“同时臣再发民夫将几个道路再行拓宽,以便后来的大军能以最快速度抵达前线。然后用重金收买斥候,打探交趾虚实。到了秋后,让朝廷发二十万大军过来,再组织人手船只,利用水路的优势,将粮草押行太平寨。那么即便二十万大军南下,也不用二十万民夫,顶多十万足矣,甚至臣如果运用斥候得当,侦查到敌方何处城池有粮,都不用十万民夫,一是就着手中提前准备的粮草,二是想办法就着敌人的粮草,来维持这一战的后勤供给。二十万大军九月初南下,那么到达广南大约到了十月半左右,这样,就避过了疟疾与烟瘴的高发期。进入交趾,那更到了冬月。然后兵分三路或四路,迅速杀向升龙城。”

“需要二十万兵马吗?”

“交趾终是一个国家了,陛下。想当初庆州战役,战事不过蔓延了一半庆州境内,但就在这一半庆州境内,容纳了四十万兵马的纵横驰骋。二十万大军放在交趾一个国家里,实际不算什么。并且想要速战速决,没有这么多兵马,就无法对交趾构成致命的威胁。当然,这必须要臣提前掌握了交趾大部分情报,对交趾能做到勉强的知己知彼,否则又会有失败的可能。如此,二月末前,便可拿下升龙城。”

再拖到三月,烟瘴又正式上来了。

“如果是慢攻呢?”

“慢攻与前面的布置一样,必须要了解敌人的情报,先行做预防,防止交趾二次入侵,不过慢了,时间就不用那么急了,能逐步筹集粮食,并且广南因为开发,已经能提供部分稻米了。甚至都罕动用江南西路与荆湖南路的民夫,顶多抽调少量民夫,修一下道路,冬天时,押赴部分粮食入广。这样,民夫沾染疟疾的机率会更小。然后臣在广南训练五万以上的边军,虽然一年多时间不能让他们成为一支精兵,不过放在交趾岭南之地,五万边军当抵十万禁兵。那么第二年朝廷派出十万兵马,再与五万边军配合,便可拿下升龙城。这样虽然朝廷须等待一年,然而牺牲会更少,用兵成本也会减少大半。”

赵顼终于听明白,反正兵力是不能少的,十万兵马都少了的。

其次就是尽量想办法绕过这个烟瘴期,象潘美那样,将用兵时间放在十月末到二月初。

然而现在章楶也不知道赵顼为何召他迅速进京,于是继续说道:“不过陛下,若是让臣来选择,非是主战,至少非是大战,而是去广南练出一支强大的边军,再修建边防,然后对交趾展开局部性的报复,让交趾胆寒即可,而非是想要平灭交趾。且看这一战的结果,以臣的猜测,可能会出现几个变化。”

“什么变化?”

“交趾虽败,却让我们若大的国家不能灭国而返,虽败却犹荣,交趾百姓凝固力得到加强,因此离我朝以后也越行越远。”

“此战虽是胜利,但是惨胜,臣想,即便国库渐有储蓄也多因熙宁七年的大灾,与去年的征南,而耗之一空,最少想发起第二场大型战役,费用就会不足了。因此与契丹的谈判就会更加落入下风。”

“我朝倾如此大的力量,却不能平灭交趾,传扬开去,必被一些强大的蛮部所轻,若是有一个枭雄之辈,以后广南西部地区又会动荡。”

“还有……”

“还有什么?”赵顼问。

“恕臣斗胆说一句,许多人以朝廷得五州而贺陛下,实际非然,那五州多在山区,本身就难以管理。我朝富良江胜利后,却恍若失败一般,仓皇撤退。这也能理解,毕竟那时军中的疟疾越来越严重了。可这同样让五州山区各蛮轻视。即便我朝不征赋税,不征徭役,那么也只做到不作为罢了。然而那边交趾可以威胁利诱。朝廷如何处理?臣再斗胆预测,不过二十年,五州我朝不得不主动放弃。”

也就是这一战,花了无数钱帛,死了许多人,最后什么好处也未得到。

他说的这些后果,比王巨说的还要严重!

章楶又说:“即便如臣刚才所言,然而还有呢。自从交趾入侵后,臣与王子安通过几回书信。可惜臣匆匆进京未带来,不然也可以给陛下看一看。王子安与臣的想法差不多,即便能得到升龙城,然而怕就怕那个小国主带着大臣撤退到茫茫热带雨林中。到时候朝廷如何处理?丢掉了诚为可惜,若是置路置州治理,由他们带着残部负隅顽抗,可就不象巴蜀那样好平灭了。反而弄不好,成了一个大漩涡,朝廷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最后还会悲痛地撤军回来。”

章楶又重重地说了一句:“如果朝廷想开疆拓土,于其拓交趾,不如拓大理。”

两国力量差不多。

大理虽然多是山区,也有热带丛林,但不是热带雨林,烟瘴的情况更比交趾轻微。

不过大理嘛……赵顼也摇头了。

为什么得交趾,交趾虽是热带雨林气候,可有许多江河的冲积平原,而且随着海船技术发达,它临近海滨也是一个优势,语言文化风俗也很相近。理论上有物产,也更好治理。

可开拓大理有什么用?多是山区,有了物资还运不出来,况且也不易治理。

他问道:“如此,交趾不可平灭。”

章楶也听说了王巨打算接手交趾这个烂摊子,这是先抑后扬,正等着赵顼发问呢,于是答道:“也不是不能平灭,但至少臣不行。更不能怪郭公,臣只是在事后分析。如果去年下诏让臣去,说不定会败得比郭公更惨。”

这是谦虚的说法,赵顼也没有当真,章楶继续说道:“不过还是有一个人能做到的,那就是王子安。”

“为何是王巨?”

“交趾难缠非京城诸官员所能想像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奇思妙想。纵观我朝,也只有王子安一人能做到。”

“你看。”赵顼将王巨的奏章递给章楶看。

章楶看后茫然,这个时间比章楶预料的更长,也确实,没有这个时间准备,如何能战胜敌人?

不过仅凭两广的力量就想灭掉交趾?

这个灭掉,不是指攻破敌人的都城,而是包括敌人逃到热带丛林里,都要将他们捉住或击毙。这可能吗?

而且他与王巨共同主持了庆州战役,虽然王巨很不错,更有许多奇思妙想,以及远见,不过放在具体的指挥,依然也陆续有错误出现,好在他比较谦虚,不断地校正,最后才产生了大捷。也就是王巨是人,非是神,至少不是李靖那样的战神。

不过王巨可不是一个骄傲的人,没有把握,他不会写这个奏章的。

如果这一战打得好,年龄也差不多了,那么王巨可能到了进入两府之时。

但王巨怎么打交趾?

“章卿,你意下如何?”

“陛下,到了这份上,没有苟且的余地,只有灭掉交趾,才能震慑南方。”章楶含糊地答道。

“可现在交趾那个小国王献上降书。”

“降书可以受之,最少受之后,能给王巨一个缓冲的时间。否则他以两广之力平灭交趾,还是很困难的。”

“受之后再征讨,我朝岂不是失信乎?”

“陛下,是不是失信,并不重要,且看西夏与辽国,我朝屈让如此,他们有没有守信?当年澶渊之盟,辽国大军困于澶州城下,实际很危险的,因此双方考虑了一下风险,于是搭成国盟。当年我朝与西夏盟约,同样如此,我朝国力残弊,西夏更是残弊不堪,又有辽国威逼,于是与我朝搭成和议。一旦双方力量失衡,这个和议不过是一张纸罢了。这才是真相。莫要用内治的办法与这个信用捆绑住自己,那非是雄主之为,而是宋襄公之愚腐。陛下,唐太宗如何?”

“千古一帝。”

“唐初之时,国有大旱,国家又未平稳,颉利与突利来犯,唐太宗带着一百余骑进入其营,约为兄弟。玄武门事变后,突厥攻入关中,唐太宗设疑兵计,怒斥二汗背约,然后空府库赠其金物,搭成渭水之盟,二汗由是撤军。但随后唐太宗是怎么做的?颉利与突利二汗自相残杀,派使求救。唐太宗说,我与颉利可汗有盟约,又与突利可汗结为兄弟,兄弟有难,不可不救,但不大好救,怎么办。杜如晦说,夷狄不讲信义,我虽守约,但他们常背盟,今他内乱而击,是他自讨灭亡。由是不相救。后来突厥属部薛延陀自称可汗,派使来告。唐太宗立即抓住战机,派李靖与薛延陀联手,一举将东突厥歼灭。还有薛延陀,也不过如此。试问如果唐太宗遵守盟约,何来的千古一帝的伟业?”

“陛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句践,比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陛下,唐太宗能做,为何陛下不能做?还有辽国,亦是如此,辽国多少有些畏惧我朝,当初宋辽之战,辽国并没有占据绝对上风,如果辽国判断他们能占据绝对上风,或者熙宁七年只有我朝大灾,辽国没有受到灾害波及,那就不是现在的勒索一点边界,而是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了。”

“甚是。”

“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如此,就怕朝堂士大夫反对。”

王巨去两广,经过这一战,都知道交趾不是那么好对付了。

因此王巨无论怎么搞,只要不逼得两广百姓造反起义,或者他自己谋反,无论练兵或者其他,朝廷都不会有意见。这是不可能的,王巨在关爱百姓上,虽不及民间传说的那种地步,但对百姓还算可以。更不会谋反,有这个谋反的条件吗?

同意了交趾的献降,也给了王巨缓冲时间,他说了三到四年,最少前两年是准备的,必须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可这样,真到了出兵之时,又不知道会有多少士大夫反对了。

第632章右孙吴

“邕州城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谢晨说道。

过了一年,邕州又重新修起城墙。当时交趾还是有些想法的,破掉邕州城后,将城墙全部毁掉,丢到郁江。

想建城墙,就得需要砖石粘土,现在连城墙都扔到郁江里,宋朝后面想建也会困难了。说不定还能指望着第二次过来打劫。

可是邕州太重要了,它不仅是重要的边防州,而且境内有四十多个羁縻州,包括这些羁縻州在内,面积能达到后世广西的百分之四十几。这么大一片地区,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首城。

因此交趾退后,陶弼临危授命,来到邕州后,一是练兵拱固边防,二就是修葺邕州城墙。

不过邕州城墙虽然在原址上又立了起来,可整个城中人烟稀少,恍若死城一般。

谢晨是后来招募来的举子。

海外那摊子在迅速扩大,其实若是包括控制的土著人,人口不比西夏与交趾少多少了。

这必须得有更多的管理人才。

实际早在几年前,王巨就吩咐过,利用各个产业不断地培养着各种人才,包括管事,经济人与各色工匠。

又刻意用高薪招募了一些举子,不过想进入核心,必须要经过观念与考验的,第一个得有头脑,而不是书呆子。第二得忠心,得有一颗感恩之心,白眼狼是绝对不得进入核心的。

这些举子经过观察考验后,陆续进入各个核心,包括各定居点的临时管理,以及各种经营,还有其他的一些事务。

谢晨便是其中一个。

经过考验后,王巨让他来到岭南协助黄良与吕何让做事。

以前谢晨因为做事,曾来过邕州。

当时邕州仅是城中百姓就有一万多户,所以一部分百姓及时逃了出去,还让交趾屠杀了五六万百姓。

或者有人说,我们一个小镇子的人口就不止五六万百姓了。但这是宋朝,一百多万百姓,就逼得北宋不得不将京城多次扩大,以至达到了六十多平方公里,还是住不下,后来不得不在城外开了九厢安置。

一万多户百姓的城,在人烟稀少的广南,算是一个大城市了。

“子沾,恢复起来会很快的。”王巨道,说着,顺着路人所指的方向,一拍马向州衙驰去。

来到州衙门口。

不用介绍,王巨穿着紫色公服,在广南有资格穿紫色公服的官员并没有几个,而且又是如此年青,那只有王巨一个了。

王巨翻身下马,衙役小心地问:“阁下可是王公。”

一边说话,一边主动替这行人牵马。

郭逵南征,名头很吓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招讨使、兼荆湖广南路宣抚使,也就是除了掌管着征讨交趾事宜,还有权管辖着荆湖广南四路的军事之权。

王巨下来,名头要弱了。

前面是什么太子太保兵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宣徽南院使的什么,这些也是官,并且是一大堆三品到四品官职,不过都是职官,馆阁官与阶官,除了公服换成紫色,其他的王巨就不大在意了。

这也是赵顼借机升迁他的官职,而且总掌两广,没有这么多高官辍身,有的官员会不服的。

于是王巨也没有婉拒。

另外就是他的差官,判桂州兼广南两路宣抚经略使。

多了一个经略,而且还多了一个许便宜行事。

也就是从现在起,两广就交给你折腾了。而且赵顼又下诏给各司与各州军长官,让他们必须听从王巨指挥。

但也不是真让王巨胡来的,如果王巨将下面的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管他做什么,各知州与各司使都会抵触,甚至闹到京城了。

所以这时衙役不敢称喟明公了。

官职高得怕人,已经超过了年龄的限制。

几名衙役还是很喜欢的,在连番大捷下,即便是南方,也听到了王巨的一些事迹,并且听说这个官在治理百姓上也颇有一手,以至让庆州几十万百姓上万民书。

就不知传言是真是假。

王巨语气很温和,说:“谢过诸位衙哥子。”

又问:“陶公可在州衙。”

“陶公正在州衙处理政务,”几个衙役一脸肃敬地说。

王巨暗中点点头。

临来前,他向朝廷央请必须留下几个人,老将和斌、燕达、曲珍、苗履、姚麟姚雄叔侄、杨从先、种谊。

为何要留下这几将,因为这几将都随大军南下过,不管是不是惨胜,都对交趾的地形以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和斌更是久在南方的老将。

实际杨从先原来仅是战棹都监,就是负责制造战船的技术官员,非是武将。然而未来必用到水军,也让王巨留下了。

除了留下这几将外,又再三申明让朝廷在这几年内让陶弼一直担任着邕州知州,不得调迁。

其实这一战发生前,王巨也没有注意这个陶弼。直到战争消息传出,王巨才对这个陶弼感到讶然。

然后派人打探了一下此人的生凭,更是讶然。

此人是陶岳之子,陶岳在后世没名气,但在宋朝很有名气,乃是有名的清官,整个端州知州不取不用端砚者只有包拯与陶岳两人。

不过陶弼更其父一筹,很早就随杨畋讨伐过五岭徭,平侬智高时又立下战功,并且在随后两次兴修灵渠,皆出过大力。以前也知过邕州知州,听说内政很好。被人舆为“左诗书,右孙吴(孙子吴起)”。章惇经营南北江,虑无人可用,便想到了陶弼,用他担任辰州知州。陶弼去辰州不久,便替朝廷招降北江彭师宴。

苏缄遇害后,朝廷又用此人担任知邕州。

郭逵连夜拨军撤退,还有其他各部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匆匆逃跑,甚至连辎重都丢下不要了。

但这时江对岸还有许多交趾军队的,正在隔江观望。

陶弼无奈,只好约束着他带来的邕州土兵殿后,才使得江对岸的交趾军队不敢异动。

否则郭逵那次会引起很恶劣的后果。

王巨手下还特别打听到一件事,因为陶弼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所以家至贫不能恤,妻在乡里,居然租别人的房屋居住。

什么叫好官,这才叫好官。

文彦博韩琦的什么都是假扯的。包括王安石罢相后也开始置田产了,吕惠卿很早就在润州置田产,还是向润州大商人“借钱”置办的田产。

王巨于是在上书中也提到这件事,赵顼看后,十分感动,派永州官员替陶妻兴修一栋屋宅。

这一战的关健就是这个陶弼。

而且王巨所图谋的,远比赵顼章楶想的要大。毕竟海外这么多年的经营,替王巨积累了庞大的力量,不仅仅是财富。

只要能绕过悲催的宋朝官员政治体系,那就好办了。

王巨直接闯进州衙,当然衙役们不敢阻拦了。

一个清瘦的老者,正在桌案上看卷宗,看到王巨进来,他立即反映过来:“见过王公。”

“陶公,免礼,你是长者,呼我王子安即可。”王巨远远地就虚扶了一下。

衙役喜,至少这个青年大官对陶公十分尊敬,当然,这也反映了陶弼在邕州百姓心中的声望。

陶弼呼衙役沏茶,又请王巨坐下。

王巨说:“紫川,你去找一家客栈。”

天色渐晚了,待会儿还要商议许多事,今天晚上必须要在邕州住上一晚。

“喏。”王紫川出去。

“紫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