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顼知道王巨这段时间很辛苦,特别是裁减官匠,那不是随便裁的,每次裁减前王巨都亲自主持着考核,这么多官匠甄别下来,任务能不重吗?
然而这些大臣一起不说话,赵顼只好派太监将王巨喊来议事。
王巨也有些蒙,瞅了一眼文彦博,都闹成这样了,你还能心思给王安石上眼药啊,行!
文彦博他暂时不想碰,再说也没有必要碰,碰的人是王安石。
他放下这些奏折,问了一句:“陛下,还有诸公,即便用土门原有地界交换绥州,西夏还是划算的,为什么西夏不换?”
第四二七章担心
用宋朝所占的绥州换土门,西夏不是划算,而是太划算了。论面积大小,是易换之地的四到五倍。以土地肥瘦而言,土门一带多是荒山野岭,绥州则是党项心,有大三口之利。从军事角度而言,宋朝得到土门一带,也不过略略拱厚了延州的防御力度,但没有土门,现在延州北部诸堡垒一起修葺起来,也能保障延州安全了。但宋朝得到了绥州,直接威胁到西夏的老巢银夏二州,甚至将西夏拖到他们最不想的消耗战中。
还有人心,嵬名山新附,人心不安,迁于土门,地狭土瘦,一万余帐必然会人心涣散。
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是非对错,一般人弄不懂,会不明觉厉。
但这个太简单了,那怕是普通人,拿到陕西地图,将两处圈画出来,也能看到西夏捞了多大便宜。
宋朝还是换了,这个能理解,大家伙一起想苟和啊,所以明知道是赔本买卖,也做了。
可为什么西夏人不换呢。
不能说宋朝君臣一起是楚怀王,那说得太敷浅了,王巨也不敢说,大家一起是楚怀王,赵顼是,曾公亮是,文彦博是,难道只有你王巨是屈原?
赵顼也不会这样想哪,便问:“王卿,为何西夏不换?”
“陛下,诸公,道理有些儿复杂,西夏、辽国与我朝,恍若三国演义。论军事疆域,辽国最为强大,论财力与人口,我朝又远胜之。只有西夏地狭民穷,即便军事也不是很强大。”
“王巨,西夏虽地狭民穷,但西夏多次击败我朝,也大胜过契丹。”文彦博立即反驳。
“文公,我朝之败,也不过三川口、好水川与定川砦。其实三川口之失利,主要是李士彬与金明三十六寨被李元昊击破。若是将羌人真正当成我们大宋子民,那就是惨败。若不当成大宋子民,只是当成藩屏所在,那也不算败得特惨,刘平伤亡的部下不过几千人而已。两国交战,几千人伤亡能算重大伤亡吗?就象臣初到华池县那三战,也不过小捷,都不好意思张扬,正是此故。况且刘平也杀伤了许多西夏士兵。”
“李士彬难道不是宋臣?”
“文公,李士彬绝对是宋臣,然而当初我朝君臣根本没有想到李元昊会突然发难,延州官府不置斥候,李士彬未设密探,所属三十六寨羌人大半已被西夏收买。金明三十六寨明为延州长城,实则这道长城千创百孔,随时塌陷。那是李元昊急于暴起发难的,否则利用得当,非是三川口之败,甚至延州都能攻陷……别的不说,就如臣利用了野利部。”
这个问题又复杂了,比如蕃人如何管理?
又比如为什么宋朝政策那么好,还有一些蕃部想投奔西夏?
但说起来也不复杂,蕃人如何管理,恩就要象一个恩,给予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岐视与买安。威就要象一个威,而非是什么想要当官、先做山匪等招安。
敢于适当的做一些出击报复,就象西夏人所做的那样,而非是以和为贵。
但这个理论在宋朝仍没有市场,王巨更不想招大家反对仇视,因此略过,又道:“别人我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李元昊攻破金明三十六寨,下官也没有出世,不过下官在延州出生在延州长大,听到很多说法,至少大多数人认为李士彬金明三十六寨沦陷,对延州还是一件好事。”
“王巨,你可知道因为李士彬之失,朝廷在延州一年所置官兵花费几何?”
“必……然!文公,秦州熟蕃对我朝算是很忠诚吧,以前朝廷未置多少官兵,最终结果呢?就算李士彬置了密探,不让李元昊侧反各寨羌人成功,我朝只防御与被动挨打,西夏往往又是举国来犯,早晚朝廷还要置官兵。”
“好水川呢,定川砦呢?”
“好水川之战,王珪将军败得很惨,但也杀伤了许多西夏官兵,李元昊并没有占到便宜。真正惨败的是定川砦一战,然而府麟路之战呢?为何李元昊临死之前,立下遗嘱,与我朝交好?还有,为何萧太后与辽圣宗在澶州城下与我朝签订盟约?这个和平不是真正用钱买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荒谬,那么辽国呢?”
“李元昊大败辽军,此乃是辽兴宗不会用兵之故,才让西夏侥幸得以胜利。随后辽国多次派出偏军出击,差一点将兴庆府攻破。因此西夏才不敢主动招惹辽国。所以西夏有两种思想,第一种思想是依附我朝,主动交好,那么宋夏会久安,两国联手,辽国也不敢轻易攻击那一个国了。事实也是如此,即便西夏主动入侵我朝,我朝还有那么多士大夫想苟和,就不要说他们依附我朝,到那时谁敢提用兵西夏?”文彦博咄咄逼人,暂时王巨还不想招惹他,也没那资格招惹,资历与年龄官职都相差太大了,于是王巨立即回归主题,又道:
“还有一种思想,反正不敢招惹辽国,不如与辽国交好,共同对付我朝,一点一滴侵攻我朝,扩大疆域,削弱我朝实力,而且在攻打我朝时,会凝聚各部士气,将西夏国内诸多矛盾转移目标。”
“实际西夏并不强大,若非用阴谋诡计,即便李元昊在世,都打不过吐蕃人,至于与我朝三战皆捷,同样用了阴谋诡计,往往用数倍或十倍兵力才能获胜。然而李元昊死了……所以大顺城蔡公与臣便获胜了。”
也就是说,李元昊一死,就算西夏用这个以多打少的战术,都未必能胜利。
其实李元昊生生从宋辽两个大国夹缝里,立下一个国家,很了不起了,但宋朝大多数士大夫多数怯战,王巨不能说。
“此言中的也,”赵顼长吁了一口气。
朝堂上的士大夫都想和平,这绝不是赵顼想要的结果。
可没有人能清楚说出原因,所以赵顼也说明不了大伙。
现在王巨简单地几句话,便剖解了许多真相,实际也等于是替赵顼向大家解释。
“王卿,西夏为何不换?”赵顼又问道。
“还是这个道理,无论西夏或辽国与我朝议和,皆是先前战争失利,或者拖入僵持阶段。比如庆历战争,西夏乃是蓄谋已久发起的战争,我朝则匆匆忙忙应战。所以几年战争下来,国库空敝,民不聊生。但西夏那边呢,更惨,百姓吃土,吃树皮,挖鼠捕雀充饥!然而自澶渊之盟后,我朝政策渐渐变得内敛,对开疆拓土不产生兴趣,对战争反感。故此士大夫和多主战的少。西夏若主动象李德明那样依附我朝,我朝必求之不得!若西夏屡屡发起侵犯,因为战和争执,我朝不能上下一心作战,那么西夏就说不定得逞,以小对大,从我朝身上撕下来一块块肉,将自己渐渐壮大。”
“非是我朝士大夫不聪明,我朝许多士大夫的聪明才智远胜了西夏的精英,但正是因为这种求和心理,并且三国当中,西夏对情报最为重视,我朝士大夫对西夏那边具体的情况未必很了解,西夏那边说不定连我朝皇宫宫闱中的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因此西夏才有了这个计划,不是不换,而是一开始就不打算交换!”
“嵬名山投奔我朝那一年,我朝正是困难的时候,就连河北灾民,朝廷都无法赈济,由他们自生自灭。西夏那边同样困难,而且比我朝还要困难,大顺城惨败,李谅祚受伤病死,小国主即位,国内又受到了特大的旱灾。故西夏无力出兵绥州,只派了数万兵马来救援,但被种谔击败了。拖到今年,西夏渐渐喘过这口气,也开始打收回绥州主意了。他们如何收回绥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行收回,但把握未必很大。我朝官兵非是庆历初的官兵,况且边区又置了那么多战斗力强大的保捷、蕃落与弓箭手。第二种方法就是巧收。”
“巧收!他们想利用我朝大多数士大夫想求和的心态,提出这种看似可行的方法,果然,我朝同意。如非郭逵与赵禼机灵,依朝廷诏书,将绥州所有砦堡焚毁,嵬名山一万余帐迁于延州境内,那时我朝发现上当,已来不及了。绥州境内不是没有砦堡,有许多砦堡,但这些砦堡多在原来宋夏边境上,绥州与延州之间。西夏大军随着跟进,略加修葺,我朝就彻底丢掉绥州了。并且致命的是,嵬名山一万余帐百姓都无法安顿,那时在万般失望之下,西夏再派奸细挑唆一下,这一万余帐蕃羌将会成为延州一个超级火药包,将它点燃了,后果不堪设想!”
也就是西夏从开始就不想换,也根本未认真想过交换,想的是将宋朝君臣会犯傻,然后好大便宜!王巨不想得罪太多人,说得很委婉。
然而他们做梦没有想到的是,郭逵没有上当,赵禼没有上当。
王巨一口气说完,垂首拱立。
文彦博肃声道:“王巨,依你之意,当战?”
“文公,下官非是想战,那天在待漏院与范纯仁辨得很清楚,如今国家经济困窘,至少今明两年不当开起战事。可我们不想开起战事,不意味着不备战。如赵公奏折里所写的那样,不还绥州必战。还了绥州,还会必战,西夏必趁嵬名山一万余帐无处存身混乱之时,趁机出兵,攻打青涧城等处,一雪大顺城之耻。能占则占,不能占则挫我军士气锋锐,一雪大顺城之耻,我朝又败,求和怕战的士大夫会更多。那么以后是战是和对西夏都有利了。所以我的想法是不想立即开起战事,但不可不备战!”
“如今何策?”赵顼问。
“鞭长莫及,郭公既然很早就向朝廷提出此正商于地六百里,应当有所防备吧。但不管防不防备,朝廷备战吧。”王巨道。
必须要打了,然而王巨换了一个说法,不是我想打,而是西夏逼得要打了。
王巨说完后,又扫视了大家伙一眼。
有的大佬还是很认同的,不过王巨视线扫到司马光时,看到司马光眼中出现浓浓的厌恶神情。
请相信,司马光绝对不是汉奸。
权谋术错了吗,试问没有权术,那个大臣能上位,但那一个大臣不想上位?
打压政敌错了吗,在官场上混,难道想学东郭先生与那个养蛇的农夫?
至少在司马光心中,他是一直认为俺是为了大宋好的。
而且在司马光心中,王巨确实就是大宋以后的祸害,国贼,小人。
王巨偷机取巧的说法,同样瞒不过司马光,并且增加了他的痛恨。
“此人,是一个大麻烦……”王巨心想。
这两人是水与火了……
不过王巨担心的他接下来的事。
实际绥州没有赵顼想的严重,大约郭逵有备吧。
万一郭逵没备,绥州必失,那也没有关系,虽失掉绥州,可说不定能让更多的士大夫清醒,放弃绥靖心态,反倒是一件好事。
可能有部分士大夫继续自己糊弄自己,织一个大宋和平的梦……但赵顼的梦不是这个梦!
王巨担心的是他自己。
他主持军器监,大肆裁减,裁减官匠没关系,不过接下来裁减的不是工匠,而是官员。
整个军器监合并了几十个局、作、院、所,原来这些局作院所置了许多使、副使、都监、监押以及其他名堂的差官,还有大量的堂吏,官吏多达一千多人!
当然,这是朝廷的机构,必须有差官领首。
然而现在这些机构不是做事的,而是成为安置权贵子弟的场所,所以安排了很多莫明其明的官员来到这些机构,于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本来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了,经过王巨裁减后,只有五库六院,那么就变成了十个和尚取水,更吃不到水了。
王巨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的,肯定要大肆裁减,这就是所谓的节流。
但到了这一步时不那么好裁减的,不要看这些差官官职小,但都是权贵,他们的祖上能追述到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光翰、潘美等人,甚至还有杨业、李继隆这些人的后代,高曹两家子弟。
增置没关系,一旦减裁,那个官员愿意下,不仅这些官员本身就有着背景,他们身后还有许多有势力的父母长辈!
讲人心,比自心。
就象自己现在就考虑二妹的嫁妆,为何,还不是想二妹在夫家得到尊重?
或如自己让三弟读书,不说考一个进士吧,最少考一个举人,得到一个功名,以后会有一个好前途。
一旦裁减了那么多官吏,要命的这些官吏背景不象是郑白渠,许多人都有深厚的背景,会有多大的麻烦?
会有很多麻烦不说,若是有人在背后捣一下鬼,王巨就休想能下了台!
那么司马光会不会对自己来一个小小的四两拨千斤呢?
想到这里,王巨眼神一下子变得锋利起来……
第四二八章七两银子
想到了老二老三,二妹与三弟就到了京城。
在郑白渠,那就是一个超级大的工地。加上让妹妹长点见识,于是王巨在成亲后便让妹妹去了杭州。
王巨到京城了,京城乃是这世界最繁荣的场所,更不要说春节的热闹非凡,于是王巨写信让二妹三弟回来。
二妹三弟便到了京城。
“好大的房子,”王崇看着这个新家道。
二妞神情倒也平静,无他,李家陪嫁,将延州那个宅子生生改成了一个超级豪宅,论面积,这个家远不及那个家大,论漂亮,更不及那个家。
不过老三未看到那个新房屋,还是感到很开心的,认为这栋宅子好大。
一家人开始张罗。
郭氏笑咪咪地看着老二老三,摸着他们的脑袋道:“都长这么高了。”
“见过师娘。”王崇尊敬地说。
王巨穿到的是来到王家寨后的王巨身上,与他的那个母亲没交接,弟弟妹妹与母亲呆过一段时光,但那时两人很小,能记得的都很少了,并且这能记得的可能还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真正能享受一点母爱的,便是云岩县了。
当然,张载看到两人,同样很开心。
王巨让他们坐下来,王崇问道:“张公,大哥,我在杭州听说了以后朝廷科举不考墨义、贴经与诗赋了?”
王安石科举改革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与授官挂钩,降低进士初授官,延缓授官,延缓注官是王安石推出来的,先节选考察,再授官,减少官员在任寿命,也等于变相地裁减官员数量,降低进士初授官实际从赵曙就开始了。
第二条与教育挂钩,生员自州县学时就开始考试,逐级进入太学,逼得士子到州县学读书,太学又分为上中下三舍,上舍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学生,上等生可以不经科举就可以担任官员。
明朝的科举考试就是从此基础延伸出来的,童生必须通过县试、府试与院试才能获得生员资格,然后才是正式的科举,乡试、会试与殿试。
明朝那个更规范一点,就是考试内容太那个了……八股文!
因此王巨怀疑王安石推出这个制度一是为了推广教育,二则是对权贵的让步。
因为这个学校升级制太不规范了,能制造很多猫腻,特别是太学,就在京城,让教授们评选上舍上等生,最终谁会能获得这个资格?
第三条便是与考试内容挂钩,取消了帖经墨义与诗赋,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先是这个本经一道,次考兼经与大义十道,次论,次时务策三道。
这个本经与兼经、大义与墨义差不多,但墨义仅是一句话解释,到了王安石这里则有所不同,大义是一段话解释,本经与兼经则是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非是解释这句话,而是考究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求“务求义理,不求尽用注疏”“劝士为经,可谓知本”。
再不同的则是评分诠选时最侧重本经,然后才是兼经与大义,而非是原来的诗赋论策帖经墨义次序。
经义做好了,也未必能做好官,不过总的来说,这个改革开始注重实用性。
现在科举改革只是一个雏形,不过考试的改革已经传了出去。
对于原来各方面比较平衡的学子来说,都一样。对于诗赋能力差的学子来说,包括原来的王巨,还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诗赋能力强,论策差的学子来说,则是一条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坏消息。
王崇现在还经读书中,连解试都没有参加,不过听到这条消息后,必然会关注。
来到京城后,立即向张载与王巨求证了。
因为范仲淹原来科举改革未成功,张载沉吟未答。
王巨道:“三弟,大约是有这么一回事。”
“诗赋一起消失了?”
“天知道呢,但介甫公为相这几年,恐怕科举不会用诗赋。”
“若此,张公与大哥岂不是名次会更高?”
王巨短于诗赋,张载同样短于诗赋,如果象王安石这么做,两人科举名次必然会更高,甚至王巨都可能得到状元。
但他们不可能会重考了。
王巨未答,道:“你来到京城,也正好,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也可以问恩师。”
经那是张载最拿长的,论策、特别是时务策,还有几人能超过王巨?
张载面色一紧,王巨没有说什么,张载还是听出来了,王巨话外之音是这个科举改革会维持很长时间,也意味着王安石变法会维持很长时间!而不会象庆历新政那样,耍了几个月立即烟消云散……
不过有的能问,有的就不能问了。
能问能说的,是朝廷公开的政务,比如正式诏书里所颁布的,比如在给各州县官员参考的邸报里所说的。
但有的就不能问有不能说。
比如李世民的妃子徐惠弟弟徐齐聃便是因为酒后误谈禁中事务被贬,这个禁中事务便是指说了不该说的政务。再比如林冲误闯白虎堂,白虎堂是白虎节堂、帅府,然后抓了起来。
…………
“王巨,坐。”赵顼道。
“谢陛下。”
“军器监有没有整合好?”
“还没有。”王巨答道。不过他心中在想,看来自己说的起了一些作用,否则赵顼不会这么关心。
他只想对了一部分,赵顼是关心了军器监,但喊他来可不是为了军器监。
“朕喊你来是询问几件事。”
“不敢,陛下请问。”
第一件事便是进一步裁军。
西夏虎视眈眈,野心勃勃,又想入侵了,意味着战争随时会爆发。
那就打吧,即便是司马光也不能说不打,继续求和。
可这一打,天知道又要花多少钱?
应当来说,经过王巨提议,宋朝财政压力开始在好转,至于蔗糖的啥,暂时不指望了,但马上会有许多棉花的收入,可只能说是好转,并不能立即支持大型战役的费用。
但现在开源开得磕磕碰碰,于是赵顼只好想节流之策。
想节流,主要就是冗官冗兵,强行裁减官员,王安石是不会碰的,这个太得罪人,便是王巨的减官提议,同样也是徐徐徐!
那么想来想去,还是裁兵。
因此王安石说,减兵最急。
赵顼便说,比庆历数已减少很多了,只能另想他法。
第一次裁兵,裁了不少,但多是吃空饷的名额,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虽裁得多,总体战斗力并没有下降。
这个下一步裁兵,便是王巨也不敢狠裁了,特别是在战争随时爆发的时候。原先王巨那个策子说得就很清楚,第二步裁兵,是在增加各路边军数量后,才开始大规模的裁兵,然后这个数量,才能作为宋朝以后军队的定式。
现在淤田没有开始,边军未增,大战又随时爆发,赵顼不敢再减了。
王安石便说,可以精训练募兵,再鼓舞三路百姓习兵,则兵可省。
似乎也绕到王巨思路上。
然而不管是王安石的策子,或是王巨的策子,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因此陈升之说了一个办法,卫兵四十以上稍不中的人,量减请受,徙之淮南。
只要徙迁到淮南路,再给一些屯田,便可以减少其供给。王巨的郑白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人省十几贯二十几贯不多,十几万兵士省下来就是好几百贯钱。并且不是一年省,而是年年省。
文彦博因为坚持换绥州买安失策,在边上沉默不作声,于是吕公弼发言,使兵士离本土,又减其常禀,于人情不安。
但赵顼有些心动,因为这一条王巨也说过,让禁兵离开京城,迁于城外,因此又问陈升之,退军事,中书有没有与枢密院商议过?
吕公弼抢在前面说,臣不比他人立事取名,恐误陛下。如果十几万众皆哗变,奈何?
曾公亮在边上和稀泥,为之当渐渐图事。
陈旭于是论祖宗旧法,何谓祖宗旧法,看一看赵匡胤赵匡义朝养了多少禁兵!
赵顼便说,但执政协心,不煽动则人情自无事。
为什么王巨害怕裁减军器监这些官员堂吏会麻烦,正是这个煽动。
其实青苗法开始执行,京城已经莫明其妙开始有些不好的风言风语。不过皇城司的人还没有动手抓捕,可能会是明年,也可能会是后年。
但坏就坏在这里,赵顼知道,不然也不会一度同意王安石让皇城司的人抓了一万多人,让他们不要乱说话。他知道了,却一直用了一些保守派大臣在朝堂,为何,异论相搅!
王巨听到了风语,王安石也听到了风语,但现在他还不能说大权在握,只能为此苦恼,于是跟上说了一句,吕化弼来陛下前进言,仅是遇事而惧,固是无害。若是退以语众,则是煽动人情。
赵顼开始和稀泥,转移了话题,说,柴世宗如何得精?
王安石无辄,只好说了一句老实话,柴世宗也是简汰,不过柴世宗精神之运,威令之加,有在事于外者,能济事而不会悔败。
人家柴荣手中兵少,乃是会打仗!
现在宋朝上哪儿找柴荣那样的主?
因此此次商议无果而终,这是在政事堂议论的,连王巨也不知道。但还是传到一些需要知道的人耳朵里,龙图阁直学士陈荐便上书道,大臣建退军之议,损禁兵月食禀,使就食江淮,可是祖宗之制,禁兵在京城。所以重内轻外,其来已久。人情既安习,一旦徙去国客食,卒伍众多,非所以安之,宜如旧。
赵顼忽然醒悟,实际王巨说得很清楚,包括建扩边军,徙离京城中,但这个徙离京城中不是离开京城,远到江淮哪里,而是徙到京城外,还是在京城附近!
因此赵顼又将王巨喊来商议。
王巨想了想说:“陛下,请如曾公所言,当渐渐图事,虽然边事可能随时又起,不过梁氏终非是李元昊。并且边境也与仁宗时不同,堡砦丛立,边军有备,又有郑白渠之粮食,虽会费钱帛,但不会产生庆历那样的巨费,顶多积欠稍后尝还。”
“唉。”赵顼叹了一口气,老爹留下这个基业真他娘的太好了……
不过王巨倒开始担心了,如果王安石真想增边军,精选边军,他是赞成的,怕就怕王安石想到了那个保甲法。
赵顼又说第二件事。
他在三月时跑到内藏库,看到一件事,一个外地的衙前来到京城纳金七钱,在古代七金的可能是指七两金,也可能指七两银,但这里是七两银,而非是七两金。
就是这个七两银子!
首先说这个银子,明朝银子初期是一千文铜钱兑换一两银子,后来倭国大量银子流入中国,甚至西班牙都将欧洲的银子带到中国,因此银价逐步下降,最低时下降到五百文铜钱即可兑换一两银子。只到了明末动乱时,又变成了几千文钱兑换一两银子,毕竟银子份量少,好藏。
但在宋朝,起初也是一千文钱兑换一两银子,得到南方后一度下降到五百文即可换一两银子,现在是两千文才能换到一两银子,若是王巨不推动历史,在史上涨到三千文四千文!
所以总体银价比宋朝比明朝高。
七两银子,一千四百文,相当于二十一世纪初七百人民币的购买力。
不过当地官府欠了内藏库这个七两银子的尾款,必须要按期上交,不得已只好派了一名衙前来京城上交这七两银子。
然而这个衙前不知道规矩,到了京城,内藏官吏要吃要拿,或者知道了规矩,只是七两银子,他能带多少贿赂钱过来?
因此在内藏库官吏七卡八卡之下,还没有上交七两银子,他手中就没有钱了。
这怎么办?
于是他回是不敢回,便躲在京城打工谋生,然而京城物价昂贵,居大宜,打工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整整打了一年工,才将七两银子交齐。
内藏库责问,这个衙前便将这段经过讲了一遍。内藏库有的官吏看他可怜,放过了他,然而这交迟了,要记录的,又记录了,当然不会这样记录的,不过赵顼肯定不是笨蛋,看到这段记录,也就看到了其经过。
然而到了这时候,宋朝千创百孔,赵顼不好说,或者不想说,只好对大臣说了一句话:“近阅内藏库奏,外州有派衙前一人,专纳金七钱。”
赵顼将经过讲了一遍,痛心地抑在椅子上说:“七两银子啊,这就是朕的江山社稷?”
第四二九章道
上一章是七钱银子,写了好几个七两银子,汗。
…………
虽然天气冷了,但这一天天气很好,赵顼正黄色龙袍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明艳的光彩。不过这时那件龙袍轻轻的颤动着,仿佛赵顼内心的气愤要从胸膛蹦出。
但这个重要吗?
“看来有的话是到了说的时候。”王巨心想。
他想了想,看着继续在气愤的赵顼道:“陛下,是想到了免役之法?”
赵顼点头。
差役之害,肯定不是王巨第一个在讲,不过免役,或者说募役,王巨讲得要比王安石更早。但赵顼抛出这个七钱银子,却肯定与王巨无关,看来是王安石已经将免役法提上了议程。
然后赵顼借着这次召见,再借鉴一下王巨的想法,毕竟王巨是“始祖”。
免役法哪,王巨定了定心神,道:“陛下,微臣说一下道吧。”
“道?”赵顼奇怪地问。
这不是道家的道,它包罗更广泛,可能是道家的道,儒家的道,佛家的道,治国的道……
“那就说一说吧。”
“陛下,臣刚来京城时与恩师议论过如今诸家儒学,曾刻意讲过人性,有人认为人天生性恶,乃是后天向善,还有人认为是人天生性善,乃是后天学恶。”
“孟子与荀子?”
“差不多吧。”
“那你认为呢?”
“微臣认为人天生就人善恶。”
“说一说理由。”
“比如婴儿刚出世时,就知道用哭与笑要求母乳,要求大人苛护,搂抱。”
“这是人的天性。”
“但就有这个天性在孟荀两人眼中又有所不同。比如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本来就营养不良了,那来多少母乳?或者说母亲每天要做许多沉重的活计来谋生养家,又有多少时间用在关爱子女身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