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商甲天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拔高度在500米左右,较高的山峰有阿尼克山和云雾山。

    边区东面接临日本海,在边区西部和西南部伸展着广阔的兴凯湖平原。

    如此计较一番,沈从的心里也就有了底。

章节目录 76,大明打败蒙古

    作为一个现代人,沈从虽然并不是城市规划师,但是没吃过猪肉也是见过猪跑的,所以在规划海参崴的建筑方面也是颇有自己的手段。

    滨海的平原地区的空地都留了出来用来修建商铺和商业街,平民居住区则是主要集中在山脉前的平地上,因为这样一来平民居住区不但距离水源很近,而且也算是充分的利用了除却商业规划以外的土地,平民区可以说是把商业区给包围了起来。

    在迪古的带动下,这里的女真人也已经被聚集了起来,他们对沈从的印象也由原来的不信任变成了特别信任,几乎是沈从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大有以沈从马首是瞻的趋势。

    沈从可清清楚楚的记得,当他带领人准备拆除这里的原有建筑的时候。那些女真人可是在他面前叽里呱啦的,阻止他不让他拆除,当初迪古是准备强硬拆除的,沈从则拒绝了他的提议,一家家的做工作,可以说是费了好大的劲才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

    虽然和他们讲理很困难,但是沈从很清楚,如果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以后对自己就会特别的忠心,所以用一时的困难来换一世的安宁,这笔买卖倒要是值得的。

    人多好办事,在沈从的指挥之下,沈家伙计协同当地的女真人一起动手,海参崴终于在开春的时候已经颇具规模了。

    不过让沈从颇为苦恼的是,沈家虽然现在有巨大的资金,但是在这个鬼地方,钱是花不出去的,从女真部落的其他地方来花钱,也几乎很难花出去,真的是钱砸在了手上花不出去。

    所以这次建设海参崴,纯粹是就地取材,几乎没有花费多少钱在建筑上,相反钱财都花给买粮食和过路费上面了。

    毕竟这么多人要吃饭,而这里几乎没有多少粮食,所以只能派人去靠近朝鲜的比较繁华的地区买粮食,然后一路上关卡重重,这都得用钱来打点,最后粮食买回来了,用粮食作为报酬付给参与建设的人,这么一仔细的算下来,钱也是花了不少,而且都花给别人了,这让沈从颇为心疼。

    高高的灯塔,整齐的民房,正在兴建的商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沈家商队,这正是近些日子以来沈家商队的日常工作,

    把大量的物资从南面运到这里来,同时沈家商船也载着南洋的货物正慢慢的向海参崴靠拢,海参崴的女真人在沈从的建设高潮的带领下,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不再忙着捕鱼,而是都在搞建设,对于这些女真人来说,这个冬天过的相当舒适,每天有饭吃,吃完饭然后就开始干活,然后每天都有报酬不用饿肚子,他们的心里对沈从充满了感激和爱戴,毕竟是沈从把他们救出了水火,他们对沈从的忠诚度甚至都高出了对他们部落首领的忠诚度。

    沈从看着已经颇具规模的海参崴,满意的点点头,这次为了建设海参崴也是花费巨大,那么肯定要想办法把这些钱给赚回来。

    不过就当前来看,赚钱那是不可能啦,毕竟海参崴才刚刚具备规模,这里的市场完全没有形成,不但不能生财,相反还必须花费钱财来维修这里。

    不过沈从并不后悔做这个决定,而且也是心甘情愿的为这里投资,这也算是脱离了朱元璋的控制,保住了沈家和沈家钱财。

    沈从这边建设海参崴的同时,大明军队在蓝玉等人的带领下攻破应昌,一直把黄金家族追赶到了贝加尔湖畔才罢休,至此黄金家族开始衰落,大明对蒙古人的战争也终于告一段落,朱元璋的心头大患也终于暂时去除了。

    心情大好的朱元璋特地把跟随他打江山的大臣都聚集起来,群臣共乐。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蒙古人经此一战,力量大大的减弱,再也不能对我大明的边关构成威胁了,我大明也算是进入了盛世了啊,哈哈哈。”丞相李善长对朱元璋祝贺。

    朱元璋也一扫之前的晦气,满面春风:“不错,朕终于可以安心了,徐达,蓝玉,汤和三人出力不少,定要大赏的,还有常遇春也需要大赏,毕竟他为了大明也是出力不少,甚至险些丧命。”

    “多谢陛下,臣等为国尽忠,这是分内之事。”徐达等人连忙出列叩谢。

    朱元璋哈哈大笑:“徐达和朕是亲家了,汤和也是,唯独常遇春不是啊,朕定然不能偏心啊,常遇春,朕听说你有一个女儿年纪也合适了,不若嫁给太子做太子妃吧。”

    常遇春听完朱元璋的话,猛的打了一个寒颤,脑海中飘过沈从的面孔,耳边响起沈从的话语,沈从居然说的真的应验了。

    “多谢陛下厚爱。”常遇春耳朵嗡嗡作响,但是回答可不敢怠慢,同时他的心里越来越觉得沈从神秘了,看来需要找沈从问问太子以及自家的前途。

    朱元璋喝了几口酒脸色突然沉了下来:“如今外部已经平静了,那么是时候安定国内了,哼,大明民不聊生,各个大商人和地主却进行大量的土地兼并,丝毫不管百姓的生活,朕也是百姓出身,如果百姓无地可种,那么一定会影响国家收入,所以这些人定要严惩不贷。”

    众位大臣都面面相觑,所有人的心里也都沉了下去,他们都知道陛下这次是一定要对地主和大商人开刀了。

    可是一旦铲除了大商人和地主的力量,那么势必造成社会动荡,毕竟他们是维系社会的基础,万一现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了,那么大明以后将如何是好,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向了刘伯温和宋廉,希望二人可以说说话,不能让陛下被仇恨蒙蔽了眼睛。

    可是刘伯温和宋廉二人却是低头不语,对这些目光视而不见,让旁人看来二人似乎是打算置身事外了,但是谁也不知道,此刻二人正在底下悄声的议论着。

章节目录 77,朱元璋是一个狠毒的家伙

    “宋大人,你如何看待陛下这个决定呢。”刘伯温压低了声音对宋廉说。

    宋廉摇头苦笑:“真是折煞宋某了,不过依在下来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这天下毕竟是陛下的天下,如今蒙古人被削弱了,陛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你我是管不着的,而且稍有不慎,还可能会牵连到你我。”

    “唉,这是胡来啊,身为帝王,怎么能够把个人的恩怨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他就是典型的公报私仇啊。”刘伯温摇头不再言语,他也是没有办法了。

    对于朱元璋的出身,刘伯温是特别清楚的,陛下以前是给地主放牛,总是受到地主的压迫和打骂,如今陛下成了皇帝,这些地主阶级自然是不会好过了,对于刘伯温来说,这些地主阶级的死活他也管不着的,他现在担心的是,陛下如此的整顿地主阶级,会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呢?毕竟地主阶级是维系统治的基础。

    谁也不知道,刘伯温和宋廉二人的交谈已经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只是朱元璋没有言语,但是他的眉头却因为看到二位大臣的摇头而紧紧锁在一起。

    宴会结束的第二天,朱元璋就下旨规定,各个地方重新测量全国的土地,对于强取豪夺的土地一律划归国有,重启均田制,保证人人拥有土地。

    新政策的实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一些人来说这是噩梦。

    很多土地众多的地主豪强纷纷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几日之间全国的地主家的财产就被官府给强行夺走。

    刚开始的时候官府的处理行为还是挺客气的,都要是通过宣读皇帝陛下的圣旨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以礼服人。

    但是地主阶级实在是太多了,官府最后也感到了厌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领人就闯进去把有钱的东西通通拿到了官府,很多官差也浑水摸鱼饱中私囊,这次清洗地主运动,地主是饿瘪了,官府却是吃胖了,首当其冲的大胖子自然就是朱元璋。

    “老天爷,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们,我们可没有犯什么法律呀。”许多地主老头子被官府强行扣押向边关走去。

    “我们都是遵纪守法的平民,我们都是无辜的啊,我要见陛下,我要见陛下。”一个中年地主挥舞着双手要挣脱束缚。

    当差的一拳头砸在了他的脸上,狠狠地吐了一口:“你只不过是一个贫贱的商人,居然还妄图见陛下,陛下可没有功夫见你,乖乖的,否则有你受的。”

    此时此刻地主阶级的血和泪铸造了朱元璋的快乐,看着许多从地主阶级手里拿过来的财宝,朱元璋眉开眼笑,这次行动是如此的轻而易举,朱元璋的心也膨胀起来了,目光立刻移动就盯住了一直没有吃到口里的大肥羊——沈家。

    可是当手下人告诉朱元璋,沈家的人已经离开了长安踪迹全无的消息的时候,朱元璋暴跳如雷。

    “你说什么沈家已经消失了?长安官员是干什么吃的?”朱元璋一拍龙椅气急败坏的说。

    官员连忙跪倒在地:“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呀。”

    “立刻派人去寻找沈家的行动,立刻。”朱元璋只气的怒火攻心,仿佛自己的心肝被人挖了似的。

    旁边的李善长嘿嘿一笑说:“陛下切莫生气啊!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既然沈家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么陛下完全可以当他们已经死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呀,那么这样一来沈家留在民间的商铺不就是陛下的了吗?陛下只要给沈家安插一个罪名,然后直接派官府过去接手这些商铺就行。”

    听着李善长的话,朱元璋的心情才好了那么一点点:“难道就这么饶了沈从吗?这个贼子多次冒犯朕,朕定要把他碎尸万段,方解朕心头之恨。”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沈从还能跑到哪里去了呢,只要命令各级官府在全国各地进行搜查即可。”李善长倒是呵呵一笑,胸有成竹的回答。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嗯,有道理,知朕者,善长也。”

    随后朱元璋立刻派人就准备接手沈家商铺的事情进行讨论,同时也给沈家安插了无数的罪名,什么以下犯上,什么欺君之罪,应有尽有。

    大臣当中的常遇春听到了这个消息,吓得是魂飞魄散,立刻派人暗中打听清楚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是唬得他有气无力。

    “这么说来,为父倒是助纣为虐了,居然亲手放了沈从出了关卡,怪不得在沈家下人搬运货物的时候,沈从就一直陪着我们,不让我们去见沈家的货物,原来他这是在转移沈家的财富呀,这如果让陛下知道我们帮助沈从逃出了关口,我们常家的命运可就结束了,如今要怎么办呢?是主动向陛下认罪吗?”常遇春心有余悸的对夫人和儿子说了这个事情。

    常夫人也是一阵恐惧,许久才安下心来:“老爷,你别傻了,如果你向皇帝陛下去认罪,恐怕立刻就会被诛杀。”

    常茂在一旁插嘴:“娘,这件事情本来就是陛下做的不对吧?他最近强取豪夺了许多地主的财富,这就已经是有点强盗的行为了,而且沈家也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陛下却三番五次的要置沈家于死地,这也太不仁义了,陛下怎么变化这么大呢?跟以前慈眉善目的陛下完全不一样了。”

    “住嘴。”常夫人吓得给了常茂一个嘴巴子:“陛下也是我等可以议论的?以后说话小心一点,你这样会给家里带来大灾难的。”

    “老爷,现在我们且不管这个事情谁对谁错,如今是陛下要捉拿沈从,而老爷你却放他出了关,那么如果让陛下知道了,我们定然是死罪难逃,依妾身的意思,现在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瞒天过海,死不认账,同时也断绝和沈从的来往,虽然他有恩于常家,但是说到底也是害了我们。”

    常遇春低头思考了很久终于是点了点头。

    远在海参崴的沈从听了朱元璋的举动后,对此一点也不奇怪,朱元璋恨富人那是出了名的。

    毕竟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一切都为了他自己。才不管别人的死活呢,典型的卸磨杀驴的主。

    虽然朱元璋也常常谈到要藏富于民。不过,他所谓的“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最低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则富人就成了他王朝稳定的一种威胁,是他的打击对象了。

    朱元璋对富人的压制,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强制性移民;二是罗织罪名。

    明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运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常常是一个得罪,合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

    洪武朝发生了许多大案,在这些大案中,有许多豪强世家受到牵连。史籍上说: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族,刬削殆尽”,“一时富室或徙或死,声销影灭,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狠毒,那可不是一般的狠,只怕有那些富人受得了,还好自己迁居到了海参崴。

章节目录 78,回大明

    无奈的叹口气,沈从也是有点头疼,海参崴这个地方才刚刚发展起来,当前看根本没有啥可以留恋的,只能起一个港口转移的作用和沈家第二集结地的作用,如果要维持沈家的富有,那是必须还得回大明的,毕竟大明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而且现在还有很多沈家商铺在大明放着呢。

    虽然如今的黄金家族被大明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已经破灭,但是不久以后瓦刺就会强大,这倒也可以继续牵扯朱元璋。

    况且如今也已经把沈家的财富转移到了海参崴,沈家的外贸生意也因为海参崴的存在而得以继续延续,就目前的处境来看,沈家也是挺乐观的,不会因为朱元璋的强力打击而一蹶不振了。

    海参崴这边暂且安定了,思前想后,沈从决定回大明整顿沈家商铺,在海参崴这里倒腾,那是什么前途也没有的,更何况沈家的一部分人也在大明,并没有跟着他过来海参崴,更何况海参崴发展的财力还得需要在大明的沈家产业来做支持。

    “看来,历史还是不打算放过我啊,我还得在历史的长流中乘风破浪啊。”沈从仰天长叹一声。

    如果自己穿越过来是一个贫民之子那该多好,只要发挥聪明才智赚钱养家娶老婆当地头蛇就行了。

    现在倒好,穿越成了富二代,这本应该是一个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身份,结果却偏偏是一个在皇帝黑名单中划了着重号的富二代,当然了凭借自己的能力想要逃脱皇帝的爪牙那也是很容易的,可现在却是有一帮人需要自己去负责,还不能撒手不管。

    沈从打算这次回去以后,要立刻和朱元璋手下的谋士结好关系,这些人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危,为自己提供更多的信息的。

    这以后还是要在大明混的,也注定是离开不了大明,所以就必须和官方打好关系,毕竟现在有了港口,却是没有可供交易的货物,而可供交易的货物几乎都在大明,只有得到了官方的帮助,沈家以后的货物运送出入关卡才能方便。

    第二天一大早,沈从把几个得力助手召集起来,仔细的交代了一番。

    “明天我就启程回大明了,这里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在这里好好的发展,不要折腾太大的动静,更不要参与女真人的内部矛盾,维持现状就好,以后得发展规划等我打通了大明的渠道,那么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沈从不得不对这些人仔细交代一番,毕竟这里处于女真人的范围,距离朝鲜王朝也近,看着很安全,其实背后也是浪潮暗涌,当然,和在大明的处境相比,只要沈家在这里规规矩矩的,不惹是生非,那自然是没有人招惹。

    临行前沈从又给女真首领送了财宝,委托他们好好照应,收了钱财自然替人消灾,女真人当然是满口答应。

    这次回大明,沈从带人直接取道山海关奔着燕王朱棣的领地而来。

    离开大明是去年的秋天,现在回来已然是春天了,闻着百花的芬芳,看着北平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沈从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到底是中原好啊,人多热闹,不孤单。”

    “是啊,老爷,到底是中原好。”身后的几个下人也是点点头,这些日子一直在东北,气候太冷了,简直要命,想吃各种小吃也是没有,哪里能比得上中原的繁花似锦呢。

    找了一家酒楼住下,沈从就窝在这楼底下开始听闲话,掌握现在的有用信息。

    “陛下这次动用雷霆之力,铲除了许多的地主,我家分到了不少的土地,陛下真的是太好了。”

    “你可拉倒吧,土地是有了,但是税收一分没有少,甚至还得多交税,这到底是什么事儿呢,更要命的朝廷还低价强行收购粮食,百姓要怎么活呢。”

    “这还不算要命啊,你知道吗?这更要命的是某些官差趁着抄地主的家的机会,也顺道抄了不少我们同村人的家,否则我们也不至于流落这里,无家可归了,本来属于我们的土地,现在全被官差占领了,他们简直就是新的地主。”

    “就是,按理说蒙古人都打败了,我们也应当休息了,怎么还要交粮食,还强行收购?你是不知道,官差来我家几乎是要吃人了。”

    听着百姓的议论,沈从笑而不语,整顿地主阶级是没错,但是相应的也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再加上大明连续用兵,劳动力亏损严重,短时间内是很难回本的,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个好,可并不是为了人民,而纯粹是为了他们老朱家的统治。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得天下后,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作为一个起自社会最底层的皇帝,他看到了老百姓起事,自有不得已的地方。

    所以朱元璋在南京南面称王以后,很是关注农民问题,鼓励农民开荒,规定,凡是新开垦的荒地,免租税三年;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土地荒芜,人口急剧减少,他颁布法令,凡是无人荒地,只要“报备”以后,谁开垦了就是谁的,他人勿得庸议;大力减息减租,让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后,留下来的粮食还能够度过冬天,也就是说农民的粮食只能自给自足,剩下的必须给国家。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削减各地租息,但单单不包括江浙一带,据说是因为当年江浙人士对张士诚的支持太大,几乎害得张的兵船拿下石头城。这个故事按理说可信度不大,不过江浙一带税负一直重于其他地区却是不假。

    对农业的重视,是因为朱元璋来自农村,也许是受了在饥荒年份的商人囤积之苦,朱元璋对商人有着天生的厌恶。如果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个厌恶也许不要紧,但是他是皇上,在封建社会,他代表着法律。

    所以,在明初,商人的日子过得就有点凄凉,全然不似宋朝时候的风光,朱元璋对工、商的抑制,整整影响了中国的进程:在宋代发展的较好的以商为纽带的社会经济运作,经过元朝的破坏、和明初的抑制,基本已经销声匿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新占据中国经济生活的绝对统治地位。

    明朝的专求农业在当时恶果已经出来,抑制工矿业和商业这些回报较高的行业,稳定了农业,防止了土地的大量兼并,但是,社会分工相应受到抑制,到明中末期,官家居然连铸钱的铜也没有了,只得熔化作为文物的青铜器。

    “唉。”想到这里,沈从叹口气有些无奈:“朱元璋如果是农民,那一定是一个好农民,但是当了皇帝治理天下可真真是不咋的哈。”

章节目录 79,能给丞相李善长添堵的人

    酒楼里吃完饭,沈从也听不出什么别的有用信息了,便带着两个小厮乔装成一个文生公子的样子在这北平城开始寻找沈家的商铺。

    沈家不愧是富甲天下,沈从对于父亲沈万三很是感激,因为这一圈巡游下来,沈从发现沈家明面上和暗中的商铺加起来几乎占据了北平的半壁江山之多,如此庞大的产业倒也是难为了沈家的先祖了,只是到了自己这一辈的手里,能不能守住这些商铺呢?

    明面上的沈家商铺是有名有姓的,凭借沈记良好的信誉经营着巨大的利润,当然沈家如此庞大的产业自然会有人惦记,所以沈家为防止产生重大的灾难而特地设置了许多暗线上的铺子,这些暗线的铺子的生意比起明线来那就是差了许多。

    找了一间暗线的药材铺子走了进去,里面倒也是人来人往,好不生热闹。

    沈从拿出一枚印章递给了小二:“把你们老板找出来吧。”

    小二接到这枚印章,原本嬉皮笑脸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双手还回印章:“爷,您稍等,小的这就去找老板。”

    说着一溜烟就没有了动静,不一会一个年轻公子急匆匆的从里面跑了出来,目光询问的看着沈从。

    沈从点点头冲着老板一招手,二人直接奔着对面的茶楼要了一间雅间开始交谈。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啊,倒是让沈某惊讶。”沈从本以为老板是个中年人才好,却不想也是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

    青年人嘿嘿一笑:“老板别取笑我了,因为我爹出去给人瞧病了,而你现在刚好来了,所以小二把我给叫了出来。”

    “奥,对了,老板,南京那边传来消息,在丞相李善长的建议和主持下,朝廷现在开始对沈家的商铺强行夺取经营权,如今南方地区明面上的沈家商铺已经全部成了朝廷的了,一直找不到你的踪影,所以现在是一盘散沙,估计下一个区域就是北方区域了。”

    听完禀报,沈从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皇帝对我们沈家看不顺眼,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以前朝廷没有铲除富商地主,是因为蒙古人的威胁还在,朝廷需要地主们的帮助。如今蒙古人破灭了,皇帝自然会卸磨杀驴,毕竟人家是皇帝,而且已经铲除了这么多的地主富商,现在自然而然要对沈家开刀了。”

    “老板,你赶快拿一个主意呀,南方地区已经被朝廷接管了,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毕竟您已经把沈家的力量从南方收缩到了北方,影响还不是太大啊,但是如果北方的地区沦陷了,那么沈家就真的难以喘过气来了。”青年人看着沈从,眉头紧紧的拧在一起。

    “是啊,北方一沦陷,那么就没的玩儿了。”沈从也清楚,如果朝廷把沈家明面上的商铺给全部接管了,那么沈家距离灭亡就真的不远了,毕竟沈家这些年来的发展中,商铺是其财富的来源,商铺没了,那就类似于人体没有新鲜的血液了。

    “李善长啊李善长,你真是我的克星,如果你不死,那么我的脑袋就真的坐不稳了,为了我的脑袋能坐稳,你是时候消失了。”沈从双手紧紧的握着扇子,眼睛里杀机显露。

    李善长不死,那么沈家仍旧会被折腾的鸡飞狗跳,李善长人称汉时萧何,足智多谋,后勤工作做的特别好,更是懂得管理国家事务,深谙经商生财之道,这也正是李善长能当前左丞相的原因。

    当然了,只要李善长没有了,那么朱元璋等于失去了一个左膀右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于经商啥的根本没有任何的思路,到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再通过手段把商铺拿回来。

    要处理李善长,自己如今是一个商人,肯定定然是不能亲自出手的,想来想去,沈从脑海里闪过了一个人影,当今能对李善长正大光明出手的,除了皇帝以外还只有他了。

    沈从阴阴的笑了,刘伯温这个人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首先和自己有点交情,其次就是刘伯温还真是李善长的死对头。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太祖朱元璋主要是依靠两支力量开创帝业的,一支是他最初起家的家乡武将谋臣,号称“淮西功臣”或“淮西勋贵”,其中包括徐达、常遇春、汤和等能征惯战的将领,以及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陶安等运筹帷幄的文士。另一支则是以宋濂、刘基等人为代表的浙江文臣。

    这正是大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淮西集团的领头是李善长,浙东集团的首领正是刘伯温。

    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时,正是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比如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不过朱元璋并没有阻拦,而且还似乎很有兴趣,因为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章节目录 80,【可看可不看】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