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商甲天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江南一带在人口大迁移后也是逐渐变得比较发达起来,但是北方到底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底蕴可是比南方要厚的多。

    要知道中国历史的人口大迁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后,南宋人口的迁移更是一次巨大的南迁,南北的发展也终于逐渐趋于平衡,但是北方的地区当前到底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所以沈从便着手北撤。

    当然北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久以后的海禁政策。

    就沈从个人认为,朱元璋实施海禁,根本不是什么小农意识作祟,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了国家衰弱和灭亡的根源,那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崛起,国家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了他们的手中,国家的官吏又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致使中央政府可动用的资源大大减少,无力应对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

    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打击大地主和大商人,一方面实施海禁,海禁不仅可以阻止民间利用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形成新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又可以使得国家利用朝贡贸易垄断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不加税就可以得到巨额财富,以解决国家各种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明朝所施行的是朝贡贸易,过去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以为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出得多,进得少,根本不计成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种,前者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

    明朝对此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从而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而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五十分之一,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

    朱元璋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并不完全是政治或经济政策,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

    但是,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对朱元璋登基后的一个威胁,然而,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

    明朝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朱元璋禁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朱元璋“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防止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

    捎带影响到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地只进不出,外国来华贸易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朱元璋在位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开始,但有来无往,朱元璋派大将北伐,并镇守北京,其粮草和物资大多依靠海运,可见海上航运也未受禁海令的影响,但是,海上航运仅限于朝廷私人是不可以的。

    一旦大明王朝在不久之后实行海禁政策,那么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都会被关闭,那这样的话沈家的商船就等于被废了,而且一旦实行海禁政策,那么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势必会受到影响,再加上南方地区多水灾,以后得发展肯定是比较困难,

    而北方地区有底蕴,同时人口也多,市场广阔,自然灾害比较少,更有政治因素的存在,所以在南北两个方向选择,沈从选择了北方。

章节目录 68,图谋海参崴

    沈从选择北方其实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海港的需要。

    航海贸易和对外贸易无论是给私人还是国家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例如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就是通过航海贸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个历史事件一直在沈从的心里挥之不去。

    不久之后,南方的港口将要被封闭,可以说全国的人民都会被困在陆地上不能出海,而沈从是不愿意放弃海洋的,所以他的目光对准了西北太平洋的出海港口——海参崴。

    海参崴位于北太平洋,在现代它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但是在洪武年间,俄罗斯还并没有东扩过来,而且此刻海参崴的掌控应该是在女真人的手里,而当前大明对女真人主要是安抚的态度,也就是说大明的力量并不能全部的渗透到海参崴,海参崴完全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港口,只要到时候给女真人一点好处,借助女真人的力量来保护沈家在海参崴的生意,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海参崴是一个天然港口,虽然因为千岛寒流的影响,有结冰期,但是结冰期不是太长,综合看也算是一个优良港口了。

    不过说实在的,如果有可能,沈存还是并不想选择海参崴这个地方的,海参崴毕竟太靠北,人烟稀少,这个地方当前肯定没有发展起来,那么自己一旦来到这里肯定要对这里进行投资建设,而且此地距离市场太远,船队必须越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才能直通印度等国,同时对朝鲜和日本的辐射力也远远没有山东诸港口来的好。

    可是沈从却不得不口不对心的安慰自己几句,毕竟有总比没有强,如果没有海参崴这个地方,大明一旦封闭港口,自己也只有干着急的份。

    沈家生意的北撤这也是一次巨大的动作,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沈家的伙计和资金纷纷向北迁移,江南一带个别地方的商铺,因为沈家的北撤已经开始日渐萧条,南方江浙地区的经济也因为沈家的撤出而略显疲惫之态,由于没有沈家这个巨无霸的存在,江南一带的商品供应也渐渐的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物价更是飞快的增长,一时间江南地区已经民怨四起。

    朝廷方面也早就注意到了沈家的这次北撤,一开始也没有放在心上,毕竟北方同蒙古人的交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他们这次面对的蒙古人是无比的顽强,大明的军队根本就不敢撤回来,只能就这么驻扎在蒙古。

    然而时间即将进入深秋,这冬天一旦到来,大明军队作战就相当的不容易了,再加上刚刚建国国力匮乏,连番作战早就把国库消耗的不像样子了,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不但要为军情所费心,同时也要为这后备的物资所费心,所以也没有对沈家有过多的留意。

    可是没想到沈家的北撤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南方地区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朱元璋对沈家是更加的忧心忡忡了,恨不得立刻灭了沈家。

    “诸位爱卿都怎么看这次沈家的行动?你们看看这奏折,江南地带已经因为沈家的撤出开始自乱阵脚了,朕也不相信了,没有了沈家,朕的天下还不能运行了吗?这次无论如何都得让沈家灭门。”朝堂之上朱元璋满面严肃的冲着众大臣说道。

    “陛下,沈家的离开的确已经造成了江南的混乱,这充分说明了沈家分裂之后,他们的根本力量并没有受到动摇,继续威胁着中央的统治,的确应该立刻铲除,否则必有大患。”丞相李善长一听皇帝的话,连忙顺藤摸瓜顺着皇帝说。

    太子朱标在一旁立刻摇摇头:“李大人,此言差矣,沈家的这次北撤本就让江南地区措手不及,鸡飞狗跳,这假如沈家狗急跳墙了,大明不还得乱了?你只看到了沈家会威胁朝廷统治的一方面,却没有看到沈家对百姓的生活存在有多重要,而且沈家也只不过是财富富有而已,他根本就不能够威胁到我大明的统治。”

    顿了顿太子朱标继续说:“父皇,沈家是我们大明的臣民,他们断然不敢做出造反的举动,我们对他进行归顺招安就行,只要他不做危害大明的事情,那么我们当前就睁只眼闭只眼,毕竟我们此刻最大的敌人可是北边的蒙古人和海上的一些乱臣贼子,如果因为瞅着沈家而造成了大明社会动荡,一旦这些乱臣贼子趁着我们安抚混乱时对我们发动进攻,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是啊,父皇,太子说的不错,事情有轻重缓急,蒙古人是刺心之痛;而海外的乱臣贼子则是腰腹之痛;沈家最后不过是后背之痛而已。心脏在,那么一切都好收拾,实在犯不着不处理心脏之痛而去管后背之痛啊。”燕王朱棣见太子爷为沈家说情,便也放心大胆的连忙上前进言。

    自从皇帝收了他的一部分权力以后,他自己也被勒令不许回封地,必须在朝廷上朝处在陛下的眼皮底下,所以可想而知燕王的心里是何等寒心啊,更何况,沈从也给自己保证了,只要沈家安全,那么就可以帮助自己成大事,而自己成大事不就是父皇百年以后嘛。

    所以,对于燕王朱棣来说,沈家必须存在,他的力量也不得消耗,只有等到自己成了大事儿以后,沈家的责任才算完成,到了那个时候,留不留沈家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甚至燕王朱棣的心里早就把沈家当成了自己未来的一份私有产业,任何人都不得碰触,包括自己的亲生父亲。

    朝廷上的众臣也都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立刻对沈家出手,一派则主张先平定蒙古人再谈沈家,两派为了这个问题口水仗打个不停。

    朱元璋听完臣子的一分析,倒也是觉得有理,沈家再怎么折腾,那也是在自己的国土里折腾,在自己手掌心里面折腾,而这蒙古人就不一样了,稍有不慎就可能要了自己的命。

    “太子燕王说的有理,那现在就集中精力对付蒙古人吧,要速战速决啊,毕竟这也快冬天了。”

    “陛下圣明!”众大臣连忙叩头。

章节目录 69,大明实行海禁政策

    李善长见皇帝准备下朝,连忙上前:“启奏陛下,臣还有一件事情要禀报陛下。”

    “爱卿有什么事情要禀报呢。”朱元璋看李善长是越看越顺眼,毕竟当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这位爱卿可是第一个支持自己。

    “陛下,如今我们全部的力量都用来对付蒙古人,那么海面上那些逆贼肯定是虎视眈眈,不若我大明封闭了海面吧,不许任何人出海,免得百姓和那些反贼勾结在一起。而且,陛下也应该清楚,沈家的贸易中,航海贸易占着绝大多数的份额,可见沈家对于海洋是非常依赖的,如果我们实行海禁政策,那也就是从根本上断绝了沈家的力量增长,不知道陛下认为这个建议如何呢?”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话,猛的一拍脑门:“对呀!朕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政策,一来可以阻止民众与逆贼勾结在一起,二来也可以压制大商人的力量,真是一举两得,立刻传旨大明从现在起实行海禁政策,片甲板不得入海。”

    “多谢陛下赞赏,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本分。”看到朱元璋如此欣赏自己的计谋,李善长的心里可以说是特别的高兴。

    刘伯温在一旁听到这个计策连连摇头:“陛下,海边的居民他们大多数是渔民,如果贸然实行海禁政策,这恐怕会断了这些人的生计,假如民众如果想要吃鱼,那么鱼的来源也会受到缩小,实在是有点不太可行,而且海外逆贼大多数在边远的岛屿,实在是构成不了什么威胁,恳请陛下从长计议。”刘伯温到底是平民出身,心里想的自然是老百姓的利益。

    “刘大人,此言差矣。”李善长一听刘伯温来破坏自己的计划,立马就不高兴了:“渔民只是少数,而且内陆有湖泊,有鱼肉供应,再说了一天不吃鱼又死不了人,和大局相比这点小的损害算不了什么,大人莫要本末倒置。”

    “可是……”刘伯温被一顿抢白,有些心不甘。

    “不错,李善长言之有理,临海的居民大多数捕鱼,结果也造成了土地的荒芜,农业的荒废,农业才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商业和渔业只不过是辅助,如果因此而本末倒置,那这国家还有什么安全可言,你休的多言。”朱元璋立刻开口制止了刘伯温。

    “如今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实行海禁政策,第二件事就是加大力度攻打蒙古,绝对不能让蒙古人起势。”朱元璋环顾了朝堂一眼,然后立刻拍板决定。

    刘伯温等人无奈的摇了摇头,陛下的命令已经下达了,那是无可挽回了,看着李善长意气风发的样子,刘伯温就恨得牙痒痒。

    长安这边,因为皇宫之内有人打探消息,所以朝堂之上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沈从这边。

    看完朱元璋的决定和朝堂上的纠纷,沈从长出一口气,幸好朱元璋没有跑偏,依旧在执意的攻打蒙古,那么自己完全有时间可以做好应对。

    没想到在朝堂之上,燕王朱棣和太子朱标居然一起为自己说话,燕王朱棣这就不用说了,毕竟已经确立了合作的关系,倒是自己的大舅哥朱标有点出乎意料了,不过现在太子发出的这个信号,对于沈从来说是特别的重要。不管太子到底是何种打算,但是当前来看,他只要肯帮助自己,那么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投资可以再多一个选择。

    只是丞相李善长实在是太棘手了,这个人是相当的精明的,如果他在一那么自己肯定不得安生,看来是时候按照历史的轨迹,让李善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毕竟李善长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到了尽头,当然了,自己也并不是杀人的直接凶手,自己只不过是历史的推动工和搬运工而已,所以沈从对于自己这个极端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抱歉之处,毕竟活在这一个害人的封建社会里,如果你不主动出手,那么你死的会很惨。

    史书记载,李善长死因有三个。

    一就是李善长太过了解朱元璋了。人往往有这么一种思想,伤自己最深的就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朱元璋当时已经是统治阶级最高位了,心里肯定不如从前般平静。

    二就是李善长太不会掩饰锋芒。李善长被称为汉代萧何,其实这已经是一个信号了,李善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与朱元璋关系亲近,这使得朱元璋难免心有不安。

    三就是牵连的问题。李善长和朱元璋关系近,但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也近,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乡,且李存义儿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加上胡惟庸也是靠李善长的引荐,朱元璋很明白这一层关系,所以当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初期,李善长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但是一次意外,再次翻出了胡惟庸案的时候,李善长说过的一句话进到了朱元璋耳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的感觉让朱元璋顿起杀意。

    或许李善长太过热爱功名,不懂得度的把握,所以最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当皇帝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再多的功劳、再多的免死铁券,也是毫无用处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看来李善长的直接死因是因为胡惟庸案件的牵连而致死,间接原因就是朱元璋的猜忌之心和李善长自己锋芒毕露,不过说到底还是朱元璋自己容不下人,自己想要废除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所以才找了胡惟庸这个替死鬼来作为自己废除丞相制度的一个借口,当然也顺带了除掉了许多碍眼的家伙。

    只是历史上,胡惟庸被处置是在洪武十三年,而现在是洪武六年,也就是说,七年以后李善长才被废掉了,想到这里,沈从的脑袋里细细的回忆着胡惟庸案中的前后事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其子朱棣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如果要除掉李善长,那么得再等几年,可是现在自己就已经等不了了,必须立刻让李善长消失,这可如何是好呢?

章节目录 70,再访常遇春

    说实在的,沈从现在就恨不得李善长尽快消失,毕竟李善长这个人他和朱元璋是一路人,这两个人都主张发展农业,严厉的打击大商人和地主阶级,如果他们加到一起对付自己,那自己还不得有的受呢。

    只是当前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呢,思来想去,沈从的目光还是放在了胡惟庸的身上。

    由于自己当前和胡惟庸并不熟悉,所以就得立刻结交他,以便为自己以后除去李善长做下伏笔,沈从的心里也非常的清楚,如果现在要除掉李善长,那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毕竟如今大明和蒙古正在交战,朱元璋也不可能自毁长城,这一切也只能等到大明和平之后才能够实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大明的和平不也是自己的一句话吗?只要自己告诉黄金家族和瓦刺等蒙古部落,让他们停止战争,那么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能有心思来收拾朝廷的重臣了,这样也就可以借助朱元璋的手来打掉李善长了,只是一旦停止交战,那么也就意味着朱元璋就有时间来对付自己了。

    看来要对付朝廷的这些大臣,首先得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沈家财产的安全,如今大明已经实行海禁政策,沈家的商船已经没有了港口停泊,现在必须想办法解决港口问题了,说到底当前得立刻和女真人取得联系,然后再通过女真人的手取得对海参崴的控制,最后尽快转移沈家财富去海参崴。

    “唉。”叹口气,沈从也是摇摇头,真的是太麻烦了,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皇帝是统治者,自己根本就斗不过皇帝的,自己现在的落脚点都在人家的势力范围内,可以说人家现在牢牢地束缚住了自己的双脚,沈家的家主还真是不好当呢。

    虽说如今祸水北引暂时取得了宝贵的安全期,但是正所谓居安思危,沈从此刻就是这样的心情,什么时候能摆脱皇帝朱元璋的控制和监视,那么这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自己也算是解救了沈家,也不枉父亲沈万三对自己的信任和托付了。

    这些天,沈从一直在安排沈家的力量的分布和转移,自从北撤以来,沈家的力量正悄无声息的向北部边关移动,他的目的就是踏出边关,然后进入蒙古,再顺着蒙古进入东北三省和女真人取得联系,最后海参崴才是终点。

    转移物品这倒不是很难,毕竟沈家从商多年,同大明王朝的各个官吏都有来往,这些日子都是借助官兵的力量,在他们的掩护下慢慢的转移物品,但是这想要出关恐怕就难了。

    当前摆在沈从的面前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常遇春的帮忙把这沈家的东西给转移出去,从而一定程度减少大明的压力,可是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他会放自己出去吗?沈从真的犯难了。

    第二个办法沈从是最不想用的,那就是借助蒙古人的手进行破关,然后在混乱当中把东西给转出去,可是用这个办法,那么就意味着矛盾升级强化,一旦暴露了行踪,恐怕自己就会是大明的罪人,到那个时候自己不想死都不由自己了。

    沈从的眉头紧紧的锁在一起,看来还是先得拜访一下常遇春,看看他到底能不能通融,毕竟自己救火他,这得看自己在他心中的分量了。

    一封传书快速从长安直奔蒙古而去,书信上明确表示要蒙古人加大攻击力度,全面牵扯大明的注意力。

    蒙古人接到沈从的书信后,本来是不愿意的,毕竟打到现在,他们一分钱都没有得到,心里多少有点没底了,因为沈从直到现在都没有兑现诺言,可是当他们看了书信的末尾后,立刻就来了精神头,黄金家族连忙发动蒙古的全部力量对大明一阵压迫进攻。

    在蒙古人声势浩大的进攻下,朱元璋不得不从各处边关调兵遣将来应对蒙古,而沈从见事情已成,也是快马加鞭来到了边关常遇春的府上。

    “沈老板,多日不见,你的气色很好呀,如今陛下被蒙古人牵扯,看来你的问题应该是处理了。”常遇春父子一见沈从来了,连忙出门迎接,毕竟沈从可是救了他们常家一门的荣耀。

    沈从摇头苦笑一声:“二位将军虽然远在边关,但是朝堂上的事情你们倒是很清楚呢!如果这事情真的解决了,在下也不会前来拜访二位了,这事情永远都是解脱不了的。”

    常遇春哈哈一笑:“哈哈哈,陛下和沈老板的矛盾,我们不予评价,毕竟我们也管不上啊,我们父子二人负责镇守边关,这朝堂上的事情,我们实在是不好说话呀。”

    “在下正是看中了二位将军游离于朝堂之外,所以才从你们这里找突破口啊!”沈从点点头颇为认同。

    “哦!那不知道沈老板前来拜会所谓何事呢,不过我们得首先声明,虽然说老板对我们常家有恩,但是如果要背叛君王,那我们是做不到的。”常遇春低头沉思了一会才轻轻的说,常遇春毕竟也不是冷血之人,人家沈从的大恩大德他不可能视而不见的。

    沈从重重的点头:“将军所言极是,在下怎么可能让将军背叛陛下呢?咱们明人不说暗话,想必老将军应该清楚陛下已经颁布了海禁政策,任何的船只和私人不得出海,而老将军应该知道我们沈家的商业海外贸易那是占着很大的比重的,如今港口被封,神家几乎是受到了压迫性甚至毁灭性的打击,沈从身为家主自然要为沈家多多考虑一下了。”

    “这个老夫也听说了,莫非沈老板已经有了对策?”常遇春听完后点点头说:“李善长这个建议实在是有些突然,不过倒也是合情合理,只是苦了靠着海洋赖以生存的百姓了。”

    “听老将军的口气,莫非对于陛下的这个决定也是支持的?”听着常遇春的口气,沈从心里咯噔一下。

    常遇春嘿嘿一笑说:“老夫虽然支持陛下的决定,但是如果沈老板的要求也合理,那么老夫自然也会帮忙的。”

章节目录 71,出关是为了陛下谋取福利

    “要求合理?敢问将军什么样的要求才算合理呢?”虽然常遇春并没有直接拒绝自己的要求,但是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常遇春嘿嘿一笑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老夫知道陛下对沈家一直颇有打压之势,依照沈老板的性格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不会忍气吞声的。”

    “那听老将军的意思是陛下要让你死,老将军就一定会死吗。”听完常遇春的话,沈从毫不客气的指出。

    常遇春点头大笑几声:“为臣者,定要为君王分忧解难,定要提携玉龙为君死。”

    听完常遇春的话,沈从冷笑一声:“沈某却不这么认为,即便是要死,那也要死得其所,而不是死的不明不白。再说了,没有了百姓何来君王一说?老将军的思想还是有点落后呀,怎么能为君王而活呢,范仲淹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老将军能够为天下人所活,那才是真正的大我。”

    听完沈从的话,常遇春陷入了深思当中,许久才开口:“老夫的这条命是陛下给的,定然要为陛下排忧解难,谁要是敢和陛下作对,那便就是和我常遇春作对。”

    “老将军倒是忠贞不二啊,假如他日老将军功高震主,陛下要进行杀功臣行动,那个时候老将军何处何从呢。”沈从嘿嘿一笑,喝了一口茶说:“一道圣旨下来,你们常家就要被灭门,甚至会被诛九族,那时候老将军还无动于衷吗。”

    “沈老板,你救过老夫的性命,所以老夫定然不会把你怎么样,但是请你说话放尊重一点,老夫身为陛下的臣子,怎会容忍你如此对陛下出言不逊!再说了,老夫跟随陛下出生入死多年,陛下才不会这么无情,你莫要挑拨我们的君臣关系。”听完沈从的话,常遇春当即就气红了脸。

    沈从把玩着茶杯回答:“在下正是看中了老将军的忠厚,所以才敢在老将军面前说这些话,纵观前朝历史,皇帝陛下打下江山之后,哪个没有诛杀功臣呢?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于自己的大臣那可是毫不留情。”

    “不如我们来探讨一下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呢?他不就是担心他的部下学习他再来一个黄袍加身进而威胁自己的后代的统治,所以凡是有兵权的都被收了兵权。”

    看着常遇春沉默不语低头沉思,沈从倒是继续乐呵呵的说:“老将军如今手握兵权,假如陛下百年以后,太子定然是皇帝,然而我们这些臣子都清楚,太子生性软弱仁厚,难道陛下就没有料到之后的事情嘛,难道陛下在百年之后不得为自己的儿子除去一些大臣吗?到了那个时候,老将军你认为自己能够逃得过屠杀吗?你就这么有把握陛下会看在同乡甚至旧友的份上放你一马?别忘了当你威胁到了陛下的利益的时候,他对谁都不会留情的,不信咱们走着瞧。”

    “沈老板今天来拜访老夫,就是为了说这些话吗?”常遇春蓦然不语,许久他才抬头双眼直视着沈从。

    “非也!非也!按理来说今天沈某来是有事情求老将军帮忙的,不应该这么咄咄逼人,然而沈某发现老将军对在下有点敌意,所以不得不说这些话,在下是想让老将军知道,不是我们沈家不尊敬君王,而是君王在逼迫我们沈家不给我们一条生路,沈从身为家主定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沈家上下百十人的性命和财产被陛下给毁灭,所以……。”

    沈从撩起衣服跪倒在地:“请老将军看在沈从以前救过您的份上,放我们沈家一条生路吧。”

    “沈老板,你这是干什么,你是老夫的恩人,老夫肯定不会对沈家出手的,快起来快起来。”常遇春到底是一个汉子,一见沈从跪倒在地,连忙慌了神。

    “老将军,沈从也不求你多做什么,只求这次你能够让沈家人出关。”

    常遇春一愣,扶着沈从的手也慢了下来:“出关?莫非沈老板要带着沈家财产去投奔蒙古?这不行,这不行,一旦蒙古人得到你的资助一定会威胁大明,这个忙老夫帮不了。”

    沈从摇摇头:“老将军你开什么玩笑啊,沈从也是大明的子民,怎么可能帮助外人来威胁自己人呢。”说这话,沈从都觉得自己好假。

    “那你为何?”常遇春听完沈从这句话才放下心来,只要不威胁大明就好。

    沈从叹口气说:“老将军,你应该知道沈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港口,而如今港口被陛下给封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