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30-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二十八日,郑芝龙在郑森的陪同下,到达了北港。
  依照计划,郑芝龙首先将视察岛上的农业。郑芝龙做事情一向不喜欢拖沓,所以第二天一早,在郑森的陪同下,他就在一队骑兵的护送下,乘上四轮马车,开始了他的巡视。
  “爹爹,我们现在去甲一营。这是我们在台湾最早的移民村庄之一,这个村子距离北港也最近。”在马车上,郑森开始向他父亲介绍起即将要接受巡视的这个村庄的情况了,“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有一千多人了。这个村子以甘蔗种植业为主,属于最早种植甘蔗的一批村庄,如今靠着种植甘蔗,村里的人大多都已经娶上了媳妇,有些能干一些的人还不止娶了一个媳妇。不过他们的媳妇大多都是南洋的土人……”
  在郑森的介绍中,车队很快就到达了这个村子。
  马车在村子里的一块很大的空场地上停了下来。郑芝龙在郑森的搀扶下走下了马车,就看到已经有一群村民等在那里迎接他们了。
  “小民拜见大老爷,愿大老爷公侯万代!”那些村民们见郑芝龙下了车,赶忙跪下行礼道。
  “哈哈,”郑芝龙走上前去,将那个跪在最前面的村民扶了起来道,“大家都起来吧,不必多礼。我也早想要老看望看望大家了,只是一时挤不出时间来,直到今日才有时间来这里看看。不知道大家如今这日子过得可还好?”
  那人听了郑芝龙的话,赶忙回答道:“托大人的福,如今小人和其他乡亲能到了台湾,过上这样衣食无忧的日子,真是做梦一般。大人将我们送到这样的好地方来,还派少将军带人赶跑了那些蛮人,又派来技术员,教我们种甘蔗,又帮我们娶媳妇,实在是我等的再生父母。我等平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回想起得到大人救助之前的日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时候,便是做父母的,也都保不住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为了活命,抛了自家的孩子的。大人,那种苦日子,我们大家都过过的。如今突然过上了这等好日子,大家都说,这真是爹亲娘亲不如大人亲!大人对我等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说到这里,那位村长忍不住流出眼泪来,又跪倒地上给郑芝龙磕了两个头。其他原本已经站起来了的村民们也跟着跪下磕起头来。
  “老乡起来吧。”郑芝龙又将他拉了起来:“我要在村里走走看看,不知道你能不能带着我们走走看看?”
  那人赶紧道:“小人这就给大人带路。不知大人想看些什么?”
  “就先看看你们种的庄稼吧。”郑芝龙说。
  几个村民带着郑芝龙一行人穿过村子,向着那边的甘蔗园过去。
  “台湾这地方有疟疾,当年我们最早到这里的时候,因为这个还死了不少的兄弟。你们如今住在这里,怕是也有不少人得过这个毛病吧?”郑芝龙一边走,一边和那个村民聊着。
  “大人说的是打摆子的病吧?这病确实是凶险,早几年的时候,村子里还真的因为这个死了些人。不过后来少将军派来了技术员,教我们怎么防病,带着我们把多余的水坑都填了,把村子附近的杂草杂树都清理了,蚊子就少多了,然后的这个病的人也就少了。再到后来,少将军又派人找到了专门治这个病的神药,因为这个病死掉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说,少将军是天神下凡,就是瘟神爷,也要卖少将军面子呢。”那个村民满脸是笑的回答道。
  “一个小孩子而已,哪能这样夸奖。”郑芝龙很得意的笑道。接着他转过脸来,向郑森问道:“这技术员是怎么回事?”
  “爹爹,这甘蔗,还有这防疟疾的法子,还有这药都是从泰西人那里弄来的。这里面的法门,我们一般的人都不明白。孩儿就让他们把法子写出来,然后翻译成汉字,再教给我们收留的那些孤儿,然后让他们去传授给各个村子的村民。”郑森回答道。
  郑芝龙点了点头,这时候一大片甘蔗林已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不少的农夫正在甘蔗种植园中劳动。
  郑芝龙在甘蔗园中走了走,又随便的问了两个问题。这时候时间也不早了,依照计划,郑芝龙下午还有去另一个村子,视察那里的药物生产。于是从甘蔗园中出来后,郑芝龙很快就上了马车,准备先回北港。
  “阿森,这个村子人数不少,但是我看他们居然一点水稻都没有种植,平时吃的粮食全靠从外面买,这农夫不种粮食,好像不太好吧?而且,我们下午要去的那个村子好像是种植药物(其实主要是罂粟和金鸡纳)的,他们该不是也一点粮食都没有种吧?”在车厢里,郑芝龙皱着眉头问道。
  “爹爹,下午的那个村子的确也没有种粮食,因为种甘蔗和罂粟比粮食赚钱。爹爹,我们用同样的田地来种植这些东西,然后做成糖和药物,然后贩卖出去,得到的钱再在南洋买上这些田地能种出来的粮食,再拉回来,还能剩下不少钱。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种植那么多的粮食呢?”郑森回答道。
  “但是如果出现什么变故?”郑芝龙还是很不放心。
  “在这片海面上,还有谁能打得过我们?”郑森回答道,“只要在这片海面上没人打的过我们,我们购买粮食的通道就不会有问题。而且,前一段时间,我们找到了一种很适合在济州岛种植的作物,也可以当粮食吃,而且又好打理,产量又高。如今这东西的种植正在济州岛铺开,到时候那里产的粮食也能支持我们。”
  “你说的是什么作物?”郑芝龙问道,“在台湾这边有种的吗?”
  “是一种和番薯有点像的东西,不过在台湾没有,因为这东西怕热,在台湾种不好。”郑森回答道,“这东西一亩地种的好的话能产上千斤,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东西不夺地力,种植它的田地越种越肥沃。”
  郑森所提到的其实就是土豆。这东西在这时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了。只是因为战乱什么的并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后来我大清的所谓盛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一类的高产作物的普及上的,倒不是因为有什么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酋长。
  “除此之外,”郑森又道,“这样的要靠卖掉自己种出来的东西,然后买粮食的村子,相比一般的村子,越发的依赖于我们郑家的力量,因为没有我们,他们种出来的东西没地方卖,他们也没地方买粮食。所以他们和我家的联系自然就更紧密,真的要他们为我家去效死的时候,他们也更愿意。所以孩儿刻意的让很多的村子不自己种粮食。”


第二百六十四章 巡视(2)
  对于台湾的这种自己不种粮食的,却要靠到外面买粮食的农业,郑芝龙总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虽然在理智上,他也承认,郑森说的似乎没什么问题。首先,种甘蔗什么的是比种水稻赚的银子多,而银子存放起来也更简便。其次,至少在目前,郑家从南洋地区购买水稻的通道非常畅通,短时间内似乎也没有谁有能力阻断这条通道。至于济州岛的土豆什么的,到底如何郑芝龙并不清楚,不过他知道,郑森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乱吹牛。所以,粮食安全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不过,多年来的习惯还是让他对于农村中不种粮食的做法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抵触。所以他想了半天才道:“你说的虽然不是没有道理,但世间的事情,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所以手中还是要存有一批粮食才行。嗯,阿森,北港的粮仓里面可有多少存粮?”
  “爹爹,北港的粮仓里按照规矩有足够北港的军队和工人什么的吃三个月的粮食,省着点吃,吃个六七个月也是撑得住的。这样就算有什么变故,也够新的粮食种出来了。至于乡间,那就看他们自己存下多少了。”郑森回答道。
  “大帅其实不必担心。”陪在一边刘德跟着解释道,“其实如今来岛上的人,都是挨过饿的,他们存起粮食来,怕是比我们在北港存的都多。他们的粮食都是通过我们购入的,虽然我们还做不到记录每家每户购入了多少粮食,但是总量我们还是知道的。平均下来,每家都有够吃一年多的粮食了。”
  刘德的说法在下午的视察中也得到了证实,郑芝龙随便找了两个农户,查看了一下他们的粮仓,发现的确和刘德说的那样,这些农夫家里都有足够的存粮。
  接着几天,郑芝龙又去看了几处庄园,然后又去查看了于这些种植园相关的账目。然后对郑森道:
  “阿森,你干的确实不错。当初你爹爹和其他一些兄弟刚上台湾的时候,只知道台湾岛很大,空地很多,若是移民过来,开荒收租子,也能赚些钱,虽然不能和海贸相比,但是胜在稳定。如今你主持着这台湾,却把这种地也弄得这么赚钱了。真不容易,比你爹爹我强呀!”
  “爹爹,台湾的开发,最艰难的地方都是爹爹打下了基础,后来三叔又掌了一段时间的舵,到完全上了道之后,才交到孩儿这里的。这就像是种桃树,树是爹爹栽下的,这浇水施肥抓虫子是三叔干的,孩儿不过是做了最后摘桃子的事情罢了,那里当得起爹爹如此夸奖。”郑森赶忙谦虚道。
  “呵呵,”郑芝龙只是笑了一下,他当然知道,自己的三弟当初是怎么主持台湾的,那基本上就是当了个日本天皇罢了。
  “阿森,你上次说起,不让他们种粮食,便于把他们捆在我家周围,却也是大有道理。如今我看这些村子,有我们在,他们的日子都不错,若是没有我们协调,没有我们购买他们的东西,贩卖粮食给他们,他们顿时就没有这样的日子过了。这样一来,将来我们要用人的时候,要干大事的时候,就不怕没人跟着我们干了。呵呵,想当年,李成梁有八千家丁,称雄一时,如今我家靠着这些移民,怕是忠心耿耿的八万人都弄得出来了。”说到这里,郑芝龙忍不住又笑了起来。
  “爹爹,我家在台湾,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将台湾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爹爹,如今台湾的上百万人,生死福祸都依靠我家,我家的政令,哪怕最为细微的,也可以通过收购人员和技术指导人员的使用,而遍及任何一个角落。即使是乡村中,那些农民也一样要接受军事训练。爹爹也知道,孩儿和三叔当初刚到岛上的时候,岛上还遍地都是生番,这些生番都躲在山里,要派兵去打,他们往山里一钻,我们也打不到他们,花钱多,效果却很有限。后来我们就干脆卖给各个村子武器,派人教他们作战之术,让他们自保。后来我们模范军大量用火枪了,也顺手就把火枪卖给了他们,也一样的教他们阵列。如今这些农夫都在我们这里记着名字,军务司每月都会派人检查他们的训练,每半年,各个村子之间还有一次大比武,若是训练的不好,表现得差,模范军招兵的时候就不招他们的人。爹爹你也知道,模范军虽然打仗不少,但伤亡其实不多,军饷也高,而且优先安排买媳妇。在台湾,一般的移民,若不是模范军出身的,断然是讨不到中国媳妇的,就连朝鲜媳妇都难,所以他们一个个练得也很认真,虽然比不得模范军每日都有操练,但也基本都能保证三五日的能操练一次。爹爹你看日本,德川幕府治下的人口远远比台湾多。但是若是比能拉出多少人马来,德川家能拉出的人马能比我们多吗?”郑森又道。
  郑芝龙想了一下,回答道:“单论人数,倒是能拉出比我们多的人。但是那里面真能打的,却没有多少,真正忠心的有多少也很难说。真打起来,在海上断然不是我们的对手,就是在陆上,呵呵,他们的人里面有几个这辈子见过饭团是啥样的人?若是这些农夫真的三五天就连过一次,那打翻幕府手下的那帮子只有竹枪的兵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过两个月就又到了大比武的时候,爹爹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郑森又道。
  “到时候再说吧。”郑芝龙笑着回答说。
  郑芝龙知道郑森和他讲这些,不仅仅是向他汇报成绩,实际上也是在告诉他,如今台湾的治理方式对郑家是何其的有利,轻易是不能做大的变动的。
  “除了这些移民,其实为父更看重你建起来的那些工厂,还有你练出来的那些兵。我如今很想看看那些。”郑芝龙又说道。
  “爹爹连日的奔波,孩儿怕爹爹累着了,爹爹不如先在北港休息两日,然后孩儿再陪着爹爹到处看看。”郑森回答道。
  “你倒是有孝心。”郑芝龙笑道,“只是你爹爹如今还没老呢,那里就这么没用了?想当年,你爹爹我……不过我看台湾的事情管得这么细致,便是农村里,每一个人你们都快要管到了,事情自然少不了。你倒是如何管下来的?”
  郑森道:“就像爹爹说的那样,这台湾不大,事情却格外的多。孩儿一个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孩儿如今不过是将各种事情分成条条块块的,如今在台湾岛上,孩儿吧各种事务分成了这么几类:工业类,农业类,渔业类,军事类。每一类又分成好几个小类别,孩儿将自己的随从分成几个组,分别负责整理和这些东西有关的事情,然后再上报给我。这些随从都是从北港学堂出来的,虽然书读的不多,但也能写能算,尤其是数学,比大多数地方官的幕客都好,勉强也算能用。时间长了,他们也都熟练了起来,各种事情又慢慢上了正轨,也就好处理多了。孩儿又请了有经验的人来帮着照看具体的事务,比如冶炼部门就从广东聘请了不少的好工匠。而在造船那边,爹爹当年找来的那两个泰西人分别管着一处船厂,也算不错。说起来船厂距离我们这里最近,爹爹要是不累,明日倒是可以去船厂看看。”
  郑芝龙点了点头道:“船厂倒是真要去来看看。这些年他们那里出了不少的好船,如今他们那里又有什么新东西没有?”
  郑森听了便回答道:“我去北方之前,工业局冶金司向船厂招标,要求两家船厂各自建造一条用于运输煤炭的大海船。用于跨海的煤炭运输。也不知道如今怎么样了。刘德,你去帮我查查,看看这事情怎么样了?”
  刘德听了,忙答应了一声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从外面抱着一卷文书进来道:“大帅,少将军,这两条船都在建造中了,这里有他们交上来的计划书,您要不要看看?”
  “拿来给我看看。”郑芝龙说。
  刘德就将那些文书递给了郑芝龙,并且轻声的解释道:“大帅,这是设计图,这是报价单,这是……”
  “这么大?这已经不比奋进号小了,快要赶上当年三宝太监的宝船了吧?”郑芝龙看了看设计,吃了一惊,“这样大的船,龙骨难道用奋进号那样的?那可就太贵了!”
  “爹爹,这不过是运输船,自然不可能用奋进号那样好的龙骨。”郑森解释道,“而且我们在让他们争夺这种运煤船的生意的时候,可是规定了最高的价格的。至于他们怎么做到的,既然这船已经在造了,明天孩儿和爹爹一起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巡视(3)
  第二天一早,郑芝龙就和郑森一起首先来到了北港的法比奥造船厂。郑芝龙要到造船厂来视察的事情,法比奥自然早就知道了。甚至于,为了“大帅”应该先到谁家的造船厂视察的问题,他又一次的和劳伦斯发生了争执。法比奥知道,如今大家正在为了新的运煤船而竞争。据冶金司的说法,这种船只将用于琼州和大越国之间的煤炭运输,考虑到今后对金属的需求量会持续上升,这种船只的需求量也会非常大,这绝对是一个大买卖。
  在法比奥看来,如果能让郑芝龙先到自己的船厂视察,那么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大帅倾向自己的可能性就大了。而且他也准备了不少的,可以吸引大帅注意的新花样。顺便还可以给劳伦斯上点眼药——虽然劳伦斯将自己的设计严格保密,但是法比奥还是打探到了不少的消息。
  劳伦斯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且也很努力的争取,但在法比奥看来,他天然的处于劣势——因为他的船厂距离“大帅”下榻的地方更远一些。所以最终,法比奥还是获得了胜利,当然,为了胜利他也采用了一些不太光明的办法,比如让人写了一份信给刘德,并在信中附上了一张银票,还留下了劳伦斯的名字。他知道,刘德是个有野心的人,绝不会为了这点小钱就动心的。结果法比奥的船厂就成功的获得了第一顺位。
  郑芝龙到达船厂的第一道大门口的时候,法比奥就已经等在哪里了。马车在进入船厂第一道大门后,转到旁边的一处空场地停了下来——依照规矩,船厂是高度保密,高度敏感的区域,禁止任何外来车辆进入核心区域。所有进出车辆都需要经过严密的检查,便是郑森的车,也不例外。况且从这里到船厂的核心区域也不远了,厂内的道路又很是繁忙,到处都是运输材料的轨道,本来也没有可以供一般的马车行驶的道路。
  郑芝龙从马车上下来,四面一望,就见这船厂几乎就是一座城池。刚刚进来的不过是第一道门,在这道门后面又有更高的一堵城墙,城墙上还架着两门大炮。郑芝龙认得,那两门炮不过是老式的三磅炮而已,大概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毕竟,这座船厂可是在北港附近,那里是那么容易受到攻击的。
  法比奥领着大家进了第二道门,然后走到一道台阶前道:“大帅,您以前没来过,这船厂里给人走的路却是架在空中的,下面的地方却要留给那些重载马车。”
  郑芝龙点点头,便跟着法比奥走了上去。上面却是用木板架在空中的栈道,底下用柱子撑着。郑芝龙站在这里向着下面望去,正看到一辆马车,上面装满了木料,由两匹马拉着从下面经过。郑芝龙估摸着这木料很是不轻,但看着两匹马拉着却不显得十分费力,便问道:“这马看着也寻常,如何拉得动这样沉重的木料?”
  “大帅。”法比奥赶忙回答道,“大帅您细细看,这马车是跑在少将军发明的轨道上的。这轨道用硬木制成,再在外面裹上一层熟铁皮,然后抹上鲸油,便格外的光滑,地面又非常平,马匹拉动起来,自然就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了。只是这么一来,马车一旦跑起来了,却轻易停不下来。所以若是下面也走人,就容易发生马车撞人的事故。所以我就想了个点子,建起了这样的架在空中的栈道,这样人和马车就都安全了。”
  郑芝龙点点头道:“法比奥,你想的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只可惜少将军的秘书处不肯承认我这个办法有专利。”法比奥瘪了瘪嘴道,“他们说栈道这东西几千年前就有了,算不得我的发明。当然,我得承认,他们说得也有道理。我这个人一向一五一十的。只是一想到劳伦斯那个小偷居然一分钱都不用花,就把我想出来的办法拿去用了,也在他的船厂里建起了这样的栈道,我就觉得浑身不舒服。这个家伙就会抄袭人家的想法。”趁着劳伦斯不在,法比奥赶紧创造机会诋毁他。
  不过无论是郑芝龙还是郑森都没有接上这个话茬。郑芝龙又看了看下面跑着的重载马车,然后道:“法比奥,我们去看看你的厂里正在造的船吧。”
  法比奥带着几人沿着栈道又走了一段,就到了船坞附近了。在那里有一个高台,登上去可以俯瞰整个船坞。法比奥带着几个人上了高台,指着其中的一个干船坞道:“大帅,少将军,您们看,那就是正在建造中的大型运煤船。
  郑芝龙朝着他指向的方向望去,看到左前方最大的一个船坞里有一条海船正在建造。看着这条船的样式倒很像是中式的福船。
  “这条船的样子很像是福船呀。”郑芝龙说。
  “大帅,您说得对。其实中国式的船只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载重大,造价低廉,而且水手也容易培养。综合起来,作为货运船只,在成本上相对于欧式船只有明显的优势。”法比奥说,“尤其是这条船将用于琼州和大越之间的运输,这没多少距离,而且这一带平时的风浪也不算大,再加上煤炭也不是什么对时间敏感的货物,所以,我就放宽了长宽比,这条船的长宽比被我放到了三点五比一。这样做当然会付出速度明显下降的问题,但是却大大增加了运载量,用相同的木料,做出来的船就能运输更多的东西。”
  “这条船似乎也没有做隔舱呀?”郑森皱着眉头问道。
  中国式样的海船是有隔舱的,可以保证某个船舱进水了,整条船也不会因此沉没。这正是福船的一大优点。如今法比奥的这条船已经快要建好了,就差最上层的甲板还没有铺设了。从这边望过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船并没有采用隔舱设计。
  “是的,少将军,我没有采用隔舱设计。”法比奥说,“您知道,从琼州到大越,海路都在一个半封闭的海湾里,风浪并不大。如果采用隔舱设计,会增加这种船的成本的。我认为这没有太大的必要。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采用隔舱设计,会使得装卸货物的速度变慢。您看这样的一条船如果要保证在装满了货物的情况下,有一个隔舱进水不会沉没,那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多达五个隔舱。这样一来,每一个隔舱都需要开一个舱口,而每一个舱口实际上都没办法开很大,结果反而不如一到两个大舱口来得方便。依照我们的计算,这样做能节省出三分之一左右的装卸时间。大帅,少将军,您知道,码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是每条船卸货都能减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那带来的效率就非常高了。我绝对为此付出一点代价也不是不可以的。而且这是一条使用中国帆具的船只,上面需要的水手并不多,真的出了事,船上带着的那条大舢板就可以把所有的人都放下去。再加上即使是在航线最远离海岸的地方,其实距离海岸也不会太远,水手们甚至自己都可以靠着在我特别设计的舢板上的一张小小的折叠船帆自己航行到岸边。更何况这样的船只总会是编队航行的。”
  “不过法比奥,隔板的存在,不仅仅是防止进水,也起到了加强船只的结实程度的作用,如果没有隔板,这条船足够结实吗?不会在装满了货物的情况下,因为一个涌浪,就自己碎掉了吧?”郑芝龙也有些不放心的说道,“那一带海上是相对平静,可那毕竟是海,不是大池塘。”
  “大帅,依照计算,结实程度是足够的。只要水手们不在台风中架着他们出海。相比一般的船只,这种船要粗短很多,这本身就让它变得结实了一些,尤其是在面对涌浪的时候。”法比奥回答说,“如果大帅不放心,我也可以给它增加隔板,这不是问题,不过增加隔板的话,采购价格也需要稍微提高一点。大帅,少将军,我得说,冶金司的家伙们实在是太抠门了,他们为一条海船出的价钱,如果按单位载重来算,居然不比一条用于湖泊和河流的船只多多少!”
  “到底如何,光靠计算,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靠谱。还是要等造好了之后,开到海上去试试才知道。”郑森说道。这是真话,因为这个时代的材料力学还完全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学术基础上的计算,其实真不一定靠谱。
  “少将军说的是。”法比奥立刻顺着杆子就爬了上来,“这船再有半个月就能下水了,到时候就可以开到海上去试试了。若是大帅和少将军到时候有空,不知道能不能光临船厂,参加船只下水的仪式。”
  “到时候再说吧,如果抽得出时间来,我倒也想来看看。”郑芝龙笑道。
  “还有,少将军您也知道,按照泰西规矩,船只下水的时候,需要让一位夫人在船头处砸碎一瓶酒,算是个岁岁平安的好彩头。不知道能不能劳动您的那位美丽的如夫人来做这件事情?”法比奥赶紧又说道。他可不打算放过任何可以和大老板拉拢关系的机会。


第二百六十六章 巡视(6)
  对于法比奥的这个要求,郑森却没有作声,到是郑芝龙皱起了眉头。法比奥不知道,自己提出这个要求是有些失分寸了。他虽然在远东也呆了好几年了,但是这几年里他主要都待在台湾。台湾这地方要放到大陆上去讲,如今绝对算得上是礼崩乐坏。从大陆到台湾岛上来的人原本都是流民,这些人大部分本来就都是社会底层的文盲,对于礼乐规矩什么的本来就不太懂。而且千里迢迢的逃荒中,原本的家族什么的大多数也都跑散了。后来到了台湾,在被分配到各个移民点的时候,郑森又刻意的让人将这些人的姓氏、宗族、籍贯都打散,不允许出现同族、同姓、同籍贯的人聚居。这样一来,原本的宗法制度,家族势力在台湾自然也就没什么影响了。依附于其上的礼法规矩的影响力自然也就小得多,再加上台湾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模式,而是商业化的种植园和工厂,那些移民们即使娶了老婆,一般也会让老婆参加生产劳动,好尽快的把娶老婆(卖老婆)花的钱挣回来。所以在台湾,女人很少有躲在家里不出门的。
  至于说大户人家,台湾岛上如今的大户人家也就郑家一家,偏偏这家的女眷李香君却也是经常出来活动的。她跟了郑森之后,本来论条件,郑森绝对是可以来个金屋藏娇,把她藏起来的。只是郑森是从后世的那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中国穿越来的,又不是教徒,自然不会有什么女人约等于雌性动物,应该用罐头盒子装起来,和空气隔绝的奇怪思想。穿越过来之后,虽然学了不少“封建思想”,了解了不少的封建礼法,但是作为穿越者,郑森看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是带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的批判的眼光的,自然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另外李香君本人以前也习惯了到处乱跑,加上郑森又没有要约束她的意思,反而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让她出来办事。自然也不会自我约束。法比奥就曾多次见过李香君,他自然也觉得,在中国,女人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很寻常的事情。却不知道,在大陆上,有钱人家的女人,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但是郑芝龙却不同,郑芝龙的确不太讲规矩什么的,至少,在他还是海寇或者海商的时候,他是不讲这些的。但是如今,他的身份却变了,他已经是官员了,而且他的儿子还是廪生,而且还准备和士大夫之家结亲了,他自然会受着那些“大户人家”的影响。和身为穿越者的郑森不一样,他是无法像郑森那样俯视甚至是鄙视和无视的当时流行的“封建礼法”的。甚至于对于这些,他还是处在一种仰视的状态下的。在这样的状态下,让儿子的媳妇(哪怕只是一个侧室)抛头露面,在他看来都是难以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