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30-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长,你看他们都在抢东西!”一个士兵道。
  朱宏建仔细一看,却见果然有不少的顺军士兵手里提着或者背上背着包袱,其他的人往往追着这样的人便砍。有个顺军被砍翻在地,包袱散开来,里面却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这一定是闯贼跑得急,来不及带上那些银子,这些人在抢银子!”朱宏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李闯从京城出去的时候,带上了大量的银子,如今他多半是弃军而走,这些银子太多了,他自然也带不了,便丢在这里。那些顺军士兵们便都上来抢。
  “妈的!这些银子都是我们的!不能让他们抢走了!”朱宏建咬咬牙道。


第四百八十四章 追击
  朱宏建带着二十多个模范军的士兵退了下来,不少士兵身上都挂了彩。刚才他带着一个排冲上去,想要控制局面,更重要的是控制住那些银子。一开始的时候情况还不错,一切都很顺利,他们突如其来的攻击把那些正在忙着抢银子的顺军吓了一大跳,他们趁势冲上去,一排枪再加上一顿刺刀,就将他们都驱散了。然而后面的事情就出乎朱宏建的预料了。那些顺军退下去之后,并没有跑远,他们很快就发现朱宏建他们的人并不多,只有三十来个人而已。这点人带来的威慑力根本就比不过那些银子对他们的诱惑,于是原本已经被打散了的顺军却又汇聚了起来,向着朱宏建等人发起了反扑。朱宏建等人寡不敌众,还折损了好些个弟兄,只好退了下来。好在对手也无意追击他们。
  朱宏建他们一退,那些顺军几乎立刻就又进入了内讧的状态。为了银子相互之间又动起了刀子。他们也都知道,官军马上就来了,他们必须赶在官军到来之前,尽可能多的拿走银子,然后逃出军营去。所以争夺得越发的激烈了。
  “云军怎么还不没到,要这样,这银子要被他们抢走多少?吹号,让一排和三排向我们靠拢!”朱宏建道。一个号兵举起号子吹了起来。
  援军一般来说确实总是来得要比想象中慢,尤其是在晚上。虽然闯军那边的大火,隔着老远就能望到,虽然郑森也很快就得到了关于闯军陷入混乱的报告,但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立刻组织起一支人马来,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朱宏建自然会觉得自己这边的援军实在是来得太慢了。
  又等了一会,一个士兵突然喊了起来:“连长,那边……好像是……好像是援军过来了。”朱宏建赶忙回头望去,却见远方正有一队火把迅速的接近,显然,在夜间打着火把迅速靠近的,肯定只能是模范军的援军了。不过算算距离,估计还要一会儿才能到。
  “连长,三排过来了。”又有一个士兵喊道。果然就看到从不远处,三排长带着三排赶了过来。
  “三排长,你还有多少人?大家还有多少掌心雷?马上清点一下。”朱宏建问道。
  “报数,清点武器弹药!”三排长赶忙下令道。
  “1、2、3……21……你是哪来的?”士兵们一个接一个的报数,报到21的时候,报数声突然停了下来,中间的几个人都不说话。士兵们借助火光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几个人居然都是顺军。原来刚才三排朝着这边跑的时候,这几个正不知道该往哪里跑的顺军稀里糊涂的就跟了过来,而大家一时间也没有发现,直到报数的时候才发现不对。
  士兵们一拥而上,把那几个糊涂虫捆了起来。然后又点了一遍数。
  “报告,三排原有三十四人,实到三十二人。掌心雷还有五个。”最后三排长这样报告说。
  “怎么只有这么点掌心雷了?”朱宏建摇了摇头,他还想着再冲上去,控制住银子,然后坚守到援军到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他们能轻松地驱散那些正在抢银子的顺军,而掌心雷无疑是完成这种工作最有效的武器。
  “该死的,一排还没来吗?”
  ……
  夜里发生的战斗总是很混乱的,所以具体的情况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汇总到郑森的手里。
  “整个夜袭伤亡不过四十多人,大部分伤亡还是在争夺顺军丢下的白银的时候发生的?那个连长很能干呀!”听着报告,郑森道,“嗯,刘德,你接着读。”
  “是,缴获白银四百余万两,俘获顺军三千余人,闯贼和贼将带着数百人弃军而逃……”
  “嗯,让轻骑兵部队马上出发,去追赶顺军。”郑森下令道,“如果能拿下李自成的人头,就给轻骑兵部队记集体一等功!”
  李自成集团除了李自成,并没有其他能替代他的地位的人,即使是刘宗敏也不行。所以,如果能在战场上干掉李自成,那就意味着整个的李自成集团会陷入到群龙无首的状态中,到时候,要消灭他们就要容易得多。而且郑森事实上也没有太多时间继续在这里和李自成他们耗,监国的福王马上就要进入京师了,有了收复京师的大功,他登基继位也就名正言顺了。也是时候把还一直蹲在地底下的太子等人放出来活动活动了。
  不过郑森对于轻骑兵部队能不能砍下李自成的脑袋到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毕竟李自成是抢先逃亡的,他先跑了大半天,然后再去追他,哪里那么容易追到?不过这一战之后,顺军精锐损失不小,就算李自成逃回去了,他也很难弥补这样的损失。
  ……
  天亮的时候,李自成已经走出去二十多里了。这一路上,除了最初一段,他和跟着他的那些人都没有骑马,而是牵着马匹行走。因为他们都知道,晚上其实还相对安全,在夜晚,敌人的追兵也无法纵马飞奔,也跑不快,但是到了白天,那才是最为危险的时候,说不定敌军的追兵就赶过来了。所以他必须把马力留到白天来用。
  如今在李自成身边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来人,他们奔波了一夜,此时也非常的疲惫了。所以队伍暂时的停了下来,大家趁机一边休息,一边吃点东西。而李自成则和几个将领们一起盘算还有多久才能到涿州。
  “我们距离涿州也只有二十多里了,让大家打起点精神来,吃完了饭,都上马,不要再顾惜马力,一口气,我们就能到。不过我们这次把大军都丢了,就涿州城中的那些军队,很难守住涿州。所以到了涿州,我们最多待一天,就要继续撤。”李自成道。
  “皇上,那涿州的储备的那些物资呢?”刘宗敏问道。
  “上千万的银子都丢了,这些东西算个什么?”李自成道,“能带走的带走,是在带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掉好了,总不能让人家吃着我们剩下粮草来追赶我们把?”


第四百八十五章 登基(1)
  因为对地形不熟悉,轻骑兵直到天亮才出发去追赶李自成,结果差了一步,没能追上李自成,眼看着李自成进了涿州城。等到模范军主力渐渐逼近涿州城的时候,李自成进城后毫不停息,直接开始组织撤退。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后,轻骑兵们就发现涿州城中升起了浓烟,显然,李自成已经在焚烧府库了。
  同时,涿州城的城门也打开了,城内的顺军开始有序的撤出,不过李自成的大旗还没有出现。又过了大约半个时辰,李自成的大旗才出了城门。
  李自成这么晚出来,并不是为了压后保持士气什么的,而是要确保仓库里面的东西能被烧干净。李自成知道,如果他不在那里守着,只要他一走,就会有人来救火:城里的百姓会试着看能不能从被焚烧的府库中抢出一些东西来,而已经赶到城外了的明军骑兵,虽然他们追了大半日,马匹已经接近极限,多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但是如果顺军都走了,他们进城救火还是可以的。如果不等东西烧透,让这些明军抢出足够的物资,他们就又能不断地跟在自己后面,并在追击中再次击败自己。所以,他必须带着部队守在那里,看着那些粮食和其他物资都被烧透了才出来。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走不了多久,天就要黑了,但李自成不敢再涿州多呆一个晚上,还是带着军队向着西边走了。而模范军一路追过来,尤其是他们骑兵的战马,其实已经接近极限了。所以轻骑兵并没有继续追击顺军,只是在顺军离开后进了城,开始重整涿州城中的秩序。
  当天天快黑的时候,模范军主力进入涿州,此时城中的火已经被扑灭了,但是府库中已经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而模范军所携带的物资也不太够用了,郑森决定全军在城中修整两日,然后就返回北京。
  第二天一早,郑森便收到了从静海用快马送过来的两封信件,第一封信是监国福王写来的。福王在信中对郑森连续击败建胬和流寇大加表彰,并表示在得知郑森光复北京后,他非常希望能早日进京,去拜祭殉国的崇祯皇帝,并且慰问一下蒙难的大臣们,一起商量一下如何剿灭流寇,中兴大明。
  第二封信则是吴三桂写来的,他在信中说,清军已经从山海关撤退了,他估计短时间内,黄台吉再次南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他打算亲率一支部队南下,和郑森会和,继续追击,剿灭李自成。
  郑森看了信,微微一笑,他知道,见到模范军连连获胜,夺回了京师,福王已经忍不住想要登基做皇帝了。而吴三桂则是急着要来分一些功劳,最少,他也要把那个拥立之功落实下来。
  郑森想了想,便让刘德给两人分别起草了回信。在给福王的信件中,他先汇报了和李自成交战的结果,然后表示因为连续作战,军队疲惫,再加上军资供应困难,他不得不暂时班师。另外,他谨慎的认为,虽然流寇已经被逐出了京师,但是路上还是不太太平。所以他劝福王殿下稍安勿躁,再略等几日。他已经写信给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请他派出一支军队到静海,一起护送福王殿下进京。
  在给吴三桂的信件中,他同样表示,自己的军队需要休整,难以和吴三桂一起追击李自成,不过李自成在此前的战斗中连续遭到重创,的确应该继续追击他,不能让他有机会站稳脚跟。所以如果吴三桂有意的话,他可以将一些粮草之类的东西转给他,并建议他带上还在京城中戴罪立功的军将,一起去追击李自成。另外,他还请求吴三桂派出一支偏师,到静海,和静海的守军一起护送福王进京登基。
  郑森估计,福王肯定会接受他的建议,虽然他明显的急着想要登基。他早就派人送信给钱谦益,让他立刻赶过来。而且他还给钱谦益准备了一条快船,算算行程,应该就这两天他就能到静海了。拿下北京之后,他又通过信鸽,给马士英写了封信,告知马士英京师已经光复,让马士英马上沿着运河北上进京。郑森估计,马士英得到这个消息后,一定会马不停蹄的往北京赶的,应该能赶在福王进京前到达北京。这样一来,等福王登基的时候,他这一些列的文臣就都准备好了。
  让人将信件信鸽送回静海之后,(信鸽只能向固定的地点送信,所以,模范军可以利用携带的信鸽将消息传回静海,但是静海那边却是没办法用信鸽给在外面作战的模范军送信的,他们给郑森的信件就只能依靠马匹来传送。)让士兵们又休息了一天,在这期间,郑森又召见了主持了上次夜袭的朱宏建,对他大加赞赏。并当着全军士兵,亲手将一枚金质突击勋章挂在了他的胸前,挂在了其他几枚勋章之上。
  “朱宏建上尉!”郑森道。
  “到!”朱宏建激动的回答道,他觉得,那个成为苏烈那样的名将的梦想距离他越来越近了。
  郑森望着他的眼睛,大声道:“朱上尉率领第一师直属侦察连,在此前的战斗中,表现得英勇果断,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敌军主力。特颁发此金质突击勋章,以资鼓励!”
  模范军的勋章有三大类,分别是针对后勤人员的优异服务勋章,针对战士以及指挥官的突击勋章,以及针对伤员的英勇奖章。英勇奖章全都是黄铜质地不分等级,其他的两种勋章则依据功劳的大小,分为铜质、银质、金质三个等级。金质勋章标准极高,极少颁发,金质突击勋章目前只有海军那边的老杰克因为对海军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过一枚,而金质优异服务勋章,到目前还是空缺。朱宏建作为一个连长,却是陆军中第一个得到金质突击勋章的人,这甚至让那些团长们都觉得眼红。因为这枚勋章不仅仅代表着荣誉,它还代表着在台湾或是吕宋的两百亩上等水浇地,以及每年两百块银元的退休金。
  在颁奖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模范军离开涿州,开始返回北京。


第四百八十六章 登基(2)
  郑森的大军往回走的速度要慢了很多,足足花了七天时间,大军才回到北京。这时候吴三桂已经带着两万多关宁军提前一天到达了北京。从距离上看,吴三桂这一段路倒是跑得不慢,看来,对于福王登基,以及追击李自成的事情,吴三桂倒是非常的热心。
  得知郑森带着大军返回,吴三桂和其他的一些军将们一起到永定门外来迎接。双方见了礼,吴三桂道:“末将听闻郑帅连续击破建胬流寇,真是钦佩不已。只可惜末将在山海关抵抗建胬,却没来得及赶过来和郑帅并肩作战,真是人生憾事。”
  郑森听了,笑道:“吴帅在山海关,击退胬酋黄台吉亲率的大军,一样是功在社稷,令人钦佩。今日小将见吴帅大军,军容严整,实在都是熊虎之士。足见吴帅平时治军有方。如今天下板荡,正是英雄用武之时。监国殿下对吴帅也一直赞叹有加,誉之为国之干城。吴帅将来的富贵正是不可限量。”
  两人相对一笑,郑森便又和其他几个军将略说了两句话。这些军将大多都曾经投降过李自成,如今虽然又反正做了明军,心中却并不安定。郑森却也不与他们多说话,只是略略的打了个招呼,勉励他们戴罪立功,便带着大军进了城。
  ……
  郑森如今在北京居所就是过去周国丈周奎的家。周国丈当了一辈子守财奴,最后落到了李自成和刘宗敏的手里。老实说,李自成和刘宗敏一开始并没有想要他的命,他们只想要问他的钱。然而,周奎却是出了名的要钱不要命,他那要钱不要命的习惯上来了,死也不肯说钱藏在哪里。结果老婆,还有几个儿子先后都被拷打死了,他自己也被各种花样翻新的拷打。最后终于受不住了,将藏银子的地方交代出来了,然而那时候他却也已经因为被拷打而深受重伤了,结果没过多久也伤重而死。于是全家都死了个干干净净,这府邸倒是正好空出来了。
  也就在郑森住进这座府邸的当天晚上,突然有人前来拜见郑森。来人自称是大行皇帝的五皇子永王朱慈焕,城破之时被义士搭救,如今见王师收复了京师,所以出来见郑森。
  “先生真是永王殿下?”郑森故意做出不知道这档子事情,而永王被救也和郑家无关的样子(事实上朱慈焕自己也不清楚那些“义士”的真正身份)问道,“王师收复京师已经有一些日子了,先生何以今日才……”
  “郑总兵,”朱慈焕赶忙道,“王师收复京师的确是有一段时间了,只是郑总兵当时并未在京师停留,而是直接去追击闯贼。剩下在京师的,却都是些背叛过我大明的无耻之徒!孤王却是信不过这些人。”
  “先生,不是末将不肯相信您的身份,只是先生的身份实在是非同小可……末将还要找几位见过殿下的大臣来认一认。”郑森道,“先委屈先生且在某将这里住下。”
  朱慈焕也知道,在没有人证实自己的身份之前,郑森不可能认自己是皇子,便点了点头道:“劳烦总兵大人了。”
  郑森又盯着朱慈焕问道:“先生可知道当今的时局?”
  “这……”朱慈焕听了,迟疑了一下道,“小王听说郑帅连续击败建胬和流寇,还听说福王他……他如今已经是监国了。”
  郑森点点头道:“不错,天子大行之后,几位皇子也不知所之,国事无人主持。而关外建胬,又趁机入寇。我大明实在是危如累卵。幸而福王殿下以亲王监国,亲临前敌,居中协调末将和吴总兵配合作战,赖天之幸,宗庙之福,终于击退建胬,有击败闯贼,得以光复京师……”
  朱慈焕皱起了眉头,太子前不久病死了,如今崇祯皇帝的儿子只剩下了他一个了。要说他对皇位完全没有想法,那却也不是事实。不过听到郑森说到的只些情况,他也明白,如今监国的福王立下了这样的功劳,就算自己是太子,也未必能顺利的继承皇位了,更何况只是一个皇子。
  “先生若真的是永王殿下,不知道您今后有什么打算?”郑森又问道。
  “唉,”朱慈焕叹了口气,要说今后有什么打算,他好像还真的没什么打算,朱慈焕并不是一个对皇位特别热衷的人,而且还特别的怕死。如果能没风险的当皇帝,他自然也不会反对,但如今,要争夺皇位,显然要冒很大风险,朱慈焕还真不愿意为了皇位而拿生命去冒险。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一直躲在民间,一切以保命为上,天下抗清的义士们都希望他能出来带领大家驱逐鞑胬,他却是能躲多远躲多远。一门心思只想保住性命,结果躲了一辈子,最后到老了,还是被我大清发现了,然后就被凌迟处死了。
  “郑总兵,小王哪里能有什么打算。只不过想在乱世中保住一条性命罢了。”最后,朱慈焕又叹了口气,这样说道。
  ……
  第二天一早,郑森正打算要让人去请几位大臣过来认一认,让朱慈焕过一个明路,却得到一个消息,说是福王已经和马士英、钱谦益一起,在一千关宁军和一个步兵营的模范军的护送下,已经到了城外了。所以城中所有的官员都必须立刻出城去迎接监国福王。
  “福王倒是来得真快。不过这样也好。”郑森这样想着,同时让人去通知朱慈焕。让他先等在府中。
  郑森和吴三桂一起带着京城中剩下的文武百官前去迎接,福王也对大家勉励有加。等到见礼完毕之后,郑森便走向钱谦益,先以学生之礼拜见了钱谦益,然后又以晚辈之礼拜见了马士英。三人一起陪着福王进了城,安排福王在宫中的偏殿住下。众人行礼结束便退了下去。
  郑森从宫中出来,却见钱谦益和马士英都在外面等着自己了,便走上,对他们道:“老师,马总督,昨日有一人突然来拜访学生,他自称是永王。学生和他交谈,看不出什么破绽,不知二位可见过永王?”


第四百八十七章 登基(3)
  钱谦益当年也当过京官,倒是见过永王。当下他笑笑道:“老夫当年见过永王,不过那还早,永王还是个小孩子。不知道马瑶草可见过永王殿下。”
  马士英道:“见是见过一面,不过也不熟悉,不如还是再找上两位更熟悉的官员一起去。不知道如今京师中还有哪些大臣健在?”
  郑森抱拳道:“马公,京师中的文臣,还在的不少,不过大多都被李自成拷掠过,都受了伤,大多都起不了床。如今能走的也有一些,比如说李阁部(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和蒋阁部(前户部尚书,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都还不错。”
  “闯贼就没有拷掠他们?”钱谦益问道。
  “老师,学生听说李阁部是因为当初自己出钱组织过义军抵抗闯贼,虽然打得不怎么样,但是这件事情,闯贼却是清楚的。闯贼又事先攻克了他的家乡,在他家里抢了一把。所以李阁部说自己的钱都花光了,身边没钱了,闯贼倒是都信了,对他的拷掠也就放松了很多。至于蒋阁部,城破之前,蒋阁部就已经引罪去职了,而且住到了外城,正准备离京还乡。若是李自成来得再晚两日,蒋阁部多半就不在京师了。城破之时,闯贼并不知道蒋阁部还在京中,所以一开始根本就没去搜捕他,后来听说是打听出来了,再去抓蒋阁部,却找不到蒋阁部的人了。其实蒋阁部不过是装成平民而已。(在原本的历史上,蒋德璟就是原本失陷在北京城中,但李自成并不知道他还在城中,于是被他找了个机会,装成平民,逃出了北京。在这个时空里,也许因为其他的一些变故,蒋德璟倒是一直都在京城里。)”郑森便回答道,“若是监国殿下和老师还有马总督来晚一点,小子便要去请蒋阁部和李阁部来认一认了。”
  “你的这个考虑也有一些道理。不过大木,你觉得这位永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钱谦益目光闪烁的道。
  郑森知道,钱谦益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入阁拜相。在历史上,钱谦益的那些笑话和骂名,包括水太凉,头皮痒的投降满清,也都和这个追求相关。甚至包括投降满清后,又和郑成功来往,暗中搞反清复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只怕也并不是因为当了汉奸感到羞愧,想要赎罪什么的,而是因为他以堂堂东林领袖的身份带头投降,而满清居然不肯给他一个宰相的官衔。其实,郑森的这位老师,说的明白些就是个迷宰相已经迷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的官迷而已。郑森也知道,一开始他是非常的反对福王监国的,但是一旦发现福王监国乃至成为天子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了,他就立刻改变了态度。在原来的历史上,弘光皇帝上台后,东林党人和阮大铖内斗得一塌糊涂,但是作为东林领袖的钱谦益,却为了能当上大官,在家中设宴款待马士英和阮大铖,甚至还让自己的小妾柳如是出来敬酒。以至于被黄宗羲骂成是“丑态百出”。而在这个时空里,他也是一受到召唤,便不再顾及当年自己是如何鄙视福王的了,也不管北方战乱未定,立刻就从江南马不停蹄的赶了过来。他这样做,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一个入阁的机会。他在册立天子的事情上已经败了一次了,这一次,突然冒出来的永王显然又是一个变数,他这一次可绝对不能再走错了位置。所以虽然前面郑森讲过,自己并不能分辨真假,但他还是问了一句。
  听到钱谦益的话,马士英的眼睛也一下子睁开了。
  “此事正要和老师商量。”郑森回答道,“我们给老师和马总督安排的临时的住处倒是正好和末将在一处。不如老师和马总督就乘末将的马车一起过去?我们在马车上商量一下?”
  “大木你们家的泰西马车舒服,那是出了名的。我这一路上过来,坐轿子却也坐得腰酸背痛,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享受一下。”钱谦益笑道。
  “老夫一向对那些没见过的东西好奇,确实正好要打扰一下。”马士英也笑道。
  三个人上了马车,坐了下来。马车夫挥动马鞭,马车就在几十个骑兵的护卫下,沿着街道缓缓前行。
  马士英坐了下来,用手按了按车上的鲸皮沙发,笑道:“大木真是会享受。大木,如今京师已经收复了,福王殿下,也算是有功于祖宗社稷。而且先帝的儿子也找到了,这真是宗庙之福,大明中兴有望呀。只是……不知道大木你对于今后有什么想法?”
  郑森道:“老师,马总督。若是太平时日,依据法统,这皇位自然只能给先帝之子孙。只是如今大明依旧危如累卵,而且永王殿下却还很小,不过十四五岁。而且当初也不是太子,并没有作为储君培养……若是将如此复杂而危险的局面,交到这样一个半大孩子的手里,我不知道永王承担得住不?况且,若是永王直接继位,将置福王殿下于何地?”
  福王已经是监国了,理论上手握过天子的大权,而且对社稷有功。在永王出现前,他就是毫无疑问的皇位继承者。如今永王出现了,难道就要让福王让出天子的位置?自古以来,行使了天子的权力的人,让出权力后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大木,那福王又将置永王于何地呢?”钱谦益问道。
  东林党和福王是有嫌隙的,若是福王顺利地成了天子,钱谦益觉得这对于东林,尤其是对于自己,未必那么有利。虽然钱谦益也知道,在如今的局面下,想要用永王来挤掉福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若是福王顺顺利利的就当上了天子,他就算代表着东林挤上去抱大腿,又能排到第几呢?若是福王登基的事情出现一点波折,然后自己再起到一点关键的作用,这样等福王再坐上天子的位置的时候,自己倒是更有机会进入内阁一些。而且他发现刚才郑森的说法,也就是“永王直接继位”,似乎也有不少的活动的空间。
  “永王殿下是先帝的儿子,无论如何,一个王爷的位置是肯定有的。而且福王殿下也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又怎么会危及永王?况且,学生一家都受先帝大恩,又怎么会让人危及先帝的子孙呢?而且先帝扫平魏阉逆党,江南之人大多心存感念。福王就算是继位了,也不能不考虑江南的人心,又怎么会去危害永王?”郑森道,“而且论礼法,皇位的确应该是先帝的子孙的。况且先帝殉国,若是他的子孙不能继位,学生也觉得似乎不妥。而且江南士绅,大多感念先帝恩德,若是先帝的子孙都不在了,那皇位转到福王一系,大家自然没话说,但如今若是永王是真的,而他却不能继承大统,学生又有些担心江南会发生变故。如今天下危亡,江南却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却是万万不能出事情的。”
  这话一说,钱谦益大致上倒是明白了郑森的意思,微微的笑了笑,倒是马士英皱起了眉头:“大木,你前面说的,我倒还明白,后面说的这些,我怎么就听不明白了呢?我听你前面的意思,大概是国赖长君,永王年纪小了,不能继位。而且福王有功于社稷,而现在,你这话好像又变成了,先帝的子孙才能继位,你这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干脆说明白一点不好吗?”
  “老师应该已经明白了学生的意思了吧?”郑森笑道。
  钱谦益一笑道:“大木你该不是想要搞个‘兄终弟及’吧?这也算是个办法,虽然最终会如何还不可知,但至少目前是个好办法。”
  钱谦益这样一说,马士英便似乎明白了。于是他又道:“兄终弟及的确是个办法,如此江南之人大概也能接受。而且,自古以来,说是兄终弟及,最终却还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的,不知道有多少。先应承下来,却能避免直接的危险,所以想来福王殿下,也能接受这个办法。”
  钱谦益却知道,郑森想的恐怕还不止这么一点。有这样一个“兄终弟及”放在那里,对于福王便是一个大大的牵制,手里有这样的一个后备皇帝,就可以保证在福王将来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也不会做出什么不符合郑家的利益的事情。当然,若是一般的大臣敢这样做,那他一定会被皇帝记恨,就算他权倾朝野,甚至能行伊尹霍光之事,只要他没有篡位,等他一死,恐怕全家都不会有好下场。就像张居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