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30-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中国军队不断地登上城墙,又不断地从另一侧下来,杀向后面的港区,弗兰脸色苍白,他知道,甲米地的沦陷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司令,敌人从另外一边绕过来了,我们被包围了!他们人太多了,我们……”费雷拉很有些慌乱的说道。的确已经有一些冲入城中的龙骑兵又从另一边绕过来了。虽然因为缺乏火炮,他们的进攻还不算太犀利,但是这些人已经切断了他们和港区的联系,将他们包围在这段短短的城墙上了。即使中国人打不上来,只要保持着围困的态势,连水都没有的他们又能坚持多久?
“先停火,派出使者和他们商量投降的事情。”弗兰叹了口气说。既然败局已经不可扭转,那么再无谓的牺牲就没有必要了。
“可是,司令官阁下,他们要求无条件……我们投降了,他们会不会……”费雷拉磕磕巴巴的说。
“中国人也是文明人,应该……再说现在,我们不投降就真的只有死了——死了,钱就一样没有了。”弗兰苦笑着说,“上次战争中被俘的士兵大部分也都活着回来了,不是吗?”
甲米地陷落之后,吕宋岛上的战争就进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模范军和华人民兵将马尼拉团团围住,但却并不发动进攻,只是每天都在加强那道围着马尼拉的土墙。而西班牙人呢,也基本上不再出来发起什么像样的攻势。总的来说,吕宋岛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了。
围绕着马尼拉的长壕已经挖好了,夯土墙也已经建好了,而且这些时日里,从台湾来的船只不断地把更多的人员和物资运到了这里。此外甲米地的棱堡和炮台上的大炮也都被运到了这里,甚至就连沉没在甲米地的“圣地亚哥号”上的那些大炮也都被郑芝虎派人打捞了起来,送到了这里,如今在这一圈的夯土墙上面架着多达六十余门火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固若金汤。
一转眼就已经是快年底了,这天一条快速交通舰驶入了郑家控制的港口,这条船是“飞燕号”,她给郑芝虎带去来了郑芝龙的一封信件,让他暂时将军队交给常乐,跟着这条船回安平过个年,顺便商量一些事情。
回家过个年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即使是郑芝虎也明白,后面的顺便的事情恐怕才是最关键的事情。郑芝虎便将军队的指挥权暂时交给了常乐,吩咐他不得主动发起任何攻击,便上了“飞燕号”。
“飞燕号”靠近安平码头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两天前福建下了一场大雪,如今雪也没有化,郑芝虎放眼望去,只见陆地上一片洁白,便和陪着他的亲兵郑勇道:“老子去年过年,在北方,下大雪,冻得像条狗。今年寻思着怎么着也能过个暖和年了,谁知道,回到家里,居然也下雪了!”
“二将军,家里比起山东那边已经暖和多了。”郑勇也缩着脖子回答道,“要说暖和,还是吕宋最暖和。小人和那边的一个土生的汉人聊过,他都三十岁了,居然从来就没见过下雪,没见过结冰。而且吕宋那里,听说夏天也不热,真是好地方。”
“早些年的时候,福建也是不会下雪的。不像如今,一年冷似一年。”郑芝虎道。
“二将军,外面风大,要不我们还是回船舱里去吧。”郑勇道。
“还回什么船舱?马上就要到了。嗯,阿勇,你看那边码头上是不是有人来接我们了?去,帮老子把望远镜拿来。”郑芝虎道。
码头上确实是出现了一队四轮马车,在安平,除了郑家,其他人家都没有这种源自西方的四轮马车。所以毫无疑问,这是郑家的人来迎接郑芝虎了。郑芝虎举起郑勇递过来的望远镜向着码头方向张望过去,看到那几辆马车在码头上停了下来,一个穿着一身裘皮的少年从车上下来,赶忙到另一辆车前又接着一个同样穿了一身裘皮中年人,却不是他大哥和郑森还是何人。
船慢慢的靠了过去,最后靠上了码头。不等船停稳,更不等码头上的人搬过跳板来,郑芝虎便猛地一下,从船上直接跳到站台上,对着迎上来的郑芝龙道:“大哥,这大冷的天,你也来了?”
“老二呀。”郑芝龙瞪了郑芝虎一眼道,“你如今也是总兵了,二品的大员,下个船还蹦蹦跳跳的,也不怕人笑话。”
“他们谁敢笑话我!”郑芝虎故意瞪起眼睛朝着四面环顾道,“阿森,你敢笑话我么?”
“小侄不敢。”郑森忙行礼道。
“阿凤,阿豹,你们呢?”郑芝虎又故意道。
“当着面自然不会。”郑芝凤却也笑道。
‘“好了,少装了。”郑芝龙笑道,“先上车,回去说话,在这码头上也不怕冷。老二,这次难得大家都回来了,我们家有些事情可以办了,有些事情也可以好好的商量一下了。”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大事(1)
郑芝虎跟着郑芝龙上了马车,其他人也上了马车,不多时就进了总兵府。郑芝虎很敏锐地发现,整个总兵府中似乎都充满了一种喜庆的味道,虽然如今是年底了,是该有喜庆的味道了,但是这个味道似乎比往年都来的浓烈。进了二门,府中的女眷们也都迎接了出来,然后就摆下了宴席,大家吃完了饭,郑森等人又陪着郑芝虎说了些话,便陆陆续续的退下了。
郑芝龙却对郑芝虎和郑芝虎的妻子道:“老二,你远道回来,想来累了。倒是该和弟妹一起回去好好歇息歇息了。哦,你的院子换了个地方,你原来的那个院子夏天虽然凉快,但到了冬天就有点冷了。所以我就让弟妹他们搬到我旁边的那个院子,嗯,就是原本留给阿森的那个院子里了。反正阿森马上就要娶媳妇了,也该换个地方住了。”
郑芝虎听了,赶忙问道:“是什么日子?定下来了吗?大哥也不早说,早点说我在吕宋怎么着也要带点礼物回来呀。”
郑芝龙笑道:“已经说定了,今年正月二十三是好日子。我已经和那边商量好了,就在那天去接新妇。至于说礼物,老二,不是大哥说,弟妹不在身边,你也买不好的。而且弟妹也已经准备好了。”
“大哥,恭喜了!”郑芝虎满脸是笑的拱手道,“再过两年,大哥就能抱上孙子了。”
“呵呵,”郑芝龙也笑了起来,“老二呀,现在后悔找媳妇找晚了吧?你儿子要娶媳妇还很要等些年呀。而且老二,你看看你,到现在你儿子还都不会说话,你和弟妹要抱孙子就够等了。”
郑芝虎前些年一直南征北战的没顾上娶媳妇,这几年安顿下来之后,却又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直到三年前才算是娶了一门媳妇,去年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这怎么能和大哥比呢?”郑芝虎笑了起来。
“这一次兄弟们都聚拢来了,一来是准备阿森这小子的婚事。”郑芝龙又道,“二来也是借着过年,一起来讨论一下我们家今后的一些事情。不过你今日刚回来,还是先好好休息一下。等过完了年,拜过了祖宗,我们再一起商量一下。”
郑芝龙知道自家如今的盘子是越来越大了,确实是有不少事情要细细的商量一下了,便点点头道:“那行,我都听大哥的。原本这次回来,有不少事情想找阿森问问的,只是如今他要娶媳妇了,只怕也忙,倒是不好去问他了。”
郑芝龙听了却笑了起来:“要说忙,平时他倒是比现在忙。如今轮到他娶媳妇了,他倒好,就像没事人一样,看着大家忙,自己倒成了闲人了。你要有什么事,只管去找他,他如今哪有什么事情,那些事情还不都是我们在替他操办。”
郑芝龙对郑森的这个描述不算太公正,因为这时候,郑森并不是真的在家里无所事事。事实上郑森依旧很忙,这些天,他都在李香君的帮助下整理各种情报,为过完年后的那次家族大会作准备。
“看来朝廷真的没钱了呀。”李香君一边将一叠京城中的情报汇总收了起来,一边感慨说。这些情报大多来自郑家在京师的商号,内容大多也不是什么机密,不过是市场上的物价,各种商品的买卖数量以及税收之类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起眼,但是汇总起来,却能说明不少的问题。
“朝廷如今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郑森也感叹说,“无论是对付建胬还是镇压流寇,他都需要大量的钱。但是要有更多的钱,就需要收更多的税。而收更多的税,又会迫使更多的人成为流民或是流寇,这就一方面增加了敌人的力量,一方面有削减了自己的税收来源。”
“那夫君你若是首辅,可有救时的办法?”李香君问道。
“我要是首辅?”郑森笑了,“那我除了赶紧当个大贪官,贪污上一笔钱,然后偷偷准备一条能装下全家人出海的船,一有不对就立刻跑路,就真的没别的办法了。”
“夫君怎么能这样说自己。这不是把自己说成一个大奸臣了吗?”李香君转过头来笑道。
“香君,你以为那些奸臣都是自己想当奸臣的?嗯,你知道什么叫囚徒困境吗?”郑森笑道。
“什么‘囚徒困境’?”李香君这时候已经把那些文件放好了,慢慢的走了过来。
“有两个贼做贼的时候被差人抓到了,县官知道他们还干了些别的事情,却没有证据。又不想严刑逼供,若是两个人都不招供,便只有按现行的罪行,判他们一个徒一年杖六十了。于是县官将他们各自关在一间屋子里,分别告诉他们,若是他们两个,有一个招供了另一个没招供,那就把那个招供了的杖六十,把没招的充军三千里;如果两个人都招了,就都徒三年杖一百。嗯,你说这两个贼人会怎么做?”
郑森并没有等李香君回答,便继续说道:“这两个贼都要担心,自己要是没招,对方却招了,那就惨了,所以虽然明知道两个人都不招比两个人都招了要好,但是对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来说,都是招了比不招好。所以,最后两个贼都会招供。嗯,你听说过李闯攻陷洛阳的事情了没有?就是最好的范例。”
“怎么个最好的范例?”李香君问道。
“洛阳城中的福王据说很有钱,后来李闯打过来了,就有人劝福王拿钱出来捐助军饷,军队有了钱,才打得过流寇。福王一开始并不肯给,因为他觉得,就算他出了钱,这钱先在当官的手里面克扣掉一笔,再到各路大帅手里再克扣一次,然后再到他们手下的部将那里再克扣一次,便是给的钱再多,也没有钱能落到当兵的手里。当兵的没拿到钱,自然也不会出力打,然后,该打不赢,还是打不赢。而且那些经手的官员军将,也断断没有不克扣的道理,因为你不克扣,别人也会克扣,反正最后,那些当兵的还是一文钱都拿不到手的。所以,还不如不给呢。”郑森冷笑着回答说。
“这样说也太过分了吧?给了总比不给强吧?”李香君道。
“然而还真的不如不给。”郑森苦笑着摇摇头,“后来流寇兵临城下,福王还是怕了,便给了犒军的银子,然后……”
“然后怎样?”
“然后还能怎样?自然是因为分银子分得不匀,反而起了争执……接着就有觉得银子分少了的守军闹了起来,然后干脆打开了城门,把流寇放进来了。然后,洛阳就陷落了,福王殿下,也丢了命。”郑森揭开了谜底。
“啊!怎么能这样?”李香君大吃一惊。
“如今的朝廷,基本上可以说是烂透了。这已经不是一个首辅能解决的了。打个比方说,你也知道,我家很有钱。如今我手中能动用的银子,怕是比当今圣上能动用的都多。但是香君,你觉得若是我们捐一笔钱给圣上,能有多大用?”郑森又问道。
李香君想了想道:“怕是也没什么用,这就像是往一个破了洞的水缸里面倒水。”
“何止是破了洞的水缸,如今的朝廷几乎就是个没有底的水缸,给他多少钱,都没用了。说起来,要是朝廷还只是个破了个洞的水缸,那我还真愿意往里面倒点水呢。”郑森说道。
郑森说的倒不是假话。如今控制住吕宋岛之后,郑家对于人口的需求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郑家的很多收入,也不仅仅是来自于外贸了,国内的市场也越来越重要了。如果真的像原来的历史中那样,让满清杀进关来,然后乱打一通,打个十室九空,那对于郑家的事业,无论是殖民还是生意都未必是好事情。在以前,郑森觉得先让满清打进来,先把那些麻烦的既得利益阶层杀一遍,然后自己再来收拾,可以免得脏了自己的手,这样似乎也不错。然而郑森现在却觉得,手弄脏了就脏了,毕竟,实实在在的利益恐怕更为重要。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军队还都没有做好席卷天下的准备。因此,郑森觉得,如今郑家的扩军速度也许需要进一步加快,并且扩张的方向也许也要加以调整。当然这都需要时间。所以至少在目前,郑森现在倒是真的需要让崇祯的大明再多撑住一段时间。其实这也是次家族会议中要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了。
只是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郑森一时间还没有拿定主意。要加强朝廷,实在是困难,不过,也许想办法削弱一下朝廷的其他对手会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只是郑家的力量投放能力却是一个问题,除非建胬或者是李闯他们自己跑到距离港口不远的地方,否则郑家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事(2)
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若衣锦夜行,其谁知之?”正因为这句话,项羽还被人放了个楚国人都是猴子的地图炮。受郑森的影响,郑芝龙这些年也看了些书,尤其是看了些史书。看到《项羽本纪》中的这段记录的时候,郑芝龙也曾鄙薄过项羽放弃表里河山的秦地,只想回老家耍威风,实在是眼界太小,活脱脱的就是个乡巴佬。但是轮到了他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却也和乡巴佬没太大区别。至少,就喜欢在老家人面前炫耀这一点来说,还真是没什么区别。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时候,郑芝龙就在安平一口气杀了几百头猪,给镇子里每家每户都发上十多斤猪肉。好好地炫了一把富。等到了年三十的这天,更是一口气摆出了两百来桌流水席,让全镇子的人都从早到晚的狂吃了一顿,到了晚上,又把郑森他们造出来用于舰只夜间联络的火箭拿出来放了焰火。好在海上的兄弟们也早就知道安平晚上要放这东西,要不然倒是真可能玩出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了。
过年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一直忙到年初四,才算是大体上结束了。到了初六,郑芝龙便将自己的几个兄弟,以及郑森、郑渡、郑袭都招拢在一起。
“今天让大家聚在一起,是阿森的主意。你们也知道,我性子懒,很多事情都丢给阿森在管。今年这一年发生了不少的事情,变故很多,阿森还是个小孩子,很多事情也拿不定主意,所以就想趁着这个机会,让我们这些长辈提点提点他。”
其他的几个兄弟听了都道:“阿森干得很不错了,比我们都强得多,哪里轮得到我们来提点他?”
“阿森在怎么能干,也是个嘴上没毛的孩子。”郑芝龙笑道,“如今我们家的生意越来越大,有些事情还是要让他说说,好让大家知道知道。嗯,阿森,今年的一些情况你给叔叔们说说吧。”
听了郑芝龙的话,郑森赶忙站起身来道:“爹爹,各位叔叔,今年我们郑家主要做了这样的几件事……虽然赚钱的项目多了,但因为这几件事的开销都很大,加上和西班牙人的那一战带来的对海运的影响,今年我家的收入相对于去年是有所下降的。”
“今年打了这么多仗,如今天下又乱,赚钱本来就不容易,我家还能有赚的已经是很不错了。而且,我家如今投入虽多,但这些投进去的钱,将来都能连本带利,好几倍的赚回来。”郑彩道,“如今少赚点也不要紧。”
“就是就是。”郑芝豹也道,“如今这吕宋基本上就已经到了我们的嘴里面了。那吕宋,当年我和大哥可是去过的,那可是个好地方,那里从来没旱灾,一年能种三季稻子呢。这做买卖呀,赚钱快,但是不稳呀。只有田产,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传给子孙万代的不是?这一家伙,咱们不就等于是买进了大片的良田?要我说,这一仗实在是太赚了。不过阿森,我听说西班牙也是大国,一下子吃了这么大的亏,怕也不会甘心的。他们会不会再杀回来,我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四叔,要说西班牙确实是大国,单论军舰,比我们可多多了。只是西班牙太远。各位叔叔,这是小侄从泰西人冒险家格里尔斯先生那里高价买来的地图。”郑森一边说,一边将一幅地图在桌上摊开来。
郑森的几个叔叔都围了上来。
“阿森,这图上那里是我们福建?那里是吕宋还有西班牙?”郑芝虎问道。
“二叔,福建在这里,这里是吕宋,然后这样过去,这里是马六甲,如今被荷兰人占着在,再过去,这里是天竺,嗯,就是当年三藏法师取经的那个地方,如来佛祖的老家。然后在往这边,就是天方,那些回教就着这里传来的。然后再沿着海岸线南下,这就是泰西人所说的非洲,那些被我们租来挖矿的黑人就是这里出的。在这样绕过那个叫风暴角的尖角,在一路北上,到了这里,就是西班牙了。”郑森一边说一边在图上指着。
“老天,这西班牙人的老家,比西天都远好几倍呀!”郑芝虎感叹道。
“是呀,所以一去一来,顺风顺水的至少也要一整年。这西班牙最大的弱点也就是太远了,什么东西,什么人都要从几万里之外运过来,这样还怎么打仗?他们派来的人少了,打不过我们。派来的人多了,这一路上的补给,避风、修整的港口就都成问题了。而且听说西班牙还在泰西和好几个不亚于它的大国打仗,如果传言可信,他们也抽不出多少人手和军舰到这里来。而且,等他们本国知道战败的消息,再组织远征军,再过来,怕是怎么着也要个一年半到两年,甚至更久。等那个时候,我们早就在吕宋站稳了脚跟,而且我们的舰队也比现在更强了。”郑森回答道。
“我们的舰队如今怎么样了?”郑芝凤问道。
“三叔,我们的舰队的那些受损舰只的修理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新订购的四条快速战舰也快要下水了。再加上训练的时间,如果西班牙人的援军要一年半之后到达,他们就会发现,我们已经有了六条快速战舰,一条缴获的西班牙战舰,以及二十条巡防舰了。而受限于这一路上西班牙人控制的港口所能提供的支持,他们不可能派出超过我们的力量的舰队了。所以西班牙那边其实已经不足为虑了。”郑森回答道,“真正让我担心的其实倒是我大明国内的问题。”
“国内的什么问题?”郑芝龙问道。
“爹爹,您看看这一年多来,北方的生意的收入情况。”郑森道,“比起前年还下降了不少……”
“阿森,这不是正常的吗?北方都打烂了,谁还有钱买我们的东西呀。”郑芝虎刚忙接口道,他如今待在北方,北方的生意和他关系密切。
“二叔说的有道理。”郑森道,“如今北方都打烂了,我们的东西能买得起的人就少了,北方打烂了倒也罢了,我家的生意大头还是海贸。而我们卖给泰西人赚钱的主要东西——瓷器、茶叶、丝绸、棉布之类的东西大多都是南方出产的。只要南方不出问题,至少我们的货源就不会太受影响。但是如今南方到底会怎么样,还真是难说。”
“阿森你是说……”郑芝虎道。
“二叔,朝廷在锦州一战中,已经把最后的有战斗能力的,能指挥的动的军队都赌进去了。结果……”郑森摇了摇头,又转向郑芝龙道,“爹爹也知道,自古以来,有那个朝廷到了这种地步,还能不垮台的?这一战败了,已经可以说,大明气数已尽了。”
郑芝龙听了,似乎想要说什么,不过还是什么都没说。
“我们所需的瓷器、丝绸、棉布都出自江南,但是如今朝廷还有多少力量用来保住江南?早两年的时候,朝廷官兵对上流寇,以一击十,尤有胜算。一千官军,就可以追着上万人的流寇砍。但是如今呢?一万官军已经不见得敢于和一万流寇野战了。在湖北那边,靠着卖人口给我们,左良玉还能弄到一些钱,所以好歹还能保证手下的士兵能有口饭吃,能有把可以砍人的刀用。不至于让手下的军队拿着木棍子上阵。不过湖北那边却也已经被左良玉糟蹋得不成样子。以至于张献忠宣称要‘剿灭左良玉,还湖广一片朗朗乾坤’,在湖广那边真还有乱民与之响应。
而且,左良玉军纪败坏,虽然武器还是被张献忠,李闯强,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也不能和以前比了,最近也连吃了好几个败仗。相反无论是建胬、还是李闯、还是张献忠,都是越来越强。江南只怕迟早也会顶不住的。若是让这些家伙杀到江南来了,无论是瓷器,还是茶叶、棉布的生产都会大受影响。战乱之中,商道也难保通畅。我家的收益只怕会大受影响。尤其是无论是流寇还是建胬,甚至还有官军都好杀人。再好的地方,让他们过来打个转,多少年都恢复不过来。爹爹,各位叔叔你们想想,要是张献忠,或者是左良玉带着兵跑到景德镇去打个转,我们还能买得到多少瓷器?只怕那些瓷窑都要被他们一把火烧了,那些瓷工都被他们抓去充了军,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死光了。要是让这些家伙到了松江,来一个抢得了的抢光,抢不了的烧光杀光,不要说那些棉布作坊,丝绸作坊,都保不住。就是丝绸和棉布行业,怕是多少年都恢复不了。
此外,真让他们杀到江南来了,也会带来大量的人口损失。我家对外用兵,夺取更多地盘的计划也会受到影响。”
“阿森你说的有道理。”郑芝龙道,“那你有什么建议没有呢?”
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事(3)
“爹爹。”听了郑芝龙的问话,郑森深深的吸了口气道,“现在到了这一步,我家有几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后退一步。少赚些就少赚些,总还是有的可赚的。而且我家如今已经有了台湾和吕宋,便是关起门来自己称王,也不是不能了。”
说到这里,郑森故意停了一下,注意着自己的父亲和几个叔叔的反应。
“要我说,这样也不错。我们家已经赚得够多了,如今能守住这份基业也不错了。”郑芝豹首先开了口。
郑芝龙却没有表态,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其他人。
“爹爹,如今天下正是大争之世,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家若是这时候退了就真的保得住富贵?”开口的却是郑渡。这些年来他跟着郑森学,而且郑森也不止一次的给他讲过武装殖民化夷为夏的三代之政。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能实行三代之政,就意味着他也能成为一方诸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当然要反对这种退一步的建议了。
“闭嘴!诸位叔叔都还没说完,哪里轮得到你胡扯!”郑芝龙呵斥道。
郑渡满脸不甘心的闭上了嘴。
“阿森,你接着说。”郑芝龙喝退了郑渡,然后又对郑森说道。
郑森向郑芝龙行了一礼道:“爹爹,其实弟弟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若是我们什么都不做,等到天下出个什么结果来,然后我们还能不能独占海贸的利益的确很难说。而且,哪个朝代新建之后,能容忍卧榻之侧有我们酣睡?到时候他们必定会大建水师,至少要把我们从台湾和琼州赶出去才能安心吧。可是爹爹,我们要是失去了台湾和琼州,怕是未必就能压制住西班牙了。所以,一步退弄得不好就是步步退。况且,我家这样有钱,不知道有多少人红眼,我们退一步,人家进一步,反倒未必好。”
“那你说要是不退,该如何进呢?”郑芝龙问道。
郑森忙道:“爹爹,你看如今天下,还有那一家比我家的军队正能打的?海上且不说了,我家自然是天下无敌,就是陆上,又有几家能和我家相比?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流寇,不事生产,只能到处流窜,裹挟流民。他们的军队不但装备破烂,训练也非常差,真正有战斗力的核心部队其实很少,加上物资匮乏,饭都吃不饱,根本就没法和我们相持。至于其他的军头,什么左良玉吴襄之类,爹爹你觉得他们和我们比怎么样呢?”
郑芝龙听了,先是呵呵了一声,然后对郑芝虎道:“老二,你和吴襄他们打的交道最多,你说说我们和他们比如何?”
“吴襄?”郑芝虎笑了,“这人做买卖不错,人也不错,但是打仗嘛——论临阵脱逃的功夫,他认老二,这世上怕就没人敢自认老大了。倒是他儿子打仗还有两手。不过要是和我们模范军比,我们一个可以打他们八个!”
“爹爹,我们和左良玉也有来往,还有贺人龙,还有……总之他们的军队的战斗力最多也不过和吴三桂的相当,论打,我们都不怕。就是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建胬,我们也打过,无论是守城还是野战,我们都是上风。单论军力,天下并没有谁能比我们强。所以,进取的武力,我们不差。”郑森又道。
郑芝龙点了点头。
“除了军队能打之外,粮草后勤也非常重要,过去本朝太祖皇帝曾有过‘高筑墙,广积粮’之策。汉太祖高皇帝屡次被项羽击败,但因为有关中为基地,粮道不绝,所以能屡败屡战,最终击败项羽。如今我家控制了台湾和吕宋,台湾吕宋都能出产大量的粮食以及其他军资,济州岛很快也能提供战马。他们谁家能有我家这样厚的家底?”郑森又继续说道。
“话是不错,只是我家的军队人数,尤其是步兵的人数还是少了点。人家建胬一对一虽然干不过我们,但是人家可是有十多万精锐的。而且如今这些军队中能动的不多。”郑芝龙道。
郑森知道,郑芝龙这话不错,郑家以海洋为基础,所以自然是将海上的舰队看得很重,模范军的军费大多数都花在了舰队身上,舰队造一条战舰花的钱,比整个陆军所有装备花的钱都多。导致陆军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果不算陆战队,正儿八经的模范军陆军作战部队其实也就不到七千人。就算对上建胬,一个能打八个,似乎也还是有点不够,而且这么点军队,如今一部分还要放在吕宋和西班牙人泡蘑菇,一部分也还要在台湾和济州岛布防,剩下还能动的军队的确不多。
“爹爹,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其实除了模范军的步兵,我们还控制着不少的民兵,这些人野战未必靠谱,但是如果用来守备城堡,还是不错的。”郑森点点头道,“当然如果确定我们要采用进取的策略,就肯定要增加军费,增加陆军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